八年级历史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
A) C
(
)
12、制作年代尺和探究主要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材料二 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历史事件的一些关键词: “五四风雷” “南昌枪声” “卢沟烽火” “开国大典” (1)从材料二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胜利分别选出恰当的关 开始:“五四风雷”;胜利:“开国大 键词。
,
。
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所有制, 意 消灭, 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为国家的 义 设准备了条件。
阶级被 建
记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2、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 运动。 成立。 ,标志着 。
3、西藏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是
4、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5、抗美援朝时的目的是 6、 ,
。
B
2、历史影片能艺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 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台儿庄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重庆谈判》 ④《开国大典》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D
3、“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 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 的人物是 ( ) A. 聂耳 B. 冼星海 C. 邱少云 D. 王进喜 4、电影《农奴》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藏族奴隶娃子强巴从过去被迫装哑巴到解 放军的帮助下开口说话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电影《农奴》主要歌颂了(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
A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八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核心素养新课标一站式单元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目标要求(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掌握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经过及意义。
(3)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单元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时间界限为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到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主要包括三课内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盛大的开国大典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民族团结。
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逼迫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中朝人民的并肩奋战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农民迫切获得土地的愿望上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又一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单元教材体例1.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设子目。
2.课有正文和辅文两大板块以及插图组成。
(1)正文是核心,正文以宋体内容呈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基本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两到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实。
每课的课文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2)辅文由前设导言与辅助栏目含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提供的文字材料,使“教本”与“学本”相结合,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①课文前设导言——主要功能是这节课要讲什么,有哪些要点?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②课文旁设,以楷体内容作为补充。
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 川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案第一部分主题研究【方法总结】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为例,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对历史意义,重在分析,切忌硬背。
下面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为例,应该从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对当时、对后世的意义入手。
从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教材叙述如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概括为:(1)、结束了过去: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开创了未来:中国开始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3)、影响了世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怎样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方法提示】1.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意义:该起义的特点+沉重打击了(或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动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
3.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意义:(1)对本国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统治(或废除了**制度),确立了**形式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步或进一步)扫除了障碍;(2)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表现的高度概括(可选);(3)对外国的影响(可选)(4)特点或局限性(可选)4. 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人民运动的意义:性质+特点+影响(1)性质:斗争目标(反……反……)+阶级属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生、人民等)+斗争形式(革命、改革、起义、运动等)(2)特点(可选)(3)影响或历史功绩(略)5. 近现代史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意义: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为……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可选)。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南边是美国对日军事行动 和受降范围。日本投降后, 就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大 韩民国。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要求:先认真阅读课本第8—11页第一部分内容, 独立 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 然后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自由 发言; 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 可以补充质疑。
中国参战的原因(背景)、目的、时间、 志愿军司令、经过、英雄人物代表、结果、 意义。
2、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 极大地鼓 舞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土地改革
世世代代的农民, 辛辛苦苦一辈子, 还吃不饱穿不暖
为什么?
闰土
祥林嫂
骆驼祥子
要求:先认真阅读课文第11—12页第内容, 独立思考以下 问题(5分钟), 然后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自由发言; 后发 言的同学不要重复, 可以补充质疑。
3、新政权的巩固---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________,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
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意
义:_______,Fra bibliotek_。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
_____。
北边是苏联对日军事行动 和受降范围。日本投降后, 就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三、合作探究
1、1950年,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 们认为应当参战, 必须参战, 参战利益极大, 不参战损 失极大”。他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朝鲜内战爆发后, 美国公然派兵干涉, 并且把战火 烧到了中国边境, 入侵中国的行为时有发生, 暴露出美 帝国主义妄想侵略中国的企图。如果中国不参战, 美帝国 主义会把战火烧到中国领土。参战既可以帮助朝鲜抗击美 帝国主义的侵略, 也可以避免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中国 境内。所以参战利益极大, 不参战损失极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教学设计2 川教版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等史实和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3、了解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经过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讨论土地改革的原因、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增强学生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感悟志愿军战士爱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通过学习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史实,使其学生理解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要性,认识到政权的巩固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本课的三个知识点有较熟悉的像抗美援朝,因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容资料和影视资料很多。
但对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通过分析讲明白,再达到理解的程度。
3重点难点重点: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欣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英雄赞歌》等作品,感受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
教师讲述: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一、开国大典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2、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
会议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一单元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中华书局版武春华[1]_3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一单元第2课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中华书局版武春华[1]_3](https://img.taocdn.com/s3/m/bc5bd10c10a6f524ccbf85c3.png)
C)
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 D)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读下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 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 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 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 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 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 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请回答:(14分) (1)材料一 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与讨论
195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 局会议上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 必须参战,参战利益大,不参战损害 极大。”他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提示: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入侵我国 台湾海峡,对我国领土主权构成了严重 的威胁。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全是密 切相关的。要保证国家的安全与国内的 经济建设,就必须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本课知识结构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 取得上甘岭等战役的胜利,战斗 英雄邱少云,黄继光等 意义: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 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0年6月,公布《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 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1953 年春,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基 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初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1,新中国的建立A,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宣告…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B,新中国成立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家独立了,人民站起来了。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近代史结束,现代史开始)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A,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方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古代史上,西藏属于中央管辖的开始:元朝(机构:宣政院)。
B,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司令员: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典型代表: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用身体堵抢眼。
)邱少云(严守潜纪律,被火烧死)C,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依据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所有制的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意义:a,彻底摧毁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消灭,农民成土地的主人)b,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C,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补充: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解放。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成就:57年底,大幅超额完成。
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例:1,1953年底,鞍钢大型轧钢厂的建成。
2,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研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等(例子只作了解)意义:一五计划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