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合集下载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

泰山文化专题研究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1泰山基本信息1.1地理区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

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

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1.2历史名称泰山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

古称大山、太山、岱山、岱岳、东神、东岳、东泰、东圣、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

与我国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

1.3山体信息海拔:1532.7米(国家测绘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数据)。

极顶玉皇顶-玉皇峰。

面积:426平方公里。

1.4重要景点老县衙、岱庙、红门(一天门)、南天门、十八盘、大观峰、碧霞祠、玉皇顶、桃花峪景区、天烛峰景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1.5泰山由来约25亿年前,鲁西地区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在海底堆积的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被隆起,形成山系,古泰山第一次露出海面。

这些岩石随后又遭受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变成了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峙立于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近二十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

到距今六亿年前左右的早古生代,华北广袤地区大幅度平衡下降,古泰山又沉沦于大海中,并被2000多米的沉积岩所覆盖。

在又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后,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泰山山体沿着百余公里(自今莱芜至泰安市)的泰前大断裂快速抬升最后在山体高处,原来覆盖着的2000多米沉积岩全部剥蚀掉,古老的泰山杂岩重见天日,开始形成了泰山的雏形,受变质影响的花岗岩,因抗蚀性强,就构成了嵯峨峻拔的峰峦高崖。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园地方非遗资源园是指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场所。

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文化在地方的重要体现。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课程。

它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

2、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方向和框架;2)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3)实地调研地方非遗资源园,了解其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等情况;4)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认知和态度;5)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6)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标与主要内容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研究专题报告

中华文化研究专题报告

中华文化研究专题报告中华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以1000字的篇幅,围绕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中华文化以夏、商、周等古代王朝为代表,主要包括文字、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谦虚、包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礼仪、仁爱、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的简约和自由;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和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礼”。

中华文化重视礼仪,礼仪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和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是一种复杂而严谨的规定,涉及到人们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不同场合的言语行为、仪容仪表和交往方式。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家庭观念”。

中华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认为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中华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华文化中,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华文化还注重审美和艺术。

中国艺术形式繁多,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运用,追求一种自然、简约和凝练的表达方式;中国音乐和舞蹈则以优美和谐的节奏、动作和音调为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总之,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

中华文化在起源、发展和特点上有其独特之处,如礼仪、家庭观念和审美艺术的重视。

专题研究文化传承工作会议记录1

专题研究文化传承工作会议记录1

专题研究文化传承工作会议记录1
日期:[请填写会议日期]
地点:[请填写会议地点]
与会人员: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请列出与会人员姓名]
会议议程:
1.会议开场:主持人介绍会议目的和议程安排。

2.主题演讲:[请填写主题演讲内容摘要]
3.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内容。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共同探讨:与会人员就各小组汇报内容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6.结束语:主持人总结会议内容,表达感谢和期待。

会议记录:
1.[请填写与主题演讲相关的会议记录]
2.[请填写分组讨论的会议记录]
3.[请填写小组汇报的会议记录]
4.[请填写共同探讨的会议记录]
5.[请填写结束语的会议记录]
下一步工作:
请填写与会人员达成的共识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注意事项:
请列出会议期间的特殊事项和注意事项]
请将以上各项内容补充完整,并删除花括号及其间的内容,最后将整个文档复制到回复中}。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活动和过程】
1.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考虑到小班化教学且时间紧迫的实际状况,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划分为3个学习小组,一个小组搜寻故宫的基本概况资料,一个小组搜故宫的建设情况资料,一个小组搜寻故宫中珍贵文物资料。
2.资源搜寻
教师或同学事先传授、交流一些信息搜索的技巧,以帮助全体学生提高信息资源搜索的效率,然后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任务查找相关信息。
3.交流共享
三组同学互相共享交流资源,在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达芬奇。教师也可在此时进行一次测评,对共享资源最多、最有效的小组以资鼓励。
4.多媒体演示文稿、板报制作
各小组将信息搜索、共享交流的资源及分析、辩论、探讨的结论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板报,要求构图清晰、色彩美观、观点鲜明。多媒体演示文稿在学校多媒体室交流展示,板报则在操场作全校展示,通过对故宫杰出成就背后知识介绍,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小论文写作
各位同学在活动结束完毕,潜心思考,将实践中的收获感知提升成理论层面的认识,以小论文的形式作全面总结。
【资源列表】
参考网站
/view/14389.htm
/ziliao/2003-07/30/content_1000617.htm等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标题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研究任务名称故宫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任务完成期限2课时情境我们学习了世界文化遗产单元学习了长城颐和园等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我国共有29出世界文化遗产通过信息搜索资源共享辩论探讨等方法来发现故宫的秘密
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的标题】世界文化遗产之“探秘故宫”
【研究任务名称】故宫的相关资料

地方古籍文献深度开发研究——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

地方古籍文献深度开发研究——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

《 川 陈 氏族 谱 集 成 》 由清 陈有 文 编 , 印本 , 过 颖 , 石 通
17 1
21 0 2年 1月
情 报 探 索
第 1 ( 11 ) 期 总 7 期
深度 开 发 , 为 厦 门分 派 台湾 的支 派 记 载 , 是 为此 被选 中参 加 由福 建省 考 古博 物 馆学 会 、福 建 省 闽 台交 流 协 会 和 台南 市 各 省 市 同乡 会 主 办 在 台南 市 吴 园 的 “ 两岸 宗 亲 交流 和 姓 氏族谱 展 ” 。成 为闽 台两 地 源流 的历史 见 证 。 吕世 宜 为 台湾 金石 学 宗 师 ,曾在 漳 厦 、金 台讲 学, 曾是 台湾板 桥 林 家的私 塾 先生 。 台湾 很早 对他 就
象, 具有 相 当 的 出版价 值 。蔡 献 臣 的《 白堂稿 》 林 清 、 树梅 的《 啸云诗 文 钞 》 多部 点 校诗 文 集 尚在 积极 工 等 作中, 即将 面世 。 223 编纂 厦 门古代 文 献 书籍 .- 我 馆 陈 峰 副馆 长在 《 门图 书 馆 声 》 厦 连载 《 门 厦 古代 文 献初 考 》 的基础 上 , 参稽 博考 所 辑 之材 料 , “ 旁 征 博 引前 人 之研 究 ” ]深 化 内容 , 选 篇 幅 , l, 2 精 添增 评 介 内容 , 用 书话 文体 , 成 《 门古 代 文 献 》 书 , 采 辑 厦 一
有 效 补充 。 111 澄 清地 方史 实 ..
但 在施 琅 研究 会 成立 之前 , 们普 遍认 为 他是 贰 臣 , 人 缺 少 民族气 节 。 读者 叶 昌澄是 退休 干部 , 在厦 门图书 馆 查 阅施 琅 的材 料过 程 中 , 随着 不断 深人 了解 。 生 萌 了组 织建 立施 琅研 究 会 的想 法 。现在 这个 研 究会 已 成 为 一个 学术 研究 机 构 :而对 施 琅在 统一 台湾 中的 贡献在 厦 门 已深为人 们所 认 同 。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安阳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研究班级:12届工程管理组长:张建华201204020087电话:183********组员:翟帅克201204020090陈翠萍201204020091陈童201204020092陈晓玉201204020093吴海洋201204020094林瑞琪201204020095陈文超201204020096陈壮壮201204020097许帅201204020098指导老师:王夏冰实践实践:2013年4月14日——5月16日关于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工程管理2班张建华吴海洋陈童翟帅克等)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目的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

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

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一、洪江历史文化环境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东、西、北与黔阳县(今洪江市)接壤,南与会同县毗连,城区位于沅水及其三大支流渠、舞、巫三水汇合之地,三面临水,既是我国中南地区的最后一道商门,也是进入大西南的第一个门户;既是古称五溪蛮的核心区域,又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素有“小南京”和“小重庆”之称。

从地理版图上看,洪江是个弹丸之地,步行一个小时不到就可穿越城东、城西。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氵无水,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

地理位置十分有优势。

二、洪江历史沿革据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时期时代洪江地域已有人类活动。

夏为荆州之寺,周末隶属于楚。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

南北朝宋齐时,属武陵郡舞阳县地;粱时,属南阳郡龙檦县地;隋因之。

唐贞观八年,析龙标置朗溪县,洪江改属朗溪县。

五代初,洪江地域为少数民族所据有。

宋元佑五年(1090)置洪江铺,隶黔阳县;崇宁二年(1103)改属靖州三江县地,寻改三江县为会同县,随属会同县。

元至元八年,废洪江寨;元贞三年设立洪江巡检司。

明洪武年间,设洪江驿,仍属会同县。

清康熙26年,会同县若水巡检司迁驻洪江,洪江已发展成为集聚五方商贾,烟火万家的湘西南巨镇;乾隆16年,若水巡检司改名为洪江巡检司。

民国初期为会同县洪江镇。

民国13年(1924)称会同县洪江市。

20年改为会同县第四区,辖23个乡镇。

民国22年以后为湖南省第四、七、十区保安司令部和第七、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抗日战争后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设立洪江行署,辖第六、十两个专区。

解放初,置洪江市,隶属会同专区。

以后市镇建制交错更迭频繁,至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洪江市,属黔阳地区(1981年6月30日改为怀化地区)。

1988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经济计划单列市,1999年5月设洪江区。

市区设河滨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个街道办事处,共31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辖桂花园、常青、横岩3个乡28个村。

河南根亲文化专题研究

河南根亲文化专题研究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专题研究一、根亲旅游专题研究目的(一)根亲文化旅游研究的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

根亲文化独具特色,富有强大的吸引力,而河南具有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是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原动力,也是河南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纽带。

弘扬根亲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集体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根亲文化旅游研究目标围绕河南旅游“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这一全新的旅游品牌,通过根亲文化旅游专题研究,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根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培育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根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根亲旅游目的地,策划特色根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品牌根亲文化旅游线路,把河南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二、根亲文化旅游资源概述(一)根亲文化内涵1、根亲文化内涵“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特质,以姓氏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形态,她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包含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有着地缘特征、情感特征、开放特征与和谐特征等显著特点,中原“根亲文化”由此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血脉之根、精神之根。

精神之根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而血脉之根主要体现在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乡土情结和姓氏方面。

根亲文化的本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于“家”与“根”的信仰和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古人甚至给动物、植物也赋予这种情怀,所谓“木本水源”、“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越鸟南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正是一种来自祖先遥远血脉里的神秘力量,把后世祖孙凝聚在一起,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共同的骄傲和荣光。

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报告
创新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方式
• 通过创意设计、品牌运营等多种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业 • 通过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提高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效果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与影响ຫໍສະໝຸດ 加强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
• 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合作等多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 • 通过传媒、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传统文化,扩大传统 文化的影响力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加强传统文化研究
•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 通过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 和个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 通过公益活动、文化传承项目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各界 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来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信仰观念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善恶有报等信仰观念,形 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4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
• 通过立法手段,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 • 加大对传统文化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
• 通过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 •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545025) 董雪梅 廖宇潇[摘 要]立足我国目前民族工作的实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视野下,采用整合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架构,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以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从起源与演变、功能与内涵、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展开综合研究。

其次,注重对同一种类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分享、传承进行对比研究。

再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流域、民族走廊等区域内,研究其背后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

最后,采用历时性比较研究的方式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以此为依据,从文化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实践探索,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交融与社区意识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广西[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6-0034-0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等相互交织、交融的产物。

当前,我国的非遗研究已发展成一个理论性较强,研究角度较宽,研究内容较广泛,但又较独立的学科。

从整体上来说,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个非遗项目,缺少系统性、逻辑性的探讨。

在现有的大量非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结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现阶段的非遗研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交往、融合的研究;淡化对民族差异的研究,强调共性与文化共创、共生、共享、共传;减少单学科、单区域的研究。

为此,笔者跳出了零散的非遗案例研究,从整体角度,以点带面建构逻辑架构,对非遗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再思考。

笔者从“单项非遗传承”“跨民族共享、共传”“区域内的交融产生”“‘共同体’视域下的传承”四个层面来研究广西的非遗,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共享、共生与民族“三交”的特征与机制,以及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融合等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架构,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中华文化标识,以更好地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专题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专题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专题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专题研究论文
文学是社会、生活、地域的缩影,古代文学更是地域的反应,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中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地反应文化、文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古代文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地域文化文学。

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思想认识模式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最主要的是考虑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特别在古代社会思想转型期间,人类文学领域的精神活动发生较为深刻,如果采取以文学地域文明和文化作为参照坐标的话,就需要认真考察和考虑某个地域和地理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及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中的类型能够不断发展并且产生的额外表现。

如果那样,则促使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的类型和范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思路。

这种研究领域和思路的焦点就在于,能够始终针对某个地域或者地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基点,对于所蕴含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其重要影响下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生成的现象,要进行更加具体的、科学的把握。

从有利于文明发展的两个角度来把握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中的类型或范式,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和采取针对某一个较为特定的地方、地理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进一步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诸多本土文学家的发展轨迹,以及他们作品中的地域鲜明的风格或者本土特征。

另一方面,能够较为深入地研究出某一个较为特定的地理和地方始终发展壮大的非本土的古代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中及其产生的较为深远的影响。

并努力形成古代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研究之间的作用与发作用的关系。

专题9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08.12

专题9 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08.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历史文化保护专题研究目的和层次 (1)(一)研究目的1(二)研究范围与重点1二、历史沿革梗概 (1)(一)历史沿革与政区变换1(二)荆州古城变迁2(三)小结4三、历史文化构成基本要素与特征 (5)(一)历史文化资源分类5(二)历史文化构成要素5(三)四大主要特征9四、名城价值评述与城市特色分析 (10)(一)九大文化体系下形成的多重性地域文化10(二)名城价值与城市特色分析评述10(三)四大研究价值13五、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回顾与存在问题 (13)(一)历史文化保护历程回顾13(二)存在的问题14(三)结论20六、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一)保护原则21(二)保护目标21(三)荆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四)重要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7七、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36)(一)历史城区范围划定36(二)保护层次36(三)城区水系和水景观保护37(四)风貌街巷的保护38(五)风貌保护街巷划定38(六)风貌保护街巷风貌保护控制要求39八、荆州古城保护规划 (40)(一)荆州古城建筑高度控制规划40(二)视线通廊与眺望景观控制规划41(三)荆州古城人口控制、用地调整规划42(四)荆州古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43九、历史地段保护 (43)(一)历史地段择定43(二)历史地段保护的基本内容44(三)保护原则44(四)保护结构模式45(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45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49)(一)基本概况49(二)保护模式49(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0(四)地下文物保护十一、对大遗址保护的思考 (60)十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建议 (62)(一)保护制度建设62(二)荆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思路65一、历史文化保护专题研究目的和层次(一)研究目的1.认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荆州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初步研判,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评价,认识荆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文化含义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价值。

“明清华北地区府县历史文化研究与专题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综述

“明清华北地区府县历史文化研究与专题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综述

“明清华北地区府县历史文化研究与专题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综述2014年1月5日,由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明清华北地区府县历史文化研究与专题数据库建设”(批准号:13&ZD091)开题报告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郭成康教授、河北师范大学苑书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万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青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宁成信主任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共4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组展示了数字化复原正定古城的前期成果。

首席专家戴建兵教授及各子课题负责人从选题背景与意义、课题总体思路、子课题设计、研究重点和难点、预期目标和成果五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课题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前沿,首次从中观史学的视野全面梳理并系统研究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府县演进和变化的整体历史,搜集和整理相关各类文献,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复原明清时期华北府县文化景观的历史图像。

为此,课题设计了五个子课题,分华北府县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地理、华北府县行政运作机制和效能以及与基层社会的关联、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及信息化建设三个层面展开,既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重建明清时期府县变动的历史事实,梳理府县政权因地因事而设、因时因势而变的历史基本脉络。

对比考察明清府县的空间分布情况,充分揭示府县设置与运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梳理政治与文化上层建筑对基层社会的作用,以及基层社会对其的反作用,以便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府县政权的作用。

课题研究将为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参考文献,将为提升当代中国人文科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撑,将为现代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相当的推助作用,也将为现代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决策,乃至建立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历史借鉴。

在认真听取开题汇报之后,开题专家组对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料和方法、框架体系、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评议。

文化专题研究情况汇报

文化专题研究情况汇报

文化专题研究情况汇报近年来,文化专题研究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通过对不同文化形式和传统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篇汇报中,我将对我们团队在文化专题研究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对当代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当代流行文化、网络文化、都市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特点。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文化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灵感和发展方向。

其次,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另外,我们还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文化产业是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意见。

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文化机构和学者的合作交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国际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也能够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推向世界。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互信与友谊。

最后,我们还积极倡导文化创新和跨界融合。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创新和跨界融合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我们鼓励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为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在文化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化研究,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我们的力量。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

重庆市涪陵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的对策与思考作者:徐瑛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5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

为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发扬光大涪陵特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我们对重庆市涪陵区地方文化传承与利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涪陵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与利用现状(一)涪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勤劳聪慧的涪陵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枳巴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和白鹤梁题刻文化。

枳巴文化:涪陵古称枳,而“(巴)先王陵墓多在枳”。

经1972年以来对白涛小田溪五次有规模的发掘,清理战国巴人墓葬22座,出土的错银编钟、巴式柳叶剑等大批文物佐证了涪陵是目前全国巴文化历史遗存等级最高、历史信息最丰厚的地区。

白鹤梁题刻文化: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兴观群怨,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调研白鹤梁时指出:白鹤梁是世界级宝贝,是长江历史文化名片,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易理文化:主要体现在北宋大儒程颐在北岩点易洞点注《易经》而写成的《伊川程氏易传》,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的开山之作;北岩书院是宋代巴蜀理学之显学“涪陵学派”发祥地。

榨菜文化:涪陵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涪陵区位优越人杰地灵涪陵曾是巴国故都,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

巴清、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程颐、朱熹、张载、陆游、谯定、夏邦谟、杨慎、周煌、徐邦道、张师范、石彦恬、邱寿安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传世文章。

“天宝岁贡取之涪”“鸟出巴国为比翼”等一大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引人入胜。

娄底市文化IP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研究

娄底市文化IP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研究

娄底市文化IP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研究摘要:城市文化IP是城市的名片,本文从如何找到娄底文化IP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共通点,来进行互通融合。

寻求娄底市文化IP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切入点,力求通过城市IP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结合。

娄底属湖湘文化腹地,是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梅山文化、曾国藩湘军文化等多种文化重地,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娄底市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需要保护和开发,这是必然的。

在文化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当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成为了紧迫的决策性课题。

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环境和人民群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给娄底市本土的文化IP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动力,那么应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才能实现IP价值才能更好的保护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

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三个方面:一、地方高校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娄底市高校的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比较充足,人才本应在娄底市文化IP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是从现实来看,高校人才还尚未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政府文化艺术体系与机构之间配合不默契。

娄底文化部门的人才资源非常丰富,这些人才资源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是从现实来看,娄底各文化部门还没有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展广泛的合作。

三、尽管有过一些探索,但是有功利化和短期化的倾向。

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出发,没有形成体系。

我们应该基于了解当前娄底市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挖掘其不足之处,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对策是主要问题。

通过对基于娄底市文化IP视域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研究。

一,塑造城市形象的创意符号不同城市有着各自的特色,要准确表达一个城市的个性、彰显其特征并非易事。

而如今,越来越多城市选择用最直接的视觉符来塑造城市的个性,打造城市文化IP。

城市符号设计饱含着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城市文化的思考和期许,它能把城市各项文化内涵有机组合起来,让人们能第一时间感受的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个性,是凸显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的有效方式。

潮汕文化专题研究

潮汕文化专题研究

附: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目录前言 (2)第一章“解密〞 (2)一、潮汕文化的内涵 (2)二、潮汕文化的特点 (3)第二章“溯源〞 (3)一、潮汕文化发展整体趋势 (3)二、潮汕文化发展阶段划分 (4)第三章“解构〞 (5)一、潮汕文化演绎 (5)二、潮汕文化内容体系 (6)〔一〕饮食文化 (6)〔二〕建筑文化 (8)〔三〕工艺文化 (9)〔四〕民俗文化 (11)〔五〕语言文学 (13)〔六〕曲艺文化 (14)〔七〕XX文化 (15)〔八〕农耕文化 (17)〔九〕潮商文化 (17)〔十〕华侨文化 (18)第四章“号脉〞 (21)一、潮汕文化历史地位 (21)二、潮汕文化发展挑战 (22)第五章“展望〞 (22)前言■本研究是针对《&&&总体规划》的前期基础性研究。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历代潮汕人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本项目立足于对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项目设计,将潮汕文化融入到整个潮人城体系中,达到对潮汕文化的直接体验。

作为潮人城的文化灵魂,有必要对潮汕文化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涉与的内容包括:潮汕文化基本内涵与特点,潮汕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潮汕文化的文化元素构成与内容体系,潮汕文化的历史地位与面临的现实挑战,对潮汕文化的展望。

■本研究是潮汕文化的专题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文献调研分析〔权威学术专著、专业研究文献、报纸网络资料、专家观点等〕。

第一章“解密〞一、潮汕文化的内涵潮汕文化是指居住在本土的潮汕人、居住在国内其他地区与海外潮汕人所创造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属于广义文化的X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其外延包括潮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群体文化。

其中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它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第二,它包含多种文化特质,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屯堡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军事 色彩
安顺屯堡村寨出于当初军事防 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 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 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 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 折,尽显历史的苍桑。在村寨 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 门,大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 势。
3、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 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 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 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 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二)屯堡的服饰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 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 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
屯堡妇女至今还保留着明时江南妇女的服饰 习俗,具有“长袍、大袖、大襟”的特点。屯堡妇女 喜欢穿浅蓝色长衣,俗称“水月蓝”。长衣的领、袖、 襟边均缀上花边,并钉上一条布作衬底,俗称“押 条”。袖子过肘关节显得很短,而袖口则有尺余 显得 很大,“大袖子”因此得名。“大袖子”长衣是屯堡 妇女独有的服饰标志。 服饰特点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屯堡人所居住的房子
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有 靠山,前临坝子,两侧流水曲折)安顺屯堡村 寨选址基本上是按这一要求进行的。寨前多为 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 不建在山上。依山不居山,临水不靠水,既能 进可攻,退可守,又避免洪涝灾害。如九溪、 鲍屯、吉昌屯、本寨、雷屯等在选址上都有这 些共同特点。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 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 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 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 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 化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一)屯堡建筑
屯堡民居中属于明代的建筑能够保存至今的已经微乎 其微,现存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屯堡民居多是有清一 代直至民国初年所建。 特点: 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屯 堡村寨多采用随处可取的石板盖房,是屯堡建筑一 个重要的外显特征。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人文学院 张莎莎
第一章 安顺屯堡文化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三、屯堡的方言与饮食 四、屯堡的农事文化与民间艺术 五、屯堡的社区组织与民俗文化 六、屯堡的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屯堡人”一词最先见于清代 道光年间所修的《安平县志》 《安平县志》称:“屯堡人
《镇宁县志•风俗志》称为“凤头籍”,“屯 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 等枝地。相传明沐同公征南,凤阳屯军安置 于此”。
《黔南职方纪略》称之曰“屯田 子”、“凤头鸡”,“(安顺府) 民之种类,于苗民之外,有屯田 子、里民子,又有凤头鸡,凡此 诸种,实皆汉民”;
《平坝县志》呼之为“凤阳头 笄”,“明祖以安徽凤阳起兵, 凤阳人从军者特多,此项屯军遂 为凤阳籍。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 作凤阳装,绾一笄,故又呼之 ‘凤阳头笄’,决非苗夷之类
即明洪武时之屯军。”
安顺志卷五《风土志》云:“屯堡人,屯堡 (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妇女有青衣红袖, 戴假角(以银或铜作细练系簪上,绕髻一周, 以簪绾之,名曰“假角”,一名“凤头 笄”——原注)。女子未嫁者,以红带绕头 上,已嫁者改用白带。男子衣服与汉人同 (徐志稿——原注)。
《安顺府志•风俗志》称之为“屯军堡子”, “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 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 屯军,安操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 至黔”;
丝头系腰 屯堡妇女系的腰带俗称“丝头系腰”,长约1丈2,
宽4寸,中间部分用棉线和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 带,两头则缀着数888丝线(俗称丝头)。在腰间包 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的丝线整齐同长。行走 时,丝线左右摇摆甩出鱼钩状,有一种动感美。 丝头 系腰不仅是服饰品,其中凝聚着厚重的人文情节。丝 头系腰在明代是屯堡男女的定情物,定亲时男方家必 须买上一条丝头系腰和衣物送到女方家作为定情物。 姑娘结婚时,要把长辫子梳成“凤阳头”,挽上发髻, 插上梅花管簪,包上青纱头帕,一身长袍大袖,系上 丝头系腰,才算出嫁。
也”;
《贵州通志•土民志》则名之曰“凤头苗”, “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苗 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顶,与 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俗多与汉人 同”。他们自称是“正宗的汉族子孙”, 汉族
民间也有人称之为“堡子”、“大脚”者。
屯堡人是西南汉族的一个独特族 群,其分布在以贵州安顺市为中 心,东起平坝县以西及长顺县西北 部、南至紫云县交界、西抵镇宁县 城、北达普定县城,方圆约1340平 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人口约20万。 他们自称为明初“征北”和“填南” 的屯军和汉族移民的后裔,自成体 系地生活在封闭的屯堡群落里,文 化心理上相互认同,具有独特的文 化传统,学术界称之为“屯堡人”。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 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 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 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 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 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 成。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 后的调北填南。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 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 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 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 定的重要性,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 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 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 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 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 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 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 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 子文化现象遗存的概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是在 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江南移民文化。
屯堡文化的由来
《安顺府志 ·风俗志》载:“ 屯军堡 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 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 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 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