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研究性学习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学校:青岛超银中学班级:2012级二班组长:程谟怡组员:蒋小倩,程凤,吴相甫,王阳阳,韩梓浩指导教师;邵林目录一、研究背景⋯⋯⋯⋯⋯⋯⋯⋯⋯⋯⋯⋯⋯⋯⋯⋯⋯⋯2二、研究目的⋯⋯⋯⋯⋯⋯⋯⋯⋯⋯⋯⋯⋯⋯⋯⋯⋯⋯3三、研究步骤⋯⋯⋯⋯⋯⋯⋯⋯⋯⋯⋯⋯⋯⋯⋯⋯⋯⋯4四、进行调查问卷⋯⋯⋯⋯⋯⋯⋯⋯⋯⋯⋯⋯⋯⋯⋯⋯⋯⋯5五、得出结果:1、感受⋯⋯⋯⋯⋯⋯⋯⋯⋯⋯⋯⋯⋯⋯⋯⋯⋯⋯72、倡议书⋯⋯⋯⋯⋯⋯⋯⋯⋯⋯⋯⋯⋯⋯⋯⋯⋯⋯9研究背景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
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
我不禁起了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 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
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
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
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研究步骤1、实地调查中式餐馆的现状。
2、讨论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指中国各个传统节日中的庆祝活动、习俗、风俗和民间传说等。
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习惯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传统节日和其民俗文化: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许多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贴门神、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此外,人们还会给长辈拜年、互赠红包、亲朋好友相聚共庆新年。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烧纸、上香、扫墓,并且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
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龙船竞渡和踏青等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特别是赛龙舟,是中国最具特色和激烈的传统运动之一。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主要庆祝秋季的丰收和家庭团聚。
在中秋节当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许多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相关的民间艺术表演。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敬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祝福长寿和庆祝秋天的到来。
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亲情、友情和民族传统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中国近代数学文化特点研究性学习
中国近代数学文化特点研究性学习
中国近代数学文化特点有着很明显的体现,首先数学是一种科学模式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对模式的提炼、处理和运用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内容。
严加安院士的悟道诗“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
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
”生动地刻画了随机性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处理模式,看似无序其实隐藏着有序的内在联系。
数学文化贯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数学模式给予人们的是会用统一的方法去解决和处理各种看似无关的事物,把握事物的共性和相互联系,不仅如此数学语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和语言。
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处理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万无一失”,比喻“有绝对把握”,同时,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
“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数学语言已经成为日常用语,表明这些术语可以与事物的复杂性相联系。
数学和文学具有相通性数学与文学的思考方法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数学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启“真”、文学启“美”,而真和美是不可分割的。
数学中存在“对称性”,文学中则有“对仗”。
数学中的轴对称,即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依对称轴对折后都保持不变,而且保持某些性质不变。
文学中的对仗则是指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保持不变,词性不变。
变化中包含着不变的性质,在数学和文学中都广泛存在着。
数学概念和文学意境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对极限概念的一种美妙的描绘。
在我看来中国近代数学文化特点是与近代文学接轨。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主题研究性学习成果
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主题研究性学习成果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建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则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群体能对当前我国正在参与和形成的文化体系,形成清晰而完善的认同与理解。
二是大学生能对我国文化的价值力和生命力形成坚定的信念。
三是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极具信心,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强大推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全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力量,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与形成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不够,也就无法从本质上实现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上,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沖击,并对大学生影响深刻。
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却不愿深入了解本土优秀文化。
由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以及受价值观参差不齐的外来文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产生怀疑,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发生变化。
2.价值取向不明确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持理性态度,不再是毫无辨识地照搬照用,而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文化渗透的认识也逐渐深刻。
但一部分大学生受外来文化的不断传播,在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政治信仰抱有“游离”态度。
例如:追崇西方文化节日却淡忘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模仿西方行为方式却忽视我国本土特色行为方式。
3.缺乏参与民族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校园是多元文化的载体。
中国姓名文化研究性学习
中国姓名文化研究性学习中国姓名文化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它不仅能表达出群类中的一个个体身份还诠释着一个人的特点、性格爱好、追求、理想等深层含义。
但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姓名文化和历史、又有多少人去欣赏和解读自己的名字、思考它的来源呢因此本课题组想通过介绍中国的姓名文化让人们在这一方面作进一步了解。
目的意义1.了解我国古代姓名文化。
2.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自我见识丰富我们的阅历。
3.理解姓名的意义。
内容摘要本报告介绍姓名的本质与玄机各地区姓名的差异以及中国现有姓名的前三位和后三位并附上部分怪姓。
以下为成果展示1 姓名学的本质是使人的形象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同的人有其基本差异以及人们追求的目标或价值各不相同。
所以姓名学当然就有所侧重使需要发展方向得到提高达到明显的姓名广告效应。
也就是说现代姓名学更注重于个人有利方向的能力或潜能发挥。
所以根据个人的命运特点以及其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名字的放大与补偿作用是人们一直沿用的同时名字间本身要和谐发展。
2姓名学的基本属性人的姓名是一种符号是个体的象征也是权利与义务的代表。
有人因名而得福也有人因名而遭无妄之灾。
有人扬名四海留芳百世有人则遗臭万年。
至于文人墨客更重视自己的名号古今命名的方法则没有一定依各地风俗、喜好而定有以出自典故有以寄托乡情有以寄寓深意有以托梦神授有以谐音取义有以拆姓为名等。
中国姓名学中的3大玄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部宋朝书生撰写的《百家姓》作为其后几百年间儿童的启蒙读物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中国人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明朝有《千家姓》清朝也有自己的《百家姓》但昨天由中科院发布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
姓氏暗藏大玄机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总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书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陈秋良,冉启祥,郎玲玲,宋诗瑶,龙熙,赵文才,宋庆鑫,罗世达(贵州省贵定一中2014届高一(10)班551300)指导教师:杨敏1.项目概述:1.1课题的由来:每逢过年过节,人们都是高高兴兴地庆祝佳节的到来,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俗,出行方式也有所改变。
因此我们小组决定调查一下中国百年来社会风俗的变迁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1.2课题意义:掌握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实施方案:2.1研究步骤概况:2.1.1 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查资料等多种形式展开研究。
确定好分工情况,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2.1.2.研究步骤及时间10月初,确立了课题研究所有步骤。
10月初后到10月中旬之间,开始进行调查,展开研究。
10月中旬后,进行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结题报告及书面作业。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多方努力,调差研究完成,由于能力有限,所有调查得出的结果肯定存在多方不足,正因为有不足,才会更加的有完善的空间,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调查完成,但也需要同学们自身去感受,去了解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变迁,才会更有意义。
3、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说是全方位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是中国民众世代相传的重要民俗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民非常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传统节日正是家庭团聚和亲情表达的重要时刻。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时刻。
除此之外,老少同堂、亲朋好友相聚、互相拜年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也与艺术表演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中,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是重要的表演内容。
比如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办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寓意吉祥,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体验。
这些艺术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促进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使得传统节日成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历史、家庭、美食和艺术密切相关。
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民俗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
这个文化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哲学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的两个重要农业发源地,这也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这些地区,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和蔬菜,养殖家禽和畜牧动物。
他们学会了使用火,烹饪出各种美味的食物。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受到气候、地理、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注重食物的营养,还注重饮食的色、香、味、形、器等方面的完美结合。
中国人认为,美味的食物不仅要滋味鲜美,还要形状美观,色彩艳丽,香气扑鼻。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注重食物烹饪的艺术性,如刀工、烹调技巧和食材搭配。
这些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烹饪手法和风味。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传统的饮食习俗仍然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下来。
比如,中国人认为饮食与养生息息相关,根据四时养生的原则,合理安排饮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与家庭、社交和节日等活动密不可分。
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与家人和朋友一同共享。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常与吉祥和繁荣联系在一起,如过年时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因为多元化而丰富多样。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风味。
例如,广东菜以口味鲜美而闻名,四川菜则以麻辣而出名。
各地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小笼包等。
这些地方特色菜肴和小吃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品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对饮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选择。
外来文化的引入和融合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研究性学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二三班组长:魏雨鑫,课题组成员:袁吉庆张超豪冯钰清惠卓妙指导老师:郑西惠一、课题背景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和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这些国家之所以被誉为世界文明古国,与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巨人密不可分二、课题目的更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从网站上找相关资料:冯钰清从历史书中找相关资料:惠卓妙制作相关电子ppt:张超豪袁吉庆制作研究报告:魏雨鑫方法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四、课题研究过程1.百家争鸣——形成原因,重要意义,(主要)儒家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背景,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创办太学3.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背景,含义,代表人物(主要:陆王心学)影响4.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背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以及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5.主流思想,儒学思想演变历程和规律6.对儒学思想的认识五课题研究结果(论文)(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的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政治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孔子的教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育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1、仁政学说。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思想 2、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的内容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影响《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独尊地位 2、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的确立“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摘要:通过对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
实施推广中国文化的有效措施,旨在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品牌的体量以及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未来的传播推广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传媒界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影响力、国际形象引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信息传播更加频繁,这既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文化的传播增添了难度。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自身文化传播的强化和提高。
但是,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虽然政府方面长期以来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但是,整个文化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单薄。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本文意在为今后推广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做出一些贡献。
一、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中国文化主要通过国家的部署和组织进行传播,但是在今天,中国文化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和多方面的特征。
1、传播效果不佳由于中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受到种种的负面影响。
被外国社会和人民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多是以刻板的形式出现,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很难展现在外界面前。
在西方的固有印象中,中国文化只有千年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而缺乏现代文化的内涵。
2、文化推广体系不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在古代有着令人震撼的文化奇迹和杰出的文化传承。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学校:超银中学班级:2012级二班组长:程谟怡组员:小倩,程凤,吴相甫,王阳阳,梓浩指导教师; 邵林目录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目的 (3)三、研究步骤 (4)四、进行调查问卷 (5)五、得出结果:1、感受 (7)2、倡议书 (9)研究背景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
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
我不禁起了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
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
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有鲁菜,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
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研究步骤1、实地调查中式餐馆的现状。
2、讨论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中国餐饮文化的了解程度。
4、分析问卷,整理数据。
5、制作报告。
进行调查我们小组的组员分别在距离很近的一家中式餐馆和洋快餐店蹲点调查中午11:30——12:30一小时进入饭店就餐人的数量。
以“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以“当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的教育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养。
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自信,能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怀认同度较高。
但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选择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有待加强,对优良道德传统的践行意识不够等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积极性不高,学校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够,部分家庭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多元文化挑战等。
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正确引导,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挥社会、校园、家庭、网络的文化自信培育作用等途径,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能够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民族性格的基础,寻求出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如何影响;进而回答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爱国、守法、含蓄、忠孝、谦让等)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影响正文:一、问题背景:在课堂上,为什么中国学生保持沉默者居多,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数踊跃发言?为什么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谦辞和愧疚,而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是认同和感谢?这就是民族性格的不同。
这些现象表明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如上面所说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也是相去甚远,所以说明影响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实施条件分析
“研究性学习”在中国实施条件分析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
从1995年起上海部分重点中学在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的大讨论中,敏锐地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是信息社会中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他们利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国际交往,积极地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于是,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面向部分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
这是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最早的萌芽。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上海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程";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上述实验最初都面向一部分优秀学生,实验的结果虽然令人满意,但它是否适应所有的学生呢?1998年应上海七宝中学校长之邀,我们在该校开始进行"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的实验。
这也是一种根据七宝中学自身实际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和上海其他学校相比,七宝中学在研究性学习的试验方面起步得比较晚,但却很有特点:一是该校的试验从一开始便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学校的必修课,从高一年级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这使该校的研究性学习实验从活动课形态转到了必修课形态。
二是我们积极翻译借鉴了国外同类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在试验开始前就根据七宝中学的特点制定了一份《教学大纲》,拟订了比较完整详细的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方案,使整个试验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有章可循。
1999年该校"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第一阶段实验结束后,参加实验的五百多位同学和高一年级组的老师都感到很有收获。
该校的实验成果向社会展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关注。
其原因不完全是因为试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该校的试验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局限于部分优秀学生,这就为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必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贵的试验依据。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影响有力,具有
悠久的历史。
从清朝,唐朝,古代汉朝等历代文化遗产可以看出,中国文
化是千年沉淀,深厚沉静、精炼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之一
二、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文化历来以“礼仪之邦”和“书香国度”的美誉闻名于世,其内
容涵盖各种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政治体制、历史学、农业科学、医学和
服饰服装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文化革命,各文化元素紧密地融
合在一起,彼此交织,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结构,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加丰
富多彩,辐射更广泛。
今天,中国文化不仅在本土流行,而且也正在影响
全球文化。
四、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仅在理论体系上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在实践行为方面也富有多样性。
中国文化涵盖了经济、文学、艺术、
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这也是该文化的一大特点。
五、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正文一、问题背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主题2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一、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中国宗法血亲制度的渊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的意识。
2、知道中国瓷器、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借此感受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3、通过钱币的发展历程,加强对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感知。
4、围绕四大发明展开的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三、教学准备1.提前准备相关测评练习题。
2.每个组自行绘制研究性学习研究表格。
3.制作ppt 课件,更加直观,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熟知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经济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中国古代货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回顾之前所学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回顾所学知识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导入研究主题:中国传统文化。
明确研究范畴的知识框架从四个方面去着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影响深远的宗法血亲制度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讨论宗法血亲制度下的突出案例: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教师:中国历来注重宗族血缘的关系,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学生讨论宗法制度的优劣点:宗法制从诞生开始,一直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敬仰名门大姓,标榜同姓同宗,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敬畏与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我了解到几分?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窥见一斑而已!其实我们祖先的辉煌成就很多是超乎现代人想象的!从哲学到天文地理、从文学艺术到自然科学、从数理到医学,等等各方面,都是成就斐然,甚至处于世界领跑地位。
在数学领域,《周髀算经》中介绍,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期数学家商高就已发现“勾股定理”并已证明,以勾3 股4 弦5 推算出测量术,这一成就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五六百年。
(毕达哥拉斯,据说也是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第一人”的泰勒斯的学生)《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
《周髀》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含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等,叹为观止。
关于我们人人必背的九九乘法口诀,你知道它的来源吗?这无疑也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产物。
九九乘法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成书于春秋战国间的《管子》,书中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
在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口诀。
根据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记,伏羲氏根据八卦,作九九之合爻之变,说明九九乘法的起源非常早。
而《九章算术》是西汉初期丞相、历算学家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和西汉精通数学的天文学家、理财家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
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
其作者已不可考。
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
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
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后来,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429年-500年),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下一步研究设想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下一步研究设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目前发展的重要预备人才。
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树立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探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年一代中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坚定自己矢志不渝服务社会的信念。
1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近几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媒体朝商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尤其是部分媒体大肆宣传“西化”“韩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的行为、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我国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弱化,并且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日常饮食、服饰发型以及娱乐欣赏等方面开始对西方文化以及“韩化”思想发展,出现了一味的模仿。
这就会导致,我国社会将会出现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除此之外,我国的公共社会媒体对与我国的宣传不到位。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下部分主流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壁如《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
但是大学生对于此类节目的认知度不高,存在受众差的现象,相较于此类节目,思维跳跃的大学生更易接受相较轻松活泼的综艺或是真人秀节目。
有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持肯定态度。
并且大部分大学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
但是,由于社会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肤浅,更不用说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依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同时,社会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出,我国大学生存在着我国传统节日和国际节日不能进行区别,导致两者出现混淆,部分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狂热追捧的现象”。
同时,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本土宗教的了解也令人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姓名学的基本属性
人的姓名是一种符号,是个体的象征,也是权利与义务的代表。 有人因名而得福,也有人因名而遭无妄之灾。有人扬名四海,留芳 百世,有人则遗臭万年。至于文人墨客,更重视自己的名号,古今 命名的方法则没有一定,依各地风俗、喜好而定,有以出自典故, 有以寄托乡情,有以寄寓深意,有以托梦神授,有以谐音取义,有 以拆姓为名等。
中国姓名学中的3大玄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部宋朝书生撰写的《百家姓》, 作为其后几百年间儿童的启蒙读物,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在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人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明朝有 《千家姓》,清朝也有自己的《百家姓》,但昨天由中科院发布, 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 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 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 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 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 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 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 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 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 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 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 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姓名学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 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姓氏排行榜三大姓追源
第一名:李 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据袁义达讲,在调查 的近3亿人中,李姓占了13%。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 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 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 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 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 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12%。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 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 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 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张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总数的11.8%。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
中国姓名文化
研究性学习
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它不仅能表达出群类中 的一个个体身份,还诠释着一个人的特点、性格爱好、追求、 理想等深层含义。但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姓名文化和历史、又 有多少人去欣赏和解读自己的名字、思考它的来源呢?因此, 本课题组想通过介绍中国的姓名文化,让人们在这一方面作进 一步了解。 目的意义: 1.了解我国古代姓名文化。 2.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自我见识,丰富我们的阅历。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 “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 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 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 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 “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 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 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 后,这些姓‘难’的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 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 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 ‘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 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 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 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 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 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 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 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 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 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 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 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 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3.理解姓名的意义。
内容摘要: 本报告介绍姓名的本质与玄机,各地区姓名的差异,以及中国 现有姓名的前三位和后三位,并附上部分怪姓学的本质是使人的形象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同的人有其基本差异,以及人们追求的目标或价值各不相同。所以姓 名学当然就有所侧重,使需要发展方向得到提高,达到明显的姓名广告效应。 也就是说现代姓名学更注重于个人有利方向的能力或潜能发挥。 所以根据个人的命运特点,以及其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名字 的放大 与补偿作用,是人们一直沿用的;同时名字间本身要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