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囚徒的困境

合集下载

对囚徒困境的理解

对囚徒困境的理解

对囚徒困境的理解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描述了两个囚徒之间的决策情景。

在这个困境中,两个囚徒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中,他们被指控犯有同样的罪行。

检察官向每个囚徒提供了一个选择:合作还是背叛。

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即不揭发彼此,那么他们将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

而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即相互揭发对方,那么他们将会受到较重的惩罚。

然而,如果一个囚徒选择合作,而另一个囚徒选择背叛,那么背叛的囚徒将会获得最小的刑期,而合作的囚徒将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囚徒在做出决策时,无法知道对方会选择什么。

因此,每个囚徒都需要权衡自己的选择。

如果他们只考虑个人利益,那么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能获得较轻的刑罚。

但是,如果两个囚徒都这样选择,那么最终他们都将受到较重的惩罚。

相反,如果每个囚徒考虑到对方的选择,那么合作就成为了最优策略。

因为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他们都能够获得较轻的刑罚。

而如果一个囚徒选择背叛,那么他将面临较重的刑罚,而另一个囚徒的选择将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

囚徒困境的核心在于协作与背叛之间的冲突。

每个囚徒都有动机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如果他们只顾自己,最终结果可能是对双方都不利的。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够达到双方的最佳结果。

囚徒困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各方之间存在着合作与背叛的选择。

如果每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谈判可能会陷入僵局。

但如果各方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合作,那么谈判可能会达成双赢的结果。

在囚徒困境中,合作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虽然背叛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合作才能够带来最大的利益。

通过合作,囚徒可以减轻自己的刑罚,并且为对方也创造了一个减轻刑罚的机会。

囚徒困境还提醒我们,相互信任和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只有通过相互信任和合作,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囚徒困境中得到的启示

从囚徒困境中得到的启示

从囚徒困境中得到的启示
囚徒困境,这个经典的对局模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社会中,如何才能做出最佳的决策?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囚徒困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人自私地寻求最大效益并不能促进公共的善。

这意味着,如果只有一方自私,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各败俱伤”的局面。

但是,如果两方都能做出合理的考虑,并能够相互合作,那么就有可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这个模型有很多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做出决定时,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合作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最后,它还告诉我们,在设计社会制度时,要从最没有德性的人出发,以保障社会正义。

囚徒困境的启示很重要,它不仅引领着社会发展,还指导着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它说明,在遇到复杂的决策问题时,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要考虑长远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目的,而要考虑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

囚徒困境的结局启示着我们,在做出决定时要充分考虑,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要考虑长远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目的,而要考虑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走向正确的方向,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繁荣。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问题,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囚徒困境的情境是两个囚徒被捕后被分开审讯,检方没有足够的证据定罪,但却希望能定罪并判刑。

如果两个囚徒都保持沉默,则检方只能以轻罪定罪。

然而,如果其中一个囚徒选择合作并供出另一个囚徒,那么供出者将获得免罪的机会,而被供出者将面临重刑。

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供出对方,则两人都将面临有限的刑期。

囚徒困境问题展示了个人理性行为在博弈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囚徒困境的基本情景囚徒困境的基本情景是两个囚徒在被捕后被审讯,他们面临着个人决策的困难。

在这个情境中,囚徒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对方。

合作意味着保持沉默,而背叛意味着供出对方。

囚徒的决策将决定他们的命运,而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囚徒需要权衡自己的利益和对方的选择来做出决策。

2.囚徒困境的策略和收益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可选择:合作或背叛。

合作的收益是较低的刑期,而背叛的收益是免罪。

然而,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那么他们都将面临较长的刑期。

因此,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是背叛,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3.囚徒困境的启示意义囚徒困境问题揭示了个人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不利结果的情况。

尽管合作对于整体利益是最好的选择,但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困境的产生。

囚徒困境的启示意义在于,个体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困境的发生。

4.囚徒困境与经济学的关系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囚徒困境。

如果所有企业都选择合作并遵守竞争规则,市场将保持公平竞争的状态。

然而,如果有企业选择背叛并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其他企业也会被迫采取同样的策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恶性竞争。

囚徒困境经济学原理提醒我们,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和规则对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哲学家的两难境地

哲学家的两难境地

哲学家的两难境地(外二则)
作者:饶贵民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第七卷的卷首,讲了一个著名的“洞喻”的故事:囚徒们一直生活在地洞里,他们的脖子和手脚都被捆绑着,不能活动,甚至不能扭头,眼睛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后壁上,他们看到如同“皮影戏”一样的表演,认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大家如此生活,并不觉得悲哀。

有一天一个囚徒突然挣脱了绳索,回头看到“皮影戏”的操纵者,又走到洞口,见到了阳光。

他庆幸自己摆脱了厄运,同时也为同伴们感到悲哀。

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向同伴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但当他返回洞穴时,却遭遇了更大的困难——原来的同伴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他本人甚至有丧命之虞。

事实上,柏拉图的“洞喻”之说,是为其“哲人王”领导国家的政治蓝图服务的。

柏拉图认为,哲学有“道济”世人的责任,要用哲人的心性、品质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向,哲人与民众的关系是一种教化的关系。

但事实上,哲学家的生活和民众的生活之间有难以消弭的裂痕,因此哲学家的人格和境界不为民众所接受。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死于民众
的审判。

哲学家本人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哲学家陷入“自作多情”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认为民众的生活是不幸福的,或是不符合德行的,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领导民众改善这种生活;另一方面,民众并不认为哲学家的生活是健康的或是幸福的,并且不接受哲学家对自己生活的领导。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信息共享:双方共享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合作协议:达成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惩罚机制:设立惩罚机制,对背叛行为进行惩罚
01
纳什均衡: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策略组合,使得每个参与者都不会因为改变策略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02
合作与竞争:博弈论研究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最优策略,以达到最佳结果。
03
应用领域:博弈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管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04
经济学
博弈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案例,研究参与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达到最优解
04
囚徒困境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分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和合作竞争关系
囚徒困境在博弈论中的应用:分析博弈双方在决策过程中的策略选择
囚徒困境的破解
合作策略
建立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
01
信息共享:共享信息,使双方都能了解对方的意图和策略
02
制定规则:制定合作规则,确保双方都能遵守并执行
演讲人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概述
囚徒困境的破解
囚徒困境的应用
囚徒困境概述
概念解释
囚徒困境: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两个囚犯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以获得最佳结果。
01
囚徒困境的决策结果:如果两个囚犯都选择合作,则两人都获得较低的刑罚;如果两个囚犯都选择背叛,则两人都获得较高的刑罚;如果一个囚犯选择合作,另一个选择背叛,则选择合作的囚犯将受到最严重的惩罚,选择背叛的囚犯将获得最轻的惩罚。
市场机制:囚徒困境可以解释市场机制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企业战略:囚徒困境可以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定战略
公共政策:囚徒困境可以应用于公共政策制定,如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等

简述囚徒困境及其结论

简述囚徒困境及其结论

简述囚徒困境及其结论
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描述了两个囚犯被捕后被关进两个单独的牢房,无法通过通信相互帮助或寻求逃脱机会。

他们必须选择自己的行为,要么合作,要么互相背叛,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囚徒困境的假设是:两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不会考虑到道德或法律的因素;两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背叛对方会导致自己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他们无法找到第三方来帮助或合作。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囚犯的最优策略是合作,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将对方供出,从而各自获得一次逃脱的机会。

然而,如果他们选择合作,那么他们就必须同时供出对方,这将导致他们一起被判刑。

因此,两个囚犯都选择背叛,并各自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即逃脱了惩罚。

囚徒困境的结论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两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们的理性和利益一致性,而不考虑道德或法律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或背叛都是最优策略,但无法找到第三方来协助或合作。

囚徒困境的案例表明,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理性和利益因素的影响,而不考虑道德和法律的因素。

这也提醒我们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意义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意义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意义1. 介绍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描述了两个囚徒合作或背叛的情况下所面临的不同结果。

这个例子揭示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潜在冲突。

囚徒困境的实质在于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引出了一系列对社会和个体行为的启示与意义。

2. 结果分析和解释囚徒困境中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行为选择,包括合作和背叛两种策略。

以下是可能的结果及其解释:2.1. 双方合作•合作/合作:最优解。

双方选择合作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囚犯表现出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精神。

2.2. 双方背叛•背叛/背叛:最差解。

双方的背叛选择导致最糟糕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囚犯表现出相互猜忌和自私的行为。

2.3. 一方合作,一方背叛•合作/背叛:合作者受损。

合作者选择信任对方,但被背叛者利用而受到损失。

这种情况下,背叛者表现出自私和利己主义的行为。

•背叛/合作:背叛者受益。

背叛者利用合作者的信任,取得了最好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合作者会感到被背叛和愤怒,并对未来的合作持怀疑态度。

3. 启示与意义囚徒困境对社会行为和决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囚徒困境的一些重要启示与意义:3.1. 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展示了非零和博弈的概念,即在博弈中,协作与竞争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双方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最好的结果,但个体的背叛选择可能导致更好的个人结果。

3.2. 合作的重要性囚徒困境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合作,双方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结果。

囚犯在困境中体验到了相互合作的益处,这对于我们的社会和个人行为都有深远的启示。

3.3.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囚徒困境揭示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个体可能会选择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背叛合作,但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长期利益的损失。

在决策制定中,我们需要考虑到长期利益,并尽量避免受短期利益驱使。

3.4. 信任与合作的建立囚徒困境提醒我们建立信任和合作的重要性。

囚徒困境(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囚徒困境(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囚徒困境(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学习管理学或经济学的人一定都了解一些博弈论方面的知识。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回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

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

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

谈判、人际关系、强制性的合同和其他许多因素左右了当事人的决定。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电信学院15211082杨哲一.囚徒困境的基本概念“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二.囚徒困境的意义囚徒困境指出市场是残酷的、无情的。

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

同自然界“物竞天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

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

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大化其利润,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囚徒困境”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

它揭示了非合作的自利行为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前景。

三.生活中囚徒困境博弈①公共设施修建的囚徒困境设想有两户相居为邻的农家(双方都是理性人),十分需要有一条好路从居住地通往公路。

修一条路的成本为4,每个农家从修好的好路上获得的好处为3。

如果两户居民共同出资联合修路,并平均分摊修路成本,则每户居民获得净的好处(支付)为3-4/2=1;当只有一户人家单独出资修路时,修路的居民获得的支付为3-4=-1(亏损),“搭便车”不出资但仍然可以使用修好的路的另一户人家获得支付3-0=3。

修路博弈的得利如下图所示:表1修路博弈我们看到,对甲和乙两家居民来说,“修路”都是劣战略,因而他们都不会出资修路。

囚徒困境PPTPPT课件

囚徒困境PPTPPT课件
创新与变革
面对囚徒困境,我们需要勇于创新和变革,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限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制度应该鼓励和促进合作,减少囚徒困境的发生。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手段,来引导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境时做出更有利于社会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
制度设计与监管
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全球化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囚徒困境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 囚徒困境的解决方案 囚徒困境的实际案例 囚徒困境的启示与思考
contents
目 录
01
囚徒困境简介
囚徒困境是一种博弈论模型,描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在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自选择最优策略时所面临的困境。
定义
囚徒困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囚犯困境问题,即两个同谋的囚犯在接受审判时,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则可能获得较轻的判决;但如果他们互相背叛,则可能获得较重的判决。
合作
在囚徒困境中,参与者可以通过选择合作的方式,共同达成更好的结果。合作可以避免被对方背叛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关系和互信。
长期视角
参与者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通过建立长期关系和互信,可以降低囚徒困境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合作策略
有效沟通
沟通与信任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可以对囚徒困境中的参与者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他们采取不合作或背叛的行为。监管机制可以提供公正的裁决和惩罚,维护游戏的公平性和规则的执行。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年提出来的。

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着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经典的囚徒困境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

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策略”,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

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困境的省思

囚徒困境的省思

囚徒困境的省思
《囚徒困境》,是政治学家波洛克和动物行为学家安德森共同提出的一个普遍的、能够跨越行业领域的博弈论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两个人形成囚徒困境,当它们两个都采取一个最差的选择,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困境抽象为各种社会问题,当一方采取某种行动,另一方改变行为,最终导致负面结果。

面对囚徒困境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在政府决策中,我们必须特别小心。

一个
更加优雅的方式,应该采用系统性地思考,把大局统筹考虑进来考量。

总的而言,对所有的行动,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都要提前全面考量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到一种有利可图的全局平衡。

基于此,我们应该将明智共识引入作为一种制约,只有在明智共识的框架下,囚徒困境能够得到解除,保障政府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惩罚,政府设计的政策还需要有绩效反馈机制,让实
施者通过绩效考核来获取更好的结果,从而避免采取没有斩获成果的失败行动。

此外,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政策反馈以及有效的风险识别,政府也应该充分考虑公众观点,以让每一个受众都了解政府决策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可能结果,并且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和研讨之中。

总而言之,政治决策必须秉承全面的原则,并不搞一刀切的革新行动,因为此
种行为会给囚徒困境增加更多障碍。

因此,我们再次强调了明智共识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采纳全方位考虑,政府方针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径,避免囚徒困境的情况出现。

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理论

论“囚徒困境理论”“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其中对于囚徒困境的描述: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

但是,他们都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

由警察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

警察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

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半年的***,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半年的***。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囚徒甲和乙该怎么办呢?他们作为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都有两个选择——坦白或抵赖。

很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所以,根据个体理性原则,两个博弈方的目标都是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于囚徒甲来说,囚徒乙有坦白和抵赖的两种可能的选择,如果囚徒乙选的是抵赖,则对于囚徒甲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抵赖的得益为-1,坦白的得益为-1/2;,如果囚徒乙选的是坦白,则对于囚徒甲来说,他应该选择坦白,因为抵赖的得益-10,坦白的得益为-5。

因此,在本博弈中,无论囚徒乙选择何种策略,囚徒甲选择坦白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最大的;同样的,囚徒乙和囚徒甲的情况一样,因此囚徒乙的选择和囚徒甲一样。

因此,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博弈双方同选择坦白策略,同时获益-5,都判五年刑。

乙囚犯可能采取的策略坦白抵赖甲囚犯可能采取的策略坦白-5-5 -10 -1/2抵赖-1/2-10 -1 -1囚徒的困境该理论其中的意义在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个体追求的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柏拉图的洞⽳寓⾔
通过这个寓⾔,柏拉图告诉我们:真理、正义固然难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放弃这⼀彼岸意识。

反之,柏拉图也不忘提醒我们,囚徒困境固然违背正义,但是当正义本⾝是⼀种虚⽆主义,本⾝是⼀种遥不可及的彼岸存在时,我们⼜怎能轻易地放弃这⼀⽆知性的此岸呢?与其如此,还不如活在对于彼岸的追求中,即便彼岸是⼀种虚⽆。

因此,重要的不是彼岸,⽽是追求本⾝。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个很有意思的洞⽳寓⾔。

⼤意是这样的:有⼀批⼈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个洞⽳之中,洞⽳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们的脖⼦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向洞壁。

他们⾝后有⼀堆⽕在燃烧,⽕和囚徒之间有⼀些⼈拿着器物⾛动、⽕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的洞壁上。

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是“实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活。

当某⼀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实物;当他继续努⼒,⾛出洞⼝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虚⽆。

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看清了⼀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柏拉图还告诉我们,回到此岸、回到洞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洞悉了洞外、认清了彼岸的虚⽆现实再回到洞内,回到此岸。

洞外虚⽆;洞内负重,洞外是不辨⽅向的⼀⽚真空,洞内是不可⾃明的负重前⾏;……事实上,洞外、洞内尽管轻重各异,但都不可承受。

吴艾的“深呼吸”系列形象地隐喻了这个深刻的寓⾔,他试图在诘问世⼈:我们到底应该⾛出洞⽳,还是回到洞⽳呢?。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描述了两个囚犯被捕后面临的选择。

如果两个囚犯都选择沉默,则他们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如果其中一个人选择交待,而另一个人选择沉默,那么交待的人将获得豁免,而沉默的人将被判处重刑;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交待,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在这个困境中,个人的最佳选择是交待,但是如果两个人都这样选择,结果将是最糟糕的。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破解呢?以下是一些方法:1. 合作是关键。

在囚徒困境中,最佳的结果是两个囚犯都选择沉默。

因此,合作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个人关系还是商业合作中,合作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共同谋求最大化的利益,避免陷入困境。

2. 建立信任。

建立信任是破解困境的基础。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之间缺乏信任,导致了最糟糕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信任可以减少误解和猜疑,促进双方的合作,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3. 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有第三方介入并提供合作的机会,那么囚犯们就有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陷入困境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陷入僵局。

4. 思考长远利益。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们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思考长远利益,考虑合作对双方的长期利益,而不是仅仅满足眼前的利益。

5. 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

在囚徒困境中,最糟糕的结果是双方都选择交待,导致双方都受到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和妥协,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避免陷入困境。

总之,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

通过合作、建立信任、寻求第三方帮助、思考长远利益以及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破解困境,避免陷入僵局,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困境,实现成功和发展。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以及其拓展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以及其拓展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以及其拓展05-06—13 10:57 发表于:《没有范的世界》分类:未分类博弈论(game theory)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或者说自私的),理性的人是指他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

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

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

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

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

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在经济学方面的实例:一.电信价格竞争根据我国电信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来构造电信业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假设此博弈的参加者为电信运营商A与B, 他们在电信某一领域展开竞争,一开始的价格都是P0。

柏拉图囚徒的困境

柏拉图囚徒的困境

西方哲学史论文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院系:应用社会科学系年级: 08级专业:哲学作者:陈宇祥学号: 2008108027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摘要:分别从三个角度,运用类比举例子的方法,结合个人思考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浅显分析,以求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一些暗含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含义进行分析。

从文学比喻角度;哲学上的认识论角度;以及人的自由问题的小小讨论,这三个方面对囚徒的困境即洞穴比喻进行分析。

以求从囚徒的困境中发掘一些有益于当下的东西能出来。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囚徒;枷锁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有一段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其中苏格拉底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那么他会觉得那个现象更真实呢?是以前墙壁上的影像,还是现在的真实的图景?或者他对现在看到的图景产生怀疑而以为是在做梦呢?而接着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当他看见了大千世界的美景,他是否会真正的“醒来”,回身去解救他的那些同伴呢?而如果同伴们不相信他,会不会把他当疯子处理掉呢?洞穴比喻(以下简称为“洞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的比喻,总的来说,这个隐喻有两个层次,一层是洞内的影像,一层是洞外的真实。

柏拉图《裴洞篇》浅析

柏拉图《裴洞篇》浅析

柏拉图《裴洞篇》浅析柏拉图的《裴洞篇》是一篇寓言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困境。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洞穴,里面有一群囚徒,他们从小就被囚禁在这个洞穴里,被束缚住手脚,只能朝着洞穴的背后看,看到的只是墙壁上的阴影。

这些阴影是外面世界的投射,囚徒们只能凭借这些阴影来认识世界。

其中一个囚徒名叫裴,他对这种囚禁的状态感到不满,他渴望超越洞穴的束缚,寻找真理。

于是,有一天他下定决心逃离洞穴,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裴战胜了困难,最终逃脱了洞穴。

他来到了洞外的世界,看到了阳光和美丽的大自然。

但他也感到被周围的人们嘲笑和误解,因为他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光明,而其他人仍然生活在洞穴中,只能看到阴影。

裴试图回到洞穴,告诉其他囚徒真相,但他们却不相信他的话,甚至嘲笑他,他们认为洞穴就是真实的世界,裴是疯子。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他通过洞穴和阴影的象征,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识的局限性。

洞穴代表着人类的认知范围,阴影代表着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裴则代表着少数人追求真理和超越常规的勇气。

柏拉图通过裴的经历,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裴离开洞穴后,虽然感受到了真理和自由的喜悦,但他也面临着被孤立和误解的困境。

他的追求与其他囚徒的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少数人若追求真理,往往会遭受来自社会的排斥和嘲笑。

柏拉图通过裴的经历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

裴试图回到洞穴,告诉其他囚徒真相,但他们不相信他的话。

这暗示了教育的难度和困境,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而不愿接受新的思想。

柏拉图也相信通过教育,人们有可能超越自身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裴洞篇》是一篇寓言小说,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困境和人性的本质。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识的局限性,呼吁人们勇于超越常规,追求自由和真理。

故事中的裴代表着少数人追求真理和超越常规的勇气,他的经历与其他囚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对个体与集体、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论文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院系:应用社会科学系年级: 08级专业:哲学作者:陈宇祥学号: 2008108027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摘要:分别从三个角度,运用类比举例子的方法,结合个人思考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浅显分析,以求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一些暗含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含义进行分析。

从文学比喻角度;哲学上的认识论角度;以及人的自由问题的小小讨论,这三个方面对囚徒的困境即洞穴比喻进行分析。

以求从囚徒的困境中发掘一些有益于当下的东西能出来。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囚徒;枷锁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有一段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其中苏格拉底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那么他会觉得那个现象更真实呢?是以前墙壁上的影像,还是现在的真实的图景?或者他对现在看到的图景产生怀疑而以为是在做梦呢?而接着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当他看见了大千世界的美景,他是否会真正的“醒来”,回身去解救他的那些同伴呢?而如果同伴们不相信他,会不会把他当疯子处理掉呢?洞穴比喻(以下简称为“洞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的比喻,总的来说,这个隐喻有两个层次,一层是洞内的影像,一层是洞外的真实。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1昏睡与呐喊;2假象与真实;3局限与超越。

一、昏睡与呐喊在《理想国》中洞喻是以一种对话式的文学性语言叙述的,只要是文学性的语言就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性。

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指这种文学上的不确定性。

在帕拉图的那个时代好像还没有比较严密逻辑言语论证,这一柏拉图哲学论述上的缺陷有亚里士多德后来的逻辑学所弥补。

柏拉图这种文学性的语言一来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去阐发他的思想,二来也造成了后人难于理解柏拉图当时想要真正的表达的准确的思想,也就使后人在理解柏拉图洞喻上,产生比较大的难度。

真正的柏拉图思想被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

洞喻是一个隐喻,柏拉图想要给昏睡的世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醒。

当时历史背景是由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失望,对苏格拉底的死的愤怒,对僭主政治的不满,从而产生一些内心消极的失望情绪,正是由于这种对现实政治制度的不满,才使柏拉图努力在《理想国》中去建构一个“哲学王”乌托邦式的社会。

正是由于对那些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不分是非的雅典公民的不满和对没落的民主制度的不满,柏拉图曾经说它是最坏的制度。

从使他而产生出一种唤醒世人的愿望。

这个是从当时柏拉图的历史背景上分析,逻辑上是不矛盾的。

那么柏拉图想要传达的是否就是像鲁迅的铁屋子比喻想要传达的一样,鲁迅是在境况更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发出铁屋中的呐喊(⒈)的,他原文是:“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可以感觉到鲁迅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愤怒,从那些看着日本侵略者屠杀自己人的麻木国人的眼神里,从那些害人生命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里,鲁迅看到的是麻木不仁的国人,是昏睡的做着天朝上国迷蒙的国人,是病入膏肓的政府和制度,正是这些让鲁迅觉得应该拿起笔去战斗,用尖锐的文字去医治国人的精神上的疾病。

这一点上鲁迅和柏拉图的动机是相似的。

至此,柏拉图的洞喻是一种呐喊,洞穴中的人是对现实中的雅典公民的影射,而那个挣脱枷锁的囚徒是哲学家,进一步推测可能就是对应着苏格拉底。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洞喻就是柏拉图一种对世人麻木不仁的批判与对醒着的人的赞扬。

对现实中昏睡的不明真相的人的不满,和对苏格拉底的怀念。

二、假象与真实柏拉图的洞喻,还体现着他的理念论,体现着理念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每个现实中的具体事物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理念,现实事物只是理念的分有或是理念的摹本,造物主通过模仿理念来创造具体的事物。

在洞喻中,那些限于枷锁中的人就代表现实世界里的观察者,墙上的影子就代表现实世界里的各种存在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

限于枷锁中的人因为只看到影子,而且不知道影子的理念——被火光照射的假人和假兽是的存在,就把影子当做真实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对应的是影子,太阳对应的是火光,理念对应的是被火光照射的假人和假兽,我们对应的是限于枷锁中的人。

柏拉图这么比喻首先想说我们的认识应该追求的是理念,而不是各种影子。

人从一出生下来就陷入了一种囚徒的困境,有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的人没有,而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困境,从而要努力的去寻找真知。

这好像陷入了一种人不能认识真实世界的不可知论,近代的量子力学也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困境。

量子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就是为观察者存在的世界,当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世界就呈现那种样子,而真实的世界在我们观察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它呈现出那种样子。

于是似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看到的都是影像,而无法认识“理念”。

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的图景,我们看到的只是类似囚徒们看见的影像。

这里的“理念”和柏拉图的理念是有差别的,柏拉图是相信有一个理念世界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受过教育然后唤醒我们的灵魂去认识它,因为我们的灵魂先天的分有“善”,可以通过学习去获得启发去唤醒我们灵魂中本来就有的能力从而进入理念世界,或者说接近理念世界。

而现代量子力学的困境是我们只要一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世界就会因为我们观察而发生改变。

所以我们不可能知道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真实的世界在微观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中的。

对此,有一个“缸中之脑”的假想,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 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

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

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

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

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这假设有点像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景,男主角Neo是一个被养在营养液中的真实人,而他的意识则由电脑系统“The Matrix”的电流刺激所形成和控制。

他的一切记忆,实际上都是外部电极刺激大脑皮质所形成的,而不是真实历程。

这似乎让人产生了一种阴谋想法,我们存在的世界似乎只是某些阴谋家所设计的,我们所有可以通过感官认识的东西都是被计算机输入进我们大脑来的,而现实中的我们只是活在营养液中被连接到计算机上的人。

可悲的是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种命运。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实的处境是什么?从囚徒的困境到近代量子力学的困境,再到缸中之脑,到黑客帝国(我不确定他们之间有什么直接或间接影响来自于柏拉图,我在这里只是想,列举一些和洞喻类似的假想),我们似乎掉进了一种有宿命意味的怪圈中:我们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我们如何知道你看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如何才能认识世界?也许这种假设偏离了柏拉图的洞喻的真正实质意义,但是我们的时代视乎真的发展到了一种:“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困境之中。

科学陷入了越来越深的不可知的深渊,一切越来越不确定了。

也许这些纯粹就是一些无稽之谈,但是这些假设给我们的是几个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相?我们的生活是否是安排好的?这样可以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身。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说空想是没有意义的,关键还是实践。

这只是我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引申思考。

三、局限与超越在柏拉图的洞喻中还包含着一种囚徒解放的理论,那个囚徒从一开的挣脱枷锁,看到影像的真实理念——假人假兽,到走出地洞后看到更为广阔的缤纷美丽的世界。

囚徒的枷锁象征着人自身的局限性,洞穴象征着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束缚,但是人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渴望得到自由。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人的自由与解放就是像挣脱枷锁囚徒一样的,去追求真理,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到理念的理念——至善。

所以认识到理念的人就是最自由的人。

关于人的普遍解放性的的可能性问题,也就是人怎么才能得到自由的问题,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由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哲学问题。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是后面他又说:“但无往不在枷锁中。

”这些枷锁有具体的历史发展条件约束,有政治的,法律的条件约束,也有人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受的教育如何,思想境界如何等等,而怎么使这些限制自由的制度具有正当性,是想要得到自由的人最关心的事,因为所有这些制度都是非出于自然的,是人为的规定的。

就像我们处于中国,奉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者社会主义的思想,被打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螺丝钉,这种螺丝钉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政治的灌输是不可避免的,就算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他们从小也都被灌输着他们西方的价值观,生存理念。

我们生活在中国,当然也注重这些被灌输的问题,因为它和我们的自由有关与我们的生活有关,人是逃脱不了螺丝钉的命运的。

就算你能从清朝的”洞穴“穿越到民国的”洞穴“或者从现代的’洞穴“穿越到未来的”洞穴“你还是处于一个”洞穴”之中的。

人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社会制度的局限,所以说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人的普遍解放也是不可实现的,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实现相对的解放和实现相对的自由。

对于当代的我们,我们大多比较浮躁,因为社会还是存在着好多不公正的事情存在着,有的人可以不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利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比如说父母的关系就能过上一种好生活,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中的潜规则就能过上比踏实努力的人要好的生活,以至于”读好书不如有个好爸爸””找个好老婆(老公)可以少奋斗十年”等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成灾,人们陷入一种踏实不下来干工作的浮躁困境,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极度膨胀的年代,有一部叫做《墙》的电影,该电影用墙隐喻着人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它像围墙一样把我们的心灵围住了,让我们在其中窒息,挣扎,不停的在填欲望的深渊,可是我们还是那样的痛苦和不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