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2)

合集下载

【新教材】3.2酶是生物催化剂导学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新教材】3.2酶是生物催化剂导学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三章细胞代谢第二节酶是生物催化剂导学案1.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描述酶的发现过程,举例说明酶是生物催化剂,说明酶的催化活性极高,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任何生物(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有共同的起源,自然界的生命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保护护生命,维系地球学习目标确定2.学习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酶是生物催化剂,说明酶的催化活性极高,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2.教学难点: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温顾知新】课前完成生物区别与非生物的根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陈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有序地化学反应的总称。

ATP为生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来源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重、难点突破一、酶思考1:代谢的概念?活动1:主要是研究细胞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变化。

思考2:酶是如何被发现的?思考3:酶的定义:来源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和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4:酶催化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5:酶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6:酶的催化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7:酶的特性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性练习】1.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导学案-新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导学案-新版

第三节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够简述酶的概念,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参加探究活动,结合教师讲解,能够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酶的本质、作用及特征。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导学诱思】1.酶的发现1926年,美国萨母纳尔得到脲酶结晶,发现脲酶是蛋白质成份的。

脲酶是一种_______。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相继提取了多种蛋白质成份的酶,说明:酶是具有生物____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在前体RNA合成RNA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全酶是由80%的RNA和20%的蛋白质组成,若去除全酶中的蛋白质,剩余的RNA与全酶有相同的催化作用。

有些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少数的酶是______(核酶)2.酶的本质:大多数是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又称核酶)。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同pH、温度等密切相关。

3.酶的作用:_____________4.酶的特性(1)演示实验少许鸡肝匀浆少许MnO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思路:问题探讨:①为什么要用新鲜的肝脏或生的马铃薯块茎?②如果本实验中鸡肝或马铃薯块茎没有被制成匀浆,你认为实验结果是否与本实验相同,为什么?(2) 加酶洗衣粉能够更加容易的清除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却不能去油渍。

说明了酶具有___________的特性。

5.影响因素(1)注意几个概念最适温度、最适pH(2)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本质不同:高温使酶的活性不可逆的______;温度很低但在酶活性完全丧失之前酶活性很低,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可____。

【随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能说明酶本质的是()A.都具有催化作用B.催化效率高C.都有专一性D.大多数酶是蛋白质2.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一般是()A.脂肪酸B.核苷酸C.氨基酸D.核糖3.能够水解唾液淀粉酶的酶是()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核酸酶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酶都有分解消化功能;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⑤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⑥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⑦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D.①④⑥5.一份淀粉酶能将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不能水解一份麦芽糖,这说明了酶()A.高效性、专一性B.专一性、多样性C.高效性、特殊性D.专一性、特殊性6.在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A.所吃食物未被消化B.胃没有排空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D.体内食物残渣没有排出参考答案:1.D2.C3.B4.D5.A6.C。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酶(第2课时)精品课件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酶(第2课时)精品课件
B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解析】选B。图中实线表示最适条件下的反应,当温度(wēndù) 下降10℃时,酶活性降低,反应中获得最大生成物量所需时间延 长,但生成物总量不会改变。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影响的情况,下列
解释不正确的是 ( ) B
A.在a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不能反映(fǎnyìng)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第五页,共39页。
酶活性受到抑制 (yìzhì)但未失活
酶已失活
酶的活性与温度(wēndù) 关在系较:低温度(wēndù)时(低于
最适温度(wēndù)),酶的活 性随温度(wēndù)升高而增强;
达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强;
高于最适温度后,酶的活性随温 度升高而降低;直至失去活性。
总结: 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 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六页,共39页。
2.酶浓度、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sùlǜ)的影响:
(1)图1中,在一定(yīdìng)范围内,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 率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yīdìng)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 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图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 度呈正相关。
第十四页,共39页。
H2O2溶液
②加缓冲液及___(_r_ó_n_g_y,è)同时将量筒注满水。
③安置(ānzhì)反应小室上,面放好量筒:将反应小室放在盘中的水里,
反应小室
(shàng
贴有滤纸片的内壁应在_m_i_ɑ_n_),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的玻璃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酶》教案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等。

教材将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讲述,比较突出的体现了科学实验推动科学发展这一观点,对此教师应当明确指出。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系。

生物体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基于这点,酶和教材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紧密。

酶的化学成分与第一章第二节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教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学术状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酶已有较多接触,关于酶的概念以及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具有初步的印象。

酶的专一性、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理解及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应的难度;如何通过对比、归纳以及联系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代谢与酶的密切关系,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另外,本节课有较多的资料、图表及课外阅读,学生如何分析阅读,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驾驭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的催化机理和特性。

2.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酶的效率和特异性。

[过程和方法]1.尝试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归纳、整理出酶的催化特性。

2.运用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1.2.通过讨论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体验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体验生命科学价值学习教育。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个方程式。

(ppt展示:n2+3h22nh3)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进行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活动】高温、高压、催化剂。

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

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

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第一篇: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一《酶》教学设计《酶》教学设计设计者:01 授课内容:酶及其有关实验探究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一、设计理念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基本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观点、生物学情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酶》这一节,既有丰富的生物学史实资料,还有现代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又不乏热点新闻、医疗健康这样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实例。

在学教过程中,加入这些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更乐于探究新知识,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对生物学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对于师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共同发展的平台。

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贯穿有关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能够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方面,可以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想和发现。

倡导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

二、学习任务分析《酶》这一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后,对细胞代谢的进一具体步探究。

同时,也为即将学习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此,酶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此外,本堂课对实验探究的学习较多,因此,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好时机,教师可在课堂上加强实验技能的说明和实验操作的讲解。

教材多结合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实验探究在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高二学生。

他们接触生物学时间不长,还不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也是较为薄弱的。

然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

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有三类:水,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如:水、CO2、O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尿素等)2、易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转运: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常考的主要有两类:无机盐离子和有机小分子(氨基酸、葡萄糖)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5、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渗透、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知识点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思考讨论:每种运输方式各有何特点?提示:【例1】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C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D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解析】从题目所给出的图中可以看出:甲物质颗粒胞外多于胞内,即甲物质的浓度膜外大于膜内;乙物质颗粒胞内多于胞外,即乙物质的浓度膜内大于膜外。

因此,结合自由扩散与主动运输的特点,甲物质运出细胞、乙物质进入细胞,均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即主动运输,必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并需要能量。

因此,只有A 选项符合分析。

答案:A知识点二 物质跨膜运输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曲线分析 思考讨论:1.上述方式中,物质运输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因素【例1】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跨膜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图中四条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 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

试问:物质X 跨膜运输的方式 ( )A .自由扩散B .主动运输C .协助扩散D .胞吐【解析】曲线①说明运输速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自由扩散。

3.2酶是生物催化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1

3.2酶是生物催化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1
-免疫学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免疫学实验的步骤和技巧,如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实验方法。
-免疫学研究进展:介绍当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如免疫调节、免疫治疗等。
-免疫与生活:探讨免疫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中的免疫成分、免疫与运动的关系等。
-免疫疾病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免疫疾病的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免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细胞免疫是指免疫细胞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清除病原体的过程。细胞免疫的作用是消灭细胞内的病原体,如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通过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反应等。
课堂
课堂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信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人体的免疫功能”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对于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对于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鼓励提问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3.2酶是生物催化剂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1

3.2酶是生物催化剂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推荐材料,拓展对酶知识的理解。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解答疑问: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设计基于酶的实验方案,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酶的定义、分类、作用机理等,结合实际例子解释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探讨酶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的原因,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洗涤效果。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和引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思考酶的特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分享阅读心得,对学生的感悟和疑问给予回应。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指导学生如何结合酶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具体反馈内容包括:
1.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的地方,给出具体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集中讲解,澄清误区。
-整理与本节课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学习。
-准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的学习平台,发布3.2酶是生物催化剂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预习指导文档,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酶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机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酶与一般催化剂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高中生物3.3.1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学案浙科版必修1

高中生物3.3.1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学案浙科版必修1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一、酶的发现和本质及酶是生物催化剂1.酶的发现18世纪末:________证明鹰________中有一种能____________的物质 ↓19世纪⎩⎪⎨⎪⎧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1897年: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________↓1926年:________分离得到________结晶,才弄明白酶的本质是________ 2.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________,极少数酶是________。

3.酶是生物催化剂(1)特点:酶具有促使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________却不发生化学变化的特点。

(2)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________。

(3)酶的作用过程①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②酶在反应过程中形状________(有/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酶本身________发生化学变化。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是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的,分泌到口腔中发挥作用,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据此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是否也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2.要验证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现有的实验材料有:刚取的唾液,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及试管等,那么你给出的合理实验方案是怎样的?知识整合酶不仅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在细胞外和体外都可以发挥作用。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酶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是体内转化而来③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④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①②⑤B.③⑦⑨C.③④⑧D.④⑤⑥2.如图,在适宜温度、pH条件下,实线表示没有酶时反应的进程。

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A.曲线a B.曲线bC.曲线c D.曲线d二、酶的催化活性极高1.酶的催化效率实验(1)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缓慢,用新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法使过氧化氢分解,通过观察________数目和比较对卫生香的助燃程度可以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2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2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2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2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三节酶第2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酶的作用特性、影响因素及相关实验探究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影响酶作用的因素c c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c c学习导航(1)分析相关实验,理解酶的专一性的含义。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温度和pH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并能分析有关曲线。

方式一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要比普通洗衣粉强,加入不同的酶,对不同质地衣物的洗涤效果不同,如加入蛋白酶的洗衣粉可以洗掉一般衣物上的血渍、奶渍,但不能用来洗丝质的衣物.另外,加酶洗衣粉使用时要注意水的温度,温水效果较好,用热水反而效果不好。

以上事例说明酶的作用有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点,有很多因素能影响酶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内容.方式二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大部分是蛋白质);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看来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有很多因素能影响酶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内容。

一、酶的专一性1.概念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就是酶的专一性.2.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①还原糖(如麦芽糖、葡萄糖)遇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后会出现红黄色沉淀。

②淀粉水解得到麦芽糖,而蔗糖水解后可得到葡萄糖;淀粉与蔗糖都不是还原糖.(2)实验步骤及结果试管123456本尼迪特试剂2 mL 2 mL 2 mL 2 mL 2 mL 2 mL1%淀粉溶液3 mL- 3 mL- 3 mL-2%蔗糖溶液- 3 mL- 3 mL- 3 mL新鲜唾液-- 1 mL 1 mL--蔗糖酶溶液---- 1 mL 1 mL实验结果无红黄色沉淀无红黄色沉淀产生红黄色沉淀无红黄色沉淀无红黄色沉淀产生红黄色沉淀(3)结论: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分解蔗糖;而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而不能催化分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实验点拨(1)本实验设计了1号和2号试管作为对照,用以证明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糖。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1)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酶的定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2、酶的来源:活细胞,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

3、酶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起催化作用,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

4、酶的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知识点一酶的作用机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细胞代谢?为什么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提示:细胞代谢是细胞中进行的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成,这些代谢活动可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必要的物质。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可催化细胞代谢的反应,降低细胞代谢所需的活化能,使细胞代谢得以高效进行。

酶的催化机理:催化剂,包括酶在内,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如图所示。

由于在催化反应中.只需较少的能量就可使反应物进人“活化态”,所以和非催化反应相比.活化分子的数量太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例如H2O2的分解.当没有催化剂时需活化能l 8000卡/克分子,用胶志钯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11170卡/克分子,而当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时.活化能下降到2000/克分子。

所以,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例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酶的成分可以是蛋白质、脂质或核酸 B.酶促反应速度与酶的浓度无关C.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D.DNA连接酶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解析】DNA连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该酶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随着酶浓度的增强,酶促反应速度呈正比增加;酶促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答案:D知识点二酶的本质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发现的?提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的酶是RNA。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1926年他在用丙酮作溶剂的提取液中发现了结晶,这说明提取物达到了一定的纯度,这种结晶溶于水后能够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教案-新版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酶》教案-新版

第三节酶
【教材内容与地位】
《酶》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第三章紧紧围绕细胞的代谢展开,而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酶的本质、作用及特征。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们已经在化学课堂中学习了无机催化剂,蛋白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同时酶与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细胞的衰老及凋亡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够简述酶的概念,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参加探究活动,结合教师讲解,能够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
酶的本质、作用及特征。

【教学难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角度分析,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即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空间想象思维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对新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程度都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同时,他们已经有了相关内容的知识储备,这为本堂课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内在前提。

【课型与课时安排】
本节课为新课教授,安排一课时,计45分钟。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的代谢 3.3 酶(2)教案 浙科版必修1-浙科版高一必修1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的代谢 3.3 酶(2)教案 浙科版必修1-浙科版高一必修1生物教案

第3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八、作业设计。

3.3酶学案浙科版必修1

3.3酶学案浙科版必修1

精讲学案:酶一、教学内容及考试说明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某些核酸也具有催化作用。

2、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3、酶在生化反应中起的催化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酶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化。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一)酶的概念:1、来源:活细胞产生的。

(死细胞不产生酶,凡是活细胞都一定能产生酶。

)2、作用:催化作用。

(酶是生物催化剂)3、本质:有机物(蛋白质或RN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4、合成原料: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组成RNA)5、作用部位:细胞内或细胞外(二)酶的特性:1、高效性: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的高效性是细胞新陈代谢顺利进行的保证。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专一性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有序性。

3、酶作用条件的温和性,活性受温度和pH值影响。

(三)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酶的浓度:在有足够底物而又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则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当酶浓度、温度和PH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3、温度: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大多数酶,在30-40℃范围内显示最高活性。

低温不会使酶失去活性,但使酶活性降低;高温可导致酶失去活性。

4、pH值:在极端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会变性而完全失去活性,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为4.5-8.0范围内。

(1)动物体内的酶最适宜pH大多在6.5—8之间。

唾液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3酶导学案1(课时2)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2、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等。

注意相关曲线。

知识点一酶的特性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有哪些?提示: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无机催化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1、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特性。

(1)能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所用的时间,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常数。

(2)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不变。

2、酶具有一般催化剂所不具备的特性。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应速率很快;(2)专一性,任何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一般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会因中毒而失去催化能力,而酶较其他催化剂更加脆弱,更易失去活性。

强酸、强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

所以酶作用一般都要求比较温和的条件,如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酸碱度等。

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但在高温下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4)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例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B.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C.人体中不同的酶所需的最适的pH可能不同D.细胞中催化反应的酶如果是蛋白质,则需要更新,如果是RNA则不需要更新【解析】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的能量与没有酶参与的反应能释放出的能量一样多。

在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升高;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降低。

蛋白质酶和RNA酶都需要更新。

人体中胃蛋白酶所需的最适pH 为2.0左右,其他的酶所需的最适pH为7.4左右。

答案:C知识点二影响酶的作用的条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影响酶的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提示:酶促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酶的浓度等内部因素,也包括温度、pH等外部因素。

1、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定限度时,有适宜的温度下可以恢复。

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可以如右图所示。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

(过酸或碱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种酶在某一定pH的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3、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应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冉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再改变。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

【例1】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的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A、专一性B、多样性C、高效性D、稳定性【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催化性是酶的功能特征。

一般来说,在人体37℃和一定的pH值条件下,酶都具有一定的催化能力,酶只要其结构不被破坏,其活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专一性和高效性是说明酶在稳定的催化作用中的两个催化特点。

在实验中“用纯唾液和用稀释10倍的唾液做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

说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少量的酶即能达到催化的效果。

纯唾液中大量的唾液淀粉酶由于底物的限制,催化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答案:C知识点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提示: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液定要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用刚煮沸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进行实验,就会因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2、淀粉酶的来源不同.其最适温度也不定相同,在保温时必须加以考虑。

市售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60℃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7℃。

3、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对照组加人等量的反应物如2 mL 可溶性淀粉后要先放人不同环境5min使反应物达到所处不同环境的温度.然后再加新鲜酶液.摇匀维持5min 否则若加入酶后再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由于酶的高效性.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已把反应物给分斛了.会造成错觉。

4、关于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操作时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如可溶性淀粉液。

不能在加入酶后,先加入反应物,再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这样可以防止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方可证实环境过酸和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

如果改变顺序则会影响效果。

此实验中要注意保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作用.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变量只有pH的不同。

设计对照实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至于让哪个因素成为变量,要根据实验目的而定。

【例1】将1毫升5%的胃液溶液倒入装有10毫升蛋白质胶体的试管内,置于25℃的温水中水浴,研究其对蛋白质的消化情况。

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酶活性的是()A.把实验温度提高到37℃B.在试管内再加入1毫升5%的胃液溶液C.将pH由3调节为7D.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唾液【解析】温度为37℃比25℃时更适于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发挥。

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2,故C项pH调节为7时,酶可能将变性失活。

D项加入1毫升唾液,唾液中无蛋白酶,故唾液作为溶剂,则会使溶液的pH变大,酶活性下降。

B项虽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但不能认为是酶的活性提高。

答案:A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1.pH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甲图说明:①在最适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将减弱。

②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

③不同的酶最适pH不同。

(2)乙图说明: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将减弱。

②低温只会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温会使酶失活。

(3)丙图说明: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五、布置作业1.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将A.继续催化淀粉水解B.受胃液保护不分解C.不发生变化D.自身被分解解析:选D。

2.与验证酶的高效性成功与否关系不大的是A.试管是否干净B.肝脏是否新鲜C.卫生香是否点燃D.是否有对比实验解析:选C。

3.下表为一项实验设计方案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

对结果的解释,合理的是( ) ArrayA.唾液淀粉酶在37 ℃时活性最高B.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不明显C.碘液对淀粉的显色反应不明显D.保温前酶已催化淀粉水解解析:选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要注意操作的步骤顺序,之所以出现题中的结果是因为题干步骤2与3顺序发生了错误,这样在保温前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水解了,再保温已失去了意义。

4.(高考改编题)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谷氨酸分解成γ­氨基丁酸和CO2。

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提取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 mol·L -1、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甲: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注:酶浓度固定)图乙: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注:反应物过量)A.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失去活性B.图甲的自变量是催化速率C.图乙催化反应速率增加的原因是随着酶浓度增大,酶与底物接触的机会变大D.图乙中,随酶浓度增加,酶的活性不断增加解析:A项错: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底物已被全部分解。

B 项错:图甲的自变量应是时间。

D项错:在反应物过量的情况下,随着酶浓度增大,更多的酶可同时发挥作用,使催化反应速率增加,但酶的活性并没有增加。

答案:C5.甲、乙、丙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表明当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受酶浓度的制约将不再上升B.乙图中a点以后,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C.丙图可以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曲线D.三图说明反应物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率均有影响解析: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显然丙图曲线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

答案:C6.下表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设计的相关内容。

请回答:(1)对照组是____________,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试管编号)。

(2)比较1号和2号试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3号和4号试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按照表中方法做了这个实验,结果3号试管和4号试管的现象刚好相反,他的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2)从表中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关键看自变量是什么,然后看结果是什么。

(3)实验误差分析主要从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操作步骤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1号试管2、3、4号试管(2)加热能提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3)①肝脏研磨液不新鲜;②没有换滴管,用滴过肝脏研磨液的滴管滴FeCl3溶液六、课后反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