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典型学习方案
《做一个小乐器》项目式学习方案(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乐器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小乐器是通过不同的结构和材料产生声音的,它们在音乐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和表现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拇指琴,并运用它演奏简单的旋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乐器的制作步骤和演奏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1.学生们对于音乐和手工制作的结合有着极高的兴趣。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尝试不同材料和方法,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乐器结构与发声原理的关联上存在困难。这说明我在这一环节的讲解还需要加强,可以通过更多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
《做一个小乐器》项目式学习方案(教案)
一、教学内容
《做一个小乐器》项目式学习方案(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音乐与艺术》第四章《动手制作,感受音乐》。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不同种类的乐器,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发声原理。
2.学习制作简易小乐器,如拇指琴、沙锤、纸杯鼓等。
3.通过制作小乐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乐器的制作原理、步骤和演奏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小乐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创意,制作出更多有趣的小乐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小乐器制作课上,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亲手制作乐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在分组合作中积极交流、分享想法,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这种实践性学习的有效性。
《第四章篮球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传接球技巧,提高篮球运动中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视频演示,了解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要领、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基本动作练习学生需进行双手胸前传球的徒手练习,包括传球姿势、力量控制、准确性等方面的训练。
3. 传接球配合练习学生需进行两人一组的传接球配合练习,模拟实际比赛中的传球场景,注重传球的时机和准确性。
4. 规则与安全教育学生需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特别是与传接球相关的规则,同时强调运动安全,避免受伤。
三、作业要求a.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理解并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b. 基本动作练习要求学生需每日进行至少10分钟的传球动作练习,并记录自己的进步和问题,以便课堂反馈。
c. 传接球配合练习要求学生需在课余时间寻找一位同伴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不少于15分钟,并注意传球的准确性和配合的默契度。
d. 规则与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需熟记篮球规则中与传接球相关的部分,并在练习中严格遵守,同时注意运动安全,避免受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基本动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传接球配合的默契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下一课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总结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巧,提高篮球运动中的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作业的完成和反馈,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篮球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为今后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动作要领。
《管理学》课件配套教案-第四章 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
《管理学》配套课件教案XX 编XX年XX月第四章环境分析与理性决策一、教学目的组织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的复杂与动态特点以及人的认知与行动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组织决策的理性与正确程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为尽可能减少这些限制,就要对组织活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掌握PEST、SWOT等环境分析方法,熟练应用决策树等决策方法进行简单分析和决策。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4-16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分析有哪些主要方法?3.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和行为决策。
4.决策方案生成的主要方法是什么?5.用决策树方法来评价和选择一个具体的决策方案。
6.用蒂蒙斯教授的机会评价框架评价一个创新或创业机会。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要素。
环境是由众多因素交错而成的整体,把环境分成三个大类,即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
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1)一般环境分析方法。
最常见的是PEST分析方法。
(2)具体环境分析方法。
在这方面,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种力量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3)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方法。
组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也分析其内部环境。
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技术。
(4)针对环境变化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是脚本法(情景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可分为定量脚本法和定性脚本法。
第二节介绍了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通常也被称为科学决策。
西蒙等人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
非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政治协调决策模型、领导集体决策模型。
第三节探讨了不同的决策方法。
(1)决策背景研究方法:决策背景的性质特征:首先,决策背景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其次,决策背景具有复杂性。
最后,决策背景具有动荡性。
《第四章3中心对称》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12八年级上册
《中心对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中心对称》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 复习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等基本图形变换知识,加深学生对几何变换的总体理解。
(二)新知探索1. 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及特点: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与另一个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成中心对称。
2. 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方法: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判断其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3. 探究中心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图案设计。
(三)技能训练1. 完成一组中心对称图形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
2. 绘制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并尝试旋转验证其对称性。
3. 解决与中心对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利用中心对称性质进行图案设计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内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练习。
2. 在完成技能训练部分时,应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动手绘制和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4. 作业完成后,需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其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程度、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解题思路的清晰度进行评价。
2. 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将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重点讲解和强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章一、光的折射》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光的折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光的折射》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光的折射定律、全反射的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应用。
同时,加强学生对光的折射原理的实际运用,如作图分析和解题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对光的折射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与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节作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 概念掌握:复习《光的折射》相关概念,如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等。
2. 理论应用:完成与光的折射相关的基本题目,包括折射定律的应用、全反射现象的判断等。
3. 实践操作:绘制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折射图,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4. 案例分析:分析一至两个与光的折射相关的生活实例,如海市蜃楼、眼镜的原理等。
5. 拓展探究:提出一个与光的折射有关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简单的研究或实验设计。
三、作业要求1. 概念掌握部分:学生需准确理解并背诵相关概念,并在作业中正确使用。
2. 理论应用部分:学生需独立完成题目,并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对于全反射等复杂问题,需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3. 实践操作部分:学生需用图示清晰地展示光路图,并准确描述分析过程。
4. 案例分析部分:学生需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原理。
5. 拓展探究部分:学生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或研究计划。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以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
3. 反馈形式: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强化学生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 对学生的个性问题,教师需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以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师需定期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化学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化学键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3. 学会运用化学键知识分析简单物质的结构。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化学键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点,并完成相关选择题和填空题,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理论应用实践:布置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常见物质(如水、氯化钠等)的化学键类型及结构特点,并绘制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
3.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如让学生探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等。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按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完整性。
2. 独立思考: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答案。
3. 规范书写:作业书写应规范、整洁,符合化学学科的要求。
4. 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需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践应用的能力;3. 拓展性题目的思考深度;4. 作业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批改、小组互评和自我反思等多种形式,以确保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1. 教师批改后,将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后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困难。
4.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自身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化学键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拓展性思维。
《第四章4角的比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上册
《角的比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能够:1. 理解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 学会运用角的比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练习:(1)掌握并熟练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各类角的名称。
(2)能够根据角的表示方法,正确绘制并标注角的度数。
2. 角的大小比较:(1)通过练习题,掌握比较角大小的基本方法,如利用量角器、三角板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2)通过图形变换,如平移、旋转等,理解角的大小变化规律。
3. 实际应用题:(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设计题目让学生运用角的比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窗户的角度等。
(2)通过数学游戏或趣味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角的比较知识。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先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对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中应注重思考和探索,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题目,而是要理解题目的意图和解题思路。
3. 对于应用题部分,学生应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进行思考,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自行检查答案,确保准确无误。
如有疑问或困难,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题思路、答案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老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 老师将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熟练掌握角的比较基本方法和技巧,如用量角器进行度数比较和角的空间比较等。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5节光的色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白光是如何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并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
通过作业的完成,加深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光的色散现象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复习光的色散定义及基本原理,理解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完成光的色散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3. 分析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影响,如水、三棱镜等。
4. 探究日常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实例,并做出简要的解释。
5. 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光的色散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报告:(1)准确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2)分析白光在通过不同介质时的变化,记录颜色变化情况。
(3)总结实验结果,解释色散现象的原因。
2. 理论知识:(1)熟练掌握光的色散定义及原理。
(2)能够区分不同介质对光的色散影响。
(3)理解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色散现象。
4. 独立思考: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应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5. 格式规范:作业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符合学术要求。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以及个人见解进行评价。
2. 理论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光的色散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独立思考能力评价:通过学生作业中的拓展内容、个人见解等评价其独立思考能力。
4. 格式规范评价:根据作业的书写工整程度、格式规范性等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课堂讲解:在下一课时,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展示优秀作业供学生参考。
3. 个别辅导:对于作业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解决问题。
4.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第四章2比较线段的长短》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上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度量法以及几何推理法等,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数学概念,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熟练掌握线段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线段长短的直观比较方法。
2. 操作练习:通过画图、量度等实际操作,学生应能自主比较线段的长度。
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线段,利用直尺和刻度尺量出其长度,并记录下量度结果,用语言表达其长短关系。
3. 拓展练习:根据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比较线段长度的问题。
包括对实际问题的观察与测量,运用图形分析,判断线段的相对长短。
4. 小组合作: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组内成员互相出题、解答、验证比较线段长度的题目,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要求字迹清晰、步骤完整。
2. 画图部分需使用直尺等工具辅助,保证图形准确无误。
3. 量度时注意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保证量度结果的准确性。
4. 操作和拓展练习部分应详细记录过程和结果,并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
5. 小组合作过程中应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准确率: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
2. 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是否规范操作、细心完成量度及画图任务。
3. 解题思路:评价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合作精神。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
2.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及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反思自己在作业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
3.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4. 鼓励与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平面镜成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镜面成像的特点,能够根据给定条件进行简单的镜面成像实验操作,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填空题。
2.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应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光源、白纸等。
(2)确定实验步骤:描述如何操作光源使光束反射至平面镜,并在白纸上呈现清晰的像。
(3)记录观察结果:详细记录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下光束的反射情况及像的变化。
(4)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
3. 拓展探究: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光源、平面镜的角度和距离等条件,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像的变化情况,探究这些变化对像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准确填写基础知识填空题。
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数据需准确无误,操作步骤需详细完整。
3. 拓展探究部分:学生需根据实验条件和自己的理解,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不同的条件进行尝试和记录,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4. 作业提交: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作业需整洁、规范,字迹清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对基础知识填空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评价其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对于拓展探究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学习,加深对气候异常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内容,包括这两种现象的定义、成因、发生规律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
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 现象案例分析:选择历史上典型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分析其发生过程、对当地气候及生态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3.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该现象对当地及全球的影响。
每组需准备一份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案例介绍、分析过程、结论与建议等。
4. 互动学习:学生需在班级内进行报告展示,其他同学就展示内容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以提高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2. 案例分析需深入、全面,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3. 小组讨论与报告需分工明确,每位成员需承担一定的任务,并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质量。
4. 报告展示时,学生需准备充分,表达清晰,能够与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
5. 作业需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是否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相关概念和知识。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评价其分析的深度、广度及逻辑性。
3. 教师将根据小组讨论与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包括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4. 教师将对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的评阅,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第四章3中心对称》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12八年级上册
《中心对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熟悉其应用和特点。
学生需要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的迁移与扩展,锻炼思维和动手能力,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概念复习要求学生复习和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特点和定义。
掌握图形在中心对称变换下不变或变换成新图形的关系,能简单画出对称中心和找出中心对称图形。
(二)基础练习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和绘制。
包括但不限于给出图形判断其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以及在给定条件下绘制中心对称图形等。
(三)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题目,如建筑、艺术、自然现象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其中的中心对称关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反思与讨论让学生完成一项关于“我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的简短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并设计一个讨论题目,例如“你在生活中找到哪些中心对称的实例?”鼓励学生在班级群组内交流。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外部资源。
2. 概念复习部分需清晰明了地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能够准确表述中心对称的特性和定义。
3. 基础练习部分需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 拓展应用部分需有具体的实例和解释,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反思与讨论部分需真实反映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讨论题目需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以提高自我认识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进行详细的批改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创意,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将反馈信息及时告知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这一知识点。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题型,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能掌握密度的基本定义及单位。
2. 学会利用基本工具测量物质密度,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学习1. 复习课本中关于“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完成教师提供的学习笔记模板,归纳整理相关概念。
2. 完成小测试,加深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应用范围等知识点的掌握。
(二)实验操作1. 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和量筒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对某物质的密度测量,包括取样、称重、量体积等环节。
3.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并绘制相关表格和图形,展示测量过程及结果。
(三)探究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个人生活经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物质,比较其密度差异,分析原因,撰写短文或制作小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并保证准确率。
2. 实验操作部分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注意安全使用实验器材,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探究作业需结合生活实际,选取的物品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要深入、合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探究作业的深度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探究作业的创新性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分享学习经验与方法,促进互相学习与进步。
4.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些兴趣与动力。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旨在全面、系统地锻炼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章1线段、射线、直线》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24七年级上册
《线段、射线、直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练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及作图技巧。
3.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性质展开,具体包括:1. 定义与性质:要求学生熟记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如端点数量、延伸性等。
2. 作图练习:布置一系列作图题目,如画给定长度的线段、按要求画射线与直线等,旨在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概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进行解答,如测量距离、判断图形中线段的数量等。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准确作答:对定义和性质的回答要准确无误,作图练习需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3. 及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和清晰。
4. 反思总结: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
3. 反馈方式: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出详细的评语和改进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3. 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4. 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六、附加建议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建议家长在家中辅助孩子进行相关练习,如利用生活物品进行作图练习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光的折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巩固和掌握《光的折射》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光的折射定义、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实例,如水面反射、近视镜矫正等。
2. 观察实验:安排学生自主或小组进行简单的折射实验,如使用半圆形玻璃杯和彩色水滴制作简易的折射实验,观察光在水滴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践应用:结合日常生活,寻找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如彩虹的形成、玻璃窗的透光原理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习题练习:设计一系列与光的折射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并完成对光的折射相关理论知识的自我总结。
2. 实验观察要细致,对每一步骤都应有清晰的记录和描述,不得草率敷衍。
3. 寻找生活中折射现象的实例时,应多角度思考,不局限于常见现象,鼓励创新思考。
4. 习题练习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答案。
答案需条理清晰,解题步骤完整。
5. 所有作业均需按时提交,并在提交前仔细检查,确保无误。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总结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全面、准确理解光的折射概念。
2. 对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细致入微,记录是否完整清晰。
3. 对学生寻找的折射现象实例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具有创意和实用性。
4. 对学生的习题练习进行评价,看其解题思路是否正确,步骤是否完整。
5. 综合上述指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理解深度,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错误或不足之处进行标注,并给出改进建议。
2. 作业批改后,教师将组织课堂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高中通用技术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中通⽤技术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学习⽬标1.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般⽅法;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停息,并进⾏处理。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能制定⼀般的设计计划表。
知识要点⼀、发现问题1.问题的产⽣,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类⽣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由别⼈给出的问题;基于⽬的由设计⾃⼰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2.发现问题的途径有:观察⽇常⽣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等。
⼆、明确问题1.问题的价值⼀般从以下⼏⽅⾯来考虑:学科性、新颖性、实⽤性、技术可⾏性、投⼊产出⽐等。
2.问题解决所受的限制主要由以下⼏⽅⾯决定的: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设计者的技术能⼒与条件。
限制是⼀种对设计的约束。
3.制定设计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使⽤与维护。
例题分析解答于是他设计出右图这双鞋⼦。
按下鞋侧的按钮,就可将鞋在27码⾄37码之间调整。
据称,对很多两只脚不⼀样⼤的孩⼦来说,这样的鞋⼦是再好不过了,他们可以根据两只脚的尺⼨⾃由调节鞋⼦。
这个家长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法是()A、观察⽇常⽣活 B、收集信息C、分析信息D、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考核要求发现问题的⼀般⽅法应⽤考核难度容易题参考答案 A解题分析发现问题的⽅法主要有四种:观察⽇常⽣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这是⼀个⽣活中发现的问题,这位家长通过观察⽇常⽣活从⽽发现了问题。
【例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的努⼒,终于有了件⼩发明。
可是在他申请发明专利时,才猛然发现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早有销售了。
产⽣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忽略了设计的()A、发现和明确问题环节B、制定设计⽅案环节C、制作模型和原型环节D、测试、评估和优化环节考核要求判断问题价值的⽅法应⽤考核难度稍难题参考答案 A解题分析判断问题的价值,迄今为⽌,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这位同学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销售了,说明该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第四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技术要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二、作业内容1. 技术学习:学生需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姿势、手部动作及力量控制等要点。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图片及教师示范,理解并记住投篮动作的步骤和要点。
2. 动作练习:学生需进行反复的徒手练习和持球练习,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注意手眼协调,掌握好投篮的力度和角度。
3. 技巧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投篮不中的原因,探讨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投篮技术。
4. 身体锻炼:通过适当的热身运动和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耐力,为学习投篮技术打下基础。
5. 理论学习:了解投篮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及战术意义,培养学生对比赛的理解和战术意识。
三、作业要求1. 动作规范:学生需按照教师示范的标准动作进行练习,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反复练习:学生需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巩固,直到熟练掌握投篮技术。
3. 注重安全: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安全,避免因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伤害事故。
4. 团队协作: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 记录与反馈:每次练习后,学生需记录自己的练习情况和心得体会,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所在。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动作规范程度、投篮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2.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
3. 自评反思:学生需对自己的练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详细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动作和技术。
2. 学生反馈:学生需将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所在,调整教学计划。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在于加深学生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全球气候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设计:1. 知识梳理:学生需回顾并整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影响。
这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及课件辅助学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一份相关知识的笔记,以供后续复习和深化理解。
2. 现象分析:选取近年来发生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对当地气候、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这需要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深入分析。
3. 小组合作:学生需分组(如四人一组),围绕上述现象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分析,并通过制作PPT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要求有详实的内容和明确的表达。
4. 情境写作: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短文或报告,以记者的身份对所研究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科普描述,增强学生对这些气候现象的认知。
三、作业要求针对三、作业要求对于上述的作业内容,我们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首先,学生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应确保笔记内容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能准确反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关键知识点。
其次,在现象分析部分,学生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新闻报道等途径,获取真实的案例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析报告应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观点,并能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制作的PPT应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表达明确。
最后,在情境写作部分,学生应以记者的视角进行写作,语言应客观、准确、生动,同时应体现出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深入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高中地理课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作业设计内容与要求。
希望通过此次作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这两种气候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其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
2. 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原理及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凸透镜、光源、光屏、笔等实验器材,并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需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物体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大小、倒正、虚实等。
4. 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及结论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相关知识点,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注意安全,保持实验器材的整洁。
同时,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3. 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需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完成,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
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及结论,并附上实验过程中的照片或图表等辅助材料。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指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在批改作业后,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4.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第二节洋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洋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洋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洋流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 洋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及其流向。
3. 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及航行的影响。
(二)实践应用1.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地区的洋流系统,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对当地气候、海洋环境的影响。
2. 地图应用:利用地理地图,标出世界主要洋流的走向,并尝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与洋流相关的实际场景,如渔场的形成、航道的选择等,分析洋流在其中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或网络资源,了解人类活动对洋流的影响及洋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2.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洋流知识为实际生产生活服务,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三、作业要求1. 知识梳理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 实践应用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案例等材料,深入分析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3. 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拓展视野,加深对洋流的认识。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答案清晰。
5. 小组讨论的成果需以报告形式呈现,报告内容包括讨论主题、成员分工、讨论过程、结论与建议等。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知识梳理部分进行评价,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洋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通过实践应用部分的作业,评价学生对洋流分布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3. 根据拓展延伸部分的成果,评价学生的视野拓展情况及对洋流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的报告将作为评价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依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通过课堂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疑点。
3.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T040102 网络食品分类 1、SPT040103 网络食品分类 2),开拓思维,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进行联系。(2 分钟)
2. 干杂货食品的概念、特点、分类介绍,举例说明(表格特殊食品
的保质期、图片 SPT040104 中秋月饼礼盒、图片 SPT040105 巧克力礼盒),
引出重点网络属性。(2 分钟)
单元名称 单元简介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设计
典型学习方案
第四章 食品
学时
4
介绍常见食品的质量特性及分类知识,常见食品的主要网络属性;
根据食品的具体特征总结出重点网络属性,并利用一定的网络展示方法
进行商品网络展示。
1. 根据不同食品的质量特性及分类知识,分析并归纳其重点网络属
性;
2. 根据食品的网络属性选择合适的网络展示方法;
进行巩固。( 5 分钟) 7. 食材烹饪方法展示。这种展示方法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色、香、味
有直观的认识并发挥消费者一定的想象力,从而起到促销的作用。利用 图片样例(SPT040207 食材烹饪方法展示)说明这种展示方法,并学会举 一反三。( 3 分钟)
3. 趣味讨论。(2 分钟)通过以下讨论调动课堂气氛、并承上启下引
出后续教学内容。
各组同学结合本人经历,就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看看消费者对 包装的反应:
1)是否有过为了可爱的铁皮盒买过软糖; 2)是否介意食品包装破损,即使食品品质完好; 3)你更倾向于购买喜欢颜色的包装纸包裹的糖果吗; 4)购买进口食品时,是否注意过上面的原产地等信息。 4. 案例分析(SPA040103 澳门大三巴手信街)。(3 分钟) 5. 特产食品的概念、特点、分类介绍,举例(图片 SPT040107 北京 知名伴手礼-全聚德烤鸭;SPT040109 特产-麻辣鸭脖)说明,引出重点网 络属性。(3 分钟)通过案例(SPA040102 澳门大三巴手信街)分析,引 出特产食品与普通干杂货食品相区分的网络属性。(2 分钟) 6. 动画播放(SPD040101 消费者对生鲜食品保鲜的重视)。由教师引 导并讲解生鲜食品与重点网络属性的关系(2 分钟) 7. 生鲜食品的概念、特点、分类介绍,举例说明,引出重点网络属 性。(2 分钟) 8. 动画播放(SPD040102 进口龙虾冷链物流全程)。(3 分钟)通过 动画演示这种比较直接的视觉展示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同时体会配送 网络属性对于生鲜食品的重要意义。(2 分钟) 9. 保健食品的概念、特点、分类介绍,举例说明,引出重点网络属 性。(2 分钟) 10. 听音频资料并请学生适当做重点笔记(SPQ040101 保健食品与一 般食品、药品的区别)(2 分钟) 提问:通过这段音频,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保健食品与一般食品或 者药品的不同点?(2 分钟) 11. 讨论与学生自由发言环节: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相同点、不 同点,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师举例(SPT040110 保健食 品标识)(2 分钟). 12. 进口食品的概念、特点、分类介绍,利用图片(SPT040111 条形 码、SPT040112 商检证书、中文标签)举例说明,引出重点网络属性。(2
分钟) 13. 音频播放(SPQ040102 条形码的作用等)。通过音频播放强调本
节重点内容,并由学生做重点笔记(2 分钟) 三、操作教学(共计 45 分钟) 1. 通过案例(SPA040201 食品网络展示的特殊性)引发学习兴趣,
将理论教学知识融入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 2 分钟) 2. 包装细节展示。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往往对商品的包装
3. 灵活运用各类网络展示方法,并有所创新。
1. 了解常见食品的质量特性及分类知识;
2. 熟悉常见食品的主要网络属性。
本单元 4 学时,其中讲授 2 学时,实训 2 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课程安排:
一、课程引入:(5 分钟)
通过引导案例(SPA040101 “蟹券”火了)讲解、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提的问题:食品还可以在网络展示方法上进行哪些突破?开篇通
4. 以某品牌内蒙古牛肉干为例,内蒙古牛肉干的产地环境展示就是 通过展示原材料生长环境,说明原材料的天然性,同时突出食品的区域 特征,即借助环境的影响力突出其特色食品的产地属性。(SPT040203 产 地环境展示)。( 3 分钟)
5. 仍旧以某品牌内蒙古牛肉干为例,结合制作工艺展示、检测报告 展示两种方法,对特产食品的展示方法做进一步说明。(SPT040204 制作 工艺展示、SPT040205 检测报告展示)( 2 分钟)
6. 案例阅读与分析。结合案例(SPA040202 小王开店成败记),对比 案例中小王“随便拍了两张图片,加上几句简单的文字描述就“挂牌” 营业了”与“将自己的网店和商品展示与皇冠店铺进行比对,与专门负 责店面装修的店家探讨后,小王重新装修了自己的店铺,一改从前的单 调的展示方法”的失与得,将店面“装修”与商品展示方法相联系,并 总结出“暖色装修”与“诱人图片”等食品商品展示要点,对所学内容
要求较高,如保鲜、保质、保持干燥、礼品要求等需求具体、明确,利 用图片样例(SPT040201 包装细节展示)举例说明包装细节展示方法,并 举一反三,分析这种方法使用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3 分钟)
3. 生产条件展示。商品的生产条件展示包括对食品的初级加工和深 加工条件展示两个方面,生产条件展示是指通过有选择、有重点的针对 食品的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两方面的条件或其中之一进行网络展示,突出 食品产地特征、生产安全性、工艺传统性等方面指标,达到促销的目的。 利用图片样例(SPT040202 生产条件展示)举例说明,并举一反三,分析 这种方法使用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3 分钟)
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使教
学不只拘泥于书本和课堂。小组内部各成员通过自由发言和讨论,将身
边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引入课堂,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理论教学:(共计 40 分钟)
1. 通过问答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典型食品商品分类知识。
(5 分钟),并由教师机通过多媒体直接演示在线商城对食品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