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评价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认识《诗经》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学会借鉴和传承;(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3.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语的准确理解;2. 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中的关键词句;3. 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诗经》的特点;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5. 采用情境教学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赏析诗句教师挑选诗中的优秀诗句,进行详细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两首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句赏析的写作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思维敏捷性、合作意识等。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诗经》中的优秀诗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经》的魅力;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背景;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诗经《伐檀》和《硕鼠》
诗经《伐檀》和《硕鼠》诗经两首《伐檀》和《硕鼠》[创新设计]一、教学内容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比较阅读课三、预习要求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
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1.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
《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
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
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
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
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读这两首诗,一般可作这样三种比较:(1)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
例如将《伐檀》《硕鼠》与《涉江》作比较,可以看到《诗经》的国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而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诗人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可谓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导。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2)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创作背景、意义及艺术特色;(3)分析《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抵制社会不良现象;(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诗意、诗意和艺术特色;(2)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如何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让学生思考《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诗意美;(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魏风·伐檀教案
魏风·伐檀教案一、教学内容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比较阅读课三、预习要求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
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1.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
《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
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
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
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
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读这两首诗,一般可作这样三种比较:(1)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
例如将《伐檀》《硕鼠》与《涉江》作比较,可以看到《诗经》的国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而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诗人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可谓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导。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伐檀与硕鼠》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文学特点,领略古诗词的美感。
3. 深入解读《诗经-伐檀与硕鼠》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映。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文学特点。
2. 《诗经-伐檀与硕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诗经-伐檀与硕鼠》的古文翻译和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深入研究,了解其背景、意义、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2. 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古文翻译、文学评论等。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文全文、重点词句注释、背景图片等。
学生准备:1. 预习《诗经-伐檀与硕鼠》,了解诗文的大意。
2. 学习古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背景信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经-伐檀与硕鼠》,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诗文翻译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文学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领略古诗词的美感。
5. 主题思想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伐檀与硕鼠》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映。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伐檀与硕鼠》。
2. 写一篇关于《诗经-伐檀与硕鼠》的文学鉴赏文章。
3. 推荐一篇关于《诗经》的其他诗文,并简要介绍其意义和特点。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诗经-伐檀与硕鼠》与其他《诗经》中的诗文在主题、文学特点等方面的异同。
硕鼠教学设计完整版
硕鼠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课题一:硕鼠(《魏风》)教学目标: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总第一课时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扞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
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
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
“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
“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
“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
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
(2)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和民谣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原文阅读、理解和背诵。
难点:《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对其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经·伐檀》a. 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伐檀》,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b. 教师讲解《诗经·伐檀》的背景和意义。
c.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经·伐檀》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d.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伐檀》的艺术特色。
3. 学习《诗经·硕鼠》a. 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硕鼠》,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b. 教师讲解《诗经·硕鼠》的背景和意义。
c.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经·硕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d.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硕鼠》的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和深入研究。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
(2)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手法、韵律美和意境美。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中所蕴含的民间情感和生活智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幸福生活需要辛勤劳动、团结互助。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手法、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和文学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经》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经·伐檀》和《诗经·硕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如《诗经·伐檀》中的“檀车煌煌,乘胜荡漾”等。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伐檀与硕鼠》;(2)理解《诗经-伐檀与硕鼠》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3)分析《诗经-伐檀与硕鼠》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伐檀与硕鼠》;(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伐檀与硕鼠》中所体现的民谣精神,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注民生,关心社会;(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伐檀与硕鼠》;(2)理解《诗经-伐檀与硕鼠》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3)分析《诗经-伐檀与硕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伐檀与硕鼠》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深入理解《诗经-伐檀与硕鼠》中的比兴手法及其寓意。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及地位;(2)阐述《诗经-伐檀与硕鼠》在《诗经》中的特点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伐檀与硕鼠》,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伐檀与硕鼠》中的比兴手法及其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诗经-伐檀与硕鼠》与其他《诗经》中的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经-伐檀与硕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认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伐檀与硕鼠》的艺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伐檀与硕鼠》;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理解《诗经-伐檀与硕鼠》的内容;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以便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约2500多年,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2. 通过学习《伐檀》和《硕鼠》,使学生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 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民谣风格,体会其古朴、真挚的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分析《伐檀》和《硕鼠》的主题思想。
3. 品味《诗经》的民谣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伐檀》和《硕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和背景,分析诗歌主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伐檀》和《硕鼠》的深层含义,促进学生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经》的民谣风格,体会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诗经-伐檀与硕鼠》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诗经》注解、赏析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诗经》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其地位和价值。
2. 播放《伐檀》和《硕鼠》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讲解《诗经》(15分钟)1. 讲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收录范围和特点。
2. 分析《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分析《伐檀》(20分钟)1. 解读诗歌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分析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民谣风格。
四、品味《诗经》(10分钟)1. 欣赏《伐檀》的音乐美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伐檀》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价值和意义。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诗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国学启蒙《硕鼠》教案[五篇]
国学启蒙《硕鼠》教案[五篇]第一篇:国学启蒙《硕鼠》教案《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学特点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揭示。
(2)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经》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解读《诗经》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3)领悟《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两首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经》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两首诗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朗读和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鉴赏文章,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的能力。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和《硕鼠》;(2)学会欣赏《伐檀》和《硕鼠》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伐檀》和《硕鼠》中所体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贪婪和剥削的危害;(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2)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难点:(1)解析《伐檀》和《硕鼠》中的象征意义;(2)评价《伐檀》和《硕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相关内容,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3)准备讲解《伐檀》和《硕鼠》时的示例句子。
2. 学生准备:(1)预习《伐檀》和《硕鼠》,了解诗歌内容;(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经》及《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诗经》的概述和特点;(2)引出《伐檀》和《硕鼠》两首诗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和《硕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2)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解析《伐檀》和《硕鼠》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伐檀》和《硕鼠》的艺术特色和价值;(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理解《诗经》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用文学的力量呼唤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含义;(2)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3)欣赏《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2)举例分析《诗经》中的比兴、赋、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示例之二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示例(之二).教学目的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
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
“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两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2. 《伐檀》和《硕鼠》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研究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伐檀》和《硕鼠》,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5.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解读。
6.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进行点评,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伐檀》和《硕鼠》为例,深入剖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伐檀》和《硕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3)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性;(3)培养热爱文学、珍惜友情、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参考译文、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了解诗歌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伐檀》和《硕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译文,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赋、比、兴等;(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表达;(3)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两首诗;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4《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第一篇: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诗经》:两首授课时间;10月8_10日第6周星期四、六授课班美术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伐檀》第 1 页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
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
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伐檀》第 2 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两首》示例之一教案
《两首()》.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
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
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
《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教学要点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
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
现存诗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二、初读。
重点阅读第一章。
(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出示小黑板)(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
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授课时间;10月8_10日第6周星期四、六授课班美术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
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
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
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①、诗歌口头流传。
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②、采诗。
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
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
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
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
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
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
《伐檀》、《硕鼠》等。
b.抨击当时恶政。
《正月》、《君子于役》等。
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风:风土之音。
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
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
“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朝庭之音。
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
“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
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宗庙之音。
宗庙祭祀是的乐歌。
“颂”诗都是贵族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
(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①、赋:直陈其事。
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
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
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对不住观众,用赋的笔法,你可以说:你丑,你真丑,你很丑,你非常丑,特别丑,丑极了,丑死了,丑得要命,你怎么这么丑啊,你这个丑八怪!②比: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
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你这个人长得有特点,就跟猪八戒他二姨妈似的。
”如《硕鼠》将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
“肤如凝脂”、“手如柔荑”。
后代诗歌《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③兴: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是一种通过先描写其它事物来引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
这里先描写的事物往往与描写对象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一般大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之和谐兴君子配淑女之和谐,喻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爱情美满。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景起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境。
现代作品也有兴,如歌曲歌手尹相杰“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以天气的易观兴自己所爱之人内心之难猜。
河套地区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别人都在你不在”。
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又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六义:《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6、语言特点:(1)《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如《周南·苤苡》: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拮之。
采采芣莒,薄言撷之。
全诗十二句,48个字,每两句只更换一个字。
这种手法的好处有二:①这种反复咏唱,既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有一唱三叹之妙。
②便于传唱、记忆。
一首诗无论有多少节,你只要记住第一节,再记住其它节中几个关键字,整首诗就可轻松搞定。
(①重章。
即诗章的重复。
《硕鼠》、《蒹葭》。
作用:a.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b.在音乐上有一种回返往复的音乐美。
②重言。
即叠词。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作用:a.音韵美。
b.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依依”二字,既有音韵美,又状杨柳苍翠欲滴,柔软的枝条迎着和煦的春风,摇曳生姿,好像饱含深情,依依惜别。
“霏霏”二字,状天气阴沉,雨雪连绵,连月不开,阴风怒号,乌云承宇貌。
朱自清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散文的语言叠词运用很多。
如《荷塘月色》用了三十多个叠词。
)(2)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诗。
《诗经》里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韵,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通篇四字一句的纯四言诗,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诗经》里面也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杂以其它句式,比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种语言形式,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子长短交错,节奏铿锵悦耳,很有音乐美。
7、《诗经》的影响: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长久的。
在文学史方面,《诗经》所开创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古代诗文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诗人散文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大量采用这种手法,即使当代的一些诗歌,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法,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就大量地使用了兴的手法,贺敬之的《回延安》也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
在文化史方面,《诗经》是古代求学之人学习文化的必修课,《论语》上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可见《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三、学习《伐檀》(一)初读。
重点阅读第一章。
(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
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二)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
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
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
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三)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河边伐木”、“义责君子”“河边劳动”、“感慨君子”“河边伐木”、“议嘲君子”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
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
“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
(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2.读第二、第三章。
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
鉴别:“特”的古今义。
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