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很多人理解错了

合集下载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总有朋友留⾔给我,问我说:“市⾯上各种有关《论语》解释的书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说实话,只要是在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作品,对于《论语》⼤多数章节的注解基本是⼤同⼩异的。

我的版本亦如此。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下之分呢?作者本⼈对⼀些关键的,特别是那些容易产⽣歧义的语句,他怎么解读。

拿我个⼈为例,我接触《论语》的时候还在读书,最近⼗⼏年把重点放在儒家经典的讲学上,期间我研究了中外400多家注解,⽐较有⼼得的有⼗⼏处,和世⾯上流⾏的解读不太⼀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我解读的《论语》有什么特⾊?你可以先从这10句话⼊⼿。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篇1·1》孔⼦说:“学了做⼈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不了解你,⽽你并不⽣⽓,不也是君⼦的风度吗?”这句话⽐较有争议的地⽅是“学⽽时习之”的“时”,很多⼈翻译为“时常”,但我认为翻译为“恰当的时候”更恰当。

在古代,“时”较少当做“时常”讲,当做“时机”讲的时候较多。

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样。

譬如,孟⼦把圣⼈分成四种,认为孔⼦是“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在适当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

⽽且,学习时常复习,就会觉得很愉快吗?这没有道理。

学习过后,在适当的时候进⾏练习、加强理解,就感到愉快,这样才说得通。

2⼦⽈:“巧⾔令⾊,鲜矣仁!”——《学⽽篇1·3》《阳货篇17·17》孔⼦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很少有真诚的⼼意。

”很多⼈把这句话翻译为“花⾔巧语,装出和颜悦⾊的样⼦,这种⼈的仁⼼就很少了。

”⼀个⼈只是和别⼈花⾔巧语、和颜悦⾊,怎么就没有了仁⼼呢?这个很明显是不了解“仁”代表的意义,根本不知道孔⼦在说什么。

“仁”在这⾥译作“真诚的⼼意”。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作者:陈祥龙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04期摘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

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

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

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

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时;说;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首章的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整个儒家教育都不无裨益。

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说:《学而篇》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1](P49)。

李建华等人也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论语》全书之首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对“学”,尤其是“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2]。

其实,不但“学”字,“时”与“说”字也在不同的阐发者那里展现出丰富的蕴义。

揭示它们的教育意蕴,对今天我们理解《论语》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对教育的一些片面理解都有所启发。

一、学文与学道:“学”作为教育基础的多重意蕴“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词汇。

杜成宪就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重“学”的现象。

他认为:“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甚至可以把传统教育思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思想”[3]。

我国最早的专业教育论著被称为《学记》,直到晚清管理教育的部门还被称为学部,这些都说明了“学”字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说,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学”为主的社会。

我们今天来重新解读古代教育场域中这个最重要的“学”字,就要熟悉前辈学者的解读,了解原典诠释的历史。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以孔子的一句名言写作文带点评

以孔子的一句名言写作文带点评

以孔子的一句名言写作文带点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这句名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对于这句话,我可是有着深深的感触。

记得那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新开了一门课程——物理。

刚开始接触物理,那些新奇的概念和复杂的公式,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坎,让我感到无比的困惑和迷茫。

什么牛顿定律、浮力原理、欧姆定律,把我弄得晕头转向。

特别是在学习电学的时候,那些串联、并联的电路图,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

每次看到物理作业上的那些题目,我都感觉像是在看天书,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有一次物理考试,成绩出来后,看着那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天赋,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心情无比沮丧。

就在这时,我无意中看到了贴在书桌前的那句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静静地盯着这句话,心里开始琢磨起来。

是啊,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和巩固的过程,我怎么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呢?于是,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好好攻克物理这个难关。

我拿出课本和笔记,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点点地重新学习。

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开口。

我还专门找了很多相关的练习题来做,做完后认真对照答案,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

每天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复习当天学过的物理知识,把那些公式和定理反复推导几遍,加深记忆。

周末的时候,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出去玩,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专心做物理的习题集。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渐渐发现物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

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电路图,现在看起来也变得清晰明了;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也能够熟练地运用到解题中。

在后来的一次物理考试中,当我拿到试卷的时候,心中不再有以前的那种恐惧和紧张,而是充满了自信。

我认真地读题、思考、答题,每一道题都做得格外顺畅。

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学而时习之时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时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时的意思释文:全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到的东西,按时去复习、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成语】:学而时习之。

【拼音】:[xuéérshíxízhī]【解释】: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出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举例造句】: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

【成语典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其实这还有另一个意思,这个‘习'在古代繁体中其实是一个“习”。

’习是小鸟振翅的意思。

这句的意思其实是学习要日有所进才感到高兴愉悦。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值得去生气啊。

论语第一段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

论述的是掌握真理、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小学论语试题及答案

小学论语试题及答案

小学论语试题及答案1. 试题一:【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题目】请解释这句论语的含义。

【答案】这句论语是孔子对学习的评价和看法。

他认为学习需要时常进行,不断地复习和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领悟知识,取得进步。

他用“不亦说乎?”表达了他的满意和喜悦之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2. 试题二:【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题目】请解释这句论语的含义。

【答案】这句论语是孔子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他认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了解别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取得更好的发展。

3. 试题三:【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题目】请解释这句论语的含义。

【答案】这句论语是孔子对人生态度和品质的描述。

他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因为他们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力。

充满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因为他们关注他人的幸福与福祉。

勇敢的人不会害怕,因为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句论语鼓舞人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培养积极的品质,从而过上充实、积极的生活。

4. 试题四:【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题目】请解释这句论语的含义。

【答案】这句论语是孔子对于不真实外表的批评。

他认为,虽然花言巧语、做作的样子可以给人带来眼前的好感,但真正的仁爱并不在于此。

他强调了真诚、真实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仁爱不应该被表面的外在所迷惑。

他鼓励人们要真实待人,真诚对待他人,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表现来取得他人的好感。

5. 试题五:【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题目】请解释这段论语的含义。

【答案】这段论语是曾子对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描述。

他认为,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三次反省。

首先,要问自己是否对他人的利益和幸福有所谋划,是否真诚、忠实。

其次,要审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互动是否真诚、可信。

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八则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岂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么?假如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么?人不自知而不愠怒,岂不是君子的表现么?”礼记: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应该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知道礼仪,而且要按照礼仪去行事,这也是必须的!”先进后说:子曰:“先进而后言,则民兴而不疑也。

”翻译:孔夫子说:“先行以身作则,然后才去言说,那么百姓就会兴致勃勃,而不会有怀疑的想法。

”管仲:子曰:“君子闻讫而后喜而笑,大夫闻讫而不笑,士闻讫而作,下士闻讫而莫之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听说后便高兴并笑出声来;大夫听说后却不肯笑出声来;士族听说后事先行动;而下层士族听说后,则没有人知晓。

”能任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夫子说:“人应该不仅仅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还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

”礼之用:子曰:“学而优则仕,礼之用也。

”翻译:孔夫子说:“学习,尤其要学习如何胜过别人,这样才能胜任官职,而礼仪则是如此学习的必要技巧。

”信: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之间的相处宁静而有序,小人之间的相处讨好而不真实。

”节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孔夫子说:“一个没有守信用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行得对不对。

”宽容: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由,我要教你一句话:如果知道,就知道;如果不懂,就不管,这也是知道的一种。

”以上就是论语八则的翻译,以及孔夫子所言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他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诲强调的是仁爱、节操、尊重、宽容、谦逊和守信用,而这些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孔子通过“论语八则”传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重视和继承,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并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中朋友之间的关系、尊重长者等等。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

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

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

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

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

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

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

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学而时习之”本意探究

《论语》“学而时习之”本意探究

《论语》“学而时习之”本意探究摘要:按照儒家经典的一贯编排规律,开篇往往提纲挈领,直言全书之核心要旨。

然而作为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却注解颇多,且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

通过对“学”、“时”、“习”不同解释的梳理,以及对“学”与“习”内在联系的探究,“学而时习之”的本意应被解释为:做学问或者求得自身的觉悟需要适时实践。

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本意探究知行合一《论语》作为反映孔子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需要我们尽可能还原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性格、孔子学问的特点及孔子的平时经历和遭遇,从而对《论语》一书反映的孔子的思想真谛有更接近原意的解读。

按照儒家经典的一贯编排规律,开篇往往提纲挈领,直言全书之核心要旨。

按理说,为令读者切中儒学要旨,《论语?学而》作为第一篇,其道理本应明明了了,本应被阐释得确切无疑才对。

然而,仅是《学而》一篇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不同注解。

“不亦说乎”容易理解,分歧之见多集中在对“学”、“时”、“习”的不同理解上,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才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呢?本文尝试对此予以分析。

一、当今流行的解释及其逻辑问题初中语文课本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一句的注释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是在大众中流传最广、也是最通俗直白的解释。

在这一种解释中,“学”被解释为现代白话文所说的“学习”;“时”被解释为“时时”、“经常”、“按时”等;“习”则被解释为“温习”、“复习”。

我们先不论学习后经常复习是否真正能带来快乐,或者这种快乐的程度已经大到必须放在《论语》一书的第一句加以强调,我们先来看看被如此解释的这句话放在整个语境之中能否依然成立。

《学而》篇第一章全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行的白话翻译是:孔子说:“学习之后常常(时常、或者按时)复习(温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还不恼怒(或怨恨),不是个君子吗?”如果我们把“学而时习之”放在语境中,则很容易发现流行的翻译版本在逻辑上很难讲得通。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传诵至今,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一。

它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探讨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首先,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与生俱来并不具备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动方式,它使我们能够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孔子认为学习是成为人的关键,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培养出丰富的才智和广博的见识。

其次,实践是学习的必然伴随。

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运用所学。

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桥梁,是使学习更有价值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使我们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前进的道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而时习之,意味着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及时将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

通过不断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而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也能激发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学习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成果。

此外,学而时习之还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坚持。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这种坚持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最后,学而时习之也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在孔子看来,人的追求应该是全面发展自身,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品德的修养。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总之,孔子认为人之为人在于能够做到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

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

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

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

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ǎ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解读: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学而时习之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读后感《学而时习之》是一本关于教育与学习的书籍,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

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教育和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

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也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终身学习”理念相呼应,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重复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就需要不断地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这也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善于倾听和学习他人的意见和经验。

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这也与现代教育中注重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阅读《学而时习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这本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书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和学习挑战,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和人生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

中考文言文翻译答案

中考文言文翻译答案

题目:翻译下列句子,要求准确、通顺。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题过程:1. 理解句子大意:这句话是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和处世的观点。

通过学习,我们要按时复习,这样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宽容的心态。

2. 确定关键词: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3. 理解词语含义:- 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4. 翻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 “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时”表示按照时间,“习”表示复习,“之”是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 “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也很高兴吗?”,“说”表示高兴,“乎”是疑问语气词。

-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 “有朋自远方来”翻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自”表示从,“远方”表示远方的地方,“来”表示到来。

- “不亦乐乎”翻译为“不是也很快乐吗?”,“乐”表示快乐,“乎”是疑问语气词。

-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人”表示别人,“不知”表示不了解,“而”表示转折,“不愠”表示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翻译为“不是君子吗?”,“君子”表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乎”是疑问语气词。

5. 整合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照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通过以上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大意,掌握关键词,理解词语含义,然后进行准确的翻译。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后感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后感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论语》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磨炼和实践。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到了“时习之”,即时常去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句话告诫我们,单纯地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是不够的,唯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使其发挥作用。

在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智慧。

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当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正如孔子所说的“不亦说乎”,当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取得成果时,内心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同时,这句话还提醒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循。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正如孔子所说的“时习之”,我们应该将学习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其当作一种习惯,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自己。

这句话也让我思考到了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注重的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该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当学校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会秉持这一理念。

我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动手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定期回顾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去解决,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论语》中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指导。

我深刻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的理解对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的理解对吗?

再论“学而时习之”在中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妇孺皆知,但是都被解释为:学习并经常的去复习它很快乐,我说谁这样教,谁就是在误人子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人的本意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然简体字你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文字一经简化,就失去了他的内涵,所以要看正体字。

正体字是这样滴!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为了解释这句话,先让我做一下科普。

中华文化蕴含天机,当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一旦有了文字,神鬼将不能遁其行,天机将不能隐其身,天地万象,自然规律,人都能通过文字揭示和传承。

那么汉字的每一个字都内涵惊人!因为他包含了:象(形象,事物的客观存在);数(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构成要素及精确度量);理(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运行特征,规律,以及蕴含的道理)。

先说:“子”,就是孔子,圣人。

“子“” 的本义是襁褓中的生命,他的引申义是生命希望未来,并且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希望,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将来要肩负家族重任的生命。

另一个意思是种子,虽小但是包涵着强大的生命力,无限的生机,只要给以条件就能够撑起一片蓝天。

因此“子” 是殊胜的称谓。

孔子是圣人,圣人的意思是:通达天地之正理,教化世间万民。

因此,圣人的话最接近事物的客观真相,客观规律。

也因此可以推断,不客观的违背事实真相的违背人性的话,一定不是圣人的意思!学习并经常的去复习很痛苦!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哪个鬼儿子才愿意没事老是去复习复习的?!谁从复习中得到快乐了?没有!反而逃课去打游戏,看言情片,谈恋爱,胡吃海喝,踢球却乐此不疲! 为什么呢?因为他符合人性!学习并经常的去复习它很快乐,这样解释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因为实践中他根本不快乐。

那么人性是什么?食色性免于恐惧运动占有触摸好奇怕孤独征服被尊重寻找尽头等。

我们先来逐字解释。

“學”本意是小孩两只手拿小棍棒在玩耍的意思。

不亦说乎里说的含义及出处

不亦说乎里说的含义及出处

不亦说乎里说的含义及出处不亦说乎的说释义:通“悦”,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读“yu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是读“lè”。

“说”通悦,通假字. 是喜悦、愉快的意思。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了个笑话。

2.解释:一~就明白。

3.言论;主张: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很多人
理解错了
《论语》大约是孔子最为大家熟悉的言论集了,也是儒家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然而,《论语》这全书开篇第一段话,你理解对了吗?很多人理解的不准确。

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的这段话,对大众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

其第一句,我们先来看看通常的解释,一般都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乍看之后,解释的对呀,不都是这么解释的吗?学了后常常复习,有什么错吗?问题在于,学了而后温习,和很愉快之间的关系上。

这里的逻辑关系是:因为学了之后常常温习,所以很愉快。

如果说一个人特别爱学习,天生喜欢读书,这样理解或许可以勉强成立,但孔子在这里描述的是普遍情况,这样一想,是不是就又得重新思考学了之后温习,就很愉快的逻辑性呢?
我们再看后面两句,因为朋友要从远方而来,所以我很高兴,朋友,志同道合者,孔子很看重朋友,很重视朋友的价值,而朋友来了后我之所以高兴的原因,是志同道合者可以交流,可以一起谈论天下之道、社会之道,这在意思上有一个递进,正因为坐而论道,所以朋友来了我才高兴。

反过来再看头一句,则会有新的启发,学了之后,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这样理解,是不是在逻辑上更为容易接受,更为顺畅呢?而最后一句,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这又与第二句有衔接,别人不理解我,彼此就不能称之为志同道合,也算不上是朋友,被人误解而不怨恨,体现的是一个人宽容和品质,还有定力。

影视剧中的孔子
其实,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常常,另一个解释是:恰当的时候,合适的时候,学了之后,在合适的时候去实践它,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学到的东西,不是很愉快吗?这样整个意思就很流畅了。

“时”进一步延伸来讲,也有“时机”的意思,学到知识,在时机成熟,机遇降临时运用它,施展它,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
结合孔子的一生,也能看出希望此生学以致用的追求,他一直在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希望别人可以采纳,试想如果他当时如愿以偿,被人赏识,他的理论学说能够被运用的话,孔子将会是何等的“不亦说乎”啊。

而他的理念之所以不被采纳,也是时机不成熟,当时是乱世,非治世,彼此兼并,刀兵相见,以武力夺天下,他的理念太软太人仁,不适合当时的情况。

这似乎又可以解释为“学而时习之”的“时”不到位。

“时”候不到,做事白费。

孔子绝不是一个满足于学学书本知识,做一个满腹经纶之书生就挺好的状态,他一生都想入仕从政,实践自己的理念。

所以,联系上下文分析,再结合逻辑关系,学以致用,时机的把握、学然后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报复等更接近于孔子的本意。

不管怎么说,这句话都强调了学和习、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如果学而不用,仅仅温习一下就很快乐,这个快乐是不是有点太单薄太莫名其妙了呢?
读论语,很多句子还是要有更多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孔子的总的思想体系,行事风格,对学习的态度,对社会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建议等,理解出来的意思才会更透彻准确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