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 教案二

现代文阅读教案(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一.教学目标现代文阅读考点(1)理解二、解读新考纲Ⅰ、《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规定如下: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的句子。
考查的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Ⅱ、08江苏文学类文本《说明》理解(简略)08江苏试题的难度有所增加: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表述变化较大,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个能力层级,八个考查点。
能力要求去掉了原来的“理解(B级)”,增加了“探究(F级)”。
⑴阅读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去掉了“理解”B层级,增加了“探究”F级)⑵试题的综合性提高了,解答试题的思维活动量也就增加了;⑶阅读材料本身的复杂性、生疏性、隐蔽性,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三、对07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料的思考文本的选择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本的人文价值及难易度关系到试卷的水平、风格、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导向。
1.吴锦强调文本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比喻性(带哲理性)的散文材料。
如07年广东的《泥泞》,07山东的《灯光的温情》,04江苏的《草堂·诗魂》,06年江苏的《烟雨牛鹭图》(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要污染环境,更不要污染人们的心灵)。
一种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比较平淡的),如07江苏的《麦天》、07宁夏卷的《叶圣陶在四川》。
―――复习时应注意这两类散文,这两类散文同样重要。
这两类散文在表达上、内涵上有区别,命题同样也有区别。
2.07年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特点: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综观⑴从作者看:18套试卷的选料,命题组的选材视野大多倾向于当代较有名气的作家、诗人,甚至有年轻新锐,时代感很强。
是现当代名家名作,以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的主要内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解读考点】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主旨句,深化句,情感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方式】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4、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用。
【方法指要】一、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
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例如:原句解读(舍貌取神)这叫黑板这是些黑板的名称这是黑板这是指出黑板的类别黑板是黑色的交待黑板的颜色黑板在教室的前面说明黑板的位置黑板,老师用来书写板书说明黑板的作用从文章的旨意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思考这句话隶属于文章的什么观点,结合其从属的观点,就容易答出背后的内容。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散文文本阅读任务(十一)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教案

任务(十一) 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任务情境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
高考散文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重要词语、句子)进行理解。
考生经过一轮复习,对重要词句的基本内涵大都能把握,并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可是,如果再向前走出一步——挖掘深层意蕴就有困难了。
另外,语言表述啰嗦,少数还停留在抄录阶段。
因此,二轮复习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答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
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
所以,黑夜,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
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
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
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
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节选自许阳《夜读周庄》,有删改)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周庄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或“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课型、课时】本篇课文是S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里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出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中的词句的含义,学习王承书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课时:交流读书笔记,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王承书的资料及其他像王承书一样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
2.了解自己姓名的内涵、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本篇课文作者采用插叙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谓意味深长;人物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尚品质,值得品味学习。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这篇课文中被很好的统一和体现了出来。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遵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采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品情,学习方法,学会做人”的方法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高尚品质。
另外,通过长期的了解,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受家长的误导,他们总认为自己念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挣大钱,挣大钱就能生活的好,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是不正确的。
为此,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王承书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关键词来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方法。
2. 难点:运用方法准确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课内阅读文本。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分析句子含义的方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内文本,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并尝试分析其含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分析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b. 通过实例分析,演示如何运用方法分析句子含义。
c. 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上下文关系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分析的重点句子及方法,互相学习、交流。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句子含义。
7.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本,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中的重点句子。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其在文章中运用重点句子来表达深层含义。
3. 开展语文活动,如演讲、辩论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参考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文本,以便学生练习分析重点句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课教案 含课时练习及答案-人教部编(统编版).doc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作者介绍】王英琦:安徽寿县人。
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
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圆明园:又称,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西北郊,与毗邻,由圆明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课后作业一、下列各组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宫殿玲珑 B剔透坡澜 C陵园红伟二、读拼音,写词语。
1.他们在jiāo wài()建造了一座jīn bì huī huáng()的行宫。
2.他们把这些假冒伪劣商品都tǒng yī()xiāo huǐ()了。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词汇、语法等线索推断句子含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2. 实践阅读理解技巧,解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本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重点句子。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本材料,包含不同类型的重点句子。
2. 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重点句子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方法:介绍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如上下文推断、词汇分析、语法分析等。
3.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文本实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6. 总结反馈:课堂结束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解答学生疑问。
六、教学评估:1. 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段文本,分析并解释其中的两个重点句子。
2.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口头提问: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生,以检验他们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七、扩展活动:1. 举办一个“文本解析角”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和解读。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性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重点句子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思考如何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十、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课文,并选择三个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写成阅读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解读考点】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主旨句,深化句,情感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方式】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4、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用。
【方法指要】一、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
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例如:原句解读(舍貌取神)这叫黑板这是些黑板的名称这是黑板这是指出黑板的类别黑板是黑色的交待黑板的颜色黑板在教室的前面说明黑板的位置黑板,老师用来书写板书说明黑板的作用从文章的旨意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思考这句话隶属于文章的什么观点,结合其从属的观点,就容易答出背后的内容。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例1、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
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
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
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分析:分析题干中句子的结构,其主干为:肠脑中找到物质。
该句陈述对象为“肠脑”,排除A、B项,C、D项与主干句对照可得出结论。
例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只是一个句子,但由于句子长,结构复杂,如果不做细致的分析,意思就难以理解。
分析时首先指明整段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规律”,这个“规律”即后面的“事实”,这个事实即冒号后面的全部句子;这三个宾语又是同位复指,而且一个补充说明一个,层层深入,其中第三个宾语又是一个多重复句,句首“正像······一样”作全句的状语。
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马克思发现了物质是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
例3、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划线句子的意思是[解析]划线句子是一个复杂的单句,主语树“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
再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答案:托尔斯泰默默无闻的在世上消失。
也可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如:孙犁的《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种种反常的言行,便问道:“怎么了,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的多。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解析】重要词语是“私敌”,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
“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
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答案: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例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附文:《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
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
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
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
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解析】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含意,就应抓住关键词语:汉文化、咳血和低吟。
语段内容界定了“汉文化”的特定含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陈腐没落。
整合后可表述为: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首括句常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例6、老艺人说的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的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演员集中精力用程式手法、舞蹈行为,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就会使人忘却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儿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的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个”真景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真”“神”“美”在这里一体。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就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解析】这句话在文段的开头,是文段的总起句。
对它的阐述就在下文。
答案:因为观众不是不需要舞台布景,而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让观众忘记布景,使演员充分表现剧情,与观众进行精神的交流。
例7、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
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
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单纯认为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不具体。
结合整段的意思可知,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例8、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
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
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
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解析】这句话在末尾,他应该是对该段的总结,因此要从整段上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