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人类起源的基本知识。
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直立行走、工具使用、火的使用等。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人类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结合历史实例,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和发展性,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的形成1. 人类起源的背景地球的形成与演变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人类的形成过程猿人的出现直立行走的意义工具的使用与制造火的使用与文明的发展3. 早期人类的生活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原始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课时:农业革命1. 农业革命的背景与原因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的矛盾2. 农业革命的过程与影响农作物的培育与种植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农业社会的形成与特点3. 农业革命的意义生产力的飞跃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与制度的演变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第三课时:工业革命1. 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条件科技发明与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求殖民扩张与资源掠夺2. 工业革命的过程与特点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交通运输的革新城市化与人口流动3. 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社会制度的变革世界的联系与冲突第四课时:科技革命1. 科技革命的背景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家竞争与科技需求的推动2. 科技革命的过程与成果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时代生物技术与新能源的突破3. 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的推进社会问题的挑战与应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类形成的过程、重大事件和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类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和传承人类文明。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的形成过程2. 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三、教学难点1. 人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2. 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2.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人类进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形成过程。
2. 自主学习1. 人类是如何从猿类进化而来的?2.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事件?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分析它们在我国古代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人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类形成的过程和元谋人、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加深对人类形成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人类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的认识。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我国古代人类与其他国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探讨人类文明的差异和共同点。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直观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状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有何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满意度,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何建议和意见。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人类起源的基本知识。
(2)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特点,如使用工具、火的使用等。
(3)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如家族、部落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的形成过程。
2. 早期人类的生活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人类的起源。
(2)提问: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形成的吗?2. 教学新课:(1)介绍人类的形成过程,如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
(2)讲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特点,如使用工具、火的使用等。
(3)讲解人类社会的形成,如家族、部落等。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人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类的形成过程和早期人类的生活特点。
5.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6. 板书设计:人类的形成1. 南方古猿2. 能人3. 直立人早期人类的生活特点1. 使用工具2. 火的使用人类社会的形成1. 家族2. 部落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
分析人类进化中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人类进化的证据。
运用比较法,探讨不同人类文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人类的起源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非洲大陆是人类起源地的证据。
2. 教学重点:非洲大陆的人类起源地。
早期人类的生活和进化。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理论。
4.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讲解非洲大陆是人类起源地的证据。
展示早期人类的生活和进化过程。
学生练习:分析人类起源的证据和理论。
第2课时:人类的进化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特点。
掌握人类进化中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2. 教学重点: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特点。
人类进化中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3. 教学难点:人类进化中的行为变化。
4. 教学过程:复习上一课的内容。
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特点。
展示人类进化中的生理和行为变化的证据。
学生练习:分析人类进化中的行为变化。
第3课时:人类的文明起源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 教学难点: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4.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讲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展示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练习: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学生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对人类起源、进化和文明起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第一章:人类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理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3.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教学内容】1.人类的起源: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2.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学生通过对比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习性、智力水平等方面,理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3.早期人类的生活: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使用工具等。
【教学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人类起源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3.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早期人类的生活,增强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理解。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
2.理解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掌握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内容】1.古代埃及文明:学生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特点,包括金字塔、法老、宗教信仰等。
2.古代巴比伦文明:学生了解古代巴比伦的文明特点,包括汉摩拉比法典、城市建设等。
3.古代印度文明: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种姓制度、佛教等。
4.古代中国文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包括夏商周、儒家思想等。
【教学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使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3.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文明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古希腊的文明特点,包括城邦制度、哲学思想、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第一章:人类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人类的发展:人类如何发展壮大?1.3 教学活动:观看人类起源的纪录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探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第二章:人类的文明起源2.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人类文明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2.2 教学内容:农业革命: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生产?城市的兴起:城市是如何产生的?文明的成就: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有哪些?2.3 教学活动:小组研究:研究农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对于文明成就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古代文明的发展3.1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衰落。
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2 教学内容: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古代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3.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古代文明的人物,体验古代文明的生活。
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第四章:人类的宗教信仰4.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理解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4.2 教学内容: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如何产生的?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宗教如何影响人类社会?4.3 教学活动:小组研究:研究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看法。
第五章: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5.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
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古代科技:古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近代科技:近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现代科技: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5.3 教学活动:小组研究:研究古代、近代和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事件。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变化。
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探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理解社会进步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历程,包括猿人的出现和智人的发展。
人类的祖先: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等。
2. 原始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
3. 奴隶社会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分化。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4. 封建社会的确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发展。
5. 人类文明的曙光古代文明的代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古代文明的代表和人类文明的交流。
2. 教学难点:人类进化的具体过程和证据。
不同社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古代文明的联系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展示法:通过图片、地图、文献等展示人类社会的变化。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探讨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文明的案例,深入了解其特点和贡献。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教案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人类的起源、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人类进化的重要事件,如直立行走、工具使用、火的使用等。
2. 使学生理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事件。
2.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 人类进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
2.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形成的意义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突出人类的特点。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始人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类形成的兴趣,提问“人类是如何形成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事件。
3. 课堂讲解:讲解人类进化的重要事件,如直立行走、工具使用、火的使用等,分析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4. 案例分析:展示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比分析,突出人类的特点。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人类形成的意义和过程,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形成:讲解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2. 人类文明的发展:介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
七、教学重点1. 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2. 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八、教学难点1. 不同社会制度的转变及其原因。
2.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转变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生动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历史《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成就。
能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观察和分析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技术发展。
利用时间线的方式,梳理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介绍人类的起源,解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联。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包括智人的出现和现代人类的特点。
2.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分析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集和部落社会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婚姻制度和家族关系。
3. 人类文明的开端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城市的出现。
分析人类文明的成就,如石器、陶器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以及早期文字的出现。
4.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包括私有财产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
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如国家的形成、城邦的发展和文明的交流。
5. 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如贸易、战争和文化传播。
分析人类文明的融合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和插图:提供早期人类生活的图片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视频资料:选取与人类形成相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3. 时间线工具:利用时间线工具,引导学生梳理人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人类历史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践活动: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组研究、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人类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认识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2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直立行走、工具使用、火的使用、语言的产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观察和模拟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完成观察和模拟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的准确性。
第二章:人类的进化2.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认识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遗传学等。
2.2 教学内容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特点。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遗传学等。
2.3 教学方法观察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分析化石和遗传学证据,了解人类进化的证据。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完成观察和分析人类进化证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人类的迁徙与文明的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迁徙路线和文明的发展。
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农业、城市、文字等。
3.2 教学内容人类的迁徙路线和文明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农业、城市、文字等。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迁徙路线和文明的发展的地图和图片。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介绍和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农业、城市、文字等。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学生完成观察和分析人类迁徙与文明发展的准确性。
第四章:人类的文化与信仰4.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价值观。
认识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传统、艺术、宗教等。
《人类的形成》教案
《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的起源、进化过程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教学难点: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视频3.人类进化示意图4.课堂讨论话题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讲述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人类是如何形成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
1.讲解人类起源的学说,如神创论、进化论等。
2.讲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包括直立行走、大脑发育、使用工具等。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2.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人类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智人的出现、农业革命等。
2.分析这些事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案例分析1.分析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直立行走。
2.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人类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文化发展,如语言、艺术、宗教等。
2.分析这些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人类进化的科普宣传册。
2.全班展示,评选最佳宣传册。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掌握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大致历程。
2. 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2. 史前人类的生活3.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起源4. 人类社会的演变5. 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大致历程,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演变。
2. 教学难点:人类进化的具体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类的起源、进化、文明起源、社会演变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类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历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人类历史的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2. 课件:人类的起源、进化、文明起源、社会演变等知识的课件。
3. 图片:人类历史的相关图片。
4. 视频:人类历史的相关视频资料。
5. 讨论话题:人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类起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讲解人类的起源: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起源,人类的祖先。
(2)讲解人类的进化:从猿到人的过程,人类进化的重要事件。
3. 教学环节二:讲解史前人类的生活(1)讲解史前人类的生活: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文化特点。
(2)分析史前人类的工具:石制工具、骨制工具、陶器等。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人类的形成与文明起源(1)讲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2)讲解人类社会的形成:家族、部落、城邦的建立。
5. 教学环节四:讲解人类社会的演变(1)讲解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人类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进化阶段。
1.2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人类的进化阶段:原始人类、智人、现代人人类的进化证据:化石、遗传学、工具使用等1.3 教学活动:观看人类进化纪录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小组讨论:分析人类的进化阶段和进化证据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人类进化阶段和进化证据第二章:人类的迁徙与文明发展2.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迁徙路径和文明发展,掌握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2.2 教学内容:人类的迁徙路径:非洲、欧亚大陆、澳大利亚等人类文明的起源:农业、城市、文字等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部落、城邦、国家等2.3 教学活动:地图分析:标注人类的迁徙路径和文明发展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演变过程第三章:人类的文化与艺术3.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文化与艺术成就,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
3.2 教学内容:人类的文化背景:宗教、哲学、社会制度等人类的艺术成就: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等3.3 教学活动:作品欣赏: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第四章:人类的科技进步4.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科技进步历程,掌握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人类的科技进步历程: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科技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太空探索等4.3 教学活动:观看科技发展纪录片,了解人类的科技进步历程小组讨论: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科技发展历程和影响第五章:人类的未来发展5.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未来发展挑战和机遇,掌握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及其进化历程。
掌握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事件。
认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化石和骨骼,分析人类的进化特点。
运用比较法,探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的起源:古猿的进化过程人类的进化:直立行走、脑容量增大、使用工具和火2. 人类的重要事件直立行走:人类与猿类的分界标志脑容量增大:人类智力发展的基础使用工具和火:人类适应环境的关键3. 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亲缘关系:人类与猿类的相似之处生态位: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人类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2. 教学难点: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亲缘关系及其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的起源、进化过程及其重要事件比较法:分析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类进化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手段:图片和视频:展示人类的进化过程和重要事件化石和骨骼模型:观察和分析人类的进化特点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你认为人类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问题。
2. 授课:讲解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分析人类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探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3. 实践与讨论:观察化石和骨骼模型,分析人类的进化特点对比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讨论人类进化的原因和影响4. 总结与反思:总结人类的形成过程及其进化历程反思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及其意义5. 布置作业:编写一篇关于人类进化的短文绘制人类进化历程的思维导图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提交,评估学生对人类起源、进化过程和重要事件的掌握情况。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
《人类的形成》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的形成过程及进化历程;(2)掌握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事件;(3)认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化石证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化石和骨骼,分析人类的进化特点;(2)运用比较法,研究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进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3)尊重生命,珍视人类生命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事件;(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化石证据;(3)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2. 教学难点:(1)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人类进化的相关知识;(2)准备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3)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人类进化历程的视频或图片;(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3)提问:你们对人类的形成有什么了解?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事件;(2)展示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3)分析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4)组织小组合作,探讨人类进化的原因和影响;(5)总结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化石证据;(2)分享小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人类进化历程的时间轴;2. 写一篇关于人类进化的短文;3. 收集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的形成过程及进化历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5:第1课 人类的形成
第1课人类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南方古猿生活的时间和地点;了解现代人种的划分;了解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的能力。
通过课后的温故而知新,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那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断画一幅想像画”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精神。
2.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类,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二、重点难点1.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难点及突破方法: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
主要通过引领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人体差异等方面去比较三大人种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学生预学、自主探讨与教师释疑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我们大家其实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刚学历史的时候,大家已经晓得了多种说法,比如上帝造人说、女娲造人说等等。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虚无的传说。
大家都知道人是猿猴演变而来的。
那么就大家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能说一说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吗?距今已经有多少年了?谁说说看?生:元谋人。
距今大约170万年了。
师:同学们讲的很对。
但是不是元谋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了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呀,今天我们还是结合同学们的预学之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各自的组一起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吧!(二)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预学案按照下列步骤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第一步:学生独学,找出不会的内容。
《人类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1课人类的形成安阳县曲沟镇一中于清丽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2、能力训练与过程方法:通过学习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等等,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学习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等知识培养学生议论解疑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大家听过吗?上帝首先制造了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引导学生议论、探案。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讲授新课一、人类的出现1、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
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
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3 、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完全形成的人》4、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5、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6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
八年级历史教案 人类的形成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类的形成9篇人类的形成 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3、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氏族社会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
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
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
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
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
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
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
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
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5篇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注意从文字资料中获取必要信息,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例证法和对比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在观察、比较等方面,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教师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是平等的。
【教学重点】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九年级上)》《世界史纲》 [英] 威尔斯【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目的(展示图片)这几张图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简单讲述)同学们的讲述很精练,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的配角(停顿)“人类”(强调语气)看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是吗?看样子有很多同学都知道了,好,谁能说说,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就这么简单?看看我找的资料如何?(展示)人类起源的资料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于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人类的形成》教案
《人类的形成》教案《《人类的形成》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人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三、课堂教学环节(一)导入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
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
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一)人类的出现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
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
“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
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2、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
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
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
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
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三、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
附:板书设计
一、人类的出现
二、氏族社会: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三、国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