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适合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适合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适合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反义词讲解
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语。

在研究中,了解反义词的用法对于拓宽词汇量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反义词讲解:
1. 高 - 低:高表示向上方向的位置或数量多,低表示向下方向的位置或数量少。

2. 大 - 小:大表示尺寸或体积较大,小表示尺寸或体积较小。

3. 短 - 长:短表示长度较短,长表示长度较长。

4. 多 - 少:多表示数量多,少表示数量少。

5. 快 - 慢:快表示速度快,慢表示速度慢。

6. 冷 - 热:冷表示温度较低,热表示温度较高。

7. 轻 - 重:轻表示重量轻,重表示重量重。

8. 宽 - 窄:宽表示宽度较大,窄表示宽度较小。

9. 强 - 弱:强表示力量或能力较强,弱表示力量或能力较弱。

10. 向前 - 向后:向前表示方向向前,向后表示方向向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可以研究的反义词。

通过不断研究和记忆这些反义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词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反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反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

六年级重点知识点梳理反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一、引言反义词和近义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反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词汇量,还可以加深对词语之间关系的认识。

本文将梳理六年级重点知识点,重点讲解反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于写作和阅读中。

二、反义词的辨析与运用1. 反义词的定义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学习反义词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反义词的辨析反义词常常是通过前缀、后缀或者词根的改变形成的。

例如:"大"和"小"、"快"和"慢"等。

我们可以通过对词语的词义分析和语境的理解,准确判断出反义词。

3. 反义词的运用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通过运用反义词来加强表达的对比效果,丰富句子的层次和变化。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反义词的运用,提高对文章表达意图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1. 近义词的定义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学习近义词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常常很微妙,需要学生通过对词义的细致观察和文本语境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区别。

例如:"高兴"和"愉快"、"小心"和"谨慎"等。

3. 近义词的运用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通过运用近义词来丰富词汇,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细腻度。

同时,近义词的运用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四、综合运用反义词与近义词1. 运用反义词和近义词的技巧(1)理解词语词义,掌握反义关系或相似关系;(2)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3)根据具体的表达需求,选择恰当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2. 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应用例子(1)反义词的应用例子:早晨和晚上、冷和热、多和少等。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意思是在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以下是形成原因:
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难不难吃”,“薄不薄”等。

2、具体来说,在汉语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词只有用“大义+度”来表达,不会用“小义+度”表达,例如没有“冷度”、“狭度”、“窄度”、“稀度”、“浅度”等(汉语中有“低度”一词,但它是区别词,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词);也不会用“大义+小义+度”的构词方式表达,例如没有“冷热度”、“广狭度”、“宽窄度”、“浓稀度”、“深浅度”等。

当人们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质时,通常会采用这些已经由“大义+度”构成的概念词语加上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3、主要是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出现这种现象。

在提问题的时候一般问:“重不重”既可以回答:“重,三斤多呢”;也可以回答:“不重(回答轻比较少一点,中国人的语言心理还是比较含蓄),才三斤多呢。

”而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轻时才问:“轻不轻?”
5、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中,学生除了能较好地理解成分残缺、关联词错误、语序颠倒等现象外,对于一些
词语的常规用法理解有困难。

其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点。

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有多种表现,如词义引申速度不平衡、构词能力不平衡、词语的组合能力不平衡等,而且每种现象的背后可能隐含不同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作者:蒿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不对称是指语言单位在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的分布上出现并置项缺项而无法形成一一对应的对称分布关系。

语言的不对称现象打破了语法规则的可类推性,对语言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用上对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都很有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词汇不对称产现象为切入点,对现已提出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丰富汉语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原因作者简介:蒿燕(1991-),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语言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一、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的表现(一)同音异形同音异形词是指同音聚合中读音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和词义不同的词。

例如“yuán yīn”有两种书写方式:“原因”和“元音”。

“原因”在辞海中解释为“1,原来因为;2,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元音”是指“1,纯正而完美的声音,常用以指诗歌;2,音素的一类。

声音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形成了同音聚合,而两个词语的语音和书写形式、词义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失事”和“施事”。

(二)同形异义同形异义词是多音多义词,是多个词多个音多个义。

同形词聚合的不对称表现在,其书写形式与语音、词义的不对称及字音与词音的不对称关系上。

由于轻声而导致多音多义词的现象很多,例如“地道”一词,如果读dì dào,就表示“地下的交通坑道”的意思,反之,如果读dìdao,就表示“纯粹的、真正的”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意”、“东西”。

(三)多义词多义词是一个词一个音多个义,其语音相同且各义项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2 0 1 4 - @ - g 9 2 4  ̄考试 周刊
语 文
中 的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招 敏
( 淮 安 市 清 河实 验 中学 , 江苏 淮安 2 2 3 0 01 )
在 语 文 教学 中 , 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 中, 学 生 除 了 能较好地理解成 分残缺 、 关 联词错误 、 语序 颠倒等现 象外 . 对 于 一些 词 语 的常 规 用 法 理 解 有 困难 。 其中 , 反 义 词 的 不 平衡 用 法 就是 很 典 型 的一 点 。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有 多种 表 现 . 如词 义 引 申速 度 不 平 衡 、构 词 能 力 不 平 衡 、词 语 的组 合 能力 不 平 衡 等 ,而且 每 种 现 象 的背 后 可 能 隐含 不 同 的原 因 ,不 可 一 概 而 论。 下面就“ 大小 类 ” 反 义词 在 “ 有多……? ” 句 式 中 的 不 平衡 现 象 试 着 进 行 解 释 相 关 研 究 发 现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的表 现 与 反 义 词 的类 型有 很 明显 的相 关 性 。 根据沈家煊的《 不 对 称 和 标 记论 》 , 反 义 词 可分 为 “ 相 反词” 和“ 相对词 ” ( 又 可 称 为 绝 对 反 义词 和 相 对 反 义词 ) ;相 对 词 可 进 一 步 分 为 “ 大小类 ” 、 “ 好 坏类 ” 、 “ 冷 热 类” 。 “ 大小 类 ” 的相 对 词 有 “ 厚薄 ” 、 “ 长短” 、 “ 高矮” 、 “ 深浅 ” 、 “ 轻重 ” 等。 在 询 问 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 格 时 所 用 句式 “ 有多……” 中存 在 不 平 衡 现 象 。 按 照 某 种逻 辑 来 说 , 当 我 们询 问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格时 , 两 个 相 对 的 词 在 这 点 上 的 地 位 应 该 是 平 等 的 但 语 言 使 用 者 非 常一 致地 使用 程 度 高 的 一 类 词 . 如“ 有多大 ” 、 “ 有 多厚 ” 等, 而从不用“ 有 多小 ” 、 “ 有多薄 ” 等 对 事 物 的 程 度 进 行提问 。 在 解 释 不对 称 现 象 的 理论 中 ,首 推 沈 家 煊 从 国外 引 进 和 吸收的“ 标记理论” 。该 理 论 认 为 , 在“ 大 小类 ” 相对词 中 . 程 度 深 的 一 方 都 是无 标 记 项 , 程度 浅 的一 方 为 有 标 记 项 。 沈 家 煊 在 《 不对称和标记论》 一 书中提到 , 标 记 形 成 的原 因有 两 个 : 一 是 语 用的原 因 , 即语 言 的 经 济 原 则 ; 二是认 知上的原 因 . 即 无 标 记 项具 有 认 知 上 的显 著 性 。 此外 , 他 还指 出 : “ 人 首 先 通 过 人 体 自身 来 认 识 世 界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有 他 的 物 质 基 础 或 生 理 基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

“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语义的不对称

类 ” 反 义 词 为 研 究 对 象 , 即 “ / " 长 / 、 高 / 、 深 短 ” “ / ” “ / ” “ / ” “ / ” “ / ”, 大 4、 短 矮 细 粗 高 低 远 近 重 轻 深 浅
/ 、 厚 / 、 宽/ 、重 / 、 粗 / 、 远 / 、快 / ” 。 由 浅 薄 窄 轻 细 近 慢 “ ” “ ” 构 成 反 义 关 系 , “ ”与 “ ”在 本 义 及 两 矮 低 低 高
程是 比较 复杂 的,还需要我们 更进一步地 研究分析 。在研 究 过程 中,应 注重采取共 时和历 时相结合 的方 法 ,不仅 要
第 一 ,其 它 的 词 义 不 具 有 周 遍 性 , 它 们 只 是 表 示 “ 消 探究其 发展演变 的大致 时间,还需对其演 变原 因做 细致分
息 ”的某一方面 。例如 “ 息 ”和 “ 养生息 ”义都是 由 析 。这 对 于 了解 “ 休 休 消息 ”一 词 的 历史 演 变 的 全 过程 是 有 帮 助

时 代 。 之 所 以 以 《 语 大 字 典 》 和 《 语 大 词 典 》 所 收 义 氏春 秋 ・ 一 : “( )骈 犹 浅 言 之 也 , 博 言 之 , 岂独 汉 汉 执 田
中 “ 义 尽 可 能 引 用 时 代 最 早 的 书 证 ( 词 书 或 注 疏 材 释 字 大 词 典 》 中 的例 证 “ 一般 均 标 明 时 代 、作 者 、 书 名 、 篇 名 段划分 ,则采用潘 允 中 (9 9 1 8 )的 研 究 成 果 ,第 一 阶 段 :
“ 息 ” 的 复 词 偏 义 产 生 的 新 义 和 新 用 法 , 它 们 都 是 由 消
“ ” 引 申 出 来 的 , 反 义 语 素 “ ”失 去 了 表 义 功 能 , 只 息 消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表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描写和分析其不对称现象并加以解释,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标签:反义词不对称有界-无界认知词语搭配现代汉语中,反义词词义上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有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作过论述,我们以“深/浅”为例,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反义词词义引申的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

另外对前辈学者提出的“深/浅”的标记模式进行验证,也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一、词义引申速度的不对称及其解释“深” 后来词义转指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如《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仪礼·觐礼》:“四门坛有十二寻,深四尺。

”再由空间转指时间,表示距离某时点远。

唐·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

”并由距离大引申为深奥。

《论衡·自纪》:“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还引申为深入,深刻。

汉·曹操《孙子兵法·序》:“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引申为程度深,感情厚。

《晋书·裴宪传》:“二人相与为深交。

”今有成语:深情厚意。

又为颜色浓。

唐·白居易《卖花》:“一丛深色花。

”相当于很、十分。

《后汉书·吴汉传》:“光武深忌之。

”(光武:指刘秀。

)浅:形声字,从氵,戋声。

《说文·水部》:“浅,不深也。

”这是本义,指空间而言。

《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

”也指房子、院子、处所窄小。

《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引申为时间上距离短。

如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第一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汉语词汇教学》(刘敏芝老师)结课作业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郭静2100102125 2011年7月11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郭静2100102125汉语的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形成了反义词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厚”和“薄”是一对极性反义词。

在“A不A”,“有【数量】A”等结构中只能用厚,而不能用薄。

可以问“厚不厚”不能说“薄不薄”,可以说“冰,有三尺厚。

”却不能说冰,有三尺薄”,如果非要说“薄”可以说“冰薄,有两寸。

”因此,“厚”和“薄”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厚”有时可以代表“薄”的程度,这时的“厚”作名词。

在汉语中,很多形容词性的反义词都有这种情况。

如:深——浅,宽——窄,轻——重。

大——小,长——短,忙——闲,多——少,美——丑等。

对于留学生的教学中,要把这个词汇语法点,说清说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未免可以想出一些实用的引导法。

引导学生在常用的交际中,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词语。

对于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学会这点不算很难。

我们可以先举一些英文的例子,例如:‘How long is this line?’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line?’‘How heavy is this watermelon?’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watermelon’‘How deep is this river?’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river?’‘This line is 2 meters long.’不能说成‘This line is 2 metersshort.’ 然后告诉学生,汉语也一样,“这条线有多长?”不能说成“这条线有多短?”“这西瓜有多重?”不能说成“这西瓜有多轻?” “这条河有多深?”不能说成“这条河有多浅?” “这条线有两米长。

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

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

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寻找反义词及反义词的正确使用的解题技巧,顾名思义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关系对立的词,其意义相反、互相对立,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反义词的辨析及运用的做题技巧1一、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

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

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

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

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

二、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在句子中恰当地运用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把对立的事物和概念放在一起,互相对应、映衬,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利用两对反义词:“重和轻”、“泰山和鸿毛”对比,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四、从词的性质去找。

词按性质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一对反义词的词性必须是相同的。

如“黑暗”是形容词,它的反义词也应是形容词“光明”,如果用“亮光”就不对了。

因为“亮光”是名词。

五、从词的范围去找。

反义词所指的范围应该是相同的,如“强壮”是指人的体质,它的反义词应找“瘦弱”,而不能找“软弱”。

六、反义词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关系,因此,要揭露事物的'矛盾,说明事物的对立关系,总离不开反义词。

反义词在造句构词上都有一些作用。

第一,正反对照,突出矛盾。

利用反义词把两件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对照,矛盾对立的现象可以表现得更鲜明,使得黑白分明,是非清楚。

汉语反义词的分类

汉语反义词的分类

汉语反义词的分类汉语反义词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归类,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一、词义反义:词义反义是指词语在含义上相反的情况。

比如:“大”和“小”、“高”和“矮”、“快”和“慢”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是通过对比两个事物在某个特点上的大小、高低、速度快慢等来表示其相反关系。

二、动宾关系反义:动宾关系反义是指表达动作的动词与其宾语之间的关系相反。

比如:“吃”与“吐”、“打开”与“关闭”、“买入”与“卖出”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动作的进行与结果的相反关系来表示其反义关系。

三、属性反义:属性反义是指词语描述的属性在某个方面上相反。

比如:“高兴”和“难过”、“快乐”和“悲伤”、“亮”和“暗”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描述的情感、状态或质量属性的相反来表示其反义关系。

四、范围反义:范围反义是指描述一事物所处的范围或程度相反。

比如:“开放”和“封闭”、“广泛”和“狭窄”、“多”和“少”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事物所涉及的范围或程度的大小相反来表示其反义关系。

五、时空反义:时空反义是指描述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反。

比如:“上”和“下”、“前”和“后”、“左”和“右”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位置或方向的相反来表示其反义关系。

六、逻辑关系反义:逻辑关系反义是指描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反。

比如:“是”和“非”、“有”和“无”、“同意”和“不同意”等。

这类反义词主要通过对比事物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相反来表示其反义关系。

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反义词,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丰富性和灵活性。

论造词中体现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论造词中体现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1理论依据1.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与正极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高不高”、“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矮不矮”,“薄不薄”等。

再如,在特指问“有多+A”中,人们往往会对A进行预设,问“有多大”是预先设定其大,问“有多长”是预先设定其长。

只有在预先设定“小”等否定意义时才会用“有多小”提问。

如在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中有:(1)“快瞧小脚呀!”“我瞧见小脚啦!”“多大?多小?”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多A”句式中,A是积极意义形容词要比消极意义形容词多很多。

1.2正极意义与负极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正如磁场存在正极和负极两极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将处于反义义场中的一对词语的意义定义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正极意义包括积极意义和高频义(多义),积极意义包括褒义和具有对立计量意义的“大义”,大义指“大、高、长、强、多”等等,高频义(多义)即在语言应用中出现得多的一方面意义。

负极意义包括消极意义和低频义,消极意义包括贬义和具有对立计量意义的“小义”,小义指“小、低、短、弱、少”等等,低频义(少义)即在语言应用中出现得少的一方面意义。

①下文所举的中性词的例子多数是表达概念意义的名词,理性意义较强,感情色彩较弱。

因此本文以下论述主要涉及正极意义中的大义和高频义,以及负极意义中的小义和低频义。

2汉语造词中体现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2.1中性概念义使用“大义”而非“小义”汉语造词表达中性概念义时,通常使用反义义场中表达“大义”的词语作为词根,然后加上一个后缀,如“度”等。

例如:(2)高度:高低的程度,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

(3)广度:广狭的程度(用于抽象事物)。

浅议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现象

浅议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现象

浅议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现象作者:马晶晶来源:《新校园(下)》2018年第05期摘要:反义词中有一些单音节反义词的使用范围、频率并不相等,有些词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有些词使用频率低、范围窄。

本文对反义形容词的类型、不对称性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反义形容词;不对称性;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绪论反义词用来表示意义的对比,有时出现对称现象,有时出现不对称现象。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随着语言的发展,反义词所对应的各关系项在具体语境的使用中逐渐被打破,它们的含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所以,反义形容词的相关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反义形容词的类型在汉语中,反义形容词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绝对反义词。

在这类反义词中,没有中间项,这类反义词构成绝对矛盾。

第二是相对反义词。

在这类反义词中,其相对的义项是渐变的,所搭配的义项也是连续的,是有中间项的。

第三是规约的反义词。

在这类反义词中,其义项也是相对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其意义表面是矛盾的两极,但实际意义是可以延伸的。

三、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1. 反义义项的不对称性第一,具有反义义项关系的两个词不一定在所有相关义项中互为反义词。

比如“快”和“慢”,在形容物体速度时,两者可以为相互反义关系。

但是在形容物体锋利程度时,“快”和“钝”则互为反义关系。

第二,一对反义词可只在一个义项上构成反义,也可在若干义项上构成反义。

如,“多”和“少”在表示“数量大小”“超出或不足原有数目”的义项时构成反义,而在表示“相差程度大小”和“零头”的义项时则不能构成反义。

2. 意义范围的不对称性相对对立反义形容词大致分为三类:计量性反义形容词、具有评价极向性的反义形容词、不具有评价极向性的反义形容词。

其中,第三类反义形容词不存在意义范围的不对称性。

(1)计量性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这类反义形容词主要是对事物的数量进行客观描述,其义项特征主要是事物数量的反义对立。

在描述数量特征时,一般为常规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和“短”等。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第一篇: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摘要:“快、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快、慢”在词义义项、构词能力、构词顺序和词形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

造成“快/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快/慢” 不对称现象原因引言世人追求对称美之心不管是在自然还是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汉语也是如此,这从中国的诗歌辞赋中可见一斑。

但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也大量存在。

汉语的不对称体现在包括语音系统内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构词方面、词类和句法方面等各个层面。

本文拟以反义词“快/慢”为例来说明反义词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对称与不对称“快/慢”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它的基本义是对称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快”的解释: [形]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车|~步|又~又好|他进步很~;关于“慢”的解释: [形]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车|~走|~手~脚|你走~一点儿,等着他。

从这一基本义的解释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快/慢”的对称性。

除了基本义的对称外,“快/慢”其他方面的词义几乎是不对称的。

“快/慢”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义项这里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快/慢”的其余义项解释摘抄如下:“快”的解释还包括: [副]赶快:~来帮忙|~送医院抢救。

[副]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了。

④[形]灵敏:脑子~|眼疾手~。

⑤[形](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了,你去磨一磨。

⑥爽快;痛快;直截了当:~人~语。

⑦愉快;高兴;舒服:~感|拍手称~|大~人心。

⑧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一些常见的词汇往往缺乏相应的反义词,而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遇到困难的现象。

首先,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一些特定的词汇上,例如“高”和“低”是常见的反义词,但对于一些描述人的词汇,如“聪明”、“勇敢”,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和表达中的困扰。

其次,这种不平衡现象还可能出现在词汇量的积累上。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词汇较多的主题,比如动物、植物等,相对较少的反义词使得学生在表达时显得单调乏味,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词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积累更多的词汇,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教授一些常见的反义词,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一些反义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形容词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词汇,要求他们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并运用在具体的情境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反义词的联想和拓展。

例如,以“聪明”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想到一些类似的词汇如“智慧”、“聪慧”,并通过对这些类似词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反义词。

在语文教学中,平衡发展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重要的。

解决反义词不平衡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反义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反义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反义词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和巩固一些反义词的概念和用法。

以下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反义词的相关内容的讨论。

一、什么是反义词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

在语文中,掌握反义词的概念和用法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都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反义词,学生能够提高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二、怎样学习反义词学习反义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相关概念对比法通过比较两个词语之间的意义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反义关系。

例如,高和低、大和小、远和近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进行对比,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反义关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词语辨析法有些词语的反义关系较为微妙,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积累来准确地运用它们。

例如,冷和凉、懒和累等。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的用法和语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细微差别,提高自己的词汇运用能力。

3. 句子语境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来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反义关系。

例如,海面平静,狂风大作。

通过学习这些句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静和狂风的反义关系,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反义词的应用反义词的掌握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词汇量,更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运用反义词:1. 丰富写作在写作中,学生可以运用反义词来表达意思的变化和对比。

例如,温暖的阳光和寒冷的风,可以帮助学生形容不同的环境和气氛。

2. 加深理解通过运用反义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文章的意思。

通过对反义词的运用,学生能够通过猜测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3.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反义词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和运用反义词,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结:反义词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词汇积累、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义词的不平衡性研究及其教学策略——以“远” “近”为例

反义词的不平衡性研究及其教学策略——以“远” “近”为例
“近景”指的是:电影画面的一种取景方式,即拍摄人物的上 半身或物体某局部,使观众从画面中看清楚人物的面部表情或 某种形体动作。
二者除了在电影专业术语中语义有对立的关系,在其他语 义中存在不对称现象。
三、不平衡现象形成的原因 王麦巧在其论文《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及其他》中探究得出 反义词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与人 的心理过程紧密联系,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反应。”①她认为能够引 起人们的直接兴趣或强烈刺激、符合感情需要以及和当前活动 一致的反义词其使用范围更广。结合其观点,我们将不平衡现象 形成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受到词语语义及语用的影响 “远”“近”的义项以及其使用的具体情境不同,导致其存在 不平衡现象。 2.词语和词语之间语义场的重叠 “ 远 ”的 语 义 场 与“ 长 ”的 语 义 场 有 切 合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07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文学品析
“短”的语义场有切合,因此在特定情境下, “远”的语义场与“短” 中,可根据课本词汇教学的讲解过程中适当的扩充,建立学生对
策略。
关键词院反义词;不平衡性;教学策略;长;短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1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06
一、前言 “远”和“近”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高语境”反义词,它 们的语义场处于对立关系,但就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而言,二者 之间存在不对等关系,从而造成了两词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例 如:对“~ 不 ~”这个格式, “远” “近”两词的反应不同。以询问距离 话题为例,当提问者不知道目的地的距所处地的距离时,一般提 问说: “距离远不远?”,可以回答说: “远,坐公交车要半小时。”也 可以回答: “近,走过去只要 5 分钟。”只有提问者在设想答案或 希望距离很近时,才会问“近不近”。回答者只能回答“近”或“不 近”。在“有多 ~?”这样的格式中,一般而言,提问者会说“有多 远?”只有在已经得知距离很近的时候,才会说: “有多远?”在“有 [数量]~”这样的格式里,只能使用“远”不能用“近”,如“有 10 公 里远”,不能说“有 2 公里近”,在已经知道距离近的时候也可以 说“近,只有 2 公里远。”由此可见, “远”“近”的语义场看起来相 互对立,但在使用形式上存在不对称性现象。本文以此为切入 点,探讨两词的不平衡性。

浅谈 “快” 与 “慢” 反义关系的发展

浅谈 “快” 与 “慢” 反义关系的发展

浅谈“快” 与“慢” 反义关系的发展作者:严月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5期摘; ; 要:“快”“慢”二字属于同一部首,今义构成反义词,它们在本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但在本义上并不具备反义关系。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别对“快”“慢”二字的意义发展变化情况的研究,探讨出“快”“慢”二字是如何发展出反义关系的。

关键词:反义词; ; 快; ; 慢; ; 同部首; ; 发展流变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扩大、缩小或是转移,因此,词语的今义与本义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部分词语现今具有反义关系,但从词的本义上看,并不具备任何互为反义的范畴。

“快”、“慢”本义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具有反义关系的今义却表示速度的疾或缓,与其本义完全不同。

快,《说文解字》释之为:“喜也。

从心夬聲。

”[1]其本义为高兴、欢乐。

慢,《说文解字》解释为“惰也。

从心曼聲。

一曰慢,不畏也。

”[2]其本义是懒惰或是不敬畏。

《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一样,都将他们归为“心”部。

就“心”部而言,它常作为意符,从“心”的字在意义上往往与人的心理有关。

王力的《古代汉语》一书中将“心”部的字主要分为性和情两类,性类主要关系人的性情和品质,如“懦、悍、惰、忠”等;情类主要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如“恨、悔、惜、愁”等。

基于这种说法,“快”字的本义属于情类,而“慢”的本义作“懒惰”来说属于性类,作“不害怕”来说,更偏向于情类。

但是,无论是属“情”还是属“性”,这两个从心的字的本义都与人的某种心理特征或心性有关。

不单是“快”“慢”二字,《说文解字》中两百六十三个心部的汉字大多如是,基本都与人的心理或感觉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例如:1.古人将心看作是人类进行思考的主要器官,《说文解字》中解释“念”为“常思也”,解释“想”为“冀思也”,解释“怀”为“念思也”,解释“惟”为“凡思也”,解释“怤”为“思也”;2.从心的字还常常表示某种情感或情绪,“快,喜也”、“怿,说也”、“憙,说也”、“慆,说也”;3.表示人在处理事情或对待他人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气质性格,比如:“惇,厚也”、“恽,重厚也”;4.从心的字还表示人在处理事情时的主观评价及其产生的个体倾向,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态度。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摘要:“快、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快、慢”在词义义项、构词能力、构词顺序和词形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

造成“快/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快/慢”不对称现象原因引言世人追求对称美之心不管是在自然还是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汉语也是如此,这从中国的诗歌辞赋中可见一斑。

但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也大量存在。

汉语的不对称体现在包括语音系统内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构词方面、词类和句法方面等各个层面。

本文拟以反义词“快/慢”为例来说明反义词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对称与不对称“快/慢”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它的基本义是对称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快”的解释:①[形]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车|~步|又~又好|他进步很~;关于“慢”的解释:①[形]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车|~走|~手~脚|你走~一点儿,等着他。

从这一基本义的解释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快/慢”的对称性。

除了基本义的对称外,“快/慢”其他方面的词义几乎是不对称的。

“快/慢”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义项这里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快/慢”的其余义项解释摘抄如下:“快”的解释还包括:②[副]赶快:~来帮忙|~送医院抢救。

③[副]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了。

④[形]灵敏:脑子~|眼疾手~。

⑤[形](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了,你去磨一磨。

⑥爽快;痛快;直截了当:~人~语。

⑦愉快;高兴;舒服:~感|拍手称~|大~人心。

⑧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

捕~|马~。

⑨[名]姓。

“慢”的解释还包括:②[形]从缓:且~|~点告诉他,等两天再说。

③莫;不要:~道|~说。

④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傲~|怠~。

⑤[名]姓。

通过以上对比,明显看出,“快”词义义项有九条,“慢”的词义义项有5条;从数量上来说,“快”的词义义项明显多于“慢”的数量;从词性来说,“快”可以做副词使用,这是“慢”所没有的;另外,“快”还可以和“钝”相对,形成反义词,“慢”则没有除“快”以外其他的相对词。

(二)构词能力构词能力的大小主要看构词数量的多少。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快”构成的词语包括:快板儿、快板儿书、快步流星、快步舞、快餐文化、快车、快车道、快当、快刀斩乱麻、快递、快感、快活、快货、快件、快捷、快捷键、快镜头、快乐、快马加鞭、快慢、快门、快枪、快热、快人快语、快三步、快事、快手、快书、快速、快速路、快艇、快慰、快信、快性、快婿、快讯、快要、快意、快鱼、快运、快照、快嘴。

《现代汉语词典》中以“慢”构成的词语包括:慢半拍、慢车、慢车道、慢词、慢待、慢道、慢火、慢件、慢镜头、慢慢腾腾、慢慢吞吞、慢慢悠悠、,慢坡、慢热、慢三步、慢说、慢腾腾、慢条斯理、慢吞吞、慢性、慢性病、慢性子、慢悠悠、慢走、慢阻肺。

以“快”构成的词语共有41个,以“慢”构成的词语共有25个。

单从数量上来说,“快”的构词能力明显大于“慢”。

此外,“慢”字构成词的词义基本还是围绕着基本义“速度慢”这一主线索在演变。

由“速度慢”的意思衍生出“从缓”,像慢条斯理、慢吞吞、慢性、慢性子、慢悠悠、慢走、演变成“不要”的意思,像慢说、慢道。

由“不要”的意思进一步演变为“态度冷淡,没有礼貌”怠慢、傲慢。

这25个词汇都没有脱离其“速度慢”这一基本义。

而“快”词汇意义演变较之则较为复杂,含义更为丰富。

“快”词汇意义的演变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

一是由基本义“速度快”演变为形容词“灵敏”,像快枪、快手、快讯、眼疾手快;副词“赶快”、“将要”,像赶快、快要;以及形容词(刀、剪刀、斧子等)锋利,像快刀。

二是由表示物体的修饰词转变到人的修饰词语。

修饰人又分为修饰人心情愉快和修饰人性格爽直两种。

修饰人心情愉快像快感、快活、快事、快慰、快婿、快意。

形容人性格爽直的如快人快语、快性、快嘴。

另外,“快”还衍生出一个特殊名词,即古代专管缉捕的人。

总之,“快”的构词能力明显大于“慢”的构词能力。

(三)构词顺序和词形周荐曾说:“汉语言社会的人们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现象并举时,常在大、重要、习用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置于并列结构的起首,而把用以称坏、小、次要、罕见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放在次末。

”[1]6“快/慢”是一对并列词,按道理二者的位置是一致的。

但是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二者并举时,人们只会说“快慢”而不会说“慢快”,“快”总是在“慢”的前面。

这是“快/慢”构词顺序的不对称。

词形不对称是指“快/慢”在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只能构成“快×”而不能构成“慢×”的形式,或者只能构成“慢×”而不能构成“快×”的形式。

(1)只有“快×”而没有“慢×”快板儿*慢板儿快步流星*慢步流星快餐文化*慢餐文化快门*慢门快刀斩乱麻*慢刀斩乱麻快递*慢递快感*慢感快马加鞭*慢马加鞭快速路*慢速路快艇*慢艇快慰*慢慰快婿*慢婿快要*慢要(2)只有“慢×”而没有“快×”慢待*快待慢慢腾腾*快快腾腾慢慢吞吞*快快吞吞慢慢悠悠*快快悠悠慢腾腾*快腾腾慢条斯理*快条斯理慢吞吞*快吞吞慢悠悠*快悠悠二、原因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产生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发展的缘由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快/慢”的不对称性也是受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不对称的原因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语言产生之初,词语的词汇意义一般是具体的,单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现有的语言和词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充分准确交流的需要,这时就采取用旧的概念来指称新的概念。

正如周祖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所言:“词在语言里运用久了,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

因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的有改变,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不断地有发展,旧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的时候,词义也就有了新的变化。

”[2]如“快餐”:能够迅速提高给顾客食用的饭食,如汉堡包、盒饭等。

“快餐”概念在中国产生时间较短,这由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饮食时间被压缩,人们对快速饮食的需求催生了“快餐”这一新生词汇。

“快餐”并非是指人们饮食的速度快,而是指能够能够迅速获得食物,食物制造的时间短,数额多,越来越演变为汉堡包、盒饭等一些食物的代名词。

由“快餐”的概念进一步衍生出一个新兴名词“快餐文化”:创作速成、内容通俗,在一定范围短期流行的作品。

“快餐文化”俨然是“快餐”这一名词的副产品,但是这里的词汇意义已经由具体的概念转变为抽象的概念,这也体现出语言的发展性。

有“快餐”、“快餐文化”的出现,却没有“慢餐”“慢餐文化”的称谓。

这体现了词汇发展不平衡性。

(二)语义场的制约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书中曾言:“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3]“快”的语义范围大于“慢”的语义范围。

“快”与“慢”是一对极性反义词,所谓的极性反义词就是“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

”[4]“不快”的反义词不一定是“慢”,也有可能是“不快不慢”。

“快”由速度“快”引申为“(刀、剪刀、斧子等)锋利”的意思,所以“慢”的反义词只能是“快”,但“快”的反义词除了“慢”以外,还可以是“钝”,像“刀快”的反义词就是“刀钝”,这说明了“快/慢”的不对称性受到了语义场的制约。

(三)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在相对反义词中,程度高的那个词的概括能大于程度低的词的概括能力,也就是程度高的词语外延能力大于程度低的外延能力。

在一些语言环境中,只需要出现程度高的一个词就可以概括两个词的意思,这是众多相对反义词的共同特征。

如:这车能跑多快?这句话不是单纯的强调车跑的有多快,而是在问车的速度是快或是慢,无论这车跑得多快或者多慢,都会用“快”字来提问,但程度低的“慢”则不可以这样用,一般语言习惯不会问“这车能跑多慢?”。

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习惯的礼貌用语。

在提问别人时,总是尽量用程度高、意义积极的词语来提问。

如和人打招呼只会问“你好吗?”而不会问“你坏吗?”问及他人的身高,不管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成年人,只会问“他多高?”而不是“他多矮?”这和中国人的礼让心理息息相关。

外延的不一致性造成了“快/慢”的不对称性。

参考文献:[1]周荐.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5[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250页[5]郭赫佳.以“高”与“低”为例论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J]北方文学. 2012.11[6]郝玲.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J] 语言理论研究2006.05[7]肖明艳、戴卫平.反义词“上/下”不对称成因刍议[J]语言应用研究2008.01[8]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