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氧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推荐)《生物氧化》PPT
代谢物分子的能量直接转移给ADP(GDP)使之磷酸化为 ATP (GTP)的过程。
例1 O CH
NA+DNAD+HO +H CO
OADPATP来自PO 3H2C
OH
HCOH +H3PO4
HCOH
HC OH
C2 H OP3H O 2 3-磷 酸 甘 油 醛
C2 H OP3H O 2 1, 3-二 磷 酸 甘 油 酸
(3)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可鉴定呼吸链四种复合 体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3, oxidative phosph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胞液或线粒体内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线粒体内进行 ★光合磷酸化:植物产能方式
3.1 底物水平磷酸化P320-321
伴随着电子从NADH或FADH2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 化为ATP,这一酶促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又叫电子传递体 系磷酸化/偶联磷酸化)。
*生物体内95%的ATP来自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细 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生物产生ATP的主要途径。
3.2.1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确定偶联部位的方法:
2.2 电子传递链组分排列顺序的依据
NADH FMN CoQ b c1 c (a+a3) 1/2O2
FADH2
(1)根据递氢体、递电子体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的大小 电子从电负性较大的成员通过链向电正性较大的氧流动
E0 ′越小,越倾向于失去电子; E0 ′越大,越倾向于接受电子。
根据E0′值可判断电子流动的方向:E0′值小的氧还电对
3.2.2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能量偶联假说(Energy coupling hypothesis): ATP synthesis a.化学偶联假说 (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例1 O CH
NA+DNAD+HO +H CO
OADPATP来自PO 3H2C
OH
HCOH +H3PO4
HCOH
HC OH
C2 H OP3H O 2 3-磷 酸 甘 油 醛
C2 H OP3H O 2 1, 3-二 磷 酸 甘 油 酸
(3)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可鉴定呼吸链四种复合 体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3, oxidative phosph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胞液或线粒体内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磷酸化):线粒体内进行 ★光合磷酸化:植物产能方式
3.1 底物水平磷酸化P320-321
伴随着电子从NADH或FADH2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 化为ATP,这一酶促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又叫电子传递体 系磷酸化/偶联磷酸化)。
*生物体内95%的ATP来自氧化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细 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生物产生ATP的主要途径。
3.2.1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确定偶联部位的方法:
2.2 电子传递链组分排列顺序的依据
NADH FMN CoQ b c1 c (a+a3) 1/2O2
FADH2
(1)根据递氢体、递电子体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的大小 电子从电负性较大的成员通过链向电正性较大的氧流动
E0 ′越小,越倾向于失去电子; E0 ′越大,越倾向于接受电子。
根据E0′值可判断电子流动的方向:E0′值小的氧还电对
3.2.2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能量偶联假说(Energy coupling hypothesis): ATP synthesis a.化学偶联假说 (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生物氧化PPT课件
ADP+Pi ATP
热能
第一节 概 述
Introduction
➢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的方式 ➢生物氧化酶类 ➢能量代谢的特点
刘新文,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的特点
刘新文,生物氧化
1 、细胞内条件温和 (水溶液,pH7,恒温 ),酶促反应
生物 氧化的部位:线粒体,内质网,微粒体等
2 、有机酸脱羧生成 CO2 (1)α –单纯脱羧
H
H
OH OH
最重要的高能化合物 ATP
③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COOH O CO PO CH2 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4.8千卡/摩尔
刘新文,生物氧化
刘新文,生物氧化
(2)氮磷键型
O
NH P O
C NH O
N CH3 CH2COOH
磷酸肌酸
10.3千卡/摩尔
O
NH
PO
C NH O
N CH3 NH2
CH2CH2CH2CHCOOH
刘新文,生物氧化
ATP是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的中间载体:服从热力学 ➢磷酸基团往往从势能高的物质向势能低的物质转移
磷酸基团转移势能 /4.18kJ.mol-1
16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4 1,3-二磷酸 12 甘油酸
10 8 6
4 2
高能~P供体
~P ~P
磷酸肌酸(高能磷酸基团贮备物)
~P
ATP ~P ~P
➢线粒体呼吸链 ➢能量积累与转换 ➢氧化偶联ATP的合成 ➢胞液中NADH的氧化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线粒体呼吸链
刘新文,生物氧化
❖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
❖ 由递氢体或递电子体在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 顺序排列组成的连锁反应体系称为电子传递 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它与细胞摄取氧 的呼吸过程相关,故又称呼吸链(respiratory
第八章生物氧化--精品PPT课件
2020/12/5
27
二、体内重要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体内的两条呼吸链: 1. NADH氧化呼吸链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2020/12/5
28
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
2020/12/5
29
1、NADH氧化呼吸链
2H
2H+
H2O
O2-
↑→ 2e
↑
NADH→FMN→CCooQQ→→CCyyttbb→→CCyyttcc11→→CCyyttcc→→CCyyttaaaa33→→11//22OO2
22
Cyt C的结构
递电子体: Fe2+
2020/12/5
Fe3+ + e-
23
CoQ CoQH 2
2F e2+
C ytb 2F e3+
2F e3+ Fe-S 2F e2+
2F e2+
C ytc1 2F e3+
C o Q -C ytc还 原 酶
2F e3+
C ytc 2F e2+
2020/12/5
24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
• 功 能 : 将 电 子 从 C ytc最 终 传 递 到 O 2 • 组 成 : C yta、 C yta 3、 C u
2F e3+ Cytc 2F e2+
2F e2+ C yta
2F e3+
2C u2+ 2C u+
2F e2+
C yta 3 2F e3+
细胞色素氧化酶
概念: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排列有序的递氢体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第五章 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糖、脂、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 O并放出能量的
作用称生物氧化。
22
特点:一系列酶引起的,在活细胞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部位:真核线粒体、原核细胞膜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 1.CO2的生成 脱羧作用:α脱羧和β脱羧两种类型 脱羧过程:氧化脱羧 直接脱羧 (1) α直接脱羧 丙酮酸脱羧反应 (2) β直接脱羧 草酰乙酸脱羧反应 (3) α氧化脱羧 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4) β氧化脱羧 苹果酸氧化脱羧反应
第三节 其他生物氧化体系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与ATP的生成无关
一、需氧脱氢酶
氧、亚甲蓝(或其他适当物质)作为受氢体,以FMN 或FAD为辅酶。儿茶酚氧化酶,含铜的末端氧化酶。 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茶叶等。制红茶、绿茶。
图5-36 多酚氧化酶系统
图5-1几种物质脱羧反应
? 2.水的生成 ? H 脱氢酶 传递体和氧化酶
O2 生成H2O
图5-2 生物氧化体系
二.能量守恒与转化
(一)自由能的概念 自由能(free energy):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有用功的
那部份能量,又称Gibbs自由能,用符号G来表示。 (二)氧化还原电位
通常用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势)来相对表示各化合 物对电子亲和力的大小。
电极电位大小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用奈斯特方程来表示,其方 程为:
E′=Eo′+
RT nF
In
C氧化态 C还原态
(三)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的关系 △Go'=-nF △Eo'
三. 高能磷酸化合物
一.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糖、脂、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 O并放出能量的
作用称生物氧化。
22
特点:一系列酶引起的,在活细胞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部位:真核线粒体、原核细胞膜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 1.CO2的生成 脱羧作用:α脱羧和β脱羧两种类型 脱羧过程:氧化脱羧 直接脱羧 (1) α直接脱羧 丙酮酸脱羧反应 (2) β直接脱羧 草酰乙酸脱羧反应 (3) α氧化脱羧 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4) β氧化脱羧 苹果酸氧化脱羧反应
第三节 其他生物氧化体系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与ATP的生成无关
一、需氧脱氢酶
氧、亚甲蓝(或其他适当物质)作为受氢体,以FMN 或FAD为辅酶。儿茶酚氧化酶,含铜的末端氧化酶。 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茶叶等。制红茶、绿茶。
图5-36 多酚氧化酶系统
图5-1几种物质脱羧反应
? 2.水的生成 ? H 脱氢酶 传递体和氧化酶
O2 生成H2O
图5-2 生物氧化体系
二.能量守恒与转化
(一)自由能的概念 自由能(free energy):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有用功的
那部份能量,又称Gibbs自由能,用符号G来表示。 (二)氧化还原电位
通常用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势)来相对表示各化合 物对电子亲和力的大小。
电极电位大小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用奈斯特方程来表示,其方 程为:
E′=Eo′+
RT nF
In
C氧化态 C还原态
(三)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的关系 △Go'=-nF △Eo'
三. 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氧化》PPT课件
葡(萄G-糖6-P-6)-磷形酸成高较能低磷能酸量化的-合磷1物酸3.8有脂2p转。pt课移AT件其P是磷磷酰酰基基的的倾传向递,体。
7
α-磷酸甘油
-9.21
2.3 ATP以偶联反应的方式推动非自发的反应
例如,细胞中合成脂肪酸时有以下反应:
乙酰CoA + CO2
丙二酸单酰CoA
ΔG = 剧烈燃烧,伴随着大量 热能的释放,生物氧化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能量缓 慢的释放。
ppt课件
3
动物机体能量的产生与转移与利用
营养物质经过生物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此过程中 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另一部分被“截获” 并储存到ATP分子中(使ADP+Pi ATP, 即磷酸化),可 以作为有用功在各种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机械能)、神 经传导(电能)、生物合成(化学能)、分泌吸收(渗透能) 中利用。
ppt课件
14
Fe-S 复合物
含硫的非血红素铁蛋白,也称铁硫中心,借助Fe化学价的 变化(Fe++/Fe+++)传递电子。
Fe与4个Cys 的S相连
2FeS,2Fe分别与2S 和4个 Cys 的S相连
4FeS,4Fe分别与4S 和4个 Cys 的S相连
ppt课件
15
复合物 Ⅰ Ⅱ Ⅲ Ⅳ
呼吸链含有4种复合体
第9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ppt课件
1
本章主要内容
生物氧化概述 ATP 氧化磷酸化 其他生物氧化系统
ppt课件
2
1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营养物质在动物机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有能量释放。这个过程在细胞中进行,宏观上表现 为呼吸作用,因此也将生物氧化称为组织氧化或细胞 氧化、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
第五章生物氧化优秀课件
铁硫蛋白(铁硫中心)
铁硫蛋白在电子传递链中,虽然起到传电子的作 用,但不是传递链中一个单独的组分,往往是与 其它组分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传递电子的作用。
辅酶Q(Coenzyme Q,CoQ)
• 脂溶性醌类化合物,有一个长的异戊二烯侧链, 因广泛存在得名,又称泛醌(Ubiquinone) 。位于 线粒体内膜。
[功能]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与碳源。 生物氧化主要在线粒体中完成。
5.1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 5.2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5.3 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的转变 5.4 非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5.1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
生物氧化的特点 二氧化碳的生成方式 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 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返回
线粒体呼吸链的主要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及辅酶 所组成的传递体系的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包括代 谢物的脱氢、氢及电子的传递以及受氢体的激活。 由供氢体、传递体、受氢体以及相应的酶系统所组成的这 种代谢途径一般称为生物氧化还原链。如果受氢体是氧, 则称为呼吸链(respiratatory chain) 。
同化作用
生物体从环境中获取相对小分子的物质,转化为体内的各种 生物高分子,是耗能过程。
异化作用
由生物高分子降解为低分子化合物,从而使营养物质被代谢, 这一过程产生能量。
返回
放能和吸能反应偶联的两种形式:
A.氢载体循环
B.磷酸循环
节首
章首
5.2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线粒体的膜相结构
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的功能
直接脱羧基作用(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 α-直接脱羧:氨基酸的脱羧 β-直接脱羧:草酰乙酸脱羧
生物化学 第十章 生物氧化PPT课件
多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葡萄糖、 其它单糖
氨基酸
乙酰CoA
磷酸化
电子传递 (氧化)
+Pi
e-
三羧酸 循环
生物体内能量产生的三 个阶段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小分子化合物 分解成共同的 中间产物(如 丙酮酸、乙酰
CoA等)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H2O,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ATP 中。
30
(四)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 3、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
嵌在线粒体内膜(包括琥珀酸脱氢酶) 电子传递:FADH2 Fe-S CoQ
31
Ubiquinone (Q) accepts electrons from both NADH and FADH2 in the respiratory chain
一、氧化—还原电势
e
提供电子 (还原剂)
负极
锌片溶解 Zn2+进入溶液
铜沉积 Cu2+得电子
得到电子 (氧化剂)
正极
9
ε0 =E0正极 — E0负极 电动势=正负极电极势之差
10
标准氢电极的电极势
为0,25℃、1大气压 氢压力、 H+活度为1M、pH=0
11
• 标准电动势ε0: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活
ΔG°′=-nFΔE°′ ΔE°′= E0正极 — E0负极
16
NADH+H++1/2O2====NAD++H2O
正极反应:1/2O2+2H++2e H2O E+°′ 0.82
负极反应:NAD++H++2e NADH E-°′ -0.3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课件ppt
烷基脂肪酸脱氢
琥珀酸脱氢
COOH CH2 CH2 COOH
COOH
CH
+
CH
COOH
2H+ + 2e-
醛酮脱氢
乳酸脱氢酶
OH
CH3CHCOOH NAD+
O CH3CCOOH NADH
(2)加水脱氢
酶催化的醛氧化成酸的反应即属于这一 类。
H
H
H 2O
酶
RCO
R C OH
OH
O R C O H + 2H + + 2e -
(1)酰基磷酸化合物
O
O
RC O P O A O-
O
O
H3N+ C O P OO-
氨甲酰磷酸
酰基腺苷酸
O
O
RCH C O P O A
N+H3
O-
氨酰基腺苷酸
(2)焦磷酸化合物
OO
O- P O P O-
O-
O-
焦磷酸
O O- P
O-
ATP(三磷酸腺苷)
7.3千卡/摩尔
O O- P
O-
O O- P
O-
光c所合携作带用的的电总子反传生应递式给可氧O表2。示化如下(: 脱氢)作用。例如苹果酸的氧化脱羧
生成丙酮酸。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1,生物氧化是在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酶促氧化 过 程 , 反 应 条 件 温 和 ( 水 溶 液 , pH7 和 常 温)。
2,氧化进行过程中,必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 的发生。
它主要以 (2Fe-2S) 或 (4Fe-4S) 形式存 在。(2Fe-2S)含有两个活泼的无机硫和 两个铁原子。铁硫蛋白通过Fe3+ Fe2+ 变化起传递电子的作用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ppt课件
➢ 复合体Ⅳ 抑制剂:CN-、N3-紧密结合氧化型 Cyt a3,阻断电子由Cyt a到CuB- Cyt a3间传递。 CO与还原型Cyt 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给O2。
化学渗透示意图及各种抑制剂对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CO、CN-、 N3-及H2S
×
×
×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1、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递电子体和递
氢体间隔排列,形成三个回路,回路有质子泵 的作用,可将质子( H+ )泵出线粒体基质。
2、递氢体从基质接受底物的氢原子,将电子交
给下一个递电子体,而将H+留在基质外胞液中。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3、整个过程中,仅有2个电子传递,并排出6个
H+,H+不能自由出入内膜,导致了内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了一定的电化 学势能。
4、当内膜外侧的H+通过ATP合酶,顺电化学梯度
回流时,由ATP合酶底部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将 储存的势能释放出来,推动ATP合酶的F1亚基利 用势能将ADP合成 ATP。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ATP
3-磷酸甘油酸 胞液
ATP
丙酮酸
GDP+Pi
(3)琥珀酸单酰COA GTP + ADP
GTP
线
琥珀酸 + HSCOA 粒
GDP + ATP 体
(一)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的实验依据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 根据P/O比值 ➢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1、P/O 比值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
化学渗透示意图及各种抑制剂对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CO、CN-、 N3-及H2S
×
×
×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1、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递电子体和递
氢体间隔排列,形成三个回路,回路有质子泵 的作用,可将质子( H+ )泵出线粒体基质。
2、递氢体从基质接受底物的氢原子,将电子交
给下一个递电子体,而将H+留在基质外胞液中。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3、整个过程中,仅有2个电子传递,并排出6个
H+,H+不能自由出入内膜,导致了内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了一定的电化 学势能。
4、当内膜外侧的H+通过ATP合酶,顺电化学梯度
回流时,由ATP合酶底部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将 储存的势能释放出来,推动ATP合酶的F1亚基利 用势能将ADP合成 ATP。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ATP
3-磷酸甘油酸 胞液
ATP
丙酮酸
GDP+Pi
(3)琥珀酸单酰COA GTP + ADP
GTP
线
琥珀酸 + HSCOA 粒
GDP + ATP 体
(一)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的实验依据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 根据P/O比值 ➢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1、P/O 比值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醇脱氢酶
CH3CH2OH
CH3CHO
NAD+
NADH+H+
NAD+
2e
电子传递链
2H+
1\2 O2 O= H2O
几个概念
• 供氢体 • 受氢体 • 递氢体
脂肪
多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葡萄糖、 其它单糖
氨基酸
乙酰CoA
磷酸化
电子传递 (氧化)
+Pi
e-
三羧酸 循环
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类别:黄素脱氢酶类(如NADH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需氧脱氢酶类(如L—氨基酸氧化酶) 加单氧酶(如赖氨酸羟化酶)
铁硫蛋白
特点: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的S原子,Fe和
S常以等摩尔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 Fe—S中心
+e
传递电子机理:Fe3+
Fe2+
-e
CoQ
细胞色素
b- c- c1 -aa3
2Fe3+
2H+
FADH2呼吸链
FAD
Fe
CoQH2
S
2Fe3+
细胞色素
b- c1 - c-aa3
FADH2
CoQ
2Fe2+
O2-
1 2
O2
1
2 O2 O2H2O H2O
2H+
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FADH2
↓ FeS ↓ NADH→FMN→FeS→CoQ→Cytb→FeS→Cytc1→Cytc→Cytaa3→O2
定义式: 体系中能对环境作功的能量 自由能的变化能预示某一过程能否自发进行,即: ΔG<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Δ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生物系统中的能流
四、高能化合物
生化反应中,在水解时或基团转移反应中可 释放出大量自由能(>21千焦/摩尔)的化合物称 为高能化合物。
1、生物氧化的特点
2、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和H2O的生成
3、有机物在体内氧化释能的三个阶段
生物氧化的特点
需要条件温和 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其中一部分由一些高能 化合物(如ATP)截获,再供给机体所需。在此过 程中既不会因氧化过程中能量骤然释放而伤害机体 ,又能使释放的能量尽可得到有效的利用。
铁硫蛋白 (Fe-S)
NADH
黄素蛋白 (FMN)
铁硫蛋白 (Fe-S)
辅酶Q (CoQ)
Cyt b
Fe-S 细胞色素类 Cyt c1
Cyt c
Cyt aa3
O2
NADH呼吸链
还M原H型2代
谢底物
M
氧化型代 谢底物
琥珀酸
延胡索酸
NAD+ NADH+H+
FMNH2
CoQ
Fe
FMN
S
CoQH2
2Fe2+
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基质是呼吸底物氧
化的场所
底物上的氢被脱氢酶激活
脱落后,经过一系列氢载
体和电子载体的传递,最
后传递给 被激活的 O2 生 成H2O的整个体系。这种 由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系
统称电子传递链(
eclctron
Hale Waihona Puke transferchain), 因 为 其 功 能 和 呼
吸作用直接相关,亦称为
类型:α-脱羧和β-脱羧
氧化脱羧和单纯脱羧
例: R
H2N-CH-COOH O
氨基酸脱羧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CH3-C-COOH
R CH2-NH2 +CO2
CH3COSCoA+CO2
CoASH NAD+
NADH+H+
H2O的生成
• 底物脱氢 • 氢和电子的传递 • 氧的激活
H2O的生成
代谢物在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由相应的氢载体 (NAD+、NADP+、FAD、FMN等)所接受,再 通过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氧而生成H2O 。 例:
呼吸链。
呼吸链的组成
1. 黄素蛋白酶类 (flavoproteins, FP) 2. 铁-硫蛋白类 (iron—sulfur proteins) 3. 辅酶Q: (ubiquinone,亦写作CoQ) 4. 细胞色素类 (cytochromes) 5 NADH脱氢酶类
琥珀酸等
黄素蛋白 (F AD)
第24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体系与氧化磷酸化
主要内容和要求:重点讨论线 粒体电子传递体系的组成、电子传 递机理和氧化磷酸化机理。
思考
目录
生物氧化概述 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 氧化磷酸化作用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二、生物能学简介 三、 高能化合物
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
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 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 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NADH FADH2
2e-
烟酰胺脱氢酶类
特点:以NAD+ 或NADP+为辅酶,存在
于线粒体、基质或胞液中。
传递氢机理:
NAD(P) + + 2H+ +2e H+
NAD(P)H +
黄素蛋白酶类
特点: 以FAD或FMN为辅基,酶蛋白为细胞膜组成蛋白
递氢机理:FAD(FMN)+2H
FAD(FMN)H2
氧化——还原反应
• 定义: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外一种 物质的化学反应。
• 供电子体(还原剂) • 受电子体(氧化剂)
氧化的方式
• 失电子(氧化的本质)
Fe2+
Fe3+
• 加氧
CH3C HO+0.5O2 • 脱氢
CH3COOH
琥珀酸
延胡索酸
CO2的生成
方式: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转变成含羧 基的中间化合物,然后在酶催化下脱羧而生成 CO2。
1、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2、ATP的特点及其特殊作用
高 能 化 合 物 类 型
ATP的结构特点
O
O
O
腺嘌呤—核糖—
O
—
P
+ —
O
—
+ P—
O
—
P
—+
O-
O-
O-
O-
Mg2+
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
一、线粒体结构特点 二、电子传递呼吸链的概念 三、呼吸链的组成 四、机体内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及其能量变化 五、电子传递抑制剂
小分子化合物 分解成共同的 中间产物(如 丙酮酸、乙酰
CoA等)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H2O,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ATP 中。
三、生物能学简介 1、生物能的转换及生物系统中的能流 2、自由能的概念
自由能(free energy)的概念
NADH呼吸链
电
子
传
递
琥珀酸等
FAD
Fe-S
链
中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各
还原酶
中
间
体
的
顺
序
NADH
FMN Fe-S CoQ
复合物 I
NADH 脱氢酶
Cyt b Fe-S Cyt c1
复合物 III
辅酶Q-细胞色素 还原酶
Cyt c
复合物 IV
Cyt aa3 细胞色素C 还原酶
O2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