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3篇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第 1 篇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_永遇乐(李清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
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2和3【预习自测】1、字音乍.暖(zhà) 将.息(jiānɡ)风鬟.霜鬓(huán)捻.(niǎn) 簇.带(cù) 憔悴..(qiáo cuì)2、词语释义①记得偏重三五..: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③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④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济楚⑤这次第..:____________3、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
②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________________?⑤来相召,香车宝马,_______________。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永遇乐》(落日熔金)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用节日的欢快反衬心情的悲凉,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下阕则主要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发泄内心的故国之思和沦落之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二)仔细的研读课文,找出词中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分组讨论注意合作推选代表,交流成果。
把疑难问题提交班级讨论1.今日元宵节的景象如何?作者的情绪怎样?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客观欢快)人在何处岂无风雨(主观悲凉)患难后漠然心态2.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绘了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的图景,与全词的意境是否吻合?【提示】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邀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清照,了解她的作品等。
第二步: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和节奏等。
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词,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深层次问题,如作者的情感、诗歌的象征意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创作活动(20分钟)1. 鼓励学生以《永遇乐》为题,创作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描绘自然景色等。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诗歌,提高创作的质量。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给全班。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永遇乐》的知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创作,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2. 《永遇乐》的诗歌原文3. 诗歌分析和创作的提示4. 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探讨李清照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__,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三、初读体会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永遇乐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第四章“隋唐五代十国”,具体涉及“永遇乐”这一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词牌是宋代以后流行的一种音乐文学形式,永遇乐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种。
本节课将通过对永遇乐词牌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以及词牌的历史演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词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永遇乐词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永遇乐词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重点: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及词牌的演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永遇乐词牌的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了解永遇乐词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永遇乐词牌的来源、词谱结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
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分析词牌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永遇乐词牌作品,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永遇乐词牌,检验他们对词牌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永遇乐词牌历史背景:宋代词坛创作特点:音乐性强、抒情优美代表作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牌演变:由唐宋词人创新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永遇乐词牌的认识。
2. 作业答案:永遇乐词牌是宋代词坛的一种著名词牌,具有音乐性强、抒情优美的特点。
它源于唐代,经过宋代词人的创新发展,成为词坛的佼佼者。
永遇乐词牌的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永遇乐 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永遇乐》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作品。
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永遇乐》的词作欣赏3. 《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他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学习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官职等。
2. 介绍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对他的词作产生的影响。
三、欣赏《永遇乐》(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词作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默读一遍。
2. 播放朗读或演唱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3.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的词牌、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永遇乐》中表达的爱情、离别和人生观等主题。
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价值,包括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等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或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资料2. 《永遇乐》的词作文本和朗读或演唱的录音3. 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于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作品的朗诵或演唱比赛。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谈论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永遇乐》。
本文是一篇散曲,作者通过一个宫廷故事来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本文的主题为爱情和人生的无奈,通过描述夫妻间的相知相惜,消解使人感慨的人生悲欢离合,其中集中表现了以至亲的夫妻之情,以及通过爱情求得心灵平衡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宫廷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爱情表达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2)学生能了解了解朱瞻基皇帝和郑贵妃之间的感情,用情感描写,使作品表达深情意蕴。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宫廷生活的苦闷和庸俗,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
(2)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能理解并解析《永遇乐》中的作者情感表达。
(2)能理解《永遇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
2. 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2)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永遇乐》,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
2. 导入课堂老师通过播放与课文《永遇乐》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心。
3. 理解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作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论课文中的内容,重点关注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和对爱情的表达。
4. 文学鉴赏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永遇乐》的文学鉴赏,如韵律、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法。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背景,对课文进行文化解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学习方法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学习文学方面需要注重细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局部描写来理解整篇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的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断发现和认识本土的优秀文化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载体,表达了文人士大夫之间友谊的相知之情,积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1、让学生了解此篇诗的背景与作者;2、通过此诗,体味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把握;3、进一步广泛的学习到自己的文化。
二、课件设计与教案一、开篇引导(3分钟)教师首先引入此话题,让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作者自身的一些情况,并抛出课程目标与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
二、人物解析(5分钟)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引入的是教师介绍,其目的是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
三、历史背景(7分钟)对于整首诗朱自清的创作背景以及白居易此文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更准确地了解此文。
四、文本阅读(20分钟)(1)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口译后任意学生进行校验表演。
这个步骤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简要的结构解读。
简单解析该诗的意义。
(3)抽象句式及问答句回答,通过问题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五、理解扩展(10分钟)通过有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以下的探讨与讨论。
1. 此文让人产生什么感觉,是什么实际感受?2. 如何人类价值观?这篇诗传达了哪些价值观?3.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4. “北固山下,清江水流,是我心爱,窈窕淑女”。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6、作业布置(2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掌握,布置以下作业:1.整理出这首诗的主题、哲理。
2.仿写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
三、教学效果从本次课堂讲解的效果来看,同学们有了新的了解,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认识。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
永遇乐教案教学设计永遇乐是苏轼的一首名篇,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和人情的自省与思考,同时描绘了一个情感丰富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以下是一个永遇乐教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理解和欣赏《永遇乐》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习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给学生播放一段苏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苏轼的背景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苏轼的其他作品,或者有没有听说过《永遇乐》这首诗。
阅读理解(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请他们默读一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概括,并选出一个代表来向全班汇报。
3.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等。
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翻译给学生,让他们比较原文和翻译的差异,并讨论哪个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
2. 介绍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苏轼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化背景(20分钟):1. 告诉学生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多参加文会,即一些诗人、书法家、画家聚在一起交流文艺作品。
2. 让学生分组,模拟文会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表演,可以是朗诵、演唱、舞蹈等形式。
创作欣赏(20分钟):1. 分发一些现代诗歌给学生,请他们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欣赏,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意义?3. 帮助学生总结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鼓励他们多读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前反思】因为初中和高一学生是接触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对李清照这个词人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熟悉并不代表了解,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特别差,学习热情不高,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进行诗词鉴赏,他们可以直接不思考,不动笔,更别提赏析了。
所以,鉴赏诗词之前,我布置他们自己先搜索有关的资料,对李清照个人和创作风格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交代学生搜索李清照生平和诗歌风格资料,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查阅《永遇乐》和《鹏鸿天•桂花》创作背景,词中生字词,朗读课文。
二、导入1.由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
2.复习初中学过的《如梦令》和高一学过的《声声慢》,回顾不同时段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大意:这首词引入课文《永遇乐》。
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1、写作背景介绍。
2、概括词中大意。
3、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把握作者情感:①词的上阕,共有三个问句,这些问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①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谢绝朋友的邀请?②既然作者不愿外出,为何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④词人是怎么样来抒发她的情感的呢?(采用什么艺术手法)三、讨论得出1、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
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
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
2、作者的情感: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3、艺术手法:这首词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今与昔对比,他人与“我”的对比,乐与悲对比。
)四、小结鉴赏方法:1、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内容。
3、找关键字词。
4、艺术手法。
5、把握作者情感。
五、作业:运用总结的五个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鹘鸿天•桂花》。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建中靖国(IIO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⑴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格调。
⑵以读代析,在朗诵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⑶深刻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的⑴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剖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⑶通过理解文句,剖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⑴在朗诵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⑵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⑴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⑵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波涛汹涌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遥想,他思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叹。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一)、诵读感知,体味格调: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习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留念胜利。
3、老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格调并思考这首词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找典故。
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标题,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标题,独自命习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独自命习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
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
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孙权、刘裕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