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 寄情山水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中国山水画 2.会欣赏一幅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山水画技法的透视与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画家如何对画境营造
山水寄情,山水表心 三、教学过程
通过名作赏析掌握知识点 《游春图》、《溪山行旅图》
第一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
什么是中国画?
答:中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 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 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 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局部三
亭台楼阁、小乔与山的比例已经 合适,在技法上较之前有了进步
透视:即近大远小, 比例:物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都 体现出来了
《溪山行旅图》知识点:北 宋,画家范宽 (陕西耀县人), 画作高2.06米,宽1.03米, 是一副很大气磅 礴的画作!
议一议: 《游春图》与《溪山行旅图》分别体现了
怎样的一种意境。
《游春图》的意境: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在 祖国秀美山河的怀抱里悠闲的享受着生活。
《溪山行旅图》的意境:通过人与景交融的画 面,凸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作业:
1.自行欣赏课本中的一副画作,想一 想体现了一中咋样的意境!
2.画一幅你身边的风景画
什么是中国山水画?
答: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以山 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 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游春图》
★知识点: 隋代 展子虔之作, 我国存世 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局部一
描绘了人们在山中游 玩,三五成群,或坐或行, 一种休闲,安逸的氛围
局部二
河面波光凌凌,人在 河边伫立,此时的山水画 还在启蒙阶段,树木的描 绘还不够细致,枝干简单, 树叶稀梳。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5c07e0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a.png)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3.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2.基本构图和画法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唐代的「藤堂四僧」,宋代的「四大家」,元代的「四王」和明清时期的「四王一齐」等代表性画家和画派。
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和创新。
2.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解读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包括意境深远、意态生动、构思别致和笔墨骨法等方面。
通过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3.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教授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包括「三疊」、「五法」、「三远」和「点染法」等。
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画山、画水、画树等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4. 创作与表现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鼓励他们表现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欣赏法:带领学生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3.实践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山水画的印象,了解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兴趣。
2.讲述: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3220fe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e.png)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中国山水画教学,旨在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自然意味和山水之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韵律;
3.学习使用笔墨表现山水特征和氛围;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眼光。
课程内容
第一课: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第二课:构图与线条韵律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韵律;
•分析具体作品中的构图和线条韵律。
第三课:笔墨运用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运用特点;
•学习使用笔墨表现山水特征和氛围。
第四课:作品赏析
•分析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眼光。
第五课:学生作品展示及点评
•展示学生在本课程中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
课程教材
•《中国古代艺术史》
•《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
•《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评估
•学生的作品创作和表现;
•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学生对老师讲授、指导和评价的反馈。
结语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了解和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基本技巧和表现能力。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案概述1.1 教案背景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中国山水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1.3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美术课程,针对初学者或对中国山水画感兴趣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与特点;2.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3.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4.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基本工具和材料•介绍绘画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宣纸、砚台等;•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绘画工具。
步骤三:学习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分别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墨色、山石和水的表现方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
步骤四:学习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展示几幅经典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题材和构图的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技巧,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
步骤五:评价与分享•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评价方法3.1 评价标准•将学生的作品按照构图、线条、墨色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2 评价方式•集体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个别评价: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展示用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砚台等;•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示范图片和视频。
五、延伸拓展5.1 研究国际山水画•让学生对比中国山水画和国际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鼓励学生学习并吸取国际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技巧;•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可以通过讲解历史背景、画家作品赏析、参观美术馆等方式。
着重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2.山水画的构图技巧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要素:主要景物、前景、中景、远景、人物、建筑、气氛与情调等。
引导学生了解构图的组合和效果表现,同时练习素描线条和勾勒。
3.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手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和表达方法,如皴法、点染法、拓印法、重彩法等。
逐一讲解其特点和使用方法,并且用实例让学生加深印象和体验。
4.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教学生如何从自然中发现绘画的灵感和素材,了解景物的结构和变化,提高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5.学生绘画实践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模仿,练习山水画的构图、画法和表现技巧,并且线下线上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跟进评估。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到美术馆或户外进行观察和体验;•学生回归课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同时进行知识渗透。
2.基础讲解•着重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技巧,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素和效果表现;•了解画家们的作品及其特点,让学生进行笔触仿效及针对性训练。
3.线上线下教学•通过学籍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视频、问答交流等形式的知识传递及作业布置;•在教室进行线下实践讲解及指导,让学生深刻感受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成果呈现和改进性反思。
四、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让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2.表现评估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学习态度、互动交流、作业成果和学习效益。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1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1《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1教案一: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山水画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视频资料;3.绘画工具和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历史文化艺术类”四个字,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他们以前是否看过中国山水画,对于这种绘画形式有什么了解。
二、介绍中国山水画(10分钟)1.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感受。
2.给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由来和发展历史,解释中国山水画中“山、水、人物”的组合形式所代表的意义。
三、学习构图基本知识(15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如“高远宽洪、重心平稳、空灵明朗、内省沉静”等。
2.结合图片和实例,向学生讲解构图的概念和分类,如“横幅式构图、锦上添花式构图、留白式构图”等,在黑板上做示范绘画。
3.分组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纸和铅笔模仿绘制出简单的构图形式。
四、学习线条运用(20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线条特点,如“线条变化多样、纤巧细致、有节奏感”等。
2.引导学生观察山水画中线条的运用,并分析这种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
3.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几个常见的线条表现形式,让学生尝试模仿,并提醒他们观察线条的方向和强弱变化。
五、学习色彩运用(20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如“淡淡青绿、明朗大胆、冷暖色调搭配”等。
2.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几种基本颜色,如“黑、白、青绿、红褐”等,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分组让学生用水彩或彩铅在纸上练习调配这几种颜色,然后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
六、小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看法和感受。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word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六、评述与拓展1. 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
2.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资料库一、名词解释1.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是元代中后期生活在江浙一带,醉心于山水画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
2. 金陵八家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南京几位著名的画家,“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有着共同风格的画派,而是大致上同时有名于南京画坛的八位画家的总称,龚贤因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
3.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有八人,他们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和罗聘。
4. 明四家相对于“元四家”而来,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由于他们均为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
5. 明末四僧指明末四大画僧,他们是朱耷(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6. 清初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文人画家。
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当时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
二、画家其人1. 扫叶楼主——龚贤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
生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龚贤祖籍江苏昆山,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11岁左右就随家来到了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在南京,龚贤定居在清凉山,他以百金买了瓦屋五间,宅旁余地半亩,种植花草竹木,名曰“半亩园”,别号“香草堂”。
他曾自绘《扫社,2000年3. 《明清山水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4. 《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上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5. 《中国画山文化》,陈传席、顾平、杭春晓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 《品位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陈振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五、网络资源国内主要博物馆、美术馆都建有网站,提供他们收藏的艺术作品的图像和内容介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院,这些网站的网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维基百科:/六、活动建议1. 谈谈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哪些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行 山
泰 山
雄 壮 、 大 气 磅 礴 、 生 动 传 神
山 溪 待 渡 图
关 仝 ( tong )
关 山 行 旅 图
关 仝
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 淳夫,河南温县人。神宗(1068至1085) 时为御画院艺学、待诏。宋神宗尤其喜欢 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郭 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 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 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 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 “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 “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 “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 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 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 臵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 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 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 千。
你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游山玩水的心情? 画家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自然意趣
——中国山水画欣赏
《游春图》 展子虔
展子虔是隋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善画人物、 车马、台阁,尤工山水。展子虔在山水上的成就,后来直接影响到唐代的李思训、 李昭道父子,故在山水画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 空阁,风帆缥缈。画家以俯瞰的 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 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 境界广漠幽旷。 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 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 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 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 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 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 果。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 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 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 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 浑的气势。
米友仁南宋书画家。米芾长子,人称“小米”。 山水画发展了米芾 技法,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 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 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有影响。 作官后颇少为人作画,“虽亲旧间亦无缘得之”。 “南宗”
《山径春行》 马远 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 于山径。溪旁柳树正“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 互映衬。
“马一角 夏半边”
边角构图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纳与总结
知识点
高山仰止
教学要点
代表画 家 南北二宗 , 范宽
1、做好课本的收发工作;
2、及时提醒同学准备齐所需工具材料; 3、按时收交作业,并做好记录; 4、投影仪不能用等问题要提前反馈; 5、及时联系教师上课。
看教材,看看我们对哪些美术课感兴趣?
上课前准备:
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查阅资料、图片 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照片、铅笔、橡皮、速写板等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铅笔、橡皮、上色工具、卡纸等 第4课:空间与层次——铅笔、橡皮、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 第5课:盛世.汴梁——查阅资料、图片、素描纸、颜料等 第6课:蓝白之美——铅笔、橡皮、素描纸、毛笔、颜料等 第7课:泥土的味道——粘土及制陶工具、颜料、毛笔等 第8课:放飞希望——笔、纸、橡皮、上色工具、竹条、针线、剪刀等 第9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查阅资料、图片
范宽:北宋画家。名中立,字仲立,因性情宽 和,人称为“范宽”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 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 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 家。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 画史中的杰作。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 溪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 山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 行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 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 旅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 图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 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 范 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 宽 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 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 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 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 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 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 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北宗”
《早春图》 郭熙
米芾【mǐ fú】(1051-1107)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 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 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 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 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 “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 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 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 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讨论与交流
1. 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 2.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 异同。
富春山居图
日出· 印象
• 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促成文学 创作中的山水诗和绘画创作中的山水画的兴起 • 隋唐:山水画脱离了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在这之 前山水画主要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 五代两宋达到高度成熟, • 元代以后,水墨山水、浅绛山水代兴。
风格不同
代表作品
《溪山行旅图 》
马远 水色空濛
“一角” “半边” “米氏云 山”
《山径春行》
《临流赋琴图》
夏圭
米友仁
《云山墨戏图》
画家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刚才一起见过的 漓江山水风光,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 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让我 们来揭开这个迷团 。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 (画家心中的风景)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 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 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 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 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 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 “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寒江独钓图
马远
马远在构 图上大胆取 舍,以山一 角、水一涯 的局部特写, 突出大量空 白的深远景 观,给人留 下想象的空 间和浓郁的 诗意,人称 “马一角”。
一、工具的准备(课前备齐)
1、图画本或作业本(其他材料) 2、绘图铅笔、橡皮 3、彩笔、彩铅或颜料
二、课堂的要求:
认真安静听讲、小声讨论、积极发言
三、作业的标准:
按时、认真完成作业,是美术课最基本 的要求。作业未交要说明原因。务必写 清楚班级、姓名、学号。
(按时交作业者总评加分,不交者扣分)
课代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