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分类

合集下载

(21-59钟炜等)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初中数学讲座59)

(21-59钟炜等)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初中数学讲座59)

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初中数学讲座59)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6年11月23日(编号:zhongwei196207blog—21—59)编者按:本人对(钟炜的博客)“(第22类)初中数学讲座”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

本文《全国各地微课培训名师专家讲座稿(第21类初中数学讲座之专题59》分为八个版块:一是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荣县中小学教师微课培训(钟炜);二是微课操作培训——四川省首届“文轩教育杯”微课大赛(刘彩霞);三是“微课”制作方法及技术要领(郭东明);四是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培训(项莉萍);五是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未知);六是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胡铁生);七是微课制作与应用(周雄俊);八是微课资源设计制作与应用的建议(钟绍春)。

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初中数学微课微型课》讲座编写(阅读)导引:①微课与微型课(微课程与微型课程)(讲座46);②微课(讲座47);③微型课(讲座48);④初中数学微课(讲座49至58);⑤微课续编(讲座59至63);⑥初中数学微型课;⑦微型课续编。

提示:本讲座稿源来源于网上选稿,为便于阅读,钟炜对部分稿件作了适当编改。

版块一: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荣县中小学教师微课培训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日期:2016年11月23日(注:本文分为word稿和PPT稿,本文PPT稿另行转发)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微课理论知识和微课制作技术》,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从以下两个部分为大家介绍:第I部分微课理论知识第II部分微课制作技术第I部分微课理论知识本部分讲以下三个大点:一、什么是微课;二、怎么用微课;三、微课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微课(一)微课的概念分析1、那究竟什么是微课呢?我们先来看看国内代表性的界定。

(1)黎加厚: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

成人教育微课评选分类

成人教育微课评选分类

附件1 江苏省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参考选题方向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
公民修养道德修养——文明礼仪——
公民意识
国情教育
国防军事
时事政治
环境保护安全教育
家庭安全
公共安全
交通安全
自救急救法律维权——科学素养——
家庭生活生活技艺
家庭烹调
家庭绿化
家庭手工艺
美容美发
服装服饰
摄影摄像
汽车驾驶
宠物玩具
其他
医疗保健
医疗就医
护理康复
养生保健
食疗食补
心理健康
安全用药家庭理财——
家庭教育
婚姻家庭
胎教
婴幼儿教育
青少年教育
家长教育
实用技能职业技能岗位培训
职业资格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公共管理培训教师教育培训
创业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指导
信息技术IT设备操作培训应用软件培训
电子商务
语言培训
英语
其他外语对外汉语培训普通话、方言
农林牧渔农业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其他
文娱休闲哲学历史——文学艺术
文学
书法
绘画
音乐
舞蹈
篆刻雕塑
戏曲戏剧
演讲朗诵
其他民风民俗——休闲娱乐
旅游
游戏
体育健身
注:申报只需选择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只是提供选题内容参考,同时方便判断所属分类。

微课简介

微课简介

"微课"简介"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微课"的组成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理念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宗旨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说明微课的主题

说明微课的主题

说明微课的主题1000字微课是一种短视频教育形式,通过简洁、生动的动画、讲解和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不同主题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微课主题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习需求,微课的主题可以涵盖各种领域。

一、科学类微课主题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热点话题,针对环保问题的微课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参与与保护自然环境;传达和弘扬环保理念和生态保护意识,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拓展环境教育的影响力。

2. 天文知识天文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了解宇宙的奇妙之处。

微课主题可以包括黑洞、星际旅行、宇宙物理学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增强科学素养。

3. 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微课主题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如物质状态、相变、化学反应、生物分类等,让学习者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打开眼界和思维,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教育类微课主题1.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微课中可以深入讲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核心技能。

微课主题可以涉及到这些方面,通过案例、实例等方式深入讲解,并指导学生将正确的教育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三、文化类微课主题1.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微课的主题可以包括汉字书法、国画、茶道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承。

2. 艺术类微课主题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

微课主题可以涵盖这些方面,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精髓。

四、职场类微课主题1. 实用技能培训实用技能是职场必备的能力之一。

微课主题可以涵盖职场中的各种实用技能,如演讲技巧、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

通过微课,学习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高中数学微课的分类和设计

高中数学微课的分类和设计

借鉴 、模 仿与再创 造,例如从 电影 、电视 、广告等 大众媒体 中
(4)微 教案设计 、微课 件设计 、微练习设计;
找 到可 以借鉴 的创 意.微课设 计要 体 现 “任 务驱动 、问题 导
(5)教学活 动实施 、拍 摄录制教学过程;
向 、反馈互动 ”的原则 ,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 、引入有趣 、逐步
每一个微课讲解 结束时都需要 有一个简短 的总结 ,这个 总结
(1)确 定教 学 目标 、选 择 教 学 内容 ;
主要是概括学 习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 、难 点
(2)细 分 知 识点 ;
和考点 ;平时要 留心学 习其他 领域 的设 计经 验和方 法,注意
(3)分 析学 习 者 特 征 ;
播 、应用 简单 等特点,就是在 教育教 学走 向多元化 、交互 性 、 的是微课 的创新设计 和教 师在微课 中展现 的教学水平,这些 便 利 性,学 习者 学 习走 向微 型化 、碎 片化 、移动 化 的时代 大 才是 微课 最有价 值 的地方,也 是微课 最 吸引学 习者 的地方 . 背景下产生 的,它 的产 生表明,其 与传 统的 网络课程 、视频 资 比如 :微课 的教学 过程 中,在适 当的位置 应 该设置 暂停或 者 源 、精品 课程 、公开课视 频资源等均不 同.微课 的设计 开发有 后 续 活 动 的 提示 便 于 学 生 浏 览 微 课 程 时 转 入 相 关 的学 习 活 其 一身的规范 化流 程,胡 铁生 老师 曾提出微课 开发 流程.笔 动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单 的统 一 调 度 下 学 习 微 课 程 ;微 课 讲 解 应 者在 自行开 发微 课 的过程 和总结 反思 的基础上 ,结合平 时教 陔有恰 当的提问,实 时的质疑,问题的设计要恰 当,最好 是设

微课ppt

微课ppt
杨永舜
一、微课的来历
2008年由位于美国新墨西 哥州圣胡安学院教学设计师戴 维.彭罗斯首创。
二、什么是微课
两种说法:微课堂和微课程
二、什么是微课
微课堂:(课堂是指教学环境、教学工具、学习主体、教学方法的合集) 针对课堂教学程式而开发的微教学形式(突出的是行为-讲授)。通常教学程 式主要按照“激趣导入、探究新知、评价练习、实践创新”四个步骤,它们 是通过“看、听、读、析、议、试、讲、演、做、评、练、创”等机制予以 展开,而微课堂在这儿主要是应用“看和听”、“讲和演”这四个机制。
六、微课的分类
1.讲授类
10.探究学习类
2.问答类
3.启发类
按教学方法 分类
9.合作学习类
8.自主学习类
4.讨论类
5.演示类 6.练习类
7.实验类
六、微课的分类
1.复习类
5.小结拓展类 按教学环节 分类
2.新课导入类
4.练习巩固类
3.知识理解类
六、微课的分类
1.摄录类
按技术应用 分类 3.程序设计类 2.录屏类
四、微课的目标:
这儿的目标不是指微课欲实 现的结果,而是指微课针对的 对象。 1、有利于学生 2、辅助于教师 3、服务于家长
五、微课的特点
1、质量高—内容精确度高、方法逻辑性强、 技术操作性强。 2、效率高—知识技能用简单的技术在短时间 内准确的传播。 3、体系全—形式格式、内容格式。(质疑、 解惑、乐练) 4、个性化—独到的见解、巧妙的方法、独具 的风格。 5、共享化—开发工具和技术通用性。
七、微课的制作步骤
1、解读微课内容:科学合理。 2、设计微课脚本:形式选择、教学流程、 语言设计、教具选择。 3、优化微课技术:应用恰当。

微课产生的背景

微课产生的背景

微课产生的背景微课发端于微博,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

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

三、什么是微课1、微课组成:“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程的六种分类

微课程的六种分类

按照表达内容及应用目的,微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理论讲授型微课程
适用于讲解基础概念、规律和原理等类型,注重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

二、推理演算型微课程
适用于原理、规律、定律等,注重推演过程对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

可以运用软件、黑板演算、纸质演算等方式清晰的呈现演算,结合录屏软件进行展示。

三、答疑解惑型微课程
适用于习题讲解、解答技巧的专项突破。

可以对错误的例子进行深入剖析,以便助于学生理解;通过系统规划形成微课程群,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情感感悟型微课程
适用于德育类主题或内容,能引起学生共鸣(共情),引发学生深思。

在设计时,要突出“小”、“近”、“新”、“活”的特点,倾向于陈述而不是解释、说教和评价,要让故事本身有感染力,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

画面要有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说服力,可恰当使用音乐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五、技能训练型微课程
适用于动作技能、操作技能、语言运用技能等。

设计时要多借助图片、图示、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示范,用语言或文字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关注重点,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分段、放大细节、慢镜头、不同角度录制的制作策略。

在实景拍摄时,要注意构图与背景,突出主体。

同时,吸收学生参与示范也是不错的设计策略。

六、实验操作型微课程
适用于利用仪器或设备、器材还原过程,便于发现规律。

设计时要注意动作规范、正确,操作动作速度适当,用语言或文字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设备的关键操作或部位需要配合使用文字或标注,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分段、放大细节、慢镜头、不同角度拍摄的制作策略。

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能够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因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持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微课的标准

微课的标准

一、什么是微课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

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总大小不超过100MB。

二、上报微课作品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

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微课名称、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

视频格式统一为WMV格式,高清像素为1080×720,标清像素为720×576,总大小不超过100MB。

教师提交作品为:每位老师报送微课一个,内容包括:(1)微课视频(每课1个,一课对应一个知识点)(2)进阶练习(每课2套,与微课视频配套)进阶练习是基于标准的测试,是类似游戏通关的在线检测系统,学习一段视频教程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只有当学习者全部答对一套题目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这种在线检测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便于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知识能力目标。

一般可分为概念辨析、熟练练习和应用拓展3种题型。

(3)学习任务单(每课1个,与微课视频配套)由教师设计,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建议以及配套学习资源推荐(包括教材相关内容阅读及其它学习资源学习)。

学习任务单强调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把学习任务转化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说课、讲座的片段等不是本次评选的微课)三、微课的分类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中小学微课一般可分为讲授类、应用类和实验演示类三种。

1.讲授类: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关键概念和原理。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推广,高效课堂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高效课堂模式的深入进展,出现了一种叫做“微课〞的教育形式,教师利用“微课〞进展教学的课堂叫做“翻转课堂〞。

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进展了研究。

一、微课产生的背景微课发端于微博,自2021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

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微课(一)微课组成:“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响、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构造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根底上继承和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历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无论是在课程学习中间还是课后的复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概念和一些难以却要求掌握的技能。

这种微缩型的课程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主题上,减少了学生分神的时机。

因为由学生控制播放,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查看教师呈现内容多少次都行。

〔二〕微课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什么是微课堂

什么是微课堂

什么是微课堂微课堂是一个教学视频管理系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互动的知识教学平台。

微课堂是基于“微课”的概念之上的。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堂就是把一节课切分成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视频讲解5-10分钟。

这样有重点划分的学习,教室可即时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微课堂中的这些片段也可称之为“微课例”。

微课堂的特点教师操作简化:在个人电脑上随时录制微课,只需5至10分钟;无需专业摄像设备及摄制团队;内容丰富,可以是课件、试题、动画或手写内容,在微课堂系统中快速发布。

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室电脑、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览室学习微课;丰富的搜索方式,快速找到希望学习的知识点;自主学习,可以快进、后退、重复播放。

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每个微课讲述一个主题。

以人为中心:学生可以收藏微课和课单,方便复习;系统会记录学生最近学习过的微课,随时可以继续学习;教师可以轻松管理微课,打造自己的作品展示平台。

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关注教师,系统自动提醒其老师的微课动态;学生可以对微课进行评分,让教师得到授课效果的反馈;师生均可以对微课进行讨论和问答,互动的动态将由系统自动提醒各参与者,让教学互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高效率:教师的一次讲述,将被多次播放和学习,避免了人工重复的解答相同的疑问,大幅提高了教学效率;跨越课室、年级、届别的局限,一个老师可以给数以万计的学生传授课程,一切都通过搜索和播放完成。

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逐渐积累个人的教学成果,教师团队互相共享资源,所有教师都会越教越轻松;学校整体将持续构建一个宏大而珍贵的知识宝库,名师永不“退休”,年轻老师从中学习前辈的授课功力,快速成长;每一届新的学生也都能“师承”以往的任何一个名师,名校的底蕴越发厚实。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常用教学方法微课类型适用范围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问答法)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启发法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实验法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表演法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

PPT 类微课
微课按使用技术分类
录像类微课是指使用录制设备摄录教师根据微课 设计要求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影像,并对其进行后期剪 快课 辑合成所形成的流媒体微课视频。 类微课 该类微课教学内容生动,不仅可较好地营造课堂 氛围,而且可以完美地展示老师的教学风采。 录像类微课
微课按使用技术分类
快课类微课是指老师使用交互式视频课件软件所 生成的微课。 录屏 电子白板 录像 快课 剧情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adobe公司提供的 captivate 提供了大量的课件 模板、动画与习题模板,利用它所完成的课件可实现 视频与课堂练习的游戏化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又能较好地保证课程学习的质量。
3.1微课按教学方法分类
讲授类微课
讨论类微课
启发类微课
演示类微课
练习类微课
3.1微课按教学方法分类
实验类微课
表演类微课
自主 学习类微课
合作 学习类微课
探究类微课
3.2微课按教学环节分类
课前 复习类微课
新课 导入类微课
知识 理解类微课
巩固 练习类微课
知识 拓展类微课
3.3微课按使用技术分类
PPT 类微课
合,并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作者姓名:经济管理分院赵怀明
Hale Waihona Puke 联系电邮:webday@经纬有序.德技双馨
PPT 类微课
录屏类微课
微课按使用技术分类
电子白板类微课是指教师使用屏幕录制工具将其 在电子白板上的所有演示、操作、推导过程及其讲解 录屏 电子白板 录像 快课 剧情 声音录制成视频,这种模式也称为可汗微课模式。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类微课 此类微课并不出现教师的影像,它主要通过文字、 公式、手绘图形、数字、线条、教学互动、教师清晰 的旁白及其缜密的教学思路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电子白板类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法
实验类
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类微课较为常见。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表演法
表演类
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一般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微课的分类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如表1所示):
启发法
启发类
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讨论法
讨论类
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
演示类
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
练习类
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尤其适合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表1微课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依据
常用教
学方法
微课
类型
适用范围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
讲授类
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谈话法
(问答法)
问答类
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以引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为主的方法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类
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类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类
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