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院六个研究所简介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https://img.taocdn.com/s3/m/06b336ff0242a8956bece4a0.png)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哈工大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现设有1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防重点专业,分为微特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器、楼宇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拥有三个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和学生电子科技创新中心。
电气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117人,其中教授48人(含院士2人、博导41人),副教授38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带头人3人。
建系50多年来,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材;现已培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3000余人。
着名校友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企业家耿昭杰、院士封锡盛、俞大光、马大遒等。
电气工程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与研究环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1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电工学》等6部教材着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级教材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课2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所长:徐殿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沿革:“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电力传动教研室”,它是国内最早创建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研究所现隶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1981年获“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12名,讲师3名。
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27b02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c.png)
研究所简介我们的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提供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可行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所将团结一切可以帮助推动创新和变革的资源,包括科研人员、学生、政府机构和产业界合作伙伴。
我们致力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的价值。
我们的研究所拥有多个研究中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努力解决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研究所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我们重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关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应用性。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中体现出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们的研究所拥有一流的设施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我们的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支持各种科研活动。
我们也积极投入到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与国内外的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我们的研究所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才。
我们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发展机会和支持。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
我们的研究所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
我们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与政府部门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专业咨询。
我们的研究所将不断努力,以高质量的研究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将继续与各方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0c7f15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b.png)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个方面。
在本科阶段,电气工程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学科,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各个领域。
以下是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及其简要介绍:1.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在电力系统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行和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为工业、交通和家庭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交通、工业和能源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3.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主要研究电机的设计、制造、运行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各种类型的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旨在培养能够在电机与电器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传输、设备绝缘、过电压防护和电气绝缘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为高电压和绝缘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电工原理、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和新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推动电工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为新型电工材料和器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教学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分别涵盖了电力系统的不同方面,为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系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系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a47d6f2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4.png)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系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系的名称可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院系的名称:
1. 电气工程学院
2.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3.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4.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5. 自动化学院
6.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7. 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8.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9.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0.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学院
11.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2. 电气与智能工程学院
13.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14. 电气自动化与能源工程学院
15.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6. 电气与电力自动化工程学院
17.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18. 电气工程与轨道交通学院
19. 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20.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21.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2. 电气与能源工程学院
23.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4. 控制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5. 电力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学院
26.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科学学院
27. 电力电子与自动化设备工程学院
28. 电气工程与新能源科学学院
29.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学院
30. 电子与智能控制工程学院。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8ab6617a5e9856a561260c1.png)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起源可追溯到1921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电机科。
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时,电机科改为电机系。
1953年电机系被调整到华中工学院,1958年恢复。
1980年电机系与电子工程系合并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该院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仪器科学系、电工电子技术系和1个实验中心。
全院教职工160多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在籍研究生、本科生近3000人。
目录学院简介学院的章兢、曹一家2位教授,为学校现任副校长学院科研基础好、学科综合优势强,已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传动、工业自动化、测控与仪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智能控制与图象处理、新型输配电新技术、高电能质量输配电理论和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等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86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博士点基金和部省科研基金项目150多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200余项,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其他奖项60余项。
07年到帐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
近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王耀南2项: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高速灌装生产线智能检测分拣成套装备研制及其推广应用,罗安1项: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院属系所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介绍一、系主任简介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滕召胜,男,1963年生。
湖南大学电测与仪表专业学士、电测与仪器专业硕士,自动化专业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
长期在工厂、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9年受聘为湖南大学教授。
主要承担智能仪器、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融合技术、生物电子学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教学任务。
西安交大考研之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西安交大考研之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8885da669dc5022aaea008d.png)
西安交大考研之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电机专科,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
历经百年沧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已成为我国电气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重要基地。
学院目前主体学科为电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
拥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
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2名、陕西省教学名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5名、教授5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4名)、研究员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5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另聘有双聘院士3名、海外兼职教授4名。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目前在校本科生1679名,各类研究生1688名,其中博士生209名、工学硕士生770名。
百年来,学院本着兴学强国,尚实严谨的精神,以育人为本,历经几代电气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
迄今,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18000余名,硕士研究生2909名,博士研究生398名。
其中包括钱学森、邱爱慈等30位两院院士和邹韬奋、江泽民、陆定一、蒋正华、王安等众多著名的专家和杰出人物。
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150余种,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
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介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caa3f8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6.png)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设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实验技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
一、直流电机与传动实验室在直流电机与传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技巧。
实验室配备了各类型号的直流电机,如分别励、串联励、并联励直流电机等,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此外,还配备了各种传动装置和附件,如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使学生能够进行电机传动系统的实验,并研究动力学特性。
二、高压实验室高压实验室主要用于电气工程中高压设备的实验研究与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室内设有高压发生器、高压开关设备以及高压测量仪器等。
学生可以进行高压开关操作实验、绝缘性能测试等,了解高电压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
三、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实验室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最重要的实验室之一,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力系统设计与实施能力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
实验室设备包括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台、电力负荷与配电实验台、自动化控制实验设备等。
通过这些设备,学生可以进行电力系统效果仿真以及电力负荷调度等实验操作,了解电力系统运行原理和调度方法,提高自动化调控技术应用水平。
四、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室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室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室之一。
在这个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通信系统仿真实验等。
实验室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设备、通信设备以及网络测量工具等。
通过这些设备,学生可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与管理、通信系统的原理与实施,培养计算机与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
五、自动控制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是培养学生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配备了各类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箱、工控机、传感器等设备。
学生可以进行PLC程序设计与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等实验操作,学习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技巧。
电气学科分类、研究领域、方向
![电气学科分类、研究领域、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253772c482fb4daa58d4b1c.png)
1.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隶属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该系下设研究所五个,分别是电力系统研究所、柔性输配电系统研究所、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研究所、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电力系统:研究非线性控制、柔性输配电技术、调度自动化、安全控制与保护、计算分析与参数辨识、电力经济。
高压:研究高压绝缘、高压测试、电气设备智能化、环保与生物、电磁环境。
电子与电机:研究大电机、特种电机、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电子电器、电子电机集成。
其他:研究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电磁测量及仪器、电能质量。
出国就读的主要院校有: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国内就业的主要单位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银行、北方电科集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网易有道、华为公司、葫芦软件、中国工商银行等。
2. 华中科技大学 257推免150电气工程学科隶属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下设八个系所,分别是:电机及其控制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气测量工程系、电磁新技术系、脉冲强磁场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电力系统:研究系统规划、系统特性分析、系统控制与保护、柔性输电、继电保护、电能存储及其应用。
电气设备:研究大电机、新型电机、电力电子设备、电磁测量及仪器、电气传动与控制、高压与绝缘、开关。
电磁新技术:研究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脉冲强磁场科学与技术、低能粒子加速器及其应用、超导应用技术。
新能源:研究新型电机、变流器及其控制、并网技术、新型光电材料。
出国就读的主要院校有: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5d9ec0252d380eb62946dc1.png)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
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
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
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
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feb9653f844769eae009ed9b.png)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学院概况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立于1993年10月,学院设有二个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电气工程系,十六个研究所/室;三个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五个实验中心;四个面向全校开课的技术基础课教研室:电工基础教研室、电工学教研室、电子学教研室、公差与仪器零件教研室。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
学院现有二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国防重点学科。
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六个硕士点、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学院不仅有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很深的工程院院士梁维燕教授、陈清泉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蔡惟铮教授、省级名师吴建强教授,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学院现有教职工283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教授7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54人;教学带头人8人),副教授69人,讲师47人,助教20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67.94%,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68%。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学院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了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拓宽学生视野,所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俄、日、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及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13个,共争取外资达950万元。
近三年来,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经费超过1亿8千万元。
SCI、EI、ISTP检索文章658篇,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专利8项,专著3部。
2004年投入教学建设经费635万元,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电气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3267072414791711cc7917a2.png)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43个小组选民名单公布第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机学科27人:黄进、赵荣祥、潘再平、马钧华、孙丹、章玮、年珩、杨家强、杨欢、郑太英、方攸同、沈建新、祝长生、吴建华、陈敏祥、李兴根、卢琴芬、邱建琪、史涔微、黄晓艳、金孟加、张健、卢慧芬、张爱国、白亚男、赵建勇、周晶第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自学科26人:韩祯祥、何奔腾、徐政、丁一、王慧芳、吴浩、徐习东、甘德强、郭创新、文福拴、周浩、江道灼、杨莉、辛焕海、汪震、董树锋、林振智、王建全、郭瑞鹏、赵舫、蒋雪冬、王康元、徐亮、宋美艳、曹吴钰、王东举第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27人:韦巍、许力、齐冬莲、项基、徐文渊、林峰、孙志锋、彭勇刚、李超勇、刘妹琴、颜钢锋、颜文俊、张森林、孟濬、姚维、包哲静、杨强、郑荣濠、于淼、何衍、樊臻、黄强、吴越、韩涛、陆玲霞、张建良、王乔第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应用电子学系28人:汪槱生、何湘宁、吕征宇、徐德鸿、盛况、陈国柱、陈辉明、马皓、李武华、吴新科、陈敏(大)、邓焰、杜丽、王正仕、陈恒林、陈敏(小)、郭清、胡斯登、邵帅、胡长生、吴建德、谢刚、谌平平、俞勇祥、陈宏、罗欣、高明智、张斌第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33人:陈隆道、杨仕友、白志红、姚缨英、范承志、林平、潘丽萍、祁才君、孙盾、孙晖、姜国均、李玉玲、沈红、童梅、应群民、张德华、蔡忠法、沈连丰、张红岩、周箭、阮秉涛、楼珍丽、汤巍松、傅晓程、干于、刘芳、倪培宏、王飞、王旃、张伟、张冶沁、熊素铭、聂曼第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机关和工程中心29人:王瑞飞、陈敏、杨敏虹、季湘铭、刘洁、贾爱民、徐红华、徐欢、张国宏、金若君、王薇、周霞、许诺、陈欣、王潇、王敏虹、卢俏、李涛、苗晓明、戴祥勤、金天均、李水林、潘跃春、任荣根、杨波、姚平、岳伟、张家勇、钟海舟第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14硕18人:高玉青、黄新星、毛川、张心怡、曹诗侯、李鹏飞、耿俊洋、沈梦杰、于帅、孙庆国、陈铎文、朱超越、孙志成、李银银、蔡顺、戈本星、邢晓春、冯吉根第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15硕16人+电机16硕9人=25人:王京、林楠、徐凤宝、谭泳涛、宿紫鹏、何峪嵩、王沁、王忠博、叶新、汪琦、张梦凡、赵皓宇、张晓军、朱昕昱、王远喆、沈燚明、李文远、王琼、张瑞煜、董宁波、詹佳雯、卢春宏、甘志伟、徐心愿、陈乾第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机博 37人:汤胜清、朱明磊、金磊、王萌、朱翀、陈亮亮、毛永乐、印欣、缪冬敏、于洁、赵硕丰、陈轶、周桂煜、吴敏、王涛、张翔、陈卓易、孙伟、王严、王俊、张凯贺、叶明、俞东、尹溶森、李键、王彤、郭昱亮、朱旻宸、杨磊、王恩隆、王霄鹤、郑语婷、教煐宗、庞博、张希扬、陈亮、李渊文第1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14硕5人+电力系统15硕9人+电力系统16硕6人=20人:张程熠、洪海峰、侯方迪、李宁璨、彭勃、董荣森、边麟龙、盛能进、马安安、蒋威、孙明、赖秋菊、朱子娇、曾淑云、张晨宇、吴觅旎、马鑫、汪崔洋、邵冠宇、李洋麟第1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博14人:陈鹤林、董桓锋、周煜智、邱一苇、宋鹏程、肖晃庆、周永智、加鹤萍、李林芝、卞志鹏、王世佳、惠红勋、江艺宝、杨健第12小组:电气工程学电力经济14硕15人:夏伊乔、李志、邱玉婷、焦昊、戴蕾思、文东山、李莎、乐程毅、潘伟、林昶咏、徐兵、傅子昊、邹云阳、周洋、刘思第1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15博11人:黄锐、卢家欢、赵昱宣、占智、程敏、曹清山、曹煜、于竞哲、劳德伽、马润泽、章禹第1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16博19人:梁咪咪、蒋琛、陈佳玺、朱鹏程、赖全怡、何宜倩、张章煌、李晏君、赵梓杉、蒙志全、尚楠、王佳颖、崔文琪、薛友、刘洵源、徐航、杨轶凡、刘瀚琳、韩畅第1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经济博33人:王业磊、郭嘉、李志浩、马骏超、程中林、周靖皓、周贤正、王思渊、朱泽翔、胡嘉骅、倪琳娜、尹瑞、李尚远、栾某德、章枫、韩宇奇、高一凡、陈柯任、孙磊、董炜、王冠中、梁博淼、章雷其、江崇熙、陈玮、楼贤嗣、杨文涛、黄林彬、陈民权、周昌平、杨超然、王宁、张翀第1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4硕15人:候海波、程鹏、杨茜、赵海麟、王涵、唐烨、谢锴、邱歌、张斌、周宁、周博文、程宇也、许文媛、喻婷张强第1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5硕22人:张哲、吕鹏程、艾逸阳、卢昕、贾维彬、窦亚星、刘思阳、黄志成、黄灿君、邓晓雨、王立志、楼悦欣、王雨萌、林宇旷、罗雪静、蒋乐、裴湉、欧晨曦、张俊、王凌霄、邱稳斌、张铎第1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16硕15人:陈仕创、张璐、王步霖、白天、程铭、王嘉奇、傅艺扬、程晓娜、徐冬宇、付灿宇、黄鹏、陈肇邦、陈大玮、徐恺、徐浩歌第1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双控博12人:陆诗远、韩廷睿、林澈、孙欣悦、徐昀、郭晓钢、张铎、王轶楠、孙思扬、杨鹏程、赵立佳、李晓霞第2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系统14硕9人+系统博14人=23人:裘金婧、张悦、赵帅、肖玉珺、张政、胡少迪、汪嘉恒、俞江烽、张萌璐、李鉴星、胡辉勇、蔡宏达、胡亚龙、边靖伟、陈淑涵、张泰民、周歆妍、寇立伟、黄日胜、董哲康、??非凡、陈雨薇、张国明第2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4硕25人:王小军、陆洲、李海燕、范鹏飞、占金祥、孙佳慧、董洁、刘源、朱应峰、马灵甫、赵欢、黄羽西、洪良、刘鑫、王祥、王帅、刘超、王斌斌、纪婧、徐明辉、王乾、解良、刘劭凯、胡森军、赵成冬第2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5硕15人:刘波、孙超、刘亚光、耿毓廷、杨雁勇、陈銮、王帅、范栋琦、石巍、赵臣凯、周游、王腾飞、于佳弘、林逸铭、李佳晨第2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16硕14人:冯晔、施鸿波、邱凯、钱振天、吴孝颜、高贺、江崴、谷恭山、朱越、李瑞、王俊杰、孟繁煦、曹鹏举、冯正阳第2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博58人:黄华高、陈晓、杜成瑞、韩珏、何宁、陈烨楠、李海津、梅烨、周伟成、马杰、张文平、杜进、贾晓宇、陈思哲、陈桂鹏、林辉品、郝世强、林燎源、王武斌、仲雪倩、王昊、朱晔、王睿驰、靳晓光、虞汉阳、唐云宇、王均、王晔、张桢、钱中南、陈玉香、刘威、彭立、董泽政、王珩宇、吴九鹏、王宝柱、王昆、秦伟、程竟陵、邱祁、周宇、裘雅蕾、张瀚元、王天威、杨贺雅、叶世泽、张若琦、李冠西、韩绍文、李竟成、张思亮、翁浩源、林绿漪、徐弘毅、刘冠辰、张茂盛、周志超第2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超大14硕16人:来晨、王潇潇、张尧、丁鑫、殷浩楠、吴亨迪、袁晓东、陈琛、万青、王一闻、郝蕾、李卫平、朱亦凡、施明薇、吴诚之、赵兴农第2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超大15硕6人+超大博7人=13人:窦晓昕、孟宪志、高立坤、杨艺丹、詹航、董阳涛、周寅、刘胜、熊东亮、杨小林、李浙鲁、肖锋、贾孟晗第2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硕博23人:赖晓翰、李宜伦、张伊宁、陈佳佳、韩强、龚直、陈燕擎、唐伟佳、张博、王一蒙、林申力、池上洋、张世尧、夏梦、唐雅洁、吴振梁、马瑜涵、关弘路、孔维禄、邢佳妮、徐乃珺、李剑飞、李湾湾第2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1班6人+电气1302班11人=17人:夏丹妮、张伽琳、严铭、刘思聪、张今、石昊翔、葛煜、张镇宇、许博文、刘亚男、张宝文、留若宸、王可、马凯悦、陈汐、赵阳、姚青青第2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3班12人:李泽宇、黄博远、章诗佳、盛威、许胤达、孙兆予、尹豪、吴舒迪、杨迪、刘芳、陶媛、褚娜第3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4班11人:钟樾、刘泽林、侍超、陈维育、黄宇啸、邬樵风、陈天啸、张洪文、蒋汉、洪兆峰、张晗第3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5班14人:邴钰淇、时英智、陈方舟、张石伟、陈逸野、林奔宏、叶金露、连子宽、苏科宁、杨阳、莫晓、王惠如、沈远、秦文康第3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1班10人:王相淳、沈哲、周铭煊、孙涛、王钊文、李一粟、汪千缘、方立、孟子航、曹蕾第3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2班11人:徐倩、蔡子一、李成鹏、孙子恒、孙宇航、任伊昵、张博涵、曾笛飞、夏晋、牛雨萱、高晨辉第34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3班11人:詹焕友、孙祺、孙俊彦、曹建宇、吕润达、杨梦浩、张杰东、李振纲、赵中昊、黄臻妍、李业鑫第35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301班20人:东浩阳、苑旭丰、马文山、郭柠瑄、田敏志、苏钰洤、潘志翔、杨镜玉、丁世浩、张姝煜、许宏飞、董政轩、刘凯鉴、王珏、徐昊、郭柏含、薄耀龙、白瑞、李朝阳、张易简第36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302班11人:王磊、杨欣茹、张弛、曹泽煜、张燕秒、应煌浩、吴子晔、李俊波、任祚民、刘天洋、卞腾跃第37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1班12人:郦嘉航、朱小炜、吴斯怡、夏天、汤伊雯、张宇鹏、李鹏飞、李红霞、张艳迪、常弘圣、吴翊铭、李富涛第38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2班15人:叶赛、常晓飞、张訸、朱乃璇、夏天伦、姚佳颖、王仰铭、徐晨、金轩昂、王伟男、朱尧、林昀、谢之皓、郑萱、陆雅婷第39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3班7人+电气1404班6人=13人:唐建东、贾轲、王晓波、朱嘉俊、陈垚煜、刘山河、陈子健、邹世博、杨文昊、顾赟、刘昊、吴俊杰、陈秋晓第40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05班10人:张思阳、何睿文、李欣怡、李尧、韩雨复、董春彤、钱思凡、章可可、韩经纬、唐英杰第41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401班3人+电信1402班8人=11人:包立诚、王荣闯、陈竞辉、黄黎杰、张建佳、任桂锋、张梓江、卢睿、李宜珂、于惠泽、李静航第42小组: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403班13人:杨昌林、马晟杰、李文鑫、郭轼博、宗恒翔、求天楠、李宸、江海天、尹天宇、刘毅、朱远宁、雷锦涛、胡浩第43小组: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401班12人+自动化1402班8人=20人:章义杨、付麒、赵晓光、梁斯铭、齐风扬、倪子华、田一玮、王肖雷、张佳欣、李丹一、金伟钊、姜富国、柴盛、郭忱昶、王埕垚、应樱、袁僮科、张乃元、周若宸、周玉宁11。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beba8e6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9.png)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的定义、功能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也将讨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定义和功能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是一种致力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学科研究和教育培养的机构,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和科研交流的平台,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通常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拥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
创新实验室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室致力于推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科学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学科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技术创新: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 学术交流:创新实验室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会、学术论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4.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作用和意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室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交流:创新实验室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
4. 学科发展:创新实验室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简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导论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927dae067ec102de3bd8954.png)
2.同时也欢迎其他专业的2006、2007级的学生参加选课(进教务部网页——网上选课)、光临听课现场!2007年9月20日
2学时,新校区
紫金港
10.13(第五周周六) 6、7节
2
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及人才需求
江道灼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4(第五周周日)3、4节
3
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曹一家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3(第五周周六)1、2节
4
电力系统运行的新方法
甘德强
教授
2学时
紫金港
10.14(第五周周日)6、7节
特别说明:
4.电力系统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柔性交流输电、GPS等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5.电力系统运行的新方法:电力市场基本概念,电力改革的起因,经济分析,世界主要电力市场运行的模式。
序号
学科导论的主要部分
任课教师
职称
学时安排
上课教室
开课时间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发展前景及特点
黄民翔
教授
1.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行业背景: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西电东送、全国联网战略等。
2.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学科背景:在电工学科中的位置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本学科主要科学家代表、本学科的主要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
3.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及人才需求:电力系统短路及其限流等新技术应用,电力系统人才市场需求及近几年本专业大学生就业分配情况分析。
中电研究所排名
![中电研究所排名](https://img.taocdn.com/s3/m/e5ea83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c.png)
中电研究所排名
中电研究所是中国电力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旗下的国家级电力科学研究机构,主要开展电力科学技术研究、科学咨询和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
作为中国电力行业的科学技术引领者,中电研究所在电力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排名。
首先,中电研究所在电力科学技术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研发经验。
该研究所在电力系统高压输变电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电力市场与经济技术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在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
其次,中电研究所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电研究所与电力行业企业广泛合作,通过技术转移、工程咨询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市场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电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能力。
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与培养,提高了研究所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中电研究所作为中国电力行业的科学技术引领者,在电力科学技术研究、科学咨询和工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排名。
并且中电研究所以其雄厚的研发实力、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能力和国际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电科的研究所
![中国电科的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220fb0657e21af45b307a853.png)
名称简称地区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电科院北京中国电科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 无北京西北电子装备技术研究所第二研究所山西太原电视电声研究所第三研究所北京广州通信研究所第七研究所广州安徽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研究所第八研究所安徽淮南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第九研究所四川绵阳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四川成都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第十一研究所北京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二研究所北京河北半导体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河北石家庄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四研究所江苏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十五研究所北京合肥低温电子研究所第十六研究所安徽合肥天津电源研究所第十八研究所天津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第二十研究所陕西西安上海微电机研究所第二十一研究所上海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河南新乡上海传输线研究所第二十三研究所上海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第二十四研究所重庆四川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第二十六研究所重庆中原电子技术研究所第二十七研究所河南郑州南京电子工程研究所第二十八研究所江苏南京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第二十九研究所四川成都西南通信研究所第三十研究所四川成都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三十二研究所上海太原磁记录技术研究所第三十三研究所山西太原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第三十四研究所广西桂林江南电子通信研究所第三十六研究所浙江嘉兴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第三十九研究所陕西西安蚌埠接插件继电器研究所第四十研究所安徽蚌埠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第四十一研究所安徽蚌埠(本部)山东青岛(分部)华东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四十三研究所安徽合肥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第四十四研究所重庆北京半导体专用设备研究所第四十五研究所北京天津电子材料研究所第四十六研究所天津东北微电子研究所第四十七研究所辽宁沈阳长沙半导体工艺设备研究所第四十八研究所湖南长沙东北传感技术研究所第四十九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第五十研究所上海上海微波设备研究所第五十一研究所上海杭州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第五十二研究所浙江 杭州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第五十三研究所辽宁锦州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第五十四研究所河北石家庄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第五十五研究所江苏南京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第五十八研究所江苏无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高科技园区双园路11号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11号太极大厦13、14层中国太原和平南路115号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乙7号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381号安徽省淮南市国庆中路369号绵阳滨河北路西段268号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康西路85号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四号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3号河北 石家庄市 新合街106号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定淮门1号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11号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439号天津 和平区 天津市296信箱蓝天公司西安高新区光华路,导航宾馆以西约70米路北上海市虹漕路30号河南省新乡市荣校路195号上海市铁山路230号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坪花园路14号重庆市南岸区南坪花园路14号航海中路53号白下区后标营路99号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康西路496号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创业路6号上海市桂林路418号长风街68号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六合路98号浙江省嘉兴市洪兴路99号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香樟大道199号西安市电子二路88号安徽省蚌埠华光大道773号安徽总部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华光大道726号;青岛分部地址: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江路98号合肥市绩溪路260号重庆市南坪花园路14号产业发展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泰河三街1号天津市河西区岩峰路1号天津412信箱沈阳市皇姑区陵园街20号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路1025号一曼街3号哈尔滨44号信箱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423号上海市惠平路1151号杭州市马塍路36号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解放路五段22号石家庄市中山西路589号南京中山东路524号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惠河路5号业务事军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大型信息系统设计研发/集成生产的国家级科研实体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各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各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39ed22790912a216147929d5.p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各研究所电科院北京电子科学研究院2所太原西北电子装备技术研究所3所北京电视电声研究所7所广州广州通信研究所8所淮南安徽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研究所9所绵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10所成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11所北京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12所北京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13所石家庄河北半导体研究所14所南京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15所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16所合肥合肥低温电子研究所18所天津天津电源研究所20所西安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21所上海上海微电机研究所22所新乡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3所上海上海传输线研究所24所重庆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26所重庆四川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27所郑州中原电子技术研究所29所成都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30所成都西南通信研究所32所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33所太原太原磁记录技术研究所34所桂林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36所嘉兴江南电子通信研究所38所合肥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39所西安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40所蚌埠蚌埠接插件继电器研究所41所蚌埠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43所合肥华东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所重庆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45所平凉平凉半导体专用设备研究所46所天津天津电子材料研究所47所沈阳东北微电子研究所48所长沙长沙半导体工艺设备研究所49所哈尔滨东北传感技术研究所50所上海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51所上海上海微波设备研究所52所杭州杭州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53所锦州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54所石家庄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8所无锡无锡微电子研究所(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中电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电科技电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中电科卫星导航系统有限公司中电科技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长江数据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控微电子工程公司1、电子科学研究院/index.asp地址:北京石景山八大处科技园区双园路10号1984年在北京创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电子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系统总体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研究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工程学院六个研究所简介
一、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方向,科研方向主要有三个:
①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以计算机、单片机、DSP、PLC等为技
术手段,应用各种先进控制理论,以粮油食品加工的过程控制和智能控制为特色,开发面向工农业生产的先进过程控制系统。
②检测技术和智能仪表。
研究各种信号的获取与数据实时处理技术,采用各种
先进传感器技术、应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研制面向工农业生产一线各种智能仪表、新型测控装置和系统。
③光电检测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尤其侧重于光电检测技术在粮油食品行业
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二、先进制造研究所
研究方向:
快速制造技术:新的快速成型方法、设备和软件;
1.逆向工程技术:三维扫描设备、软件和应用技术;
2.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三维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优化分析、产品数;
3.据管理、企业资源管理,数控技术与装备。
重点研究内容: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为企业提供数控技术及装备的技术支撑;
1.围绕河南省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行业,开发覆盖件快速设计技术;
2.以青铜器为核心,开发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残缺文物智能修复技术,开发高档文物工艺品。
三、机器人研究所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空间遥控智能机器人、遥操作技术、自动控制、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
主要从事遥控智能机器人(Telerobots)、遥操作技术(Teleoperation)的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尤其侧重遥操作系统手控器、高级人机接口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
十多年来连续承担国家863计划空间机器人研究项目,河南省机器人类重大研究项目以及为企业研究开发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滚动发展起来的一个跨学科、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机构。
研究所目前在研各类纵向课题10余项,同时承担横向课题多项。
已毕业硕士生8人,
在读4人。
自1992年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八五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1项;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被EI收录4篇。
四、智能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河南工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原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
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共有12位中青年教师加入,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博士2名,青年教师3名。
已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4项,其中一项获省部级三等奖。
近年来已出版学术/高校教材4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业生产自动化,侧重于嵌入式控制系统和粮油食品领域:1.嵌入式智能测控技术及应用;致力于嵌入式SOC(MCU.DSC.DSP.FPGA 等)、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在科学实验、工业生产(粮油食品)测控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
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研究光机电融合和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注重基于先进传感器的光机电新产品的研究。
3.智能检测仪表与无线网络技术应用。
研究自动控制理论和ZIGBEE、lin 等无线网络技术在轻工、粮食、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五、先进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尤其侧重于嵌入式系统在工业领域和特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二在多源信息采集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尤其着重在粮食和其它生命组织体特征信号的检测、提取、识别和融合等方面研究;其三是分布式网络与智能图象处理应用研究。
在自动化技术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上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科技杰出人才计划和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及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企事业委托开发的应用项目多项,多次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奖励。
研究所目前在研各类纵向课题10余项,同时承担横向课题多项。
已毕业硕士生8人,在读4人。
六、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
该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是河南省第一家从事IC设计和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方向主要有高速高精度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目前主要集中在2个研究方向:1.高速高精度的ADC、DAC设计;2.面向非线性光电器件的驱动电路设
计。
承担纵向项目8项,多项横向项目,国家发明专利8项,高水平论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