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比较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75例宫颈癌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给予A组37例患者实施常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给予B组38例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9%、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前者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宫颈癌;腔内后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宫颈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临床多采用手术形式进行治疗,但对于某些肿瘤较大、肿瘤累积宫颈深肌层以及病理分化较差的患者,除了手术治疗外,临床还应给予其手术后的放射治疗[1]。以往临床的放射治疗主要是体外常规照射配合腔内后装放射治疗,该种形式的放射治疗经过长期的应用,已具有较为成熟的临床经验,但治疗后仍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为有效地降低放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3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46.1岁。肿瘤形态:45例表现为糜烂型,19例表现为菜花型,9例表现为结节侵润型,2例表现为溃疡空洞型。肿瘤病理分型:67例为鳞癌,8例为腺癌。按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A组37例,B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体外放射治疗,模拟机下定位患者盆腔野,应用6 MeV 直线加速器,对患者盆腔野前后进行垂直轮流照射,照射面积控制在14~16 cm,即照射上界为第4~5腰椎,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下的4~5 cm,外界为股骨头的中线。照射方法为:每周对患者实施每次剂量为2 Gy的照射治疗,合计盆腔中心剂量为35 Gy左右。

在此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实施腔内后装照射治疗,首先为保护患者的膀胱、直肠,应在患者的全盆照射中央放置4 cm×18 cm的铅板。照射范围为宫颈肿瘤的原发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相邻组织,腔内后装源为192Ir,为患

者腔内后装补量A点实施每周一次、每次6 Gy左右的照射,合计剂量控制在30~35 Gy。在体外常规照射的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首先依据影像学CT扫描结果对患者的肿瘤进行靶区的勾画,并充分考虑膀胱、直肠的充盈程度,以确定照射方式,其次为患者设计4~7个照射野,90%~95%的等计量曲线包绕靶区。以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2 Gy的剂量对患者实施照射,合计剂量控制在26~35 Gy。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1],笔者将此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将治疗后所有转移病灶完全消失,且维持一个月以上的称为完全缓解;将治疗后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一半,且至少维持一个月的称为部分缓解;将治疗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范围在1/4~1/2,且无新病灶出现的称为好转;将治疗后治疗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或增大都不超过1/4,但无新病灶出现的表示稳定;将治疗后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增大超过1/4,或治疗后出现新的肿瘤的病灶的称为进展。此外,还需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A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其中19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1例进展;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7%,其中20例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将发生在子宫阴道、宫颈管处的的恶性肿瘤称为宫颈癌,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显示,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居榜首。但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献[2]报道,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过早地进行性生活、分娩次数过多、性生活紊乱、地理因素、种族因素等有关。

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时,主要是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为主,但单纯的手术治疗仅适合宫颈癌早期的患者,而放射治疗却适合全部的宫颈癌患者,因此约有3/4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会包含放射治疗[3]。传统的放射治疗为体外照射治疗配合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但由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偏大,导致了患者的阴道较为狭窄、阴道闭锁、肿瘤体积较大,这就导致了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加之腔内后装放射源位置的固定较为困难,使得在治疗期间剂量把

握不准确,这样就会导致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生活。本次研究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三维空间定位,采用多方面的共面、非共面的治疗形式,该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盆腔内正常组织受放射剂量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相比传统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靶点、放疗剂量。此外也解决了传统治疗无法对阴道狭窄、肿瘤体积大、阴道解剖位置变形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弊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B组患者,虽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与传统的放疗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后的并发症方面却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杨淑芳等[5]近期文献报道的结果极为相似。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临床对宫颈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松,安琳.1996-2005年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水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7-50.

[2]马良坤.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4):8.

[3]张晓金,归绥琪.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1):65.

[4]李慧灵,潘建基,柏鹏刚,等.宫颈癌根治术后降低骨髓剂量的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3):221-224.

[5]杨淑芳,王海琳.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与二维放疗计划的比较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68-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