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合集下载

山西晋城地区民间面塑文化探析

山西晋城地区民间面塑文化探析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二期︵总第六十四期︶山西晋城地区民间面塑文化探析王瑞,崔雨(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00)摘要:面塑是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曾经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现在又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于我们的生活。

山西晋城地区的民间面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内涵与人文情怀。

对泽州、高平和阳城三地不同面塑类型的深入挖掘并领略晋城地区面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西晋城;面塑;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9)02-0001-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2.001收稿日期:2018-09-16作者简介:王瑞(1995-),男,山东滕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崔雨(1994-),女,山西高平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晋城文史·面塑,由中国历史悠久的面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民间俗称“面花”“面羊”“花馍”等。

面塑的造型有很多种,大多以面粉作为原料,经过和面、起面、捏制形状、蒸制和上色等工序完成。

清明节、中秋节以及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都会使用面塑,且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仪内容,同时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山西晋城地区民间面塑文化的发展(一)山西晋城地区民间面塑的历史渊源山西晋城地区的面塑历史渊源无法具体考证,但是可以借助一些学者的研究观点推断出一个大概时间。

宋新娟认为,晋城面塑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古代敬不起牛羊,用形似牛羊的面塑代替。

[1]王江认为,主人不情愿宰杀自己长期饲养且有了感情的牲畜而采用面塑代替。

[2]还有的学者认为,是为了祭奠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而做成了人头形的面塑。

另有资料显示,在汉代就有面塑记录。

人们为了追求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幸福美满的生活,用面塑对天、地、神进行祭祀和祈祷。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山西面塑文化是指以糖为主要原料,经过煮制、拉铰、搓捏、造型等工艺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和食品。

由于山西面塑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成为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山西面塑文化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山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面塑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首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山西面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客源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旅游来体验当地的文化。

而作为山西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面塑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观赏和学习。

这为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山西面塑文化的升级和创新有利于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将山西面塑艺术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才能不断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例如,将山西面塑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制作出带有技术含量的面塑艺术作品,使面塑文化更具科技含量和艺术价值。

最后,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作为一种传统手艺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发展面塑产业,也带动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这使得当地的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为当地输送了更多的涵养力量。

综上所述,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只有将山西面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游客感受到山西的独特魅力。

山西面塑PPT课件

山西面塑PPT课件

真实自然之美体现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1/8/2019
优质
29
11/8/2019
优质
30
山西面塑
11/8/2019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
简 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

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 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
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11/8/2019
优质
28
造型:面塑艺人借助简单的工具和灵巧的手 法,多视角展现造物的纯真与天然,追求 自然万物面貌的神似,去除冗繁的雕饰, 使面塑呈现出亲切自然的美。

虽然面塑作品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但艺人一直注重
保持材质本身的肌理和色泽。他们大胆用色,使面塑艺术
品极具视觉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以优质Leabharlann 1111/8/2019
优质
12
作品欣赏
11/8/2019
优质
13
11/8/2019
优质
14
11/8/2019
优质
15
11/8/2019
优质
16
11/8/2019
优质
17
11/8/2019
优质
18
11/8/2019
优质
19
11/8/2019
优质
20
11/8/2019
优质
21
11/8/2019
11/8/2019
优质
7
11/8/2019
优质
8
霍州面塑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一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

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

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二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

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

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近年来,山西面塑在传承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渊源
山西面塑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面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如今,山西面塑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承现状
山西面塑的传承一度面临着困难,许多传统技艺和手法濒临失传。

但是,在政府、社会团体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山西面塑的传承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现在,一些有名的山西面塑传承人已经开始向年轻人传授技艺,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下去。

三、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山西面塑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些传承人开始将传统的面塑艺术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此外,山西面塑还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需求,这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总之,山西面塑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 -。

图文解读山西面塑艺术

图文解读山西面塑艺术

图解山西面塑艺术
山西面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人们长期的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山西面塑艺术来源于生活,富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大胆的艺术夸张、浓重的民俗风情,粗犷、朴实的精神风貌以及富有雅拙的艺术表现形式,显示着鲜明的山西民间和地方特色,是中国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平素的一日三餐,或粗粮细作,或细粮精做都是以“常饱”为需要,而“求美”则是贯于全年的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习俗重所制作的祭祀品,文化人冠以为面塑,乡里人则称为花馍馍、面羊、面鱼儿等。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一、山西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

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山西面塑“花馍”的造型艺术与文化特征

山西面塑“花馍”的造型艺术与文化特征

点染面食现在大都用食品色, 也有的仍用植物色料。 早在2 0 多年 O0
前, 我们的祖先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 也选用天然的植物染料。
果食 的 叶、 茎等可 以 用其汁 液来 点染 果食 物 品。那些 开着 红花 、 紫
发现平曰所食用的蔬菜 面塑——民间俗称 “ 面人” 面羊” 花馍” 各地叫法不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实践, 、“ 、“ 等。
憨态 可掬的老虎 、 绵胖胖 的小羊 、 绵 窜跳 起来 的兔子、 溜溜的鱼 , 滑 狮 子、 猪、 小 小鸡 、 狗 ……水滚 了放 入 笼 蓖, 小 上锅 蒸 出, 个 个白 一 白胖胖 、 鲜嫩 灵 活、 态可亲 , 娇 每个 物象 身上好 像被 注入了生命 , 注
的寓含吉祥、 富贵、 求生、 避邪等多姿多彩的花馍。 在山西的晋南地区, 民间花馍文化是黄河流域独特而灿烂的麦
面塑中 “ 花馍” 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 图腾演化的产物。因
黄帝之禄 光 , 千年古风 孕育和 滋 润 , 为深 深植根 于 这块古 老黄 受 成 土 地 上的 一朵 民族文 化奇葩 , 是我们 民族 智慧 的结 晶 。 创造 这~ 特 殊 乡土文化 的是 生活 在穷 乡僻 壤 那些 勤劳朴 实智慧 的农 家妇女 , 是 她 们通 过 口授 心传 、 面授技 艺传 播 和 创造 出可食、 可玩 、 可看 、 可用


面粉为原 料 , 过揉 面、 型、 蒸、点色而成 。 经 造 笼 大都 造 型夸张 、 简
花、 黄花的野草以及绿色、 紫色、 红色等不同色彩的叶片, 也都成了 选用的对象。 人们起初只是把这些花、 叶揉搓成浆状物来涂绘, 以
后发 现用温 水浸渍 的办法 也可 以提 取植物 染料 , 样选 用的对 象也 这 扩大 到植物 的枝条 。

山西面塑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

山西面塑的艺术特点及其渊源

注意保持和发扬材质的自然美, 艺 术 不 受 客 观 对 象 、时 间 、空 间
如色泽、肌理、纹饰等。同原始陶 的限制, 因而其造型大胆言情,
土艺术一样, 形成原始、质朴、粗 色彩鲜明强烈, 有自己的艺术特
犷自然的艺术风格。此外, 面塑 色。山西面塑艺人用真诚的灵
文苑 文化长廊
漫步 巧, 编织着饱经沧桑而又极为乐
观的生活之梦。
总之,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 ◆

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 成为民俗 莫
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有独特的
大 于
体系程式。千百年的发展, 使山 轻

西面塑形成了特有的地方艺术 。
风格, 如定襄的面塑, 在某种程 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富有汉唐
风格的雕塑意识。山西作为中华
文化的发祥地, 使山西面塑艺术
奇汇于一堂, 五洲鲜果结为一枝 美好的憧憬和祝愿。这种不成熟
40 2006 年第 4 期
而造成的稚拙, 非但没有使人感 艺术的工艺性还展现在它的许
到简陋, 反而显得亲切无比, 如 多作品都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
同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 由不和 成为一种群体艺术上, 因而具有
谐带来最纯真、最友善的感情和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无限的趣味。
二、渊源探究
( 三) 继承与发展的民俗性。
面塑艺术来源于民间, 如同
山西面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与 一支清新的牧歌, 富有浓郁的乡
山西的民俗活动有着相应的关 土气息, 几乎每一个欣赏者都会
系。面塑作品中表达出作者对生 被它扑面而来的淳朴、稚拙的趣
命的膜拜, 对幸福的追求, 对爱 味所感染。那么, 山西面塑的艺
乐与苦难使制作面塑的广大农 们手下的一招一式, 无不显示出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山西面塑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自唐朝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一种食品雕塑艺术,其以小麦粉、豆腐等天然食材为原料,经过面捏、成型、雕刻、上色等工艺制成各种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和民间食品。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山西面塑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成为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步,山西面塑的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山西面塑以“白如雪,红如火,绿如草,黄如金”为其特点,精致的面塑造型与艺术效果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赢得商家的青睐。

其历史文化背景源于黄河流域的古老历史及文化,西周时期即发明了“面筋”,到了唐代,则更加发达而被赋予了雕刻艺术的功能,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面塑。

第二步,山西面塑传承的现状传承是一种文化的血脉和正义性。

面塑手艺代代相传,这是一种非常动人的感情与分量。

然而,就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环境,这些传统文化早已跟不上了,许多传统文化的项目遗失了资源与最重要的传承人。

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因此,到当代,仍有一些传承人受到影响,他们在有限的时空里,以有限的手艺,继续支撑着这门法术的延续。

第三步,山西面塑传承需要的保护山西面塑作为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需要得到更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首先需要的是专业的制作技艺和知识的传承和保护,包括对面塑制作工艺的全面了解、熟悉和掌握。

其次,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方面,应该加强互联网的推广,提高面塑的知名度;在教育领域,加强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让更多学生接触和了解这门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

第四步,山西面塑的未来发展山西面塑的未来不能仅仅是传承,还要在保持传统的艺术技艺同时,不断拓展与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要求,发展出新花样,提高面塑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拓展面塑的市场和应用领域。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山西面塑推向更全面和更广泛的应用,让更多人获得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传承方式
面塑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 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传授技艺,师徒传承则是师傅传授徒 弟技艺的方式。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面塑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政策、举办 展览活动、推广面塑技艺等。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也 积极参与到面塑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
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面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 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
面塑艺术的国际合作发展前景
跨国合作项目
面塑艺术可以与国际艺术机构、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共同策划展览 、制作作品,推动面塑艺术的国际化发展。
学术研究合作
国内外学者可以共同开展对面塑艺术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 化内涵,为面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培养与教育 推广
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培养现状
传统家族传承
面塑艺术在很多地区仍保持着家族传承的方式,一些家族的面塑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 特的传承体系。
师徒传承
在面塑艺术较为集中的地区,一些艺人通过收徒传艺的方式,将面塑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
现代教育机构培养
一些地方教育机构开始将面塑艺术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 学生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和技能。
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培养与教育推广的未来展望
01
拓展传承人培养渠道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面塑艺术的传承人,如开展社会招募、设立奖学金等
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学习面塑艺术的人加入传承队伍。
02
创新教育推广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创新面塑艺术的教育推广
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面塑艺术。

“面”上巧思量“塑”出大文章

“面”上巧思量“塑”出大文章

龙源期刊网
“面”上巧思量“塑”出大文章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18年第05期
面塑是用白面捏制成的各式造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山西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

岚县面塑历史悠久,沿袭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

岚县面塑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形、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大拇指和食指的灵巧配合下,通过揉、搓、压、剪、捏、推等手法制作成各种花草、水果、花鸟虫鱼等。

该项技艺在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岚县,面塑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它已经演化成为根植于岚县民众生活当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现象。

每逢特定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些面塑以示庆祝或祭祀,烘托节日氛围;人生阶段中的重要人生仪礼面塑也必不可少,用以表达心中的诉求和愿望。

从寒食节小巧玲珑的蛇燕燕,到中元节圆润饱满的面人人;从精美绝伦的丧葬面供,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北街供会中色彩艳丽的面塑供品,岚县面塑承载了当地民众内心最为真挚朴实的情感。

如今,岚县面塑的传承增加了新的方式和手段,这些变化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本期“传承”,请随小编一起感受岚县面塑的斑斓之美。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创作理念
现代面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他们敢于突破传统
束缚,尝试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使面塑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03
跨界合作
现代面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合作也日益增多。艺术家们与
设计师、建筑师等合作,将面塑艺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等领域
,为面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面塑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塑艺术的分类与风格
分类
面塑艺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风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山东 面塑、河南面塑、江苏面塑等。每种类型的面塑艺术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风格
面塑艺术的风格多样,既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既有传统 的,也有现代的。不同的风格反映了面塑艺术家们的创作个 性和审美观念。同时,面塑艺术也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常 常与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提高面塑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1 2
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和比赛
将面塑艺术作品带到国际艺术展览和比赛中,展 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艺术界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面塑艺 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3
建立面塑艺术国际推广平台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建立面塑艺术国 际推广平台,向全球传播面塑艺术的文化和价值 。
技艺传承
传统面塑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艺和经验。在传承过程中,艺术家们不 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使传统面塑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题材拓展
传统面塑艺术在题材上相对单一,主要涉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 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更多现代元素融入面塑创作中,如动漫、电影、 时尚等,使面塑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面塑技艺非遗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面塑技艺非遗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面塑技艺非遗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一、面塑技艺非遗的传承与特色面塑技艺是一种利用面粉等食材进行手工艺制作的技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已有上千年历史。

面塑技艺不仅在造型技法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面塑作品通常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动植物等为题材,通过手工巧妙地搭建成形象生动的作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面塑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民间学习两种方式进行。

师徒传承是面塑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师傅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徒,并通过严格的技艺要求和规范传承下来。

而民间学习则是指通过自发组织的面塑技艺班、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和传承。

这些传承方式保证了面塑技艺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面塑技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形式多样、富有表现力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等方面。

面塑作品既可以制作成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妖魔,也可以制作成各种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等形象,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让人目不暇接。

面塑技艺的表现力和传统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面塑作品常常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面塑技艺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面塑技艺在烹饪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传承与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烹饪教学中,学员需要对食材进行各种加工制作,而面塑技艺正是一种通过手工制作的艺术。

通过面塑技艺的教学,可以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烹饪过程中更加熟练和灵活。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面塑技艺在烹饪教学中引入,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学员的兴趣。

学员可以通过面塑技艺制作丰富多彩的食材造型,为烹饪教学增添了一份乐趣和色彩。

(三)丰富烹饪教学内容面塑技艺本身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可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知识,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四)促进非遗传承面塑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山西面塑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在互联网+时代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山西面塑文化的传统与特点山西面塑,又称“泥塑”,是一种用面粉、石膏和黏土等材料塑造出来的民间艺术。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山西面塑以其真实、立体的形象和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喜爱。

在山西民间,面塑常常被用来作为年画的一部分,贴在屋内或门框上,以求庇护平安、祈福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为山西面塑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得山西面塑不再局限在山西地区,而是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学习和欣赏山西面塑艺术,增加了山西面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度。

互联网+时代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等,这些平台为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家和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技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欣赏。

互联网+时代加快了山西面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传统的手工制作面塑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优化和提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互联网+时代为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这对于推动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山西面塑文化传播的挑战与对策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给山西面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面临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愿意通过短视频、图文信息等形式获取信息,这给传统的面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传播方式,是当前山西面塑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山西面塑文化传播如何保证艺术作品的质量和真实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阳泉彩色面塑创新与传承

阳泉彩色面塑创新与传承

非遗传承文 付海云阳泉彩色面塑创新与传承一、阳泉面塑的历史渊源山西面塑,民间称为“面花”“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

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是汉代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我国的面塑应该起源于汉代 。

自先秦时期有了石磨,便给面食制作创造了物质条件。

汉代开始出现的面食,那时候称之为“饼”。

经过现代人考古发现,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从唐代古墓中出土的面制俑头。

这一发现有力证明了我国面塑工艺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阳泉面塑的艺术特点(一)造型立体阳泉面塑主要是以圆雕和立体形式呈现的。

使人们在观赏中能够触摸到真实完整的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面塑艺人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用功能、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所运用的场所、环境等因素。

(二)制作随意民间面塑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意识的体现。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艺。

阳泉面塑的制作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间面塑艺人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具有强烈的主观成分,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感受,往往不注重形象上的逼真。

另一方面,由于面本身的特点,如柔软、面发、蒸制,使面塑在造型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

(三)充满象征阳泉面塑在许多种造型上都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利用谐音,制作鹿的造型,取谐音为“禄”,作为吉祥之物而长期存在于民间;还有猴子骑马,取其谐音为“马上封侯”;红色的蝙蝠,谐音“洪福齐天”。

如利用寓意,石榴造型寓意“多子多福”,葡萄也是“多子”的寓意,桃子、松鹤寓意为“长寿”。

三、阳泉面塑的文化价值阳泉面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

多样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反映出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

在当地,面塑具有祭神娱人的意义,体现着当地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同时,面塑与当地各项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传承至今已逾千年。

面塑已然成为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和了解当地民众心理的一扇窗口,为充分了解当地民俗和民众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婴儿满月等民俗节庆里,都会有面塑的出现。

探析山西面塑的艺术美学

探析山西面塑的艺术美学

窟,多开凿于唐宋时期,尤以宋代为 麻醉剂麻醉人民安于现状。延安地区
主。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在宋代已衰 的佛教石窟艺术就是这个社会历史背
落,在北方,宋大窟少见,小窟亦寥,艺 景下发展起来的。
术质量也低,而延安地区宋代石窟、石
一 子长县钟山石窟
刻却广泛地发展起来,规模和数量都
钟 山 石 窟 ,又 名 万 佛 岩 、万 佛 寺 、
比较隆重的仪式。霍县一带,外婆要做 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
山 西 面 塑 的 选 料 为 上 等 白 面 ,经
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 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等工序而成。
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 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
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 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
制,因而其造型大胆,色彩鲜明强烈, 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四 结语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 的民间造型艺术,成为民俗风情的一 种表现方式,具有独特的体系程式。千 百年的发展,使山西面塑形成了特有 的地方艺术风格。山西作为中华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使山西面塑艺术蕴藏 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凝聚了 华夏子孙丰富的情感、鲜明的审美观 念和微妙的心理意识。所塑的作品无 一不是他们内心深处热爱生活、热爱 亲人、热爱自然的真实写照。
相当可观,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 石宫 寺 ,创 凿于 北 宋 英宗 治 平 四年
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它的重要意义 (1067 年)。入口处木结构建筑的大寺,
在于填补了我国北方宋代佛教石窟、 为清康熙五十四年所重建,窟外东西
石刻艺术的历史空白。
两侧各凿三个小窟,均为北宋开凿。西
关键词:延安 石窟 艺术

山西面塑互联网环境下创新与传承方案

山西面塑互联网环境下创新与传承方案

山西面塑互联网环境下创新与传承方案一、山西面塑文化的现状“面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山西面塑”是三晋大地上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2008年,山西面人儿、面花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自身虽有独特的价值和深刻的寓意,但其中存在着部分落后的观念,缺乏新鲜的活力。

面塑文化的传承大多是通过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面塑制作缺乏兴趣,面塑手工艺者趋于老龄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走访了山西晋南新绛县、洪洞县,晋中吕梁市离石区、柳林县,晋北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县等县市,了解山西面塑的发展,现状如下:面塑出现场合主要集中在老人寿诞、小孩周岁、丧葬上、春节等人生礼仪和重大节日上,其他节日面塑习俗的传承正在加速被简化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到馒头店或者专门的花馍店铺进行订购,而几乎只有一成的人会自己做;不到一成的人是花馍能手,不到两成人会做但不常做,而绝大多数人不会做;文化认同上,绝大多数人认为花馍代表当地的民俗习惯,富有文化内涵,不能舍弃,极少数人不关心;传承方面,如今90%的年轻人没有详细了解过面塑制作,而70%的中年妇女对制作有所了解却不会具体操作,现在所剩的传承者多为老年妇女,而其传承人较少。

二、互联网为山西面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和新受众“互联网+”也为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

互联网新平台、新应用层出不穷,知乎、抖音APP等都可以成为山西面塑文化传播的新载体,甚至各类网络平台用户的头像和个性签名,也能够为山西面塑文化的传播提供不容小觑的力量,微博、微信的“微”指以“微内容”为主,形式简短而且方便,阅读的时候更加方便省时。

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受到显著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直播平台,直播面塑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展览,直接发布和展示山西面塑的信息起到宣传作用。

网络直播通过形象的图片,使用实物以及直观的口语介绍,使宣传者能够通过网络和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信任度而且直播传播成本较低,真实的拍摄录制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面塑文化,甚至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山西。

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晋南面塑是山西省南部地区民间传统的一种手工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技艺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晋南面塑文化艺术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规范和倡导,以确保技艺能够传承。

同时,需要注重传统技艺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掌握这种技术,增加传承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要注重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以增加它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保护。

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可以帮助晋南面塑文化艺术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例如,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来保存和复制面塑作品,并展示在博物馆等场所。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晋南面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感受这种传统文化艺术。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优化环境,让晋南面塑文化艺术有更好的展现和发展的空间。

政府可以加大对晋南面塑文化艺术的支持和资助,增加文化节庆等活动的宣传和支持,提高整体社会的文化认知度和文化水平。

同时,晋南面塑文化艺术家可以借助网络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加文化影响力,提高民众对面塑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晋南面塑文化艺术是山西省南部地区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技艺,其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社会、文化从业者以及个人应该共同合作,通过合理的机制和途径,保护和发扬晋南面塑文化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

《华夏面食传承与创新》课件——指尖上的山西非遗面塑制作技艺+晋东南非遗面塑+高平面塑+历史渊源

《华夏面食传承与创新》课件——指尖上的山西非遗面塑制作技艺+晋东南非遗面塑+高平面塑+历史渊源
高平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中 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 种繁多,在吃用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出现在民俗礼仪 活动中,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面塑内容丰富,涉及 许多农俗活动,而且造型美观,种类繁多,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
民俗活动和节日活动中,面塑不仅有实用价值,还 有观赏价值,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我们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都很有价值。鲜 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传统的手艺,你是否感受到一 种原生态艺术的强烈冲击,但愿高平面塑能启迪你的智 慧,给你美的享受。
食风食俗
高平十大碗:“十大碗”是高平特有的一套菜 ,共分10道:水白肉、核桃肉、水氽丸子、小酥肉 、肠子汤、豆腐汤、芥末粉皮汤、天鹅蛋、软米饭 、扁豆汤。一碗一个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但 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 “碗汤菜”之说。
历史渊源
高平古称长平、泫氏,据考古发现,最迟于旧石器 晚期,高平就已有人类聚居;高平市是尧封丹朱、神农 播种、蚩尤冶铁等神话发源地;高平境内现有长平之战 遗址群、炎帝陵、羊头山石窟等古迹多处,是汉代名将 陈龟、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元代水利家贾鲁等历史名人 的故里。
高平市有黑陶、刺绣、电脑数码绘画、真丝挂毯、 农家女千层底布鞋、面塑、剪纸、根雕等一大批文化产品。
高平烧豆腐:烧豆腐是高平的一种特有传统食 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把豆腐切成3厘米厚6厘 米见方的小块,旺火烧烤成焦黄,食用时用白开水 加热,蘸上豆腐渣、蒜、姜、炒面调成的配料,皮 黄肉白,松软有筋,美味可口。
一个大型的高平面塑需要用二、三十斤面粉,造型 上通体呈放射状,上面有戏剧人物,中间有动物图案, 周围要插上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花,制作完成后,观看起 来花蓬蓬,端起来颤悠悠、忽闪闪,光彩夺目,令人叹 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 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

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

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

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

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
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在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用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

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即新绛县,每逢过节,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来欢渡节日。

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新的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在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捏制多种造型的花馍。

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民间手工业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

山西面塑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于2003年初启动,保护的范围中有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福音。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这是众所周知的。

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面塑艺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山西面食广告品牌效应。

山西面塑艺术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会,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市场逐渐通过山西面食的品牌,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

在2004年的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上有一块展示面塑的窗口——《面道天下》,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面食与面塑的亲近关系,也充分体现到了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会给面塑艺术带来的效应。

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要让面塑艺术上一个台阶,让面塑的内涵与质量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还需要培养或造成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民间艺术,为事业而献身的专业人才。

北京是民间工艺比较超前,人才聚集水平较高的城市。

为了解决工美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北京市政府出资鼓励大师带徒传艺,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尚属首例。

我们山西是否也可以借鉴?另外,有关部门也可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民间包括面塑艺术大赛或有奖励的活动,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可行办法。

我们山西是一块“宝玉”,亟待精雕细刻的专业人才去雕琢。

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要在产品的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面塑艺术就目前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捏制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仅适合于低龄儿童观赏,多少年也没有新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阻碍了面塑艺术的发展。

山西有5 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宁死不受禄的介子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荀况,老将廉颇,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大将关羽,晋代大学者裴秀,国际宗教旅行家法显,唐代女皇武则天及王维、柳宗元、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代忠烈杨业父子,大书法家米芾,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戏曲家关汉卿,明清时期文学家罗贯中、大学
者博山……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山西的骄傲。

每一个人物作为面塑的题材都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我们也应借鉴兄弟艺术,使面塑艺术向横向发展,如,溶入雕塑艺术的大气,夸张,变形,在造型变化上无须墨守成规,表达内容要有深度,要有内涵,要赋有想象力。

要借鉴陶瓷艺术,使其作品要有玲珑剔透的美感,没有做作的自然天成,是我非我的灵秀之美,捕捉昔影的古朴之感,和深邃的叙述般的韵味。

要借鉴浮雕之效果,使山西面塑艺术有精美的雕痕感,把它嵌入框内,更显面塑的纯朴与完美。

总之,山西面塑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贴近市场,让市场来评判,紧紧跟随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效应,让其成为一个整体,山西面塑艺术才有望得以更好的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