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作者:赵姣颖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文章主要以山西蒸制面食中的面塑文化为例,为大家解析面塑的艺术魅力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面塑的内在文化及寓意,让我们深刻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了解面食文化,从而认识到继承发扬传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寓意;传承

作者简介:赵姣颖(1991.8-),女,山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孙雅琪(1992.8 -),女,山东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正文: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地处黄河腹地,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三晋面食历史悠久,从可考证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赋予了它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此,山西的面食尤为分丰富多样,面塑艺术最能体现这一点,它们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寓意深刻,可谓别具一番风味。

传统节日的面塑艺术文化

春节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必过的节日。在山西,一到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为蒸花馍做准备,大多是为供奉神做准备。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枣山由三到五层面环衔接而成,底层最大,层层高叠,呈塔形,面环上镶满了红枣;在一层与一层中间有面花粘接,似浮雕;花的中心及面环的中心都镶有红枣。有的面环周围是花,有的是十二生肖,中间是二龙戏珠的造型,最上端则捏当年的生肖形象,例如鼠年就捏鼠的形象,牛年就捏牛的形象。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这些在民间都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它们的形象对称中有变化,整体感觉美,局部更巧妙。枣山的色彩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玫红、草绿、明黄,颜色鲜艳夺目,给人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敬灶王爷要蒸面兔;敬门神要蒸小枣山,小面圈;敬天地神则蒸面猪。一尊枣山馍是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虽然民间枣山形制与所捏内容有所不同,但寓意皆同。

元宵节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个狂欢节日。元宵节的面塑很多是与春节面塑相同的。例如上面所提到的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意

的造型比较整,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有吉祥如意之意。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很有美感;翻身代表来年有个翻身的机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贡日的造型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供神都会有它。元宵节的主要面塑是元宵枣花,整体呈塔形,底层最大,上面是一节一节用球形连起来的面团,点与线的结合是整个面塑的造型很具有设计感。圆球代表汤圆,“汤圆”,这个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因此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可以直接体现在面塑上。

清明节的面塑跟春节、元宵节的面塑有比较大的区别。清明节的面塑一般有:蛇盘兔、水牛、燕子。蛇盘兔的造型是比较抽象的,他将蛇和兔子的形象融为一体,蛇身兔首。蛇盘兔有两种:一种是给刚成家还无子嗣的男子食用,只有蛇和兔子的形象;另外一种是给成家并有子嗣的男子食用,整体的形象在蛇身上多了一只燕子,燕子代表子女,这就与后面要提到的燕子有了联系。

民间喜事的面塑艺术文化

除了传统节日需要蒸面塑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例如:婴儿满月、老人祝寿、婚礼,乔迁等等。

当地给婴儿做满月的风俗极为隆重,要备酒席款待贺喜的亲友。这一天最不可缺少的礼物是外婆用红布裹着的面圈和一双手锁。面圈也分两种。一种是男孩用的,面圈上的装饰是石榴,一般有九个,一把锁,一只福手。女孩的面塑则是九朵莲花,一把锁,一只福手。石榴代表男孩,莲花代表女孩,而锁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手锁,福手顾名思义就是有福气之手,整个面圈在于期盼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老人的寿辰对于山西百姓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在给老人祝寿时寿桃必不可少。寿桃的制作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有技术性,用剪刀的刀背将三角形的面团进行按压、揉捏,之后再进行调整。一般要蒸一个大概三到五斤面的寿桃,寿桃里包红糖,在大寿桃的周围还要蒸几个和老人儿女数量一样的小寿桃,代表着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

上面提到的只是比较常用的一些面塑,它们的制作方法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按、捏、揉、压、撮、剪、切、补、涂、抹等。这些习俗都是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因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而导致的多灾多病,老人早逝的心理禁忌促成这一民俗的形成。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这些面塑作品又体现了劳动群众的淳朴意愿与真挚感情,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慰藉着百姓的心灵。智慧的山西人把这种心理禁忌和祝福情感融入了面食当中

去,加以装饰,让面食从一种普通的食物,化为一种艺术品,一种饱含情感、艺术品位、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安新鲜:《高平民间面塑北京工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05)

[2]张青:《山西礼馍艺术》[精装]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第1版(1999-12-1)

[3].曹锡康:《面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版(2011-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