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项目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二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讲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讲义一、引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某个工程、活动或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通过评价,可以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采取控制和防治措施,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保护大气环境:评价过程可以揭示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大气环境。
2.促进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有助于确保工程活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过大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管理水平:评价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环境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评价范围和标准: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
2.环境基准和现状分析:分析当地大气环境的基准情况,了解目标区域的大气污染现状和特点。
3.影响预测:利用模型和方法预测工程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4.风险评估: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5.环境管理计划: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定性分析: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评估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
2.定量分析:利用模型、软件等工具对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提供量化数据支持。
3.特定评估:针对特定项目,开展更加细致的评估,包括风险评估、敏感性分析等。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项目影响评价1.项目背景:某城市计划新增一个工业区,涉及大量污染物排放。
2.评价过程:通过模拟和分析,预测排放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
3.结论:提出建设需要符合的环保条件,保证大气环境不受影响。
案例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估1.项目背景:某地引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
2.评价过程:采用模型分析,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定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是环境保护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和技术,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培养目标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
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立体整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并强调对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专业能力。
1、专业能力(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环境标准的意义及其关系,能根据相关政策、标准,确定评价参数指标及控制程度。
(2)具备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格式和要求。
(3)初步具备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污染源的来源、性质及分类,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分析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4)初步具备主要环境要素影响评价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大气、水、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方法、评价范围的确定;现状调查和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掌握常见推荐预测模式的计算。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述大气环境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因此,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种工程项目、生产活动或政策措施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见到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规划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 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实地调查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项目周边的环境特征、自然条件等情况,为后续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采样分析则是通过取样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以评估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2. 模型模拟和预测模型模拟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利用现代大气环境模型,可以对项目或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3.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可能的环境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风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1. 工程项目环评在工程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政策决策评估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时,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了解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从而优化政策内容和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企业环境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关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减排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资源。
五、结论通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可以看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第2节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精品PPT课件

• B.等标污染负荷 等标污染负荷的公式为:
式中:Pij──第j个污染源中的第i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 负荷;m3/s
Cij──该企业内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m3 Coi──该企业内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Qij──第j个污染源中第i种污染物的排放流量。m3/s
污染 污 染 负 荷 负荷比
食品厂(3)
污染 污 染 负 荷 负荷比
污染物 总污染 负荷比
污染物 顺序
污水量(m3/s)
挥发酚
COD 悬浮物 硫化物 合计 污染源顺序
主要污染源是,主要污染物是。
计算结果汇总表
污水量(m3/d) 挥发酚
造纸厂(1)
污染 污 染 负 荷 负荷比
酿造厂(2)
污染 污 染 负 荷 负荷比
• 对于建设项目的面源,可按单个面源的实际面积进行 统计。
• 面源统计的参数包括:
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
②面源有效排放高度(m)、网格面源或单个面源的平均海 拔高度,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 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③网格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 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网格面源分 为2~3类。
标准体积M N 3或者NM3
标准状况:273K,1.013×105Pa 或0℃,760mmHg
换算公式:
物料衡算法
• 物料衡算法是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 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 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 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其公式如下:
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
经验估计法
• 该电厂烟尘去除量为( )kg。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考虑次级污染物。
• 考虑前体污染物。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 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P47表5-2列出各类工业企业的特征大气污染 物,可供筛选污染因子时参考。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 程图。
5.3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 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常规大气监测点的例行监测 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 超标值、变化趋势等。
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注意的要点:各点各期各主 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 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 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 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 等。
(2)按分厂或车间统计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 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工程的 削减量等三个数值,并以此计算最终排放量。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4)除调查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 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对于范围比较 大的城区和工业区,一般是把源高低于30m、源 强小于0.04t/h的污染源列为面源。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础上,通 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 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 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He=Hs+△H
(1)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H按下述方法计算。
①当烟气热释放率Qh大于或等于2100kJ/s,且烟气温度与环 境温度的差值△T大于或等于35K时,△H采用下式计算:
H n0Qhn1 H n2 u1
Qh
0.35PaQv
T Tt
H
5.50Qh1/
4
(
dTa dz
0.0098)3/8
(5-20)
3.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1)连续线源扩散模式 : (P113)
在高斯模式中,连续线源等于连续点源在线源长度上的 积分。直线型线源等简单情形,可求出连续线源浓度的解 析公式(线源与风向垂直、平行、成一定角度)。
(2)连续面源扩散模式: (P114)
地面浓度扩散模式
我们时常关心的是地面浓度而不是任一点的浓度。
当z=0时,由
C(x,
y,
z)
Q
2 u
y z
exp(
y2
2
2 y
) {exp
(z
He )2
2
2 z
)
exp
(z
He)2
2
2 z
)}
推导得到地面浓度模式:
C(x,
y, 0)
Q
u y z
exp(
y2
2
2 y
) exp(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点源扩散高斯模式中参数的选取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特殊情况下大气污染物预测模式
1.1 坐标系
原点: 排放点(无界点源或地面源)或高架排放点在地面的 投影; X轴:与平均风向一致; Y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 除 异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1h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第六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节 大气环境规划和污染防治对策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监测因子根据国家规定的表征大气环境质 量的常规污染物、当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
及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综合确定。监测范 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
3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4)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MAQI
I c2
I
2 s
I
2 p
I
2 n
I
2 o
式中I: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下角字母分别代表c为CO;s为SO2;p为 颗粒物质;n为NO2;o为氧化剂。
Ic
c8
Sc8
2
c1
Sc1
2
Is
sa
Ssa
2
s 24
S s 24
2
s3
Ss3
2
Ip
pa
S pa
2
p24
S p24
(2)O3:阔叶植物下表皮出现不规则的小点或小斑,部分下陷,小点变
成红棕色,小斑褪成白色。随植物受害程度的加重,叶子可发生密集的小点 (斑),并可联结成较大的斑。禾本科植物最初坏死区(小斑)不联结,随后可造 成较大的坏死区。针叶树叶顶部发生棕色死尖(枯尖),和SO2伤害症状相似, 但棕色和绿色组织分布不规则。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1000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60、68时,应分别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 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 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 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 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 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
1.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1.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 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 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 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 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 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 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 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 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料相吻合,且只 需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因此使 用最为普遍。
项目四: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 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 担率)。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等行为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合理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基准和监测、模型模拟和预测等手段。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等。
以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包括源头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评价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评估大气环境的健康风险和持续性。
其次,需要进行大气环境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现有的气象和排放数据,并使用物理方程和统计技术来计算大气扩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识别和评估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需要考虑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对局部区域和特定群体进行评估。
例如,工厂附近的居民、学校和医院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评价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需要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需要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用科学方法。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决策,可以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2. 点源调查内容
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m);
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
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臵2~4 个监测点。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 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 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的 ,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 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a)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 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 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并评价达标情况。 b) 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 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 关系。 c)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a)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 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
3. 面源调查内容
a)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臵的海拔高度(m);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制造和使用各种技术设施已经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环境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还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至关重要。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指利用现有的气象、地理、工程等数据和方法,预测特定规模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工程项目的类型、地理位置、使用的技术、运营方式等。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污染物的排放和传输。
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物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污染源排放和传输特性等因素进行参数化建模。
通过模拟和分析污染物的传输行为,可以预测影响范围、浓度和持续时间等。
预测大气环境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气象学家、环境科学家、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等都需要参与其中。
气象学家需要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和预测,以帮助模型建立和参数化。
环境科学家需要提供有关污染物排放和传输特性的数据和知识,以适应模型的需求。
工程师需要提供有关工程项目的技术和操作细节,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预测的结果评估和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预测结果的评估和解释。
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评价通常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预测结果,评价可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
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工业园区、交通设施和能源项目等,预测和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提前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可以在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2课程名称环境检测与评价计划学时授课章节第17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大气质量的预测模型以及清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级划分等内容。
掌握大气环境评的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1)大气环境现状评价;(2)大气环境预测模型;(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解、提问等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业与思考题:什么是有效源高?怎样确定烟气抬升高度?第十七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1.大气污染的形成: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根源)——大气——在风和湍流的作用下向外输送扩散——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人群健康威胁——大气污染2.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的因素(1)污染源:源的形态(点源、线源、面源)、源强、源的排放规律(2)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3.评价程序(1)调查准备阶段:范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制定检测规划、装备;(2)污染物监测阶段:(3)评价分析阶段:分析大气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状况等(4)成果运用阶段: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4.大气污染监测评价(1)评价因子的选择:选择主要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目前,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类: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有害气体(SO2、氮氧化合物、CO、O3等)、有害元素(F、Pb、Hg、Cr、As等)、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等)。
(2)评价标准的选择: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标准(3)监测:①布点:网格布点法、放射状——、功能分区——、扇形——。
布点的原则:a:最好设置对照点;b:点的设置要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c:能覆盖评价区域;d:大气监测布点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点位调整依据: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环境空 气功能区和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处方位调整;
(3)布点要求:反映环境敏感区域、环境功能区、预计受项目影 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5、监测采样; 6、同步气象资料要求: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环境空气 质量现状监测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7、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可编辑ppt
8
调查内容:
(1)一级评价项目: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2)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
标,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烟 气出口速度,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 工况,年排放小时数;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 排放小时数。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面源所在位置的海 拔高度,面源初始排放高度,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 排放小时数。4)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体源所在位置的 海拔高度,体源高度,体源的边长,体源排放速率,排放工况,年排 放小时数,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5)线源调 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线源距地面高度,道路宽度,街道街谷高度,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平均车速,各时段车流量、车型比例。 6)建筑物下洗、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调查清单包括:粒径分级、分 级粒径、颗粒物质量密度、所占质量比)等内容。 (2)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参照一级评价项目,适当从简; (3)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 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分析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分析超
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 化趋势。
可编辑ppt
11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
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 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 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 于5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铁企业,其污 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3、监测布点数量: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结合评价范围的地形复杂 程度、污染源和环境空气敏感目标分布情况,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 量。一级项目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不少于6个,三级在评价范围内 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有近3年监测资料的,可不设监测点,否则设 2-4个点。
可编辑ppt
10
4、监测布点位置: (1)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一
(1)列表统计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计算各取样时间最大浓度值占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2)分析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 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3)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
———————————————————————————————
此外,核设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
定 : 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
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80km的圆形地区
可编辑ppt
6
大气污染源调查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质产生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因此大气污染源可概 括为两类: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在大气污染控制中,主要研究 的对象是人为污染源。根据对主要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污 染源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
据美国1968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交通 运输(其中主要是汽车排气),约占全部大气污染物的56%,其次是 燃料燃烧,约占17%。两者总和共占73%。这就说明,大气污染物的 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大气污染问题与能源结构及利用情 况密切相关。
——摘自《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第2版) 李连山 主编
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 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 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 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可编辑ppt
5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包 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 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气环境保 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可编辑ppt
7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 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 价区内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 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 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 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 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可编辑ppt
9
大气环境监测
1、监测因子:常规污染因子、特征污染因子、没有环境质量标准的 毒性较大的污染物。
2、监测制度: (1)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监测期的规定; (2)任何级别的评价项目的每期监测时间都要求取得有季节代表性 的7天有效数据; (3)监测时间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和预测模式的需要; (4)无法连续采样的,一级评价项目每天采样8个小时浓度值,二三 级评价项目每天4小时浓度值;无法连续采样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 一次浓度值。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可编辑ppt
1
学习任务
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期)
2、大气污染源调查
3、大气环境监测(参数选择、布点、采样、分析)
4、大气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因子选择、评价方法)
5、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2
可编辑ppt
山清水秀天蓝蓝
可编辑ppt
3
触目惊心
可编辑ppt
4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根据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确定评价范围。对于一、 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 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 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 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 适当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