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

环评大气专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大气专项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大气专项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专项评价的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大气专项评价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料使用、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找出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为后续的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自净能力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
大气污染现状评价大气污染现状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确定大气污染的程度,包括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超标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预测项目实施后的大气环境影响提供依据。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大气自净能力是指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转化和清除能力。
大气自净能力评价主要研究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变化规律,阐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环境污染的分布范围与强度。
这有助于了解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机制,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影响评价是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已产生的效应。
这包括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健康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 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 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级项目不必。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评价因子
Pi较大的污染物
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
15
5.6大气环境调查
大气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 境概况、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以及评价区域内的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等方面的调查。
17
5.3.2.2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源一般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固定污染源包
括工业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目前导则只要求掌握 此类污染源。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 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 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 目工业污染源。 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污染源 要做详细的调查。如评价区域内有在建、拟建项目, 则需对其污染源进行详细的调查。
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 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 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 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 因子数一般不超过5个。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先分析建设项目可 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即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然后 再进行因子筛选。
分析不同季节(取暖期和非取暖区、或春夏秋冬 季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况。
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应对其采 用的监测方法、仪器性能、监测频次等数据的有效 性予以说明,评估数据质量;当项目同时开展空气 质量现状监测时,应对历史资料与现状监测结果的 系统误差进行评估、说明。
25
5.7.2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作用: 1)为预测和评价提供背景数据; 2)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和污染源资料验证或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二、术语和定义
•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 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 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 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 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 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 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
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 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 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 地面气象观测。
•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
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 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浓度的正态分布
• 开阔平坦地面,连续点源排放污染物,在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以烟流 形式存在,并处在湍流随机运动中,其浓度分布通常符合在平均烟流 轴两侧呈正态分布规律;污染物颗粒粒径小于15μm时,受重力影响 可以忽略,其浓度分布垂直方向也呈正态分布,(见图3-5)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 (1)、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中每个断面按高斯分布(正态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 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g/km.s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或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测试阶段、影响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2、复杂地形条件:山区、丘陵、海边、大中城市。
3、不利气象条件:逆温薰烟、山谷风、海陆风、背风涡旋、热岛环流、下洗、静风。
4、风频:吹某方向风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
百分比最大的方向——主导风。
5、逆温相关参数:频率、厚度、强度、底高、顶高、生消规律、种类。
6、薰烟特点:伴日出辐射,在日出后1小时左右出现,持续时间0.5—1小时。
上部稳定,下部不稳定。
7、海岸薰烟:出现在春夏白天,吹海风情况下。
此时大气污染源排放口应在边界层之上。
8、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源强、烟温、烟速、烟气量、烟囱高度、内径。
面源:源强、面积。
9、大气自净能力:平流输送;湍流扩散;清除机制(沉降、化学转化)。
10、大气稳定度包括:整层大气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强弱。
11、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应取年日平均浓度计算。
12、联合频率因素: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
用于长期浓度计算。
13、评价工作内容表(简单记)14、P—T大气稳定度表(不用背,会查),三个因子,六级ABCDEF15、大气扩散参数表:三个因子: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取样时间。
16、卫生防护距离表:因子:源强、面积、标准、行业类别、五年平均风速。
17、主要污染气象观测方法及大气扩散模式。
18、评价级别公式:Pi=(Q i/C0i)×10919、质量指数I i=C i/C i0>1.0时超标,≤1.0时达标20、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U2=U1(Z2/Z1)P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U=U10(Z/10)P 21、地面轴线浓度:C(x,0,0)=(Q/лuσyσz)exp(-H e2/2σ2)z22、最大落地浓度公式:C m=2Q/лeuH e2P123、源强:SO2排放量=用煤量×含硫率×2×80%(意即20%的硫在灰渣中)例1、某工厂烟囱高45m,内径1.0m,烟温100℃,烟速5.0m/s,耗煤量180kg/h,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中性条件下,距源450m轴线上SO2小时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考虑次级污染物。
• 考虑前体污染物。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钢 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P47表5-2列出各类工业企业的特征大气污染 物,可供筛选污染因子时参考。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 程图。
5.3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 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常规大气监测点的例行监测 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 超标值、变化趋势等。
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注意的要点:各点各期各主 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 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 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 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 等。
(2)按分厂或车间统计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
(3)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 程排放量、改扩建工程排放量、改扩建后工程的 削减量等三个数值,并以此计算最终排放量。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4)除调查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 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5)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对于范围比较 大的城区和工业区,一般是把源高低于30m、源 强小于0.04t/h的污染源列为面源。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础上,通 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 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 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进一步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 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可基于评价范围的气象特征及地形 特征,模拟单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同平均时限内 的浓度分布。不同的预测模式有其不同的数据要求及适用范围。
PM1O)、氮氧化物(NO2)、CO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
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 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 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5
术语与定义
4.大气污染源分类 点源、线源、面源、体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 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精选PPT课件
7
术语与定义
8.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
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 见图 2。
精选PPT课件
8
术语与定义
9.推荐模式 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A所列。包括: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其中粒径小于15μ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 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精选PPT课件
6
术语与定义
7.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 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精选PPT课件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 除 异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1h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第六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节 大气环境规划和污染防治对策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2
监测因子根据国家规定的表征大气环境质 量的常规污染物、当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
及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综合确定。监测范 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
3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大气环境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指根据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制定出衡量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识别关键污染物潜在传播载体,估算大气环境影响,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的技术手段。
大气环境评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对改善当前环境质量及其稳定详细规范,限制或控制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源和社会活动,减少生态系统的损害,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对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进行生物测试、噪声测试和材料测试,以了解空气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大气污染物测试和传输路线研究,并以该结果为基础进行控制排放,防治污染及限制排放的可行性评价,从而进行合理编制及调整减排策略,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主要流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几个步骤。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采用大气质量监测和空气质量评价技术对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研究;大气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评价旨在确定污染物的潜在传播路径,进行先行性的空气污染影响评价,从而
确定影响范围及程度;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及可行性评价是针对污染物传播路径研究出来的污染物排放源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技术研究并对控制排放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以上,就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内容列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当今环境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防治空气污染,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生态系统的损害,保证健康的空气状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四、大气扩散模型
在大气环境影响平均的实际工作中,大气扩散计算通常 以高斯大气扩散公式为主。
高斯模式是一类简单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在均匀、定 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由此可导出一 系列高斯型扩散公式。实际大气不满足均匀、定常条件, 因此一般的高斯扩散公式应用于下垫面均匀平坦、气流稳 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更为有效。
1.1一次(30min)和24小时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
1.2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不 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 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 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 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 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 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 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 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 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料相吻合,且只 需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因此使 用最为普遍。
项目四: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具体 有以下几点:
(1) 了解建设项目建成以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 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3) 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 担率)。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等行为所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信息和建议,以便在决策过程中合理权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基准和监测、模型模拟和预测等手段。
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大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等。
以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和具体内容。
首先,需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包括源头排放和环境监测数据。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如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
评价可以基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从而评估大气环境的健康风险和持续性。
其次,需要进行大气环境模拟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这种模型通常基于现有的气象和排放数据,并使用物理方程和统计技术来计算大气扩散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然后,需要识别和评估敏感区域和敏感群体。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需要考虑整个地区或城市的整体影响,还需要对局部区域和特定群体进行评估。
例如,工厂附近的居民、学校和医院可能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
因此,评价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需要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的决策和管理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需要识别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大气质量。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用科学方法。
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决策,可以达到保护大气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c)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d)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2. 点源调查内容
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m);
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
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臵2~4 个监测点。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 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 项目位臵附近有代表性的 ,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 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四、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a)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 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 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并评价达标情况。 b) 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 质量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 关系。 c)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二、污染源调查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a)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 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 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
3. 面源调查内容
a)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臵的海拔高度(m);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流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政策措施等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项目、规划或政策在实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和治理措施,保障大气环境的质量。
1.方案制定与准备在评价开始之前,需要确定评价的项目或规划范围,并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目标和任务,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2.调查与资料收集对评价的项目或规划所涉及的区域进行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大气环境现状、项目或规划的技术方案、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等。
3.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调查和资料的分析,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排放源分布、空气质量指标等,以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4.影响评价与预测通过分析项目或规划对大气环境的各类影响因素,包括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的影响,进行影响评价与预测。
通常会借助数学模型或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
5.环境管理措施根据对影响评价与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包括减排措施、环境修复和保护措施等,以减少或避免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环境质量。
6.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环境的安全。
7.报告编制与公众参与根据评价的结果,编制评价报告,并进行公众参与。
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评价过程、结果、管理措施和风险评估等,并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8.决策与实施评价报告经过论证和审批后,由相关部门或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9.监测与评估对决策和实施后的项目或规划进行监测与评估,检测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情况,以保证环境质量和项目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 背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国家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监测、评估和预测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则旨在指导和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环保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2.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建设、改扩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
3. 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噪声等因素。
•预防原则:采取措施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合理性原则:评价应基于科学、公正的方法和数据,结果应具备可信性和可靠性。
4. 评价内容•项目描述:详细描述项目涉及的环境背景、规模和技术特点。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区域气候变化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改善措施。
•环保措施建议: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减排技术、污染物治理等建议。
5. 评价程序1.立项阶段: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立项申请书,报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2.调查阶段:开展环境背景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搜集相关数据。
3.评价分析:利用气象模型、排放模型等工具,对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评价报告:编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交相关环保部门审批。
5.监督检查:环保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合规性。
6. 结论和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旨在规范和指导各类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建议相关单位严格执行评价程序,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管理,减少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以上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通过对建设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查清建设工程四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推想建设工程建成后可能对四周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并作出评价;对设计中拟承受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展可形性论证,并提出建议;使建设工程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把握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容许的范围内。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其次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1. 评价工作的分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2.2-20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规定,评价工作的分级应选择推举模式中的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展分级。
具体如下:依据工程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的最大地 面浓度占标率 P 〔第 i 个污染物〕,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 i最远距离D。
10%其中主要污染物以等标排放量Pi 〔m 3/h 〕确定:Q P =i ⋅109ic0i式中:P ------- 第 i 类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m 3/h ;iQ ------ 第 i 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 ; i C ------ 第 i 类污染物空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0i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确实定:〔5-1〕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承受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 3;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污染物 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计算,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 3 倍值;对该标准p =iC i⨯100%C0 i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二氧化硫 SO2总悬浮颗粒物TSP10mg/m 3(标准状态)二氧化氮 NO2年平均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0.04 0.08 0.12 0.08 0.12 0.243中未包含的工程,可参照 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工程,可参照 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GB3095 中常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一级标准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浓度单位年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1 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年平均 0.08 0.20 0.30 日平均 0.12 0.30 0.50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 0.04 0.10 0.15 PM日平均 0.05 0.150.25一氧化碳 日平均 4.00 4.00 6.00CO 1 小时平均 10.0010.0020.00臭氧1 小时平均0.160.20O2. 级别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5-3 划分,P 按公式(5-1)计算。
如污染物数大于 1,取 P 值中最大ii者。
表 5-3 评价工作等级3. 等级调整(1) 同一工程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工程的评价等级。
(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工程,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都有明显削减的改、扩建工程,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 假设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安康或生态环境有严峻危害的特别工程,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建、扩建工程,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 对于大路、铁路等工程,应分别按工程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效劳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一级二级 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 max≥80%,且D 10% ≥5km 其他P <10%或 D max 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7)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二、评价范围确实定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 为半径的圆或 2xD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0% 10%范围;2.当距离超过 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 的圆形或边长 50km 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工程,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 的范围。
第三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污染源调查1、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依据评价工程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展筛选。
首先应选择该工程等标排放量P 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峻污染的污染物。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 5 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的做法是:先分析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即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然后再进展因子筛选。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工程,应调查分析工程的全部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工程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工程、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工程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全部的拟替代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工程可只调查分析工程污染源。
3、大气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对于建工程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工程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资料;对于现有工程和改、扩建工程的现有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展实测。
4、污染源调查内容(1)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对改、扩建工程应给消灭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推想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3)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量其非正常排放量;(4)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1、现状调查资料来源(1)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工程有关的监测资料;(2)收集近三年与工程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3)进呈现场监测。
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比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状况;假设检测结果消灭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缘由;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因子:凡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工程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有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2.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布点。
一级评价工程,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价工程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 个;三级评价工程,假设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 个点进展监测。
3.监测制度一级评价工程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工程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工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 天有效数据。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根本原则(1)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工程的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内地形简洁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全都、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2)分为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3)对于各级评价工程,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二级评价工程:(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工程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 年内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假设气象观测站与工程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全都,还需进展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工程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 年内至少连续 1 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假设高空气象探测站与工程的距离超过 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承受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 内的格点气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