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近现代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变革
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变革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变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方向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动了欧洲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
在19世纪,蒸汽机、铁路和纺织工业的兴起使得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同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踏上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化进程使得商品生产大规模化、机械化,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电力、钢铁和化学工业为主要动力。
电力的普及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工成为可能。
同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也为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全球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0世纪中叶以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的崛起,以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
全球化进程加速,贸易自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崛起。
然而,世界经济发展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球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距。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UN)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各国也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研究和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世界经济将继续向更加开放、繁荣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解决面临的各种经济难题,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第8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提示: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 益。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 因。 提示: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福利开支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口增加;社会不满。
核心归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新发 展需要巨额的资金,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 的承受能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 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借鉴。
消费需求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效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 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 维护经济秩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公共支出总额 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 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 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 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 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民权运动取得了什么成就。 提示:成就: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政策,黑人获得选 举权和被选举权。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C 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系
D 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系
【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凡—华体系实质含义的理解, 弄清它是确定对“世界”而不是仅仅对“欧洲”统治 的新秩序,考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2、对美国“冷战”政策的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①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②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③“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 台 ④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
B.②③④
【解析】本题重在考察对“冷战”政策含义的理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察对历史概念的正确再认再现能力。
3、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 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 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 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20世纪50-60年代:美攻苏守(表现之一: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20世纪80年代:双方实现实现有限缓和
主干知识整合
一、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意识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形态不同造成的矛盾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示意图,它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格局。
英 德 法 意 俄 奥 苏 美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欧盟
日本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爆发前剑拔弩张的气氛?战争 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图二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种格 局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3、图三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政治 格局的发展趋势如何?
全球变化近现代全球变化 ppt课件
几十年);
– 温室效应仍不可忽视。
2020/12/4
观测到的其它有辐射重要性的气体 的变化
• 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O3 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 过去二十年平流层O3减少导致的平流层系统负辐射强迫量 为0.15W/M2 。另外,据有限的观测和模拟估计, 1750 年以来对流层的O3含量增加了约35%,导致的全球平均辐 射强迫增加0.35±0.2W/M2。
16% ,达到46ppb。
• N2O是一种重要的大气辐射活性成分。其单个
分子的辐射效应远大于CH4和CO2。
2020/12/4
大气中的含卤成分
• 氯氟烃(CFCs):大气中一系列含有C、Cl及F原子的卤代
烃的总称。它们常作为制冷剂、喷雾剂及溶剂广泛应用在
工业生产中。
– 可破坏平流层的O3;极强的温室效应,某些CFCs分子的温室 效应强度超过CO2分子1万倍以上。
2020/12/4
大气中的CO2含量在近200年时间里一直在上升
18世纪以前的CO2变化范围
19世纪到现在 CO2变化
近半个世纪CO2的变化
2020/12/4
观测到的全球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 含量
• CO2 :
– 大气中CO2浓度从1750年的280ppm增加到 1999年的367ppm,增加了31%,
对红外辐射进行吸收的气体。
• 温室效应:对到达地球表面的短波太阳辐
射近乎无阻挡,但部分地吸收地球表面向 外发射的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的再发射 向地面传递能量,使地面温度上升。这一 过程类似玻璃温室产生的作用,被称为温 室效应。
2020/12/4
大气中的主要温室 气体
2020/12/4
温室效应原理
1900年以来 全球变化的态势(近现代全球变化)解析
2018/10/7
(3)N2O
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N2O浓度以稳定增长 了16% ,达到46ppb。 N2O是一种重要的大气辐射活性成分。其单 个分子的辐射效应远大于CH4和CO2。
2018/10/7
(4)大气中的含卤成分
氯氟烃(CFCs): 大气中一系列含有C、Cl及F原子的卤代烃的总称。 它们常作为制冷剂、喷雾剂及溶剂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
极 臭 氧 洞 的 年 际 变 化 趋 势 2018/10/7
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臭氧的变化
由于火山活动的 影响,南北纬20º - 60º 之间地区的大气臭 氧总量存在少量的减 少;未发现20º N- 20º S之间地区的大气 臭氧总量发生变化。 “青藏高原臭氧低谷”
2018/10/7
北极地区臭氧的变化
• 概述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 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 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 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 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 生大量的碳交换。 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 。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 ,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 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O3 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过去二十年平流层O3减少导致的平流层系统负 辐射强迫量为0.15W/M2 。 另外,据有限的观测和模拟估计, 1750年以来 对流层的O3含量增加了约35%,导致的全球平均辐 射强迫增加 0.35±0.2W/M2。 一些气体只产生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包括NOx 、 CO 和各种有机物等。
•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全球变化: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变革,四个主要表现:1、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2、地球是一个以变化为特征的行星3、人类正在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4、可持续发展观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2、以发生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心3、人类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也是全球变化影响的承受者主要科学问题变化:地球系统是怎样变化的?驱动力:地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响应:地球系统对自然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后果:地球系统变化的结果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是什么?预测:如何预测地球系统未来的变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成就:1、建立了一批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
2、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力量3、初步构建了全球变化观(监)测网络框架4、发展了气候系统模式及其分量模式5、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学术成果未来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1、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
2、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
3、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研究。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教学课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联合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而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如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且最终达成了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的“万隆精神”。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第三世界的联合则恰好相反,如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既非战争
战时同盟
苏联
和平
共产主义
扩张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
德国分裂
北约
古巴导弹危机
热战
缓和
日本经济
两弹一星
万隆会议
两极格局
不结盟
苏联
会晤
两德统一
裁军
和平演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本质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题目立意本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比较作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对美国冷战措施本质的准确理解,同时也考查了历史解释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00年以来 全球变化的态势(近现代全球变化)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 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 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 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 ,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 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 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014-6-13
温室效应在全球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自然过程控制下的温室效应使得地 表平均温度提高了33°C。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 15°C 月球表面平均温度: -18°C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 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从而加强的温 室效应,导致地球系统面临全球增暖的威胁。
2014-6-13
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能否饱和
刘玉芝、肖稳安、石广玉
利用最新版本的大气气体吸收光谱资料HITRAN 2000,用精确的逐线积 分算法,计算了大气CO2浓度加倍后产生的辐射强迫,研究了CO2温室效应的 饱和度,以及饱和与非饱和的光谱范围。
结论
(1)在目前大气CO2含量下,CO2的15 μm(660-670cm-1)带中心已达到 饱和; (2) CO2浓度变化对辐射强迫的贡献主要来自15 μm带的两翼 (左510-650cm-1 ;右690-840cm-1 ); (3) 10 μm带远远没有饱和。虽然其带强比15 μm带的峰值强度要小6个 数量级以上,担它对总的辐射强迫仍有重要贡献。 (4)其他的CO2吸收带贡献较小。
课件1: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7)邓小平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 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 成就。
谢谢观看!
3.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原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亚洲的印度民族独立,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 洲开展捍卫主权斗争,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在这种浪潮下瓦解。亚非拉国家在 民族振兴、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不合理的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坚持不 懈的斗争。
核心知识·要点整合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 政治制度
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 集权)、一党制、 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多样性、民族性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 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化的主张 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 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 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苏联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 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 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 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58年,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 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共42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全球变化ppt
1. 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
全球观点: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 看作-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 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 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全球尺度: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 约相当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 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 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1. 地球系统中的不同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 体。
2. 不同的地球系统过程具有不同的时间和 空间尺度。
3. 地球系统的能源分别来自地球之外和地 球内部。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一、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
延续至今。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 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 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 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 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洋流 分 类
成因 性质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暖流 寒流
风
在风的影响下,海洋表层的
海水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
规模流动.
由密度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大
西 洋
地中海
盛行风
风海流 由 密度流 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分布规律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世界洋流模式图
分布规律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气候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冰冻圈 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物理系统
温室的保暖效应
温室效应:
1. 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
“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
而非现在的15℃。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共42页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2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PPT共42页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2、表现:3、影响: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部编版必修
3.【图解历史】 冷战的表现 二战后,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4.【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阅读教材P111“学思之窗”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 意图”。 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说“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 关的问题”?
提示:从历史上看,苏联几次遭受外敌入侵,都是来自西部,经由波兰地区, 苏联西部的安全对苏联至关重要。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不仅这样说,也的 确把苏波边界西移,这引起美国的不满与疑虑。
5.【图解历史】 冷战的影响
6.【社会情境】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上图是关于日本的漫画(【注】UN是联合国英文United Nations的缩 写。)
思考:漫画反映了日本的什么要求?
提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7.【图解历史】 多极力量的成长
8.【概念辨析】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这一词汇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由当 时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由于它所进 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 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 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唯物史观]——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 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②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 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 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联。 (2)缓和 ①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②表现 a.美苏交流: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些目前生活在孤立、零碎的小块栖息地里的生物,如埃塞俄比亚的珍稀狒狒、澳大利亚山区的小负鼠、墨西哥王蝶等将面临最大的生存危机,美国纽约州的大多数北方云杉和冷杉林将消失。在侥幸保留下来的小块栖息地里,可能有多达20%的物种将会灭绝,特别是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尤为如此。
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过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至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三九”毫无寒意,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沙尘暴愈演愈烈。
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干旱。
三、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是一种缓发性的自然灾害。也正因为它是缓发性的,因而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以为每年2~3个毫米的上升还构不成危险。其实,这种灾害是累积和渐进的。以现在每年3毫米和每十年再增加1毫米为例,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海平面将上升3厘米,第二个十年上升4厘米,最后十年将升高12厘米。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累积升高75厘米。再加上许多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可能达到1~2米甚至更多。这对许多地方的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二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改变了与大气交换的比例。如森林的减少使地表生物量减小,减少了对CO2的消耗和贮存。
三是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大气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大气中的原有的化学平衡。如氟里昂(CFCs或HCFCs)分子的氯原子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从氟里昂分子里逃逸出来,并能反复地和臭氧结合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分子,一般地,一个氟里昂分子可以和十万个臭氧发生反应。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100多年里,全球平均降水量在10年际尺度上的变率已经增高,这可能意味着,伴随着全球增暖,全球平均降水量有更趋于多变的趋势。
此外,美国本土的极端强降水事件中的降水量比例显著增加。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热带飓风和台风存在长期趋势性变化。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Nino-C区)海温距平逐月变化曲线
来自地面的记录确已证明,全球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出现显著上升,到目前已经增加0.3-0.6℃,20世纪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而且全球变暖的趋势一直持续到90年代。伴随着1991-1995年中期的El-Nino事件的延长,和1970年代以来的El-Nino事件更加频繁,ENSO已表现异常。一些地区的降水也表现异常。
1950年以来极端低温出现频率很可能已减少,极端高温出现频
略有增加70年代以来ENSO发生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近几十年南半球部分海洋和南极大陆部分地区没有变暖,南极海冰范围未见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增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均匀的。
在时间上,20世纪前40年和最近的20年,这两个阶段最为明显。
其他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也倍受注意。
CH4:天然湿地、燃料燃烧(天然气、生物质)、稻田、动物反刍和垃圾填埋。
N2O:土壤中的脱氮作用、农业生产和工业过程
二、温度和降水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已经对地球气候产生了影响,这重要包括全球变暖、降水图式的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等。
太平洋岛国将遭“灭顶之灾”
“最令人伤心的是你不知道你的儿孙将住在哪儿——水面在上升,它将很快淹没你的家园,”独立电影制片人桃丽斯说。在她的《上升的水平面》的影片中,她走访了众多太平洋岛国。
联合国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6度,海平面将提高6英寸。这一结果的直接受害者就是这些分布在浩淼太平洋上的岛国以及逾700万的人口。
报告估计,加拿大、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在的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将是全球最快的,在这些地区最多可能有70%的动植物栖息地将会消失。到21世纪末,在俄罗斯、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挪威、瑞典、芬兰、拉脱维亚、乌拉圭、不丹和蒙古目前的动植物栖息地中,将有45%的栖息地不复存在。生活在海岸和岛屿地区的物种还将遭受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升高的双重威胁。
从电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图片引入全球变暖的话题,珠穆朗玛峰正在消融――新的冰河世纪可能就要到来……
近几十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显著变化,伴随着灾害性天气频发:暴雨、台风、海啸、干旱、洪涝、沙尘暴、雷电等灾害事件频发。
这种变化被科学界认为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的增加最终导致了这些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o农田扩张农业文明约有1万年的历史,但耕地增长速度缓慢。耕地的扩张主要发生在1850以来的140年间,其中最近90年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
o林地减少过去140年间,拉丁美洲林地面积减少了28%;南亚和东南亚减少了34-38%
o城市扩张总面积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左右,但发展迅速。
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
大气成分变化是地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平衡受到破坏的表现。
1.改变大气成分的三个途径:
一是通过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改变地表向大气的排放,如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SO2、CO、NO、CH4等化合物,制冷剂的使用导致氟里昂(CFCs或HCFCs)的排放;森林燃烧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CO2的含量在过去200年里一直在上升,根据极地冰芯分析资料,在18世纪以前的20万年里, 大气中的CO2的含量一直波动于190×106~280×106 ppv左右。但从19世纪开始,CO2的含量持续增加,到1998年已经达到360×106 ppv。
例如:冰芯记录的15万年来和四次冰期的气温与CO2浓度变化
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全球变暖使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曾发表题为“全球变暖与陆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报告说,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世界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按照通常的估计,今后100年里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加1倍。由此引起的气温升高、两极冰冠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将使许多动植物无法继续在原来的栖息地生存,不得不为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进行迁徙。如果某物种迁徙的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这个物种就有灭绝的危险。在部分地区,一些植物的迁徙速度必须超过它们在地球上一个冰河期时迁徙速度的10倍才能生存。
目前已有清楚的迹象表明生物多样性开始在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反应
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
地理分布的改变
生理发生改变
生活周期发生改变
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
生存能力降低
六、荒漠化
荒漠化是又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7年7 -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举行了特别会议,对内罗毕会议后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治理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1986年3月23日,世界气象宣传日的主题是:气候变化、干旱和荒漠化。
温度变化:
近140年来全球年平均地面气温距平变化
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近百年来增暖是全国性的,增温幅度为每百年0.37C;1998年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达到1.38C。
全球变暖的主要观测事实:
20世纪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增加了0.6℃±0.2℃
60年代末以来雪盖面积很可能减少了10%
欧洲大部分地区、中国和美国,历史上森林都比现在高得多,但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大片的森林已经消失,在原来为森林的地区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农业作物。
今天全球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2%,包括矮灌林、疏林和密闭林。
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在南美洲、中美洲、东南亚和中部非洲;加拿大、俄罗斯和北欧各国森林覆盖率也较高。
50年代以来北半球春夏海冰面积减少了10-1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了0.1-0.2米
20世纪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地区云量可能增加2%,温度日较差减小
20世纪北半球大陆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很可能每十年增加了0.5-1.0%,而大部分亚热带大陆可能减少0.3%
20世纪后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2-4%
全世界约有半数以上居民生活在距海不到60千米的沿海地区。我国有41%的人口和60%以上的财富分布在沿海地区。因此海平面持续上升是决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些太平洋上小岛国,如汤加,马沙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共和国应对海平面的上升时是十分脆弱的,海水的上升和海上风暴的发生都会导致海水大面积入侵,造成国家领土的丧失海平面上升。
第八章近现代全球变化
研究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
有利条件:
可以借用陆地、海洋和太空的观测数据对全球气候进行分析;数据的精确程度比代用数据高。
不利因素:
某些范围广泛、幅度较大的“变化”,放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去衡量,可能只是自然界的正常振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化;由于各地区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各地的变化不尽相同,互呈纷异的现象却是全球变化响应的真实反映。
在空间上,中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南半球升温比北半球明显。
目前的主流意见是把过去100多年的这种温度变化归结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最后解决。
降水的变化:
全球降水量的观测资料不如温度可靠,而且现有的资料也不足于发现全球性的变化趋势,但在被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地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降水量有明显地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