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文学常识5 三曹七子一蔡
三曹七子一蔡一、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代表作家:三曹、七子、一蔡。
因居邺城,形成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2.建安风骨:建安作品反映现实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谢朓)二、三曹1.曹操:东汉,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
鲁迅:“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1)典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望梅止渴、横槊赋诗、迎回文姬。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曹丕:三国魏,字子桓。
命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1)《燕歌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典论·论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三国魏,字子建。
建安之杰。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七步成诗。
(1)《洛神赋》:凌波微步,区分《洛神赋》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画作)。
(2)《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七子1.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3.王粲:建安七子之首、七子之冠冕。
曹王:曹植、王粲。
4.阮瑀: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位列“竹林七贤”。
四、一蔡1.蔡琰,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
蔡邕之女。
(1)文姬归汉:东汉末,中原大乱,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齐名,并称“三曹”。
虽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却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为嗣”。
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
这与曹植的性格有关。
早年的曹植,由于深得曹操的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又因其才高,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饮酒误事,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据史料记载,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而之后战场上的一场大醉更是注定了他在争夺嗣位上的失败:据《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喝得烂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绝了立他为嗣的心。
曹植的耿介狂傲、任性而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这却成就了一个卓越的文人。
事实的确如此。
在文学上,曹植为诗为文都极具才情,明代的批评家张溥说他“集备众体”,又说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
”曹植的创作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被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创作,引领一时风气,并诠释了“建安风骨”,被刘勰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文心雕龙》)。
兼之他还是个文学全才,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
如其《洛神赋》一出,可谓当时无人能与争锋;而他又“集备众体”,各体文章今存九十二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书启、杂说、序论等都继有成就。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典文学知识:建安文学-三曹 全国通用 (共20张PPT)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洛神赋》
《铜雀台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髣(fǎng)髴(fú)兮若 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 (zhuó)若芙(fú)蕖(qú)出渌波。
他是政治家。在选用人才方面,他强调“唯才是举”,让很多本来家族地位很低但是 很有才华的人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使北方的经济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
他是书法家。
他是文学家。尤其是诗歌好。他写的四言诗,是《诗经》之后,水平最高的。
语言古朴,气势宏伟,慷慨悲凉。
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
下次再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的更好。但许多人从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他们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如果你对一切都随遇而安,那总是会有一天你会后悔莫及的。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 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的知足。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温暖。幸福并不缥缈,在于心的感受。爱并不遥远,在 于两心知的默契。人与人之间,尊重是相互的,心与心相交,尊重是必须的,尊重,是一个人教养,体现在做人做事,尊重,是一个人的人品尊重,让人与人走近。人无所舍,必无所成。心无所依,必无所获。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去走,自己的心还须自己去 度。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怨恨嫉妒的是自己,能智慧温暖的还是自己。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活法。理念不同,做法不同,活法就不同,我们没必要去干涉别 人,影响别人,甚至攻击别人。他好,不会嫉妒,不会报复;他不好,不去打击,不去鄙视。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有苦衷,生活中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活得更好,走得更顺。学会理解、尊重与帮助。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苦逼的时光。或许是因为一 份学业,一份工作,一段爱情,离开了爸爸妈妈,去了一座别的城市。当你倦了厌了时,想想你的父母正在为你打拼,这就是你必须坚强的理由。不管发生什么,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不要轻易放弃。一个人在外面,很不容易,没啥,拼的就是坚强! 每一个闪光的人,都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努力。穿越孤独,战胜恐惧,完善自己。可以流泪,可以休憩,可以抱怨,但绝不放弃。酸甜苦辣,阴晴圆缺,都会途经,也都将过去。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说,人的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常常,我们苦苦的追逐,又执着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让心静下来,静观自在。人,要么像辣椒一样有脾气。 要么像白菜一样有层次。要么像莲藕一样有心眼。可我做不到!我就像一根甘蔗,直,不会拐弯抹角,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虽然这样的性格吃不开,容易得罪人,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虚伪,不算计别人,喜欢做真实的自己,我相信傻人有傻福。 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底线,大度要讲原则,道德讲底线。你不发脾气,别人就以为你没脾气,你不争取,别人就会占尽你的便宜。宁愿你有点心机,也不要活得太单纯。不要别人跟你说几句好听的,你就不管不顾地对人家好,到头来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好意。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天,每一份快乐,都得靠自己去感受,去捕捉。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相信自己,美好的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 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了义无反顾的追求路。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青春赚的钱,难赚回青春;生命赚的钱,难买回生命;幸福换来的钱,难换回幸福;爱情索取的 钱,难索回爱情;时间挣来的钱,难挣回时间。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你的一生,请记住金钱不是万能的。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放松的时候要放松,快乐生活才是最给力的。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事事如人意,遇到困难和烦心 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化解,要时时拥有快乐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前行路上,遇见烦恼的时候,不妨学说三句话,第一句话:“算了吧”;第二句话:“不要紧”;第三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心若晴朗,人生 便没有雨天。别人拥有的,不必羡慕;只要努力,时间都会给你。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考前两个月就是冲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更快、更高、更强。领先就是金牌成功的母亲是失败, 成功的父亲是汗水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高考试卷是一把刻度不均匀的尺子:对于你自己来说,难 题的分值不一定高。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 。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不怕考不上, 就怕不敢考。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在冷峻的雪山上很多朝圣者倒在半路上 。学习与坐禅相似,须有一颗恒心。时间太瘦,指缝太宽调节好兴奋期,学�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中坚力量,“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则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个,他们大多数依附于曹操父子的邺下文学集团。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文学史上习惯于将包括此期甚至前后短时期之内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它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骨干力量,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魏武帝曹操像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微贱但是有安定天下的抱负和谋略,以镇压黄巾起义发迹,后又率兵讨伐乱臣董卓,羽翼渐丰之后,他于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献帝迁都许昌,并先后自封为“魏公”、“魏王”,俨然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
他文武兼备,精通书法、音乐、围棋等,尤其喜好文学,亦礼贤下士、尊崇人才,在他的扶持下形成了有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善于运用乐府旧题反映乱离的社会现实,以此表现他渴望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
尤其是他的诗歌在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于慷慨激昂当中体现出古直悲凉的风格,从而奠定了建安文学的情感基调。
其主要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
《蒿里行》像一幅历史画卷,真实地描绘了拥兵自重的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短歌行》则是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等等。
曹操尤擅作四言,《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作为千古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
鉴于曹操诗作极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故其诗有“汉末实录”之誉。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国开国皇帝。
自小聪慧伶俐的他喜好文学,称帝后依旧笔耕不辍。
曹丕擅长作乐府诗与古体诗,诗风便娟婉约,内容大致是抒发一己襟怀,尤其是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之作写得深情绵邈、缠绵悱恻,这类诗歌以《燕歌行》为代表。
建安文学,三曹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的特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 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 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 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 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 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 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 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两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 《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 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 (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 高飞”(阮瑀《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 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平原侯植诗序》),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 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
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反映汉 末社会动乱的经过,慷慨悲凉;散文则多切政 事,清峻通脱。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原集 已散佚,今人重辑为《曹操集》。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梁〕钟嵘《诗 品》卷下) 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 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 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品 ,并且 再视 和 提 侣文 学 ,这 些都 有 助 时 代文 学 的繁 荣 与
发展 。但 是 政 治权 力 的介 入也 给 文一 来不 良影 响 。二 曹操 带
纵 文 风 , 以 臼己的 审关 趣 味左 右文 坛 , 从而 消解 了文十 的 刨
j
中国 文 砑宄
论 三 曹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影 响
。 巩 建 鹏
摘 要:在魏晋南北朝 文学史上 ,三曾是 曾魏皇族文学集 团的中坚人物 、核心 力量。他们不但是政 治领袖 ,而且 是文学领袖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对其与文学的关系作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 中国 文学在建安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忐・ 魏 ・ 思 王植化 》 载 : “ }尝 视其 文 ,谓 植 日: 陈 太 H 汝 情 人邪 ? ’植 跪 日 : I I 为论 , 下笔成 章 ,顺 面
( )喜 好 文 学和 创 作艾 绩
《 心 雌 龙 ・时序 》 云 : “ 武 以干 王 之 , 雅 爱 诗 文 魏 H
舍 ,欲 秋 夏读 {”。 曹 称 坝 他 “ 佳 诗 f 籍 ,虽 存 5 4 J好 ; 文
旅 ,于 不释 卷 ” 。曹植 追 念他 “ 既总 庶政 , 览儒 林 ,身 著 。
建安
( 1 ), 琳 、徐T 、刘 祯 、席 场在 疚疫 中逝 27
世,曹 小 / 分伤 心 ,亲 [为陈琳 、徐T 、刘祯 、应 场 、繁 钦 』
一
忐 ・ _ ・ 思 植 传 》说他 “ } 魏 } 陈 5 年 岁余 , 诵 读诗 、论 及辞 赋 数 I 蔷 文 ”。 《 录 》 云 : “ 少而 好 赋 ,其 、 刀 , 前 余 ’ 所 尚 也, 雅好 慷 ,所著 繁 多 。 ”存邺 城 , 1 邯郸 淳 从荆 州 柬 归曹 操 时 ,曹 植与 他 十见 党 能 “ ¨ 诵俳优 小 说数 丁 。 ’ ’,可 见 曹俏 读 的 功夫 。曹植 年之 所 以深 得 父亲 曹操 的 器重 ,
三曹与建安文学
、八、•前言汉魏时期文学逐渐向内发现了人,走向人的自觉和抒情的自觉。
但此时的诗歌艺术处于文人诗发展的前期,诗史的演变更多受到政治文化背景的作用,而其内部的因素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也就是说文人身份的独立性和诗歌艺术的独立性还不够。
因此,在文学走向自觉中也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文人抒怀的特征也与作家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一、文人悲怀与政治认同(一)宏观背景。
汉代文人对政治依存度高,思想和创作都宥于社会政治的统治。
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经学昌盛限制了诗人的创作自由。
由于汉末历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大一统的政治和思想控制瓦解,文人身份相对独立,文人思想获得解放。
在此过程中,文人们追求建功立业、匡救天下,又有感于社会的离乱、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一方面他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表达忧国忧民、感时伤乱之痛,另一方面将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同视为人生理想。
文人乃脱出两汉经学的桎梏,从以经国为主要价值发展到以艺术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
建安时期,文人悲情的自觉抒发得益于身份和思想的解放。
刘师培在《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中说:“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悦:悦则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
”n如I 口}因此,建安文学的悲怀抒发有缘情、慷慨、尚通的一面。
与汉人相比,建安文人更侧重于将文学看作表情达志、宣泄情感之具,这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文学自觉后更注重个人抒情,又逢乱世,抒情中就免不了带上悲剧色彩,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
文学自觉的前提条件是文学自身的价值与功用为社会认可。
从建安时期开始,统治者便逐步肯定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的身份地位也相应的提高。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围绕他们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文人。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时期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他们引领诗歌走向文学的自觉,“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诗之作矣,情以告哀” (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建安文学
锺嵘《诗品》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 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 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 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曹丕(187年冬-226年 6月29日),字子桓,三 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 帝。其抒情诗婉约曲折、 缠绵悱恻。比《古诗十 九首》里的抒情诗更好 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 心理活动,丰富了人物的 形象,使之可见可感。
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观沧海》) 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 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x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 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 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 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 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 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 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 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三曹及建安文学研究
曹操的生平及性格
一、年少聪慧,博览群集 机警智勇,好学思专 世知名人士的赏识 二、初登仕途,锋芒毕露 棒杀犯禁,威震洛阳 除残去秽,名噪济南
三、逐鹿中原,芟夷群雄
(一)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二)征袁术,伐陶谦,战吕布 (三)大战官渡,消灭禁敌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
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 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 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 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 飨之。
《抑兼并令》(收田租令)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 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 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 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 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 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 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 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修卢植坟墓令(告涿郡太守令)》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 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 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 到此州,嘉其馀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 有异于人。敬遣丞掾修坟墓,并致薄醊, 以彰厥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曹与建安七子观后感
三曹与建安七子观后感
最近了解了一下“三曹”和“建安七子”,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古代文学的超级英雄组合里。
先说这“三曹”,曹操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以前光知道他是个大政治家、军事家,没想到还是个超牛的文学家。
他写的诗,那叫一个有气魄。
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感觉他站在那碣石山上,眼睛一瞪,整个大海都在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的诗里既有那种统一天下的野心,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就像一个霸气又有点沧桑的老大。
曹丕呢,感觉他有点像是接了老爸的班,文才也不逊色。
不过他和曹操比起来,更多了些细腻的情感。
他写的诗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他讲自己的心事,而且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就像是这个文学团队里的军师,在背后默默规划着文学的发展方向。
曹植就更有趣了,他简直就是个文学天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就把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辞藻华丽得像镶嵌了无数宝石一样,感情也特别充沛。
不过他的命运也有点悲催,空有一身才华,却在政治上被打压,就像一个身怀绝技却被绑住手脚的大侠。
他们这一群人凑在一起,就形成了建安时期独特的文学风格。
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可他们的文学却像是黑暗中的火把一样明亮。
建安文学里那种慷慨悲凉的感觉,我觉得就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呐喊和倾诉。
这些人虽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但他们的作品到现在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风云变幻,就好像他们穿越时空,在跟我们聊天一样。
而且他们还让我明白了,文学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在苦难和动荡中反而能开出最绚烂的花。
这“三曹”和“建安七子”啊,真不愧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
(完整版)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姓名:苟侦桢准考证号:130411326176摘要: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尤以三曹最著名,他们对当时的文学有着莫大的贡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三曹影响贡献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在建安七子中,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最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
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一、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费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
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年间诗文一大家.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
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晋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①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一下纯乎魏响。
"②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与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时期通常从汉末黄巾起义算起,到三国鼎立时期魏明帝景初(公元237—240年)末年为止,包括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汉末大动乱的时代,战场上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文坛上俊才云蒸,作家辈出。
诗人们秉受时代的豪气,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浑厚、刚健、质朴的风格和慷慨悲凉的情调,这就是后代所称颂的“建安风骨”。
由于三国之中曹魏集团的文学成就最高,因此建安文学主要指曹魏文学。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凭借其政治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想依附曹氏集团为平定天下做一番事业。
这就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史上所说的“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他不但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而且诗歌以沉雄刚健的气势成为建安文士的表率,散文以清峻通脱的风格开出崇尚通达的魏晋文风。
曹丕诗歌风格清婉,感情真挚,更多地继承了汉代文人诗的传统。
曹植一生因前后期的生活遭遇不同,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史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
他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赋作家,对五言文人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六人都属于曹魏集团。
此外还有蔡琰、左延年等作家。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战乱,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建安年间,作品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各自的特色。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
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共同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曹和建安文人重视文章的价值,提倡壮思与文采并举的文学创作观。
在辞赋方面,他们由汉代的大赋转向抒情小赋,在文章方面,散文风格普遍转向清新通脱,骈文也在此时形成。
在诗歌方面,他们继承汉乐府和东汉文人诗,进一步开拓了从军诗、边塞诗、游览诗和公宴诗等题材,尤其是反映时事类题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怀现实的优良传统。
他们能运用四言诗、骚体诗等旧有的诗歌体裁而加以创新,并尝试了各种新的体裁。
中国最早的两首完整的七言诗也在这时出现。
五言诗则在建安时期更加成熟,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
建安作家不但提高了诗赋的比兴、音律、对偶、修辞等艺术技巧,将中国古典文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其“风骨”、“风力”更是成为后代诗歌革新的旗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