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说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04b73f0af78a6529647d5348.png)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c7d04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0.p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c83298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c.png)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7047b1e683c4bb4cf6ecd1ba.png)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艳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7de4faf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7.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建安文学,三曹
![建安文学,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3e4d42777fd5360cba1adbf6.png)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的特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 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 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 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 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 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 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 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两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 《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 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 (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 高飞”(阮瑀《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 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平原侯植诗序》),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 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
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反映汉 末社会动乱的经过,慷慨悲凉;散文则多切政 事,清峻通脱。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原集 已散佚,今人重辑为《曹操集》。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梁〕钟嵘《诗 品》卷下) 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 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 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e64326a48e9951e79a892707.png)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三曹和建安风骨
![三曹和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fd8b47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5.png)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99d504d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7d.png)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
9汉魏时期之建安“三曹”
建安“三曹”是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而显赫于世,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写出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放映离乱现实,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被誉为“建安风骨”的诗作。
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基础。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在创作上略逊其父,但其《燕歌行》却是千古言情名作,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所作《典论·论文》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篇理论著作。
曹植是建安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著名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
他的前期作品多为贵族公子生活的自状,洋溢着豪迈乐观;后期多为抒写胸中郁积不平之作,充满悲凉凄楚,情调沉郁苍凉。
他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现存诗80余首,辞赋40余篇,《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是他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建安风骨1
![建安风骨1](https://img.taocdn.com/s3/m/838793bbc77da26925c5b040.png)
建安风骨----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风骨一词最早用于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魏晋风骨------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5476f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c.png)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前言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称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1建安文学的背景建安时期政局动荡,儒学崩溃,各种思想应运而生。
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人们的个体意识,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建安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定都冀州之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学学者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了许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建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2什么是“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https://img.taocdn.com/s3/m/956a8d7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9.png)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建安':东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文人,逐步摆脱儒家思想束缚,注重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之战乱动荡,思想感情常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
'风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鲜明而生动。
然,'风'较虚化,它与作品内容和情感有关。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强调完整性,可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魏晋风骨',是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特点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动乱与人民苦难,同时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为“三曹”,与后世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且身体力行,创作各具风格: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建安文学之三曹
![建安文学之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a6f82601763231126edb113a.png)
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
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之文:清峻通脱
《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 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 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又 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 斗酒只鸡过相沃酹lèi ,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 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 薄奠,公其尚飨!
刘勰评建安文学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 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丕(187—226) , 字子桓。魏文帝, 曹操次子,文武兼 备。 建安二十五 (220)年篡东汉, 国号魏 ,都洛阳 , 改元黄初。曹丕和 父亲曹操、弟弟曹 植齐名,合称“三 曹”。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现存辞赋约30篇,诗40首。 《 燕歌行 》是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 语言清丽委婉。 《典论 ·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作 品。 散文《与吴质书》表达对亡友的思念, 悲壮慷慨,颇有建安风力。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 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 之,刘答“是熙妻”,顾亩发髻,以巾 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 死矣”!遂见纳,有宠。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 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 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 年破贼正为奴。” 《世说新语》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 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 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 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 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才学足以著书, 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闲历观诸子之文,对之 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 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至其五言 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 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 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诸子但为未及 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 生可畏,来者难诬,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https://img.taocdn.com/s3/m/3f739c9dd0d233d4b14e69f9.png)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https://img.taocdn.com/s3/m/adf54b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9.png)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https://img.taocdn.com/s3/m/f9d2253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3.p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近代文学史-建安风骨资料
![近代文学史-建安风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f3c77d1c1c708a1284a4465.png)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通脱。
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
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
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
《三曹与建安风骨》课件
![《三曹与建安风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f9cd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b.png)
An engaging presentation exploring the remarkable Three Cao Figures and the influential cultural climate of the Jian'an period.
三曹介绍
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他们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文化人和诗人。
曹操的文化造诣
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文化造诣在当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曹操的军事才能
曹操是一位深思熟虑和善于指挥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 重大胜利。
曹操对社会改革的贡献
曹操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积极影响的社会改革,推动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建安时期背景
建安时期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和文化发 展的重要时期。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曹的政治理念
三曹倡导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政治理念,包括以德治国、权谋斗争和社会 改革。
曹操取得控制权
曹操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军事手段取得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曹操的政治手段
曹操善于运用威信、恩泽和统战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送应氏》共两首,是曹植早期的代 表作。应氏指应玚,建安七子之一。建安 十六年(211)初,草植被封为平原侯,应 玚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间,曹植随曹 操西征马超,应玚作为曹操的属僚,也当 随同在军。这次西征从邺城出发,取道洛 阳,并曾在那里做过短暂的停留。大约到 达洛阳未多久,应玚奉命为五官将文学, 不得不离开曹植北上,投奔 留守在邺的五 官中郎将曹丕,曹植在送行之际,便写下 了这首表达别离友人的情意。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 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
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
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
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
为“陈王”或“陈思王”。
创作情况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 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 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 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 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有《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诗歌的贡献
发展了五言诗。
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 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 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 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 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 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现
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往往以
旧题表现新的内容,
有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抒写个
人宏大的抱负,情感深沉,风格苍
凉悲壮 。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①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痛之感 和对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怜悯之 情。 思考:“生民百遗一”这一句 同上下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上文从死亡之多著墨, 而这裏却从生者之少落笔, 两相对照,更见战争给人民 群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对 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严重破 坏。 (2)从章法上看,这一句还 有为结句「念之断人肠」抒 发感情蓄势的作用。
这裏「淮南」、「北方」 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 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 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 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 县西南)。 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 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 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 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 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 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 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 各怀异心。
回顾与思考
根据以前所学内 容,对曹操生平、诗 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 单的回顾。
曹操(155—220),魏武帝东
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一 名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 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 之养子,故改姓曹.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卓。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 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关 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将领於 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春, 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推渤海太守 袁绍为盟主。但诸将领各有打算, 观望不前,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甚至互相残杀,以次扩充自己的 实力。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实为 题材。作者曹操对联军的自相残 杀,以及使生产遭受破坏,百姓 遭受战祸的悲惨景象,作了真实 而形象化的描写,并对民间疾苦 表示了同情。
建 安 风 骨 说 三 曹
学习要点
1、了解建安风骨的含义, 2、了解曹操、曹植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 3、曹操《蒿里行》、曹植《送应氏》.
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主要指公元196年
到220年 ..在这一时期,国家动荡,天下剧变 。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滋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
此写关东诸郡将领联合起 兵之初的情景。作者的初衷, 是希望各路将领同心协力,扶 助汉室,铲除「群凶」。然而 事与愿违,诸郡将领各怀异心。 有的畏「卓兵强」;有的想保 存自己的实力,以致观望不前。
诗人一反联军将领迟疑不进的 消极态度,独自引兵而西,将据成 皋。可惜出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诗人自己也为流矢所中。而联军兵 十馀万,却天天「置酒高会,不图 进取」。诗人因而感慨万千。 「踌躇」从情状方面写出各 路将领犹豫不定、畏缩不前的样子。 「雁行」,指雁飞有序,或成「一」 字形,或成「人」字形,不能互相 超越。从行动方面侧写联军各路兵 马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出战。 「雁行」二字贴切而生动 。
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
这两句写战争的频仍和残 酷。 上句以小见大,从戎旅写 起,通过战争中的一件生活 细事——连年争战战士身上 生了虮蝨,来反映烽火不断 兵士不得解甲。 下句从大处落笔,写百姓 的大量死亡,概括地反映出 战争的残酷。此两句在写战 争的频仍和残酷。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 建安时期文学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 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 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 朗刚健的风格。 称为建安风骨。
刘勰称为“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唐代陈子昂称之为“汉魏风骨”,
李白赋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 南宋严羽称之为“建安风骨”。 而这种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是 引领风气之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和儿子曹植就是建安文学的 灵魂人物。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 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 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 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 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 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 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
以「无鸡鸣」来写战争所造 成的无人区——那裏荒无人迹, 自然也就听不到鸡鸣。句首再著 「千里」这样一个表示空间范围 的词语,更见战争所造成的後果 该是多麼严重!在如此广袤的地 区都荒无人烟,那社会生产力将 破坏到什麼程度,不就可想而知 了麼?此两句进一步写出战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诗的後半,一唱三叹,反 复咏叹死亡之多、生者之少以 及破坏之严重,决非夸大其辞, 而是历史事实。诗人在他後来 发布的<军谯qiá o令>中曾经 这样写道:「吾起义兵,为天 下除暴乱,旧土(指中原地区) 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 不见所识,使我凄怆伤怀」。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统治 者,曹操在「运筹演谋,鞭挞 宇内」、以战争手段兼并群雄、 统一北部中国的过程中,也屠 戮过无辜的百姓。因此,我们 历史地肯定他「念之断人肠」 这种哀悯生民涂炭的思想感情 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的阶级 局限。
其所作所为,引起朝野 人士,特别是关东诸郡军事 豪强的强烈不满,於是同时 起兵,各拥兵数万,推袁绍 为盟主,以勤王的名义共同 讨卓。先此,董卓曾表曹操 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曹操不肯与之沆瀣一气,率 先在已吾(河南省宁陵县) 起兵讨卓。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 省孟县南),曹操写了两个 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 王无道,周武王伐纣,会八 百诸侯于盟津,;另一个故 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 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 为王。
全诗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
写汉末以来军事豪强的混战和割据。这
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结 构
(1)前四句是第一层,首先,写当年关
东诸军联兵讨伐董卓和诗人参加讨卓联
军的心志。
(2)「军合」六句为第二层,再一抑,
转写诸郡起兵以後所出现的情况。
第二部分,诗末六句, 概括地描绘出军阀混乱所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抒发了 诗人伤时悯乱的思想感情。
(一)“ 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艺 术 特 色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 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
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人。
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
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写原讨卓联军各路将领之间的 互相残杀和兼并。从历史角度来看, 以袁绍为盟主的讨卓诸将,其实也多 是雄据一方、残害百姓的军事豪强。 实际上是为了借以巩固和加强他们各 自的割据实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讨 卓联军「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