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风骨与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04b73f0af78a6529647d5348.png)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https://img.taocdn.com/s3/m/3d99488b9ec3d5bbfd0a74ef.png)
三曹文学成就比较谈“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其邃远的心境、杰出的才干,诗词歌赋作风一洗前代文风,促成了“建安风骨”的衍生与聿兴。
同时,因为三人的政治地位与文学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巨大并长远的影响,故而后人合之称为“三曹”。
曹操——建安风骨的先锋曹操(155-220),汉魏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对文学、书法、音乐都有深湛的修养,虽今存她的诗歌不足20篇,而就是乐府诗体,但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在曹操笔下的诗歌中仍可一览无遗。
曹操这一建安风骨先锋的今存诗歌中尤为著名的为《短歌行》,其主题非常明确,以沉稳而又抑扬顿挫的笔调,通过宴会的歌唱来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及统领天下的雄心壮志。
其次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此外,曹操的诗歌形式就是十分创新的。
她尤擅写五言体与四言体。
《蒿里行》原就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
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与《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就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
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的诗歌以慷慨悲凉的特色开风气之先,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奠定基础。
曹丕——建安风骨的主将曹丕(187-226),魏文帝,也就是魏文学家,曹操次子,曹植之兄。
人们一提“三曹”,只有曹操、曹植能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曹丕似乎在三曹中担当着一个尴尬的角色,似乎就是建安文学中的“边缘”人物。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c7d04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0.p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c83298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c.png)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
![最新三曹与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7047b1e683c4bb4cf6ecd1ba.png)
▪ 这首诗历叙了思妇一天的生活和心境,绘 声绘色,娓娓动人。我们仿佛感到了秋天的清 凉,仿佛听到了那如泣如诉的琴音,仿佛看到 了那皎皎的月色,我们也更深地了解了人间别 离中最感伤的一幕。
三、曹 植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 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 称为“建安之杰”。曹植自幼随父亲曹 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活的熏陶,使他产 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 立业的愿望。
▪ 琳:“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五十三岁,北征乌丸,奏凯尔还,写下《步 出夏门行》组诗。大河南北尽归国家版图, 决心一匡天下。
步出夏门行
▪
艳
▪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曹 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与 曹丕一样比较优裕。由于曹植自幼聪慧,积 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曾得到曹操的偏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简倨,任性而行, 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终使曹操不满而 失宠。但受其父影响,对功名理想的追求却 贯注终身。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浅谈
![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f17d165dad02de80d4d84040.png)
浅谈“三曹”诗歌比较内容摘要:“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文学、诗风、特点、贡献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灵帝末至魏明帝初的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发生转折性巨变的年代。
各种宗教和哲学的兴起,打破了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格局,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文人的重视,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呕心沥血致力于诗赋并且风格各异、卓然成家的文学之士,呈现一派才俊云集、欣欣向荣的气象,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
“三曹”父子是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坛的杰出代表。
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于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和一代风气之转变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父子三人对待文学之士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于过去的统治者,曹操搜罗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安置在身边形成文学集团,并给予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曹丕、曹植兄弟也与文士相处极其欢洽,共同从事文学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活跃了创作气氛,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技巧,扩大了乐府诗尤其是五言诗的影响。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e64326a48e9951e79a892707.png)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三曹和建安风骨
![三曹和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fd8b47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5.png)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建安风骨说三曹
![建安风骨说三曹](https://img.taocdn.com/s3/m/c2fd27360912a216147929a4.png)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 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
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
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
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
为“陈王”或“陈思王”。
创作情况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 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 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 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 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有《曹子健集》
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
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
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
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 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 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 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 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 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 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 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 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裏「淮南」、「北方」 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 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 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 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 县西南)。 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 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 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 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 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 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 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 各怀异心。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 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 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 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 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 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 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3877a18d6529647d27285286.png)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
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
”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03fc6f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1.png)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释义】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诗经》中“国风”与“楚辞”的文学成就,发展了五言诗体和七言诗体。
【例句】 1、他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年轻人,为人处世很有建安风骨,而且很谦虚。
2、这种建安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气节,为人类历史所罕见。
3、自己也将很快提升到后天三花境界。
这些无上玄功却不显于人前,只待飞升之时再说,至于从此便无法修炼,这等秘密却又绝对保守,天下间岂能找出第二人?”李英琼微笑道:“正因为是天机,所以才要等你飞升之后才能告诉你,先生难道真想飞升么?”2。
既然我已经让老师失望了,就请允许我让你失望吧!呵呵……呵呵……3、本尊先将金花留在,无须多礼,直接回家就是。
4、姐姐,小弟还记得当年红杏枝头的海誓山盟。
5、青年突然眉头紧锁,说道:“我知道是谁了,谢天谢地,我终于知道是谁干的了!可惜那个卑鄙的贼子修为高深莫测,竟能蒙蔽两位天尊,看来此人身份定然非同一般。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人多半便是有着‘玉虚散人’之称的萧笑天了。
”张婷秀眉微皱,不解道:“他不是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飞升了吗?怎会……”只听老者冷声道:“三百年前他只是元婴期,哪里会有如今这般强横的神识,又怎会察觉得了你这种修为的低阶修士呢?”6。
其言曰:「彼,一其心,其政闷闷;虽有拱璧之朝,以示民路。
夫,如是其甚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六)。
8。
虽与之论道经邦,策功定霸,下以治身,其亦不与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9。
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
”本人近日来颇为感慨,这九字之经典放诸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10。
譬如大家平日都穿同样的衣服,但是只要有钱,可以穿得非常豪华。
11。
夫以匹夫之细,而犹欲养其父母妻子,供其上下而不可足,而况欲为天下国家乎! 12。
正是这件事情使陈寅恪开始对自己的祖国丧失了信心,对满清王朝萌生厌恶并急切的希冀恢复故国的思想。
13。
虽然只是残奥会,我依旧保持绿色环保的理念,随手关闭电源,即刻离场。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https://img.taocdn.com/s3/m/3f739c9dd0d233d4b14e69f9.png)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https://img.taocdn.com/s3/m/adf54b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9.png)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https://img.taocdn.com/s3/m/f9d2253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3.p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25023f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c.png)
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是中国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探讨他们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及贡献。
### **曹操: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表达了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豪放的政治家:**曹操以雄才大略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的豪迈风格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英雄豪杰的景仰,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2. **豪放的战略家:**曹操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略才能。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战争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轻蔑。
这种战略家的风采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3. **武将之风:**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武将之风,对武士的武勇和侠义精神的歌颂。
他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弘扬了武士阶层的英雄形象,为后来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曹植:文学艺术的风采**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学才华出众,尤以其诗歌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风采,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的追求:**曹植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元素,常常表达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的追求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 **才情横溢:**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才情横溢的氛围,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为建安风骨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3. **创新意识:**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创新意识,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清丽的抒情诗,这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示作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142be36b915f804d2a16c128.png)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风骨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性来看,似乎应该先有时代精神后有抒该时代之情,言其时代之志的五言诗。
所以建安风骨不应只是三曹七子等人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风格、气骨,如果它的所指真的只有这些的话,那它应改名为建安诗风,就如同正始诗风,太康诗风一样,这样才名副其实。
建安风骨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1. 清峻。
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2. 通脱。
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
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
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
(“通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达脱俗,不拘小节。
)3. 骋词。
建安时期思想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无所不言。
如曹植《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4. 华靡。
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
如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
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和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后来的太康奢靡埋下了伏笔。
5. 悲凉。
诗之独立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时,从根本上讲就是悲伤的,沉郁的,悲愤才能成好诗。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f32614e4f8c75fbfc77db240.png)
(2013)届本科生学科论文题目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专业汉语言文学院系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学号 xxx姓名 xx 指导教师xxx 副教授成绩2013年5月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学生:xxx指导老师:xxx中文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其中曹操雄才大略,政治军事上十分成功,而在文坛上也是雄踞天下,文学创作慷慨悲凉;曹丕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政治才能,文学上便娟婉约;而曹植可谓是“才高八斗”,文学作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富艳,但政途萎靡,致使他抑郁寡欢。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建安风骨三曹建安文学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建安文学的背景 (5)二、什么是“建安风骨” (5)三、“三曹”与建安风骨 (5)(一)曹操与建安风骨 (5)(二)曹丕与建安风骨 (6)(三)曹植与建安风骨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前言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
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很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
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https://img.taocdn.com/s3/m/03ad6f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0.png)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齐名,并称“三曹”。
虽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却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为嗣”。
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
这与曹植的性格有关。
早年的曹植,由于深得曹操的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又因其才高,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饮酒误事,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据史料记载,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而之后战场上的一场大醉更是注定了他在争夺嗣位上的失败:据《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喝得烂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绝了立他为嗣的心。
曹植的耿介狂傲、任性而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这却成就了一个卓越的文人。
事实的确如此。
在文学上,曹植为诗为文都极具才情,明代的批评家张溥说他“集备众体”,又说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
”曹植的创作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被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创作,引领一时风气,并诠释了“建安风骨”,被刘勰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文心雕龙》)。
兼之他还是个文学全才,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
如其《洛神赋》一出,可谓当时无人能与争锋;而他又“集备众体”,各体文章今存九十二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书启、杂说、序论等都继有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后来封为陈王,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曹植确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约九十多首,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慷慨悲壮的情怀,爽朗劲健的形象,凝炼秀美的语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形成了“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独特风格。
他的散文和赋也写得很好,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