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1.3能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
1.3情感朗读与表达。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的了解和预习课文的感受。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2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3.分析课文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1.1小弗朗士的形象:天真、活泼、贪玩,但在一课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3.1.2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严肃、认真、爱国,一段对祖国的告别令人感动。
4.理解课文内涵4.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课”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情感朗读与表达5.1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老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6.课堂小结6.2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片段。
2.以“告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深。
3.在感情朗读方面,学生的表现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他们在课堂前后的表现,深入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10篇)下课的铃声被淹没在哭声中。
昔日无比期盼的下课铃,在此时,班里的所有同学多希望永远不要打响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最后一课》语文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与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学习新课(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2、小说常识介绍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最后一课》说课稿(精选5篇)《最后一课》说课稿1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1、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篇一《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
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思路点拨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节课为“一课”?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讲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练习成果。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4.扩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最后一课》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主人公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心理变化和爱国行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人物心理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思维。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学生们的观点有时过于片面,需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要求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国情怀。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2.教学难点
-人物心理分析:学生需要理解并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如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内心痛苦与坚定,小弗朗士从懵懂到觉醒的过程。
-环境背景理解:学生需要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小说中所反映的民族矛盾和斗争。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悬念、对比、象征等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人物心理,如从课文中找出描述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深入解读。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背景,可通过补充历史资料、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背景。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小说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境创设、课后写作实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法国人民在德国入侵法国期间的状况;2.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4.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法国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状态;2.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感受和反思;3.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人文关怀。
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2.投影仪或黑板;3.复习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和讨论开始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如作者卡西利亚在战争期间的困境和生活状况。
2.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人的故事,谈谈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理解课文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最后一课》的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课文内容。
2.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情感体验1.通过阅读文中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了解他对战争的看法和体验。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思考自己所在的年代,对战争的认识和观点。
步骤四:文学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如描写细节、对比手法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步骤五:拓展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了解法国战争的历史背景或其他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学作品,增加对战争和和平的了解。
步骤六:思考和总结1.通过小组和大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2.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评论或感受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初中语文臧克家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学习语文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课》,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对其进行积累。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学习语文的认识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学习语文的体会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同时,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和运用。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教案设计:《最后一课》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o掌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和情感转折点,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o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体会其文学价值。
2.技能培养:o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小说的能力,能够提炼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o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o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能够模仿小说风格创作短篇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o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乡村小学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展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o理解小说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o分析小说的关键事件和情感转折点,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o模仿小说风格创作短篇故事,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普法战争的简短视频或图片,简要介绍战争背景和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引入话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或听说过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语言的经历?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感受一位小学生在失去母语课堂时的复杂心情。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5分钟)•自主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最后一课》原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注意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尝试理解小说大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如小弗朗士的调皮、贪玩但爱国,韩麦尔先生的严肃、爱国且尽职尽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挟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
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小弗朗士气氛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惩罚征发祈祷诧异宛转哽咽惨白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和结宁匙帖强背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了解小说的作用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学习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5.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目标
领会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我”——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写作特点
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运笔行文上,全文20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9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
课文除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受为结构线索外,还别具匠心地“在情节的发展中具体入微地展示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活动,把他的感情变化与情节的推进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至高潮,小弗郎士的感情也扬至高峰,而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却又把他的感情收至谷底。
随着由第一人称出发的结构线索,课文的情节发展便有了依托,主题的展现也便有了载体。
2.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气、鸟鸣等)、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
以白描手法将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盘托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以白描手法渗透各种写
作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倍显真切自然。
3.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这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
从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两种。
一种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紧密融为一体,这样小弗郎士所见到的人物、景色都被罩上了一层感情色彩,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又如“轮到我背书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理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另外一种便是大段的心理独白,有抒情性的,如:“我几乎还不会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也有分析性的,如:“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
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5.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
一是上学路上,天
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锯木场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
草地上自然景象轻松、明快,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的幼稚、天真心态;普鲁士兵在操练,暗示美好的国土已被侵略者控制。
一是镇公所传来坏消息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的社会环境,形象而简练地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所占领,创造出民族不幸的悲剧气氛。
这两处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
[4] [5] [6] [7]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