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课件(共32张PPT)
【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 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 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 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 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 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 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美读,课上主要通过有节凑,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和 意境;借助音乐,学生听后,激情澎湃,在其中濡染陶冶。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 议论,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 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通过赞美黄河的伟大和美丽,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和生态。
正文内容:1. 黄河的历史1.1 黄河的源头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昆仑山脉,这里的积雪和冰川融化形成了黄河的水源。
这一点是黄河历史的起点,也是黄河的重要特征之一。
1.2 黄河的演变黄河在流经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改道和泛滥。
这些变迁对周边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时带来了灾难,有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丰收和繁荣。
1.3 黄河的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尚书》、《易经》等。
2. 黄河的地理特点2.1 黄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
黄河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2.2 黄河的水量和泥沙黄河的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约为61亿立方米,是中国内陆河流中最大的一条。
同时,黄河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对于中国的土地肥沃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黄河的河道特点黄河河道曲折,流经的地区众多。
河道的特点对于黄河的水流和泛滥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为黄河流域的农业和交通带来了便利。
3. 黄河的文化意义3.1 黄河的文学形象黄河在中国文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许多诗歌、歌曲和小说的创作主题。
黄河的壮丽和磅礴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3.2 黄河的民俗传说黄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许多关于黄河的民俗传说,这些传说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
例如,关于黄河女儿的传说,讲述了黄河的起源和河神的故事。
3.3 黄河的艺术表现黄河的壮丽景色也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
黄河的画作、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示了黄河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4. 黄河的经济价值4.1 黄河的灌溉功能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黄河的灌溉功能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歌颂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伟大历史,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的历史文化、黄河的生态环境、黄河的经济价值以及人们对黄河的情感表达。
正文内容:1. 黄河的地理特点:1.1 黄河的起源和流经地区: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经过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1.2 黄河的河道特点:黄河河道曲折,河道长度长达5464公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河湾和河套。
2. 黄河的历史文化:2.1 黄河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
2.2 黄河的历史事件:黄河曾多次改道,造成了许多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大禹治水、黄河泛滥导致的灾害等。
3. 黄河的生态环境:3.1 黄河的生物资源: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和水生植物。
3.2 黄河的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渔政策、生态修复等。
4. 黄河的经济价值:4.1 黄河的灌溉功能: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水源,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4.2 黄河的水能资源:黄河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被广泛用于发电、供水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5. 人们对黄河的情感表达:5.1 《黄河颂》的创作:《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5.2 黄河的文化象征: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结:综上所述,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拥有壮丽的地理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人们对黄河怀有深厚的情感,通过《黄河颂》等作品来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
我们应当保护好黄河,共同守护这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说课稿《黄河颂》是一篇描写黄河的赞美诗,是中国人民对母亲河黄河的赞美和礼赞。
本文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将黄河比喻为母亲,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无私奉献,让人们更加热爱和敬仰黄河。
《黄河颂》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发学生对于黄河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对《黄河颂》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本篇教材是一首古文,以直接叙述的方式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色和其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
通过对黄河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母亲河黄河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教材分析的要点如下:1. 教材的体裁:古文。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教材的内容:通过描绘黄河的景色和功能来赞美黄河的伟大。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黄河的景色,同时理解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3. 教材的组织结构:分为描写黄河的壮美景色和赞美黄河的功能两个部分。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黄河颂的结构特点,了解古文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以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 知识目标:(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2)掌握黄河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和重要性;(3)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排比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理解能力;(2)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母亲河黄河的感激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古文《黄河颂》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掌握黄河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和重要性;(3)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2)引导学生从古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说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2)讲授法: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逐一解释,澄清学生的疑惑;(3)体验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的伟大与壮丽。
黄河颂说课稿5篇
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1 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p 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根底,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黄河。
二、说目的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的为:1.知识才能目的: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才能2.过程和方法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p 来深化理解诗歌3.情感目的:①深化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化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学生情况分析^p 及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浅薄甚或偏向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化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p ,否那么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深化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合适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2、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知”“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局部是深化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老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老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____一思路分析^p 即可。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它以黄河为主题,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特点。
正文内容:
一、黄河的地理特点
1.1 黄河的起源和流经区域
1.2 黄河的长度和流量
1.3 黄河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
二、黄河的历史意义
2.1 黄河文明的发展
2.2 黄河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
2.3 黄河的洪水和治理
三、黄河的文化象征
3.1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2 黄河的诗歌和歌曲
3.3 黄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四、黄河的经济价值
4.1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
4.2 黄河流域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4.3 黄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黄河的生态保护
5.1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黄河的水质和水生态保护
5.3 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总结: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文章从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意义、文化象征、经济价值和生态保护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了黄河的内容和特点。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同时,黄河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利用的挑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进行保护和治理。
通过《黄河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壮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一、说教材《黄河颂》是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以爱国为主题。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说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字词;2、整体把握歌词内容。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爱国热情。
2、理解黄河的英雄气概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黄河的英雄气概。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1、圈点批注2、诵读法3、自主、合作、探究五、说过程(一)导入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曾经学过的有关“黄河”的诗句。
接着: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也有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 检查字词;介绍作者,背景(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三)整体感知:1、播放歌曲《黄河颂》,学生听读2、学生跟着音乐朗读3、诵读:(1)教师范读(2)小组朗读交流(3)指名学生朗读(4)全班齐读(四)合作探究:(课后练习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先画出有关语句,再概括2、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3、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六)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抗战歌曲?(如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七)总结全文最后送给学生一句话: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爱黄河就是爱我们的民族,就是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
5 黄河颂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本说课将围绕《黄河颂》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背景介绍
1.1 《黄河颂》的创作背景
1.2 作曲家对黄河的情感表达
1.3 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内容解析
2.1 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
2.2 曲调和旋律的特点
2.3 歌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表现形式分析
3.1 乐器运用和编曲手法
3.2 声乐部分的表现技巧
3.3 节奏和节拍的处理方式
四、教学目标设定
4.1 帮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和意义
4.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4.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5.1 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背景和内容
5.2 组织学生进行听音乐作品的欣赏
5.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相信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颂》这部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希望通过这次说课,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启发。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赞美了这条伟大的河流。
本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文章结构将分为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将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中详细阐述三个小点。
以下是正文内容的具体安排: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它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
一、黄河的源头1.1 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这里有着丰富的雪水和冰川,是黄河的发源地。
1.2 源头的景色源头地区景色秀丽,山峦叠嶂,湖泊清澈,草原广阔,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1.3 源头的意义黄河的源头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荣。
二、黄河的奔流2.1 黄河的长度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三长的河流。
2.2 黄河的河道黄河的河道曲折多变,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河湾和急流瀑布,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2.3 黄河的流域黄河流经九个省份,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
三、黄河的文化3.1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迹沿岸分布,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3.2 黄河的文学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如《黄河大合唱》等。
3.3 黄河的民俗黄河沿岸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如黄河饺子、黄河鱼等,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四、黄河的意义4.1 经济意义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4.2 生态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是保护中国生态的重要任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黄河颂》说课稿 新人教版
《黄河颂》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㈠、知识和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的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感悟能力,但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语言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河颂》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黄河颂》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黄河颂》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二、教学目标《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三、教学学法(一)说教法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2.朗读法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3.互文补充法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二)说学法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四、教学过程(一)话说黄河史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8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二)吟读黄河颂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颂》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黄河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大家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自主学习方面,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课后进行相关文化的拓展阅读,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黄河,或者对黄河有什么样的印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黄河的兴趣,让我们一同探索这篇课文中的黄河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滔滔”、“惊涛骇浪”等,以及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分析: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意境和气势。
-主题思想:课文对黄河的赞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以及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文化背景: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如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惊涛骇浪”的场景,帮助学生记忆。
-在分析文本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如分析“九曲黄河”一句中的“九曲”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曲折。
-在探讨主题思想时,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黄河的赞美和民族精神的表述,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人教版
5黄河颂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
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很好的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情不可遏,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因此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视频和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五、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精彩颂读
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民族自豪感,深深的打动学生的心灵。
(一)情境导入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边上,雄奇壮丽的黄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
(二)简介作者
1、词: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生于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时《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2、曲:冼星海广东番禺人,著名音乐家。
1929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进修,1938年底回到延安,1939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创作大量歌曲《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等影响甚广。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积累语文文学常识。
)
三、朗读欣赏
1、教师范读课文。
2、引导学生多角度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读出诗意? 站在高山之颠,向着黄河,唱出豪迈的赞歌。
读出诗情? 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磅礴的气势。
读出诗韵? 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
四、交流探讨
1、“望”字统领那些内容?
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岸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文明发祥地 ---哺育中华民族
3、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军事屏障--- 保卫中华民族
4、如何理解黄河之“臂膀”?
坚强有力---激励中华民族
(学生小组间讨论,师随机引导。
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
五、欣赏视频歌曲《保卫黄河》,激发学习兴趣。
听旋律激昂的音乐,观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再次感受黄河那奔流不息的精神。
六、深情朗读
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诗人炽热的爱国热情。
七、作业布置
1、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2、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
八、板书设计:
望——气势
黄河颂哺育伟大坚强
颂保卫
激励
(直观、形象、精练地呈现诗歌主要内容,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主题。
)
九、教学后记
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
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
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