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合集下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留白,原本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即在整幅画面中适当留下空白,什么也不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此时无笔胜有笔”的艺术境界。

后来,这种手法渐渐被移植到文学创作中。

作者故意隐去要表达的含义,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含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

这种技巧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简约含蓄,有“言有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而读者则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徜徉在想象的殿堂之中。

留白,可以在文章任何一处展开,但多用于结尾。

留白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悬念设疑式这是最直接的留白方式。

悬念迭起的情节,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思维,让读者欲罢不能。

或者反客为主,原本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却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从只言片语中去寻找答案。

【典例一】苗若兰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见二人归来,当下缓缓打开胡斐交给她的包裹。

只见包裹是几件婴儿衣衫,一双婴儿鞋子,还有一块黄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绣着“打遍天下无敌手”七个黑字,正是她父亲当年给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着那婴儿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万种,不禁痴了。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金庸《雪山飞狐》)【典例二】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那是自然的呼唤,那是乡情的呼唤,那是困处的歌唱,那也是人性的歌唱。

为了寻找那一只蟋蟀,城市人一窝蜂地背起行囊,加入到自助游的行列中。

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吴丹红《城市里的蟋蟀》)例一中,胡斐、苗人凤、苗若兰三人之间,交织着仇人、恋人、亲人这些复杂的关系,其中胡斐最为为难:不砍,父仇难以得报;砍,如何面对若兰?然而,金庸不愧是武侠巨擘,他在小说结尾连设两个悬念,把难题转嫁给读者,让读者去设想结局。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及鉴赏《人月圆·山中书事》是由张可久所创作的,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

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月圆·山中书事》元代: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人月圆·山中书事》译文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

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

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

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人月圆·山中书事》注释人月圆:曲牌名。

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

《中原音韵》入“黄钟宫”。

曲者,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人月圆·山中书事》赏析序文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

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

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

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

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 当的条件和照料 , 让他们 自己成长 。如果
严重 的后 果 甚 至 是 学 生 失去 了对 母 语 的 兴 趣 和 热情 。
把他们 当做工业原料 , 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 , 硬要把他们 制造成

还有些课 堂 , 内容安排的很满 , 活 动安排 的丰富 , 表演 、 唱歌
么, 在语 文阅读教学 中为什 么特别需要留 白, 什 么样的留白才更有效 , 才称得上真正的留白艺术 , 正成为本文试 图阐述 的主要 内容。
【 关键 词 】语文 阅 读教 学 留白艺术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3
意义
方式方法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6 ) 1 2 — 0 3 8 — 0 1
阅读 教 学 的课 堂 上 给 学 生 留下 足 够 的 接 受 、 理解 、 整 理 的空 间 。
如果利用 留白艺术 ,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 的特 点有意 识地 留出一段空 白时间让学生 消化 、 吸收 、 思考 、 练习 、 回答 、 辩 证等, 以激发 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 而且 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 中,
“ 新课 标” 也要求说 : “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 的行 为 , 不应 以 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 受 、 体 验和理解。” 在 阅读教学 中合理 的利用 留白, 既符合学生 的身心 特点 , 也符合语 文文本 的特征 , 能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
语文是母语课程 , 具有民族化特点。同时它与数学 、 物理 、 化 学、 生物等 自然科学 的学科不同, 它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 , 它是通 过对 授课节奏 的强弱控制 , 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每个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热情 , 使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绘画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虚实。

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他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

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而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空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唐诗最善于留白,“犹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都是留白。

使用省略是诗的基本特点,留下空白,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艺术。

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的大部分文字是写老妇“前致词”的。

老妇的话全是让吏逼问出来的,可是吏“一何怒”的逼问,没有在诗中出现,省略了。

作者不说出来,就是要让读者补上。

通过我们的合理想象,老妇先是尽力摆脱,后是主动要求,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中吏的形象是我们通过老妇的答话想象出来的,如果直接写出来,失去了空白,诗就变得苍白了。

空白是一种美,读诗要读其有,还要读其无,虚实的表现就是作者灵气的表现,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跌宕起伏、悬念迭生的小说情节本身就是留白的结果。

艺术是相通的,小说中留白的艺术也是某些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所在。

例如下面这篇:愿望10岁时,伟站在家乡的田坝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但肚子咕咕直叫。

他想,要是能饱饱地吃一顿白米饭,看几本心爱的小说,那该多好啊!20岁时,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顿顿有鸡鸭鱼肉,书柜里摆满各种书刊。

他想,要是能把倾慕已久的鹃娶回家,那该多好啊!30岁,伟成了单位领导,娶了鹃做妻子。

他想,要是再有个红颜知己,那该多好啊!40岁,伟成了主管部门领导,也金屋藏娇了。

他想,要是银行是我家开的,那该多好啊!50岁,伟进了监狱,四面高墙电网。

他想,要是能站在家乡的田坝上,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那该多好啊!这篇文章纯粹地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空白”,让你去想象、去补充、去创作,从而思之得之。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含蓄。

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所以在力求做到以言传情的同时,还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像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托物寄意古诗常常借客观的物象或寄兴或言志,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对照。

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

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

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

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此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对面落笔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

想像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

大家熟知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

反笔见妙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关于中国画留白的诗句
1. “留白之处韵味长,恰似那山间缭绕的云雾。

看那幅《寒江独钓图》,大片的空白,不正给人无限遐想吗?”
2. “中国画的留白呀,就如同寂静深夜里的那一抹月光,柔和而神秘。

想想《泼墨仙人图》,那空白多妙啊!”
3. “留白,那可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啊!就好像一首没有歌词的优美旋律,让人沉醉。

像《溪山行旅图》不就是这样吗?”
4. “哎呀呀,这中国画的留白简直太神奇啦!好比空旷原野上的一阵清风,舒爽惬意。

瞧瞧《富春山居图》里的留白呀!”
5. “中国画留白,那是一种无言的诗意表达啊!宛如平静湖面上的一只孤雁,寂寥而动人。

《牧马图》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6. “哇塞,这留白在中国画里可太重要啦!如同广阔天空中自由飘荡的云朵,自在又洒脱。

看看《雪景寒林图》的留白嘛!”
7. “中国画的留白啊,真的是别有洞天!好似广阔沙漠中那一眼清泉,珍贵而独特。

《匡庐图》不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吗?”
8. “嘿,这留白可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呀!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孤岛,充满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留白不也很有意思吗?”
9. “中国画留白,真的如同魔法一般!仿佛寂静森林中突然传来的鸟鸣,清脆悦耳。

《万壑松风图》的留白不正是这样吗?”
10. “哇哦,中国画的留白太绝啦!恰似冬日里的那一抹暖阳,温暖而治愈。

《荷石水禽图》的留白就是很好的证明啊!”
我的观点结论:中国画的留白有着无尽的魅力和韵味,它能赋予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情感表达,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不画一笔,尽得风流——写作中的“留白”艺术探微

不画一笔,尽得风流——写作中的“留白”艺术探微
, , ,
岁 那 年 大 人 们 说 肯 听话 飞 顽 皮 岁

,
,

来 写 得 太 满 反而 不 好 而 含 蓄 曲折 藏 而 不 露
, , ,
,
,
,
曲径 通 幽 弦 外 有 音 言 外 有 意 文 虽 止 而 意 却
岁 时 我 和 青去 听香 港 巨 星 演 唱 会

听了
义 与人 生 学
小作家
、、
碌 一转 一 有 了
。 ,
他 眼 珠 子 骨碌
,
飞 能从 第 一 关 打 到 第 十 关
让 我佩服不
于 是 小 心 翼翼 地 提 笔 添 上 疆
绳 第 二 天 老 板喜 滋 滋地 迎 接 买 主 买 主 一看 画 就 要 退 定银
, ,
我 我
岁 那年 大 人 说 岁

,
,
肖聪 明
,
飞 也聪 明

老 板 一头 雾 水
,
他 让你 在 读
,

飞 玩 电 脑玩 网 络 已 玩 得 出 神入 化
。 ,
南方 一 家
, ,
其 作 品时 如 同咀 嚼橄 榄 果 愈 嚼 味 愈淳 美 满 是 余 香 良久 有 回 味

, 。

大 公 司花 高薪请 他 过 去
飞 走 时说 妹 别 怕 又点 点 头
, 。

… … 这 许 许 多 多 艺术



学不 是命运 我
出 息了
, 。

我摇摇 头
,
,
白 恰 像那 根没 画 出 的
,
缓绳

似 的 存在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沈新林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04期清初大诗人王士祯(1634—1711),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

他作为钱谦益之后的诗坛盟主,领袖文坛数十载。

“五十余年,海内学者仰如泰山北斗”(宋荦语)。

他弘扬司空图、严羽的诗歌理论,论诗标举神韵,创清初神韵诗派,提出“兴会神到,得意忘言”,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推崇王维、孟浩然清远闲淡的意境;并以大量的创作活动和实践风示天下,一时和者甚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艺景观。

《再过露筋祠》:“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以白莲喻指露筋女神圣洁高尚的节操,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

而《真州绝句》其二:“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则深得王维“诗中有画”的壸奥,富有神韵。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不仅在诗歌创作中颇受青睐,而且影响到作为叙事文体的小说。

一般看来,诗歌篇幅较短,字数十分有限,文字整饬精炼,作者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苦吟诗人完全可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小说文字庞杂散漫,要斟酌推敲,达到如此境界,肯定就不那么容易了。

事实又是如何呢?细细研究,其实不然,那部“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平常”的《红楼梦》,最伟大又最复杂,就十分娴熟地运用了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艺术表现手法,笔者曾经称之为“不写之写”(沈新林《无为有处有还无——论〈红楼梦〉的不写之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也有学人称之为“空白艺术”,其本质一样,仅仅称谓不同罢了。

下面请先欣赏小说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一段文字: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

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展现了农家闲适的生活情景和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展现了农家闲适的生活情景和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展现了农家闲适的生活情景和老友间的深厚情谊《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应邀到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展现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和老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过:拜访。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

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

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留白

留白

留白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

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白,唯美的协调而生。

水墨留白,虚实相生,于虚中见实,于实中见虚。

我们大可称羡水墨之独立,但万不可忽略留白之映衬。

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是那最能引人想象的留白。

一幅画的留白,能顿显作画者胸中的丘壑,也可看出作品境界的高下。

南宋马远的《赛江独钓图》,只见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未现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而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之衬,使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岂不美哉!鲁迅先生对平面设计中的映衬之美也颇有心得,他尤其推崇中国绘画中留白的处理方式。

鲁迅较早的设计作品,是于民国六年完成的北大销毁设计。

鲁迅在校徽中将留白与顺其自然的美育之道,疏密有致的书法技巧完美结合。

简笔勾勒的“北大”墨线与纯白徽底相映成趣,黑白辉映顿生美感。

蔡元培阅后连声称赞,这一基本设计也沿用至今。

吸金如墨,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无画间衬点墨处。

无独有偶,视觉留白的映衬之美也渗透到诗中,这便又是于无言处凝眸成妙境。

作诗是最讲究功夫在诗外,其实,意境也在诗外。

意犹未尽,悠然而止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

如钟嵘在《诗品》中提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所推“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白居易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方才衬出袭乘万古的“诗韵之美”。

艺术在度过漫长的田园时代后渐成体系,时常让人觉得高冷与遥远,但再高冷的艺术都有一颗平常心,它总归来自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悲欣交集。

人生,也需要留白。

留白,是智者的生活方式,它历经俗事锻炼才被拥有,它是返璞归真后淡看花开花落的洒脱。

删繁从简,把心放空,学会留白,方能衬出生活之美。

留一点白吧,留的恰到好处,衬得美不可言。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余映潮来源:《新作文·初中版》2016年第06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主要指传统诗文创作中含蓄手法的运用,即追求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用少写、不写或侧笔的方法给读者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美感,让读者在领会、咀嚼、揣摩、品悟中得到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如果我们要从最单纯的角度去理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魅力,那就是“侧笔”。

“侧笔”,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想要表现的事物。

如唐人李峤笔下的《风》: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没有“风”字,但我们仍然能够从秋叶飘落、春花绽放、江上巨浪、竹林起伏之中感受到风的力量。

全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画面层叠,含蓄隽永,虚中见实,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风”带给我们的美感。

又如《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微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借鱼写水,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它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洁净清新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现代文学作品也常常运用这种表意含蓄的艺术手法,主要用侧面烘托的笔法咏物、绘景、写人、说理。

如贾平凹的《风雨》,全篇文章都在写风写雨而不见“风雨”二字。

请见文中的第一段: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的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在丰富的想象之中精细入微地描写了大风、狂风袭来的情景,让人似乎听见了呼呼风声,似乎感受到了风的强大力量。

人生写意 留白尽染

人生写意 留白尽染
却在 眉 目间 ,将 箭镞 般 绽放 的美 射人 你 的 心底 。
脑袋空空 画作 自古便 多 有 牵 连 ,同 样 ,书 法在 留 白 的处 理 的 最后 一步 ,但 是 虚 浮 的步 伐 也 会让 你 跌倒 ,即 使 成功 , 一
上不 得 不说 也 是 登 峰造 极 。每 一侧 转折 合 ,都能 看 出 一个 人 切 也 毫无 意 义 。 自己 的 田地 应 由 自 己来 打理 ,生 命 的繁 花 应

踏 马 归 来 ,蜂 绕 隐 隐含香 ;云 雾缭 绕 ,檐 角 知 是人 家 ; 竹林 深 幽 ,暗 锁 桥边 酒 香 … …虽 欲言 之 物 皆不 在 眼前 ,但 一
个 会 布 局 的人 ,永 远 不 会 把人 生 塞得 太 满 ,也懂 得 自
笔 一画 尽 显风 情 。虚 实 相 生 ,无 画处 皆 成 妙境 。传统 的写 意 己 掌控 。从 白纸 一 张 ,到 用 笔 墨挥 洒 人 生 ,点 点 滴 滴 的色 彩 画就 像 是 眼角 流 转多 情 的 委婉 女 子 , 不 直 接 抒发 内 , 的感 情 , 逐 渐充 实 了内心 深 处 。但 若 是有 人 提 前 将你 的 人 生 决定 ,把
紧 紧 凑凑 的 生活 步 调 ,只 会让 人 忘 记 着眼 于 自 己所 需要 人 的关怀 。当 我 们慢 慢 地看 ,时 间 也 随之 变得 绵 长 。 双 目 紧 紧注 视 着终 点 ,那么 到 头来 内 』 却 感到 空 虚无 比 ,即 的神 经 , 放 下 心中 所 有 的 防备 , 褪 去 生活 覆 盖 在脸 上 的 面具 ,
慧敏
李可 染 说 过 :“ 空 白 、含 蓄 、 弦外 之 音 是 中 国艺 术 中 一 去 聆 听 生 命 的美 好 。在 尘 世 间踱 步 ,行程 不 必 安排 得 满 满 当

浅谈《如梦令》的留白艺术

浅谈《如梦令》的留白艺术

浅谈《如梦令》的留白艺术作者:缪高峰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9期缪高峰内容摘要:教学中用想象和联想去丰富意象思维中的“留白”,可以丰富并释放诗人未尽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更清晰地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令人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如梦令留白李清照留白,也称计白,空白,布白。

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是指书法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留有想象的空间。

它以空虚传递丰盈,以无表达有,表现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被广泛用于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文字等领域。

诗歌中的留白——含蓄。

唐·司空图《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余味无穷,深邃意境。

古典诗词,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

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无不是风流蕴藉,无边情思蕴含在只言片语当中。

所以在教学中用想象和联想去丰富意象思维中的“留白”,可以丰富并释放诗人未尽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更清晰地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令人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也有问答。

全词仅有七句,却勾画出立体完整的形象画面,人物的形象,场景的形象,对话的形象。

然而句句都有“留白”,处处有不尽之意,处处有不尽之情,给予人的更高的审美享受不在字面的形象,而在画外之意。

比如:起首两句,如仅按照生活逻辑,会感觉解释不通,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所有诗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立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第一句可释为:花在风雨中零落。

句子虽没有花字,但它来自前人“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的诗蕴(如白居易“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者:孙彩萍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4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元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任鸟飞”、“凭鱼跃”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讲究留白的艺术,创设“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的教学意境。

留白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03-002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不听话”,不时训斥学生的过错,无可奈何于学生的“屡教不会”,甚至愤怒于学生的“顶撞”……我们“挥豪”、“泼墨”,有时却无济于事,愤怒、焦灼、无奈、伤心、失望,常常让我们心力交瘁。

是我们不够努力吗?是我们不够用心吗?其实都不是!我们应该学会适时“偷懒”,给学生自我发展的余地,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

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的技法,叫“留白”,就是要表现的事物,山,石或者河水溪流等,不是刻意地用笔墨去画出来,而是在纸上留出空白,用纸的空白处表现,看似不着墨,而实际是意在墨外,“不画为画”,堪称国画一绝。

国画中的“留白”,在我们的教育中,同样可以运用。

画者是在用智慧,而不仅仅是用笔墨来作画;教育中的“留白”,教育者是在用心灵,而不仅仅是用教育理论和技法在施教,教师在教学时要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开场留白,让思维有效喷发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

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巧妙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

初一诗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初一诗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寅时将尽
酣梦从沉睡里翻起身
遥望天际那一抹鱼肚白
有一缕微光冲破了黑暗的桎梏
帅先发起了破晓的冲锋
旭日始旦
薄薄晨雾里
绮霞也从柳七的词中伸着懒腰
睡眼惺忪地开始司职东方
晨曦会再次走过人间
时间加快了脚程
日子拉长了身影
做一个路人甲
从很多人的故事里经过
悲欢尝尽 离合看透
孤寂藏于落寞里
落拓依旧
湖笔 徽墨 宣纸 端砚
也可以是
铅笔 白纸 橡皮
为岁月笔耕不辍
将蕴藏在胸间的浅墨
埋于一树桃花下
等待盛放
流露笔端 落在笺上
文字在飞扬跳脱
从思绪的一隅飘出
十万年以前
可能更远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体素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乘月返真
纤秾 洗炼
方从《二十四诗品》里走出
我要问一下司空图
该怎样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为人生留白

为人生留白

为人生留白是一种能力,生命的画幅上,要懂得留下什么,空白的部分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哪些是应该坚守的,哪些是应该割舍的,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都懂得留白之美。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一种高妙的手法,留下相应的空白,能够渲染出更美的境界。

留白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妙意境,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动人效果。

留白是不落点墨的风流,是不着一言的委婉,给人无限遐想和回味。

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是留白高手。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是留白的代表作品,画面中只有一只小舟,一个垂钓的渔翁。

整幅画中没有水,却让人感觉到水波浩淼,画面极为开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寥寥数语,传达出复杂幽微的心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白也是一种能力。

艺术家善于为作品留白,创造出让人回味的佳作。

而肤浅的创作者往往把作品铺排得太满,给人拥挤之感,显得画蛇添足。

艺术创作讲究留白,人生亦是如此。

留白人生,是一种自我松绑的闲适态度,是一种无为而治的随缘境界,是一种懂得取舍的生活艺术。

留白人生,抛却了不必要的负累和枷锁,给你宽松舒适的生活空间。

留白人生,不会把人生刻板化,不会让人生太匆促劳碌,不刻意为了某个目标而活。

留白人生,舒放自若,张弛有度,能让你享受到人生细微处的种种美好,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和幸福。

为人生留白是一种能力,为人生留白,应该勇于舍弃。

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舍弃一些,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

人生在世,诱惑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诸如财富、名利,等等,即使蜗角浮名、蝇头小利,很多人都无法抵制,所以我们周围有那么多人陷入种种诱惑中,并且一步步滑入更深的诱惑陷阱,无法自拔。

身外之物就像密密麻麻的大网,把他们捆绑的结结实实。

他们的人生,被形形色色的诱惑填得满满的,密不透风,累得气喘吁吁。

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为人生留白,当你心中填满太多的诱惑而不得轻松时,要勇敢地舍弃。

人生需要删繁就简,舍弃虚浮的东西。

为人生留白,我们的脚步才能更加从容,才能抵达疏朗开阔的生命境界。

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

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

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留白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国画,画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

这时候就如果留下适当的空白,便有了无尽的绮思遐想。

就好像南宋马远的那副《寒江独钓图》,画中只有一人一舟,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

这不就是所谓的“此处无物胜有物”吗?书法中也常常讲究留白,在虚实之间穿插,不能满,满了则乱。

也不可太小,否则太过于空旷,留白是一种格局与智慧,其中尽显美得韵味。

又像古人的作诗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留白。

留白是一种处事的智慧,是一种淡定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古人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凡才留不尽之意则神满。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

人生的任务一个接一个,好像永远停不了。

重重压力与责任之下的我们总在忙于奔跑。

疲惫的心灵需要一段留白,给心灵放假,保持一颗清净之心,与纷扰红尘里淡定的做你自己。

才能游刃有余、退去浮躁,这也正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道理。

人与人的相处也需要留白,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

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拥有自己的秘密。

再亲密的关系,也必须给别人留下空间,不要试图走入对方的太过私密的领地。

适当的留白,是对彼此的信任,拥有留白的关系才会轻松和惬意。

留白亦如同一点欠缺与遗憾,生活中的不足,白玉中的瑕疵,就好像过于完美的形象或情感都存在于书中画里——正因其难得,所以愈加美好。

林语堂曾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川端康成曾经叹息:“这世界太拥塞了。

”人生应该如这样一副卷轴,应当有浓墨重彩,却也应当有所留白——既有一步步的坚定,又有些许回味与遐想。

这样大概才是完满。

未曾着墨巧布白,不著一字尽风流

未曾着墨巧布白,不著一字尽风流

未曾着墨巧布白,不著一字尽风流摘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布白”的巧妙运用会启迪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成效性。

但是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布白,则需教师精心设计、匠心独运。

关键词:语文教学布白艺术“布白”乃艺术创作中常用手法,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倘能巧妙运用“空白”艺术,做到实处含虚,虚中探实,就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

这正是遵循了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的意境。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别出心裁,适时适度地来点“布白”,制造悬念,启迪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就会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成效性。

但是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布白,则需教师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如此才能使“布白”发挥其效用,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的艺术。

一、“欲擒故纵”,巧设“空白”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

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

如在讲《斑羚飞渡》之初,可以设计一串疑问:“社会上有些人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一群斑羚动物面临灭绝厄运时,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是否相互残杀以求苟全呢?结果又会怎样呢?”学生立即对文章产生了兴趣,从而投入对文本的质疑与探究中。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而这短暂的“空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节高效的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权利和空间。

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能够起到“吊学生胃口”的效果,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作者:李晓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9年第09期
写文章就像绘画,讲究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在行文时不把话说尽、说透,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

这样“不着点墨”,却“尽显风流”。

我们来看看刘凤飞同学写的《小鸡和竿影》:
小鸡看见竿影横在地面,以为是条虫子在晒太阳,飞快地跑过去,用尖尖的小嘴巴啄着竿影,可是它怎么也不能把“小蟲”啄进嘴里。

一群小鸡看见了,叽叽喳喳嘲笑它。

这只小鸡受到同伴的嘲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以后它看见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小鸡因不敢提虫子,结果饿死了。

短文写的是一只小鸡因害怕同伴嘲笑,不敢捉虫子,结果被饿死的故事。

故事精短,却耐人寻味。

小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竿影的?它是怎样啄的,为什么没能把“虫子”啄进嘴巴里?一群小鸡是怎样看到小鸡啄竿影的,说了些什么嘲笑的话,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小鸡听了心里是怎样想的,它为什么感到羞愧?这些文中没有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想象。

这样的留白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抵万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小鸡一样,害怕嘲笑,一旦遭到讽刺打击,就畏缩不前,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结果放弃了。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

哪里“留”,哪里“白”,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中心决定。

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

好的题目简约而不冗长,新颖而不俗套,生动而不呆板。

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上)这个题目很有特色。

“童年”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基调,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个词语看似互不相干,意思却紧密相连,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画面,营造出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若不仔细阅读、体会,是体会不到这层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