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洛庞蒂对於「空间」的意向看其美学表现:从空间知觉到艺术表现

合集下载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_梅洛_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摘要: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

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

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

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

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关键词:梅洛-庞蒂;空间;身体;交织;镜像;互逆性中图分类号:13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3-0084-07严格地说,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学论著,然而,从根本上看,梅洛-庞蒂在哲学上所做的努力,很多却是极具美学意义的。

他的许多论证和解说大量征引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知识和素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他的美学表现,或者相反。

事实上,梅洛-庞蒂从萨特、普鲁斯特、瓦雷里、塞尚、罗丹等人那里所获得的艺术思维和文艺思想的支持并不比他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里所获取的哲学支持要少,甚至可以说,前者要远远多于后者。

虽然梅洛-庞蒂并无意做一个美学家,但这并没有让他的哲学真正走出美学的意味。

有论者认为梅洛-庞蒂的哲学实际可以叫做“感性的诗学”———我以为这倒是十分精当的概括。

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出,梅洛-庞蒂的美学和哲学实际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互相“交织”的。

梅洛-庞蒂的美学实际上就是潜藏在他的哲学里的一个梦,也是一种含混却又逼真的想象。

梅洛-庞蒂从“知觉”出发,廓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知觉”的误解,也重新解放了“身体”。

梅洛·庞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

戏剧空间

戏剧空间

戏剧空间作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摘要:由于指向空间的无限拓展,戏剧空间的边界不断被突破。

今后的戏剧实践,将继续动态地激发、挑战、丰富固有的戏剧空间。

本文探讨戏剧空间中文本空间的叙事技巧如兼容、并置、展览三个部分,以及它们今后与空间和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新趋势,从而给戏剧空间带来的新发展。

关键词:文本空间;空间叙事;跨界[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今天,戏剧文本的戏剧空间形态多种多样。

约瑟夫·弗兰克提出的"省略、重复、引用、对比、多种视角、断裂、拼贴、多情节、蒙太奇"等叙事方法在戏剧界大为推广。

[1]根据空间叙事学的理论,梅洛·庞蒂关于身体和知觉的阐述其实质是对情节并置、碎片和蒙太奇等叙事技巧的巧妙处理。

借鉴到戏剧学中,戏剧的空间表达比小说的叙事空间具有更多的空间因素,戏剧空间表达的文本处理方式归结为兼容、并置、展览三种。

一、主题的并置戏剧的空间叙事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既有演员表演的角色,又有出戏入戏作用的起点缀、烘托、评论、缓解紧张气氛的歌队参与演出。

观众产生空间感受的冲击主要是时间的并置,即共时性,如在《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派剧作中,主题并置呈现多重意义,以前这种技巧很少见,等待的所指和能指,出现多种解读。

[2]如在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世界中,时间失去了意义,空间无法界定,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无法沟通。

正如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世界对人来说深不可测、无法确定,一切都被否定。

对于两个流浪,时间变成了绝对抽象的能指,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因为在等待的过程中,时间既是混乱的,也仿佛是静止的。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日复一日地回到原地等待戈多,不知道等多久,在舞台上两个流浪汉做着相同的无意义的动作,生存即死亡,起点即终点。

等待只是一个模糊的无法实现的希望,但只有失望,才能再等待,等待是一种痛苦。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_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关群德摘要:空间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梅洛-庞蒂则指出,应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空间的存在。

关键词:身体空间现象学Résumé: L’Espace est un problème importent dans l’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Les philosophes avancent quelques conceptions sur l’espace, mais d’après Merleau-Ponty, le problème de l’espace ne peut s’expliquer que dans le point de vue de phénoménologie.空间是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哲学家们对于空间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在梅洛-庞蒂看来,它们都没有能充分地解释空间现象。

梅洛-庞蒂指出,总的来看,传统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空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比如容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看法是把空间设想为由构成能力的人使事物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

后一种看法是康德的看法,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看法。

在梅洛-庞蒂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把空间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把空间看成是同质的连续,其结构不依赖于人的身体,和人的身体无关。

但是,梅洛-庞蒂认为这种空间不能真正地解释我们的实际空间经验。

正是基于此,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说道:“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

”[1]这种说法听起来当然有些费解,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身体,空间也就不存在了呢?梅洛-庞蒂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空间观念的批评,表明空间既不是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是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是属于人的主观的直观能力,而是人的身体和世界的一种辩证的关联,也就是说,空间的存在不能脱离身体的存在,所谓的客观空间建立在身体的空间之上,因此,可以说没有我们的身体,也就没有空间的存在。

梅洛·庞蒂身体观视域下的VR影像艺术美学

梅洛·庞蒂身体观视域下的VR影像艺术美学
梅洛·庞蒂的身体观对于VR影像艺术的美学建构 具有重要的意义。VR影像艺术是迄今为止能将人类的 知觉完全沉浸在另外一个虚拟空间中的艺术形式,这 就决定了在VR的虚拟空间中,观者的身心合二为一,其 “身体图式”发生全新的扩展与变化。在与“虚拟化 身”的控制与反控制、交流与被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相 互影响,从而在互动中完成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体验环 节。观者的身份被改变,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内容 的创作者,VR影像艺术因为观者的互动体验而被完整 建构。
在VR影像艺术的“身体图式”建构中,技术成为 “身体”的一部分,技术的完善性与先进性,决定着 “虚拟化身”的“身体图式”的完整性。同时,技术手 段在这里也成为“虚拟化身”“身体图式”中的组成部 分,扩展了“身体图式”的内涵,从而使得VR影像艺术 中的“虚拟化身”的“身体图式”具备了科技的属性。
随着5G技术的完善与商用化,VR智能设备的无线 移动性能将有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神经网 络、智能可穿戴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也将大幅度提升VR 设备的智能感知性能。这些技术的赋能,将促使VR影 像艺术中“虚拟化身”的知觉系统能更加完善地继承 肉体的知觉。此时,各种技术手段与智能设备将犹如 梅洛·庞蒂提到的“盲人的手杖”一般,成为丰富“虚 拟化身”“身体图式”的工具,融入进“身体图式”之
76
2021 第06期
置”。[3]1994年Brudea等用“3I”(Immersion/沉浸性、 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想象性)概括了 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前两个“I”是最核心的价值与 主要特征。[4]虚拟现实影像艺术的交互性特征从心理 和物理层面的体验性交互向多感知特性交互发展。人 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将再次超越想象力的边界。5G网 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将为虚拟现实未来发展提 供助力。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正从“3I”向“4I”(即 增加智能性)转变,并在虚拟现实电影上也有所体 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电影可通过算法生 成不同的场景和情节。[5]

论梅洛_庞蒂的美学思想

论梅洛_庞蒂的美学思想

东岳论丛 Oct.,2009Vol.30No.10 2009年10月(第30卷/第10期)(Dong Yue Tribune)哲学研究论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宋 羿(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文章分析了梅洛-庞蒂的哲学和美学的主要思想,评介其中三个主要论题:科学、哲学、知觉(身体)和艺术,画家与“看”,文学和语言。

[关键词]现象学;梅洛-庞蒂;肉身;知觉[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10-0021-03不论是以今天的思想眼光来看,还是以一种面向于未来哲学视阈的可能性来讲,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uce Merleau-Ponty1908-1961)毫无疑问是当代众多法国思想明星中对哲学带来最深刻长远影响的一位,其对整个欧洲大陆现象学圈也是意义非凡。

以下从梅洛-庞蒂庞杂深厚的美学思想中选取三个基本问题来谈谈我个人对其一些理解。

一、科学、哲学、知觉(身体)和艺术“科学操纵事物,并且拒绝栖居其中。

”①科学如何操纵事物?因为“他把任何存在都看作是‘一般客体’”②,言外之意就是科学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把握世界的,也正是在主客二分的意义上,才能理解“拒绝栖居其中”的含义,科学把世界当作“我”之外的客体,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对客体进行分析综合,忽视我们存在于世界的那种亲切感。

但我们不要遗漏“操纵”、“拒绝”、“栖居”这些拟人化的用法,它提醒我们,主客二分也是“我”自身存在所具有的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远非这世界唯一的“真理”。

或许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态度来对待这世界,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但如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批判的那样,在这多种多样的世界态度里面其实已经混杂了太多的科学物理的思维,或者说从根源上,意识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科学主客体思维模式。

“哲学的意义是一种起源的意义。

”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哲学意味着一个答案,人们可以不读哲学家著作,完全忽略掉哲学家的努力,但知道那所谓的“答案”就够。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的“时空性结构”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的“时空性结构”
被 ' 筹 泰 蹇 2021年 第 3期
梅 洛 - 庞 蒂 “知 觉 世 界 ” 的 “时 空 性 结 构
沈宇彬/ 文
提 要 :身体 与 时 间 是 梅 洛 - 庞 蒂 在 论 述 “知 觉 世 界 ” 时 极 为 重 视 的 两 个 概 念 。
与 无 法 弥 合 身 体 知 觉 层 面 “裂 隙 ” 的 客 观 时 间 性 不 同 ,现 象 学 时 间 性 给 出 了 一 种 内
另一方面,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论域中,基于身体实存锚地的知觉主体之形成并非 一蹴而就,它处于现象学时间的动态运作中,在 不 断 的 拆 解 和 构 成 过 程 中 塑 造 “非定在化 的”® 自身。他指出:“我们拥有关于世界的经验,这不是就一种完全决定每一事件的关系系 统而言的,而 是 就 一 种 (其综合无法被完成的)开放的总体性而言的。我们拥有关于我的 经验,这不是就一种绝对主体性而言的,而是就其因时间之流而得以不可分割地拆解和重塑 而言的。主体的统一或客体的统一不是实在的一种统一,而是对于经验视域的推定性统一; 必 须 重新发现(位于主体观念和客体观念下的)我的主体性的事实和初生状态的客体,以 及 (诸观念作为事物而诞生于此的)初始层面。”® 知觉时间性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 不能按照客观思维下的客观时间考察人对世界的经验,那种实在论模式下所可能引发的机械 论格局无法为梅洛-庞蒂所接受。恰 恰 与 “一劳永逸” 的观念论构想相反,世界经验所塑
某 种 “鸿沟”,以至于梅洛-庞蒂指出在理智主义的信念中,“对象的统一能够被思考为我 们身体的统一的相关物,但不能被体验为我们身体的统一的相关物。”® 他认为在发生学意义 上 ,对立方体的几何学客观构想(包括其诸参考系要素)均源于本己身体的经验,而关于 世界诸轮廓的统一也并非由意识所构成。® 在这一层面上,如果抛开客观视角的构想,仅从 本己身体的实际经验出发,“具有六个相等面的立方体不仅是不可见的,甚至是难以构想 的。”® 可是,在反思分析和客观思维的笼罩下,人们似乎搁置着这一问题。梅洛-庞蒂对此 批评到:“反思分析用对一种绝对客体的思想代替客体的绝对实存,并试图俯视客体、超然 地思考客体,它 (反思分析)摧毁了客体的内在结构。”® 如果理智论视角对立方体的内在 建构无法在与本己身体视域相融贯的层面上成立,那么现实世界中人对立方体的构想如何可 能 ?梅 洛 -庞 蒂 借 助 知 觉 经 验 概 念 指 出 “我 通 过 知 觉 经 验 从 而 钉 人 世 界 的 厚 度 (l’6paiSSeur)

梅洛-庞蒂的空间观念探析

梅洛-庞蒂的空间观念探析

32美学2019/08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不只是在讨论身体问题时介入了空间观念,还专辟一章来论述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海德格尔主要从时间角度讨论问题,而梅洛-庞蒂则偏重于从空间角度来讨论问题,这一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事实上,就身体问题而言,梅洛-庞蒂认为:“我的身体在我看来不但不只是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没有身体的话,在我看来也就没有空间”[1]140,明确把空间的存在建立在身体的存在上;在《眼与心》里讨论绘画时,他认为空间是自在的,方位、包围等要素都是空间的派生现象。

而在论述身体的空间方面的问题时梅洛-庞蒂并没有抛弃时间观念,“不应该说我们的身体是在空间里,也不应该说我们的身体是在时间里。

我们的身体寓于空间和时间中”[1]1185,而物体在空间的存在又是靠前一个时间波和后一个时间波的挤压而得以可能。

此外,据相关统计,在《知觉现象学》和《行为的结构》中时间共出现八十多次,空间一词出现一百九十多次,表明空间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时间。

学者杨大春认为梅洛-庞蒂的身体的空间性“开启了思维的空间模式”,这种空间思维模式抛弃了先前哲学家持守的观念空间观和在己空间观念,确立被后来哲学家所接受的身体空间性,这也说明了空间观念在梅洛-庞蒂哲学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而理解梅洛-庞蒂的空间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对重要哲学命题的思考。

梅洛-庞蒂在谈论身体本身的空间性时,否定了身体是身体各个器官的并列组合的观念,身体的空间性实际是一种“处境的空间性”,例如,我坐在在书桌旁,双手放在书桌上,我的手位置不是通过我的坐姿以及手臂和肩膀的一般身体空间的位置推断出来的,而是以我的一种绝对能力确定的。

这里,梅洛-庞蒂引入“身体图式”来说明“处境的空间性”,“‘身体图式’是一种表示我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1]138,这表明我们对身体的感觉不同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我们能知道我们手握筷子时手的位置和筷子的位置,这不需要经过理性判断,不需要和肩膀以及手臂来比较确定手的位置,“身体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不需要寻找和思索。

梅洛_庞蒂空间现象学浅析

梅洛_庞蒂空间现象学浅析

梅洛 - 庞蒂的 《 知觉现象学》 可谓现象 学的经典之作,它透彻地解释和应用了现象 学方法,并对胡塞尔所开辟的现象学领域有 很大的突破,更试图质疑胡塞尔的主体意向 性现象学。而在与后来者的关系方面,梅洛 - 庞蒂晚期提出的 “ ” 、“ ” 、“ 可逆性 褶子 肉 身” 等概念因其与德里达、德勒兹等人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具体的生存处境中的人看
,“深度比其它空间维度更直接地要求我 来 们摒弃关于世界的偏见和重新发现世界得 以显现的最初体验; 可以说,在 所 有 维 度 中,深 度 最 具 有 ‘存 在 的 ’ 特 征, 因 为 — — —这是贝 克 莱 的 论 证 中 正 确 的 地 方— — — 深度不标在 物 体 本 身 上,它 显 然 属 于 视 觉 角度,而不 属 于 物 体; 因 此,深 度 不 可 能 来自物体,也不可能被意识规定在物体中; 深度显示物体和我之间和我得以处在物体 前面的某种 不 可 分 离 的 关 系,而 宽 度 乍 看 起来就能被当作有感知能力的主体不包含 ” 在其中 的 物 体 之 间 的 一 种 关 系。
[1 ] ( P326 )

洛 - 庞蒂准确地抓住并详细地 论 述 了 深 度 — —当 然 是 现 象 学 所 描 述 的 空 间 对于空间— — — —的本 质 意 义,这 种 本 质 意 义 即: 深 度 最为本质地表现了人 “内在于世界 ” 的这 种内在性。 让我们做 一 个 思 想 实 验,就 不 难 理 解 这一点了。 举一个长方体的 例 子,假 设 长 方体的宽度 和 高 度 相 等,而 长 度 较 之 宽 度 更长,那么将这四条长的棱置于与 “深度 ” 对应的我的 前 方,而 将 正 方 形 面 置 于 正 前 方,如 果 不 能 笼 统 地 将 四 条 长 棱 都 作 为

语言、知觉与自由——梅洛—庞蒂论艺术知觉与审美自由

语言、知觉与自由——梅洛—庞蒂论艺术知觉与审美自由

自由 。这种 ( 审美) 知觉 既 是身 体 的 , 也是 审 美 的 和 自由的。杜 夫海纳认 为 : “ 审美 知觉 是一种 极端 性 的知觉 , 是那 种只愿 意作 为知觉 的知 觉 , 它 既不
了审美 的特异 性 , 也 决定 了他 以身体 为 核心 的审 美 立 场 。审 美在 知 ( 直) 觉 的指 引下 。 身 体参 与 美
受想 象 力 的诱惑 , 也不 受理 解 力 的诱 惑 … …审美
知 觉寻 求 的是属 于对象 的真理 、 在 感 性 中被 直接
的发现 与创 造 , 从 而成 为一种 身体 美学 。在梅洛一
庞 蒂那里 , 知( 直) 觉 与身体 是 含 混交 织 的—— 它
给 予 的真理 。” [ 3 1 重要 的是 , 在审 美知 觉 中主体 达
1231在审经常无法完成自己的画乃是因为他必须要在中惰性的客体即被动的对象就是艺世界中用色彩涂上画布从而实现他的自由品它被艺术知觉首先构建为审美意象它既而这种自由还需他人的检验亦即从他人的赞是心理意象也是情感意象
语言 、 知觉与 自由
梅 洛一 庞蒂论 艺术知觉与 审美 自由
张 中
( 山 东 大 学( 威海 ) 文化 传 播 学 院 , 山 东威 海 2 6 4 2 0 9 ; 复旦 大 学哲 学 学 院 , 上海 2 0 0 4 3 3 )
摘要 : 知( 直) 觉 是梅 洛 一 庞 蒂 美 学 的 出发 点 , 也 是 审 美 的 重 要 环 节 。 身体 美 学 强 调 “ 互逆性” , 使 我 们
形成 新 异 性 直 觉 。我 们 可 以 重 新组 织 知 觉 和 布 置 空 间 , 从 而 实现 审 美 自 由。语 言 是 知 ( 直) 觉 的 首 要 目标 与 中介 . 也 是感 知 世 界 、 通 达 他 人 的 必 然 之途 。通 过语 言 的 中介 和迂 回 , 我们 瞬 间直 觉 事 物 本 身 。语 言 直 接 给 予形 象 , 它让 我们 生 成 艺 术 和 审 美 自由感 。对 梅 洛一 庞 蒂来 说 , 艺 术 是 一 个关 于 自由的 秘 密 。这 一 秘

梅洛—庞蒂晚期美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主题及存在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梅洛—庞蒂晚期美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主题及存在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梅洛—庞蒂晚期美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主题及存在论-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方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肇始于胡塞尔,在近百年是是非非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两条呈现路径,一是伦理学形态的主体间性,即把主体间性限制在人与人的关系范围内,胡塞尔、舍勒、哈贝马斯、马丁布伯等就是在这一方向上进行探讨的.第二是意义论形态的主体间性,它承认人与世界之间也可以对话,但必须首先把世界翻译为世界的意义,而世界的意义又是人对世界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世界,从而产生了这些不同理解之间的对话.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然而,这两个方向都预设着一个前提,即只有人才有作为主体的资质,世界本身只有客体,或者只是有待于人这一主体去理解的对象,如果没有对人的这一主体性预设,世界就只是一个惰性的存在,绝没有主体性的品格.而梅洛-庞蒂的晚期哲学则另辟蹊径,通过对世界本身作为主体性存在的论证,描述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将主体间性深入到了存在论的层面.梅洛-庞蒂的晚期哲学,相比于前期和中期,具有强烈的艺术指向和鲜明的审美主义色彩,这不仅体现于它艺术化的话语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艺术经验直接提升为存在经验,达到了存在论与美学的交错.在其所阐述的新存在论中,最为突出的是它借助艺术经验将世界作为能够自我表达的主体,在一片森林中,我有好多次都觉得不是我在注视着森林.有些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注视着我,在对我说话.在这里,我们关心的不是其结论及意义,而是世界如何能够成为主体的途径,本文就试着从方法论、研究主题和存在论三个方面展开梅洛-庞蒂的思路.一、方法论:哲学探究从《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已完成的150页手稿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梅洛-庞蒂晚期哲学对探究方法的强调,以及这种探究方法在其新存在论中的重要地位.为了阐明探究,梅洛-庞蒂将之分别与反思、辩证法和直觉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并试图通过对其他方法的批判而将我们引向探究的正途.反思,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开始,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由康德而最终在胡塞尔那里走向了极端.对此,梅洛-庞蒂评价说:作为方法怀疑的反思哲学,把对世界的开放还原到精神活动,还原到观念和观念对象的内在关系中的反思哲学,对它自称要阐明的东西是三重的不真实:对可见世界不真实,对观看可见的世界者不真实,对它与其他观看者的关系不真实.[2][p.54]反思哲学由于无法在确定性中阐明思维与世界的关系,于是它干脆悬置这一关系,将之转变为思维内部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关系,并最终错过了思维与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它对可见世界不真实:思维对象尽管在思维中是确定无疑之物,但它的来源却并非确定无疑的,因而,不追究其来源的反思哲学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反思每时每刻都在从思维之外的世界中吸取灵感,并依赖于世界在反思之前的预先呈现,世界的不确定性不足以成为我们抛弃它的理由,而反思哲学却没有触及已存世界的发生和反思观念化的发生这一双重问题.这样,它所处理的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并不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全部,甚至不包含我们与世界关系的重要部分,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确定关系只有置于我们与世界的更加模糊的关系中,只有置于我们与世界的原初交往中,才可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其次,它对观看可见的世界者不真实:反思哲学在把世界转变为思维对象的同时,也将世界的观看者转变为了思维,因为思维对思维对象的完全占有,观看者也就成了在世界之外俯瞰世界的.但实际上,除非我闭上眼睛只在思维内部面对连梦与知觉都不再有差异性的思维对象,否则,只要我睁开眼睛看世界,我就会发现我的目光是从世界上的某个点发出的,只能是对世界从某个角度的观看,因此,世界的观看者就在世界之中,而不在世界之外.第三,它对它与其他观看者的关系不真实:反思哲学离开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转而将我们封闭在自己的思维内部,这样,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就变得不再可能,与此同时,我的思维世界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也成了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与他人一直都在交流,尽管会存在误解,但我也从不怀疑我的世界对他人的有效性.除了对反思方法的批判,梅洛-庞蒂也对辩证法和直觉方法持有异议.辩证法认为每一项只能通过自我而走向对立项才能成为自身,这也是萨特《存在与虚无》的主要方法,然而,梅洛-庞蒂认为这只是坏的辩证法,好的辩证法应该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意识到论题都是观念化之物而非存在本身,因为内容的惰性永远不允许将一个项定义为肯定的,将另一个项定义为的,更不能将第三个项定义为完全消除自身.肯定与的绝对区分以及对立的绝对消除都属于俯瞰的思维、的思维,处于世界中和境遇中的人只认识具体的、部分的、充满残余的、携带着不足的对前面的超越,当然这绝不就是怀疑主义和庸俗相对主义,因为我们具有对完满存在的期待,并在这种期待中不断前进.如果说反思哲学和辩证法都是一种俯瞰思维,是在我们和世界之间设置无限距离的话,那么直觉就是试图在我们所在的地点和时刻直接与世界融合,从而使得我们与世界绝对接近,这同样也会使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成为不可能,因为只有当我们属于世界但又不是它时,才会有关系的存在.反思哲学对知觉的绝对怀疑和直觉主义对知觉的绝对信任实际上都忘记了知觉的境遇性,忘记了任何知觉都只是对世界的部分知觉,直觉主义只是把反思哲学中思维对思维对象的完全占有转变为了知觉对世界的完全占有,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世界在思维之外一样,世界也在知觉之外,世界是我的所有知觉和他人的所有知觉以及我的知觉和他人知觉之间联系的保证,但它并不就是知觉本身.正是在对反思、辩证法和直觉的批判与超越中,梅洛-庞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探究法.在他看来,反思、辩证法和直觉等方法有着共同的问题,这就是对世界的现成性设定和对哲学家自身处境的遗忘,它们都急于知道世界是什么或世界不是什么,急于知道世界的本质或根据,急于知道世界是否存在,而把哲学当作是研究世界但并不会影响世界的中性工具,然而问题恰恰在于究竟什么是世界之所是、什么是是或存在、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存在、世界如何存在、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因此,探究首先考察我们的提问方式,考察我们的问题本身,寻找问题的根源和意义,寻找答案的意义,以及寻找提问者的处境.哲学的问题不是知识的问题,不是可以在现在或将来获得答案的问题,相应地,世界也不是一个需要根据已知项来确定的未知项.探究追问世界的存在,但却不期待它的回答,而是要让追问参与到世界的存在中,世界就在这一持续的追问中涌现出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探究让世界存在,而不是设定它,它把我们带入存在的深度,而不是可靠的地基,它呼唤世界的存在,而不是对世界的认识,好像世界是一个等待我们去认识的现成之物.探究并不回避自身的起源,并不回避引发探究的世界的涌现,但它不把这一处于涌现中的世界搬入思维内部,也不根据某种预设的原则来重新组织它,而是对这一涌现做出回应,并让自身也参与到这一涌现中.在它看来,对世界的任何知觉和反思都不是世界的副本,而是世界的存在方式之一,我们并不知觉和反思一个现成的世界,相反,世界就在我们的知觉和反思中现身,或者说,我们提供知觉和反思正是为了让世界现身,知觉和反思并不是对世界存在的设定,而是对世界存在的丰富与深入,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详述.这里要说明的是,探究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可以恰当地对待世界的生成性与哲学自身的处境性,它不把世界当作自身之外需要研究的客体,而是让世界经由自身而自行涌现,梅洛-庞蒂说:如果哲学家进行探究,并假装不知道一直在他那里起作用且不断构成着的世界和世界观,那正是为了让它们说话,因为哲学家相信它们能说话,他等待从它们那里产生一种未来的科学.[2][p.13]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世界也是主体,但这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而是希腊文中古老的主体,正如海德格尔说的:石头、植物、动物也是主体,即一个从自身而来放在眼前的东西,丝毫不亚于人.二、研究主题:知觉信念如果说过去的哲学过早地将自身投入到对世界的研究中,从而错过了我们与世界的原初关系,那么探究哲学则从知觉信念开始,始终把我们与世界的原初关联作为主题.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150页手稿中仅有的5个二级标题中都出现了知觉信念一词,分别是知觉信念及其模糊性、科学假设知觉信念,而不解释、知觉信念与反思、知觉信念与性、知觉信念与探究,可见梅洛-庞蒂晚期哲学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所谓知觉信念,就是当哲学家和其他人睁开眼时,看到的就是世界本身,而不是世界的表象,尽管有时也会出错.正因为它是信念,所以它并非确定性的可靠基础,也无法证实.但哲学必须正视这一信念,理解这一信念的来源,而不能像过去的哲学那样对之置之不理,因为一切哲学都必须建基于这一信念之上.哲学思考世界,但并不是用思考代替世界,不是用思维的本质代替世界的本质,问题在于我们的思考如何才能是对世界的思考,或者说世界如何才能被我们思考,这既是我们思考世界的前提和动力,也是我们检验思考是否能够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标准.如果我们在思考世界之前首先思考我们所思考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就会求助于知觉信念,求助于知觉信念所给予我们的世界,只有在思考之前世界已经在知觉中预先呈现出来,我们才有可能思考世界.也许,哲学会问,知觉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可靠吗?它会不会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觉呢?但实际上,即使是真实与幻觉的观念也不是哲学发明的,而是知觉本身提供的,因为在实际知觉中,我们永远不可能像怀疑论或庄子所说的那样,会混淆真实与梦幻,不管梦幻多么逼真,只要一碰到真实,梦幻就会立即被揭示为梦幻.相反,只有当知觉不打算走向世界而成为自我封闭的知觉思维时,我们才可能失去区分真实与梦幻的根据.因此,正是知觉走向世界的信念才使真实与梦幻得以区分,哲学区分只是这一知觉区分的事后解释,不仅哲学区分的灵感来自于知觉区分,而且哲学区分的正确性也始终要通过知觉区分来检验.总之,看到世界本身的知觉信念无可置疑地存在于我们的知觉中,它不能被哲学轻易地放弃,因为它是我们与世界的原初联系,没有它,我们的知觉将被封闭在自身中,并最终远离世界.把我们作为主体,而把世界作为主体在内部所构造出来的客体正是源于哲学对这一知觉信念的背弃,因为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概念将我们留在自身封闭性的内在中而远离世界,而这样的主体在内部所构造出来的客体自然也是远离世界的.然而,即使是这些不切实际的概念也是从知觉信念而来的,因为我们在知觉中总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世界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着一些知觉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不会把知觉方面的因素放到世界一边,例如我们不会把眨眼时眼帘的关闭与开启当作世界的隐现,不会把身体走动时景象的晃动当作世界的晃动,正是走向世界的知觉信念把我们从混乱的视像中解救了出来,或者说,正是走向世界的知觉信念才使这些因素得以区分开来,而随后哲学上主客体的区分只不过是对这一区分的提纯罢了.简单地说,哲学追求主客体各自性的这一意愿本身就是一种知觉信念,是对知觉信念的不自觉运用.探究哲学把知觉信念作为研究主题,既不逃避知觉信念,也不运用知觉信念,而是停留于知觉信念,研究知觉信念的来源、结构以及它在世界呈现中的作用和限度.对于探究哲学来说,知觉信念不是对世界的预设,而是世界的存在方式.当我们知觉世界时,我们知觉到的是世界本身,这不容怀疑,一旦我们怀疑这一点,怀疑的力量就会影响到知觉本身,让知觉变得飘忽不定.我们不可能在怀疑知觉内容时而不破坏知觉结构,例如,我们不能说,我确实看到了桌子,但我看到的桌子可能并不存在,如果我怀疑桌子的存在,我也就会同时怀疑我的这一对桌子的知觉.因此,对世界的知觉和知觉到的世界具有同一性,但这只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没有它知觉就不再可能的信念,而不是一种确定性.如果我们检查知觉,就会发现知觉只是从某个角度发出的知觉,它是从我前额的区域之下、模糊的鼻梁轮廓之上发出的,也是从我身体所处的这个地点发出的,我还可以通过移动我的身体变换这一地点,例如我可以围着桌子转一圈,这时我就会意识到,桌子本身并不在我的任一知觉之中,它具有我的任一知觉都不能穷尽的存在,因此,我不能在确定性或实证性的意义上说我知觉到的是桌子本身.但我也不能就此而说桌子本身存在于我的知觉之外,因为这同样缺乏实证性,如果我不根据我的知觉,我又是如何落实桌子本身的存在的呢?当然,也许胡塞尔会说,我是从对桌子各个角度的知觉的综合中得到桌子本身的,但如果不是桌子本身已经在知觉中给予了我,我又是依据什么来综合的呢?我又是依据什么来检验这一综合的结果的呢?其实,这里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在知觉中,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这一结论,因为如果我的任一知觉都只是对桌子的某个角度的知觉,而不是对桌子本身的知觉,我的任一知觉就不可能满足于自身,并最终因为永远不可能知觉到桌子本身而自我消解,正如我们如果不相信现在,而始终要等待一个未来才确定现在,现在就会因为不断地被延期而丧失现在,实际情况是,我们相信现在,尽管它在未来可能会被重新确定.同样,我也相信我的任一知觉都是对桌子本身的知觉,尽管它在对桌子的其他知觉中可能会被确认、修正甚至.这就是知觉信念,不仅是知觉到世界本身的信念,而且也是保证我的知觉得以可能的信念.正是因为它,我们的任一知觉才不只是对世界的部分知觉,而就是对世界本身的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世界在知觉中现身,我们的知觉调整自身只是为世界在此现身做好准备,梅洛-庞蒂说:我的身体不知觉,而是好像被装置在通过它才形成的知觉的周围.这在一般人那里可能并不容易被意识到,但艺术家却以此为业,他对复制世界没有兴趣,而且他也不认为存在着一个等待他去复制的世界,他的任务正是要让世界现身,或者说,让世界存在,他通过他的方式为世界的现身做好准备,正是通过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画家才把世界转变成了画.[1][p.35]很显然,在这里艺术家并不是世界的主体,他也不支配世界,世界本身就是主体,它自我呈现.三、存在论:肉身通过方法论和研究主题的转变,梅洛-庞蒂晚期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存在论,即肉身.肉身概念的提出虽然受到了身体的启发,但其所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它具有身体的灵性,而是世界的多样可能性,世界的肉身不像我的肉身那样自我感知---它是可感的而非能感的---我仍称它为肉身(如米绍特实验中的起伏、深度、生命)为的是说它蕴含各种可能性,世界的可能性(作为这一世界之各种变体的可能世界,还不是单数和复数的世界),它因此绝不是对象,纯粹事物的存在方式不过是其局部的、派生的表达.[4][p.250]这段话是理解肉身概念的关键,上文说到,我们的知觉不是对一个现成世界的知觉,因为除了知觉我们并没有其他途径知道这一世界的存在, 过我们的知觉现身,但知觉并非是对世界存在的证实,而只是对世界存在的信念,因为知觉总是在某个境遇中从某个角度的知觉,而这种境遇和角度又是可以随着身体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世界可以有多种现身,但由于知觉信念,世界的多种现身并不是彼此分散的,它们最终形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开放系列,这一开放系列保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持续探索.例如我以为在沙滩上看到一块被海水打磨光了的木头,而它其实是一块高岭土质岩,这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像,而我却能够使它们指向同一事物,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持续性,即后一种视像占有了前一种视像.世界的肉身不是别的,正是这一探索系列所共同指向的目标,它不在我们的任一知觉之中,但也不因此就在我的任一知觉之外,而是我们所有知觉的交织.因此,世界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早已完成了的,而是在我们知觉的交织中正在生成,我们对世界的每一次知觉,都不只是对世界的片面知觉,而是对世界肉身的丰富和深化.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甚至不能说存在着错误的知觉,例如我刚才以为看到的被海水打磨光了的木头,尽管我后来知道它只是一块高岭土质岩,但我不能因此就说前一个知觉是错误的,因为错误并不具有特别的知觉意义,我在前一个知觉中和在后一个知觉中同样坚定,而且我现在对后一个知觉的坚定也并非不可动摇,它完全可能被以后的知觉再次占有,例如当我围着它转一圈时,在持续知觉中的每一个后来的知觉都在占有前一个知觉,并揭示前一个知觉的不完全性.因此,被海水打磨光了的木头也是我的知觉所指向的事物的一种现身方式,至少它揭示了高岭土质岩与被海水打磨光了的木头的相似性,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相似不是我们知觉的动力,我们在知觉之外并不曾预先知晓这种相似性,相似性是我们知觉的结果,也就是说,正是在后一个知觉对前一个知觉的占有中,我们才知晓了这种相似性.因此,与被海水打磨光了的木头相似正是前一个知觉的意义,它同样是对事物肉身的一种丰富和深化.当然,对世界的知觉不仅仅是视觉,而且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身体知觉形式,它们的自身交织和彼此交织都在丰富和深化着世界的肉身.世界的肉身不仅在我的所有知觉的交织中生成,而且也在我的知觉与他人的知觉的交织中生成.由于我的知觉并不封闭在自身之中,它通过知觉信念而走向世界,这一知觉信念保证了我的所有知觉都能够走向同一个世界,都是对同一个世界的持续探索,从而克服了自身的离散性,那么同样的,走向世界的知觉信念也可以保证我的知觉和他人的知觉的相通性,它们并不彼此封闭在自身之中,而是通过知觉信念走向了同一个世界.唯我论的困境和混淆真实与梦幻的困境一样只有当我们拒绝世界而封闭在思维世界中时才会出现,在现实中,我和他人能够看到同一个世界并且可以彼此交谈,正是在这一交谈中,我们彼此确认、修正甚至各自的知觉,在我的知觉中占有他人的知觉,正如我的后一个知觉对前一个知觉的占有,或者用梅洛-庞蒂的语言来说,它们彼此交织、蚕食、侵越,共同丰富和深化着世界的肉身.世界在知觉中的现身保证了我们知觉的真理性和普遍性,而知觉的境遇性又保证了我的知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我们在通过调整知觉角度而为世界的现身所做的准备中丰富和深化着世界的肉身.梅洛-庞蒂说:我的身体不仅仅是被知觉者中的一个被知觉者,而且是一切的测量者,世界的所有维度的零度.[2][p.317]这使得我们的行动,包括哲学探究,不只是对世界的被动解释,实际上,每一种哲学探究都是对世界的肉身的丰富和深化,即使是以前的哲学、被我们所批判的哲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丰富和深化着世界的肉身,而我们所进行的哲学探究也只有在以前哲学的背景中,通过对以前哲学的占有才可能会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包括我们的哲学、思考、知觉、语言、理性、观念等在内的一切行动都在丰富和深化着世界的肉身,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现身做着准备,它们都是世界的现身方式,或者说,存在方式.。

梅洛-庞蒂“第三空间性”论析

梅洛-庞蒂“第三空间性”论析

梅洛-庞蒂“第三空间性”论析刘伟妮【摘要】Empiricalism views the space as a physical and outside place, while intellectualism regards it as the sub-jective ability. However, Merleau-Ponty argues that the third spatiality is prior to both kinds of space, and it is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physical and subjective space. One’s own body is not in the spatiability, while living in the spatiality. We are living in the spatiability by Body’s schema. Spatiality is a kind of phenomenon in the situation. Virtually, spatiality reveals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Da-sein and the world. And this relationship has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dichotomy of subject-object dualism.%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

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

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

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

空间美学的主体性特征与“空间实践”表征

空间美学的主体性特征与“空间实践”表征

—018—空间美学的主体性特征与“空间实践"表征肖玉欣(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美学是以感性认识能力与审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主体的感受经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空间理论与美学的融合打破了学的视域,将主体的空间审中心,以空间实践的折射了后现代文化的深刻意义,彰显了美学的人文价值,并学的发展了新的发展路径和话语阐释空间!关键词:空学;空论;主体性'“身体”;“空实践”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1)01-0018-05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1.01.00420世纪后,由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所引起的“空间转向”成为一种趋势,“空间”开始摆脱传统空间观念的束缚,逐渐上升至「哲学理论的高度,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参与着学术建构。

多元化、异质性、学科交叉是空间转向发展中的三个优势。

这三种优势促进了空间理论与美学学科的交叉融合,生成了空间美学的研究领域。

同时,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的融合为当代文化现象的美学阐释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空间美学”途径与理撑。

一、空间转向与空间美学的生成“空间转向”滥觞于资本扩张对空间的掌控,可以说“空间转向”是西方进入20世纪后的现实空间危机下的一种理论回应。

“空间转向”的形成得益于20世纪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的贡献。

1974年,列斐伏尔的《空间的》一书的出版标空间转向的开始。

列斐伏尔以空间本身及空间内部的社会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将空间从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历史决定论中分离了出来,使空间本身获得了一种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空间观是将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待,即强调空间的物理属性或自然属性。

列斐伏尔对这种传统的空间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始终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

“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

”&1〕列斐伏尔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空间”本身也是生产和再生产的对象。

贾科梅蒂雕塑的意象空间

贾科梅蒂雕塑的意象空间

贾科梅蒂雕塑的意象空间在西方流派迭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相对于绘画发展史的丰满多变以及大师辈出的局面,曾经在西方古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取得过无可比及辉煌成就的雕塑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及影响则显得相对边缘化和薄弱。

雕塑家在沿袭古代并缺少像绘画那样充满活力、革新意识的徘徊不前中,逐渐失去了光环并走向沉寂。

在20世纪前半期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雕塑家中,贾科梅蒂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后移居巴黎,其雕塑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就是1925-1935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和1935年之后直至去世的现实主义时期。

贾科梅蒂在雕塑上的贡献不仅仅是他创造出的瘦长单薄的人物形象,重要的是他在雕塑上富于创造性地探索和革新精神,同时我认为,贾科梅蒂还有一个贡献是相对于西方雕塑传统空间追求的意象空间。

他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奇妙的瘦长形象,更有一个可以无尽遐想感受的精神空间。

这就是贾科梅蒂。

贾科梅蒂在进入雕塑艺术创作的早期,就表现出了对传统的背叛和勇敢的探索。

在1925年到1935年的超现实主义阶段,贾科梅蒂抛弃了希腊罗马以来对于雕塑的理解和延续了上千年的雕塑艺术追求,直接摹写梦境和想象中的东西,开始把雕塑从形体、空间、和谐的追求与表现中解脱出来。

雕塑在贾科梅蒂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只是奇怪的组合,荒诞的想象甚至是无法理解的抽象符号。

同一时期,罗丹在对古希腊雕塑继承复兴和现代性的变奏中,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和传誉世界的声名,而布朗库西也在对雕塑单纯形体的不懈追求探索和对形体之外赋予雕塑作品形而上意义的实践中,积累着不久后作为一个伟大雕塑家的基础,不同的是,罗丹和布朗库西这两位对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雕塑家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全部抛弃对雕塑实体体量的追求表达和对雕塑空间的迷恋,而布朗库西,从进入超现实主义的早期,就远远抛弃了这些对于传统雕塑不可或缺的表达因素,进入到了再现梦境表达意念的阶段,雕塑在这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空间。

从梅洛庞蒂对於「空间」的意向看其美学表现:从空间知觉到艺术表现

从梅洛庞蒂对於「空间」的意向看其美学表现:从空间知觉到艺术表现

全文資料:電子全文下載論文名稱: 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意向看其美學表現:從空間知覺到藝術表現英文論文名稱: none指導教授: 朱建民; 廖仁義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none none學位類別: 碩士校院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學年度: 93語文別: 中文論文頁數: 120關鍵詞: 空間、身體、現象場、身體圖象、完形、情境、原初空間、杜象、現成物、觀念藝術、後現代空間英文關鍵詞: none被引用次數: 0[ 摘要]梅洛龐蒂是少數以站在藝術創作者的立場上去看待「存在」的哲學家。

由於創作者總是以一種身體形構的方式進入認識當中,因此其中便沒有什麼「理性」或「感性」的區別,這種認知型態在梅洛龐蒂看來其本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這當中有一個身體存在的始源性,也就是身體本身的空間性,而梅氏所言之身體空間如何以身體之存在做為開展並自我實現,是將梅洛龐蒂哲學中,由其身體所開展出來其具有「人文」或「文化」意義的主要關鍵處,例如:「身體圖象」或「情境」等具有產生美學意義的介質做一認識。

因此本論文是以《知覺現象學》一書中對於空間的「方向」、「深度」、「運動」、「主觀空間」等四種說明展開,與其證諸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面對「空間」的實際困境,以釐清梅氏「空間」中的身體特徵。

爾後再將其處於空間中的身體論析出三種超越性質:如果以「身體之空間性與運動機能」本身而論,則顯現出一種由「能動」的超越;若為處於知覺狀態的「現象場」中,則會出現一種由「物」、「我」關係中引出的「情境」超越型態;而在肉身化的過程中,又表現出一個上升的維度轉換,也就是「空間表現」之超越。

以此就引出了其美學部分,也就是有關「身體圖象」、「情境」、「藝術表達」等內容。

雖然「身體」或「空間」在梅洛龐蒂哲學中為一體兩面,但是以「空間」做為基調去展開其身體歷程,反而較能固定下來探討「身體」,否則直接談論其身體的概念是極其含糊。

本論文基於現象學本身的進入方式除了藝術存有論探討外,還將梅洛龐蒂所主張的身體形構所產生的藝術方式,直接的面對自杜象以來的藝術;以身體形構的藝術創作過程本為梅洛龐蒂身體感知觀點的來源處(原初空間與藝術)。

梅洛·庞蒂《眼与心》论绘画的视觉超越

梅洛·庞蒂《眼与心》论绘画的视觉超越

□]158闵洁梅洛•庞蒂《眼与心》论绘画的视觉超越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5-0158-06梅洛•庞蒂《眼与心》论绘画的视觉超越闵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梅洛•庞蒂在其哲学经典《眼与心》中,以绘画作为讨论对象,通过“艺术现象学”探讨了身体、视觉与世界之间交融互动的关系。

文章从梅洛•庞蒂后期的哲学思想出发,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究画家认知世界的可逆性特征,揭示隐含在绘画中的“视觉超越”维度,并结合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形式转变以及绘画构成元素的故开性意义进行论述,解析梅洛•庞蒂通过绘画实现画家的视觉超越,并完成再现世界的哲学思想。

梅洛•庞蒂这种对于艺术存在的本质性反思,关涉到对于原初的"不可见”世界的探索,这为美学思考以及现当代艺术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梅洛•庞蒂;视觉超越;绘邑;身体;世界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梅洛•庞蒂(Merleau-Ponty,1908—1961)是法国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受到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影响并将其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推进,使现象学在法国得到了充分发展,为当代法国哲学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梅洛•庞蒂运用知觉现象学理论在绘画中找到了意味十足的思考空间,在他看来,艺术中的客观性具有相对的存在意义,绘画展开的是充满隐含互动与沉默意蕴的相似世界。

梅洛•庞蒂的艺术哲学在其学术历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尤其是他最后一部完整的经典之作《眼与心》(I960),是其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我们把画家作画时的“视看”所呈现出的绘画特有的交流方式称为“视觉超越”,实质上这种“视觉超越”揭示了绘画过程中画家与世界之间奇妙交换体系的奥秘,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视看方式。

梅洛•庞蒂《眼与心》突破了传统学院派哲学的论述,认为身体既是主体又与客体具有同一性,可以共同再现世界,事实上这里所讨论的已经不仅是绘画的一个基本思想维度问题,而是打破传统哲学中意识与对象的二元论,体现了他后期哲学思想的升华。

论恽冰《蒲塘秋艳图》的艺术表现特色

论恽冰《蒲塘秋艳图》的艺术表现特色

论恽冰《蒲塘秋艳图》的艺术表现特色摘要:《蒲塘秋艳图》是清代女画家恽冰的代表作之一,设色妍丽,技法精巧。

此画营构了一种时空幻化之境,一反传统文人画中秋荷颓败萧瑟的形象,予观者以活泼明快、纤秾明艳之感。

基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从空间、时间两种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恽冰作为闺阁画家在题材、构图、技法等方面的独特安排,从而使之抵达了恽寿平式“师法自然,摄情作画”的画境。

关键词:《蒲塘秋艳图》;恽冰;没骨画;常州画派;知觉现象学一、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与传统绘画鉴赏结合的可能性梅洛-庞蒂遵循胡塞尔现象学的引导,专注于人的意识生活所显现的意向性特征,并将此种意向性特征奠基于人在前反思状态下已经拥有的各种基本的身体感知能力[1]。

其中,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是从意识中独立出纯粹的先验形式,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悬置(Epoché)了人们的日常经验、科学实在、宗教实体、纯粹数学和逻辑的世界,揭示原初世界的本质[2]。

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最著名的发展莫过于他对原初世界概念的延续。

在其著作介绍了原初世界之后,这一论题才广为人知。

在胡塞尔那里,原初世界为科学提供了“元明证性”,即科学的真理性需要得到生活的证实,因此原初世界是前科学、非科学的,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环境,真正的实在,我们存在于其内,它对于我们永远是一切理论实践和非理论实践的前所有的、预先存在的基础和世界”[3]。

在梅洛-庞蒂看来,艺术作品提供了进入此种事物本身的纯粹先验领域的可能性。

哲学寻求的是与科学并未关注到的原初世界间的联系,它求助于那些从未离开原初世界的人来找寻这种联系。

艺术使世界呈现出它本身的样子,塞尚、胡安·格里斯、布拉克和毕加索等画家都是从未离开原初世界的人,他们悬置了事物与观者的亲熟性,将观者带回对事物本身的观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家的意图与现象学家们别无二致。

《蒲塘秋艳图》(图1)的艺术表现特色便是悬置了事物与观者的亲熟性,违背了科学规律和日常认知,故而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切入中国传统没骨花鸟画的鉴赏便拥有了可能性,并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基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谈建筑空间体验的具身性

基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谈建筑空间体验的具身性

基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谈建筑空间体验的具身性闫树睿;王绍森【摘要】建筑空间体验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对建筑空间的知觉、认知和评判过程,这一过程以肉身化的身体为基础,内在于现象身体,发生于现象空间,并程伴随着意义的产生.文章基于梅洛庞蒂的理论成果对具身化的建筑空间体验进行分析,试图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来理解人对建筑空间体验的发生机制,揭示出建筑空间体验和认知的具身性.建筑师应该"具身"地思考建筑设计.【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空间体验;具身;梅洛庞蒂;现象学【作者】闫树睿;王绍森【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人对建筑空间的体验是具身化的,“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是感知建筑的内在组成部分,是有别于建筑三维特征的传感媒介。

”[1]。

这些感觉源于人的身体,身体是人体验和认识建筑空间的必由之路。

在思考人对建筑空间体验和认识的方式方法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从现象学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1 “现象身体”与“现象空间”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新角度,它使人们意识到,人知觉到的世界是现象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人对客观世界境遇化的结果,整个现象世界被称为“视界”。

而对于客观世界,现象学采取的是搁置或漠视的态度。

所以,现象学是从认知主体出发,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来解释认知主体如何把握世界的学科。

20世纪以来,在对空间的理解上,欧陆的现象学研究方面,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时空观都开始走向境域化。

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对这一变革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对于空间的境域化可以说开始于胡塞尔,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将其进一步完善。

在空间的境域化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现象身体”和“现象空间”的概念。

1.1 现象身体与身体思维在梅洛庞蒂现象学的空间观念中,人对空间的理解首先奠基于身体。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浅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对环境美学的影响王思滢【摘要】梅洛-庞蒂美学思想呈现出更多的现象学风格,其核心思想是身心二元统一说,身体世界化也是其所倡导的,他关于身体、感知、时间、空间有一套独到的现象学理解。

他的现象学美学恢复了美学的名称"感性学",被称为"感性的诗学"。

他的相关现象学美学思想对环境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现象学美学;梅洛-庞蒂;环境美学;美学思想;感性学;世界化;身体;心思【作者】王思滢【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92梅洛-庞蒂美学思想呈现出更多的现象学风格,其核心思想是身心二元统一说,身体世界化也是其所倡导的,他关于身体、感知、时间、空间有一套独到的现象学理解。

他的现象学美学恢复了美学的名称“感性学”,被称为“感性的诗学”。

他的相关现象学美学思想对环境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梅洛-庞蒂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更多地呈现出现象学风格。

他延续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思想且向深处阐发,并吸收了不少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思想精华,最终阐发出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思想。

他关于身体的理解打破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身心二分的传统。

同时他又非常关注知觉世界,认为身体与主体、身体与世界、人与他人均具有“可逆性”。

因此,他的现象学恢复了美学的名称“感性学”,“梅洛-庞蒂实际上一以贯之地谱写着‘感性学’,并因此与笛卡尔主义的‘理智论’传统形成鲜明对照。

”[1]葡萄牙学者迪雅斯也曾说梅洛-庞蒂的哲学是“感性的哲学”或“感性的诗学”。

(一)主、客不分的身心二元统一说首先,身体概念在梅洛一庞蒂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关于身体的基本哲学理念是:身体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

西方传统二元论哲学认为人是身心二元分裂的,对此梅洛-庞蒂并不认同,觉得身心分裂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消极体现,他一生致力于消解身心的二元分裂,并试图建构身心二元统一的审美模式。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对空间的现象学理解
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理解建立在观察者-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现象,它是一种活动的,可变的,持续的过程,它的形成依赖于观察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因此,空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知和行为来表达。

梅洛-庞蒂认为,空间是一种活动的,可变的,持续的过程,它的形成依赖于观察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因此,他认为,观察者的感知和行为是空间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这些感知和行为又是由观察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梅洛-庞蒂认为,空间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持续的过程,它的形成受到观察者和环境的共同作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資料 :電子全文下載論文名稱: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現:從空間知覺到藝術表現英文論文名稱:none指導教授:朱建民 ; 廖仁義指導教授(英文姓名):none none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學年度:9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0關鍵詞:空間、身體、現象場、身體境、原初空間、杜象、現成現代空間英文關鍵詞:none被引用次數:0[ 摘要]梅洛龐蒂是少數以站在藝術創作者的立場上去看待「存在」的哲學家。

由於創作者的方式進入認識當中,因此其中便沒有什麼「理性」或「感性」的區別,這種認知其本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這當中有一個身體存在的始源性,也就是身體氏所言之身體空間如何以身體之存在做為開展並自我實現,是將梅洛龐蒂哲學中,其具有「人文」或「文化」意義的主要關鍵處,例如:「身體圖象」或「情境」等介質做一認識。

因此本論文是以《知覺現象學》一書中對於空間的「方向」、「深「主觀空間」等四種說明展開,與其證諸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面對「空間」梅氏「空間」中的身體特徵。

爾後再將其處於空間中的身體論析出三種超越性質:性與運動機能」本身而論,則顯現出一種由「能動」的超越;若為處於知覺狀態的出現一種由「物」、「我」關係中引出的「情境」超越型態;而在肉身化的過程中的維度轉換,也就是「空間表現」之超越。

以此就引出了其美學部分,也就是有關境」、「藝術表達」等內容。

雖然「身體」或「空間」在梅洛龐蒂哲學中為一體兩做為基調去展開其身體歷程,反而較能固定下來探討「身體」,否則直接談論其身糊。

本論文基於現象學本身的進入方式除了藝術存有論探討外,還將梅洛龐蒂所術方式,直接的面對自杜象以來的藝術;以身體形構的藝術創作過程本為梅洛龐蒂處(原初空間與藝術)。

若就「繪畫」藝術的現代觀點,梅氏所言的身勢形構的確基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現今的問題起源點是源自於杜象及其引起藝術之觀念化的效一種微妙的轉折。

因此本文將以重新考察杜象的方式,試圖為梅洛龐蒂在現代藝術置。

而後在杜象影響下的當代作品裡,我們將呈現自「現成物」以來的後現代藝術定成為作品的是什麼作用﹖以此我們除了探視「現成物」的辯證發展,還可以見諸技術文化下的當代「物質」觀。

於此,我們更可以由其中反思到諸如「文化」或「題境況。

總之,對於梅洛龐蒂來說,「身體」並不應僅僅作為存有而被反思探討,行動所產生出的意義。

因此聯繫於杜象作為起點,去探討梅洛龐蒂的藝術觀點在當氏的行動意義及其價值做一當代處境脈洛的認識。

[ 英文摘要]none[ 論文目次]vi第一章導論 (1)一、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2)A.研究動機 (2)B.研究目的 (6)二、本論文之研究方法 (9)第二章空間問題 (17)第一節傳統空間觀念之一般探討及其困境 (17)A.傳統的空間觀念 (18)α.亞里斯多德的空間觀 (18)β.笛卡爾的空間觀 (19)γ.康德的空間觀 (21)B.傳統的困境 (22)第二節梅洛龐蒂的空間觀 (28)A.方向 (28)α. 經驗主義與主智主義的空間迷失 (28)β. 作為方向基礎的空間平面 (30)B. 深度 (34)C. 運動 (37)D. 主觀空間 (40)第三章從空間觀念到美學的延伸 (44)第三節從空間觀念看美學問題 (45)A. 傳統美學的特徵 (45)α.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觀 (45)β. 笛卡爾的美學觀 (48)γ. 康德的美學觀 (49)B. 梅洛龐蒂的美學特徵 (50)第四節能動的空間 (51)A. 「身體圖象」的內涵 (51)α.「想像力」在《純粹理性批判》及《判斷力批判》的情形 (52)1.《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想像力 (52)2.《判斷力批判》中的想像力 (53)β. 梅洛龐蒂的想像力 (54)1.「完形」作為反思的前反思項意義 (55)2.想像力在「完形」中的情形 (57)B. 「身體圖象」在美學上的意義 (59)α. 對於「美」的態度之區別於傳統 (59)β.「身體表現」的美學特質 (61)第五節情境空間 (64)viiiA. 情境的內涵 (64)B. 情境的它性意義 (69)第四章空間的藝術表現 (73)第六節藝術表達的基礎 (74)A. 原初空間與藝術 (75)B. 互滲為異質結果的藝術表達及其自我認識 (80)第七節當代藝術作品的反映 (85)A. 杜象的提問 (85)B. 梅洛龐蒂對當代藝術作品的反映 (88)α. 杜象在詰問什麼 (89)β.當代作品的困境及其解決 (91)第八節從當代文化空間中反思梅洛龐蒂 (94)第五章總結 (101)第九節原初空間之總結回顧 (101)第十節本論文之可應用發展及其延伸 (104)參考書目107[ 參考文獻]原典Merleau-Ponty, Mauric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 Kegan paul Ltd, 1962.—,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lated, with a Preface, by Hubert L. Dreyfus & Pa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ig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C. McCleary, Evanston: Not Press, 1964.—,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 o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 of Art, History and Politics, ed. James M. Edie, trans.Carleton Dallery, Evans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Translated by Alden L. Fisher, Boston: Beacon Pre —,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8.其他參考資料Badt, Kurt, The Art of Cezanne, translated by Sheila Ann Ogilvie, New York: Hack 1985.Brandon, Taylor, Avant Garde and After-Rethinking Art Now, New York and New Perspectives Pentice Hall, Inc., and Harry N. Abrams, Inc., 1995Burke, Patrick and Veken, Jan Van Der, Jan(edited by), Merleau-Ponty in Contem Perspectiv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Crowther, Paul, Art and Embodiment, from Aesthetics to Self-consciousness, New university press 1993.De Duve, Thierry, Kant after Duchamp, London: MIT Press, 1998.Edie, James M.(Generl editor)The Merleau-Ponty’s Aesthetics Reader : Philo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Edie, James M.,(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Politics, Evans University Press 1964.Gadamer﹐Hans-Georg﹐HermeneneutikⅠ:Wahrheit und Methode –Grundzeu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 Tuebingen:J﹒B﹒C﹒Mohr﹐6﹒Auflage﹐199 Hamrick, William S., A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of Law:Maurice Merleau-Po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Immanuel Kant’s Critique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man Kemp Smith, Lond Co Ltd.Jay, Martin, Downcast Eyes –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e Fre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Langer, Monika M.,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A Guid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9.Levin, David Michael(edited by), Modernity and the Hegemony of Vision, Los A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Madison, Gary Brent,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Ohio: Ohio Univers Mallin, Samuel B.,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 1979.Perception, Expression, and History The Social Phenomenology of Maurice Merl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1970.Pietersma, Henry, Phenomenological Epistem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Stott, Rebecca,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Aesthetics and Cultural theory, Buckingh University Press 1992.中文資料Adorno, Theodorv W.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Asthetische Theorie.),四川1998年,初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