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意向性观点的批判
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孙飞宇㊀牟思浩提要:二战前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与法国本土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典型的 法兰西 特征㊂梅洛-庞蒂作为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其基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开展的工作对社会学的法国传统产生了明确的影响㊂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梅洛-庞蒂通过自己对于现象学式处境的研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关于 社会事实 的理解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㊂关键词:处境㊀实践㊀社会事实历史即他人,是我们与他人所建立的相互关联㊂Merleau⁃Ponty(1964b:25)自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现象学运动的中心逐渐从德国移往法语世界(施皮格伯格,1995:590)㊂从一开始,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 迁徙 就体现出两个实质性的特征:存在主义式的解读/误读,尤其是以萨特的工作为代表的误读,以及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交汇㊂①经典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正是与这一法国化存在主义思潮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对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与个体性(individuation)等思想①依波利特(J.Hyppolite)1939年所翻译的‘精神现象学“以及他和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对于该著作的解读,几乎成为此后法国知识界从3H一代(即受黑格尔㊁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影响的一代)向3M一代(即受马克思㊁尼采和弗洛伊德影响的一代)思想史变迁的基本底色㊂用列斐弗尔(H.Lefebvre)的话来说,二战以后,法国知识界可以说是将重新发现黑格尔辩证法视为了 决定性的哲学事件 (波斯特,2015:5)㊂梅洛-庞蒂甚至明确以如下的陈词来致敬黑格尔: 在过去这个世纪,所有的伟大哲学观念 马克思和尼采的哲学㊁现象学㊁德国存在主义以及精神分析 都源出于黑格尔㊂正是黑格尔开启了探索非理性并将其纳入某种扩展的理性的尝试㊂迄今为止,这仍然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任务 (Merleau⁃Ponty,1964a:63)㊂社会学研究㊀2020.2问题(Miller,1979:8)的讨论而发展成为一种法国式新马克思主义(new⁃Marxist)流派的(Miller,1979:3)㊂作为这一交汇的代表性人物,梅洛-庞蒂将关于 生活世界 的思考作为理解人之存在的入手点,①发展出知觉现象学以及存在主义式马克思主义,成为法国20世纪中期在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工作㊂其思想中统领性的观点体现在前后一以贯之的 处境 (situation)这个概念之上㊂梅洛-庞蒂对这个概念的现象学理解一直都与马克思早期的工作存在着某种亲和力㊂一㊁共在的处境梅洛-庞蒂尤为重视 处境 这一概念㊂在其早期作品‘行为的结构“中,梅洛-庞蒂开篇即指出,他试图去理解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Merleau⁃Ponty,1963:3)㊂这一关系可以是有机体式的㊁心理学的甚至是社会的㊂对此种关系的界定几乎是他关于处境最早的理解,即 通过因果关系而既外在于彼此又绑定彼此的一种诸事件的多重性 (Merleau⁃Ponty,1963:3)㊂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通过一种现象学式的 共在 (Mitsein)的态度讨论了个体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将人的行为置于现象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中(Merleau⁃Ponty,1963:5)㊂(一)梅洛-庞蒂的观看与还原(reduction)对于梅洛-庞蒂来说,在胡塞尔之前,现象学作为一种 运动 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可以在黑格尔(G.W.F.Hegel)㊁克尔凯廓尔(S.A.Kierkegaard)㊁马克思(K.Marx)㊁尼采(F.W.Nietzsche)和弗洛伊德(S.Freud)等人的作品中找到痕迹㊂因为现象学意味着一种思考的①梅洛-庞蒂所受到的现象学影响主要来自于胡塞尔,尤其是胡塞尔的晚期手稿㊂1939年,梅洛-庞蒂在鲁汶大学查阅胡塞尔手稿,由此将 我思 (Cogito)通过己身(lecorpspropre)与生活世界(Lebenswelt)联系起来,成为其现象学思考的入手点㊂虽然同胡塞尔许多其他学生如舒茨(AlfredSchütz)和古尔维奇(AronGurwitsch)一样,梅洛-庞蒂并不满意胡塞尔对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分析走向,然而与生活世界相关的思考却成为了梅洛-庞蒂开展工作的关键入手点㊂专题研究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风格,而非某种固定的教条(Merleau⁃Ponty,1962:viii)㊂从这一现象学的角度来说, 问题在于描述,而非解释或分析 (Merleau⁃Ponty,1962:viii),这是 重返事物本身 这一现象学口号的首要要求㊂遵循这一原则,梅洛-庞蒂要求回到在科学世界之前的知觉世界,因为 我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哪怕是我的科学知识,也来自于我自己的独特观点,或者来自于我关于世界的经验,没有这些经验,科学的符号就会毫无意义 (Merleau⁃Ponty,1962:viii)㊂所谓回到知觉世界,就意味着首先要理解和返回到 在知识之前的这个世界 (Merleau⁃Ponty,1962:ix)㊂这并不是说要返回人的主体性,而是说对于主体性的理解要从处境出发,因为人 处于世界之中,只有在世界之中他才获知他自己 (Merleau⁃Ponty,1962:x)㊂这一观点来自晚期胡塞尔,然而对于 处境 这个概念的强调,已经体现出他们二人在现象学道路上的差别㊂梅洛-庞蒂将处境视为 我思 与胡塞尔式超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前提(Merleau⁃Ponty,1962:xii)㊂在这一前提下,现象学的还原手段被梅洛-庞蒂当作 观看 生活世界及人的在世之在的方法㊂来自于这一还原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 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 (Merleau⁃Ponty,1962:xiii)㊂因为我们的存在乃是一种在世之在,我们永远处于某种处境之中, 反思也在时间流中被执行 (Merleau⁃Ponty,1962:xiii),所以, 不存在能够把握我们所有思维的思维 (Merleau⁃Ponty,1962:xiii)㊂在这一前提下,思想不能将任何现象视为理所当然,意味着要求理解永远 不断更新的重新开始的体验 ㊂总之,非反思性的生活乃是 反思的原初的处境 (Merleau⁃Ponty,1962:xiii)㊂由此出发,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关于 本质 (essences)的理解乃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由此而中止我们关于世界知觉的考察(Merleau⁃Ponty,1962:xiv)㊂我们在世界之中的生存往往由于与世界的纠缠过于紧密而无法被认识到,所以我们总需要某种理念场域(fieldofideality)来帮助我们 熟悉和克服其实在性(facticity) (Merleau⁃Ponty,1962:xiv)㊂梅洛-庞蒂所理解的作为手段的本质还原的意思就是去理解经验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㊂梅洛-庞蒂在此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就好像渔夫的渔网从大海深处打出鲜活的鱼儿和海藻一样,胡塞尔的本质必然会带来关于经验的所有那些活生生的关系 (Merleau⁃Ponty,1962:xiv)㊂沿着此种方向,梅洛-庞蒂决意要将他所理解的事物本身 世界 展示出来㊂也就是说,他试图要去 寻社会学研究㊀2020.2求作为一种对我们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的㊁在任何主题化之前的世界 (Merleau⁃Ponty,1962:xv)㊂从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初衷来说,梅洛-庞蒂对于知觉的分析可谓 离经叛道 ,但是他认为自己在精神上是胡塞尔真正的追随者,因为他同样要求 必须对真实进行描述 (Merleau⁃Ponty,1962:x)㊂只不过梅洛-庞蒂希望由此出发去探索 知觉的世界 亦即处境,将世界同时理解为部分的给定㊁部分的构成㊁暧昧含混性以及它们的综合㊂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对于 人 的考察是从他所处的关系中去考察的那样,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提出的 存在于世界之中 并非彻底否定传统的 我思 ,而是如上所示,将主体性理解为同时在世界中的我思㊂这就是说, 世界完全在我之中而我完全外在于我自己 (Merleau⁃Ponty,1962:407)㊂主体与世界不可分割㊂所以在论及对人的理解时,梅洛-庞蒂尤为强调人的关系,甚至在‘知觉现象学“中引用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的‘作战飞行员“一书中的句子来结尾: 人不过是一种关系的纽带,只有这一点对他来说才是重要的 (Merleau⁃Ponty,1962:456)㊂在这一方面特别能看出梅洛-庞蒂的思想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亲和力㊂从人与劳动的关系㊁人与劳动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从 生产活动 本身来理解人的存在,而非仅仅将人理解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主体性,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典型特征(马克思,2012a:53)㊂梅洛-庞蒂在这方面与马克思的亲和力是后来他接受和进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条件㊂(二)从知觉(perception)到历史对于此种世界和人的理解要从知觉开始,因为 这个世界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东西 (Merleau⁃Ponty,1962:xv)㊂从感知出发,这个世界就并非一个外在㊁客观㊁独一无二的客体,而是一种个体身处其中的处境㊂这一处境不是行为主体思考的对象, 而是我所生活㊁历经的东西㊂我向这个世界开放,我非常确定我与其处于沟通之中,但是我并不拥有这一世界,它是无穷无尽的 (Merleau⁃Ponty,1962:xvi)㊂这就是 构成了世界之世界性(WeltlichkeitderWelt)的世界的事实性(facticity) (Merleau⁃Ponty,1962:xvi)㊂显然,梅洛-庞蒂在此通过海德格尔式的思考推进了胡塞尔的方法,甚至可以说颠倒了胡塞尔的方法㊂这种颠倒与阿尔弗雷德㊃舒茨对于胡塞尔的颠倒又不相同㊂舒茨悬置了胡塞专题研究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尔式的对于日常生活的疑问与悬置,同时保留了意向性的取向,由此带来了考察作为意义之构成的生活世界的可能性㊂这是一种更贴近社会学的处理方法㊂梅洛-庞蒂的思考在基本方向上与舒茨的工作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对世界的理解更贴近海德格尔,所以对我们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他构成了更大的困难㊂不过,这一困难也意味着丰富的成果:在对事实与世界的理解上,梅洛-庞蒂甚至比舒茨更接近韦伯,也更像是一种现象学式的理解社会学㊂在这一方面,梅洛-庞蒂是通过拓展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实现这一认识的㊂在梅洛-庞蒂这里,意向性的主要功能就在于 将世界作为现成的已经 在那里 (déjàlà)的世界揭示出来 (施皮格伯格,1995:758)㊂由此,梅洛-庞蒂也扩大了理解 这个概念,使得这一概念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于 真实不变之本质 的把握,也使得现象学成为了发生现象学㊂无论所要理解的对象是所感知的事物㊁某个历史事件还是某种理论,这种理解所关心的就是 要领会整体的意向 ,这种领会关心的并不只是表象的过程,还扩展到了在各种存在物即其处境之中所 表达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Merleau⁃Ponty,1962:xvii)㊂就对于每一种文明的理解而言,这种理解并非是去寻找客观性思维所发现的那种数学 物理类型的规律,而是发现某种关于他人㊁自然㊁时间与死亡等存在的独特行为方式的准则: 历史学家能够利用并重述的表达世界的特定方式 (Merleau⁃Ponty,1962:xvii)㊂梅洛-庞蒂称其为 历史的维度 ㊂在这一理解的角度下, 所有的人类词语和举动,即使是出自于习惯或者心不在焉,也都有其意义 (Merleau⁃Ponty,1962:xvii)㊂偶然性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㊂在这一逻辑下,偶然性相互补充,成为重重叠叠的无数种 这个世界 的必然维度㊂堆叠的事件再度成为处境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历史,或者说理解具有历史性的人类社会,就要从意识形态㊁政治㊁宗教以及经济等角度去进行(Merleau⁃Ponty,1962:xvii)㊂梅洛-庞蒂借用马克思的名言 历史并不用其头脑走路,同样,历史也并不用其脚来思考 ,将这种整体性的理解风格比喻成 身体式 的理解,要求我们去关心作为整体的身体㊂由此,马克思对于梅洛-庞蒂的影响也愈发明显起来㊂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从知觉到历史的思考线索,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式的思考风格㊂因为马克思将人理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是现实中的个人 (马克思,2012b:151)㊂受其影响,社会学研究㊀2020.2梅洛-庞蒂也明确主张历史的不可分割性(Merleau⁃Ponty,1962:xviii)㊂这样的理解必须要对作为理解者的研究者加以反思,因为我们都身处历史之中,而这样的历史有其自身的开放性㊂所以对于历史意义的理解就要明白:主体不仅在时间之中,而且还承受着时间,被投入到时间中(Merleau⁃Ponty,1962:422)㊂通过这一思考,梅洛-庞蒂试图将 极端的主观主义与极端的客观主义 结合进 关于世界的概念或关于理性的概念之中 (Merleau⁃Ponty,1962:xix)㊂这是一个我与他人同时共在㊁彼此互相掩映和嵌入的结构㊂所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概念是统一而无法分离的,正如我无法彻底区分开在当下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也无法彻底区分开我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一样㊂总结而言,梅洛-庞蒂将 真实的 物体理解为 一系列不确定视角的无限综合,其中每一个视角都与它有关,但任何一个视角也不能将其穷尽 (梅洛-庞蒂,2002:11)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达到真理㊂梅洛-庞蒂只是要求对思想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梅洛-庞蒂,2002:23)㊂从对知觉的研究出发,梅洛-庞蒂希望能够观看到思想和现实的事物本身,并带来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以便能够 使我们面对着在场的㊁鲜活的存在 (梅洛-庞蒂,2002:32)㊂这种方法造就了梅洛-庞蒂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将历史视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关系㊂如此一来,主体间性就成为主体性的基本维度(梅洛-庞蒂,2002:34)㊂他人和我通过身体性的方式而非类推的方式在同一个世界之中共存㊂这就是梅洛-庞蒂所理解的知觉的首要性,也是梅洛-庞蒂解决怀疑论和悲观主义的关键(梅洛-庞蒂,2002:34)㊂这种对于历史和社会的理解,还需要在与萨特思想的对张中进一步表现出来㊂二㊁处境㊁偶然性与实践:萨特㊁韦伯与卢卡奇(一)对萨特的批评:从历史的处境到历史唯物主义梅洛-庞蒂与萨特在思想上的相互影响与批判以及二人友谊的决裂是20世纪法国思想史的一桩公案㊂众所周知,这一决裂与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苏联及法国现实政治的态度分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㊂从梅洛-庞蒂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这一决裂并不难理解㊂专题研究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他与萨特在哲学上的观点差异首先就是在 身体化现象 上的观点对立㊂尽管梅洛-庞蒂至少在1955年的‘辩证法的历险“之前都可以说是一位萨特主义者(波斯特,2015:135),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萨特没有批评㊂这一批评从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里对自由概念的考察以及在该著作结尾部分针对萨特的论断中就已经出现了(Merleau⁃Ponty,1962:455)㊂后来,在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的评论中,梅洛-庞蒂又明确批评了萨特所重视的 我关于我自己的观点和他人关于我的观点之间的对立,自为与自在的对立 这一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活生生的结合与沟通 (Merleau⁃Ponty,1964a:72)㊂从这一点出发,梅洛-庞蒂对萨特的系统批评最后集中在了后者缺乏社会理论这一点上㊂这一批评对于梅洛-庞蒂极为重要,因为他认为,如果缺少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㊂梅洛-庞蒂强调,要真正理解和发扬马克思关于 改造世界 的观点,并将其引入其存在主义现象学㊂所以他强调说: 我们必须分析介入,也就是历史的主体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的那一刻,分析阶级是如何在意识到自身之前而存在的 简言之,社会的状况和共在(co⁃existence)的现象㊂‘存在与虚无“尚未提供这种社会理论 (Merleau⁃Ponty,1964a:81)㊂可以说,梅洛-庞蒂1946年在法国哲学学会的演讲 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 中所下的判断 历史即他人,是我们与他人所建立的相互关联 (Merleau⁃Ponty,1964b:25),就是针对萨特那句著名的 他人即地狱 的回应㊂这一在社会理论面向上的判断来自对 存在 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㊂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身体是一个积极交往的主体㊂从身体的角度来理解存在,那么, 存在 一词有且只有两个含义:一个作为物而存在,另一个作为意识而存在 ,而身体则表明了这二者在存在意义上的混融状态(Merleau⁃Ponty,1962:198)㊂梅洛-庞蒂的英译者曾对这两位学者做过如下比较性总结: 对于萨特,身体是陷于他者注视下羞耻的㊁恶心的和最终异化的载体㊂在梅洛-庞蒂看来,身体乃是世界以及我们和其一起在爱和理解中劳作的他者的载体,并且是我们纠正错误或克服暴力必须诉诸的根基㊂在萨特看来,身体是世界腐坏的媒介;而在梅洛-庞蒂看来,身体象征着世界和社会的组合 (奥尼尔,2010:370)㊂这两种对于身体化的不同理解必然意味着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观点㊂对于梅洛-庞蒂来说,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㊁劳动和暴力这些极端总是我们基本社会生活的历史维度 (奥尼尔,2010:371)㊂社会学研究㊀2020.2通过将这一身体置于历史㊁政治和社会现实之中,通过强调群体在 筹划上的交互性和主体间性 (themutualityandinter⁃subjectivityofprojects),梅洛-庞蒂推进了存在主义在社会理论中的面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的面向㊂在这一推进中,从含混状态而来的偶然性非常重要,因为如上所述,这带来了对于历史的不同理解㊂梅洛-庞蒂将偶然性视为实存状态㊂对他来说,世界并非完全理智性的,而是存在着许多 被黑暗的广阔区域所分割开来的发光的星云 (radiantnebulae)(Merleau⁃Ponty,1964a:4)㊂相应的,文化的世界也是非连续性的,有其 隐秘的突变 (secretmutations): 理性的最高形式与非理性接壤 (Merleau⁃Ponty,1964a:4)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梅洛-庞蒂看来,萨特所理解的社会和马克思主义都是既没有历史(梅洛-庞蒂,2009:110)㊁也没有社会性他人的孤独者的社会和马克思主义(梅洛-庞蒂,2009:112)㊂所以他认为,萨特的共产主义观念 是对辩证法和历史哲学的抛弃 (梅洛-庞蒂,2009:114)㊂与萨特不同,梅洛-庞蒂将处境的共在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生之处: 辩证法不像萨特所说的那样表现为一种目的性 而是一个经验场 每一要素在这里都向其他的要素敞开 的整体的㊁原初的融合 这是一种并不构造整体,而是已经处在整体中的思想 (梅洛-庞蒂,2009:238)㊂在梅洛-庞蒂那里,这种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始终如一㊂作为与萨特决裂的标志性作品,‘辩证法的历险“一书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㊂承接着科耶夫关于 主奴辩证法 的理解(波斯特,2015:11)和依波利特对于苦恼意识和异化等概念的考察(波斯特,2015:22),梅洛-庞蒂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明显地将人理解为人的不足㊂也就是说,人需要从自身之中出来,在不是他自己之处成为他自己: 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 (波斯特,2015:31)㊂这是一种非常法国式的辩证法: 自我隐秘的㊁私人的结构是一个共享的㊁公共的现实 (波斯特,2015:22)㊂不过,这一理解仍然遵循着从哲学到社会理论的路径: 主体 客体的二元性正是梅洛-庞蒂给出的主奴辩证法的抽象版本 (朱特,2016:103)㊂与之相比,萨特并没有提供对历史的此类理解㊂在梅洛-庞蒂看来,无论是萨特的他人概念㊁自由概念还是介入概念,都只是纯粹意识下的个体决定,而没有关照到交互性和主体间性的世界,历史的辩证法因此成了不可能的幻觉㊂专题研究处境与实践视角下的社会事实这一理解被梅洛-庞蒂完全应用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之中㊂不过,在梅洛-庞蒂那里,这一理解和应用很早就出现了㊂‘知觉现象学“中关于性别身体的讨论部分已经初步显示出梅洛-庞蒂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与他在本书中发展出来的存在主义之间的亲和力: 使得经济成为历史的经济,同样使得历史成为经济的历史 (Merleau⁃Ponty,1962:171)㊂这一说法意味着梅洛-庞蒂拒绝将经济理解成一种封闭的客观现象,而是要将这种作为历史基础的经济理解为 生产力与生产形式的一种对抗(confrontation) ,①只有当生产力 从其匿名化状态中浮现,意识到自身,并能够向未来赋予一种形式时 ,这种对抗才会消失(Merleau⁃Ponty,1945:199)㊂此种视角下的经济是嵌入在历史中的㊂当然,他同样强调社会的维度对于理解经济的重要性㊂梅洛-庞蒂将经济置于社会中,强调它的处境性,即: 经济并非一种封闭的体系,而是整体和社会实在存在的一部分 (Merleau⁃Ponty,1962:172)㊂由此,梅洛-庞蒂自认就像弗洛伊德扩展了 性欲 这个概念一样扩展了 经济 这个概念㊂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这是其理论从哲学走向社会理论的必然路径,因为经济处境是人之生存的实质部分㊂在这种视角下的行动者是鲜活的: 不仅是经济主体,即作为生产中的一种要素的人,而且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是鲜活的主体,是作为创造性的人,是一个试图为他的生活赋予形式的人,是爱着的或恨着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或不创造,是有孩子的或没有孩子的人 (Merleau⁃Ponty,1962:171)㊂总之,梅洛-庞蒂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远非经济中的因果性逻辑,而是要从生产和工作方式的领域扩展开来,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将其建基于社会存在,即 存在与共存的方式,建基于人的关系之上 (Merleau⁃Ponty,1962:171),或者毋宁说建基于社会学的行动者之上㊂如此,对于处境的理解就扩展到了历史性的社会之中,并且带来了关于 含混性 的理解: 含混性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 (Merleau⁃Ponty,1962:172)㊂通过这一工作,梅洛-庞蒂实现了从个体到社会的过渡㊂所以,对于处境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历史和社会的重视㊂在梅洛-庞蒂看来,历史作为社会存在的核心要素, 不仅是冲突的领域,而且①此处英文译本译为 correlation (关联),而法文原文是 confrontation ,即交锋㊁对抗之意,在此采用了梅洛-庞蒂原文的概念㊂社会学研究㊀2020.2是实现意义的领域 (施皮格伯格,1995:742)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洛-庞蒂拒绝像萨特那样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做出强制区分㊂在他所理解的辩证法中,梅洛-庞蒂明确承认哲学思考的限度,并相信经典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梅洛-庞蒂,2000:33)㊂所以,如果要在历史和社会的层面上讨论辩证法,那么这一辩证法只能是关于人类的,而非关于客观事物 的,因为一方面人类通过作为共在的实践而克服了异化的状态,另一方面, 人类事件的偶然性 不再是历史逻辑中的一种失败,而是其条件 (梅洛-庞蒂,2000:33)㊂所以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萨特的 他人即地狱 这一判断恰好使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为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否认世界是他者而解决了这个问题㊂马克思证明人已经完全进入(penetrate)世界之中,在实践中终结了二元论 (波斯特,2015:162)㊂从‘辩证法的历险“到其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梅洛-庞蒂对萨特的批评愈加彻底,主题仍然集中:萨特否认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㊂这一存在主义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批评,也体现在梅洛-庞蒂对于具体社会与政治现象的讨论中㊂(二)科斯特勒的问题1947年,梅洛-庞蒂第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作品‘人道主义与恐怖“出版㊂作为对亚瑟㊃科斯特勒(ArthurKoestler)轰动一时的披露苏联大清洗的小说‘正午的黑暗“(Darknessatnoon)和政论集‘瑜伽修行者和委员“(LeYogietleCommissaire)的回应,本书也旨在讨论对于革命(revolution)与暴力(violence)之间那种紧密关系到底该作何理解㊂它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导致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①早已成为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一个重要的章节(朱特,2016;阿隆,2012)㊂对于这部著作,其英文译者约翰㊃奥尼尔(JohnO Neill)认为,我们必须将其置于法国在冷战中的处境和法国知识分子对这一处境的反思中才能理解㊂在 二战 中,法国知识分子曾做出过抵抗或合作/通敌(collaboration)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㊂在 二①‘人道主义与恐怖“出版后,加缪与梅洛-庞蒂公开决裂,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梅洛-庞蒂本人加以抨击(加缪,2016:220-221),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更是这方面的著名作品(阿隆,2012)㊂。
【转】存在、语言与历史:梅洛-庞蒂对海德格尔的读解
【转】存在、语言与历史:梅洛-庞蒂对海德格尔的读解从50年代起,梅洛-庞蒂就意识到了《知觉现象学》立论的根据尚不充分。
他发现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因为它们仍然是从意识与对象的区分出发的[①]。
他对现象学的理解还是胡塞尔式的描述现象学,即现象学“直接描述我们实际的体验,而不管它的心理变化以及因果解释”[②]。
然而,人们不能满足于只描述这些现象,还必须更多地考问它们,重返存在场。
在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影响下,梅洛-庞蒂开始质疑起了只对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纯粹描述的现象学观念。
从此,世界的开放只是存在的隐匿与敞开。
而且,被描述成意向活动的结果的现象属于存在意义的个体化。
为此,在《知觉现象学》之后,梅洛-庞蒂打算从一种新的本体论出发为现象学奠定基础。
不过,对于梅洛-庞蒂来说,不通过读解海德格尔,是无法形成一种新的本体论的。
1958-1959年,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学院开设了“哲学的可能性”的课程,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读解。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海德格尔感兴趣的问题是有关存在、语言与历史的关系。
首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在胡塞尔那里存在着生活世界与构成意识之间的内在矛盾。
胡塞尔认为先验自我既从属于生活世界,又构成了它。
因为即使事物不能被界定为笛卡尔意义上的“赤裸裸的物体”(blo?e Sachen),它们是为我们而存在的,但是它们也不是最后才给予人的构成意识的。
恰恰相反,事物都是根据生活世界才得到理解的。
先验的东西不再是构成意识的专属,它是人(作为构成意识的携带者)与事物之间的可逆与交织,因为人与事物不是独自存在的,而是相互共存的。
那么,怎么来解释人与事物之间的共存呢?显然,仅仅靠回到作为隐匿目的的构成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本体论,追问存在意味着什么。
在本文中,我们想要说明梅洛-庞蒂是怎样通过读解海德格尔来锻造他的本体论概念的,并进而指出两人之间的差异。
一.从“此在”到“存在”在50年代,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演变有一种流行的解释:即存在着一种从此在分析论(人学)到“追问存在”(神秘主义)的转变。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现代哲学史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是两位知名的哲学家,他们均对意向性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研究。
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性被认为是意识或思维的本质特征,意识或思维总是指向某种客体或内容,即所谓的“对象”。
这一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基石,但海德格尔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超越性的观点,同时也奠定了后来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性的贡献,同时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摆脱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即意识总是与某个外在的对象相对应,这使得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过于僵硬和静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超越人类对客体的限制,认为存在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更广泛、更本质的概念,它超越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更为动态的存在状态。
在这种存在状态中,存在者超越了自己的主体和对象,直接与存在自身相遇。
这也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涉及到个体和生命的独特性,即每个人的意图和意向都是独特的,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普遍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将自身的意识、意向和意图投射到世界上,使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和独特。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丰富、具体和独特的存在状态可以被称为“存在的世界”,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客体的认知和感知,同时也包括了对自身的认识和感知。
这种存在的世界也是超越人类对客体和自身的限制,是存在者与世界相遇的一种方式。
因此这也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第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困境:意向性可以被解释为无限延伸的,这也意味着人类意识可以无限地向外扩张,不断获取新的意向和意图。
但是,这种无限扩张的过程同时隐含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无穷尽的可能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深刻。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述评-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
象 或想 象之 物 。对 于胡 塞 尔来说 ,这里 的关键 在于 区分 表达 的意义 和对 象 。在他 看 来两 者是 可 以而且
想中的兰元论倾向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 = 本文将简单
梳 理 这一 理论 在现 象学运 动 中的 产生和 发 展过程 。
应 当分 离 的, 比如 “ 耶拿 的胜 利者 ”和 “ 滑铁 卢 的
义。但 后期 的胡塞 尔认 为 ,意义 只是 构成 意 向对象 的核 心 , “ 完整 的意 向对象 是 由诸 意 向对 象 因素 的 复合体 组成 的,在 该复 合体 中特 定 的意义 因素 只形
的存 在特性 : 初 的 、可 能 的 、或然 的 、有疑 问的 、 原 可疑 的。每 一种 存 在特 性 都是 相应 的信 念特 性 的产 物,这 就是 说,意 向作 用总 是设定 着 自己的意 向 对
象或 意义 客体 。由此,胡塞 尔展 示 出了一 幅范 围广
成 一种 必不 可少 的核 心层 ,其他 因素 本质 上基 于此
核 心 层 之 上 , 因此 这 些 因素 同样 可 被 称 为 意义 因
义 ) 象 。胡 塞 尔 说 ,“ 个 表 达 不 仅 意 味 着 什 么 , 、对 每
然客体 , 园 中的这 株 树 ; 此以外 别无他 物是 知觉 花 除
的 ‘ 向的 ’现 实客 体 。一株 第二 个 内在 的树 , 或 意
者哪怕 一株在我 面前 的这株现实 的树 的 ‘ 内在形 象 ’ ,
象 ,认 为 心 理 现 象 乃 是 “ 过 意 向 的 方 式 把 对 象 包 通
于后 期 的胡 塞 尔来 说 ,对 象 则成 为 意 识 的一 部分 。 当然 ,这里 的 “ 象”已被 加 了括 号,排 除其 存在 对 设定 ,而意 识也 成 为先验 意 识,这 样, 意义和 “ 对 象”就 合 为一体 ,共 同组成 “ 向对 象” 意 。因此,后 期 的胡塞 尔认 为意 识活 动是 由意 向作 用和意 向对 象 构 成 的,所 谓 意 向性理 论就 是研 究意 识如 何通 过意 向作 用而 构成 意 向对象 的 。正是在 此意 义上 ,胡塞
梅洛_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作者:伍小涛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05期摘要: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乃至世界至为杰出的身体现象学大师。
其身体现象学的主要内容为身体主题、心身关系、身体图式、身体的体验及世界主题等。
尽管其身体现象学打开了一扇观察与解释世界的全新视域,并在身体哲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存在着相应的历史局限与理论缺陷。
这表现为其身体主题缺乏社会历史感,以及心身关系分析性的欠缺与身体体验的神秘虚无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批判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有利于当前身体研究和精神分析的更系统科学探求。
关键词: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心身关系;辩证法批判中图分类号:D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5-0011-06作为20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梅洛·庞蒂以其身体现象学研究而享有盛誉。
萨斯特曼曾在著作《身体意识》中评价道:“西方哲学领域里,莫里斯·梅洛·庞蒂就像是一个身体的卫道士。
虽然,拉·美特利、狄德罗、尼采和福柯等人曾热情高呼人类经验的身体维度,但是,没有谁能够与梅洛·庞蒂有力、系统并始终如一地证明身体在人类经验和意义的首要性上相媲美。
”[1](p49)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我国哲学界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并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
杨大春曾在其《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一书中指出:“萨特反笛卡尔主义,但由于继续发挥胡塞尔有关纯粹意识的思想,仍然停留为某种弱化的笛卡尔主义,而梅洛-庞蒂反笛卡尔主义,并且创造性地改造胡塞尔思想,将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改造为身体意向性,从而超越了笛卡尔主义。
”[2](p41)由于西方现代哲学内在而复杂的马克思主义情结,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下,梅洛·庞蒂独树一帜的身体现象学是否有批判和完善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对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作学理上的深度透视。
胡塞尔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哲学批判
胡塞尔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哲学批判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批判将胡塞尔列为批判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形式化特征及无身化主体的存在,但胡塞尔中后期有关视域结构理论和具身化主体的现象学分析将表明,无论是主体经验结构还是视域构成的世界都不能被计算机形式化处理,而主体对世界的构成必然伴随着身体作为中介的作用,一个无身认知的主体是不存在的,此进路将说明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和德雷福斯人工智能批判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德雷福斯对胡塞尔批判的非正当性。
关键词:现象学、人工智能、胡塞尔、德雷福斯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关注点之一在人类“智能”上,它试图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以达到某种技术手段的机器智能。
虽然人工智能专家们关于“智能”定义不一,但是“智能”在心智哲学界有着较为一致的意见,其主要以“意向性”为标准,意向性的主动性、建构性,区别于人工机器的被动性、机械性,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划出了明确的界限。
某些人工智能专家在人工机器上通过编程语言置入某种“意向性程序”,力图建构出与人类类似的意向性机器,当然,这一切以明确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本质结构为前提,自然会把我们引入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资源考察之中,最早沟通现象学和人工智能的德雷福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人工智能式解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通过对德雷福斯解读的再解读,我们大致可以厘清的是—如果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视角看,和德雷福斯观点一致,人工智能展现的将更多的是限制,但表明这个限制的同时或许将赋予人工智能更大的可能性。
1.对德雷福斯批判胡塞尔正当性的质疑人工智能研究纲领起源于图灵,他认为外部世界事实可以被编为计算机的程序来运行,进而让计算机拥有人类智能。
继承图灵的构想,人工智能专家纽厄尔和西蒙提出“物理符号假设”:“对一般智能行动来说,物理符号系统具有必要的和充分的手段。
所谓必要的是指,任何表现出一般智能的系统都可以经分析证明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具身认知论
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这一问题,是近年来国外现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相关研究论文或著作。
而这一问题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探讨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来推进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也富有价值。
本文的论题由此得以确立。
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由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而本文致力于从两方面来探讨现象学在这种范式转型中的作用:一方面是现象学对无身认知的批判意义,而另一方面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具身认知的建构性意义。
本文导言部分提出,当前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的由无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范式转型,与现象学已发生的从胡塞尔的超越现象学向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现象学的发展非常类似,或者说是同型的。
这意味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对传统哲学和胡塞尔思想局限性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无身认知。
另外,绝大多数认知科学家对于身体的理解是含糊的,而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身体以及身体在认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章中,本文致力于对作为认知科学主导范式的无身认知做出现象学的批判。
无身认知的实质是在考虑认知活动或智能活动时,以表征为核心,而忽视身体的关键作用。
在以无身认知思想为指导的人工智能研究背后,有三个未经检验的哲学假设:心理学假设、认识论假设和本体论假设。
再将无身认知的哲学思想加以深挖后,会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具有类似的主张和局限性,因为它们都试图意义和可理解性奠基于抽象精神结构之上。
另外,本章提出,在具身认知思想的产生中,海德格尔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
因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正是对无身认知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提出,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的建议是认知的具身性。
首先,由于模式识别这种基本的智能或认知活动,是一种身体技能,所以人工智能是否可能的问题,就变成能否制造出人造身体主体的问题。
其次,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认知最终以身体的神经结构为基础。
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序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批判
第 2 卷 第 6 期 2 1 年 1 月 01 2
本文 将集 中讨论 海德 格 尔在 《 间概 念史 序论 》 “ 时 的 预备 部分 ”里 对 现象学 提 出
的这 一 内在批判 。在详 细分析 了海 德格 尔对 胡塞 尔 的批判 以后 , 我们试 图指 出 , 的 他 批 判虽 然有 误 解 的地 方 。 有 未 中肯 綮 之处 , 也 但并 非 无 的放 矢 或 纯粹 出于某 些 外 于
作 者 简 介 :梁 家荣 , 同济 大 学 哲 学 系 副 教 授 。 基 金 项 目 : 研 究 由上 海 市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项 目资 助 ( 目编 号 :O 1 本 项 BO)
① M rnH i ge Po gm n r eci tds ebgf , ea t saeB. 0 h gv ea agr3 ai e egr reoea u G s c e e Zi er sG s a gb d 2, r .a Pt ee . t d , l z h h t i mu s n rJ ,,
为他 在 其 理论 中接 纳 了心理 物 的传 统 意 义 , 以之 为 内在 的 可感 知 物 、 内在 的被
意识 之 物 ( 笛卡儿 式 的理论 之 意 义下 ) 在 。心理 物 自身 的特性 仍 不确 定 , 以致意
现象 学 的理 由 , 而是 有 内在于 现象学 的根 据 的 。
海德 格 尔 在 《 间 概念 史 序论 》 5节 详 细分 析 了 现象 学 的 意 向性 概念 之 基本 时 第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胡塞尔
►理想的意向活动是意义活动,
与之相应的意 识材料是概念, 概念是意义活动所建立的。 胡塞尔的概念理论的独创性在于扭转了传 统的关于知觉和概念的关系, 指出概念不是 从个别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而是意义 这一意向活动的产物。正因为如此, 概念所 指示的本质与知觉到的事物无关。认识的 过程不是先知觉到具体的事物, 然后再从众 多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21
► 概念还不是知识,
意义活动也不是认知的全过程。 为了说明概念和知觉、理想的意义活动和实在的 认识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胡塞尔区分了“意义的 给予”(meaning - giving ) 和“意义的充 实”( meaning - fulfillment ) 这样两种意向活动。 在意向活动的全过程中, 意义活动给予的意义仍处 在概念的阶段, 需要具体的感觉材料的“刻画”。 但这里的感觉材料不是作为个人的心理状态, 而是 作为意义的相关物被吸收进意向活动的;单独地看, 感觉材料是意识的不纯粹部分“, 本身不具有意向 性”、“本身不是对某物的意识”。
3
我们把胡塞尔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 是数学博士, 1853 年随布伦坦诺( Franz Brentano)学哲学, 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 尔1891 年发表《算术哲学: 心理和逻辑研 究》, 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 弗雷 格对之严加批判, 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 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 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23
► 知识总是被表达为判断的形式。判断也是一种意向活动,
判断的结构也反映了意向性的两个方面: 意识对象和意 识内容。判断所意向的对象被表达为判断的主词, 它来 自知觉到的“某物”; 判断的意识内容被表达为谓词, 来自知觉活动的内容, 如颜色、硬度、形状等。这两部 分在判断中是不可分割的, 如胡塞尔所说“,‘某物’是中 心的统一点,是谓词的承担者” 。主词和谓词靠系动词 “ 是”来联结。如果说, 主词和谓词所对应的还只是实 在的活动, 那么, 与系动词和其他逻辑连词, 如“ 和”、 “或”、“ 如果⋯⋯那么”等相对应的便是理想的活动, 而且是比意义活动更高级的理想活动, 胡塞尔称之为范 畴直观, 又称作本质直观。本质直观不同于意义活动的 对象, 后者是单一的本质, 前者则是本质间的关系。正因 为范畴直观把握到主词和谓词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用 “是”来连接两者。范畴直观是知识的核心。如果没有 范畴直观, 我们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知觉也没有, 甚至不能 对一个事物的性质做出判断。
身心关系——从胡塞尔动感理论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身心关系———从胡塞尔动感理论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毛燕妮 陶渝苏【摘要】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
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
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
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
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
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动感;身体;在世之在;习惯性身体中图分类号:B516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3-0092-07作者简介:毛燕妮,贵州兴仁人,哲学硕士,(贵阳,550025)贵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陶渝苏,四川长宁人,哲学学士,(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
胡塞尔的动感理论是对传统的感知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将感知展显为一种综合活动,由此超越了传统经验论的观点;二是它第一个提出了作为感觉器官的身体是一个心理物理统一体的思想,即身心一体的理论。
这直接导致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并深刻影响了当代法国哲学。
但胡塞尔束缚于意识哲学的框架和知识论的问题性,未能彻底解决身心问题。
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推进了身心问题的探讨,他肉身化身体的概念实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身心合一。
一在经验论传统中,人们在认识发生问题上一直遵循刺激-反应这样一种被动的解释模式。
康德提出先验论,以先天综合解释认识的发生,试图突破传统的解释模式。
他认为,先天的认识形式是经验的可能性条件。
在先验感性论阶段,时间和空间作为纯直观形式,是感性直观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也是数学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
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人学的扬弃
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人学的扬弃[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0)04-0075-07 对现代早期人学思潮的思考,是海德格尔对以往历史上的人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海德格尔的前期人学思想看,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主要涉及两个思潮或两个人物的人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如果说,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思考是一种考察或反思性的批判的话[1],那么,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的这两位哲学家的人学思想思考则是一种既否定又继承的扬弃了。
一、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分析:重在继承方法关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考,或者说,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系,国内外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意见。
[2](P161-232)如果说,在方法上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意见还比较一致的话,那么,在内容上,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是否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人们的意见就极不相同了。
例如,梅格〃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中明确提出,‚《存在与时间》本身的产生便是因为胡塞尔所作的一个提示,它无非是对‘自然的世界概念’或‘生活世界’的一种释义,正如胡塞尔本人在他生命的后期也把这种释义作为现象学的第一课题一样‛[2](P220)。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便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
当然我们是从人学思想的角度来思考的。
首先,十分清楚的是,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是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学科来看待的,现象学既是方法,也是内容。
确切地说,在胡塞尔那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和作为内容的现象学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海德格尔则主要强调和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从方法论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即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们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3](P11)。
意识哲学解体的身体间性之维_梅洛_庞蒂对胡塞尔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与展开
(《哲学研究》2003年第11期)意识哲学解体的身体间性之维———梅洛-庞蒂对胡塞尔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与展开杨大春按照梅洛-庞蒂的看法,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1’impensé)。
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
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
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意识哲学的时候,我们想要说的是,近代哲学主要不是考虑主体与外在对象的关系,而是考虑主体自身内部的关系,考虑观念之间的联系。
从总体上看,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点:身体因其外在或从属地位在意识哲学中无立足之地;语言因其纯粹表象功能而与意识分析合而为一;他人因与我们无别而为普遍意识所消融。
简而言之,近代意识哲学没有也不会正面地、专题性地思考身体、语言、他人诸问题,这就造成了诸多哲学“盲点”,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对其构成威胁的“非思”。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胡塞尔的现象学都是意识哲学的重要过渡环节。
一方面,胡塞尔哲学自称是或者说被看作是一种“意识现象学”(倪梁康,第87页),它要求回到纯粹意识或先验主观性,这是一种纯化和强化意识哲学的努力:悬置外在的超越之物,回到内在的纯粹意识;排斥经验的心理因素,维护纯粹的逻辑构造;拒绝普遍的理性主体,强调孤独的单子意识。
另一方面,胡塞尔哲学也打开了意识哲学的缺口。
这是因为:尽管他在意识和身体之间进行区分,而且让身体居于从属地位,但他晚年毕竟把身体作为一个问题引入到了现象学的视域中;尽管他只关注“语言的逻辑先验性”和“纯粹逻辑语法”(Derrida,p.7),因而没有关注语言问题本身,但他的思想中还是包含着许多对后来的语言哲学、尤其是语言现象学具有启发性的东西;尽管他人意识只是作为客观性的保证被从属地谈及,而且没有能够真正克服唯我论困境,但他人毕竟对单子意识的构造功能提出了挑战。
西方哲学史论文:浅析梅洛
西方哲学史论文:浅析梅洛摘要:胡塞尔在唱衰传统哲学的三大主题和哲学被边缘化的过程中建立现象学哲学。
不过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现象学有明显的主客二分倾向,在对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知觉现象学”。
他通过分析身体意向性和身体图示、身体-主体、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身体间性以及肉身理论等问题,建立了知觉世界理论,打破自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的认识问题。
他后期企图通过“肉体”来实现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实现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虽然由于突然的离世,导致他晚期理论留下了缺憾,他仍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
关键词: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身体-主体; 二元论;Abstract:Husserl established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the three main theme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being marginalized. However, Merleau Ponty believes that Husserl's phenomenology has an obvious tendency of dichotom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ly inheriting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consciousness, Merleau Ponty established his own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dy intention and body schema, body subj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peech, inter subjectivity and flesh theory, he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perceptual world and broke the cognitive problem of subject object dichotomy since Descartes. In his later period,he trie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pistemology to ontology through “flesh” and 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lthough he died suddenly, there were some defects in his later theory. He is still known as “the greatest phenomenologist in France ”.Keyword:Merleau 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Body-subject; Dualism;传统形而上学的三大研究主题是上帝、物质、灵魂。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编者按:本⽂来⾃8⽉7⽇慧⽥微课堂(课题为「精神分析视⾓下的“主体”与“语⾔”」)上的部分互动;由⼈⼤社会学硕⼠,临床⼼理⼯作者,精神分析家五⼩喵⽼师主讲,转载请注明来⾃原创专业哲学公众号「philosophs」。
1.风⾔风语:谢谢⽼师刚刚的讲授,我想请问从莱布尼茨和洪堡的语⾔观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语⾔观之间⼤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观有什么区别?五⼩喵: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代表,他全⾯阐释了语⾔表象论和存在观念的关系,同时对洛克的观念论提出挑战。
他认为每个⼈的观念或⼼像都不尽相同,如果⼀个语词代表观念,那它代表哪个⼈的观念呢?「他倾向于把语词看成是语⾔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洪堡的语⾔观强调,语⾔是活动的本⾝,⼈先天拥有内部语⾔形式,语⾔表达是个⼈世界观的表现。
海德格尔认为,⼈是处在语⾔当中,在语⾔中与他⼈共在,「语⾔不是思想⼯具,是思想本⾝」,是进⼊在世⽣存的⼊⼝,在语⾔中回溯我们的存在。
英美分析哲学强调语⾔的表达形式问题,创造⼀种科学的通⽤语⾔,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都是语⾔的问题,对形⽽上学的本体论不太关注。
⾄于他们的语⾔观是如何变化的,下次我们会⽐较深⼊的讲⼀下。
2.“待着”:请问⽼师是怎么理解精神分析的?五⼩喵:如果要查概念,可以问⼀下度娘,就像问⼀个哲学⽼师“哲学是什么”,估计他也难以回答。
我个⼈理解,精神分析更多是关于⽆意识的⼯作,是看到症状背后的⽆意识运作的⼯作,提供⼀个框架,让分析者去领悟⾃⼰的⽆意识,从⽽让症状得以松动。
3.Myrrhe:请问五⼩喵⽼师,拉康派的分析家是如何具体⼯作的?边缘⼈格障碍⽬前是精神分析的难题吗?⼤他者与⼩他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五⼩喵:精神分析的⼯作不是野蛮分析,不是分析者在讲述⾃⼰的痛苦,分析家噼⾥啪啦给分析者提供症状的解读和分析,⽽是提供⼀个⾔说空间和⼯作框架,通过分析者⾃由联想的⽅式,能够让分析者⾃由⾔说。
具身认知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具身认知的思想来源于历史上对二元认识论的批判,它主张心身一体,认为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随着具身化、情境性、生成等概念的融入,具身认知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动作内化等关键概念的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具身认知的实质内涵。
借由具身认知思想的重要启示,摆脱二元认识论对教学观念的束缚。
标签:具身认知;身体;教学一、具身认知思想的来源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思想起源,并非出自于某个思想家灵感的涌现,而是在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苦闷于无形的思维框架的束缚,奋力挣脱身心二元认识论囚笼的历史进程中萌芽、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将人截然分离成灵魂和肉体两种元素,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死的,而肉体却是肮脏的、暂时的,灵魂进入肉体时被肉体所玷污,于是学习便成了对天国知识的追忆。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前提出发,经过详尽的推理论证,一改以往哲学上重视本体论的传统,开创了身心二元认识论体系。
受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科学心理学在创建之初也只重视纯心智的研究,而身体则被剥离、被忽视掉。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基于人脑如计算机的隐喻,只注重内在心理意识活动,而较之于作为认知活动载体的身体,却依旧被忽略。
尽管二元认识论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根深蒂固,然而它也没少遭遇到许多直觉灵敏的思想家的质疑和批判。
康德批判灵魂不朽和精神实体的观点,力图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以及整个哲学传统中忽视身体的无身认知思想进行了批判。
继海德格尔之后,梅洛·庞蒂也批判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具身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概念,用以区别被笛卡尔剥离心智的身体。
詹姆斯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发的,由此开启了情绪具身研究的开端。
20世纪末,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 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具身认知思想进行了周密的论证,批判了传统认知的离身性、抽象性,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第一,心智是具身的;第二,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非符号性的;第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隐喻的,而隐喻归根结底来源于身体和身体的感觉运动图式(叶浩生,2011)。
论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论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论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论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关群德R sum&:Mer1eau-Pontynepensepasquelar6ductionph6nom6nologiquepeutetretranscendantale, 1emondede1ar6ductionph6nom6no1ogiquen, estqu'1lnmonde pr6objectif.AWave^cetravailphilosophique, Merleau-Pontyfaitl/henouvelleroutepourlaphilosophie・关键词:现象学知觉身体其最重要的一部着作也是以《知觉现象学》作为梅洛.庞蒂自认是一个现象学者,书名,这样,我们就会期待梅洛.庞蒂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知觉进行研究,我们期待在其中有对知觉精细的现象学的分析•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梅洛.庞蒂并不纯粹是一个现象学家,而是个梅洛.庞蒂主义者.这样,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看法?梅洛•庞蒂对现象学的理解是否正确?我们知道,现象学是山胡塞尔而始的一种哲学运动•对于胡塞尔来说,哲学的U 的在于为知识找到一个严格的,坚实的基础,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胡塞尔主要的方法就是经过改造后的意向性学说,以及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胡塞尔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把知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样,意向性和现象学还原对于胡塞尔哲学来说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导言中首先也讨论了意向性和还原的问题,但他以其对意向性和还原的独特理解,表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原创性.梅洛.庞蒂首先讨论了现象学还原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还原呢?要还原到什么上面去呢?对于胡塞尔来说,我们通常受制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影响,认为外在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认识这些外在的事物.由于不追问认识的可能性,也就不认为我们的意识和自在的世界之间的一致性会有什么问题•然而,对自然思维进行反思却恰恰导致了怀疑主义,导致认为在意识和世界之间没有致性.这个矛盾在自然思维的范圉内无法解决,就需要先验的还原来对自然的态度进行悬置.另外,在胡塞尔看来,虽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分不开的,本质就存在于现象的一系列的显现之中,但达到本质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才能达到.也就是说,仅仅只有事物的显现还是不够的,还不能得到事物的本质,要得到事物的本质还需要人的活动.需要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来达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学的还原是把不具有自明性的东西都悬置起来,而达到一种自身显现的纯现象•只有这种纯现象才具有确定性.胡塞尔对此说道:〃我们认为除了悬置给我们开启的先验自我领域中的纯粹的直接性和所予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JJ这样,经过对自然态度的悬置, 在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之后,剩下的是先验的自我及纯粹的意识.然后,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纯粹意识的本质特征,研究先验的自我如何构造对象,世界的问题.梅洛.庞蒂正是不赞成把还原表述为重返先验意识,他说:〃还原被表述为重返先验意识,在这种意识面前,世界在一种绝对的透明性中延展,通过统觉一一哲学家(胡塞尔引注)担负着从它们的结果出发重建它们的使命一一的一个系列而逐步被激活.“J''彻底的先验唯心主义去掉了世界的不透明性和超验性.“ [JJ虽然如此,"如果我们是绝对精神的话,还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4J然而,我们不是绝对精神,我们处于世界之中,〃世界不是我所思的东西,而是我所经历的东西.我向世界开放,我确切地和它交往,但我不拥有它.〃[51因此,我们不能把世界还原掉.梅洛.庞蒂认为,还原得到的是现象世界,知觉世界,是由身体.主体和世界的原初对话活动所构成的东西,而不是先验的意识.梅洛•庞蒂不认为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先验的意识的存在,在他看来,意识的主体都是处于情景之中,处于现象世界的主体.因此,梅洛.庞蒂说:〃关于还原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完全还原的不可能.〃I6J还原实际上是面对世界的一种惊奇.探讨了现象学的还原问题之后,梅洛•庞蒂转到意向性问题的讨论,而且,梅洛. 庞蒂认为,〃意向性概念也只有通过还原才能被理解.〃J胡塞尔在寻找基础的活动中,走向了对意识存在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中,他觉得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非常重要,通过意向性,认识的客观性和可交流性可以得到解释.在布伦塔诺看来,意识活动总要指向某物,也就是说意识活动具有意向性的特性.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首先也强调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只不过是他用先验意识代替了布伦塔诺的经验意识.前面我们提到,他通过先验还原发现了先验自我,先验自我通过自身意识的意向活动总是指向并构成意识活动的对象,给予我们一个纯粹意识或纯粹现象的领域•在先验自我形成的纯粹意识领域中,纯粹意识具有意向活动和意向对象相关联的意向结构.意向性结构分析就是对先验自我的纯思活动如何构造意识对象的分析•山于先验自我是纯粹意识的存在,先验自我的构造活动就只能处于纯粹意识的领域内,这样意识的主体和客体就都是纯粹意识领域中的存在,主客就在纯粹意识之中得以统一.意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纯粹意识领域中的存在,因此,认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就有了保证,人们之问的交流也是可能的了但梅洛.庞蒂认为〃意向性不是在透明的意识中实现的.〃最初的意向性不是意识的意向性,而是身体的意向性•我们首先不是一个意识活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存在.知觉的主体不是纯粹意识的存在,而是一个身体-主体的存在.人类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就已经投身到了世界之中,我们和世界有一种前客观,前反思,前个人的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人和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人和世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身体的意向性中没有反思,没有胡塞尔所说的在世界之外构造世界,构造对象的纯粹的意识.在身体的意向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也不是一种认知的关系,而是一种存在的关系.反思的意识建立在询反思,前个人的意识之上.在这个意义上,他其至说意识“不是我思,而是我能•〃这样来看,梅洛•庞蒂所理解的意向性就不仅仅是胡塞尔所理解的意向性•他扩大了意向性概念,把意向性看成了不专属于意识的东西,相反,意识的意向性还需要在身体意向性的基础上得到理解.这里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的不同在于,胡塞尔哲学的根本抱负在于为知识寻找一个确定的基础,所以意向性对于他来说主要是认识论的,他对意向性的讨论也主要是通过分析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得到确定的知识,梅洛.庞蒂的中心概念却是身体.主体,他期望通过这一概念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这样,意向性对于梅洛庞蒂来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因此梅洛-庞蒂不满足胡塞尔对意向性的解释,认为胡塞尔虽然讨论了意向性的问题,但是他还只是在意识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没有意识到最初的意向性是身体的意向性, 没有意识至『意向性构成了我们生活世界的一种自然的统一体,它在我们的欲望,评价,景观中比在客观的认识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 [1UJ对梅洛.庞蒂来说,意识活动之前的前意识是更重要的,更基础的存在,意识的意向性建立在身体的意向性之上.因此,对于梅洛•庞蒂来说,现象学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是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只对事物进行描述.对此梅洛-庞蒂说道:"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学会看世界.〃[nr真实是需要描述的东西,而不是要构造或构成的东西.“【1现象学运动"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地回到意识,它要求有一种纯粹的描述,这种描述既拒斥科学解释的方法,也拒斥反思分析的方法.〃【I回到事物本身,不是回到科学所理解的世界之中去.世界不是科学所理解的世界.世界首先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一种客体的存在,〃而是我的思想和知觉的场和环境[11 世界是我处于其中的世界,它就在我周围存在着,展开着•"在我能对世界做任何分析之前,世界已经存在.” [I因此,"回到事物本身,就是回到被认识惯常谈论的知识之前的那个世界,相对于这个世界,整个科学的规定性都是抽象的,符号化的和不能独立自在的Z [I6J这样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知觉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我们首先是处于这一世界之中,和它融为一体,而客观的世界只是经过反省的分析,反思的活动之后才存在的,是一种人为的产物•现象世界,知觉世界,生活世界不能被还原成别的东西,它是我们思想究极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的第一页就强调说:"(现象学)是一种先验哲学,它悬置自然态度的肯定,……但它也是这样一种哲学,在它看来,在进行反思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存在已经存在,反思的所有努力就在于重新找回这种与世界的自然联系.” r?j世界是主体处于其中的世界,主体是处于世界之中的主体,在世界之中主体互相关联•现象世界的意义通过我的经验,我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显现.在这里主体间的沟通才是可能的.处于这一世界中的人的知觉就是对这种世界进行描述.不过对于知觉的理解梅洛.庞蒂是不同于胡塞尔的•胡塞尔认为,我们观看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所得到的显现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观看一个立方体的时候,我们实际看到的是这样那样一些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四边形,但是主体所知觉到的却不是这种四边形,而是看到一个立方体•在这里,虽然我们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东西,我们却把它们归入一个东西,认为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样一来我们对事物的知觉就超出了我们实际所看到的东西•因此,胡塞尔认为,主体在知觉的时候,知觉到的总是超出了给子的可感的显现,总要比实际显现的东西要多些.在知觉中,人们意向的对象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看到的,而且是从所有角度知觉到的所有的显现,可以说人们对于对象的知觉,是构造对象,是赋予对象以意义,是一种赋意活动,对一个对象的知觉就是对其意义的把握,这种意义超出了特定的时问地点所显现给主体的可感显现.梅洛.庞蒂所理解的知觉活动不是一种赋意活动.他认为我们首先是处于世界之中,我们的知觉活动是在世之中的活动,我们在世界之内知觉世界,而不是在世界之外知觉世界.知觉不是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我们身体.主体和世界的前反思,前个人30的对话关联•在知觉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并没有分离•知觉和世界的关系不是认知的关系.山于这样来理解现象学,他特别重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通常被认作是胡塞尔转向的一个标志.不过人们对胡塞尔为何提出生活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却常常感到困惑.有一种解释认为,从胡塞尔思想发展的连续性上以及体系方法的一致性上看,生活世界只是从属于先验现象学的,其意义只在于它能引导我们走向先验的领域•梅洛•庞蒂则认为胡塞尔之所以提出生活世界概念,表明了胡塞尔感觉到其先验现象学立场存在的问题,因而要用生活世界的概念来修正其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他认为,生活世界概念和先验现象学的立场之间存在着矛盾,我们要么接受生活世界的不透明性,要么接受使世界变得透明的普遍存在,不能同时持有这两种看法,在胡塞尔那里恰恰存在着这两种无法共存的观点.【18J通过上面比较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对于现象学还原及意向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关于生活世界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说梅洛.庞蒂所理解的现象学到底是不是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学了.对胡塞尔来说,具有根本重要性的是先验的自我,是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对于梅洛.庞蒂来说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却是一个模糊的现象世界.山于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胡塞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梅洛.庞蒂认为我们首先得到的是身体•主体和世界的原初对话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其哲学就不是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唯心主义的•〃现象学的还原远非如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一种唯心哲学的程式,而是一种存在哲学的程式,“【I现象学"绝对不等同于唯心主义地回到意识【〃2uJ这样的话清楚地表明他是不赞成胡塞尔先验唯心主义道路的.胡塞尔期望为知识找到一个确定性的基础,期望达到一种明证性的知识, 相反,对梅洛.庞蒂来说,现象世界,知觉世界都不是确定,必然的世界.所谓确定,必然的东西只是反思的结果,通过现象学还原我们所能得到的东西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东西,因此,梅洛•庞蒂并不寻找确实性和明证性的知识,而且,这种寻找在他看来实际上是徒劳的,不会有最终的结果,因为就不存在这种知识.这些情况表明,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的哲学L1的是不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哲学抱负•梅洛•庞蒂通过对身体,空间,他人等的讨论,将现象学从意识的分析转向了对身体的分析,把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改造成了身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认为,胡塞尔那里先验构成和生活世界概念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思性哲学内在困难的一种表现.这使得传统哲学(包括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学)所做的反思分析最终来说是不完全的,因为在原初的存在那里还没有反思.面对着这种困难,梅洛.庞蒂抛弃了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从原初的知觉,现象出发,从对现象世界和知觉世界的分析开始,重新理解了生活世界.他试图以现象世界和知觉世界为基础,解决胡塞尔, 实际上也是传统哲学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胡塞尔现象学对于梅洛•庞蒂的意义,在于它使得梅洛.庞蒂能够明确问题之所在,并找到新探索的初始概念.可以说,梅洛.庞蒂和胡塞尔都面对着同样的传统哲学问题.比起胡塞尔的先验构成域来,可以说,他把现象学看成是向现象世界,知觉世界,生活世界的回归更能体现〃回到事情本身〃的纲领.【注释】[1]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7页・[2]^crleau-Ponty:Ph^nomd, 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gPads, P・V(6)・[3JMedeau?Ponty:Ph^nom6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VI(7)・ 31 [4jMerleau?Ponty:Pk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1 0).[5ZMerleau-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PP ・?-XII(13).[6.Merleau-Ponty:Ph^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10)・[T.Merleau-Ponty:Ph^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XII(13)・[8[Medeau一Ponty:Phdnom^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269(297)・【9JMedeau-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160(183)・【lOjMerleau-Ponty:Ph^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XIII(14)・【1l]Merleau?Ponty:Phdnom~ologiedel3Perceptiorb Gallimard, Paris, P・XVI(18)・【12]Merledu-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m Gallimard, Paris, P・ IV(5)・ L13jMedeau-Ponty:Ph6nora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Uimard, Paris, P・ III(3一4)・【14]Merleau-Ponty:Ph^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V(5)・【15]Medeau 一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IV(4)・[16_Merleau一Ponty:Ph6nora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 III(3)・[17jMerleau-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I(1)・[18]Merleau-Ponty:Phdnomdno1ogiede1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P. I?I1(1?2), 419(459) 【19.Merleau?Ponty:Phd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IX (10).[20jMerleau?Ponty:Ph^nomdnologiedelaPerception, Gallimard, Paris, P・III(3)・32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责任编辑:罗国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在范围广泛的情形中,人以在组织有目的的方式与世界发生关联,而不总是伴随着这
样一种表征状态,它规定了行动为达目的应指向何方.例如打网球这样熟练的活动;开车
去办公室或刷牙这样的习惯活动;在床上翻身或在说话时作手势这样不经意的活动;在听
尔可称为主体与客体之分的精神与世界的区分,直接被植入行动的逻辑之中.
"正如看桌子的例子涉及两个相关的部分一样,即—个意向的部分(视觉经验)和这一部分
的满足条件(桌子的存在及其特征).因此我举起膀子的行动也涉及两个部分,即意向的部
分(行动的经验)和满足该部分的条件(我的手臂的运动)."海德格尔对伴随着塞尔对感觉
种满意的格式塔的性质不是表现出来的.
为了让我们相信最终格式塔状态并不需要在实现目的中起作用,梅洛-庞蒂举了肥皂泡的例
子.肥皂泡开始时是变形的薄膜.肥皂的微粒依照在此发生作用的规律对局部力量作出反
应,以致使整个系统变成一个球面,但这个球面的结局对肥皂泡的产生并不起因果的作用
.身体和球拍的格式塔结果也是如此.我的确不能表现我如何转动球拍,因为我不知道当
相行动的逻辑作分析时的那种现象学观点提出了质疑.他首先否定行动的经验必须是我引
起该行动的经验.其次否定行动的经验必须代表满足该行动的条件.
塞尔开始说明行动意向时指出,我们看起来总是在行动过程中知道我们在行动——至少是
在我们的经验本身作为活动的来源而不是被动地作运动这一意义上.海德格尔可以同意这
一点.为了发现他有可能说些什么,让我们转向梅洛—庞蒂.只有在慎思的行动中,对一
个专家一切条件都顺利,他所经验的就更像是自如挥动着的手臂完全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
上,球拍与场地的角度也恰到好处(我们甚至不必意识到成怎样的角度),所有这一切都完
成了由场地、其奔跑着的对手相迎面来球组成的格式塔整体状态.他会感到自身的运动是
由所感知的条件所引起的,以致减轻了偏离某种满意的格式塔状态的意识.
一个乏味的演说时踌躇不安和敲打手指这样自发的活动.在所有这些行动的例子中,一个
人有可能在行动时并不表现自己试图做什么.的确,有时候—个人也会在行动时伴随着实
际的惊奇,如因某人来到办公室而打断了自己的思考.
按照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观点.熟练的适应完全不需要对其目标的精神表征.它在行为
人不表现目的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有目的的.我们可回到梅洛-庞蒂对行动的说明以理解经验
演中说:"我的实质意图是首先提出(主/客关系)问题,然后这样来论证,即整个西方传
统的实质将集中于一个基本问题的简单性."这一基本问题不在于何种意向性(是理论的还
是实践的)是更加基本的,而在于如何从对意向性的传统理解下面达至某种更加基本类型的
经验.
胡塞尔把现象学定义为研究在将世界加括号(即现象学还原)之后精神中仍然留下来的意向
"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感知、相信、欲求、惧怕、怀疑等精神状态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
,也就是总对着加以描述的某个事物,无论这一超精神的客体存在与否.使这种指向得以
实现的精神特质被称为精神状态的表征的或意向的内容.弗勒斯达尔在集中讨论行动的意
向内容对思想的意向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时,忽视了海德格尔的激进观点,即以精神内容对
.当日常适应顺利进行时,我们便经验了如运动员所说的流动,或者是头脑的表现.一个
人的活动完全适应了情境的需要.
胡塞尔的学生阿隆·古尔维奇(Aron Gurwitsch)也是海德格尔的细心的读者,他在解释《
存在与时间》时对这种非意向论的即心智主义的意识作了绝好的说明:
"强迫我们做的不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好像此时某个外人站在情境之外只是看着这一
大三
帖子
125
精华
0
积分
282
威望
0
金钱
137石头
阅读权限
30
一、导言任何一个了解《存在与时间》的人都知道,海德格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摧毁关于知识对实
践的优先性的笛卡尔传统.初看起来,海德格尔的确试图把这一传统简单地颠倒过来,即
论述纯粹的沉思是对日常经验内容的否定的修正.更为特别的是,青起来是说这纯粹的
规则又是教师本人以前从别人那里学得的,而且他们知道迄今仍在使用,然而在某一时候
,空军心理学家在研究教师模拟飞行中的眼睛运动后令人惊奇地发现,教师本人也未遵从
别人教的规则行事,事实上眼睛的运动因情形而变,看来并不遵守规则.飞行教师对自己
扫视表盘的方式并不了解,因而也不能表述他们所遵从的扫视顺序以作为自己的目标.
.记住对一个熟练的网球选手的格式塔说明.如果一个人是网球专家而且一切都顺利进行
,所经验到的是他的手臂的向上挥动并达到恰当的位置,以完成场地、对手和来球的格式
塔情境.我们不仅感到自己的运动由所感知的条件所引起,而且知道它以这样的方式所引
起,即它限于减轻偏离某种满意的格式塔状况的意识.现在我们还可以加上这样一句:这
我打回球后将做什么.也许我曾被告知要将球拍握成与场地垂直的状态,我也许成功地这
样做了,但此时经验已将我铸成以比一个遵守规则的初学者微妙和恰当得多的行动力方式
来适应实际情形.
一个更突出的例子特使这一点更加昭然,在此例子中,身体要达到的目标对于行动者来说
不是像可以对准的某物那样可以获得.飞行教师教初学者扫视仪表盘的顺序的规则,这一
的谬误,即错误地构想了我仍自身所是的那种存在的基本本体论结构."这就使得海德格
尔听起来像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外在主义者.他好像是在宣称精神状态想过与外部世界的某
些联系而获得其意向内容.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海镕格尔的观点更加激进.他要引
入一种避免全部内容观念的意向性.
我们在得以完全评估海德格尔的研究井决定他是否成功之前,不得不尽量澄清他所反对的
内容.海德格尔反对作为此方法基础的那种观点,即一个人与世界及其事物的关系必须始
终由意向内容作为中介,以致能够进行将精神与世界分离的还原.正如他所说:
"关于意向性的通常观念……错误地构建了自我导向性即意向的结构.这种错误解释源于
对意向性的错误的主观化……具有意向经验的一个主体这一观念……其本身已包含了这样
切:所发生和加于我们的是由情境及其自身结构所规定的;我们愈是让自己受其导引,即
我们在投入其中并从属于它时愈少保留自己,我们对情境的行动便愈是正当.我们发现自
己与情境交织在一起,被它所包围,的确是'全神贯注'于斯."
我们可以考虑梅洛-庞蒂关于网球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是初学者或尚未入神,他就有可能发
觉自己努力用眼睛盯着网球,使球拍与场地垂宜,正对着球打,如此等等.但他如果是一
意向性的说明预设了但却忽略了更为基本的意向性类型一—一种完全不包括意向内容的意
向性.海德格尔不想使实践活动处于首要地位;他想表明实践活动和沉思的认知都不能被
理解为自我满足的主体及其意向内容与独立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弗勒斯达尔断定领海德格尔所反对的是关于实践的传统的表征理论.海德格尔试图打破这
一哲学传统,他集中于努力超越这些观点所预设的主体/客体之分.他在1929年的一次讲
出现在某些扰乱的场合,(2)意向性的这两种方式都预设了世界中的存在,一种海德格尔称
为原初超越约意向性形式,他把这称为主动的和缄默的意向性的可能性条件.他在出版《
存在与时间》那年的讲课中指出了这种双重的任务.
"揭示此在的存在的构成的任务首先派生出双重的任务,内在的任务是更激进地解释意向
性和超越的现象.我们由这一任务起而反对此前的所有哲学都未曾知晓的—个核心的问题
中可与被行动所作用的经验相区别.我即使在受骗时(如在被麻痹时)也可以有行动的经验
,而且我意欲导致的和以为发生的身体运动,事实上并未发生.相反,如果把电极置于我
的大脑.这也能在我并不具有行动经验的情况下引起我身体的运动.由此而可推出行动的
经验与它所引起的身体运动属于两个完全分开的领域.因此在塞尔看来.胡塞尔和海德格
个人的行动意向付诸实施的经验才引起其运动.在日常投入的适应过程中,行动的经验却
是对一个人的环境作出反应的持续的熟练活动之流的经验.这种经验的一部分是意识到,
当一个人的处境偏离身体与环境关系的最佳状态时,他的运动将使他靠近这一最佳形式,
从而减缓偏离所引起的"紧张".情境"要求"一个人的身体与环境处于正确的关系之中
尽的和令人信服的意向性说朋作辩护.因此,我将首先介绍塞尔对精神/世界分裂如何被
设想植入行动的经验的阐述,然后论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批判.
在身体运动够格被称为行动之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行动目标的表征必须存在于
运动的全过程,而且必须对行动的形成起持续的因果作用.塞尔把目标的这种持续表征称
为"行动的意向".第二,塞尔坚持主体必须持续地经历行动意向和身体的运动之间的因
建构世界中发生作用的观点以及他对其发生方式的分析,在我看来是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主
要贡献".
弗勒斯达尔指出:"胡塞尔在1916年来到弗莱堡之后,显然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实践活动
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然后试图决定现象学中对实践活动的这一新兴趣
应当归功于谁.他写道:"胡塞尔有可能在这——'实践的'新方向上影响了海德格尔,
者试图实现某件事情,并且可将行动的经验定义为引起我的身体实现这一目的的经验.
这种反应无疑具有正确的成分,但也有麻烦的一面.网球手也许很想赢得一分,但他或她
正在做的看起来是经过十分精巧的处理的.例如,职业网球手学习如何冲到网前并将球打
回对手的身后,并持续这样做,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当然,正如塞尔所指出的,
精神意向论.也就是说,如何将主体/客体之分设想为建立在所有与世界有关的方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