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作品。
作品于1952年首次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等待戈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同时运用循环和荒诞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角色——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贡(Estragon),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Godot)的人的到来。
这种等待以不断的循环和重复为特点,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尽重复和绝望的感觉。
剧中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复的,在短暂的间隙之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了一个看似无尽的循环。
循环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等待”的现象。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等待的无果和失望,使得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种经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循环中,例如每天的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习惯、反复发生的事件等等。
人们不断地在循环中重复,但往往感到毫无意义和清晰的方向。
荒诞是《等待戈多》的另一重要元素。
整个剧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荒谬和违反常规的情节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进行了一连串奇怪的对话,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荒诞和幽默。
他们谈论鞋子的大小,却无法确定鞋子的颜色;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悬挂自己,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这些情节和对话的荒谬性使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和荒唐。
荒诞暗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不可理解的情况和无意义的对话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贝克特通过极端荒唐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谬。
观众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荒唐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反思。
《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通过戏剧作品探讨的主要主题。
循环和荒诞不仅体现了人类存在的重复和无意义,也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无尽的重复和虚无。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课文理解精选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答复: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主仆二人走后,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又来了,仍然说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
戈戈和狄狄无聊得要死,解下裤腰带上吊,结果带子断掉,没能死成。
戈戈又提议离开,狄狄让他先把裤子拉上来,戈戈照办,又问:“嗯?咱们走不走?〞狄狄答复:“好的,咱们走吧。
〞但他们仍然像昨天一样,站着不动。
幕落。
剧本赏析?等待戈多?是荒谬戏剧的代表作。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
”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
《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
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
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
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
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
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
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
“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
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
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
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
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
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
《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
《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贝克特影响最大的剧作无疑当推《等待戈多》,有人将之视为整个“50年代的杰作”。
不过,最初剧本完稿之后,却是命运多蹇,几度遭到拒绝,直到查拉将之推荐给布兰之后,才出现转机。
可布兰为了募集资金与寻找场地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直到1953年1月5日才终于首演。
演出之后,大多数评论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称之为“现代戏剧的一件大事”;奥蒂贝尔蒂称剧本为“一部完美的作品”,萨拉库誉其为“我们时代的戏剧”,阿努依则将之与皮兰德娄剧作在1923年首演于巴黎一事相提并论,并认为它是“当代戏剧三四部关键剧本之一”。
如今,几乎没有人不把它视为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力作。
《等》剧之所以受人推崇备至,一方面在于它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社会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它以极其新颖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模式。
全剧“什么也没发生,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真是可怕”该剧所有台词均引自《荒诞派戏剧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②以下分别简称弗和爱。
,然而正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形式最生动地表达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灾难给西方人所带来的莫大精神空虚与痛苦。
通过人物的无望等待,剧本直喻了整个人类的不幸与痛苦。
继尼采之后,贝克特用直观的戏剧形象再一次归咎于“上帝”。
不管“戈多”是否就是上帝抑或其使者,他在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②两人心目中至少代表了某种希望,然而戈多迟迟不见,“希望总是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
于是,人类只能从死亡中去寻求慰藉与解脱。
如此,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也就从根本上受到了质疑,生与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弗拉季米尔的话发人深省:“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
掘墓人慢腾腾地把钳子放进洞穴。
”这种虚无悲观主义思想迷漫全剧,并从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
正如布瓦德弗尔在首演之后所写评论中所说的那样:“观众们第一次面对死亡;他们见到了人类的焦虑和荒诞体现在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物身上。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等待戈多》解析作者:姚佳根王珩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2期姚佳根王珩两个流浪汉,每天来到土坡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戈多始终未露面。
于是在焦躁不安中,他们度过艰难的一天并周而复始。
这是《等待戈多》[1]的基本情节。
有研究者认为两人的等待是一个虚无、荒诞的过程,隐喻人生的荒诞存在,或者说现代人西西弗斯式的生存方式除了空虚与无奈,毫无意义;而这种荒诞感尤其体现在人物台词之中,剧中语言逻辑混乱,语义破碎,指向不明,越发突出荒诞本质。
不可否认,该剧艺术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传统样态的戏剧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或者易卜生的,它缺少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戏剧行动”或“戏剧动作”,因此被指认为是一种“反戏剧”的形式。
这类解释戕害了我们对于现代戏剧艺术的审美鉴赏。
我们从“荒诞性”这个概念得到的只是某种思想认识,如果不考虑具体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放任一些“认识”左右阅读,然后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局部性阐述,必然离题万里。
对于该剧的解读也存在类似误区,一些研究者断章取义,抽离出某几个片段,从“前言不搭后语”中证明剧中人物语无伦次的非理性状态。
这些解读全然漠视人物身处具体情境之中的感性丰富的情感流动,没有从整体上对人物内心进行把握。
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意见,去探究和体验剧中每个人物的感性存在状态,我们便会获得全新认识。
该剧的主要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并非单纯符号的象征,而是具有丰富“人”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从他们感性具体的情感中,我们体验到现代世界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
对该剧的解读尝试是一种从艺术形象出发阐述思想内涵的批评路径,即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情感,进而发掘情感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使论述建立在文本与人物形象基础上,而不是相反。
一、焦灼的等待者人物台词确有些语无伦次,但不是为了“说明”人物的荒诞感,而是为“表现”长时间等待中人物的焦灼情绪,在此种心绪中人物思维发生断裂,无法进行连贯、主题明确的对话。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得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得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就是荒诞派戏剧得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得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就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得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得大师级地位,也为她赢得了久远得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得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与舞台表演得方式延长了读者与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得感觉,这种“等待”更像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得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得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得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得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就是这样一部瞧似重复与无聊至极得戏剧,却就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得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瞧,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得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得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得价值批判与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得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得价值重量与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得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得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得“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得“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得理解与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就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得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得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就是得,我想说《等待戈多》中得“等待”就是终极意义上得“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得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得多元性,各自得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与交流,人心与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得距离。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 ?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 ?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等待戈多 的荒诞戏剧
等待戈多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和希望的无尽思考。
这部戏剧的场景极为简单,一条乡间道路,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在这看似平常却又充满荒诞的环境中,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然而,从始至终,戈多都未曾真正出现。
故事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为何等待。
他们的对话琐碎、无聊,充满了重复和无意义的内容。
一会儿谈论着靴子、帽子,一会儿又纠结于是否要上吊自杀。
这种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其实正是荒诞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许多时候陷入类似的无意义的循环和琐碎之中,却不自知?他们的等待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
尽管不知道戈多是谁,不知道他来不来,甚至不知道等待的意义何在,但他们依然选择等待。
这种等待,反映出人类在面对未知和迷茫时,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愿放弃的希望。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对未来抱有某种期待,哪怕这种期待是模糊不清的,也愿意为之坚守。
《等待戈多》中的时间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
没有明确的白天黑夜,没有具体的时间流逝,只有无尽的等待。
这种对时间的模糊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困境。
时间在流逝,而等待的人却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时间的牢笼中,无法逃脱。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许多时候感觉时间在匆匆而过,而我们却在原地徘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荒诞的典型。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既可怜又可笑,他们衣衫褴褛,行为怪异,却又执着地等待着那个未知的戈多。
而波卓和幸运儿这对主仆的出现,更是增添了荒诞的色彩。
波卓的蛮横和幸运儿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
从更深层次来看,《等待戈多》所揭示的是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成长、衰老、死亡,却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
我们努力追求着各种目标,却在达到目标后感到空虚和失落。
简析《等待戈多》循环式结构的特点及意义
简析《等待戈多》循环式结构的特点及意义《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其特殊的循环式结构而闻名,该结构不仅为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展示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剧中主题的深度和重要性。
首先,循环式结构是《等待戈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整个剧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两个人物,弗拉戈和戈多组成。
剧中的四个角色在每个部分中重复着相似的对话和行为,这种重复强调了时间的线性性和无意义性。
这种循环的结构使得观众在观看剧本时感到一种无尽的等待和重复,与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相呼应。
其次,循环式结构传达了剧中主题的深度和重要性。
《等待戈多》主要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的无望性。
剧中人物通过等待戈多来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虚和寂寞,然而戈多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弗拉戈和戈多的对话和行动一直循环重复,没有任何进展。
这种无尽的重复和等待传达了生活的无望和虚无,加深了观众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最后,循环式结构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自省的空间。
观众通过看到角色的重复行为和对话,不禁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有类似的循环和重复,是否也存在着一种无尽的等待和无望。
这种反思
和自省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度思考,推动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之,循环式结构是《等待戈多》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重复和无尽的等待,该剧向观众传达了生活的无望和虚无,并引发观众对生活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这种特殊结构为剧中主题的表达提供了独特的方式,使得该剧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篇一: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enattendant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贝克特《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戈多》讲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探讨一种静态的情境。
“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实在糟透了。
”在一条乡间的路上,靠近一棵树有两个老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等待着什么。
这就是剧中第一幕开头时的情境。
在第一幕结束时,有人告诉他们说,他们认为与之约好了的戈多先生不来了,但他明天一定会来。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最早的剧本,但它却使荒诞派戏剧引起了广泛注意。
一九五三年一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巴比伦剧场上演,由于其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思想与迥异于传统戏剧的技法,使观众目瞪口呆,毁誉不一。
观众中间形成了两种力量。
誉之者对此剧持赞赏态度,他们声称,《等待戈多》“标志着法国的戏剧革命”,是“异化的里程碑”。
毁之者则对此剧大加批评。
两种力量在剧场休息室便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
事后,女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评论该剧时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
然而,人类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诋毁的东西,便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剧场,观看此剧。
《等待戈多》一剧,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场,引起了巨大轰动。
据说,演出期间,巴黎大街小巷与咖啡馆、酒吧间里,到处有人在议论此剧。
两个熟人见面寒喧,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说“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变了早期荒诞派戏剧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状况。
几十年来,该剧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
一九六一年,该剧获得了国际出版奖。
《等待戈多》不仅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剧中有五个人物。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奴隶主波卓与他的奴隶幸运儿,此处还有一个报信的男孩子。
第一幕黄昏时分,在荒郊野外的一条小路上,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爱斯特拉冈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费力地脱靴子,弗拉季米尔来了。
通过交谈,观众知道他们每天都要来到这个地方,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他们既不认识戈多,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虽然它的情节简单,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和一个售货员,但它揭示了人类的存在与孤独之间的深刻关系,探索了人类对意义、希望和失望的体验。
这部剧通过讽刺和黑暗的幽默,呈现了人类生活的荒诞与绝望。
《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人类孤独的揭示。
剧本共分为两幕,每幕都以两个名为弗拉吉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的角色在荒凉的地方等待戈多的到来。
戈多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们并不知道他是谁或他为什么会来。
然而,他的到来被视为一个拯救的希望,带来了逃离无聊和绝望的可能性。
尽管他们等待了很长时间,戈多却没有出现。
他们的等待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考虑过放弃等待。
然而,在痛苦和绝望中,他们仍然继续等待。
他们的存在似乎被无尽的等待所占据,他们感受到无法逃离的虚无和孤独。
这种等待的模式既是个人存在的经验,也是整个人类存在的一个缩影。
贝克特的剧本探索了人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希望与绝望的对立。
虽然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经历着痛苦和折磨,但他们仍然坚持等待戈多的到来。
这种无尽的等待体现了人类对意义和目的的渴望,对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期望。
然而,《等待戈多》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绝望。
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存在感觉被既定的秩序所捆绑,他们似乎不能摆脱生活的无聊和虚无。
他们在剧中反复表达的对时间的感知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无意义之间的微妙平衡。
贝克特将这一主题通过剧中的对话和幽默手法以及两个主角的行动来展示。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聊的废话和重复,显示了他们的心灵虚弱和对生活的迷茫。
此外,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行动和肢体语言也表达出他们的困扰和挣扎。
通过这部戏剧,贝克特提出了多个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是否有任何意义,我们是否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希望和绝望之间的微妙平衡。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等待戈多剧情介绍内容梗概:五十年来,萨廖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直是世界剧坛最匪夷所思、最神秘莫测的剧本。
即便是在戏剧观念最保守的地球村的某个角落,仍然有众多的戏剧家对这个潘朵拉匣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多次尝试着打开这个匣子-用各种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诠释来解构贝克特,但不苟言笑的贝克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严峻的沉默,并把沉默带进了天堂。
也许这就是从艺人到大师的一步之遥。
这将是一次新的偿试,由张献、李容、和景国三个皮匠领军,向世界剧坛的节巨匠贝克特先生致敬-也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完成对贝克特的祭奠。
我们承认贝克特自己已对戈多做最好的解释-他说:"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只有相信戈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或者戈多本身就是等待。
就象荒年中的埃及人把戈多看成是粮食,而美国圣昆延监狱的囚犯则痛斥戈多就是"社会"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教授把戈多想象成"四小天鹅",而北京大导林兆华先生则由戈多联想到<三姐妹>--当然想象是无罪的,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谁都不想把这戏排得更好看一些,而我们唯一想做的恰恰是要让这戏更好看。
所谓"2001.女性版"正是为这个群体社会度身定做的,为了迎合和取悦观众,在这出<等待戈多>里充斥着流行和时尚、"戏剧"和"思想",然而我们的原意却是用流行反流行、用时尚反时尚、用戏剧反"戏剧"、用思想反"思想"。
我们相信,贝克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好人,他创作了<等待戈多>正是为了给世界众多的话剧艺人一个吃饭的机会,所以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有形形色色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的解读
文/崔虹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就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就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她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与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与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就是这样一部瞧似重复与无聊至极的戏剧,却就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瞧,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与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与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与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就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就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就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与交流,人心与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就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等待戈多》剧情非常简单,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她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话语,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与她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她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与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就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她告诉她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就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就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
她们等来的还就是波卓与幸运儿,只就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她告诉她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她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虽然名为《等待戈多》,但中心人物“戈多”始终没出现。
剧中人物对戈多就是否存在,就是否会如约到来始终不确定,但戈多却就是整出剧的中心,就是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存在着的理由。
因为存在的不确定性,戈多变得深不可测。
对戈多的等待实际上就就是对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消失的重要元素的表达与寻找,而这一重要元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等待戈多的无意义。
等待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的活动,等待本身就就是一种消亡。
该剧中心人物戈多所代表的意义至今仍不确定。
戈多到底就是谁?西多评论家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戈多”(Godot)由上帝一词演变而来,暗指上帝;有人认为她象
征着死亡;有人认为波卓就就是戈多,各种解说不一而足。
在一次采访中贝克特被问到“戈多”到底就是谁,她坦言:“我要就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有的学者认为戈多就是一种象征,就是“虚无”,“死亡”就是被追求的超验,就是现世以外的东西。
“戈多”所代表的意义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该剧拥有持久魅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文学评论,总就是强调这种等待就是西方社会的人们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其实,这部戏剧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剧本中一共只有四个人物,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国家,爱斯特拉冈就是法国人,弗拉季米尔就是捷克人或者就是俄罗斯人,博佐就是意大利人,吕克又就是英国人,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显然就是想借这一方式,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她们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特征,集中表现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她们整天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就是“等待戈多”。
博佐象征着压迫,她蛮横凶狠,狂妄自傲;幸运儿吕克则可以说就是痛苦的化身,她饱经磨难,任人奴役。
贝克特以此来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到了第二幕里,博佐的眼睛瞎了,反而倒过来向两个流浪汉求救,这正暗示出命运其实也就是变化无常的,用剧中人的一句话来说,就就是“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
但就是,就在两个流浪汉无望的等待中,我们又瞧到她们在等待中的执著,她们抱定主意,要一直等下去,今天等不到,明天再等;明天要就是还等不来,就继续再等下去。
我们瞧剧本的第二幕,几乎就就是第一幕的再现,贝克特也就就是想用这种直观的舞台动作,来强化我们对等待的感性理解。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要就是剧本还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剧中人也照样还就是会耐心、顽强、执著、永不放弃地等待下去的,哪怕这种等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这种无望的等待固然就是人类永恒的痛苦,却也就是在绝望中所包含的希望,表现出了人类从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与坚强。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面对人类存在的荒
诞这一悲剧主题,并没有像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那样,以清晰的哲学观念与理性的逻辑结构,去表达她对人的生存处境不合理性的瞧法与见解,而只就是把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具体生动的舞台形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存在的荒诞性,与《等待戈多》里面的那几个人类社会的小人物一起,去体验人们在荒诞世界里等待的苦闷与绝望的悲哀。
对人的生活的迷失,构成了《等待戈多》荒诞感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戈戈与狄狄搞不清楚自己的过去在麦康地区亦或凯康地区的生活,甚至只经过了一夜的时间,戈戈就失去了对昨天的记忆。
波卓与幸运儿呢?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与哑巴。
命运对于人类说来,就就是这样的丝毫无法把握无法预测。
谁也无法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就是什么,戈戈说自己当过诗人,那证据就就是穿在身上的破烂衣裳。
戈戈又说自己名叫卡图勒斯——公元前罗马著名抒情诗人,而戈戈已经穷愁潦倒,那就是说,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美德、崇高、追求早已不值一提,早已沦落了。
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尽苦难,甚至连笑也不敢笑,但人又不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就是什么。
戈戈被靴子挤痛了脚,但当她终于费力脱下靴子来,反复向靴子里窥视之后,却仍然就是一无所知。
狄狄不断地翻来复去地察瞧帽子也就是如此。
人类奋斗过,挣扎过,但这种奋斗、挣扎毫无用处,而且,既然对外界对自身毫无所知,所以,这些挣扎、反搞也就毫无作用毫无目的,而且显得可笑。
戈戈与狄狄玩幸运儿的帽子,她们想上吊,相互对骂,就都就是如此。
而对未来呢?她们“没提出什么要求”,或者说,她们再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要求。
正因为人对自身迷失,所以,她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权力,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力量上,而且,在她们眼中,任何处在的力量都就是十分强大可怕的。
戈戈与狄狄对波卓毕恭毕
敬,甚至起初对幸运儿也唯唯诺诺。
她们把希望寄托在戈多的到来上,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就是等待,但就是,这种等待也依然就是一种绝望的等待,戈多一直未能出场“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
因此,这等待,变如同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推运不到山顶上去的飞石,因此,有人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等待的西西弗斯神话”。
无论等待就是多么痛苦,多么令人腻烦,多么可怕,但等待的东西却始终不来。
其实,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
所以,美国圣昆延监狱的犯人瞧过《等待戈多》之后会说:“即使戈多最终来了,她也只会使人失望”。
这就就是贝克特笔下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就是啊,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人们还不就是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畏手畏脚。
无望的就是结果,希望的就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而我们所能做的与正在做的便就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就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
人类啊,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等待,我们确定我们需要等待么?等到了我们等待的事物,就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么?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存现状么?我们真的清楚么?我们以为理所应当的事,就像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理所应当地等待戈多一样,那真的就是“理所应当”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人类越来越习惯于自己创造的伟大物质文明的时代,我们人类,就是不就是在渐渐迷失自我?《等待戈多》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