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元功
太极内功八式,太极养生好功法!

太极内功八式,太极养生好功法!太极内力为道家内家真力,是太极养生,强壮身体的独特法门。
久练之,可令弱者变强,病者变壮,内气充盈,发动神速,是为脉冲内功之不二法门。
本功法共分八节,亦称“太极内功八式”。
1、活腰功脚并列紧靠,放松安静,膝盖弯,双手在腰后命门外互握,先逆时针再顺时针旋转腰部,各三百下后丹田火盛,命门气旺,胃肠响声轰隆阵阵,久练之,可使邪火自败,毒气自泄,强根固本,根深叶茂,通脊通臂通背,百病消除,内气强壮,生机蓬勃而起。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
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
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
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
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
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
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
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
太极元功

太极元功1. 无极式14. 回身左塌手2. 鹰形15. 独立双托掌3. 虚步双托手16. 击步双撞掌4. 龙形(3)17. 穿心掌5. 虚步十字手18. 补手6. 十字双托掌19. 云手双掌(3)7. 虎形20. 巧女纫针(2)8. 并步双架手21. 退步纫针(3)9. 海底捞月22. 左右单挑手10. 双带托掌23. 铁牛耕田(3)11. 右塌手24. 斜飞式12. 独立双托掌25. 缠腕13. 击步双撞掌26. 架肘27. 挣肘42. 撤步坐纲28. 滚肘43. 双挑手29. 弓步中平捶44. 撤步压掌30. 打虎式45. 双撞掌31. 金丝缠腕46. 活步猴捅马蜂窝32. 并步献佛47. 翻手挑手坐盘33. 打虎式48. 撤步坐纲34. 珍珠倒卷帘49. 双挑手35. 上步单撞掌50. 撤步压掌36. 上步云手51. 双撞捶(3)37. 撤步坐纲52. 十字翻掌38. 双挑手53. 转身双压掌39. 撤步压掌54. 白鹤亮翅40. 活步双贯耳(3)55. 左右合肘41. 翻身挑手坐盘56. 上步托手栽捶57. 上手撩阴72. 双云手58. 回身马克槽73. 猫形59. 抄腿74. 上步双推手60. 狮子转身保球75. 一字单鞕61. 狮子靠桩76. 霸王摘盔(3)62. 磨转脐不转77. 搓掌63. 扭花掌78. 纫针64. 千金坠79. 撤步坐纲65. 左划手80. 双挑手66. 懒龙翻身81. 一字单鞕67. 右划手82. 霸王摘盔(3)68. 燕子抄食(2)83. 搓掌69. 懒龙翻身84. 纫针70. 盖步扶手85. 坐纲71. 撑手86. 一字单鞕87. 霸王摘盔(3)98. 回身风摆荷叶88. 搓掌99. 扑面掌89. 侧裹手100. 观捶90. 肘铁捶101. 上步穿掌91. 捋手(3) 102. 狸猫上树92. 弓步左吊手103. 仙人招手93. 下式反压掌104. 扭身压掌94. 并步举顶105. 反面掌95. 蹲步压掌106. 上步十字手96. 肘下捶107. 太极归元97. 划手108. 收式。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图解心意溷元太极拳内功(冯志强)

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作者:冯志强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
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
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太极拳通向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属于动静相兼、内外俱练、性命双修、体用兼备的拳家内功。
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向前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
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
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桩(图1~图3)。
如此反复升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三性是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是真性)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
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
3.降气洗脏:意念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进人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要点1.站无极桩时,虚领顶劲,下颏内收,头正项竖,舌抵上腭,闭口合齿,胸实腹实,松腰敛臀,脊柱竖直,沉肩坠肘,松腕舒指,松胯圆裆,膝脚相对,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2.动作舒展放松,节奏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
3.身形姿势须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舒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4.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绵绵不断地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意念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
5.呼吸顺其自然。
提示降气时,要意想大自然混元之气与体内混元之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地润滑流淌,如水汽一般由表及里地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该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作用1.清洗脏腑,疏通经络,洗骨易髓,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调节三焦,固本培元。
道家三元功:摄取天地之正气,吸收日月之精华

三元功源于道家,历经七代宗师的精心提炼总结,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完整、系统的功理功法。
它由动功入手,性命双修。
最后以静养完成三炼实功,结成圣胎,以达尽性至命、健德全形的上乘功法。
三元功包括太元功,采元功和养元功,通过三功不同次第的修炼,可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的上乘境界。
此功简单易学,上手快,气感强而明显,不论男女老少都很容易掌握,月余便可达到内气外放、外气内收之效。
太元功是以锻炼筋骨、疏通经络、活跃气血、聚精全神、收发外气为主。
采元功是以摄取天地之正气,吸收日月之精华,补自身不足,培养充实自身元气为主,为了更高层次(天人合一、特异功能的开发)的修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养元功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修炼功夫,以养元为主。
太元功预备功,升清降浊定身心双足开立,与肩同宽,略呈后八字,双膝微曲,两手自然下垂体侧,要求头顶白会穴(在两耳往上联线之中点)与会阴穴(前后阴之间凹陷处)和脚后跟中间联线之中点,上中下三点成一垂直线,以自然舒适为宜。
口微闭,舌体自然顶于上腭,用鼻自然呼吸,目视地面三米远处一点,待心情平静下来后,意念由头部开始往下放松全身,直至脚底涌泉穴(在前脚掌三分之一处中间)。
待身体松静后,双手自然抬起,手心朝上,由小腹经胸前缓慢托起至头部上方,有如托着一物,继之翻掌朝下照住百会穴、待头部出现微晕感后,意念由百会穴灌人,通过身经涌泉穴入地三尺排除病浊上气,同时双手经面胸腹下降,落于身体两侧。
接做一卜势。
力推两山双沟通双手掌心朝上由身体两侧慢慢托起至胸齐,双掌心朝胸部往里画弧定于胸前,曲肘,手心朝前,指尖向上。
此时意念双手内劳宫慢慢向前推出至不能再推时,肘微曲,意念劳宫穴,收回双掌至胸前,再向前推出,如此九次日月相交炼真精按上式手掌推出后不动,故平手掌,掌心朝下分两臂宽于肩,转掌心朝里相对曲肘,意念劳宫穴向里合掌至相距10厘米后,两掌用意向外撑开宽于肩,再向内挤合,如此九次。
双手托起星辰月按上式双掌合住后,翻转手掌心朝上,意念有如托起一物缓慢上行于头部上方,接着向外转掌,指尖向后,接做下式,唯有此式只做一次。
太极功是马礼堂老师整理创编的一套功法

太极功是马礼堂老师整理创编的一套功法。
马老师在几十年演练研究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的基础上,并根据运用中医、太极原理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武术、气功之精华,加上自己的体味,创编编了这套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法。
本功法是以太极阴阳转化、动静相生、对立统一之原理,撷取行意拳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与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之技击形式,达至内外兼修、身心健壮、自卫御侮之奇效。
常练这套功法,可使体弱多病者变得身强力壮;老态龙钟者焕发青春活力;白发老人头发变黑……。
总之,谁练谁能受益。
它被称为返老还童之术。
太极功特点(一)体现动静兼修。
形体动而头脑静,无极的静而生太极的动,动中求静,达到精神内守而执中,使大脑皮层得到抑制性保护,从而起到锻炼形体,怡养精神之目的。
(二)渗透“天人合一”之理论。
用踵息法,充分体现了饮地阴领气上升,吸天阳沉气下降,以天地之精气,补养人的气血,为中和之大用。
(三)运用传统医学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转化的原理,以发挥意识呼吸的作用,以意导气,以气引形,意气相随。
按人体经络走向,随动作的阴阳变化,虚实转换,起落翻转,左右运行,升降开合,上下贯通,阴升阳降,阴收阳发,开源导流,以动引气,以气推动肢体,意到而气力随之。
(四)要求呼吸和动作紧密配合。
以呼吸结合动作导引之术,吸引,呼发,气为元帅,手足为兵丁,气尽而式成。
即以气支配动作。
由快而慢,深、细、匀、长,逐渐使肺活量加大,代谢旺盛起来,致中和参天地之化育,守宁静而气血流通。
无论任何招式,都与呼吸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以贯之”,从而收到整体治疗强身之实效,扶正祛邪之目的。
“犯而不校”,陶冶性情,坦荡胸怀,消除块垒,使浩然之气常存,溢于面则色润神丰,盎于背则躯干健壮,施于四肢则动作敏捷,而不是计较于形式招数之间。
(五)动作要纯任自然。
但是,手、眼、身、法、步五个关要一丝不苟,一次呵成,勿使中断。
要柔和缓慢,气贯四梢(人的血肉筋骨未端叫做梢,毛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指甲为筋之梢。
太极混元功的简介

太极混元功的简介太极混元功是太极拳属内家拳术,练的是动静两功,内外双求,性命双修,以心意行气为法则,以内外双求为宗旨。
入门功法是"太极混元功"功法的节选,对初学者来说,不仅是筑基功,也是养生法,更是通往上乘武术内功的必经之途。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混元功的简介。
太极混元功的概况太极混元功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太极混元功的发展简史《太极混元功》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
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
并且河南省温县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为太极拳发源地得到批准。
但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最早传习太极拳的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由第十四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流传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混元功

下丹采气功
动作:1、俯伸下采:两手向前下方俯伸下采;
2、提收转前:再缓缓向后上提收至命门,然后自后引向中丹田,稍停放松。
如此反复收采9次。
意念:1、松气松身
2、采气提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气上提至会阴下丹田;
3、转气归丹:再由会阴提过尾闾,转气到。命门,向前贯至中丹田。
3、顺转24然后换和相叠,沿右上左下的顺时针路线,由大到小地缓缓旋转24圈。
意念:1、静守丹田:三性归一静守中丹田片刻,同时意想两手劳宫之气,与丹田混元气相连通;
2、逆转散气:以中丹田为中心,眼神心意内外合一地围绕中丹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逆时针螺旋式转气,这叫逆转散气。
3、顺转收气:然后换方向,眼神心意引气由外而内,由大到小,顺时针螺旋式转气,周身之气逐渐向中丹田聚集收归窍内,这叫顺转收气。
二、三丹采气
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
2、引气上行:眼神心 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
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3、逆圈伸缩:然后再沿逆立圈路线环形前棚后捋,身体随之前拥后缩,重心随之前弓后坐。如此逆圈环形伸缩9次后,换步再行环形伸缩。收功。
太极元功

太极元功太极元功拳术,由于过去秘不外传,故知者甚少。
笔者曾于1980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太极元功六十四势”、“太极元功四门转走”,并奉师命寻访同门。
在大会交流中,近百个拳种都找到同门,唯太极元功拳没有。
自1981年《武术健身》杂志第二期介绍了吾师常焕章老先生《从秘不传人到公开教学》的事迹后,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接到全国二十六省几千封索要资料的来信。
当年常师已八十高龄,笔者又公务缠身,无力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
今笔者已经退休,愿借《武当》一角将所学公之于众,兼借此机会寻找同门,以了恩师遗愿,告慰在天之灵。
太极元功拳始创于何人,至今尚未得知。
凭恩师生前口授得知,其传自北京公爷府。
由张公爷(满族人,系姓加官名)传授李恩荣(河北省任丘县人,满清官吏),李功成后曾保钺海钦差大人去南方视察。
回京后被誉为“京东四李”之一之“快手李”,与“单刀李”(存义)齐名。
李告老还乡后传授张克宽(河北省任丘县人),功成后曾参加义和团,失败后流落东北吉林市,后传授吾师常焕章。
太极元功拳谱[一路谱文]一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左手劈掌、上步双推手(三手)、左右穿手、退步穿掌(巧女纫针三手)、分手抱球、右手挑旗、左手挑旗、左臂压肘、右手挑旗、右臂压肘、左手挑旗、上步抗肘、栽左肘、回身滚肘一路二趟迎门搬捶、左右蝴蝶手、挑袍双掌、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卷帘手(三手)、猛虎抱头、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左卷帘手、猛虎抱头、上步拈手一路三趟白鹤亮翅、平地穿鱼、猿猴亮臂、左领手、右狮子逛球(各三)、单臂擒羊、金鸡抖翎(三)、怀中抱月一路四趟右臂搡掌、白鹤展翅、千斤坠、懒龙翻身、陆地撑舟、上步双撞掌、左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右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一路五趟回身搬捶、猴捅马蜂窝(二手)、上步捋手坐纲、放手抖纲、王祥卧鱼、左手搓面掌、进右步肘下捶(二捶)一路六趟回身荷叶掌、拦肘、右臂劈掌、左右单划掌、反臂撩阴、右击裆捶、右手劈掌、左顶心肘、左手反面捶(掌)、左臂掖掌、磨盘掌、左臂搡掌、右臂掖掌、磨盘掌、右臂搡掌、猿猴献果、虎站山岗、双裹手、通臂捶、风摆荷叶、右手钻捶、右反臂撩阴、左击裆捶、左劈掌、右盘肘、逛肘(三手)、右蹬脚、右打虎式、捋手左蹬脚、左打虎式一路七趟右手塌掌、右合掌、右扣手、左栽肘、左合掌、穿掌靠山、左右混元一气、左拦手、上步捻手(二手)一路八趟转身左右退步蝴蝶手、挑袍双掌、右臂缠右肘上捶、左臂缠左肘上捶、左臂砸反面捶、右臂提包砸反面捶、右捋左手掐嗉、左捋右手掐嗦、进左步肘下捶、分手抱球、撤步单划手、合太极[二路谱文]二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左拓捋式、左下塌掌、右拓捋式、左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捋手坐纲、上步顺风扫雪、左右揽捋坐纲、顺风扫雪、右左上步撩阴掌二路二趟回身拦手、野马分鬃、饿马啃槽、右臂搓掌、左臂搓掌、右臂搓掌、四门转走云盘手二路三趟转身掖掌、摘茄、掸尘、掏腮、肘下捶、缩肘、缠腕、揉掌、乌龙出洞、缠腰蛇、捋手、蹬脚、震脚、双撞掌、野马分鬃、右挂边掌、转身迎风扫雪、搬弓子、饿马啃槽、蝴蝶手、双擒坐纲、钻捶、肘下捶、狮子揉球挂帘、转身拦手、右捋左臂砸、反面捶、肘上捶、捋手坐纲、顺风扫雪、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二路四趟撤步掖掌、磨盘掌、右臂穿掌、左臂推掌、饿马啃槽、狮子滚球、狮子揉球、左支捶、狮子揉球、右支捶、退步拦手、上步击地捶、捋挤推掌、右左羊行、右拦手、左臂穿掌、捋手双搂手、龙摆尾二路五趟右拓捋式、左扶手、捋手捏嗉(二手)、退步撩袍(三手)、捋手搓脚、放手抖纲、仆腿十字手、鹰爪力、鹰形、鹞子穿林、左英雄独立、右浪子踢球、右陆地撑舟、右英雄独立、左浪子踢球、左陆地撑舟、右左双化双推掌二路六趟回身挑手、捋手饿虎扑食、分手抱球、捋手饿虎扑食、左右靠山、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拦手、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右左搓掌二路七趟右左双化掌(各三手)、上步双撞掌、回身掖掌摘茄、转身左揉掌二路八趟右左摸鱼式、拢鱼上岸、双擒坐纲、双撞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三路谱文三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右左缠腰蛇、上步双推手、右左拦领手、左臂搓掌、右臂搓掌、上步猫洗脸、迎门右蹬脚、撤步左蹬脚三路二趟左右提篮、捋手扫雪、缠手扫雪、左单撞捶、右肘上捶、左肘上捶、缠手右搡掌、转走云盘手三路三趟撤步掖左掌、磨盘掌、捋手左拐肘、捋手右拐肘、转身领手、左顺风扫雪、左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撤步掖右掌、左摘茄、云掌、捋手右拐肘、捋手左拐肘、转身领手、右顺风扫雪、右迎风扫雪、上步右支捶、撤步掖右掌、右摘茄、云掌、右穿手三路四趟击裆捶、捋挤狮子探爪、左狮子揉球、挂帘、右狮子揉球、饿马啃槽、左风摆荷叶、翻身狮子揉球、右垂帘、白蛇吐信、左狮子揉球、左饿马啃槽、右风摆荷叶、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左二郎担山、左霸王举鼎、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右二郎担山、右霸王举鼎三路五趟右左燕子抄食、左蝴蝶腿、右蝴蝶腿、左蝴蝶腿、单臂擒羊、并肩左搓掌、并肩右搓掌、回身扫雪右撞捶、缠手扫雪右撞捶、狸猫倒上树、左挂边掌、左肘下捶三路六趟右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右支捶、右捋右搓掌、左搓掌、捋手千斤坠、左对背、翻身反臂右支捶、怀中抱球、左拦手、左搓掌、右搓掌、捋手千斤坠、右对背三路七趟左右拨浪鼓、左缠腰蛇、左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捋手坐纲、放手抖纲、海底捞月、天边送月、回头望月、老汉拉犁三路八趟右臂挑打、左臂挑打、左缠肘上捶、右缠肘上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
太极内功心法解说

心意混元内功1、降气洗脏: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练习时应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静站片刻后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引大自然混元气从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的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无极站桩时要虚领顶劲、下颌内收,舌抵上鄂,松腰敛臀,松胯圆档、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动作时要舒展放松,节奏要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身形姿势需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伸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连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呼吸应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之气与体内的混元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的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的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若某脏腑器官有病,则降气时到达该部位后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涌泉穴排出体外。
2、三丹采气上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材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上丹采气时眼神心意要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至近的边采边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丹田,当采气收降至中丹田后,略停一下,此为气浮丹田,然后放松,再做下一个采收。
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意想天地混元之气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与先天元神一起收降归入中丹田,与先天混元气混揉相抱,神气相合,天人合一,浑然一体。
由上丹田降归到中丹田的过程中,要意相气的下行,意视气的下行,意听气的下行,这叫神气有意下降,精气自然上升。
中丹采气中丹采气道理与上丹采气一样,由眼神心意引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然后由肚脐直接归入中丹田,当气收到中丹田后,用意引领至命门,再回中丹田,然后放松,接做下一个采收,此时,应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意念上,要将天地混元气全部采收归入中丹田内,丹田犹如蓄水池一般,只蓄不泄,这叫蓄丹田。
元功的概念

元功的概念元功是中国古代武术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概念,即指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将内力发挥到最强大的程度,在武术技击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威力。
元功是一种基础性的修炼方法,可以提高武者的身体素质、内力和技击水平。
元功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乾卦》:“夫乾,元吉,亨,用九。
”其中,“元吉”指的就是修炼元功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武术中,元功有时也被称为“内功”或者“内家功夫”,强调内在修炼的重要性。
元功的修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外调和、心身统一和精气神集中。
首先是内外调和,即通过特定的呼吸、姿势和身体动作来达到气血循环的效果,增加气血的流动性和凝聚力,从而提升内力的质量。
内外调和可以通过各种动作练习、静坐冥想和呼吸法等方法实现。
其次是心身统一,通过调整内心的意念和情绪状态,使之与身体协调一致,从而使内力得到最大发挥。
心身统一是元功修炼的关键,只有通过内心的专注和冥想,才能真正发挥内力的潜能。
这一点在《道德经》中也有所体现:“心无其心,神无其神,自古同今,其名不变,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最后是精气神集中,即通过意念集中和内力调动,将身体的能量集中在所需的部位,达到最佳的爆发力。
这需要武者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培养对身体气功的控制和驱动能力,从而达到技击的最高境界。
元功的修炼需要坚持长时间的练习和自我修行,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正如古人所说:“悟道在平时,修行在平时。
”只有日积月累的练习和修行,才能真正领悟到元功的奥妙之处。
元功不仅仅在武术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修炼元功,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增加体力和耐力。
同时,元功对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也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面对挫折和困难,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修炼元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元功作为中国古代武术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内在修炼的重要性。
通过内外调和、心身统一和精气神集中等修炼方法,可以提高武者的身体素质、内力和技击水平。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的介绍

张三丰太极拳内功的介绍毫无疑问,练太极拳必须练内功,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三丰太极拳内功。
欢迎阅读!张三丰太极拳内功介绍1、太极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2、太极行功歌歌诀一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
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
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
呵、嘘、呼、哂、吹、加嘻成六数。
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
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哂,哂时手双托。
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老药。
歌诀二春嘘明目木滋肝,夏至呵心火自闭。
秋哂定知金肺润,冬吹惟要坎中安。
[浅谈太极拳技击中的“后发先至”]太极拳技击
![[浅谈太极拳技击中的“后发先至”]太极拳技击](https://img.taocdn.com/s3/m/be424293168884868662d643.png)
《[浅谈太极拳技击中的“后发先至”]太极拳技击》摘要:李亦�《撤放密诀》云:“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使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亦充分体现了“后发先至”的技击法原则,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化”即是“蓄”,“打”即是“发”,“蓄”即是“发”,“化”即是“打”“后发先至”既是太极拳术技击法的基本战术原则,又是检验学者修炼实际水平的一项具体标准。
作为太极拳系的一个门派――太极元功拳术自然也不例外。
不仅在推手和散打训练中时时处处用这个基本战术原则来指导约束自己,在实战中更是把它作为一个具体的技击法则来实践。
这是因为“后发先至”战术原则是太极拳技击法的精髓,不仅具体体现了太极拳术“舍己从人”的技法宗旨,而且在技击上也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一个根本标致,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具有高深的哲学道理和奇妙的战术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后发”,即是以我之静,待彼之动。
在彼先动我未动的这一瞬间,给了我审视对方破绽选择反击时机和反击点的机会。
彼即已动,他的虚实、重心及劲源即呈现出来,我则可以静观之,选准进击点和时机,避实就虚进行还击。
这叫有的放矢,知己知彼稳操胜券。
而彼动我未动,彼却不知我的虚实、重心和劲源,无隙可击,无虚可乘,无从下手,此即形成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局面。
要弄清“先至”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楚“至”的含义。
即将劲发到什么程度为“至”。
是将劲发到接触到对方身上为“至”,还是将劲发到对方的中轴或劲源上,使对方失去平衡跌出,或被控制失去战斗力为“至”?笔者认为,应以后者为“至”。
因为武术之技击最终还是以胜负论高底的。
先辈们讲“后发先至”,绝不会以不起作用的接触到对方身上为其内涵的。
彼我双方在未接手之前是有一段距离的。
由于我静待彼动,此段距离是由对方耗费了自己的精气神来缩短的。
也就是说,等于对方为了方便我揍他而主动多走了一半路。
我只要让过其劲锋,接其劲侧,使其劲路稍偏离我身,并顺其势将其未被化走的劲力与我之劲力相合,作用于彼之中轴或劲源上,彼必跌出或被控。
太极内功十二类功法解

太极内功十二类功法解健身太极功1。
无极站桩功作用:培养人的精神贯注,身势完整,浑然无间,身桩沉稳,培养以静待动的能力。
特点:放松入静,屏除杂念,呼吸自然深长。
动作举例:正气浩然,太公垂钓,混元合一。
2。
太极双环功作用:培养人两腰命门的旋转动度,带动两手,园转自如,体验太极图像中阴阳的相互运动。
特点:均匀连贯,上虚下实,完整一气,左右对称。
动作举例:旋转日月,二龙绞柱,力挽强弓。
3。
落地生根功作用:培养下盘根基,增强腿力,使其底盘沉稳。
特点:着重沉降,五趾抓地,涌泉放松产生吸性,使单田之气与腿桩一体。
动作举例:顶天立地,稍翁撑船,骏马奔驰。
4(内气鼓荡功作用:化掉后天躯体的僵拙力,虚心实腹,理解以心行气与气遍身躯的作用特点:着重心法,安炉立鼎,关键在于心火下降,(胸松)肾水上升(指丹田气上升),水火相交,团聚中宫的作用。
动作举例:水火相济,回肠荡气,气壮山河。
5(沉腿养气功作用:坚实下盘,养其韧性,培养出脚跟的强盛内劲,使之根深蒂固。
特点:由松到柔,积柔成刚,动作须慢,匀,稳,沉,求其质量。
动作举例:鱼沉海底,将军跨马,指天划地。
6(灵猫行步功作用:步随身换,出步轻灵,消除身手的僵滞硬拙,动而走向自然。
特点:重心移换合理,步随身换,轻灵自如而不飘浮。
动作举例:灵猫缓走,推波助浪,转弯磨角。
7(掤袋运劲功作用:增强手臂弹性韧性,身手一体,将腰背之力通达于指,掤劲自出。
特点:动作要慢匀,砂袋重量由轻到重,以能自然承受为度,不能勉强。
动作举例:掤袋松臂,架袋沉腿,袋压胸转。
8(松弹腿部功作用:松开腿胯,利用其虚实变换,增强独立桩法的能力,增加腿的敏感性和灵活度。
特点:本类功法多以独立式为主,虚实分明,以意行气,节节放松,轻松自然。
动作举例:迎风摆柳,怪蟒缠树,临渊测位。
9(柔化胸部功作用:使驱干部柔化,增强胸部灵敏度,使其有随意转化的能力。
特点:轻松自然,用意不用力,利用胸部的自然起落,体会胸部形成的圆的运力。
太极混元功(四)

太极混元功(四)刘绪银(学功需明师,自学要谨慎)太极混元功初步运气功以锻炼气机升降出入、丹田开合、调理脏腑为主,以形体动作的开合俯仰配合呼吸为特征。
它简单易行、方便适用,对于没有多少练功时间、外出旅游、出差、难以修炼其它功法者最为适宜。
在操作时要求全身放松,精神集中,思想安静,心用意而不用力,动作缓缓连贯不断。
全套功法分为五式,以腹式呼吸为主。
预备式:无极站立式: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头虚凌顶劲,下颔微收,竖项,含胸拔背,松肩空腋,含掌舒指,小腹微收,腰松沉而直,松胯,膝微内扣,踝虚提,足底平吸,全身放松,思想安静,目视前方。
第一式怀抱太极,宁神定气(1)左脚向左迈一步,两脚与肩同宽,先脚尖落地;两手从两侧向前上抬举.身体下蹲,左脚全脚踏实;同时肘微屈成弓,两手掌心与脐平(图50)。
(2)内缠手,掌心向下,两臂向后拉至两侧胁部,身体直立(图51);顺势外旋掌腕,收至两胁旁,掌心向上,中指指压期门穴(图52)。
(3)平旋掌腕,指尖向前,成仰掌,向前平推。
同时身体下蹲(图53)。
(4)内旋臂,掌心向下,两手向两侧展开,手与肩平,同时身体直立(图54) 。
(5)旋臂,掌心向上,两手向上划弧,同时足跟提起(图55)。
两手划弧至头顼上方时两掌相合成“合十手”(图 56)。
(6)合十手沿正前方下拉至胸前(图57),再两手旋转上下拉开,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掌心相对,如抱球状,右手与中丹田齐平或稍下,左手与下丹田齐平;同时身体下蹲(图58),定势静立,意守下丹田,调顺呼吸3〜5分钟。
第二式乾坤升峰,运化太极(1)吸气,两手从体侧前徐徐上提,直豌,八字掌。
掌心向下,提至胸前;同时身体逐渐直立(图59),呼气,坐腕,两手从两側向后向下向前徐徐划弧下按,屈膝,身体随之下沉,两手在膝上方(图60)。
(2)吸气,两手从体侧身后划弧屈肘徐徐提起,至两腋下;同时身体逐渐直立(图61)。
呼气,两手从腋下向前穿出至胸前划弧下按;同时屈膝,身体随之下沉,两手在膝下方(图62) 。
南通“非遗”王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南通“非遗”王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2014年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拳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调查了其保护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对策:加大宣传与政府扶持,传承形式多元化,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以期促进王家拳在南通的更好发展。
标签:“非遗”;王家拳1 前言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成为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利刃[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冷兵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由于缺乏实战性,其对抗实用价值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观赏与健身价值。
且长期以来师徒传承的模式,导致虽然拳种名目众多,传人却越来越少,闻名遐迩的太极拳也是由于健身价值突出改编成简易版才流传开来。
在南通的古镇石港,自清朝初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动作短小精悍,变化多样,以柔克刚的内家拳种----王家拳,它是由南通人王越群集各派技击之精华,触类旁通,创造出来的。
师徒相传,已近九代,成为了南通武术的一张名片。
尤其1986年王家拳获评全国稀有拳种金奖。
这一殊荣更是对王家拳的肯定与褒奖,然而近30年的发展,这一传统武术并没有能够逃避无人传承的尴尬,为摆脱无人可传的境地,王家拳被列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希冀通过此种方式重新得以发扬光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南通石港王家拳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3 结果与分析3.1对王家拳武术传统文化的保护3.1.1王家拳研究会的成立2016年,王家拳的第八代传人胥兆亮,对这一传统武术后继无人的现状深感忧虑,于是联合了王家拳的弟子们在民间成立了通州太极元功王家拳研究会。
对太极元功王家拳进行了拳谱修理与汇编,将传承人的武术动作制作成影像资料。
保护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就是保证传统武术拳种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非遗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遗产的不可复制,相较于“物质”类的非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脆弱,如今的嫡传弟子,都已进入老年,这样的“体力活”对他们来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元功太极元功拳术,由于过去秘不外传,故知者甚少。
笔者曾于1980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太极元功六十四势”、“太极元功四门转走”,并奉师命寻访同门。
在大会交流中,近百个拳种都找到同门,唯太极元功拳没有。
自1981年《武术健身》杂志第二期介绍了吾师常焕章老先生《从秘不传人到公开教学》的事迹后,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接到全国二十六省几千封索要资料的来信。
当年常师已八十高龄,笔者又公务缠身,无力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
今笔者已经退休,愿借《武当》一角将所学公之于众,兼借此机会寻找同门,以了恩师遗愿,告慰在天之灵。
太极元功拳始创于何人,至今尚未得知。
凭恩师生前口授得知,其传自北京公爷府。
由张公爷(满族人,系姓加官名)传授李恩荣(河北省任丘县人,满清官吏),李功成后曾保钺海钦差大人去南方视察。
回京后被誉为“京东四李”之一之“快手李”,与“单刀李”(存义)齐名。
李告老还乡后传授张克宽(河北省任丘县人),功成后曾参加义和团,失败后流落东北吉林市,后传授吾师常焕章。
太极元功拳谱[一路谱文]一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左手劈掌、上步双推手(三手)、左右穿手、退步穿掌(巧女纫针三手)、分手抱球、右手挑旗、左手挑旗、左臂压肘、右手挑旗、右臂压肘、左手挑旗、上步抗肘、栽左肘、回身滚肘一路二趟迎门搬捶、左右蝴蝶手、挑袍双掌、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卷帘手(三手)、猛虎抱头、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左卷帘手、猛虎抱头、上步拈手一路三趟白鹤亮翅、平地穿鱼、猿猴亮臂、左领手、右狮子逛球(各三)、单臂擒羊、金鸡抖翎(三)、怀中抱月一路四趟右臂搡掌、白鹤展翅、千斤坠、懒龙翻身、陆地撑舟、上步双撞掌、左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右臂单鞭(三手)、右臂搓掌一路五趟回身搬捶、猴捅马蜂窝(二手)、上步捋手坐纲、放手抖纲、王祥卧鱼、左手搓面掌、进右步肘下捶(二捶)一路六趟回身荷叶掌、拦肘、右臂劈掌、左右单划掌、反臂撩阴、右击裆捶、右手劈掌、左顶心肘、左手反面捶(掌)、左臂掖掌、磨盘掌、左臂搡掌、右臂掖掌、磨盘掌、右臂搡掌、猿猴献果、虎站山岗、双裹手、通臂捶、风摆荷叶、右手钻捶、右反臂撩阴、左击裆捶、左劈掌、右盘肘、逛肘(三手)、右蹬脚、右打虎式、捋手左蹬脚、左打虎式一路七趟右手塌掌、右合掌、右扣手、左栽肘、左合掌、穿掌靠山、左右混元一气、左拦手、上步捻手(二手)一路八趟转身左右退步蝴蝶手、挑袍双掌、右臂缠右肘上捶、左臂缠左肘上捶、左臂砸反面捶、右臂提包砸反面捶、右捋左手掐嗉、左捋右手掐嗦、进左步肘下捶、分手抱球、撤步单划手、合太极[二路谱文]二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左拓捋式、左下塌掌、右拓捋式、左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捋手坐纲、上步顺风扫雪、左右揽捋坐纲、顺风扫雪、右左上步撩阴掌二路二趟回身拦手、野马分鬃、饿马啃槽、右臂搓掌、左臂搓掌、右臂搓掌、四门转走云盘手二路三趟转身掖掌、摘茄、掸尘、掏腮、肘下捶、缩肘、缠腕、揉掌、乌龙出洞、缠腰蛇、捋手、蹬脚、震脚、双撞掌、野马分鬃、右挂边掌、转身迎风扫雪、搬弓子、饿马啃槽、蝴蝶手、双擒坐纲、钻捶、肘下捶、狮子揉球挂帘、转身拦手、右捋左臂砸、反面捶、肘上捶、捋手坐纲、顺风扫雪、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二路四趟撤步掖掌、磨盘掌、右臂穿掌、左臂推掌、饿马啃槽、狮子滚球、狮子揉球、左支捶、狮子揉球、右支捶、退步拦手、上步击地捶、捋挤推掌、右左羊行、右拦手、左臂穿掌、捋手双搂手、龙摆尾二路五趟右拓捋式、左扶手、捋手捏嗉(二手)、退步撩袍(三手)、捋手搓脚、放手抖纲、仆腿十字手、鹰爪力、鹰形、鹞子穿林、左英雄独立、右浪子踢球、右陆地撑舟、右英雄独立、左浪子踢球、左陆地撑舟、右左双化双推掌二路六趟回身挑手、捋手饿虎扑食、分手抱球、捋手饿虎扑食、左右靠山、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拦手、上步双捻手(二手)、回身右左搓掌二路七趟右左双化掌(各三手)、上步双撞掌、回身掖掌摘茄、转身左揉掌二路八趟右左摸鱼式、拢鱼上岸、双擒坐纲、双撞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三路谱文三路一趟预备式、起式、龙形(单划掌三手)、蹲虎形右下塌掌、右拓捋式、左下塌掌、左拓捋式、右左缠腰蛇、上步双推手、右左拦领手、左臂搓掌、右臂搓掌、上步猫洗脸、迎门右蹬脚、撤步左蹬脚三路二趟左右提篮、捋手扫雪、缠手扫雪、左单撞捶、右肘上捶、左肘上捶、缠手右搡掌、转走云盘手三路三趟撤步掖左掌、磨盘掌、捋手左拐肘、捋手右拐肘、转身领手、左顺风扫雪、左迎风扫雪、上步左支捶、撤步掖右掌、左摘茄、云掌、捋手右拐肘、捋手左拐肘、转身领手、右顺风扫雪、右迎风扫雪、上步右支捶、撤步掖右掌、右摘茄、云掌、右穿手三路四趟击裆捶、捋挤狮子探爪、左狮子揉球、挂帘、右狮子揉球、饿马啃槽、左风摆荷叶、翻身狮子揉球、右垂帘、白蛇吐信、左狮子揉球、左饿马啃槽、右风摆荷叶、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左二郎担山、左霸王举鼎、两臂左右回还、上步盖花掌、右二郎担山、右霸王举鼎三路五趟右左燕子抄食、左蝴蝶腿、右蝴蝶腿、左蝴蝶腿、单臂擒羊、并肩左搓掌、并肩右搓掌、回身扫雪右撞捶、缠手扫雪右撞捶、狸猫倒上树、左挂边掌、左肘下捶三路六趟右领手、狮子逛球(三手)、单臂擒羊、右支捶、右捋右搓掌、左搓掌、捋手千斤坠、左对背、翻身反臂右支捶、怀中抱球、左拦手、左搓掌、右搓掌、捋手千斤坠、右对背三路七趟左右拨浪鼓、左缠腰蛇、左捋手坐纲、放手抖纲、右捋手坐纲、放手抖纲、海底捞月、天边送月、回头望月、老汉拉犁三路八趟右臂挑打、左臂挑打、左缠肘上捶、右缠肘上捶、狮子抱球、撤步龙形(三手)、合太极。
注:本拳谱共三路,每路八趟110式,合计330式(含预备式、收式、左右式、重复式)。
先走大圆,后走里圈阴阳鱼线,整个三路是走太极图。
太极元功拳功理特点太极元功拳虽是太极拳系的一个门派,具有与其它太极拳相通的共性,然而它却是一个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吸取综合诸家拳法(不分内外家)精华,并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一个比较完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拳术。
其外形动作,内功心法,技击原理以及要领要求和风格特点,均与目前广为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式等太极拳有很大差异。
现就其个性略述如下:一、内外兼修,拳功合一太极元功拳将我国古老的气功养生、导引、吐纳术与拳术有机结合起来,内,注重精气神以及脏腑自然按摩之修炼;外,注重肢体松沉、筋骨抻长之锻炼;意,注重无意及意识专一之修炼;形,注重骨骼构架之优化以及环形、螺旋形之锻炼;术,注重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修炼;功,注重桩功及单操法之锻炼。
使其具有很好的技击性和保健性。
习此拳上功快,一般练功二十多天即可得内气。
久练可以获得深厚的内功功力。
精气神旺盛,可以益寿延年。
其内外兼修,拳功合一,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拳套的整体结构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首先,太极元功拳的预备势即是无极桩。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无极步人太极,既符合太极原理,又符合传统气功修炼。
该无极桩注重松、静、空和守窍的修炼。
旨在培补和调动先天元气,有明显的治病疗疾、强身健体、增长内功之功效。
因此其贯穿整个拳术修炼的始终。
其次,太极元功拳的起势收势虽是一个动作,里边却包含了四势桩功。
即合抱太极、掌托日月、合光照体、混元归一。
每个桩功都有各自的意守窍位。
四势分开单练即是桩功,合起来连练既是拳套的起势收势,又是气功之动功,可以起到采气、贯气、运气、培元的作用。
无论练桩功、动功,还是起势收势,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很快会得到培补内气,增长内功的功效。
其三,太极元功拳有108势单操法,每势都是气功之桩法。
更有十二形桩法,每形都是自成体系的气功功法。
例如:龙形桩以通经易筋为主,由懒龙翻身、乌龙出洞、乌龙戏珠、乌龙摆尾、乌龙探爪、乌龙盘柱、乌龙搅水、云龙献爪等八势组成。
又如狮形桩以炼气为主,由狮子按球、狮子托球、狮子抱球、狮子顶球、狮子逛球、狮子揉球、狮子滚球、狮子运球等八势组成。
桩法虽多,并不要求每个人每势都练。
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条件、练功条件和个人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实用桩法去练。
其四,太极元功拳三路计三百三十势。
表面看比各式太极拳均多,但从其结构实质去看虽多不繁。
因其势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每势均设左右势。
符合太极阴阳论的理论,有利人体阴阳平衡。
二是重势不重法。
重复势多属重要势子。
重复是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因而太极元功拳套路脉络清晰,招法结构严谨,技击之法显明。
不像有的太极拳需要拆招才能学会技击之术。
拳怎样练,技击上就怎样用;技击上怎样用,拳就怎样练。
确实体现了“拳打千遍其法自现”的拳谚。
只要把套路练熟,即懂技击之法。
2、从拳势的动作组成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太极元功拳各势动作的组合安排,特别注重“形于外蓄于内,练于外固于内”的修炼。
因之,其动作多属于通过外形的动作带动五脏六腑内部的自然按摩,以强健各脏腑器官,增强其运化功能。
例如混元一气势。
通过以腰带动臂、肘、掌,在胸前划太极图(走外圈也走阴阳鱼线),使五脏六腑自上而下2抖动产生自然按摩。
又如金鸡抖翎势,通过以腰带动两臂前后循环,带动两掌在头部上下前后循环,使胸肺部形成立环形自然按摩,等等。
为什么对五脏六腑如此重视呢?因五脏六腑乃生气之源,内功之基,万病之根。
不仅在练功方面,即在健身方面也起决定性作用。
古有“万物不离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伤而筋骨枯,即魂魄不守矣”的论述。
故历代养生家、武术家、医家,没有不重视五脏六腑的修炼的。
《g艮气精义论》曰:“夫生之形者,必资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脾者,仓廪之本,气之处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内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于五脏。
”可见五脏在练功中的重要。
3、从练拳的要领、要求上看,该拳注重了内外兼修,拳功合一的修炼。
气功三要素,即调身、调心、调息。
这在太极元功拳八字心法中已有充分体现。
其初级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元气,疏通经络,祛病强身,修补已漏之体。
中级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不断强化,聚散随意,运转畅通,精气神旺,内功日进。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出神入化,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作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所不同的是太极元功拳除桩功(是辅助拳功的)外,其拳功的调身是在动态下进行的,要求通过松沉的肢体运动导引内气,聚散随意。
调心也是在动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动中求静,神不外驰,意念专一的指挥拳势运转。
“神人身来气自回,神行气行,神住气住”,与气功的神气相注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