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三字经》全文解释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启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译文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译文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三字经用三个字语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
柳公权是唐朝大书法家和画家,据传他撰写了这篇三字经,以帮助儿童学会读书和识字。
以下是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在生命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个体接受的教育和环境,让人们的文化习惯相差很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对人进行教育,那么人性会发生变化,变得远离本来的善良。
因此,教育的关键在于专注。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在古代,孟母选择了一位好邻居,以便能够给她的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她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她就会毅然决然地停止他的戏玩时间。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以尊重道德和追求知识而著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如果没有好好的教育他们的孩子,那么也是一种过失;而对于老师们,如果严肃的态度,懈怠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那是不适合的,如果老年时还没有学到东西,那么就更不行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尽可能多地学习和积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需要琢磨才能变成美丽的器物,同样,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才能懂得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当一个儿子,应该在年轻的时候,与家人、师长和朋友相处良好,学习礼仪。
这样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九岁的香姑娘可以热爱帮助别人,尤其是她的父母。
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四岁的融可以懂得与别人分享食物,学会尊敬年长的人。
这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年幼的孩子也可以具备美德。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要的美德应该是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其次是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如数学、文学等。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
三字经全文翻译注释(译文)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解释:天地起初是玄黄色的,是一片混沌的状态。
宇宙最初的时候是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释:太阳和月亮交替显现和消失,恒星一圈一圈地绕着地球分布。
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解释:四季更替,寒冷的冬天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然后是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藏。
四、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解释:如果一年有闰月,那么多余的这个月就是闰余。
律调谐,音乐调整阴阳平衡。
五、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解释:云腾而上,使天空产生雨水,露水结成霜。
六、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解释:金子出产于美丽的水中,美玉出产于高山昆冈之间。
七、剑销磨砺,枪破氛光。
解释: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枪经过打磨才能破坏敌人的氛围。
八、曲突徙薪,泽流福长。
解释:曲折地穿过突起的障碍来搬运柴薪,水流会一直向下,福气也会一直流向那些善行之人。
九、江河载舟,阴阳定陈。
解释:江河可以载船,阴阳之道可以使世界保持平衡。
十、品茗山品,道德书弦。
解释:品味着茶山的茶叶,修道和研究道德的书躺在琴弦上。
十一、可贵巧言,久要可缺。
解释:巧妙的言辞能够得到别人的珍视,长久的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十二、失言有责,安言无忧。
解释:说错话会担负责任,安全的言辞则没有忧虑。
十三、和气致祥,祸因恶积。
解释:和蔼的行为能成就吉祥,祸患来自恶意的积累。
十四、善福无疆,罪孽深重。
解释:善行所得福报是无边无际的,罪孽会使人负重道行。
十五、龙德而隐,猛气则隆。
解释:龙是德行高尚而不显露的,只有当它发怒时才显得威猛。
十六、敏捷以遍,文以载道。
解释:动作敏捷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文章用来载道德的教导。
十七、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释: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改正,知道了能力就不要忘记。
十八、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释: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也不要依赖自己的长处。
十九、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解释:信使之字可以反复写得清楚,的价值难以衡量。
二十、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柳公权三字经是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全文只有三百字左右,但包含精髓。
以下将为大家带来柳公权三字经的全文、译文以及注解内容。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亲贤臣士。
抚养岳阳,教存孝行。
钟鸣漏尽,肆志于竹。
笔落惊风,雨砏皆作。
儒礼岂弘,学稼必费。
宝箓普及,南北朝发。
简策东照,临义猗藩。
聪明智慧,足以游方。
忠信所笃,义脚且端。
坚持勤奋,汝项悬梁。
沈潜远猷,洵华嵇灵。
柳公权三字经译文:天地间黑色和黄色混杂,宇宙广阔混沌迷茫。
太阳与月亮运行于天空,星盘顺序排列。
冬寒夏热,秋高气爽,春暖花开,季节交替。
闰月闰年时隔,音乐声调和谐。
云腾而雨降,露凝成霜。
黄金藏于美丽之水,玉石产自昆山之巅。
剑刀光芒万丈,珠宝璀璨夜闪烁。
水果果实累累,蔬菜丰富香浓。
海水咸淡不同,鱼鳞可潜可飞翔。
龙师授予火神,鸟类负责统治云空。
人类创制文字,穿着衣袍。
推挤争位之中,尊重考古学者的贡献,且让国家得以繁荣。
及时追究有罪之人,周朝和商朝伟大的君主。
坐拥朝堂,探讨天道,致力于和平。
爱护人民,提拔贤才。
关心养育儿女并教育他们要孝顺。
碌碌时光流逝,坚守自己的志向,潜心研究。
中国书法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大笔挥洒中带着强烈的风声,阵阵雨点下湿了红墨。
孔子文化礼仪之邦未能很好地延续,农业生产必定会耗费精力。
珍贵的笔记广泛传播,南北朝时期,文化蓬勃发展。
简易的法律通告得以北上,东方太阳照耀下亦是英才辈出。
明智睿智你可以漫游四方。
忠诚正直跟随巍然青山,而端正的身姿与前途尽在己手。
奋发向上,汝之努力犹如吊在悬崖上的木头,秘然顶天立地。
静心远虑,华夏文明千年继承。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三字经》完整版及翻译
1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 、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 、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 、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 、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 、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带译文
三字经带译文《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啊,本性都是好的呢。
就是说呀,人打一出生,心地都是善良的。
这人性情啥的一开始都差不太多,可是后来呢,因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习惯不一样,就慢慢地变得差别很大啦。
这就好比,两个小孩刚出生的时候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单纯善良,但是一个小孩生长在充满爱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另一个小孩生长在乱糟糟的环境里,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时间一长,这两个小孩就变得很不一样了。
这几句出自《三字经》,这《三字经》可是咱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老有名气了。
《三字经》原文: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要是不好好教育孩子啊,那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慢慢改变喽。
教育孩子这事儿啊,最重要的就是得专心。
你想啊,如果今天教孩子这样,明天又教那样,没有个准头,孩子肯定也迷糊。
就像种庄稼似的,你不能今天浇这个水,明天施那个肥,乱搞一通,庄稼肯定长不好。
教育孩子就得有个目标,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好。
这也是《三字经》里的话呢。
《三字经》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以前啊,孟子的妈妈可厉害了。
她特别重视孟子的教育环境,为了给孟子找个好邻居,就不停地搬家呢。
为啥呢?她知道周围环境对孩子影响大呀。
可是孟子这小子啊,有一回不好好学习。
他妈妈可生气了,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都给弄断了。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告诉他,你要是不学习,就像这织了一半的布一样,会前功尽弃的。
这还是从《三字经》里来的呢。
《三字经》原文: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窦燕山这个人啊,可有一套好的教育方法。
他教育自己的五个儿子呢,把这五个儿子都教育得特别好,个个都很出名。
你看,教育方法多重要啊。
这窦燕山就像个很有本事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都引导到正道上了,让他们都有出息了。
这几句也是出自《三字经》。
《三字经》原文: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了孩子却不好好教育,这就是当爸爸的过错啊。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柳公权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散文之一,一首只有三百字的短篇,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是柳公权三字经的全文及译文注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注解】:天地,是指宇宙的构成。
玄黄,是指天地的色彩。
洪荒,是指混沌未分的状态。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注解】:日月,是指天体运行的规律。
盈昃,是指满月和缺月。
辰宿,是指二十八宿。
列张,是指排列的方式。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注解】:寒来暑往,是指季节的变化。
秋收冬藏,是指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注解】:闰,是指闰年。
余,是指余下的时间。
成岁,是指岁数增加。
律吕,是指音乐的调式。
调阳,是指五音调中的阳声。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注解】:云腾致雨,是指云气形成降雨。
露结为霜,是指露水结成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注解】:金生丽水,是指金属产生在河流中。
玉出昆冈,是指玉石出产在山中。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注解】:剑号巨阙,是指宝剑有名号。
珠称夜光,是指珍珠在夜晚能够散发光芒。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注解】:果珍李柰,是指水果的品种。
菜重芥姜,是指菜肴中的佐料。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注解】:海咸河淡,是指水的咸淡程度。
鳞潜羽翔,是指鱼和鸟的生活方式。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注解】:龙师火帝,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灵。
鸟官人皇,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注解】:始制文字,是指文字的起源。
乃服衣裳,是指人类穿着衣服的历史。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注解】:推位让国,是指尊重传统,让位于有功之人。
有虞陶唐,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中的君王。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注解】:吊民伐罪,是指君王关心百姓,打击犯罪。
周发殷汤,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注解】:坐朝问道,是指君王听取臣子的建议。
垂拱平章,是指君王居于高位,平章理事。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注解】:爱育黎首,是指君王关爱百姓。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柳公权三字经是一篇古代汉语经文,它讲述了人生道理、历史典故和儒家思想。
下面是全文及译文注解。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读: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的,但是我们受到了很多不同的教育和影响,导致我们的性格、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
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读:如果不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会受到外界负面的影响,逐渐变得不善良。
受教育的关键在于专注,只有专注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三.昔孟母,择木兰,叶落孤城,秋色迷人。
解读: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非常重视教育,选取适合孟子的教材,促进他的成长。
木兰是一个勇敢的女孩,为了替代生病的父亲而冒充男子上战场,表现出了坚强的个性。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绘,强调了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四.可汗问:单于道,何如?对曰:依ji正君命,徇公废私,谨智勇,忠信孝友。
解读:可汗是指一个部落的首领,曾经问单于(另一个部落首领)如何管理自己的部落。
单于回答道,要遵守正当的命令,不求个人利益,平衡智慧和勇气,做到忠诚、可信、孝友等方面。
五.牵牛郎,纤云弄巧,飞燕女,云雨妾。
解读:这是古代一首流传的诗歌,描写的是两对男女的故事。
其中,牵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重要内容,而飞燕女和云雨妾则是对于人类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六.金字塔,雪片般,都作人fàn不如。
解读: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建筑中一种宏伟的结构形式,雪片般表现出它的形状和规模。
但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金字塔和雪片比起来,在人类的创造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七.牡丹亭,燕子去,菖蒲池,鱼来舞。
解读:这是古代一首民间歌谣,描述了春天的美景。
牡丹亭和菖蒲池是指两处民居的园林,燕子飞走了,鱼儿在舞动。
这首诗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通过学习和解读柳公权三字经,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古代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蕴藏了很多关于生活、人生、教育和人类思想的智慧。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呈祥瑞。
四时四义,圣贤无疆,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替身还祖,
先王不忘,后世效颦,
纵横四海,颁禅革命。
天地玄黄:指天为玄,地为黄,炎帝轩辕的太极图。
宇宙中气
流不止,故持续不断。
日月盈昃:日月互相映照,每天都处于不同的地位。
寒来暑往:寒冬时节天寒地冻,暑夏季节阳光炎炎,季节交替循环。
闰余成岁:闰岁为古代年份多出的月份,年岁终结。
四时四义:四季春夏秋冬逐渐变化,春天生长,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休眠。
德建名立:只有做好事情并具备奉献精神才能实现做大做strong。
形端表正:端正取信于民,不愧于天地。
空谷传声:道德不音过闻,言行不作假。
祸因恶积:不断积累恶行就会对自己带来严重的风险。
福缘善庆:积累善行就会带来好的回报。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时间是宝贵的财富,应当珍惜。
资父事君,替身还祖:要尽孝敬父母,要尽忠职守,还可以回报祖先。
先王不忘,后世效颦:汲取先人的经验和智慧,在未来生活中实现更加辉煌的新时代。
纵横四海,颁禅革命:走遍全世界,禅宗革命。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
《三字经》全文及注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注释】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注释】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三字经宋·王应麟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彼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句: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句: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句: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句: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句: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句: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句: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句: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句: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句: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句: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句: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句: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句: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句: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句:「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句:「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句: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
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句: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句: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
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句: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句: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句: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句: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句: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句: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句: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句: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句: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句: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句: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句: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句: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句: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句: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