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抗凝: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2、技术误差:由于采血部位不当、稀释倍数不准、充池不当、血液凝固、器材处理及使用不当和细胞识别错误所引起的误差3、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1倍以上,可能为造血功能紊乱、造血调控功能减弱或推片不当造成。

5、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的程度。

6、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

RNA是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如天青B、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故名网织红细胞7、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表示骨髓中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8、血沉: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9、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更早的早幼稚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10、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11、中毒颗粒:在严重的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12、杜氏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天蓝色或灰蓝色.13Pelger—Hurt小体: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呤形或少分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与遗传因素相关。

14、Mott细胞:淋巴细胞胞浆中充满Russell小体,核常被挤到一傍,称为15:MCH/MCV/MCHC:MCV全部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Hct/RBC(X/L)X1015MCH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Hb(g/L)/RBC(X/L) X1012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Hb(g/L)/ Hct 16:细胞直方图:以细胞的体积为横坐标、以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坐标绘制的直方图,17、P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18、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

噪声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噪声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噪声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P1是介绍应用临床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技术操作,并获得影像诊断资料的一门学科。

2.透视:P3指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荧光作用,将被检者至于荧光屏与X线管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荧光屏上成像并进行视读的检查方法。

3.普通X射线:P4指将被检者至于X线管和屏一片组合之间,X线穿透人体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再经显、定影过程获得清洗胶片影像的检查方法。

4.软X线摄影:P4指应用40kV以下的管电压进行的X线摄影。

5.数字X线摄影:P4指应用CR、DR、DSA等获得数字影像的X线检查技术。

6.CR:P4指以X线成像板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P4指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造影检查:P4指将对比剂引入人体器官内或其周围,造成密度差别而形成影像对比的检查技术。

9.照片密度:P15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10.影像灰度:P15指显示器上显示的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亮暗)程度。

11.照片对比度:P17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12.胶片对比度:P17指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13.照射野:P19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

14.散射线:P19指由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穿过人体及其它物体时,产生的许多方向不定、能量较低的射线。

15.听眶线:P24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16.听眦线:P24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成12-15°。

17.听鼻线:P24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25°18.听眉线:P24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10°19.阴性、阳性对比剂:P46阴性:一种密度较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或黑色的影像。

医学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名解
1.离子型造影剂:
在体液内大部发生电离,以离子状态存在,因此其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渗透压。

离子型造影剂本身的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大。

2.非离子型造影剂:
在体液内不发生电离,以分子子状态存在,其渗透压接近人体血浆渗透压,本身的毒副作用小。

在体内不影响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对红细胞、血液流变学、血脑屏障等组织器官的影响较小。

是一类理想的造影剂
3.造影检查
采用人工的方法,将与欲检查之人体器官密度不同的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入到该器官或其周围,以观察这些器官的正常或异常表现称为造影检查
4.造影剂:用于造影检查的显影物质称为造影剂。

5.曝光系数B值:应用和不应用滤线栅时使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的曝光量。

6.照度定律:离光源一定距离某点的光的强度(即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 与从光
源到该点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像素:矩阵中被分割的小单元称为像素(pixel)。

像素是构成数字图像的最小元素。

8.。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μm。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摄影检查技术1.模拟X线摄影检查: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

3.焦一片距: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4.肢一片距: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5.摄影床面中线: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6.前后位: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 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 FPD)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7.后前位: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

8左侧位: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9.右侧位: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10.右前斜位: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轴位: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

13.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14.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1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16.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mri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mri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MRI检查一般指磁共振成像检查,这是临床上一种安全性高、无辐射的成像检查方式。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原理如下:
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原子,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氢原子会处于无规律的进动状态。

当人体进入强大且均匀的磁体空间内,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会一同按外磁场方向排列并继续进动。

当立即停止外加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将在相同组织、相同时间回到原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

而处于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组织的弛豫时间与正常下不同,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这些信息,再经由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图像,就能够为临床和研究提供科学的诊断结果。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适应症主要如下:
1、颅脑外伤、颅脑畸形等;
2、脊柱退行性病变、炎性病变、外伤等;
3、纵膈胸膜及肺部、心脏疾病;
4、肝胆肿瘤或肿瘤病变;
5、胆道炎症、结石、扩张等;
6、胰腺的炎症、肿瘤等;
7、肾脏疾病;
8、骨盆及生殖肿瘤、炎症;
9、各关节外伤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一、名词解释1、韧致辐射:具有高能量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量,在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所发出的电磁辐射.2、X线体层摄影:简称CT是X线扫描术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3、窗口技术:是指调节数字图像灰阶亮度的一种技术,即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显示成像区域,使之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

4、切线方向:5、反转时间:反转时间仅出现在具有180°反转预脉冲的脉冲序列中,是指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6、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7、MR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1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和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8、X线对比度:又称射线对比度,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的不均。

9、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10、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应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11、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12、容积扫描:是指在计划检查部位内,进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式。

13、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力,是从影像中所能辨认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细微密度差别的辨别能力。

14、伪影:伪影指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同时可能影响诊断的影像。

15、靶扫描:仅对被扫描层面内某一局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重建.16、激励次数:信号平均次数,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四)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韧致辐射:具有高能量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量,在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所发出的电磁辐射。

2、X线体层摄影:简称CT是X线扫描术和电子计算机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

3、窗口技术:是指调节数字图像灰阶亮度的一种技术,即通过选择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来显示成像区域,使之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

4、切线方向:5、反转时间:反转时间仅出现在具有180°反转预脉冲的脉冲序列中,是指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6、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7、MR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1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和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

)8、X线对比度:又称射线对比度,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而减弱,透过被照体的透射线形成了强度分布的不均。

9、脉冲序列: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10、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应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

11、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12、容积扫描:是指在计划检查部位内,进行连续的边曝光边进床,并进行该部位容积性数据采集的检查方式。

13、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力,是从影像中所能辨认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细微密度差别的辨别能力。

14、伪影:伪影指不能真实反映组织结构,同时可能影响诊断的影像。

15、靶扫描:仅对被扫描层面内某一局部感兴趣区进行图像重建。

16、激励次数:信号平均次数,指数据采集的重复次数。

影像技术复习题

影像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利用X线、电磁场、超声波、等能量以及成像媒介,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部分生理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的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普通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检查技术、超声检查员技术以及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多门影像技术的总称。

透视:是利用X线的荧光作用,将被检病人位于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和X 线管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

普通X线摄影:是将人体放在X线管和屏-片组合之间,X线穿过人体之后在胶片上形成潜影,胶片再经冲洗得到照片影像。

所得到的照片称为平片。

CR:是应用影像板替代胶片吸收穿过人体的X线信息,记录在IP上的影像信息经激光扫描读取,然后经过光电转换,把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

DR:又称直接数字X线摄影,是指采用一维或二维X线探测器直接将X线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数字化摄影的方法。

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未造影图像和造影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强,摄像机扫描而矩阵化,再经A/D转换成数字影像,两者相减得到减影数字影像,再经D/A转换成模拟减影影像。

结果消除了骨骼和软组织结构,即使浓度很低的对比剂所充盈的血管结构在减影图像中也能显示出来。

二、填空1、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11.8在一次做阴极管实验时发现了X线。

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普通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检查技术、超声检查员技术以及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多门影像技术的总称。

普通X线检查技术可分为普通X线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

3、数字X线检查技术包括__ C R ___、 D R ___、_ D S A 。

4、常用CT检查技术有_ CT平扫、__增强扫描_、造影CT检查_。

三、问答题1、叙述MRI的特点。

答:优点是无电离辐射,安全可靠;有很多的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有极好的组织分辨力;扫描方向灵活;除了用于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多种方法,用于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
能信息的影像。

这些技术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解释:
1. X射线检查,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可以穿透人体组织并
在感光底片或数字传感器上形成影像。

X射线检查常用于检测骨折、肺部疾病和消化道问题等。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CT扫描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
技术,通过不同角度的连续断层扫描来生成人体横断面的影像。


对于检测颅内出血、肿瘤和骨折等有很高的分辨率。

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
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

它在检测脑部疾病、
软组织肿瘤和关节问题方面具有优势。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和组
织的影像。

它对于检测妊娠、心脏病和肝脏疾病等具有广泛的应用。

5.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器官和组织代谢活动的信息,对于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6. 磁共振造影(MRA),MRA是一种利用MRI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的方法,常用于检测动脉瘤和血管狭窄等血管疾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其解释,每种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优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技术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1.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2.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 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低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高于或者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4.CT:计算机体层成像称CT。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6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信息,经信息处理形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7多普勒效应:是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8. T1加权像(T1WI)是指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1值的差别。

9.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10.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11.质子弛豫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做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12. 驰豫: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磁化矢量越大,MRI探测到的信号就越强13.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14.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就是因为有骨疾病而导致的骨折。

15.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16.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17.骨质破坏:指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18.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估量的增多。

.19质子密度加权像: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差别所获得的加权像称~20.骨质坏死:指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CT名词解释及简答

CT名词解释及简答

CT.名词解释1.图像三维重建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将一系列的连续的断面图像经计算机运算处理后,在 x、y 轴的二维图像上对 z 轴进行投影转换及负影处理后,显示出直观的立体图像的过程。

2.胆系造影 CT是指先经静脉或口服胆系对比剂使胆系显影后再行CT扫描的方法。

3.定量 CT是指利用 CT检查来测定某一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

4.肝脏的三期扫描法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 80~100ml 的含碘对比剂,注射速率多采用 2.5 ~3ml/s 之间,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 25~30s 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动脉期,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 55~65s 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后300s 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延迟期。

这种扫描方法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

5.容积显示容积显示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

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显示良好,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的重建。

6.CT多层面容积重建是将不同角度或某一平面选取的原始容积资料,采用最大、最小或平均密度投影法进行运算,得到重组二维图像的方法。

7.图像后重建图像后重建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 ( 指多层螺旋 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

8.层间隔层间隔: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9.造影 CT检查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利用阳性或阴性对比剂使其显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方法。

10.肺小结节分析利用特殊分析软件,对螺旋或轴向采集的图像进行后处理,从而得到肺内病灶的径线、体积、 CT值范围、边缘情况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资料,从而有利于对病灶性质作出判断。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医学影像学名词简答要点1 自然对照:人体组织构造鉴于密度上的差异,可产生 X 线对照,这类自然存在的差异称为自然对照。

所获取的 X 线图像,称平片。

2 人工对照:关于缺少自然对照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照—造影检查。

3磁共振成像( 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遇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信号收集和计算机办理而获取重修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4 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如心血管的血液因为流动快速,在成像过程中收集不到信号而呈黑影,即流空效应。

5 质子弛豫加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照剂可缩短四周质子的弛豫时间,称之6骨质松散:是指必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率仍正常7骨质融化:是指必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所以,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

8骨质损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消逝。

能够由病理组织自己或由它惹起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加强所致。

骨松质或骨皮质均可发生损坏。

9骨质增僵硬化:是必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加。

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加,为成骨增加或破骨减少或二者同时存在所致。

10骨膜增生:指因骨膜受刺激,其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添所致。

组织学可见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加,有重生骨小梁11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12骨痂:骨折愈合的过程,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上产生新骨,称为。

13 骨膜三角:骨膜的病变进展,骨膜重生骨能够从头被损坏,损坏区双侧的残留骨膜重生骨呈三角形,常为恶性肿瘤的迹象,称之。

14 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小孩长骨,因为骨骺还没有与干骺端联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惹起骨骺分别,即骺离骨折。

15 青枝骨折:在小孩,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好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歪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惹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16 Colles 骨折 / 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 2~ 3cm 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或桡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17 骨血瘤:是发源于成骨性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色的最常有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检查技术mip的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mip的名词解释

检查技术mip的名词解释MIP是Microphone in Package的缩写,翻译为中文即为“封装内麦克风”。

它是一种集成了麦克风功能的封装技术,常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音箱等设备中。

通过将麦克风直接封装在芯片内部,MIP技术实现了对噪声的有效消除和音频信号的清晰传输,从而提高了设备的音频录制和通话质量。

MIP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封装方式。

一般的麦克风需要通过线缆连接到设备电路板上,这样就会带来信号传输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电磁干扰、噪声增加等。

而MIP技术将麦克风直接封装在芯片封装中,通过管脚和相关电路来实现信号的传输,避免了传统麦克风的各种问题。

首先,MIP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音频品质。

由于封装在芯片中,麦克风能够更加直接地接收到声波信号,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损失。

同时,MIP技术能够在封装时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提高麦克风的灵敏度和频响范围,从而能够更好地捕捉细微的声音差异,提供更加清晰的录音和通话效果。

其次,MIP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干扰。

传统麦克风通过线缆连接到电路板上,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导致音频信号混杂着噪音。

而MIP技术将麦克风封装在芯片中,通过紧密的布局和屏蔽设计,减少了与其他电路的物理接触,从而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实现了更加纯净的音频传输。

另外,MIP技术还具备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集成度。

相比传统连接方式,MIP技术无需额外的线缆和连接器,而是直接将麦克风封装在芯片中,因此能够节省空间,使得设备更加紧凑和轻便。

此外,MIP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功能芯片进行集成,例如处理器、声音编解码器等,实现多种功能在一个封装中的集成,提高了设备的整体性能和功能。

在智能手机领域,MIP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采用MIP封装技术,手机厂商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高品质的通话和录音效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由于MIP技术的低功耗特性,也有助于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

除了智能手机,MIP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x线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影像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疾病、判断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从而指导治疗和手术决策。

在X线检查中,一个X射线机器会产生一束高能量的X射线,这些射线会穿过人体组织,然后被放置在身体后面的X射线探测器捕捉到。

通过对射线的吸收程度的测量,可以生成一个黑白的X射线影像,显示出人体内部的骨骼、器官和其他组织结构。

在X线检查中,有一些常见的技术名词需要解释:
1. X射线机器,用于产生X射线的设备,通常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探测器组成。

2. X射线探测器,用于捕捉穿过身体的X射线的设备,可以将射线转换为电信号。

3. X射线影像,通过对射线的吸收程度的测量,生成的黑白影像,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

4. 骨骼,X射线检查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骨骼可以显示出骨折、畸形和关节疾病等问题。

5. 器官,X射线检查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如肺部、心脏、肝脏、胃肠道等,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6. 对比剂,在一些特殊的X线检查中,医生可能会使用对比剂来增强影像的可见度,例如钡餐或碘剂。

7. 放射学医生,专门从事解读和分析X射线影像的医生。

8. 辐射剂量,X射线检查中使用的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检查需要来评估辐射风险。

总之,X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影像,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疾病。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 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 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影像学名词解释 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全部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讨论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汲取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水成像:是采纳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淌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淌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 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看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凹凸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缘由而消失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肯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HRCT:高辨别率CT扫描,采纳薄层扫描,高空间辨别率算法重建及特别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辨别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微小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影像检查技术的名词解释

影像检查技术的名词解释

影像检查技术的名词解释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中,影像检查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一种常见且经典的影像检查技术。

它是通过将患者暴露在X射线束下,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医生可以通过X射线影像来诊断骨骼损伤、肺部疾病等。

此外,X射线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介入治疗等。

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利用高频声波的声学原理来成像的技术。

通过将超声波探头放置在患者的皮肤上,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内部器官的实时图像。

超声波检查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消化道、心脏等各个领域,并且无辐射,安全性高。

3.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

当患者置于磁共振仪器中时,人体内的原子核将发出信号。

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信号,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主要用于脑部、骨骼、脊髓等复杂解剖结构的检查,它对软组织的对比度较高,并且可以提供三维图像。

4. 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通过多个X射线束扫描人体并生成横断面图像的技术。

与传统X射线成像相比,CT能够提供更精细和详尽的图像信息,对于复杂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CT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如肺部、腹部、头颅等。

5.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与人体内的特定器官或病灶相结合,通过探测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来获得图像。

核医学检查主要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心血管疾病、肾脏功能等方面。

6.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一种通过插入柔软的光纤仪器进入人体腔道进行检查的技术。

通过内镜的光学系统,医生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部器官或病灶的细节。

内窥镜检查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可以进行直视活检和治疗。

总结起来,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word版)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CT名词解释

CT名词解释

1.空间分辨力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2.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4.窗口技术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5.窗宽和窗位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

6 像素: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7 体素: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8.牛眼征:肿块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又为低密度形似牛眼。

9.晕圈征:肝癌以膨胀生长为主时,压迫周围组织产生组织纤维化增生形成假膜,类似日晕。

10 床速是CT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1. 螺距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2 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13 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4 肺血坠积征:CT扫描时由于重力的原因导致下部肺组织血管分布密集所形成的征象。

15.白质推挤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血液液化而与脑组织等密,产生占位将皮质和白质同时推压移位。

16.占位效应:肿瘤或水肿造成正常组织被推压移位。

17.中心点征:肝内胆管囊肿由于囊肿将肝静脉包绕形成中心点状高密度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LTX线摄影检查技术1.模拟X线摄影检查: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

3.焦—片距: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4.肢—片距: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5.摄影床面中线: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6.前后位: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FPD)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7.后前位: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

8左侧位: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9.右侧位: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10.右前斜位: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轴位: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

13.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14.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1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16.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17.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18.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与同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38.X线特殊检查技术:利用特殊的X线设备和工具,采用某种特殊的摄影技术,以获得特殊的影像效果,此种检查方法称为X线特殊检查技术。

39.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经X 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

X线造影检查技术1.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

2.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3.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

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

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5.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

6.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7.DSA: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

8.mask 片: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

9.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

10.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

11.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 检查。

12.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 检查。

CT检查技术1.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求解,以获得各个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重建。

2.像素: 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

3.CT 值: 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μ组织,则该组织的CT 值定义为:K CT ⨯-=水水值μμμ组织 。

μ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 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

4.窗口技术: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 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5.窗宽和窗位: 窗口中心的CT 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 值范围称为窗宽。

6.层厚: 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 线束的厚度。

7.间距: 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8.视野(FOV ): 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 断面图像的范围。

9.床速: 是CT 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0.螺距: 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1.空间分辨力: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2.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4.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

15.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 扫描。

16.两期和多期扫描:是指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根据各个部位和一些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点,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的数秒甚至几小时内,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完整快速螺旋扫描。

17.灌注扫描:是指在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固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得到一系列图像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分析每个像素对应的密度变化,得到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计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以及局部血容量和局部血流量,并组成新的数字矩阵,再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灌注图像,或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后显示,获得各参数的彩色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可以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和血流灌注情况,因而是一种功能成像。

18.造影CT扫描:造影CT是指先行某一器官或结构造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

19.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

20.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

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

21.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

22.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

23.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

24.靶扫描: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

25.图像后重建: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

26.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

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

27.表面影像法显示: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

28.最大密度投影: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

29.容积显示: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

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显示良好,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的重建。

30.肝脏的三期扫描法: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的含碘对比剂,注射速率多采用2.5~3ml/s之间,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动脉期,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后30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延迟期。

这种扫描方法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

磁共振检查技术1.90︒和18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180︒的RF脉冲称为180︒脉冲。

180︒RF脉冲的射频能量要比90︒脉冲大一倍。

2.重复时间: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出现时所经历的时间。

TR是扫描速度的决定因素。

3.回波时间:从第一个RF脉冲到回波信号产生所需要的时间。

4.反转时间: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中,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

5.翻转角:在RF脉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角。

翻转角的大小是由RF强度(能量)所决定的。

6.信号激励次数:每次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

NEX取得越大,所需的扫描时间就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