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oc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
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
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
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中学语文课本也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据金庆花等对北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1-4册及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5-6册的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是男性作者写成的。
能辨认出性别的作者中男性占89.01%。
男性主人公出场人数占绝对优势,出场形象也较女性为光辉丰满。
在教材内容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角色意识强烈,有对男女实行双重标准的信息,并且还存在性别歧视的语言。
(注:金庆花等:《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史静寰主编:《妇女教育》,吉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30-434页。
)由朱晓斌、曾天山、金庆花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语文等教科书在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对90年代的教科书的性别分析较少见,笔者查阅了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8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父亲的形象出现了三次:《白杨》、《跳水》、《落花生》,表现了父亲有责任感、为国家作贡献的崇高品质;在危急关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睿智风度,而母亲要么根本缺席,要么随和父亲,点头称是;领袖人物有列宁和毛泽东;英雄人物有狼牙山五壮士、军需处长和董存瑞;名人有鲁迅、孙膑、齐白石;普通民众有挑山工。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模板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
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
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
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朱晓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五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2版,简称人教版),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联合编写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六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3版,四省市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1-2年级《语文·思想品德》(1991年第1版,简称浙江版)所做的分析研究,故事中男主角的数量明显地比女主角多,其中人教版达%,四省市版占%,浙江版为%,而女主角所占比例分别只有%、%和%。
故事的插图也是男多女少。
职业人物中除一年级外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
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作者:袁强陈晓影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插图、人物、作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性别歧视现象,究其原因是受到传统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教材编写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此,需要从社会层面、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与选用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字:教科书;性别歧视;中小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5)03-0100-04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践行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从微观层面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关注,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一直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男女性别歧视现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各种教材版本中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原因,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抵制和消除这一纰漏。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从教科书插图看性别歧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显著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关于男女两性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插画提出质疑和研究。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中小学各种版本教科书插画存在着共同的性别差异现象: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有“重男轻女”倾向。
教科书插图中展现的角色男性远远比女性多,男性数量是女性数量的近两倍之多,并且男性的社会角色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比较简单、贫乏,女性人物形象往往局限于教师、学生、母亲等角色,甚至还有反面人物(比如巫婆)。
而在角色的能力描写中,女性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相反,男性往往知识渊博、独立自主、志向远大、能力高超;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大多是对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忽视。
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浅析论文

教材中性别问题浅析摘要:教材作为学生的基本阅读材料,传达着特定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包括性别观念。
男性主导社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性别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看待性别角色和地位,对未来的就业和婚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课程与教材是权威性知识和正确价值观的代表,其内容应当客观、中立。
然而,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必然隐藏着主导的价值观和文化。
研究教科书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对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别平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性别问题、教材、男女平等在我国,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现象存在已久,从古代《四书》与《五经》中“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到现代教材中对女性的一些描述,不一而足,都直接投射了社会文化的主张和旨趣,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主与平等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性别公平是教育平等的核心内容。
2001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规定: “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
”该条例旨在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减少甚至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并向学生传播科学的性别观念。
其中,教材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体现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性别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形象。
“性别刻板化”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著名记者瓦尔特.普利曼,他最先运用“刻板印象”这个版画术语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受特定文化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特征。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方面给予的期望、要求和僵化不变的看法。
体现在教材内容中,就是“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
人为的把社会生活分为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两性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通过教育创造一个有利于两性平等的文化环境。
任何时期的教科书都体现了社会向新一代传播主流文化、权威知识和主导价值观的基本责任。
小学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

小学教育中性别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学忽视了男生和女生在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上的差异,也没有正确认识到教育对性别塑造产生的作用,教学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不公平现象。
作为小学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减少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因素,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别化,减少刻板性别印象的形成。
1.性别不公平的表现1.1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上的性别差异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对两性学生采取男女有别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课堂互动表现上,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提问男生回答问题。
对于那些较为简单或者是直接在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倾向于选择女生来回答,以便给她们“信心”。
对于那些“拔高”的问题,既使男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会选择提问他们。
在女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经常会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她回答,而在男生回答错误或者不知怎样回答时,教师往往会旁敲侧击地对他进行启发,鼓励他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在课堂提问男生时,选择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地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而提问女生时,教师更多地提问那些需要记忆背诵的课文,因为在绝大多数教师的眼中,男生比女生聪明,更善于思考和推理,而女生比较擅长记忆。
其次,教师在组织和分配任务的时候,会按照自己内心对“性别合适”的解释来开展。
例如语文课在讲授“四脚朝天”这个词语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教师会要求某个同学上前表演。
尽管同学们都很积极,但是教师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男生,因为女生应该是“文静”的,不应该表演这个不雅观的动作。
这些方面都表现出教师在面对不同性别的同学时行为上的差异。
1.2问题行为的处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也会由于学生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首先在早恋这一常见的问题上,教师对男女生劝阻的话语也是不同的。
教师在劝阻男生时,理由经常是“先立业,后成家”,“不要分心学习”,“不要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扰”。
但是在劝阻女生时,最常挂在嘴边的往往是“要自尊,自爱”。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偏差的原因和对策作者:郑红雪王玉琴史慧琴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差现象会影响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性别平等的一个阻碍。
我国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科书存在严重的性别偏差问题。
基于此,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高质和全面的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早日消除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差。
关键词:教科书;小学语文;性别偏差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68.03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体现了课程标准[1]。
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不但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而且其编写的价值取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社会化的完成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观我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涵盖内容,却存在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就是语文教科书在编纂的过程中存在性别偏差现象。
性别偏差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平的态度[2]。
它在教科书中的表现即男性形象多为主动的、主宰的,而女性形象是被动的、附属的。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存在着明显的传统性别角色定式。
我国语文教科书较多地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所以其中的性别偏差问题较为严重。
一、造成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性别偏差的原因(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性别文化,主要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与道德观念,长期压抑女性社会地位,如曾天山对古代教材《四书》《五经》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弥散着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的性别歧视,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3]。
不同群体在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同时也在心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
这种社会意识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把这种固化的意识揉写在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使得学生又被迫习得了性别刻板印象,形成偏见的性别观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论文设计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研究》以部编版为例摘要“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近百年, 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材作为最广泛的人类文化载体,是社会公共意识的体现。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虽然天生具有生物学上的男女性别之分,但是社会学范畴的性别意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
初等教育阶段是儿童性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在初等教育阶段渗透性别公平理念。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门主科课程,它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有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
因此,语文课程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材料,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内容、插图以及作者都包含了性别信息。
通过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其在性别平等上的不足,其不足之处在课文内容及插图中表现为:1、男性在作者、编者、插图人物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女性;2、教科书中男女职业分配和家庭角色分工存在一些传统的刻板行为。
如:男性多数为军人、医生、领导人等;女性较多为教师、家庭妇女等。
3、刻画人物性格时存在刻板化现象。
表现为:男性勇敢、机智、聪明;女性胆小、羞涩、文静。
关键词:教科书;性别;性别倾向AbstractThe slogan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s been chante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The 2011 China children's development program (2001-2010) stipulates that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should be included in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will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gender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s the most extensive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are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public awarenes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tudents. Although children are born with biological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gender awareness in sociology is acquired through acquir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primary educatio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gender concept, so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ity must be permeated in the primary education stage. Chinese is a major course tha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contact with. Its concentrated mainstream gender culture is incomparable with other courses.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ourse is self-evid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tudents to learn and teachers to teach. The text content, illustrations and the author all contain gender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t is found that they are deficient in gender equalit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text content and illustrations: 1. The frequency of male appearing in the author, editor and illustrator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2. There are some traditional ways in the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and family role division of male and female in the textbooks Rigid behavior. For example, the majority of men are soldiers, doctors, leaders, etc.; the majority of women are teachers, housewives, etc. 3. There is a stereotype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acters. It is shown as follows: men are brave, witty and intelligent; women are timid, shy and quiet.Key words: textbook; gender; gender orientation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的缘由 (1)1.社会原因 (1)2.个人原因 (1)(二)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研究的目的 (3)2.研究的意义 (4)(四)核心概念界定 (4)1.教科书 (4)2.性别 (4)3.性别倾向 (5)(五)研究方法 (5)1.文本内容分析法 (5)2.比较研究法 (5)二、语文教材中性别倾向的现状 (5)(一)故事主线分析,男性为主线的故事偏多 (6)1.故事的主角 (6)2.谁引起问题与解决问题 (7)3.人物的主导情感 (8)(二)两性人物形象塑造分析,男性形象更为丰富 (9)1.外貌特征比较 (9)2.性格特征比较 (13)3.职业比较 (14)4.人物社会角色比较 (15)(三)故事组成部分分析,男性占优势 (16)1.故事标题统计 (16)2.课文主角统计 (17)3.插图人物统计 (17)(四)作者分析,男性作者占优势 (20)(五)编者分析,男性编者居多 (21)三、语文教科书中性别倾向的原因及影响 (21)(一)产生性别倾向的原因 (21)1.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 (21)2.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表现 (22)3.教科书编定者性别意识观念的影响 (22)(二)性别倾向的影响 (23)1.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23)2.促成社会性别偏差的固化和延续 (23)3.不利于建立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 (24)4.影响女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职业角色选择 (24)四、对语文教材体现性别现象的策略与建议 (24)(一)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时规定一定的男女比例 (24)(二)添加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25)(三)对教师和行政行业人员进行性别意识培训 (25)一、绪论(一)研究的缘由1.社会原因第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出现,引发了各界学者对部版教科书的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到对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性别问题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新出版的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对其进行了阅读,发现其中存在性别倾向,认为可以提出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鼓励女性参与科学教育, 提高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 位和影响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 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评估, 及时调整和完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性别差异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性别差异对科学教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策略包括提高教师性别意识、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等 性别差异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解决策略:提高 男性教师的比例, 加强男性教师的 培养和培训,提 高男性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影响力。
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性别差异的体现
教材内容:科学 教育教材中男性 科学家和女性科 学家的比例不平 衡,男性科学家 的比例较高
教学方式:教师 在科学教育中更 倾向于使用男性 科学家的例子, 忽视女性科学家 的贡献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 性别差异及解决策
略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性别差异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 05 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02 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状
04 解决中小学科学教育性别差异的策 略
06 结论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中小学科学教育 中的性别差异现
状
男女学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差异
男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普遍优于女生 女生在科学学科上的表现普遍低于男生 男生在科学学科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高于女生 女生在科学学科上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低于男生
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与影响
性别比例:男性 教师比例较低, 女性教师比例较 高
影响:男性教师 在科学教育中的 角色和影响相对 较弱
原因:社会观念、 职业选择、家庭 责任等因素影响 男性教师比例
实验设计:实验 设计倾向于男性 化,忽视女性化 的实验设计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性别形象分析——以北师大版为例

研训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性别形象分析———以北师大版为例一、引言“课程内容的价值特征充分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总是要对知识总体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部分作为课程内容,以便实现社会控制。
”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教科书就隐含着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意识形态。
有研究表明,性别意识将会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以及未来职业的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在倡导“儿童本位”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在社会控制和儿童解放发展间实现平衡?如何在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社会意识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二、研究设计本研究以现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科书为分析样本,从所有讲读课文中选取儿童人物作为分析单位(对于课文中的“我们”“大家”“小朋友们”等这类集合名词能明确判断其儿童形象的按一位记录,方便阅读和研究)。
根据以往研究者以及各版辞典对“儿童形象”一词的释义,本研究将儿童形象界定为:教科书中描绘和描述的十八岁以下人物的外在特点,以及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等内在特点。
据此统计出北师大版1~12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150篇有关儿童形象的文章,其中至少涉及178位儿童。
以下从男女性别频次、姓名含义和性格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童性别形象偏差问题。
三、统计结果分析(一)男女性别频次通过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二册的统计,儿童人物性别分布见图1。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共计男童形象99人,女童形象52人,男童总数是女童的1.9倍。
且除三年级教科072研训书中出现的男女儿童人数相等外,其他年级男童人数均多于女童,六年级男童人数甚至是女童的5倍。
因此,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儿童形象性别比例出现严重失衡,男童频数明显大于女童。
(二)姓名含义分析本研究对整套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儿童人物姓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对象主要针对编者虚构出来的姓名,不分析真实姓名,如雷锋、张衡等。
统计结果见表1。
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的差异问题解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的差异问题解析小学是学生走入学习殿堂的第一站,所观所学都将会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小学语文教学如一汪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学生思想的沃土,使人文之花绽放出绚烂的颜色。
其中,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种种人文价值取向中,性别意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的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类正式阅读的书籍,教材中选取了什么样的典型人物,表现了怎样的美好品德,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尊敬与喜爱等,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性别观念也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落地生根。
1.人物形象定位分析本文所选取的教材为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经统计,在六个年级12本语文教材中,描述的人物形象约为146人,其中男性角色有74.7%,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全套教材共塑造了17位古代人物,除去《我要的是葫芦》《画家与牧童》两篇课文,其余均为古代名人。
在对男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名人占据了主要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职业进行分析,除去依据课文信息无法判断职业的情况,小学语文教材所刻画的男性人物角色职业类型依旧十分广泛,具体有以下类别:①政治领袖。
教材所选取的现、当代政治领袖主要为毛泽东、周恩来与邓小平,相关课文如《开国大典》《难忘的泼水节》《邓爷爷植树》等。
这些课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物的美好品格,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周总理学生时代的爱国情怀,《一夜的工作》体现了周总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难忘的泼水节》则刻画了一位与民同乐的和蔼可亲的总理形象。
②士兵或革命者。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名人还是普通人,教材所选择的表现革命情怀或士兵豪迈胸襟的文章数量颇多。
如《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西门豹》等。
③教师。
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材中刻画的教师形象大多具有美好的品格,是作者人生的导师。
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老师,当他饱含深情、一笔一画地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所带来的感动将深入每一名学生心灵。
我国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研究述评

我国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与文化,对于个体及社会群体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教科书中久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众多教科书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性别偏见和男女形象在职业、家庭等方面的刻板化现象。
探索改进的措施,求得相关研究的启示,以期对教科书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教育性别公平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科书;性别不平教科书中久已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以期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
一、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女性主义认为学校教科书所描述的社会是父系社会,是靠男性运作的,女性的角色和活动常常被忽略而不谈,极少数描述女性的地方,不是极端的强调“女主内”的家务角色,就是歪曲了女性的角色和形象。
因此,性别差异,甚至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的色彩十分浓厚。
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四个方面。
(1)省略。
就是对女性的角色和活动略而不谈。
教科书中对女性的贡献、活动、组织完全略去不提。
即使提到,也是附带的,或者说是附属于男人的。
以田旭敏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为例,从偏差忽略和男性专属语言等角度分析,发现教科书中所出现的杰出男性类型远多于女性,并且发现女性的出现多是以某人的妻子或附属地位呈现。
(2)忽视。
在教科书中即使提及女性,也与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不成比例,她们只是文明社会的配角或历史上的注脚,而非各领域的积极参与者。
杨洁、吕改莲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发现人物角色性别比例总体明显向男性倾斜。
课文中女性角色出现比例不仅明显微弱,而且女性在真正意义上承担主角的数量更是不多。
(3)刻板化。
就是教科书描述严格的“男女有别”的特征,而且教材中的女性一般来说仅限于家庭生活方面。
在教材的插图上也有女性,但她们都不是主角,只是背景的形象。
以李祖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为例,男女职业的比较中,除了探讨男女职业人物比例和职业形象的刻板化以外,还涉及家庭领域中男女活动的刻板化,从家务方面分析,女性从事几乎全部的传统家务,而男性极少从事家务劳动。
处处体现男尊女卑--小学课本中的性别歧视

处处体现男尊女卑--小学课本中的性别歧视小学课程对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甚至是铭记终身的。
然而,与课程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又在怎样传播性别观念呢?有研究者以访谈方式问及学生:“在学过的(语文)课本里有哪些女性形象?”答:“有阿姨、奶奶、小女孩,还有一个小护士”。
问:“奶奶是干什么的?”答:“(邓颖超)奶奶是给周总理补睡衣的,补得很仔细,补了好些个补丁。
”孩子的答案来自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文《周总理的睡衣》,但内容却让人不胜感慨,当年叱咤风云的革命先驱、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领袖人物邓颖超,竟就这样被解读为一个戴着老花镜、默默为丈夫缝补睡衣的“贤内助”,而课文主题也并非是表彰缝补,而在讴歌周总理的两袖清风。
研究还发现,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出现的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也免不了仅仅是一位耐心、细致、慈祥的母亲形象,而她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那些优秀品质和巨大学术成就,则被湮没在“伟大母性”之中。
当然,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材和教学。
女性主义教学论(FeministPedagogy)认为,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教育从来就不是不偏不倚、中立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控制和社会价值导向,学校则是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场所之一,它必将忠诚地复制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如果社会仍处于父权制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就肯定要将这一背景的特征反映出来,即通过教育来传播父权制的文化、维护“男尊女卑”的性别统治。
所以在小学课本的选编中,难免会充斥“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一些传统偏见,即使选编者完全是无意识的、或者是从非常善良的愿望出发的。
在父权制文化体制中,人们习惯以“贤妻良母”作为评判“好女人”的社会标准。
若女性不符合这一标准,即使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再伟大,也算不上是“好女人”。
相反,评判成功男性就只须看其事业成就的高低,而他是否“贤夫良父”,根本就是多余的了。
男女社会评价的双重性标准,其根源就在于父权制将男性定位于社会、将女性定位于家庭。
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一、内容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在青少年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性别平等提供参考。
教材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分析教材中男女角色的分布情况以及他们在故事、场景中的表现。
教材中对性别角色的刻画:探讨教材中男女角色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塑造。
教材中性别角色的互动:分析教材中男女角色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竞争等互动情况。
教材对性别角色的引导:探讨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对性别角色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性别平等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别观念、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1. 选题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平等的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教育作为培养人类文明,塑造未来社会的重要手段,其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责无旁贷。
特别是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成长的起步时期,其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模式。
国内外学者在教育领域对性别平等问题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特定领域,针对小学教育阶段的性别角色研究尚显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小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学习材料,其内容是否蕴含性别偏见,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一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表现,探讨教材在塑造学生性别观念方面的作用,进而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塑造,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全面、客观的性别角色观念参考。
研究的问题包括:教材中男女角色的刻画是否过于刻板?性别角色定位是否均衡?不同性别角色在教材中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教材如何体现性别平等观念?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期望能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的调查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的调查作者:陈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6期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课文,作为小学生最“亲密接触”的阅读对象,对他们各种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就包括性别观念。
那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传递着什么样的性别观念,它们又可能给小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这是我尤其关心的。
据90年代末华中师大心理学教授左斌对小学语文课文的研究分析,发现小学语文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男性是女性的4.3倍;而在男女能力方面,语文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是无知低能的多,男性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狠毒、不信任、迷信等),而男性则多是坚强、勇敢、正直、友爱等优良的性格品质。
另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博士的课题组2000年初所作的调查表明,教材中依然普遍存在“男性强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的性别观念和印象。
以上两项调查所依据的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90年代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那么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即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的情况究竟如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全社会对性别教育有所重视,各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也采取了各种举措,削弱和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性别差异正在缩小,男女的角色分配也在发生改变,而且还有意增加了反性别刻板印象的课文和绘图,这些都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但是由于社会惯例、生活习俗、文化资源、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促使我对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提供的性别印象做一番调查。
我的调查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性别角色的数量分配情况;二是性别印象的分配情况,其中包括职业、性格、角色等的设定和分配情况。
一.关于性别角色数量分配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性别角色数量指的是男女两性角色在教材的性别角色总数中各自的数量分配情况及相关比例。
中小学性别平等方面现存问题及案例分析、解决方案(性别平等教育案例)

性别平等教育教学案例(本文包括:发现问题、案例分析、原因分析、解决方案、效果、小结)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将直接影响整个人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问题:一、问题今年我接手的又是一批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特别,容易冲动、好狡辩、他们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进行过多的沟通。
在某些问题上,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家长或老师给出的意见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变得沉默,并且不与之交流。
有时候家长或老师说的多了,他们便会出言顶撞。
反思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逆反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上都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我们应该关注到他们的变化,特别是性别之间的问题,学会尊重他们,慢慢的与之沟通。
二、案例分析案例1:五年级上半年,我们班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突然有一天错了很多不该错的题目,我很生气,非常严厉的批评了她。
到了下午,她便没来上课,当时,当时我心里特别的忐忑,生怕孩子出现问题。
我便找来地址去了他家,一进家门,满屋子的玻璃碴,看来在此之前,他跟他的妈妈因为上学问题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我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然后我就坐下来慢慢的跟她谈心,问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学课上频频出现错题。
问了之后才知道,她的男同桌上课总是扰乱他学习,给自己起外号,说她是“大奶牛”,孩子不堪其扰才导致成绩下降,自己的身心还受到了莫大的折磨。
这件事情让我很震惊,让我意识到男女性别问题已经在学生们中存在,性别教育迫在眉睫。
那名男同学,我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在班会课上还着重讲了此类话题,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出现的变化都是正常的。
案例2:我们班上体育课时,男生一波,女生一波,他们之间很少有交流,在他们心中,男女有别。
如果哪天一名女孩跟一位男孩走的近了,说话过多了,他们就会有闲言碎语,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很常见。
男女生完全可以发展纯洁的友谊啊,既可以男女同桌,也可以一块行走,一块排队打饭,一块商讨问题等等。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作者:沈瑞,刘权华来源:《基础教育》 2013年第6期沈瑞1,刘权华2(1.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摘要:本文研究选取的是新课改后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性别分析法,剖析教科书中暗含的插图中女性人物较少、书写男性为主流、女性职业角色单一化、选文多为男性作者、教科书编制人员多为男性和女性形象刻板化等性别问题,并从传统社会文化、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习得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对其原因予以揭示,从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归属、巩固并加深性别刻板观念、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职业角色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终提出推进性别平等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教科书;性别问题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3.06.008史静寰教授在2001年的《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一文中,曾就教材性别分析作出过说明。
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教材性别问题的延续性研究,在当前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关于教材的性别分析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对象的选择上,随着学习阶段、教科书版本的不同也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均有涉猎,如刘朝晖等的《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基于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结论的比较研究》、杨民和崔宇的《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性别角色之研究》等。
在内容的关注上,有对性别偏见问题的审视,有对性别偏见原因的探究,也有对女性角色的分析,如田波琼的《我国中小学教材中性别不公平的原因与解决措施》、付绪红《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女性形象审察述论》等。
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材和教科书的概念没有准确的界定,有很多研究者将教材和教科书划等号,并存在指代不清的情况;其次,大都是进行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分析,多为现象的罗列,比如人物角色分配不均、描写两性词汇落差大,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也没有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措施;此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多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
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性别文化进行反思和改进

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性别文化进行反思和改进摘要:个人和人民大众对于性别方面的认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意义的因素。
教育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迹,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性别认知方面的观念,从而对学生塑造并且树立一定的性别认知。
同时,教育的实践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具有这些独具的特点。
关键词:性别认知;语文教材;小学1.简介现如今,中国的小学学生教育当中所使用的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均是官方文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尤其是对于教科书中所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价值方面的撰写和刻画,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成长和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对学生在之后人生中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也同样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性别的认知和树立是伴随着他们不断的教育和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为了理清性别认知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第一卷至第十二卷为研究的基础材料,重点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和画作,以及课文内容等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对人物的性别出现频率、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教材中人物的性别内涵进行详细总结。
本文的研究以及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1.总体形式1.研究方法和样本情况根据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12本教材中一共有454篇课文,其中包括93篇选修课文;同时有654幅人物插图。
并且在统计汇总的过程中,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封面、封底、扉页上镶嵌的卡通图片、动物插图、风景插图等人物形象并不计算在内;并且,同一篇课文中针对同一个人物的多幅图片只对其进行一次计算。
人物插图中对于性别界定方法,主要依据文字内容的分析结论和人物穿着的服饰(发饰、服装)两个方面进行,对于插图中的模糊形象或用上述两种方法无法界定的人物图片则不计入。
对课文文本当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的性别界定,要从文本内容中的具体性别界定词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分析
一、定义问题
通过研究初中人文学科教科书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社会学科教科书选取人教社《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出现的男女性别角色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主流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如数学书,是否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一样有性别倾向,而倾向程度是否相似来得出学生容易受到各类学科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影响的结论。
三、数据整理及分析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从出现数量上来看,在题目中,男性出现43次(86%),女性出现7次(14%);在课文的主角中,男性出现共76次(83%),女性出现共16次(17%);在课文中出现的人名中,男性共350次(85%),女性共62(15%);在插图的出现次数上,男性有107次(76%),女性有33次(24%);在插图中担当主角的,男性有104次(80%),女性有26次(20%)。
平均上来说,男性出现比率为82%,而女性出现比率则仅为18%。
数据上男女出现数量的巨大差异非常直观地显示
出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较大性别倾向的男性化。
对于作为主要科目的语文来说,其教科书中的内容被认为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体现,并且语文科目教科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背诵记忆的考试重点考查部分,所以语文教科书中的男性化偏向很大程度上负面影响了学生青少年时期最初对于性别及性别平等
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另一角度上来说,语文教科书中的较大男性倾向也体现了在许多编审者,即成人的潜意识里并没有较强的性别不平衡的意识,而这也说明性别不平等还是较大范围地存在于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中。
2.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
从社会公众人物出现在各册、各个板块,包括正文、图片、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的数量上来看,社会公众人物共出现152人,211次,其中男性有145人(95%),201次(95%),女性有7人(5%),10次(5%)。
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两册书中,一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都没有出现。
仅从人物数量中的男女所占比例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社会公众人物的选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失衡现
象(男性在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所占95%的比率与在语文教科书中平均所占82%比率相比),这很大程度上与世界历史上社会公众人物中男性多于女性的事实有关,更为明显的是,完全没有女性公众人物的教科书确实存在于社会科学类别中。
这种女性的缺失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中女性公众群体的
形象。
从参与的课外活动来看,运动几乎都为男性参与,女性仅为充当拉拉队的角色;男性的兴趣爱好广泛,而女性极少参与计算机等科技类活动,几乎都只参与唱歌跳舞等文艺类活动。
从从事的职业来看,军人、科学家、设计人员、领导者等几乎均由男性担当;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有20种(69%),女性所从事的职业有9种(31%)。
很多国家的政治领袖、皇族、官员、干部、工人和商人等职业均几乎都为男性所担当,女性所担当的大部分为服务性行业的协助角色、农民、文艺工作者等职业。
所以不难看出,教科书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多在权利、地位上不等同于男性形象。
当然,这种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性别的传统观念及历史上的价值观问题。
四、产生的影响
1.对女性
由于各类教科书中都具有高估男人而低估女人,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种所谓“传统”的即不公正、不客观、不具有现代性的理念和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女性的性别观的认识和发展以及她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性格、人生道路的认识。
在各类教科书中体现的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一类“相夫
教子”母亲或妻子形象、边缘性角色和弱小及被保护者的形象强化了不正确的社会性别偏见意识及观念、强烈的负面影响了女学生的性格及心理健康。
这类倾向性可能导致女性对于自身能力的质疑、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错误以及自身发展的限制。
由于教科书中很少出现优秀且大量的女性典范,女学生往往容易习得性别刻板印象、单一的价值观及未来道路。
从越来越多女生退出校体育运动队这一现象来看,女性已经开始排斥具备一些所谓属于“男性”的能力、性格及特质,强迫自己跟随社会主流价值观选择那个所谓“适合女性”的发展道路,从而丧失许多个人机会及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情绪。
2.对男性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强加于男性的所谓“正确”特质及价值观,男生最终也会具备性别刻板意识,从而也会成为这一不健康心理的受害者。
教材中过度强调男性的权利性、主导性,往往会导致处于青春期迷茫、脆弱或敏感的男生获得不正确的心理暗示及蒙受巨大的来自于社会、学校及同学的心理压力。
这些男生或许天性害羞或身材不那么健壮,却需要被迫接受外界强加的诸如“勇敢”“强壮”等标签。
如此以往,这类型男生的
心理健康是不健全的,而且他们长时间是找不到社会和自我认同感和信心。
这种长期的压抑以及压力会带给男生非常大
的心灵伤害和扭曲。
五、建议
1.在教科书中尽可能调整角色性别失衡
在人文学科,如语文中多选编介绍优秀女性人物形象的课文或插图,并把课文对于男女性别刻画的重点平均,尽可能给予青少年一个性别观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在社会学科中尽量多地从现代公众人物中选取多样化、多数量的女性公众人物来弥补历史上女性公众人物的空白。
在数学学科中更加注重不同性别角色的性格、参与活动均衡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做到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可以适当调整编审人员的性格比例,或者将性别倾向性均衡加入教科书内容审核标准中,从而从硬性上保障性别均衡及正确性别观的树立。
2.编审者更加注意教科书中的措辞
由于编审者的自我价值观及意识会有意无意地投射到
他们的作品中,均衡教材中的性别倾向不可缺少的一步就是增强编审者的性别意识及增强编审者对于自己措辞、描述的责任感和重视感。
编审者对于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意识和理论是有义务以及有责任的,所以编审者应该明白自己在教科书中的一词一句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和他的一生。
3.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正确的性别平等的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作为拥有指向性作用的老师有责任在教
学过程给学生授予正确的性别观及性别平等意识。
以保护学生健全发展为目的,教书需要适当采取教育方法来确保学生心灵的健康
成长。
参考文献:
[1]覃琴.人教社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韩兴儒,梁发祥.初中思想品德对社会公众人物选取的性别失衡及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2(04).
编辑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