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只能做二流工作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辰大海在前科学承载为舟/2019-11-06

2019年11月6日10:00:55 发表评论

科技的体现是效率和工具。

科技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人类在原始时代使用工具,只是某个个体想要便利地完成眼前之事,那么到我们开始用科技去探索这个宇宙的奥秘,科技就已经有了更高级的使命——为人类这个种群找到生存的出路。

科技向人。

1950年,物理学家费米正在和朋友闲聊。

聊到飞碟、外星人和地外文明时费米忽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他们都在哪儿呢?”

当时公认的科学推论,是宇宙中必然存在技术远迈人类的外星超级文明,也必然曾与地球发生过接触。

而另一个事实是,我们从未确凿地发现过外星人的踪迹。

48年后,学者罗宾·汉森用“大筛选”理论解释了费米的悖论。

宇宙之所以死一般的寂静,或许不是因为星辰之间没有其他文明。

而是因为在它们成长到可以完成长距离的宇宙航行之前,就已被漫长的技

术停滞困死在了母星上。

无边无际的真空和不均衡的物质能量分布,是宇宙天然的囚笼。

在一个文明获得闯出囚笼的技术之前,还要先通过诸如出现生命、制造工具、在可能出现的核战争中幸存等筛子。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囚徒。

罗宾列出了九层筛子,并指出人类正处于第三层到第四层的夹缝中。

如果不能通过筛选器,人类文明就会泯然于星空,无声无息地毁灭在地球上。

我们只是繁星中的微尘。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决定人类能否通过现在这层筛选器的,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这是解决宇宙航行核心难题的钥匙,也是突破人类与无尽星辰隔膜的刀锋。然而无论什么时候,你去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还有多久才可以实现,得到的回答都是50年。

50年前是这个回答,50年后可能还是这个回答。

筛选器已经初步暴露它的狰狞面目,科技正在上锁。

2008年至今,造价超过百亿美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没有为人类发现任何新东西。

即使找到了标准模型预言的Higgs粒子,这场盛大的实验也只是让人类扬弃了一些被证伪的旧猜想。

聊胜于无。

2011年秋,意大利格兰萨索山下的地穴实验室,科学家宣称他们捕捉到了超越光速的中微子。

举世轰动。

几个月后,狭义相对论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推翻。

消息传出:

“没有超光速,没有时间倒流,只是GPS接收器和电脑之间的光缆松动了”。世界的规律仍在爱因斯坦的支配之下,我们在基础科学上的进展,至今没有超越前人的凝视。

那个黄金时代里,基础科学研究精进勇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突飞猛进。技术与理论犹如双螺旋结构,纠缠上升。新技术的出现为基础科学的提供研究工具,基础科学的突破,则引动了新技术的爆发。

三百年前,高精度天文望远镜的出现,带来了大量准确的天文数据,进而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总结做好了铺垫。

而光谱技术和精密加工能力的飞跃,则让20世纪的人类发现了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自此哥本哈根学派的大宗师玻尔开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之先河。

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认知,也转化成了无数技术,深入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享用第二次科学革命的遗泽。

基于量子力学的电子计算机,基于相对论的裂变核电站,还有更多还在消化中的东西。

比如量子计算机,比如可控核聚变。

世界是一颗树,基础科学是根,技术如同枝叶,树若根深蒂固,自然枝繁叶茂。

而今天的基础科学,没有经典力学体系构建的筚路蓝缕,没有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诞生的天翻地覆,筛选器下,人类在这个时代的表现平庸得令人失

望。

固然标准模型和弦论都是重要的物理理论,但比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却再无奠定一个时代基调的魄力。

上一次基础科学的跃进虽然带来了诸多科技红利,到今天还没有彻底消耗完,但果园里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剩下的都是挂在高处的果子。

技术停滞,基础科学也随之戛然。

上一个科技树衍生出来的技能还未全部点出,下一个科技树遥遥无期。

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束手的时代。

没有新技术作为研究工具,我们的科学家就只能像牛顿之后、爱因斯坦之前的科学家一样,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只能做二流工作的时代。

于是所有的野心都被放在了应用层,资本裹挟而来,技术滚滚而去。

金钱潮汐下,是贪心覆盖初心。

那些依旧在基础科学上坚守的人,独自为人类通过筛选器增加着渺茫的希望,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

何其寂寞。

2

如果一个社会奉行利润为王、经济至上,就意味着技术投入要有产出。

别扯什么仰望星空,ROI和KPI才是正义。

当人类的耐心变得越来越少,当科学不再服务于未来,而是受雇于资本,那些短期内不能变现的技术,要么被放弃,要么被滥用。

不能赚钱,留他作甚?

1950年以后,全人类拥有了一段共同的浪漫主义时期。

那时候的技术投入,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所有人都把眼睛望着星辰大海。继阿波罗登月后,人类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大至星辰宇宙,小至生命密码,开锁的钥匙已经拿到,打开终极奥秘的大门仿佛就在人类眼前。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卫生研究院每年都要拿到巨额的经费,美国国会甚至通过法律,让生物领域的经费在世纪之交的短短几年内翻番。

但海量资金投入后,资本渴求的回报却迟迟没有来到。

——科学家们的研究并非毫无进展,但是生物工程上的进展,在产生质变前很难获得实际应用。

有个可能让普通人有些无法理解的事实是,媒体报道的那些生物突破,无论是解析了什么蛋白质、神经递质,还是阐明了人体的什么运行机制,这些成果其实都只是在领域内的小圈子里造成影响。

生物工程诞生的奇迹,将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里,无法给实际生活带来改变,也就无法给资本带来利润。

反噬随之而来。

当资本的潮水褪去,无数生物工程的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凛冬的寒意。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成为一句讽刺。

上世纪末,纳米材料一度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

当时的人们对这项新技术充满期待——从太空电梯到医用纳米机器人,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