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我一直很喜欢波尔的那句话“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谈论什么。”满怀真诚、自信、克制、谦卑,包含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对待人类知识的态度。类似的,没有人能说清民主究竟是什么,大家都是在自己的所知范围内增加我们谈论民主的内容。《论民主》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最正确的观点,他一直在强调,作为一种理想,我们可以如何探讨民主。
民主的本质是什么
英语里,democracy,包含人民和治理两个词根,所以民主一词的字面意思即是民治。但是,将民主看作人民自己统治自己,总有些奇怪。社会上只有存在被统治者才能说得上统治者,人民不可能一方面是统治者,另一方面又是被统治者。而现实则是明明有些人处于统治地位。按这样的方式理解民主必然会有偏差。因此作者认为应该从治理的另一个意思来理解民主才能抵达民主的内核,这就是治理在指导、引导上的含义。从个人来说,自己为自己选择、决策与别人强加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人民自己对影响自身的问题进行决策,以此决策作为整个社会的指导原则,则是说得通的。这便是作者提出的民主参与上的含义。作者认为,民主就是社会全体成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或允许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参与是民主的核心,是民主的本质。
以参与来看民主才能更正确的评价民主。评价民主有三个尺度,民主的广度、深度以及范围。民主的广度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率。但是许多时候问题往往并不是几个数字那么简单。影响民主广度的因素非常多,要看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参与广度,还要看某种广度的降低是否带来了民主深度的增加。民主的深度指的是社会成员持续,有效,有力的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中去。范围是社会成员在哪些问题上有发言权,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有多大的影响力。
民主要以社会和理性为前提
民主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行的,但不一定是在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政治社会:民族-国家。作者将人类社会分成政治的和非政治的,当前人们谈到民主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家层面的。诚然,民族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但是,小至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一个学校都是可以实行民主的,因为民主的本质在于参与,在于对关切自身的问题进行辩论进行决断。
一个社会要实现民主,另一个前提是该社会的成员具有一定理性。何为理性?理性是成员可以顺畅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并且能正确客观评价别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参加公共事务的辩论,必然要求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能够估量各种决策实施后的代价。理性与民主的智力条件有重合之处,而民
主的智力条件将在后文具体论述。
民主的手段——决议规则和代表制
民主需要产生结果,也就是到最后需要有行动,需要对现状进行调整或改变。最好的结果是决策同时具有保护和效率的作用。保护作用,就是不伤害成员的利益,所有的意见对这一决定都有影响;效率就是可以更快的做出决定并且付诸行动。但是,保护和效率刚好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不可能同时达到。于是多数决定规则就成了民主的手段之一。多数决定规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只是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很多技术上的不同规定。比如基数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还是仅指有权参与决策的社会成员,甚至只是参与投票的成员。选择的基数标准不同,多数的数量也非常不一样,以至可能出现少数社会成员决定公共事务的现象。
民主的另一个手段是代表制。对民族-国家而言,整个社会规模是十分庞大的,要让每一个公民对社会上的每一件事务都有直接决定权是不现实的。因此,选举代表表达自己的声音就是不可少的手段。就代表的基础来看,假设我们面前有一条直线,线的最左端表示候选人代表的是完全同质的社会,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利益诉求;线的最右端则表示候选人代表的社会是混杂的,没有同样或相似的利益团体。当然这只是极端的情况,现实常常是处于这两极中。这两个极端各有优缺点,同质型社会比如说某一行业,代表人更容易分辨选民的需求,更容易负起责任,选民也更容易实行对代表的监督,但是,这样的代表较容易忽视更大层面的利益,眼光相对狭隘。相反的,异质性社会的代表眼界开阔,会注意社会不同人群的利益需求,但他们不容易分辨选民的相同需要。同质型社会的代表可采用比例选举,异质型社会的代表可采用划区选举。因此,选举不过是民主的一种手段,与民众参与讨论影响自身利益的问题,对各种见解观点进行辩论探讨最后通过妥协选择某种策略行动的民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不要被西方竞选中出现的党派间的相互指责迷惑,而害怕民主,那些只是实行民主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整个社会的民众有理性和信心,竞选也会变得成熟起来,最终选出妥当的代理人。
民主的条件
对一个想要实行民主的社会来说,具备了一定前提,采取了实行民主的手段,民主却未必能顺利进行,它还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民主各条件间的界限划分并不是十分明确确定无疑的,民主的条件往往相互作用和影响,但总的来说,实行民主需要有物质条件、法制条件、智力条件、心理条件、保护条件。不过,并不是说一个社会只有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后才能实行民主,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民主与这些条件之间实际上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主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地理条件、一定的设施、经济条件。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直接决定其选区划分,代表的程度。投票箱、计票方式则是实行民主不可少的设施。在民主的物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一个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福利基础才有可能实行民主,如果民众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又如何指望他们关心公共事务。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只有实行经济民主才能实行政治民主,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经济民主既非民主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私营的,国家的,合作的,应该由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参与决定,在一些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国家根本就没有实行民主。而一些民主社会却不得不提倡某种程度上的经济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经济福利对民主的作用,这恰是西方国家较少考虑到的,但是经济福利绝不能作为决定民主的唯一条件。
民主的法制条件。
在民主的法制条件中,作者讨论最多的是自由。什么是自由?光是这个问题就可以写好几本书了。简单来说,自由就是一个所处环境以及他在此环境中的活动能力。前者是消极自由,也被称为客观自由,这是法制条件主要探讨的部分;后者是积极自由,也被称为主观自由,这与个人的理性发展有关,将在民主的智力条件中探讨。关于消极自由,作者论述的重点在言论自由,包括建议的自由和反对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民主的重要条件。因为民主的本质在于参与,在于讨论公共问题。为言论自由的辩护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诉诸人的感官直觉,也就是将言论自由看作是上帝赐予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不证自明的;二是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观点,言论自由是为了保护和追求真理。作者认为这两种为民主辩护的论点都有不足。将言论自由看作是神赐的,不证自明,但是如果这个人的不证自明和那个人的不证自明不可调和怎么办,即使是一个人,他在不同时间也会信守不同信仰,甚至当科学发展以前不证自明的现在有了可以解释的论据,不能因为人的一时无知而把所有都归于不证自明,这是很没有说服力的。功利主义以追求和捍卫真理作为言论自由的好处所在,但是如果有一种好处大于真理,比如社会的安定秩序被人比追求真理更重要(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我们是否就应该放弃言论自由了呢?当然不可以。所以作者提出有条件的捍卫言论自由,这就是以坚持和保护民主为条件。只要接受社会的广泛、持续、有力的参与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就应该毫无条件的捍卫言论自由。
民主的智力条件。
智力条件主要包括充分完备的信息资料、社会成员的教育以及与讨论有关的交流技巧。为民众提供充分完备详尽丰富的信息,才能让民众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支持反对或提出新的建议。这就是新闻传媒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政府保护言论自由,尽可能取消新闻预审制度的意义所在,更是传媒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所在。只有获得真实的报道,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仅仅有这些信息还不够,民众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解、判断、清晰表述自己的能力,这就要诉诸教育。社会教育分为三种,一种是基本的常识教育,这是个人在与社会文化接触时就能感受到的,这是正常人在社会行为中应有的礼貌、持重,待人接物标准;第二种是技术教育,这是某些专业领域所需要的,但并不是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要学的;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