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共32页文档
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摘
卓
Hale Waihona Puke 唐凯邱 丽娟
要 :财政 政 策是 一 国政 府 进 行 宏 观 经 济 调 控 的 重要 政 策 工具 ,2 世 纪 9 0 o年 代 以 来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出现过通 货膨胀 的通货 紧墙 ,袁国政府 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 经济政 策调控经 济,取得 了一定 的成
效
关键词 :积 极对政政策 ;紧缩对政政 策;有救需求不足 ;通货 特缩
一
态下 ,总供求相等 ,国 民收人恒等式 为
C + T + S= C + l+ C
从等 式 两 端 诮 去 C, 整理 得 :G—T=S —I 公式中 S I 由国 内私 人部 门决定 ,G和 T 可以 和 是 则
由政府部门决 定。为了不同 的政 策 目的 ( 刺激 经济 或紧 缩经济 ) ,并根据等式右方的状态 ,政府可 采取增 减税 收和支 出 ( 包括预算 、公债 等)措施 手段 ,调控经 济的 运行 。例如 ,若 国内经济不甚景气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 政 府在 支出 ( )一方可以增加 支 出 ,在 收人 ( )一 方 c T 财政政策理论框 架 则可以减少税收 ,反之亦 然 并 且 ,凯思斯 认 为,由于 宏观财政理论从政第 主张上大 体可分 为两种 .一种 三大心理规律 的作 用 ,即边 际消费倾 向递减使 消 费的增 c 是 自由主义 ,不主张政府 利用 包括财 政政策在 内的宏 观 加总是跟不上 收人 的增加 ,诮费需求 ( )不 足 ,资本边 际效率递减和货 币的流 动性偏 好使投资 需求 ()不足。 1 政策工具干预经济 。这 一主张是 以古 典政治经 济学之 父 因此 .宏观经济经 常处于有效需 求不 足 ,市场无 法 自动 亚当 ・ 密为代表的。亚 当・ 斯 斯密 于 17 76年发 表的奠基 之 作 《 国富论》中论及 财政 问题 ,他认 为有一 只看不见 的 实现经济稳定 ,需要依靠政府干预宏观经 济。 如 世 纪 6一7 O 0年代 ,资奉 主义 出现了 “ 涨” 现 滞 手在冥冥中操纵着经 济 的运行 ,使 得人人 自己的经 济活 象 ,即失业 和通货 膨胀 并存 ,经济停 滞 ,根 据 凯恩斯 经 动最终能产生一个 大家都获利 的社会结 果 市场经 济作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 。为了解 用是神妙的 ,对它 的任何干预 都是不 可取 的,政府 应是 济理论不能解释这种 现象 ( 释 “ 滞涨”现象 ,西 方各种 流派纷纷 出现 ,如 :以卢 卡 “ 价 ” 的 ,只 能 像 “ 廉 守夜 人 ”那 样 ,防 止 外 来 侵 略 和 维 持国内 治安就 行 了 他提 出在 税收 方 面 “ 公平 、确 定 、 斯为代表 的理 性 预期学 派 ,以拉弗 为代 表的 供 给学 派 . 以弗里 德曼为代表 的货 币主义学 派 ,以布坎 南为代 表的 简便 、征收费用 最小”四原 则 ,在支出方面要厉行节约 、 量 人为出等 。后来 的古典经济学家 ,如大卫 ・ 李嘉图 、让 公共选择学 派等等 ,各 学 派分 别提 出 自己的理 论 观 点。 但 多数观点都是 以凯 恩斯的经济理 论为基 础 的 ,在 各流 巴・ 萨伊 、穆 勒和庇古等 ,基本 上是在斯 密 的框 架 中术 派中占据 主导地位 的,是 以萨缪 尔森 为代 表的新古 典综 发 展 合学 派。该学派把凯思斯 主义和新古 典微 观经济学 结合 另一种是凯恩斯 主义,认 为宏观经 济无 法实现 自动 在一起 ,形成一个集凯恩斯 宏观经 济学和 马歇尔微 观经 稳定 ,单靠市场的调 节 ,经 济会 出现波 动,需 要政府 利 济学之大成的经 济理论 。我 国现实 的宏观经 济政策 ,特 用包括财政政 策在 内 的宏 观政 策 工具 对经 济进行 调节 。 另 是财政政策的运用中较 多地 借鉴此 学派理 论 ,也就 是 Ⅱ 12 99年资本主义 国家发生了一场 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 借鉴凯思斯的经济理论 ,取得了一定的政 策效应 各国经 济 陷 于长 期 萧条 ,失业 问题 日趋 严 重 ,到 13 93 年 ,美 国失业率高 达 2 .% ,英 国 为 2 .%。面对这 场 49 13 二、我国财政政策 的实践 史无前例 的经济危 机 ,传统 的资 产阶级经济 理论无 能为 经济 的稳 定和发展是各 国的宏 观经济 目标之 一 ,但 力,为了适应 国家 垄断资本 主义 的要求 ,凯恩斯 的财政 是在发展 的过程中 ,世界各 国经常会 出现周期性 的波动 , 理论 和政 策应 运而生 。1" 96年凯思 斯发表 了 《 3 就业 、利 我国也是如此 。改 革开 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 大致经 历 了 4 息和货币通论 》 ,详细地 阐述了他的经济学观 .并被 当 个周期 ,即 18 、18 、19 9 1 9 6 90分别为前 三个周期 的谷地 , 时的美国总统 罗斯福 实行 的 “ 新政 所应 用 在凯恩斯 从 1 0年的这个周期到 19 9 9 92年达到高峰后 下滑 ,至今是 的纯 市场经济模 式中 , 供 给等 于消费加储蓄 ,即 Y=C 否为各地 尚不能得 到确认 ,但从 宏观经 济指标 看 ,宏观 +S ;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 ,即 Y=C+I 。在政府参 与 经济已趋于好转 。我 国政府在 几次 经济 周期 中都运用 了 市场经济模式 中政府 的商 品 和劳务 的购买 性 支 出 ( G) 定的财政政策 ,保 持经济 的稳定 ,其 中能较 好的运 用 也是需求 的决定 因素之一 ;政府税收 ( )通过对民间政 财政政策调控经济 是 19 T 90以后。以下将 就 19 以来的 90年 府的可 支配 收人 的 影 响也 在一 定 程 度上 决定 了 消费 量 菝国宏观经济 的发展态势来分析财 政政策的效应 : ( 不考虑净出 口,即三部 门经 济 ) 。因此 ,在经济 均衡 壮
第3章财政收入理论与实践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2019/11/17
26
税收中性
• 课税只是实现收入的一种手段,而不具有 调节职能;
• 课税不应产生超额负担,即课税不应使纳 税人或社会受到额外的损失或牺牲,仅以 课税数额为限;
• 市场运行是纯粹自由的,是不受课税行为 等干扰的自发运行,市场经济本身在资源 配置和经济决策方面具有自我调节和约束 能力。不需国家干预。
• 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 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2019/11/17
13
• 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 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 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 可抑制通货膨胀。
• 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 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 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Yn Y2
Y
2019/11/17
10
货币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 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 应量的变化。
• 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 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 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 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 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6
• 为社会的一切收入都应该征税,人们应该按自己 的财力来负担税收,政府的税收只要负担合理, 至于落在哪项收入上面是无关紧要的。
• 他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的征 收,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约的财政计划,最 好的赋税是负担最轻的赋税。
• 赋税对资本生产、价格和经济产生影响。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

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及实践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调控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08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
年中,适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9月份,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年度中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税政策措施。
10月份后进一步明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收,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A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
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扩大内需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投资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改进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有效使用。
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财政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调节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和实践财政政策,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提升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财政政策理论是指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财政政策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的学说体系。
其中,一般均包含财政政策对象、效应机制和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一)财政政策对象:指财政政策针对的宏观经济问题。
研究财政政策对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和引导经济政策的方向。
(二)效应机制:指财政政策改变经济运行的机制。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可以推出财政政策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和基本规则,为制定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三)政策工具:指用于实施财政政策的工具。
研究政策工具的适用性和优势,能够更好地指导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的实践是指在理论指导下,以各种非税收入、税收收入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调节的具体行动。
财政政策的实践需要注重实证分析和常态化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理念也应适时尝试引入实践中。
(一)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在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民生水平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域特点,匹配投资规模和效益评估,力求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指国家利用税收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行为。
针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需要差异化实行,以实现公平、高效、基本充足的税收管理。
同时,也需要注重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理论联系,合理制定对策,以保障实践的落地和执行。
(三)非税收入政策:非税收入政策是指除税收以外的各种收入政策措施,包括债务和投资收益、政府转移收入、土地、门票、特许经营、权利许可等多个方面。
非税收入政策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运营和改革提高财政收益。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局面,宏观经济政策自然需要扩张。
就货币政策而言,要刺激经济,其必要条件是增加货币供应。
然而,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传统的增加货币供应的渠道都不畅通。
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历来是最有效的通道,但是,此时的中国商业银行不仅从总体上已经资金过剩,而且,因经济状况不好而“惜贷”,更成为银行的普遍行为方式。
购买新增外汇储备是1994年汇率并轨之后的一条新路径,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硝烟未散,中国的对外出口增长缓慢,外汇储备难有增加。
余下的就是对政府提供透支、贷款或增持政府债务。
但是,在颁行不久的预算法和中央银行法中,不仅对政府提供透支和借款的便利被严格禁止,而且,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也是不允许的。
总之,一方面社会上要求央行增加货币供应的呼声日高,另一方面央行行动迟缓,人们自然会对货币政策多有责难。
本文以及下一篇论文,就是笔者为应对困局所做的探讨。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增发政府债券来为财政支出筹措资金,并使得大部分国债货币化,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刺激经济的选择。
然而,由于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赤字的规模便对国债可能发行的规模构成硬的约束,而当时的情况是,国家财政的赤字规模以及相应的发债规模,远不能满足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规模需求。
针对这种困境,文章提出,从理论上说,发行国债的最初的和基本的目的固然是弥补财政赤字,但是,国债是一个兼有财政、金融双重功能的范畴,正因为如此,国债和财政赤字就可以是不完全对应的。
一些国家的实践也为这一认识提供了支持。
例如在美国,不仅存在大量应对不同经济问题所发行的政府债务,其国债每年的净发行额也远远大于该年政府的赤字和还本付息的总额。
仔细研究便会发现,这样一些超出政府赤字筹资规模的国债发行,主要是为了降低若干联邦政府机构(如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房利美”和“房地美”等等)的筹资成本而代替它们发行的。
积极财政政策:理论、实践与政策调整

规模举 债 扩大公 共工 程 支出的 扩张性 财政 政策 , 之 以加 大 济 贫支 出 、 护 金 融业 等 措施 , 辅 保 对减 少 失业 促进复 苏起 了重 大作 用 。从 2 0世 纪 3 0年代 至今 , 全球 性 难 性 的世 界 经济 危 机 再 也没 有 和灾 出现 , 就证 明 了凯恩 斯理 论的有 效性 。其 经过后继 者 的补充完 善 和发展 . 不仅使 之成 为 了积极 财政 政 策 理论 的发端 , 而且 使积 极财 政政策成 为宏 观经 济政策 的重 要 内容( 尽管 有 的 国家某一 时期奉 行 的不 完 全是 凯恩 斯 理论 , 但都 没有从 根本 上否定财 政政 策的重 要作 用 。 )
一
、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 方 理 论 与 实 践 西
19 9 8年始 , 积极 财政 政策 就成 为 了我 国热 门 的 经济名 词 和话 题 。但 溯起 源 头 , 来 源 于 西 方 却 财 政经 济理 论与 实践 。著名 经 济学家 萨缪 尔森在 其代表作 《 济学》 中就 写道 :积极 的财政 政策 经 书 “ 就 是决定 政 府税 收和 开支 的办法 , 以便 有助 于( ) 1 削弱 经 济周期 的波 动和 ( ) 持一 个 没有 过 度通 2维 货 膨胀 和通货 紧缩 的不 断增 长 的高 度 就业 的经 济 制 度 。 [ 公共 选 择 学 派代 表 人 布坎 南 在其 著作 -1 1 中也明确 提 及 “ 积极 的财政 政策 ” l 可 见从 积极 政策 本 意 出发 , 并 不就 仅 指 扩张性 财政 政 策 , 。2 其 而 是 指政府 主动 实施 的“ 反周 期 ” 、 的 主动 干预 和调 节 的 自决 型 ( 机选 择 型 ) 相 财政 政策 。但针 对 我 国 19 9 8年开 始 出现 的总需 求不 足特定 宏 观 背景 而 实施 的 , 以增 债 扩 支来 扩 张总 需 求 的“ 极 财 政 政 积 策 ” 无 疑 是特 指扩张 性财 政 政策 。 “ 出大 于 岁人 是 总原 则, 扩 张 性政 策 ” . 出 大于 岁 人 ” 则 支 即 J支 ‘ 意味着 扩 张性 财政政 策是 通过 或减税 、 或增 支 、 或二者共 同运 用的手段 来运 作 的。 无疑 , 包括 扩张性 财政 政策 在 内的积极 财政 政策 理论 源头 来 自于凯思 斯 学 振 的理 论与 政 策 主 张。 因为 究 稳定政 策 的现代 方法产 生 于大萧 条” l 3 研 。 0年代 大危机 的爆 发 动摇 了 西方 经济 学 家 4 对 自由市 场 内在稳定 和政 府严 守预算 平衡 的信 念 , 生 出了凯 恩 斯 主义 理论 和 扩张 性 财政 政 策 思 催 想 。凯 恩斯 认 为有效 需求 不 足和减退 导致 了经 济萧条 和大量 失业 。而有 效需求 不 足又分别 是 由于 边 际 消费倾 向递减 、 资本边 际效益递 减和 流动性 偏好 三 大基 本 心理 规律 所 引 起 的 。因此 当有 效 需 求 不 足 . 人 支 出 不 能 满 足 吸 收 全 部 生 产 性 资 源 需 要 时 , 府 财 政 就 要 对 经 济 加 以 干 预 以 扩 大 消 费 私 政 需 求和 投 资需求 。在 政策 手段 上 . 管凯 恩斯也 提及减 税 ( 尽 主要是个 人所 得税 以期提 高消 费倾 向) , 但 他 同时认 为 消费倾 向在 短期 内是相 对稳定 的 。因此 财政政 策手段 主要放 在公 共投 资上 .投 资相 “ 当广泛 的社 会化 , 是 确 保 接 近 充 分 就业 状 态 的 唯一 方 法 ” 投 资社 会 化 ” 昧 着 由 “ 家 来 综 将 。“ 意 国 揽 ” 在 萧 条时 由扩大 公共 投 资来扩 张投资 需求 。 为此在 税收 不 足时 应 “ . 举债 支 出” 大 量发 行 赤 字 , 公 债 。凯 恩斯 这一理 论 的基础 则是乘 数理 论 。 在2 0世 纪 3 0年 代世 界性 大危机 中, 凯思斯 理论 在 西方 各 国反 危 机实 践 中得 到 了运 用 。如美 国的罗 斯福 新政 (9 3 13 1 3 - 9 5年 ) 日本 的 时局 匡救 政策 ( 9 2年 ) 纳 粹德 国 的劳 动振 兴 计 划 等 。 、 13 、 这些政 策 都被后 来 的汉森 称 为“ 汲水 政策 ” P mpP i n .i ) ( u r gP ̄e 。其 中尤 其是 罗斯 福新 政 采 取大 mi ly
财政理论与政策

段。
支出政策工具
包括政府采购、转移支付、财政补贴 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可以影响总
需求和总供给。
支出政策分类
根据支出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可以分 为消费型、投资型和转移型支出政策。
支出政策目标
包括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优化 资源配置等,通过合理的支出政策设 计,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国际经济关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国际经济关系会影响政府的税收收入和支出。例如,国际贸易关系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和税收,从而影响政府的财 政状况。
财政政策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 以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各国的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实践
中国财政政策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政策实践中注重平衡经济增长、结 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印度财政政策实践
印度在财政政策实践中注重促进国内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政府通过加大 公共支出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支出渠道
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 影响总需求和资源配置。
债务渠道
通过调整政府债务规模和 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和投 资。
财政政策传导效果
经济稳定效果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稳定经济增 长和就业。
资源配置效果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税收优惠等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ABCD
收入分配效果
财政职能
财政政策及其中国的实践

产业结构调节政策、分配结构调节 政策、消费结构调节政策、社会经 济结构调节政策。
直接调节(略)
调
节 间 税负结构 盈利能力 机接
理
调 节 结构变动
发展能力 发展动力
3、社会性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变量,维护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财政政策
调节人们之间的 收入(生活)差距
主要通过个人所 得税、商品课税、 转移支付手段来实 现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
• 政策实施背景: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 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 长9.3%,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 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 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 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 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 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 百分点。四是国际收支保持盈余。2003年实现外 贸顺差255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 元;2004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增 加到6099亿美元。
其手段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手段相反, 主要是通过增税、降低政府的购买水平和 转移支付水平来抑制过旺的社会总需求增 长,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
(二)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 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预算赤字 或预算盈余可能造成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 缩等不良的经济后果。这种均衡的财政政 策仍有扩张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作用,这 种作用可以通过平衡预算乘数来实现。
--政策手段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共32页

第一阶段GDP、CPI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120 115 110 105
CPI 100
95 90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GDP
10000
5000
01 9 8 0 年
1982年
1984年
1986年
1988年
主题:中国货币政策及 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2)中国历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概述 (3)中国近三十年的CPI及GDP变化趋势图
(一)
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 效果分析
挤出效应
•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 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 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 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提高利率,控制投资需求。 •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 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 的7.8%降到1981年的5.2%。
1990年
1992年
•
•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 【工具使用】: • 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财政理论与实践

馬斯格雷夫的現代市場財政觀——《財政理論與實踐》譯介——《財政理論與實踐》一書是美國著名現代財政經濟學家奠基人馬斯格雷夫盡其畢生盡力而撰寫的一部傑作。
該書共分八大部分三十四章.八太部分的內容分別是:公共部門;配置、分配與公共選擇;支出結構及相關政策;稅收原則;稅制結構;聯邦財政體制;財政體制與穩定職能;國際財政問題。
這是一部以市場財政基礎理論、美國財政體制與財政政策及國際財政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性專著,同時又是一部體系嚴密、內容充實、觀點新穎明確的市場經濟財政學教科書。
可以毫無疑問的說。
該書對市場經濟國家的財政理論和實踐起到了積極而有益的指導作用。
在這部著作裏.馬斯格雷夫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具體而又明確地闡述了其在現代財政各領域方面的觀點。
一、馬斯格雷夫的財政職能觀馬斯格雷夫的財政職能觀是研究一切財政現實問題的基點。
他認為。
財政職能實際上就是公共部門的職能。
是公共政策即預算政策的職能。
同時也是預算政策的目標。
職能有很多,但主要有三大點即配置職能、分配職能和穩定職能。
所謂配置職能就是:如何供應公共產品。
所謂分配職能是指對收人和財富進行調節.其目的就是要使收入和財富分佈狀況符臺全社會普遍所認為的“公平”或“公正”程度。
而穩定職能是指利用預算政策手段實現較高的就業率、合理穩定的物價水準、合理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穩定的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目標。
配置職能與公共產品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把整個社會的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
市場機制可以充分供應私人產品.但對於公共產品的供應,卻難以發揮作用或者雖有時候能發揮作用,但作用極其有限。
①無論是從財政職能的定義還是從財政職能的數量以及各具體職能的內涵都有很大的區別。
公共產品的這兩大特徵決定著政府或者說公共部門必須介入公共產品的供應。
但是政府究竟應該供應什麼樣的公共產品、應該供應多少公共產品,又要求政治程式的介入,投票結果雖然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偏好,但可以反映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偏好,不過也有一個條件,就是投票過程必須公正。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一、财政政策的概念和作用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运用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行为和措施。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物价、改善社会福利及调节收入分配等目标。
在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是一种通过财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政策,它的实施与实践较为复杂,需要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财政政策的实践财政政策的实践是一种有迹可循的历程,它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着不同的效果。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政策实践如下:1. 季诺政策(1933年)季诺政策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实施的一项政策。
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大规模失业和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以税收和支出为核心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加速经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大萧条。
2. 巨额债务政策(19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面临高通胀、高失业和不断增长的国家债务等问题。
随后,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种以大规模借款为核心的巨额债务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降低税收、增加军事开支和大规模借债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其债务规模过大,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3. 普遍福利政策(2008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
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经济恢复和刺激就业的措施。
其中包括对金融系统的广泛整顿、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劳动力培训机会等。
这些措施不仅成功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改善了社会福利。
三、财政政策理论分析财政政策是一种复杂的调节经济的手段,其结构和体系较为庞杂。
有许多学者对财政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为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1. 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关键性金融政策理论是对财政政策中财政收支的调节及其对时局变化的持续作用的理论探讨。
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

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财政政策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中国财政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实践和思考。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方法。
在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被广泛运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的财政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二是支持企业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三是完善财政管理。
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是中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促进国内消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如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鼓励汽车消费、促进旅游业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消费的增长,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支持企业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弱势群体的措施来促进社会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和发展机会。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社保政策,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和劳动就业难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完善财政管理完善财政管理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在中国,政府加强了财政信息公开和预算管理,推进了预算制度的改革和财政监督的加强,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目标。
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当代中国财政政策的思考虽然中国的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要想在未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政府还需要细致地完善财政政策,实现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学习国际经验。
中国的财政政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经济的状况,而无法充分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模式。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一)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一)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一)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货币投放过量2.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膨胀趋势3.通货膨胀加剧4.金融秩序混乱5.产业结构失调6.财政困难加重7.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二)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1.加强税收征管,清理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一是强调依法治税。
①在继续做好国有经济单位税收征管的同时,加强对非国有经济单位税收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所得税的征管工作;②取消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和减免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的政策;③暂停审批临时性、困难性的减免税,减免到期的,立即恢复征税;④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不得减免;⑤未经中央政府批准的各类经济开发区,不得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⑥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决定对企业承包流转税;⑦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外商通过转移利润等方式进行逃税和避税的行为;⑧清理关税和进口工商税的减免;⑨改进出口退税征管办法,出口退税与出口结汇挂钩,严格执行专用税票、进货发票、出口报关单、收汇核销单等制度,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得给予退税。
二是整顿税收征管薄弱环节。
①大力清理拖欠税款,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②开展全国财税大检查,重点检查偷漏税、越权减免税和“两金”等方面的问题,对检查出来应上缴的财政收入,督促银行及时划解入库,不得占压应缴国库的财政收入。
三是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
鼓励居民个人购买国库券,要求原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做好代销工作,利用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结余购买国库券。
2.实行从紧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财政赤字3.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的过快增长4.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5.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一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各级政府财政的支出范围。
二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的收入。
[经管营销]第十章___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经管营销]第十章___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85c54004b35eefdc8d333b6.png)
2019/1/30
20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财思想: 1、针锋相对地提出补偿财政的理财思 想; 认为健全财政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其出发点和实际效果都是错误的。
2019/1/30
21
不可能: 当经济繁荣时,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必高, 即使税率不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自 动增加,同时由于失业率低,政府转移支 付支出也少,因此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 财政支出下降,预算上必然会出现盈余, 因此不可能保持预算平衡。
2019/1/30
9
2019/1/30
10
五、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指政府所制定的宏观 经济政策最终能够达到的目的。 各国政府一般追求的目标是: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 支平衡。
2019/1/30
11
六、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指某些财 政制度,这些财政制度对需求起着自动调节的作 用,因而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 1、累进的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经济繁荣时,收入增加,使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 得税自动增加。 经济萧条时,收入减少,使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 得税自动减少。
2019/1/30
24
在经济萧条时,预算上出现了赤字,要想 人为地保持预算收支平衡,就必需增加税 收或减少政府支出,其结果都会减少社会 的有效需求,使经济更加萧条,其结果也 必然有害于经济。
2019/1/30
25
2、补偿财政思想的主要原则: 逆经济风向而动: 在经济繁荣时,为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必须执行 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控制过度的有效需求。 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则必须执行放松性财政政策, 以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走向繁荣。 主张:以丰补歉,变传统经济学保持年度财政平 衡的思想为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做到财政平衡。以 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补贴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共34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学习单元34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学习单元34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实践流传着很多成功的故事,但失败的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
一、1992-2008年间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整1992-2008年,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并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政策倾向2008年后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各类严峻的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2010年为例。
(1)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10710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
继续代理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优先用于公益性项目续建和收尾。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以奖代补”范围,带动社会投资。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投资快速增长,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2)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巩固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
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继续执行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严格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
(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财政理论与实践

马斯格雷夫的现代市场财政观——《财政理论与实践》译介——《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是美国著名现代财政经济学家奠基人马斯格雷夫尽其毕生尽力而撰写的一部杰作。
该书共分八大部分三十四章.八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公共部门;配置、分配与公共选择;支出结构及相关政策;税收原则;税制结构;联邦财政体制;财政体制与稳定职能;国际财政问题。
这是一部以市场财政基础理论、美国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及国际财政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专著,同时又是一部体系严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明确的市场经济财政学教科书。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
该书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理论和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益的指导作用。
在这部著作里.马斯格雷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具体而又明确地阐述了其在现代财政各领域方面的观点。
一、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职能观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职能观是研究一切财政现实问题的基点。
他认为。
财政职能实际上就是公共部门的职能。
是公共政策即预算政策的职能。
同时也是预算政策的目标。
职能有很多,但主要有三大点即配置职能、分配职能和稳定职能。
所谓配置职能就是:如何供应公共产品。
所谓分配职能是指对收人和财富进行调节.其目的就是要使收入和财富分布状况符台全社会普遍所认为的“公平”或“公正”程度。
而稳定职能是指利用预算政策手段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合理稳定的物价水平、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稳定的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目标。
配置职能与公共产品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市场机制可以充分供应私人产品.但对于公共产品的供应,却难以发挥作用或者虽有时候能发挥作用,但作用极其有限。
①无论是从财政职能的定义还是从财政职能的数量以及各具体职能的内涵都有很大的区别。
公共产品的这两大特征决定着政府或者说公共部门必须介入公共产品的供应。
但是政府究竟应该供应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应该供应多少公共产品,又要求政治程序的介入,投票结果虽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偏好,但可以反映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偏好,不过也有一个条件,就是投票过程必须公正。
读《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感想体会

读《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感想体会读《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感想体会文章标题:读《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感想体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加今天的演讲,非常荣幸、非常激动,局党组倡导开展的读书演讲活动,目的在于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干部职工不仅在业务上合格,而且在政治理论方面也要有较高的水平,从而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奠定基础。
对此,我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借此机会我就学习《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金部长的《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财政政策的三次重大转型及基本经验。
众所周知,我国于1993年、1998年和20xx年分别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三个阶段,恰好实践了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几种主要形态,这是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首次使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起到了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效果。
《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将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有机地纳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经典理论框架之中,既有对经典理论的借鉴分析,又有对我国现实环境条件的深度结合,丰富和发展了财政政策理论。
金部长的《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芒。
全书在总结中国财政政策运用的丰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较多的财政政策理论新观点,无论是从实践检验或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科学性。
同时,该书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财政政策调控的四条基本经验,即:财政调控必须依据经济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这是财政政策作用的灵魂和关键;财政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推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必须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取得两大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财政调控始终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