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
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公共财政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共财政涉及到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活动,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基础设施投资等。
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
一、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主要包括政府预算构建、税制构建、财政体制构建等方面。
政府预算构建是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府预算构建应该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
政府预算的构建须根据财政收支平衡原则和节约原则,制定出能够真实反映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的预算报告。
好的政府预算构建应该体现合理的预算分配,使得财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税收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的构建应该遵循税制的公平性、效率性和适度性。
税制的构建应该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税收政策,实现税负公平的目标。
同时,在税收的构建中,也要考虑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制定出有效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财政体制构建是公共财政的大框架。
财政体制的构建应该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为出发点。
财政体制中应该加强政府监管能力,确保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市场资源进入到公共领域,实现公共财政的有效管理。
二、公共财政实践公共财政实践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财政监管等方面。
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预算管理应该以优化预算分配为目标,加强预算制度的完善,强化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确保公共财政预算的顺畅实施。
税收管理也是公共财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管理应该加强税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完善税收征缴管理,强调税收发票管理,确保税收的公正、合规性。
财政监管是公共财政实践中重要的环节。
若要实现公共财政收支的合理管理,必须加强财政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建立科学的财政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公共财政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公共财政理论
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的运用:
原则: 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萧条时期,社会需求不足,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萧条时期,社会需求不足,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松 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从而社会需求增大, ),增加支出 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从而社会需求增大,就 业扩大。 业扩大。 经济繁荣时期,社会需求旺盛,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紧 经济繁荣时期,社会需求旺盛,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从而社会需求下降, ),增加税收 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从而社会需求下降,通 货膨胀消失。 货膨胀消失。 具体运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 具体运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 经济萧条时期, 松政策( 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松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繁荣时期, 紧缩性财政政策) 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外部性类型: 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 外部经济 和外部不经济 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 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3)垄断(竞争失灵) 垄断(竞争失灵) 定义: 定义: 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 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 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或买者垄断,同上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 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或买者垄断,同上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 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 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 垄断类型: 垄断类型: 竞争性垄断; 竞争性垄断;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 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 封建性垄断。 封建性垄断。
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所有的政府收支完全归口于财政税务部门管 从社会成员那里筹措资金, 理——从社会成员那里筹措资金,然后,转手 从社会成员那里筹措资金 然后, 供给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活动经费, 供给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活动经费,而不让 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向自己的服务或管理对 象直接收钱、花钱。不论是税收,还是收费, 象直接收钱、花钱。不论是税收,还是收费, 抑或其它别的什么形式的收入, 抑或其它别的什么形式的收入,都要由财政税 务部门统一管起来。 务部门统一管起来。
公共财政理论的实践应用
公共财政理论的实践应用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公共财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公共财政理论的实践应用,并分析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经济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开支。
在公共财政理论中,公共支出被视为一种政策工具,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引导。
实践上,公共支出的合理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可以改善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
然而,公共支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的公共支出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进而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公共支出的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税收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对经济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实践是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税收制度理论方面,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基本原理和规定。
例如,纳税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承担相应的税收责任,税收制度应该公平合理,避免富人过渡负担或贫困人群承受不应承担的压力。
实践中,税收制度的设计需要针对具体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
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各有特点,但其核心目标都是通过税收调控经济,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税收制度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税收政策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激励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合规性。
然而,税收制度的实践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利用税收规避手段导致税收收入减少的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税收制度的不公平现象也需要引起关注,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三、债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债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政府借贷、债务偿还和债务风险管理等方面。
公共财政理论
税收的原则: 公平原则(能力公平与受益公平) 效率原则(经济效率与行政效率) 弹性原则 法治原则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向国家缴纳税款而承 受的收入损失和经济利益的牺牲。
按税收负担所涉及的范围分:宏观税收负担、中观 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 按照税收负担是否转嫁分:直接税收、间接税收负担 按照税收负担的真实度分:名义税收负担、实际税收 负担
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 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消费税的特点: 对应税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征收范围有选择性 征税环节有单一性 税率有较大差异 价内税模式
营业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 劳务、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 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的特点: 一般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 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 计算简便,便于征管
单式预算是将国家一切财政收支编入一个 预算,通过一个统一的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是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 汇集,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有联系 的收支对照表内。
经常性支出
经常性预算
经常性收入 复式预算
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预算 资本性收入
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及地方向中央 的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的返还或补助数额组 成。 地方预算由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组成,包括本 级各部门的预算及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上解的 收入、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返还或给予补助的数 额。
“如果你想了解联邦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干 了些什么,或者,在未来的一年里将要干些什 么,那么,你只要看一下联邦预算就足够了。” 【美】阿图 〃埃克斯坦
预算原则:
完整性 统一性 可靠性 年度性 ( 历年制、跨年度 ) 公开性
预算的分类:
公共财政理论再分析
公共财政理论再分析公共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理论,它能够有效地指导政府的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
该理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内涵日趋丰富和深入。
本文对公共财政理论进行再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财政理论包括政府财政、政府预算、政府债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政府财政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政府预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计划;政府债务是指政府为筹资而发行的债券。
这些概念构成了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框架。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公共财政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经济思想家亚当·斯密。
他提出了政府应该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教育等公共产品的观点。
此后,公共财政理论被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20世纪初,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理论和约翰·霍普金斯的平衡预算理论引领了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方向。
20世纪50年代,Albert Hart和Anthony Downs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
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观点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是因为市场机制存在失灵、不完善或者无法实现公共利益,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来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福利。
而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平衡、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公共财政理论的不足之处公共财政理论作为政府财政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公共财政理论往往仅仅关注财政收支平衡而忽视了财务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其次,公共财政理论仅关注直接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税收和福利政策制定的引导和监督不足。
参考文献1.薛可夫、马光远.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王思宇.公共财政:理论与现实[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周舟、张夏.公共财政政策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以上就是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再分析,希望能对广大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理论指导,以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
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财政的收支、政府部门的管理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公共财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是纳税与开支的平衡。
纳税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通过纳税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开支则是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的投入,可以通过开支来实现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等目标。
但是只有纳税与开支的平衡才能保证公共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理论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财政监管和政府部门管理。
资源配置主要指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收入分配与财政监管涉及到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政府通过财政监管来规范经济活动。
政府部门管理则是指政府部门对于自身的管理和规范。
二、公共财政的政策分析1. 宏观经济调控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这包括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减免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是把握好度、时机和力度。
2. 公共服务保障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于民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3. 财政监管财政监管是政府对于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市场的监管,规范经济运行,防范各种风险。
4. 政府部门管理政府部门管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推动改革。
政府部门的创新、服务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公共财政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对于当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公共财政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财务公共理论知识点总结
财务公共理论知识点总结财务公共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如何使用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全民福利提升和经济稳定。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财政公共理论知识点对于金融领域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1. 税收理论:税收是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渠道,税收理论包括税收的目的、税基的选择、税率的确定等内容。
2. 支出理论:政府支出的目的、原则、规模等都是支出理论需要考虑的内容。
3. 财政均衡理论:财政均衡理论主要研究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包括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的形成原因、影响和控制方法。
二、财政监督和评估1. 财政监督理论:财政监督指对政府管理财政活动的行为、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
财政监督理论主要包括对财政行为的监督、财政预算的监督等内容。
2. 财政评估理论:财政评估是政府对自己的财政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财政评估理论主要包括评估目的、方法、手段和内容等。
三、财政体系和制度1. 财政体系理论:财政体系是指国家在财政管理上的具体运作方式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财政体系理论研究国家财政运作结构和规定,包括国家财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划分、财政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执行程序等。
2. 财政分权理论:财政分权是指国家与地方在财政责权、财政收支、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分权关系。
财政分权理论研究中央与地方如何在财政上协调和处理竞争关系的问题。
四、财政激励与约束机制1. 财政激励理论:财政激励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以激励和引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履行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目标、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
财政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激励政策、激励对象和激励方式等内容。
2. 财政约束理论:财政约束是指政府之间或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在资源分配和使用中的制约与制衡,包括政府间财政约束和政府与市场主体约束等内容。
公共财政学理论和主要内容
3、财政分配是广义的分配,它不仅是收入的分配, 而且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 4、财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履行其其职能满足全 社会的的公共需要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1、财政公共性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而国家, 不仅具有阶级性,更是凌驾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 的力量,它不拘泥于微观主体的私利,而是服务于 各微观主体,为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要提供财力, 配置资源。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治国之道。要通过研究财 政活动研究这些财政活动所反映出的规律、 规则、本质。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具体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上, 研究各种财政活动、项目、行为的依据、目标、特点、 影响、及其制度、规则、政策安排中的规律性问题。
三、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科,我国的财政学正在向公共财政学转变。即将政 府作为公共部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早期公共财政学 现代公共财政学
经 济
付 公共
市场
运 行
产品 要素支付
图
要素
政府与一般经济实体的区别
首先,政府规模巨大,无论其收入还是支出的活动规模都 大大超过一般经济实体。 其次,政府具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 迁破其他实体服从他的意志。 第三,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是个人或某部 分人的,而是社会公众的。 第四,政府的行为目的应当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 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
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财政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结构开始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私有制逐步产生,分裂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奴隶主 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组织的一切暴力机关构成了国家, 实行对奴隶的剥削。
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
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公共财政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贯穿国家治理、宏观经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
在公共财政领域,学者们对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充满了热情,评论、研究层出不穷。
本文主要对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进行综述,旨在对公共财政研究的脉络、现状和趋势进行探讨和总结。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斯密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经济,实施公共支出和税收政策,以促进全体国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公共财政理论也不断发展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继崛起。
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围绕着经济效率、公平分配和政治经济学三个方面展开。
其中,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主张政府要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实现经济效率优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公平分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在新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福利经济学等新兴领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此外,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发展也为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内容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支、公共支出、税收和政府债务等方面。
其中,财政收支是公共财政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涉及到政府财政的基本运作过程,包括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用途、调节与管理等方面。
公共支出则是政府财政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环保等多方面的公共支出。
税收是公共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干预市场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债务则是政府财政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关乎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
同时,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还包括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方面。
政府在执行财政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财政政策的效应和成本,还要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公众意见和反应等因素。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的概述公共财政理论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
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
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
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财政公共性的实质内涵公共财政的要义本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逻辑起点,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实质内涵。
应该说,法治性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也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尚存不足。
其实,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阿罗不可能定理已经鲜明揭示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函数。
再民主的预算和再有效率的投票制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也只能是按多数票规则来进行,由此必然产生相应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表明的财政的阶级利益、新制度经济学所表明的国家本身可能存在的悖论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同样表明了种种政府失效以及可能存在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甚至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
因此,所谓公共财政从其结果而言必是不公共的,国家天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场所。
布坎南曾区分了功能层次和立宪层次的公共选择,前者按“少数服从多数”而后者按“一致同意”规则作出集体决策。
“民主在规范的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立宪观点”、“只有从立宪层面上看,‘公共利益’才变得有意义”。
因此,对我国公共财政而言,不能希冀在所有层面上实现公共性,其法治的实质只能是重在立宪层面的规则约束,即要注重决策规则本身的法治性建设。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在西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十分古老但又永新的话题,但从一开始财政手段就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但公共财政并不是市场经济出现的那一天产生,与市场经济严格对位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市场,但是具体哪一天算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并非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理论与政府支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理论与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使用财政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其中,财政支出是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公共利益进行的支出活动。
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财政理论对政府支出的目的、范围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的支出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2.公平原则公共财政理论强调政府支出应该追求社会公平。
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调控,减轻贫富差距,推动资源再分配,使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财富更加平衡。
3.稳定原则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政府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支出,刺激需求和就业增长;在经济繁荣时适度减少支出,避免过热经济现象的发生。
二、政府支出的分类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政府支出可以分为经济支出、社会支出和管理支出三大类。
1.经济支出经济支出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而进行的支出活动。
经济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持、科研发展等,旨在推动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创新。
2.社会支出社会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民生福利、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而进行的支出活动。
社会支出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旨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管理支出管理支出是指政府为行使行政职能、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管理服务而进行的支出活动。
管理支出包括政府机构运行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等,旨在保障政府正常运转,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三、政府支出的影响政府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1.经济影响政府通过经济支出来刺激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支出,并引导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支出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
关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公共财政的理论观点展开综述。
引言部分概述了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在依次探讨了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和财政平衡等内容。
结论部分强调了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公共财政理论观点的综合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公共财政制度运行规律的认识,为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公共财政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系,以促进公共财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财政、理论观点、概述、研究意义、基本理论观点、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负债、财政平衡、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公共财政概述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机构通过税收和开支来管理国家的财政活动的一种体制。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税收、支出、借贷等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公共财政的运行涉及到国家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和财政活动等方面,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财政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税收来收取国民的财富,并通过支出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求,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共财政概念的发展和实践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实践已经深入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财政活动和资源调配也逐渐趋于相互交融和互动,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公共财政是国家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收支、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等方面。
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公共财政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一就是可以由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其效用。
二是公共产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一一就是无法将任何人排除在受益的行列之外。
此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分割性。
它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3、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该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分配公平的目标。
该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付,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要实现财政的稳定功能,必须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其中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二章、公共财政支出1.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2.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提供公共秩序产品,主要包括行政司法和国防,外交等内容。
这一支出内容体现的是政府的传统政治职能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内容。
财政基础知识讲座--公共财政理论
一、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含义
2、我国财政的发展 我国公共财政概念的提出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的。计划经 济时期,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大部分社会资源通过政府收支进行 分配,形成了生产建设型财政。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 断调整,财政运行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之后,为了一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1998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任务。
财政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讲 公共财政理论概要 2010年3月
一、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含义
(一)财政 含义:财政是政府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并对收支进行管理的一系列 活动。简言之,财政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财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是国家政权活 动的重要枢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财政视为“庶政之母”。 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也决定了财政的基本形态,财政形态反过 来又固定、完善并改变着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从古至
今,财政大体上经历了原始财政、家计财政(皇家财政)、生产型
财政和公共财政等几种形态。
一、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含义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政治范畴,联系着政治和经济两在 领域。一方面,财政运行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层次、一个侧 面。另一方面,财政作为政府的收支活动,是发行政府职能、实现社 会管理的重要物质手段和机制保障。 财政现象古以有之,中国官方第一次用“财政”一词是1898年“戊 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书中提出。民国政府成立时, 第一次将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称为财政部。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
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 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 内容。 3、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 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 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 系。而政府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 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4、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 员的工资、津贴、资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 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
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理论
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政府如何收入、支出和管理财政资源,以及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公共财政理论包括了诸多概念和原则,如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负债、赤字等。
本文将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概念,并展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征税、收取各种费用和国际贸易等途径所得到的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关税、资本利得税等。
财政收入是支撑政府开展各项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同时也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制定税收政策和优化税制结构,政府可以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资源投入。
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国防等。
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
财政支出的管理需要遵循经济合理性、社会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
政府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财政收入水平,科学制定财政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避免出现浪费和财政赤字。
三、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状态。
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当通过收入的适度增长和支出的合理控制,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
财政赤字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大于收入,需要借款或印钞来弥补。
连续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负债负债是指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而借入的资金。
负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两种形式。
内债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方式从国内借款;外债则是指政府从国外借款,如发行外债、向国际组织借款等。
合理使用借款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政府应根据发展需求和还款能力,合理安排借款规模和期限,并确保借款用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理论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当前还存有很多理解上的误区。
只有澄清这些理解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所以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
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理解,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
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对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
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
但市场失败的存有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有的。
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
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
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
财政采用模拟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
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
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实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实行约束和规范。
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如何准确理解公共财政上述公共财政的简单定义中,实际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这里的分配指广义的分配,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最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有,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
公共财政则着眼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公共财政不应该成为超越市场的力量去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
2.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
有需要就要有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供给途径就构成了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
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成员个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则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不能够超越市场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够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
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公共财政作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核心也是要解决效率问题。
从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说到底也是提升经济活动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产效率或X-效率。
配置效率指的是资源根据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约束线配置,从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都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
从实践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问题:公共部门是否生产选民所需要的服务(公共支出)水平和组合?选民在政治市场上是自主的吗?谁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从供给方来考虑的,指的是公共财政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术以最低成本生产公共物品。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得以实现。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
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二是指公共财政活动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也应立足于非赢利性。
政府向社会成员征收收入只应以补充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
通俗说法就是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及相对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
“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动的行为准则。
“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5.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实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
当然这里的“法”是民主基础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义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
通过民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真实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
阿克顿曾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
既然国家(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而被社会成员委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那么有效防范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滥用权力损害社会成员利益就成了社会公众最注重的问题,而唯一的途径就在于政府行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财政活动法治化是关键。
所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不但仅是从“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缩减财政支出供给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政府自身行为规范化入手,推动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法治化。
三、澄清理解误区创建我国公共财政客观地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对建立公共财政存有着理解上的误区。
澄清这些理论理解上的误区,才有利于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
当前存有理解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政府)财政。
这种误解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了财政的共性,而没有看到财政的特性。
的确,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模式,财政从来也都是国家财政,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的财政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财政的职能及实现机制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财政一般”中显示出“财政特殊”。
如果说“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财政从来都是国家财政”,实质上是否认了不同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财政的特殊性。
照这种观点,也就不存有中国财政适合市场经济要求转轨——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
准确的理解理应是,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具体类型或模式,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合的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论”是对“国家分配论”的否定。
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财政的类型(模式)同财政的本质混淆在一起。
“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公共财政论”则强调的是财政的类型或模式,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强调的是财政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作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应按社会公众的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实行。
所以,搞公共财政并不是否定财政的本质,而是要求国家财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地改变具体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并没有否定国家财政。
3.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国家财政的“阶级性”。
这种观点的误解在于把“公共性”与“阶级性”看作了完全对立的两方面。
实际上,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国家财政的“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并不等于否认财政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合的一种财政模式,其根本特征即是“公共性”,而阶级性寓于“公共性”。
公共财政通过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阶级性”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公共财政这个工具补充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为私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创造共同的外部条件。
例如如果没有公共财政实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阶级将因基本生活无法满足而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萎缩,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萎缩的致命后果。
所以,公共财政实行收入再分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为私人资本更好地剥削创造共同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阶级性”通过“公共性”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因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公共财政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得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体现,从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4.公共财政就是与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相对应的“吃饭财政”。
这种理解的误解在于把财政类型的两种不同分类方式混在一起。
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
“生产建设型财政”则是按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的大小来划分的财政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吃饭财政”,即经济建设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大,就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反之,则是“吃饭财政”。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大致为我们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安排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提供了定性参考,但具体比重则要视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
所以搞公共财政不是说财政不安排投资支出,只安排政府自身的“人吃马喂”即退回到“吃饭财政”。
搞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需要,从而通过财政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两种机制各自的优势,尽可能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全社会成员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