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合集下载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建立清晰的规章制度学校和家庭要建立清晰的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学校和家庭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统一的,不能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在规章制度中,应该明确给学生制定行为标准,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获得认可和奖励。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逐步养成的。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追求进步。

三、学校与家庭共同培养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班会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引导孩子从实际行动中认识错误。

四、及时奖惩措施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得到及时认可和奖励,也需要及时的惩戒措施。

学校和家庭应当处理好奖惩措施的比例,合理设定奖惩标准,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得到认可,以及会面对怎样的后果。

五、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

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学生持之以恒的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在不断的努力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懂得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逐步形成自我规律性行为。

最终,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人生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能对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源自于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和鄙视的。

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

这些规章制度应该涵盖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课堂纪律、社交礼仪、体育活动、图书借阅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学生的好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对不良行为给予相应的批评和惩罚。

这样,学生才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后果,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的引领和示范。

只有自己首先遵守规章制度,才能要求学生遵守;只有自己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要求学生去模仿。

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典型事迹宣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激发他们内在的良好行为习惯。

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公益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的快乐,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

以下是一些方法,有助于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

这种环境应该是安全、热情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这将鼓励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社交活动等,来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其次,为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建立清晰的规则和期望。

他们必须明确地传达规则和期望,以确保学生理解和遵守规则。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在校园中表现良好。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制定和传达清晰的规则和期望,并确保学生和家长都了解其中的内容。

3. 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一个开放、包容和理解的心态,以便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优势。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地引导他们,以达到他们更好地理解规则和期望的目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理解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 使用积极情绪的语言和行为使用积极情绪的语言和行为可以激励学生,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赞扬他们的良好行为,提供给他们反馈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践良好行为。

良好的行为成功地实践后,为学生提供奖励也是很必要的。

5. 给予学生公平、合理和适当的惩戒学生向恶劣方向发展时,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惩戒必须适宜,公正和合理,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恰当的惩罚可以确保学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和责任感。

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惩戒的方法以便最大程度地消除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保持安全和积极性。

科学,透明和公正的过程可以确保惩戒的实效性并防止不当惩罚的发生。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榜样示范:教师和家长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榜样。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让学生能够模仿和学习到正确的行为习惯。

2. 清晰明确的规范:学生对于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教师和家长应该向学生明确告诉他们应该具备哪些行为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反复强调和提醒。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更好地去培养和坚持好这些习惯。

3. 正确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这种正面的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继续保持和发展良好习惯的动力。

4.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从中学到经验。

5.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的环境对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等。

6.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具备责任感和自律性。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7.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的。

教师和家长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并且明白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遵守规范和道德的意识,更好地去发展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未来成功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将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 提供明确的期望和规则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提供明确的期望和规则。

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确告知学生他们希望看到的行为,并建立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

这些规则和制度应当简明扼要,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导。

同时,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以鼓励学生模仿并遵守这些规则。

2. 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生成长过程中,正面的激励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使用各种激励机制,例如表扬、奖励和特权等,以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

这些激励机制应该与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兴趣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建立正面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提供安静、整洁和有序的教室,以及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专注力,减少干扰,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4.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这包括理解学生的个人困难和挑战,鼓励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资源。

5. 促进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分享学生的进步和困难,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另外,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和会议,以增加与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和互信。

6.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参与社区服务项目。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点之一。

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自立和自信。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长时间的生活在学校中,因此教育环境的建设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班级要充满欢声笑语,老师要始终保持亲和力和教育力,让学生感受到皆大欢喜、一起进步的快乐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接受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给予正确的行为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在思维和行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身作则”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老师要示范良好的行为、言语和态度,让学生看到并仿效。

“说做一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正确的行为,在重要时刻让学生真正体会“讲道理”的实际意义。

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行。

三、注重角色塑造学生在接触社会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面对众多的选择和诱惑,很容易被引导走偏。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要重视角色塑造。

班级里应该有榜样,如班长、优秀生等。

老师应该对班里的这些学生进行认可和激励,并对他们在班级中的示范作用加以强调。

争取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观念,形成积极、宽容、自信坚韧、文明礼貌等优秀的品德形象。

四、建立奖惩制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给予奖励和处罚,学生将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集体中崇尚科学、制度、纪律,激发出学生自主、自控、科学发展的潜能。

奖惩制度的设置要满足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需要,既不能网开一面,也不能过于严厉,同时,奖惩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奖励和处罚。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的长期任务,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正确的行为引导,注重角色塑造,建立奖惩制度等等,通过互动式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自我未来的风采。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了确保训练的效果,还需要进行检查评比。

定期检查学生的行为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同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惯。

可以设置“好惯之星”、“优秀班干部”等评比活动,让学生互相激励,共同培养良好的行为惯。

二、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惯。

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良好行为惯的榜样。

1、言行一致。

首先,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

不能只口头上要求学生养成好惯,而自己却不遵守规则,甚至存在不良惯。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我们的身上看到良好的榜样。

2、引导学生。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引导和开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寻找改正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积极性。

3、与学生交流。

最后,我们要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好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惯至关重要。

我们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1、创设有利条件。

首先,我们要创设有利条件。

比如,在教室中设置醒目的班规班训,让学生时刻牢记自己的行为要求;在校园中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在食堂中设置就餐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惯等等。

这些有利条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严格管理。

其次,我们要严格管理。

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惯。

3、营造良好氛围。

最后,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还能够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未来的人生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明确行为规范和期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明确行为规范和期望。

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制度,并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些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讨论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做到。

通过明确规范和期望,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更好地遵守和践行。

二、树立榜样和正面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积极践行规范。

家长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给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

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面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愿意去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亲近友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通过关心和关注,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对待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和措施。

例如,学生容易迟到,可以与学生商量制定迟到次数和时长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制定个人化的行为计划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激发他们主动改进不良行为。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发展和成功的基石。

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行为模式,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榜样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教师应积极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责任心和礼貌待人的态度,让学生学会模仿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准时上课、认真备课、规范整理教室等,以此来影响学生形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学生对于规则和期望的明确性有很强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让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这些规则和期望应该包括学生在教室中的行为、课堂作业的要求、小组合作的规范等内容。

规则和期望应该被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并配以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提供正向激励正向激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公开表扬那些遵守规则、勤奋学习的学生,并给予他们一些小奖品或特权。

这样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进而促使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四、建立学生参与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学习改进。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及行为习惯方面的反馈交流,鼓励他们互帮互助、互相学习。

此外,可以引入同伴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和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对良好习惯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有序、温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意愿和意识去养成良好习惯。

这包括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大积极的影响。

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

我校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很多好做法:1、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从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我校的班主任们就会着重观察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到教室后首先要打扫卫生,细心观察学生打扫卫生是否积极,谁在无动于衷;全体同学做好后,还要进行,认真观察谁在自我介绍时表情自然、言语通顺、吐字清晰。

最后对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对衣着得体的,打扫卫生积极的,自我介绍时表情自然、语言流利的进行及时表扬,对着装不符合要求的、打扫卫生不积极的及时指出问题并令其及时改正。

对自我介绍时表情不自然、言语不通顺的要进行适当鼓励。

让学生们认识到,班主任从一开始就在关注他们的言行。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从一开始趁坏习惯还立足未稳,及时进行纠正,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2、注重养成的循序渐进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要有耐心,有条理,有思路;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定不能囫囵吞枣,半途而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班主任老师们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

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

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

“细节决定成败,”坚持从《官坊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中的日常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班级的秩序和凝聚力。

本文将从积极引导、关心学生、激励与奖励、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方面,探讨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 积极引导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

首先,班主任应明确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解释。

班级规章制度应包括学习、纪律、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够激励学生自觉遵守。

其次,班主任应利用班会、主题班会等形式举行一些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念。

2. 关心学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班主任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同时,班主任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

通过关心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3. 激励与奖励激励与奖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

班主任可以设立一些小组活动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机制,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例如,每周评选“文明之星”,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生”等,这些措施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

4. 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学生的行为习惯既受到学校的教育影响,也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班主任应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理念,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计划。

此外,班主任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争取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文将针对这一话题,探讨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让学生知道在校园中应该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规定每日按时到校、听从老师安排、尊重他人等。

这些规则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自己树立良好的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这些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例如,老师可以保持课堂的整洁,准时完成任务,对待同事和学生友善等。

三、开展卫生和环境教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卫生和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清理教室、校园的垃圾,参与植树活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意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四、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老师可以制定奖励和惩罚制度,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奖励,如表扬、加分等。

同时,也要设立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学生明白不良习惯会带来的后果。

奖励和惩罚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培养良好习惯。

五、与家长合作老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共同制定行为习惯的目标和计划。

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培养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提供个性化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需求,老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良好习惯。

七、灵活运用教育资源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模范学生的家,让学生感受到良好习惯的积极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更能够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生们会模仿他们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家长和同学。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首先要做出一个好榜样。

老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家长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二、正面的激励正面的激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

学生往往会在得到认可和肯定时产生积极的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奖励。

无论是在学业上的进步还是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和成果,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严格的规范严格的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

学生需要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设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处罚,确立严肃的纪律观念,让学生知晓什么是不被容许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自律是指学生自己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不受外界干扰,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行为。

要想培养自律意识,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逐渐培养起自觉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从而形成自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五、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家庭应该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共同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功,还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树立榜样教师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力。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们应该展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守时、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只有教师自己做到了,学生才会有动力去模仿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向学生解释清楚。

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学校可以规定准时上课、着装整齐、禁止吸烟等。

这些规章制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培养自律意识自律是良好习惯的基础。

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设立自我监控机制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课外辅导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时,应该学会主动解决。

学校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六、与家长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孩子的行为准则并互相配合。

定期举办家长会、家访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情况,互通有无。

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还和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自觉的行为规范。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养成良好行为的基础,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 学校应该强化课程中的习惯教育,建立具有个性特色的习惯教育体系,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导入,联合家校共同实施。

2. 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获得奖励,和被表扬的成就感,进而形成养成良好习惯的正向循环。

3.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合作,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指南,让学生了解那些行为是违反自身行为规范的,以及一些好习惯的意义和目的。

二、重视行为的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保证学生良好行为的重要方面。

学校对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1. 学校越早越好的建立一份行为规范的章程,让学生有在学校内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犯规的行为。

2. 每个学生自学习以来,他们和家庭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着重点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行为规范教育的个性化方案。

学校可以选择传统的主题式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如:(1)道德巡游活动;(2)红领巾签名宣誓仪式;(3)争做文明市民;(4)道德竞赛等。

3. 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这些措施告知全校学生,让学生知道犯规的行为是会有严厉的处罚。

三、活跃“行为模式”,发扬积极行为习惯教育中,积极模式和被动模式同样重要。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活跃”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

1. 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社会公德心。

2. 学校应该鼓励和表彰那些在学校和社会中展现的积极行为习惯,同时也应该鼓励那些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的同学,让这些学生成为团体中的模范。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更能够促进整个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有:一、注重榜样力量榜样力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榜样,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模范和引领。

学校也可以邀请社会上有良好行为榜样的人士来给学生进行讲座或分享,通过身边的正能量榜样影响学生,激发他们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愿望。

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是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特质,教师和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要求学生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通过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律和生活自律,让学生在班级和校园中养成自觉守纪、自尊自爱以及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自律训练、自我管理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律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自律行为习惯。

三、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学校要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校行为上的准则和规范,明确学生在学校行为上的准则和规范,指导学生明白自己在校园内应该怎样行为,怎样做事,怎样对待他人。

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及时给予学生行为上的正面激励或者负面惩罚,以此形成规则意识和奖惩观念。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同时也要严厉打击学生的不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受到奖励或者惩罚。

四、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鼓励学生为班级和校园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行为管教措施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制定有效的行为管教措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本文将探讨几种行为管教措施,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建议。

一、正面激励正面激励是一种行为管教方法,通过奖励学生的良好行为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鼓励积极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在班级中设立积分制度,学生在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和积极参与活动时可以得到积分。

积分可以用于换取小奖品或特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表彰学生的优秀表现,公开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行为规范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另一种有效的行为管教措施。

学生在知道应该如何行为的前提下,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室内,教师可以制定几个简明扼要的行为规范,如“保持安静,专心听讲”、“友善待人,互相帮助”等。

然后,教师需要花时间与学生一起详细讨论这些规范的具体含义,并与学生达成共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遵守这些规范,当学生违反规范时,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

三、积极引导积极引导也是一种行为管教方法,通过情感调适和亲身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可以设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行为的后果。

例如,在处理冲突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冲动的一方和冷静的一方,并引导他们思考冲动行为和冷静思考的结果有何不同。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并从而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个别辅导有些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个别辅导就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需求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会有拖延症,一直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可以与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讨论,了解他们为什么拖延,并共同制定确切的计划和目标,帮助他们逐步改掉这个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5篇)如何培育同学良好的行为习惯篇1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句谚语深深地渗透了现代教育德育主体模式的理论;即培育同学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参加社会生活的力量。

在这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真实的体会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的重要性。

我认为班级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形不成优秀的班集体;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会有似锦的前程。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粗浅的实践。

1、明确要求,制定打算。

要求事实上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努力的方向。

做任何事情,假如没有一个要求方向,那么行动就是盲目的。

从高二班级上学期开头,我依据文科考试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在写字的特点,结合班级同学状况,从宏观上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写一手美丽的钢笔字;一年之后单科成果。

总分上一个新台阶;争做一个六好文明班。

为了到达这个要求,我首先组织全班同学学习政教处颁发的《甪中同学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然后让同学自己明确要求,制定详细,明确的阶段性打算。

这样在理论上就有了一个纲,在行为上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柯生灿同学不仅制定了具体的学习打算,还针对自己的字迹难认这一状况制定了练字的打算。

他首先打算将字练得老师同学能够认清,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字练得干净美观。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他的字写得又快又好,卷面常常被老师评为样卷在全班展览。

2、加强监督,准时反馈。

中同学天性好玩,好动,打算制定了,经常不能落实,这就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落实划是个关键。

对整个班级,我实行的是量化评估制,依据班级组制定的评估细则对同学的日常行为进行催促,一周公布一次,对每个同学我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

让同学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学习任务,发觉失误,马上实行有效措施补救。

四零三寝室在开学时是个比较差的寝室,开学第一周班内评估得了倒数第一。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是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的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与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和指引。

二、树立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行为上做出一个好的榜样给学生。

教师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的权益,学生会从中受益,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三、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应该具体明确,让学生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这些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明白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积极引导与激励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引导与激励的方式。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

同时,对于不良行为,教师也要及时指出,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引导。

五、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一味的灌输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来感受和体验。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六、开展行为规范培训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开展行为规范培训课程。

这样的课程可以包含一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

七、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鼓励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协作互助。

通过良好的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氛围,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杨敏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

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
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

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

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

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

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

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

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

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
金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

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

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

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

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

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看到水龙头没拧
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

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

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

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

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

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

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

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

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

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

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
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

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