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精)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死亡或残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抗凝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将就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一、抗凝治疗的基本原理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细胞的损伤甚至坏死。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血小板的凝聚能力来预防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而抗凝药物则是通过影响凝血酶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栓的形成,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二、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形成。
目前,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已经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并减轻脑部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从而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2. 高危因素患者:一些患者由于身体状况或疾病因素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患者适宜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 二次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脑卒中的患者来说,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二次发作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虽然抗凝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1. 用药选择: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在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首选药物;而对于其他高危患者,也可以选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 用药监测: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用药监测,包括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者阻塞所导致的脑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细胞缺氧、缺血和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据统计,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是造成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抗凝治疗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防止血栓形成或者促使原有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保护脑血管、减轻缺血性损伤、预防脑卒中再发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抗凝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下面将对这两种抗凝治疗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药物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药物。
抗凝剂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它们通过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降低血液的凝血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减少血栓形成。
而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以溶解原有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这些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的应用,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的再次闭塞,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风险、治疗效果不稳定等。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手术治疗成为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方式。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血管血栓机械地去除或溶解,一般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而外科手术则是通过实施动脉旁路术、颅内血栓切除术等方式,直接清除脑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清除脑血管内的血栓,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恢复功能。
对于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重症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
阳性结果入选条件: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发病24h内方案:①阿司匹林 75mg/d×90d②阿司匹林 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 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 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阻塞引起的脑部缺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致残和长期护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凝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常用的治疗策略之一,其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或促进栓子溶解,从而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梗死的程度。
抗凝治疗有多种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来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动,从而预防和解除血栓。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它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
肝素的治疗起效迅速,但需要持续监测血凝指标,控制用药剂量。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的治疗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治疗周期较长。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它们具有起效迅速、用药方便、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抗凝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或活性,达到抗凝的效果。
抗凝治疗还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来实现。
机械治疗主要是通过机械器械的作用,来清除血栓或重建血管通畅。
常见的机械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溶栓、血栓抽吸和血管成形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恢复缺血灶的血流,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出血等副作用,特别是在大面积脑梗死或者高龄患者中。
在选择抗凝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治疗风险大于收益的情况。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
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I S急性期抗栓治疗1、静脉溶栓【推荐意见】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推荐意见说明】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2、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推荐意见说明】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3、抗血小板治疗【推荐意见】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4、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5、降纤治疗【推荐意见】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1、非心源性【推荐意见】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推荐意见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2、伴房颤的IS【推荐意见】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推荐意见说明】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3、其他心源性IS【推荐意见】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头痛、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等。
抗凝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血栓形成,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治疗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治疗原理抗凝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来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抗凝药物可以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延长凝血时间,使血液变得更加稀薄,减少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还可以防止已有的血栓进一步扩大,减少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抗凝治疗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改变血液的凝血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保护脑部血管的健康。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抗凝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对于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所不同。
在确定是否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等因素。
适应症:一般来说,对于体积较大的脑梗死,以及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有明显血栓形成的患者,如心房颤动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等,也适合使用抗凝药物。
禁忌症: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胃溃疡、消化道出血、严重肝病患者等,禁止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有器质性血栓形成患者,如颅内出血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使用抗凝药物。
三、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抗凝药物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1.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抗凝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同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与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最适合的药物选择。
2. 用药方法: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能随意更改。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杨雪.王德任.刘鸣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0.01.0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5006,2017YFC1308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0923);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2018SCUH0066);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项目(2018HXFH041)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王德任,Email :wangderen@专家简介:刘鸣,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主任、华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在英国爱丁堡、伦敦及牛津等大学研修脑血管病循证防治2年。
先后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及脑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委及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世界卒中组织(WSO )理事及会士(Fellow of WSO-FWSO ),世界卫生组织脑血管病工作组委员,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 中心副主任等。
在脑血管病规范化与个体化诊治循证研究领域特色突出。
引进循证医学,是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 中心创建人之一。
长期系统研究中国卒中患者特点,探索和推广了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循证制定方法并牵头制定多部。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2014版。
参加WHO 脑血管病报告撰写及国际疾病分类(ICD-11)修订。
负责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0余项。
发表论文250余篇,SCI 收录140余篇,包括JAMA ,Lancet Neurology ,Stroke 等期刊及ESI 高被引论文等;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神经内科学》。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8个奖项;任《The Lancet Neurology 》等4种SCI 期刊编委及国内多个核心期刊副主编或编委。
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四川大学“德渥群芳”育人文化建设标兵团队、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卫生计生首席专家及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血栓或动脉阻塞导致脑部缺血,造成脑功能暂时或
永久性损害的疾病。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下缺
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通过抑制血液的凝结和促进血液流动,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进一步脑部缺血
的形成。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中,通常采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下
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类药物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防止血液中出现血栓,从而预防血栓性脑卒中的发生。
氯吡格雷作用类似于阿司匹林,但
更强效,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高危病人或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可以优先选择氯吡格
雷进行抗血栓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和肝素。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
的形成和活性,起到抗凝作用。
肝素是一种注射用的抗凝药物,作用方式类似于华法林,
但作用更迅速,更适用于急性期的治疗。
抗凝药物的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其他并发症等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治疗虽然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但也带来了出血的
风险。
因为抗凝药物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使得出血的风险增加。
在使用抗凝药物的过
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确保患者在有效治疗的不引
发出血事件。
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治疗策略
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治疗策略综合治疗策略是缺血性脑卒中管理的关键。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供氧不足和血液循环受阻,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早期干预和全面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治疗策略。
一、急诊处理1. 到达医院:当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迹象时,就应该立即就近前往急诊科,并且告知医生他们所遭受到的颅脑损伤情况。
2. 详细评估:来到急诊科后,医生会进行详细评估以确定发病程度和定位原因。
这包括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行动能力和神经系统功能。
3. 快速判断:通过使用快速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凝块分析、心电图、头颅CT扫描等来快速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二、药物治疗1. 溶栓治疗:在临床上,激活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
这种药物能够促进血栓的溶解,从而恢复和保护受损脑部神经功能。
但是,溶栓治疗有时间窗口限制,通常要求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
2.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以预防血液凝块的形成和进一步脑梗死。
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常被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3. 抗血小板治疗: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发作。
三、介入手术1. 血管成形术: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例如颈动脉流入性斑块或狭窄引起的相关缺血事件,则可以采取颈动脉成形术来恢复头颈部血流供应。
2. 血管内溶栓术: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手术将药物直接送达至堵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
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较少副作用。
四、恢复与康复1. 早期启动康复训练:在稳定后,就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康复,以便促进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心理支持:脑卒中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团体等资源,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3. 家庭协助:脑卒中治疗不仅需要医疗团队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应用及评价
抗凝剂, 发现治疗组的颅内出血率并不比单用 rtPA
组 的颅 内出 血率 高, 并且病 人恢 复 的结 果较 满 意。
【 作者简介1成亚琴(1971 一 , 启东人, ) 女, 主治医师、 硕士
心源性栓塞性 卒中 抗凝药治疗心源性脑栓塞
的效果肯定 , 对每个怀 疑为 心源性脑 栓塞 的患者均
原因不明性 梗死 尽管 缺乏明 确的栓 子源 但 在理 论上依然倾 向于诊断为栓塞。新兴 的技 术得出
落, 期复发风险可能与潜在的心脏疾病有关。例 早 如, 项研究「 发现, 一 ‘ 。 〕 在有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修复
应给 予足量抗凝药以防止再栓塞。 尽管 梗死急性期
抗凝治疗很可 能导致 出血, 多 但 专 家认为 再发栓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7 年,月第4 卷第3 期 1 N a l N eur eammhabil, S ept- be, 2007 , W . 4, N o.3
塞的危害程度要比出血更严重。早期研究提示, 在
中 的 应用 进 行 综 述 。
抗凝 治疗 的应用 及评价
进展 性卒 中 进展性卒 中是指发病后 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 在 48 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内逐 渐进展 或呈 阶梯式 加 重。 进展性脑 梗死 的发病机 制主要为血栓继 续发展或再
抗凝剂使 用的历史 、 现状
最早在 1941 年由Hedeniu。 将肝素用于脑卒中
审校
226001 )
血液中存在一 套相互 拮抗 的凝血 和抗凝 系统 ,
因抗凝治疗并不能使 闭塞的动脉再通且早 期抗凝治 疗脑梗死 的时间 尚无 统一 的意见 , 在治疗上仍 然 故 采用治疗个体化 、 化的原则。 经验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1. 引言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概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通过抑制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血栓形成,从而减少患者的脑部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预凝血系统,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从而降低血栓再栓塞和脑梗死的风险。
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行性恶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等。
抗凝治疗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等,需要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全面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剂量和方案。
在实施抗凝治疗时,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剂量不当、饮食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确保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脑部损伤和并发症发生。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阻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栓形成是引起脑血管堵塞的主要原因。
抗凝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的形成。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以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干扰凝血酶的生成和功能,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2. 抑制血小板聚集:一些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过程。
3. 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抗凝治疗还可以改善血液的流变学特性,使血液流动性增加,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通过不同途径来抑制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来预防或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减轻或阻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等。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预防治疗中。
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来抑制血液凝固过程。
华法林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INR)进行调整和监测,以保证血液凝固指标在理想范围内。
华法林治疗需要严密的监测和个体化的调整,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和肝功能损害。
肝素是一种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和抑制凝血酶-抗凝酶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的药物。
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的形成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应用方式主要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剂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凝血功能来调整。
肝素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低分子量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型,具有分子量较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和不易受到自身蛋白质结合的优点。
低分子量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减少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凝作用。
它的应用方式主要是皮下注射,剂量的选择依据患者的体重和凝血功能来调整。
低分子量肝素相对来说更方便使用,监测和调整的工作相对较少。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种特殊的抗凝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药物或机械手段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等。
溶栓治疗需要严格的适应症选择,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尽管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抗凝治疗容易引起出血并增加出血的风险。
在抗凝治疗中,需要慎重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合并症和血液凝固功能等因素,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其剂量。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减轻或阻断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在应用抗凝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1. 引言1.1 背景介绍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循环发生急性功能缺失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
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也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抗凝治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脑血栓形成和再发,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存率。
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以及脑卒中类型等因素。
药物治疗是抗凝治疗的核心,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和缺血风险。
抗凝药物的应用时机也至关重要,及时开始治疗可以避免进展性病变和再发事件的发生。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预防并发症同样重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注意出血风险,可以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抗凝治疗的最佳方案,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2. 正文2.1 患者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进行抗凝治疗时,患者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其次要考虑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这类患者对抗凝治疗的需求更为迫切。
患有心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也需要特别注意抗凝治疗的选择和应用时机。
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特点,才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
在选择患者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因抗凝治疗而引发其他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患者选择是抗凝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慎重考虑和科学分析。
2.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凝药物能够有效地阻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一般来说,抗凝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类。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和细胞坏死,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但是有些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形成导致的。
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中,抗凝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预防血栓形成,避免脑梗死的再次发作。
本文将探讨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包括抗凝治疗的原理、常用的抗凝药物、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抗凝治疗的原理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粥样硬化或是心房颤动等原因导致的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因此抗凝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血液的凝血状态,阻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再次发作。
抗凝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作用,例如改变凝血酶原的活性、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蛋白的合成等,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
二、常用的抗凝药物1.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等因素来调整剂量,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
2.新型抗凝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依姆比诺等也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这些药物具有快速的起效和停效时间,用药方便,无需监测血凝指标,因此受到患者的青睐。
但是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抗凝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其他血栓性疾病、有家族性凝血异常等。
这些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抗凝治疗的禁忌症主要包括:已经发生大面积脑出血的患者、正在接受手术或是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孕妇、消化道出血史、严重高血压等。
这些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四、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1.严密的监测:对于使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用药剂量,以保持在治疗范围内。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抗凝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阻断血液凝固过程,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保持脑血管通畅。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比伐卢米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决定,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使其活性增强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它可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肝素主要用于急性期治疗,并常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联合使用。
肝素也有一些副作用,包括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阻断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达到抗凝的效果。
它常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预防治疗中。
由于华法林具有剂量调整复杂、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多等特点,使用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近年来研发的新型抗凝药物,具有作用靶点特异性、剂量调整简单、口服方便等特点。
它们包括阿司匹林、比伐卢米、达比加群、鲍替韦尔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预防治疗中,可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患者,如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也有一些副作用,包括出血、溶血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辅助治疗。
例如经皮经颅直接电流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脑区域来改善脑功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tDCS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等,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脑卒中护理常识早期抗凝治疗与恢复训练
脑卒中护理常识早期抗凝治疗与恢复训练脑卒中护理常识:早期抗凝治疗与恢复训练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突发性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
早期抗凝治疗和恢复训练是脑卒中护理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早期抗凝治疗早期抗凝治疗是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血管栓塞,促进脑血液循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1. 抗凝治疗的适应症早期抗凝治疗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但不适用于出血性脑卒中。
其适应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且症状发作时间在3小时内;(2)无禁忌证,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倾向、颅内出血等;(3)合并其他相关病症,如心房颤动、糖尿病等。
2. 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常见的早期抗凝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防止血栓形成,而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以达到抗凝效果。
具体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3. 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早期抗凝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监测凝血功能,定期检测PT、APTT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2)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血小板药物和其他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恢复训练早期抗凝治疗只是脑卒中护理中的一个环节,恢复训练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步骤。
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1. 康复训练的内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功能恢复:通过各种运动训练,促进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例如物理疗法、康复器械训练等;(2)语言和认知功能恢复: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针对不同的障碍,进行语言和认知康复训练;(3)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通过模拟和辅助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例如自理能力、情感调节能力等。
最新卒中患者抗凝治疗新进展
结果提示:阿司匹林与P2Y12i在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房颤合并稳定冠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均无显著差异。
二、房颤合并瓣膜病
2021 ESC瓣膜性心脏病指南更新
2021版新版指南推荐:
对于具有OAC适应证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反流及二尖瓣反流合并房颤的患者,建议使用NOAC(阿哌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和利伐沙班)优先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以预防卒中。(I级推荐)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21 ESC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对于缺血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不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新增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利伐沙班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RIVER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注册研究,目的是探讨使用利伐沙班的房颤患者的基线特征、使用剂量和持续使用2年的预后情况。
研究结果提示:几乎所有患者(98.5%)接受每日单剂量的利伐沙班治疗,大多数都选用20mg(77.3%)或15mg(20.4%)的剂量,仅极少数使用10mg(2.3%)的剂量。利伐沙班的全因死亡率低,停药率也较其他药物低。
2.高龄、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韩国真实世界研究)
探讨高龄、高出血的房颤患者中的最佳口服抗凝药(OCA)策略,以获得最佳的临床净获益。
研究结果提示:相比不使用OAC组,华法林组不但未降低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风险,还增加大出血(HR 1.60,1.32-1.92)和复合临床终点风险(HR 1.08,1.02-1.15)。相比不使用OAC组,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组缺血性脑卒中、全因死亡及复合临床终点风险更低,而大出血的风险升高(HR 1.43 1.20-1.69)。
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急药物治疗:
静脉溶栓
GP IIb/IIIa 拮抗剂 降纤治疗 神经保护 其他非药物方法
预防复发 防止并发症 康复
卒中预防水平
靶向: 卒中病人
靶向: 有危险因素 但没有卒中的人群
靶向: 整个人群
二级预防
TIA/卒中 控制或去除危险因素
血管性 抗血小板
ASA Ticlopidine Clopidogrel ASA/Dipyidamole
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中国卒中培训中心
动脉粥样硬化—— TIA和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
25%
30% 75%
20%
20%
Rarities
5%
缺血性急性期治疗策略
0小时
0-3小时
3-8小时
可能的药物治疗:
动脉溶栓
8-48小时
评价、诊断和接诊
抗凝治疗建议
谁使用了抗凝剂?
100% Other CHF Valve Replacement Embolic Stroke AF DVT Referrals For
Ansell et al; AC Forum Survey 2000
Proportion of ACCs
80% 60% 40% 20% 0%IA
Heparin may be useful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brain ischemia
Louis R. Caplan, MD 1. 不应该给所有缺血性卒中病人使用肝素 2. 在所有确定的卒中亚型肝素评价不适当 3. 需要用现代化的脑和血管影响评价肝素在心源性卒中的应用 4. 肝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5. 依据血栓栓塞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经验,可以得出肝素可以预 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和栓塞 6. 在没有确定形试验之前,我在下列情况使用肝素:大动脉严重狭 窄和闭塞、有高度复发危险的心源性卒中、脑静脉系统血栓
80%
患者百分比
60% 每个治疗组患者 40% 治疗6个月的结果
20%
0%
大剂量
NEJM,1995; 333, 1588-1593
小剂量
安慰剂
LMWH治疗中风研究(FISS)
结论
中风临床研究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速碧林 0.4ml,每天二次是安全和有效的。
每5个病人中有1个病人可以避免死
亡或生活依赖
其他 原因
卒中的分类
卒中
15% 85%
原发性出血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20%
25%
20%
30%
5%
动脉粥样硬化 性脑血管病
穿支动脉病
(腔隙性)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瓣膜病 •心室血栓 •其他
隐匿性卒中
其他不常见原因
•血栓前状态 •夹层 •动脉炎 •偏头痛/血管痉挛 •药物滥用 •其他
LMWH治疗中风研究(FISS)
中风临床研究
研究机构:在覆盖二百万人口的四间香港医院开展
研究对象:20个月内从312例患者中筛选308例患
者(年龄<80岁,发病<48小时)
研究方法: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观察
NEJM,1995; 333, 1588-1593
LMWH治疗中风研究(FISS)
用药方法 速碧林0.4ml(4100AXa IU) bid. sc. ×10天 0.4ml(4100AXa IU) qd. sc. ×10天 安慰剂皮下注射,持续10天
是 建议置换后抗凝3个月。对于在手术时有心房 纤颤合左房血栓、全身栓塞病史要长期使用 不 无肯定作用
心房阶段性动脉瘤
卵圆孔未闭 自发回声增强
无肯定作用
无肯定作用,如果有静脉血栓时建议使用 无肯定作用
心源性栓塞抗凝治疗建议
疾病
心内膜炎 天然瓣膜 生物性,窦性心律 机械瓣膜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 膜炎 僧帽环钙化 主动脉狭窄 心脏肿瘤 不 不 是 可用肝素,不用华发令 不 不 不
2005
First oral DTI
AC Management Services
AC = anticoagulant; DTI =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LMWH =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风险和效益平衡
凝血 出血
NO NO
无卒中 如CT/MRI 阴性,TIA 出血或出 血性梗死
低密度 或正常
缺血性 卒中
卒中诊断流程
无心源 原因 DD/MRA /AG
心脏原因 (AF,VHD,AMI, LV血栓
-
腔隙 综合症
NO
易栓 状态
NO
隐匿性 梗死
+
心源性 栓塞
大动脉 粥样硬化
CT/MRI+ 小/深梗死或正常
血管炎
小血管 腔隙
Pure Wernicke’s aphasia
Hemianopia without hemiparesis
Neuroimaging Features of Cardioembolic Stroke
Embolic occlusion on early angiography Absent or minimal atherosclerosis
Stroke 2003;34:230
谁使用了抗凝剂?
100% Other CHF Valve Replacement Embolic Stroke AF DVT Referrals For
Ansell et al; AC Forum Survey 2000
Proportion of ACCs
80% 60% 40% 20% 0%
2001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ynthetic factor Xa inhibitor
I N J E C T A B L E
1930
1940
1950
O R
1960
A L
1970
A G
1980
E N
1990
T S
2000
2005
50 Years 1954
Warfarin available commercially
Low / Unclear Risk
Patent foramen ovale Atrial septal aneurysm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
Thrombus / tumor Endocarditis
Cardiomyopathy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
Counsell, C; Sandercock, P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 or heparinoids versus standar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Cochrane Review 2005; (1)
Patients With AF Are More Likely to Die Within 1 Year of a Stroke
随访结束时的死亡或致残
OR=0.99 95% CI 0.931.04
治疗期间所有原因的死亡
OR=0.99 95% CI 0.90-1.09
最后随访时所有原因的死亡
OR=1.05 95% CI 0.98-1.12
治疗期间的深静脉血栓
OR=0.21 95% CI 0.150.29
治疗期间大灶脑出血
OR=2.99 95% CI 2.24-3.99
ASA指南(2003):抗凝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不推荐常规抗凝改善 神经预后和预防卒中复发(A)。 对中到重度卒中不推荐急性期抗凝,因为颅内 出血危险性增多(A) 。 对于使用rtPA病人前24小时不使用抗凝治疗 (A) 。
治疗期间症状性肺栓塞
OR=0.60 95% CI 0.44-0.81
治疗期间卒中的复发
OR=0.76 95% CI=0.65-0.88
治疗期间症状性脑出血
OR=2.52 95% CI=1.92-3.30
治疗期间或随访时卒中复发和症 状性脑出血
OR=0.97 95% CI=0.85-1.11
Clinical Features of Cardioembolic Stroke
Abrupt non-progressive onset Decreased consciousness at onset
Embolism to other organs
Palpitations at onset
心源性
抗凝
Warfarin
抗凝治疗的脚步(UA)
1940s Heparin available commercially 1998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DTI 1993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LMWH A G E N T S
Involvement of posterior division of MCA
Multiple cortical infarcts
Delay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yperdense MCA sign on CT
心源性栓塞抗凝治疗建议
疾病
心房纤颤 瓣膜狭窄 是 适用于心房纤颤、左房扩张、和/或年龄>4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