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

合集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等基础疾病情况,为溶栓 治疗提供参考。
体格检查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包括营养状况、皮肤状 况、肢体活动能力等。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
NIHSS评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损 伤程度进行评分,了解患者病情
的严重程度。
况及内环境稳定性。
凝血功能检查
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凝 血功能状态及溶栓治疗的风险。
04
静脉溶栓护理操作规范及注意 事项
静脉通路建立与维护技巧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首选上肢粗直、弹性好、易于 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
瓣。
使用留置针
建议使用20-24G的留置针,以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GCS评分
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 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判断患者 是否存在昏迷及其深度。
语言功能评估
观察患者的言语表达、理解能力及 书写能力,评估语言功能受损情况 。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
关注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 计数等指标,了解患者的感染及
凝血功能状况。
生化检查
分析患者的血糖、血脂、电解质 等生化指标,评估患者的代谢状
固定留置针
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其移动 或滑脱。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避免血液回流或堵塞。
药物配制、保存及输注过程监控
药物配制
严格按照医嘱和药物说明 书进行配制,确保药物剂 量和浓度的准确性。
药物保存
将配制好的药物放置在阴 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 温,以免影响药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04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

2.04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东莞市大朗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一、医疗流程(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

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指尖血糖、血常规、血电解质、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

(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

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

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0.9mg/Kg计算。

(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

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 (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

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

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

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

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

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

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定期收集和分析质量监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加强质量监控意识教育
让所有团队成员认识到质量监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和标 准。
推广先进经验,提升整体水平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关注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最新 进展和成功经验,及时引 进和应用。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经验 和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与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建 立协作关系,共同推进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治疗水平的提升。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治疗过程监测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 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 及出血并发症。
溶栓效果评估
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再 通。
康复效果评估及启示
康复效果评估
患者左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言语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启示与反思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治 疗过程和效果,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康复治疗对于患者预后也至关重要,需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根据溶栓效果及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追加溶栓药物剂量、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等。
03
护理工作在静脉溶栓治疗中作用
护理评估与准备工作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确定是否 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症。
准备溶栓药物
根据医嘱准备溶栓药物,确保药物剂量、 浓度、给药途径等正确无误。
建立静脉通道
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禁忌症等因 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重点阐述了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重要性。

接着对DNT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医疗机构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

最后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影响DNT延误的因素,从而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DNT延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影响因素、改进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的80%-85%。

它通常由大脑血管的急性闭塞导致供血中断和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发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病情危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受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时间,即Door to Needle Time (DNT),即从患者到医院急诊科的时间,再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DNT延误会降低溶栓疗效,增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了解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溶栓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是潜在影响DNT延误的关键因素,只有全面分析和解决这些因素,才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水平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延误发生的原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了解医疗机构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对DNT延误的影响,可以为改进实施溶栓治疗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依据和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希望能够降低DNT延误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与溶栓后管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与溶栓后管理
ESO Guidelines Ischaemic Stroke Update, Jan 2009.
中国2010年新指南
推荐意见: (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3 h内(I 级推荐,A 级证据) 和 3-4.5 h (I 级推荐,B 级证据) 的患者,应根据适 应症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2)发病 6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 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II 级推荐,B 级证据)。
100% 75%
循证医学显示的有效手段——溶栓和抗血 小板治疗在1/4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中没有采用;而过多使用神经保护剂和中

75.9%
83.1%
50%
24.0% 25%
1.9%
0%
溶栓治疗 未接受抗栓治疗 神经保护剂
中药
中国脑卒中医疗质量评估(QUEST)协作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4月
的发生率分别为23%、5.3%和25%
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处理措施
无症状性HT不需要任何处理,对症状性脑实质出血的 处理仍缺乏标准,所以推荐停用抗栓治疗等,按脑出 血处理
出血转化病情稳定后7-10天可再开始抗栓治疗;对于 需要应用抗凝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如果判断再发血 栓风险相对较低或全身情况较差者,可用抗血小板药 物代替华法令
溶栓治疗不仅仅是将溶栓药物应用到病人体 内,之后对溶栓病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评价、 监测,对于溶栓治疗的成败也同样起着关键性 的作用
静脉溶栓治疗的关注点
有效性:溶栓的效果,包括NIHSS的改变、 血管再通情况
安全性: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出血、 再闭塞、再灌注损伤等
监测项目
生命体征的监测 临床神经功能的监测 凝血功能的监测 影像学的监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CHD
0 1985
1990
1995 2000 Year
2005
Lisheng Liu,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Biochem. Cell Biol. 85: 157–163 (2007)
卒中的早期识别
• 站立不稳? • 言语不利? • 偏侧肢体无力麻木? • 全部或部分视力丧失? • 严重头痛?
脑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
亚太NO1
脑卒中达370万
脑卒中280万 2007年
2020年
中美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差异
Mortality (1/100,000 (logscale) Mortality(1/100000)
10,000 CHD
Stroke
100
USA
211
211.1
47
10 1950
• (3)体内存在未破裂和未干预的颅内血管畸形的卒中患者, 静脉使用 rt-PA 的

获益和风险尚不确定 (Ilb 级推荐,C 级证据)。
• (4)伴有颅内血管畸形的卒中患者,若其存在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或其死亡风
• 确诊或怀疑主动脉弓夹层或头颈部动脉夹层的卒中
• (1)若确诊或怀疑主动脉弓夹层的卒中患者,不推荐静脉使 用 rt-PA,且可 能
5.使用方法: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 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 分钟,用药期 间应如前述严密监护患者 (II级推荐, B级证据)。
•尿激酶
•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直接作用于内源 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 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 作用。本品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本品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本品在静脉滴注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 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IV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在AIS治疗中JVT也面临诸多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所致的、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全身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1CH),出血性转换(HT)和其他不良反应之外,还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各种因素引起的治疗延迟和使用率偏低,以及指南推荐的适应证和绝对/相对禁忌证”艮制了许多特殊AIS患者群体从IVT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旨在综述近年来tPA-IV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溶栓治疗的各种因素。

特殊患者的静脉溶栓1 .既往有脑卒中史和血糖水平高荟萃分析表明,IVT可改善有脑出血既往史的AIS患者的预后,而不会增加S1CH或全因病死率,这可能有助于AIS患者IVT管理的决策过程。

EhrIiCh等的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既往史合并糖尿病的A1S患者,3-4.5h内tPA-IVT治疗并不增加S1CH或死亡风险。

一般而言,对于本次脑卒中前各种原因(包括既往脑卒中史)导致残疾较重的AIS患者,通常不进行tPA-IVT治疗。

为验证IVT与既往残疾患者良好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一项基于连续脑卒中登记的观察性研究(覆盖1080万居民)提示,仅以脑卒中前有残疾为由而不进行IVT,可能是不合理的。

关于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以及END与3个月不良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初始血糖水平可能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END可能预测3个月预后不良。

2 .血压水平高在AIS患者中收缩压超过180mmHg是IVT治疗的禁忌证,但尚不确定控制收缩压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ENCHANTED研究协作组的一项多中心试验比较了阿替普酶治疗的AIS患者接受强化降压与指南推荐降压,结果表明强化降压虽然安全,且由此带来的ICH发生率减少(vs指南推荐降压),但这一结果并未促使临床转归的改善。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唯一获得所有监管机构批准的溶栓药物。

临床常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超过25年,在此期间一直强调提高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引发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系统再灌注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在过去的5年中,由于替奈普酶给药更方便(与阿替普酶相比),且报道对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更好,替奈普酶成为最有可能替代阿替普酶的溶栓药物。

替奈普酶试验的成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开发新型溶栓药物的兴趣。

全身再灌注治疗现在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除了开发越来越有效和越来越安全的溶栓药物外,预防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策略、提高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辅助治疗也在研究中。

治疗策略从专注于大血管再通逐渐发展到针对组织再灌注和机械取栓术前后持续存在于脑循环中的微血栓研究。

由于两个原因,临床和研究对开发更好的全身再灌注治疗的兴趣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复苏。

首先,远程医疗的普及一提供对患者的远程评估一可以提高符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个体患者的识别。

其次配备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必要设备的卒中移动单元数量增加,缩短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

此外获得先进神经成像的机会增加,延长了部分患者静脉溶栓的可用时间窗。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目前溶栓药物和辅助治疗的最新研究。

我们还总结了目前在院前急救、时间窗延长和血管内取栓前静脉溶栓的证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1995年静脉溶栓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应用临床,由于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开始治疗,因此成为医学上最需要要求时间的疾病之一。

该小组总结了关于静脉溶栓的一些早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缺陷和经验教训,在这些试验中将阿替普酶与安慰剂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了比较。

目前大多数全球卒中指南推荐在脑成像排除颅内出血后,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
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以 恢复脑部供血。本演示将介绍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治疗流程和效果 评估。
静脉溶栓疗法的适应症
早期症状
溶栓疗法适用于早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患者。
时间窗内治疗
治疗应在发病后3至4.5小时之内开始,以获得最佳 效果。
过敏反应
有时溶栓药物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药物过敏性休 克等。
血栓再闭塞
治疗后出现血管再闭塞可能导致无效治疗或复发。
静脉溶栓疗法的前景展望
1 新型药物研发
2 治疗窗口延长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新型溶栓 药物,以减少并发症风险。
通过研究和技术进步,可能有助于将溶栓治疗的 时间窗口延长至更长的时间。
3 个体化治疗
4 康复与护理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 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注重溶栓治疗后的康复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预后。
3 重度高血压
4 出现早期改善
严重高血压患者需要先稳定血压,再考虑溶栓治 疗,以降低出血风险。
症状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溶栓 治疗。
静脉溶栓疗法的治疗流程
1
快速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尽快
治疗决策
2
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权衡溶栓治疗的益处与风险,商讨决策,并
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共识。
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治疗后血管的重新通畅情 况。
3 合并症发生率
4 长期预后
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出血、栓塞和血栓再 闭塞等。
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包括生活质量、残疾情况 和再发程度等。
静脉溶栓疗法的并发症及风险
出血风险
溶栓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其他 部位的出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易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管内的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死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后早期的脑血流情况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对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的研究成为当前脑卒中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静脉溶栓对脑血流的影响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受损的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从而保护受损脑组织。

静脉溶栓虽然在治疗急性脑卒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治疗窗口期内的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更好地改善脑血流,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措施1. 神经保护药物神经保护药物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脑保护药物可以减轻因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有助于保护受损的脑组织,减少继发性损伤。

具体来说,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以使用脑血流灌注改善剂、抗炎药、抗氧化药物等,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提高静脉溶栓后脑血流灌注的效果。

2. 血流重建治疗对于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血流重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研究表明,对于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导管介入和血管成形术等介入性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流灌注情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3. 药物联合治疗一些研究也表明,药物联合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保持脑血流的通畅;以及血管扩张剂和脑保护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脑血流,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4 康复和长期效果的研究
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长期康复效果和生存 质量。
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
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和康复
护理
提供密切的监护和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康复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帮助患者应对脑卒中带来的心理压力。
静脉溶栓栓再堵塞风险 • 药物过敏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 脉溶栓
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定义和现 有的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在早期发病(4.5小时内) 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
禁忌症
禁忌症包括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 碍等。
限制因素
年龄、既往病史、病情严重 程度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1
评估和筛选
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筛选,确保溶
药物选择和给药
2
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并按照严格的给
药方案进行给药。
3
监测和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溶栓治疗的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4
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优势
• 恢复血流 • 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与新的发展方向
1 早期治疗窗口的延长
通过新的溶栓药物和技术,延长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的治疗窗口。
2 治疗策略的个性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 略,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
3 新型药物的研发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规范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规范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李小刚写在课前的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参考诊治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概况(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过程(如下图):该图包含了以下方面:1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2 、发病过程:病人容易形成粥样硬化,粥样硬化形成以后,斑块不稳定破裂,启动了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系统,就会形成血栓或者栓塞,堵塞了远端的脑血管,这样就造成了缺血性卒中。

3 、对抗措施:首选治疗方法是再灌注疗法,即通过溶栓治疗、支架或者是器械取栓等,把堵塞的血管再通。

但是这种再灌注疗法有一定的时间窗。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1 、按照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临床上将缺血性卒中分为:超早期:发病 6 小时内早期:发病 6 ~ 72 小时内急性后期:发病 72 小时~ 1 周内恢复期:发病1周后2 、半暗带( 1 )超早期状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

( 2 )缺血发作时真正坏死的神经元比较少,大部分处在一个半暗带,即是所有可以挽救的组织。

( 3 )随时间的变化,坏死区逐渐扩大,相对的半暗带逐渐减少,至 6 个小时,坏死区已非常大,这时可以挽救的半暗带非常小。

3 、时间就是大脑被堵塞的脑血管如在一分钟以内不恢复血流,大概有 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如果 1 小时不恢复血流,可以想象这个死亡的神经元是巨大的。

即使随后血流再恢复,仍然不能挽救病人的神经功能,即已经死亡的神经元无法再恢复。

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若用一个圆来表示,则四分之三决定于它的超早期的 6 到 8 小时,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机会是康复。

( 2 )从卒中发作开始,要积极呼叫急救系统,通过急救车转运到有资质的神经科医院,同时加用神经保护药,经过卒中小组的成员做评估后,进行脑的影像学检查,如果确定是缺血性脑卒中,就要及时给予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课件一、概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恢复脑部血流、减少缺血半暗带组织的损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将围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操作流程、护理要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展开,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课件内容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以便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0,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卒中后遗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不断更新和发展,静脉溶栓治疗便是其中之一。

本章节旨在详细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救治效率和护理质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主要因脑动脉被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流状态异常阻塞导致血流受阻或停止而造成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和脑损伤。

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以及家族史和种族差异等。

在临床护理中,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因素是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及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大家好,我是一名行业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尽量用大白话来讲述这个话题,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血管突然发生堵塞,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氧、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这种病的发生率很高,而且往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那么,如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呢?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静脉溶栓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给患者注射一种叫做“溶栓剂”的药物,使堵塞的血管迅速恢复通畅,从而缓解大脑的缺氧、缺血状况。

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脑卒中可能不适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问题。

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具体来说,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监测生命体征。

在静脉溶栓治疗前后,护士需要不断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导管通畅。

静脉溶栓治疗需要通过导管将溶栓剂注入患者的体内,因此护士需要确保导管的通畅无阻,避免导管堵塞影响治疗效果。

3. 防止出血。

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现象,因此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口腔等部位,一旦发现出血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4. 预防感染。

静脉溶栓治疗需要穿刺患者的静脉,因此护士需要注意消毒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5. 提供心理支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护士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护士在进行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做好护理工作,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让患者早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的年龄标化脑卒中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脑卒中相关死亡和脑卒中的全球总负担的绝对数量巨大,而且仍在增加。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0%。

在目前全球各国制定的指南中,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标准剂量0.9 mg/kg的治疗被推荐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标准治疗方案。

一、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溶栓治疗率低自1996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rt-PA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起至今已近20年,在全球范围内静脉溶栓治疗率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在美国仅有3%~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中国国家脑卒中调查显示,静脉rt-PA 溶栓治疗率为1.6%。

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一类归因为,超出溶栓时间窗,包括入院前的因素,如患者对脑卒中症状认识不足,社区医院脑卒中诊疗能力不足,交通延误等;以及入院后医院脑卒中诊治流程管理环节,均可导致错失溶栓时机。

另一大类原因为,出于并发症(主要是颅内出血)的考虑。

溶栓药物的发展溶栓药物发展至今经历了3代:尿激酶、链激酶为第1代溶栓药物;rt-PA为第2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奈替普酶、孟替普酶等为第3代溶栓药物。

目前rt-PA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惟一一个具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适应证的药物。

还缺乏有力的临床试验证据证明第3代药物较rt-PA有更好的疗效及更少的出血并发症风险。

血管内治疗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机械取栓、急性血管成形及血管内支架术)的发展,静脉溶栓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尽管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再通率在增高,但是尚无有力的前瞻性研究证据支持血管内治疗优于静脉溶栓的结论。

SYNTHESIS EXPANSION研究比较了起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优于静脉rt-PA溶栓治疗。

2013年旨在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疗效的SAMMPRIS试验3年随访结果得出了积极药物治疗对颅内动脉狭窄高危患者的早期收益优于Wingspan 支架臵入的阴性结果。

2011年卒中治疗学术圆桌会议声明,机械再通治疗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有效性证据,故目前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仍是一线的治疗方案,并强调将更多患者纳入溶栓治疗。

单纯静脉溶栓的血管开通率为60%,意味着仍有40%患者不能早期恢复有效灌注,血栓负荷和血栓阻塞部位循环模型是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比较,早期一些小样本试验并未提出强有力的证据来分出优劣。

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发现,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治疗3个月临床结局)和安全性相似,且两者疗效都具有时间依赖性Ⅲ。

对于静脉溶栓无效的患者,似乎可考虑给予补救性血管内治疗,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疗效。

二、时间窗问题——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时间窗判定与扩大时间窗的探索经典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出现症状3 h内,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3 h内进行溶栓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益及相对较小的出血风险。

基于EXASS-Ⅲ研究结果,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发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疗指南》,我国《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均采用I级推荐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h。

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结果显示,脑卒中起病6 h内溶栓不增加死亡率。

基于多模式影像学技术的rt-PA静脉溶栓研究探索了用融合影像代表的更为精确的半暗带来选择合适的溶栓患者。

Thomalla等报道,发病>4.5 h的患者仍可出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一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不匹配现象。

Sz-triha等研究表明,使用灌注CT技术选择的溶栓患者临床结局及安全性与经传统非对比CT判定的脑卒中患者相当。

有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将时间窗设定延长至9 h,旨在将更多脑卒中患者纳入治疗,尤其是那些在睡眠中发病的患者。

最新的研究发现,亚低温具有调节脑血流,降低脑氧代谢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芬兰有学者研究了亚低温(35℃)治疗对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作用,结果提示,亚低温可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且安全可行。

该研究为扩大溶栓时间窗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冻结和延长半暗带。

DNT(Door-To-Needle Time)概念 DNT是指从患者到达医院到静脉给予rt-PA的时间。

美国2013版指南推荐将DNT控制在≤60 min。

DNT ≤1 h溶栓患者院内病死率较>1 h者降低20%,溶栓后颅内出血率也显著低于后者。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约26.6%DNT≤60 min,东欧地区统计的DNT≤60 min的溶栓患者约为38%。

我国仅有16%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 h 内被送至医院,即使在符合时间窗的患者中,溶栓率也仅为9%。

文献报道,通过促进医院卒中小组团队建设,优化急性脑卒中诊治流程,启用快速影像学,应用快速生物学检验设备,如POC仪器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糖,可减少DNT,使溶栓患者更多获益。

远程脑卒中服务远程脑卒中服务作为远程医疗系统的一个分支,利用网络连接实现神经科医师和患者实时可视对话交流,从而进行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临床决策,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及转诊。

研究证明,利用远程网络进行急性脑卒中诊断和评估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与患者在诊室进行面对面诊疗是相当的。

近20年来,远程脑卒中服务网络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部分解决了社区医院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急性脑卒中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Chalouhi等调查显示,以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院为中心的远程脑卒中服务系统,在2011年上半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诊率由之前的44%降至19%;该系统中82%的社区医院显示了溶栓率的增长,平均增长55%。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远程脑卒中服务系统的经验显示,静脉溶栓率从应用该系统前的2.8%升至6.8%。

西班牙一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662例接受远程脑卒中服务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9%患者在出现症状3 h内接受了溶栓治疗,而在4.5 h内的溶栓率达到了100%,DNT为(53.4±38.2)min。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服务流程的优化,远程脑卒中溶栓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三、静脉溶栓适应证及预后影响因素出于对出血转化风险的担忧,这是静脉溶栓率持续低水平的原因之一。

目前,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7%~8.8%。

除严重脑卒中,全身性出血倾向及存在明确可引起出血的全身疾病状况等绝对禁忌证外,目前提出的一些相对排除标准仍存有争议,而且临床患者情况往往较复杂,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难点。

特殊适应证的脑卒中2013美国新指南放宽了溶栓适应证,提出对于轻型脑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分)和症状快速缓解的患者,近期心肌梗死患者,近3个月接受大手术,既往曾有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考虑rt-PA治疗。

年龄老年人群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占脑卒中人群的75%~89%,50%发生于>70岁,25%患者>85岁。

但基于考虑老年人药物代谢特点及招募受试对象较困难,以往针对高龄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研究较少。

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中,选择>80岁高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与其他药物治疗的分组对比,结果显示,>80岁患者中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但获益主要来自于<3 h时间窗亚组。

美国2013诊疗指南及2012中国专家共识并未将年龄作为绝对禁忌证,但强调需根据发病时间,初发或复发,影像学表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原有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评价获益和风险后,谨慎考虑是否进行静脉溶栓。

抗凝药物使用对溶栓治疗的影响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在各类脑卒中占相当的比重,因此,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接受rt-PA治疗是否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

根据现行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建议,国际标准化比值≤1.7的服用华法林患者可进行静脉rt-PA治疗。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临床研究所的一项大样本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合用华法林的患者中,静脉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系统性严重出血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与未服用华法林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风险。

但尚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证实合并服用华法林的安全性,及国际标准化比值超出指南推荐范围内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脑卒中发病前48 h内应用肝素,且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超过正常上限者,指南不推荐静脉溶栓治疗。

近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立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由于临床研究较少,目前指南认为是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

静脉溶栓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发现,溶栓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神经功能评分没有明显改善。

另一项研究也提示,溶栓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血管再通无协同作用。

SITS-ISTR研究数据表明,静脉溶栓前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增加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但使用单个抗血小板药物则不会增加出血风险;静脉溶栓后,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依替巴肽和rt-PA联合溶栓2期研究显示,联合静脉使用rt-PA(0.6 mg/k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III a阻滞剂依替巴肽(135 mg/kg)是安全的。

静脉溶栓与他汀类药物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还存有争议;尤其对于静脉溶栓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有改善预后的作用及是否会增加出血转化风险,研究以负面结果居多,可能与一些研究样本量较小及试验中偏移有关。

西班牙一项研究在大鼠模型及临床试验阶段均未发现他汀类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较未用他汀组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且2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等指标也没有显著差异。

两项欧洲静脉溶栓登记研究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曾使用中等剂量(相当于40 mg辛伐他汀)组和大剂量(相当于80 mg 辛伐他汀)组与未用他汀组相比,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升高;但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较未使用者临床结局更好,在低、中等剂量组更为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