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商店发展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仓储商店发展报告

1964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C&C(现金交易和货物自运)商场,这便是麦德龙集团的前身,也是仓储商店的萌芽。

1968年,SHV集团创建的世界上首家现代化的仓储商店——万客隆(WETRO)在荷兰开业。

1976年,美国人S·普尔斯在美国圣地亚哥开办了第一家普尔斯俱乐部,成为会员制销售的祖师爷。

1993年8月8日,广州天河区南方大厦的广客隆正式成立,标志着仓储商店进入中国。

一、中国仓储商店的发展历程

从1993年以后,仓储商店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兴起。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统计,到1999年底,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连锁企业有122家,其中经营仓储商店业态的有十余家,大多为一两家店铺。从整体上看,我国仓储商店发展处于摸索与实验阶段。从麦德龙和万客隆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起,中国的企业就开始研

究这种业态模式,并且也做过许多模仿性的尝试,如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的一些企业。仓储商店要求对会员顾客管理相当专业化,对会员业主的经营状况要很熟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商品和服务。很明显,中国的企业目前还缺乏这种专业水准。但是仓储商店这种模式给了中国人以创造的灵感,首先在中国的许多大型综合超市里开始借鉴仓储商店的会员制经验,积极的发展会员,锁定顾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深圳万佳和杭州华商集团的家友超市,会员顾客已占到了顾客总数的50%以上。零售业的顾客开始转向有管理的顾客制度,这是现代商业的一个标志。另外在卖场布局上也开始吸

取仓储商店高仓货架的方法,以增加卖场的商品储存量。在商业业态模式上创新和改良是永恒的。这里要提一下来自中国台湾的大型商业企业大润发。台湾的大润发目前在上海、南京、苏州共开了三家店,业界评价良好。大润发结合了万客隆和家乐福的模式,即会员制加开放的顾客制,目标顾客以个人消费者为主,以企业会员为副,个人与企业会员所占销售比为9:1。

1999年进入中国的法国商业企业欧尚,它所开的大型综合超市特别为企业法人增开了一个会员窗口,当这些会员的购买量达到了一定数量时可得到退佣,这真叫个人团体两不误。

二、中国仓储商店发展的问题

仓储商店进入中国后,“客隆”被“克隆”,仅称为“×客隆”的仓储商店不下百家,加上各种“平价商场”,有千家之多。然而,中国仓储商店很不幸运,从1996年开始,诸多的“客隆”、“购物俱乐部”、“平价商场”关门倒闭或被迫进行调整。中国仓储商店的大起大落,耐人寻味。

(一)中国仓储商店面临困境的原因不是由于外国零售集团进入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世界著名的零售集团纷纷进入中国。特别是以家乐福、万客隆、麦德龙、易初莲花为代表的量贩业的进入,使诸多中国零售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的确,这些国际性的零售集团凭借着经验和实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会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绝不是中国仓储商店关门倒闭的主要原因。

1、外商进入的数量是有限的,难以形成威胁

自从允许境外零售商进入大陆以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零售业仅为19家,而大多数为百货店。尽管以各种形式、迂回进入的国外或海外零售商不下200家,但是远远没有威胁中国零售市场,仅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一个必要补充。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将中国零售业效益下降、仓储商店关门归结于外商进入数量过多、进入速度过快是不确切的。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看,中外合资零售业仅占1.3%,扣除合资的中方实现部分,不到1%,根本不会对中国零售市场构成威胁。中国一些仓储商店关门与外商的进入无关。

2、外商是为赚钱而来,低于成本的竞争非常少见,家乐福特级商场,万客隆、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仓储商店一开业,就显示出很大的价格优势。麦德龙成箱出售的可口可乐每罐仅为1.8元,广州万客隆仅为1.9元,比批发价还低。他们的商品价格普遍比其他店铺低10%-50%。因此,国内有的商家认为,这些外国零售商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了低于成本价的不正当竞争方法,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起诉。

1997年夏,家乐福曾在京举办了《中国与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研讨会》,会上有记者向家乐福质询低于成本价销售问题。家乐福中国总裁宫汉仁先生回答说,我们来到中国,一方面是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自然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律,另一方面也是为赚钱而来,投资一家店铺回收资金大概要4-5年的时间,因此,我们不可能低于成本价销售。

有关部门专门对若干销价较低的中国零售店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售价虽低,但没有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低价另有原因。原内贸部政策法规司黄海司长认为,大体有七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处郊区,地价便宜;二是装修简单,房价低廉;三是现金交易,拒绝赊销;四是国际网络,吞吐量大,诸如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额达20亿元人民币,家乐福为10亿元人民币,可以低价进货;五是把工厂的回扣全部用于降低商品零售价;六是不设仓库,店库合一;七是员工人数少,工资费用大大节省。

由上可知,中国一些仓储商店的关门倒闭,并非由于中外合资零售业的不

正当竞争,也不是由于中外合资零售业的数量过多、进入速度过快,换句话说,不是由于“敌人”太强大,而是我们自身发生了偏差。那种指望政府加大限制外商进入的力度、迫使外商提高售价,只是不切实际的一种幻想。

(二)中国诸多仓储商店名不符实

1997年前后,国内声称自己的店铺为仓储商店的不止千家,但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寥寥无几,超不过10家。或许,正是因为诸多投资者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仓储商店,创建了不是仓储商店的“仓储商店”,才走入关门倒闭的泥坑。种种迹象表明,真正掌握仓储商店经营管理规律的人并不多,欠规范的仓储商店比比皆是。

1、名称乱

零售店的名称有一个基本规律,即名称+业态,或是仅有名称。选择名称的原则是响亮、寓意、上口、易读易记,但最重要的是不与他人相重复。中国的仓储商店名称几乎犯了起店名的所有大忌。

一是业态不清。名称中如含有业态,就应该是仓储商店或俱乐部,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名称是平价商场、购物中心和价格俱乐部。

①“平价”原指计划经济体制下与“议价”相对应的国家计划牌价,本身并无价格高低的含义。因此,1995年底国内贸易部曾发出《关于对降价、折扣、低价销售加强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流通企业不得使用诸如“平价商店”这种不科学、不规范的商店,更不得以“平价”为名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可见“平价商场”、“平价商店”不是规范的业态名称。而有人在1995年曾对京城商场进行统计,称为平价商场的竟有300多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