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
文化认同即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共享。
国家认同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关联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矛盾。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多个方面探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因素在塑造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可以促进个体对于文化的认同。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能够接受并尊重这些文化,这样更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
同样,一个国家对于不同种族、宗教、语言等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也有助于个体对于国家的认同。
因此,社会因素在塑造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历史因素同样也对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英雄等形象, 在意识形态上对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可以加深个体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并且形成对于国家的归属感。
例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厚,众多的古代文化遗迹和文人墨客的传世作品都是形成中国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
历史因素在塑造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是不可忽略的。
此外,个体因素也对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起到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人际交往等都会对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影响。
家庭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教育对于国家历史的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态度。
同时,人际交往也能够使个体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与同胞和同类交流和互动,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自身文化和国家的特点和价值,进而形成更加坚定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固定的关系。
有时候,文化认同可能会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而有时候国家认同也会成为文化认同的推动力。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 公共管理姓名: 刘平平学号: 20122207642012年11月8日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
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
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的广浩域场。
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
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
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遭遇异己。
【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
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
【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
在强势的西方列强面前,中国有识之士起初认识到自身的器物落后,遂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而后认识到自身的政治体制陈旧,效仿西方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运动应运而生;可是,戊戌运动翻转不了反而血祭积贫积弱的清廷,于是一场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伴随民智之启蒙而燎原全国。
对祖国的五个认同
对祖国的五个认同
对祖国的认同体现了个人对自己祖国的认知、热爱、责任感和归属感。
以下是五个常见的对祖国的认同:
1. 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主要是对祖国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文化、语言、习惯和价值观的认同。
个人以这些文化元素为自己的一部分,感到自豪和珍惜。
2. 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对祖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认同,包括对国旗、国歌、国徽、宪法、政府等国家象征和机构的认同。
个人认同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并为这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负责。
3. 社会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祖国社会制度、价值观、法律、道德准则的认同。
个人认同祖国的社会制度,遵守法律,尊重传统道德,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责任。
4. 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是对祖国特定地域或地方的认同,这可以是个人出生地、成长地、居住地,也可以是祖国的特定地区、名胜古迹等。
个人对这些地域有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5. 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对祖国历史的认同,包括对祖国历史事件、伟人事迹、历史成就的认同。
个人认同祖国历史,尊重历史传统,以史为鉴,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这些认同形成了个人对祖国的多维度理解和连接,体现了个人与祖国紧密联系的情感、精神和责任。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在当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被认为是我国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讨这一主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以便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历史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1. 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可以追溯到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积淀。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性。
2. 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是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3. 历史记忆: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也是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宝藏,这些记忆将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表达1. 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息息相关。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需要在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得到体现和传承。
2. 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需要建立在全体民族共同的利益之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3. 关键时刻: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显得更为迫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力。
三、个人观点与启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文稿写手,我深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需要从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上得到体现。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崇尚集体荣誉、尊重尊严的价值观念,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总结回顾,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的内容
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的内容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支撑。
在现代社会,民族团结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那么,民族团结的认同有哪些呢?以下是五个方面的认同。
一、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历史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族英雄等方面的认同。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三、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爱国爱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精神,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秉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是民族团结的五个方面的认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范本
2023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范本《____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为了正确把握导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____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意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五个认同”的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群众团结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五个认同”内容1. 国家认同:广大群众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社会认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3. 文化认同:广大群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视中华文明瑰宝,认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价值认同:广大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集体主义和共享精神,追求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5. 自我认同:广大群众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豪地认同自己的身份、角色和责任。
三、实施指导思想本方案的实施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 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执政方略。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坚持发展和谐社会,注重增强社会协同性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族团结和谐。
4.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五个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实施策略和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同意识。
深入挖掘国家发展成就,宣传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公民教育如何有效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分析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文章首先界定全球化、公民教育、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核心概念,然后阐述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接着探讨如何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不仅推动了经济、政治、科技的交流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
因此,公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坚定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新时代公民。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应强调全球意识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看待和处理问题。
通过比较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公民教育需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再次,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培养。
尽管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家认同仍然是维系国家统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因此,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坚定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深刻认识“五个认同”
深刻认识“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指公共文化服务的五个基本认同,即文明认同、社会认同、历史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赢得尊重的重要基础。
对于每个人来说,深刻的认识这五个认同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我们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
第一个认同:文明认同。
文明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和不断的创造和发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各种文明,并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文明认同是我们认同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各种文明,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辨识能力。
第二个认同:社会认同。
社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组织,是千百万人联合在一起的最基本形式。
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制度,秉持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认同也包括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同。
我们要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有序。
第三个认同:历史认同。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和财富。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倡导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
我们也要正视和反思历史上的错误和缺点,警示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为实现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认同:国家认同。
国家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是维护民族独立、民族尊严、民族安全的根本保障。
我们要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同时,我们也要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世界,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第五个认同:身份认同。
身份是个人与社会互动时树立的认同和评价标准。
身份认同也包括对自己族群文化和思想的认同。
我们要尊重个人的身份差异,并共同发展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文化辞典中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
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涵 ,研究它对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根,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 ,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 ,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 ,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 ,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 ,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英勇抗敌的奋斗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人生理念等 ,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品质 ,民族美德 ,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等 ,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 感召力和凝聚力 , 从而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更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要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 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 ,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认同中华文化 , 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
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家认同多维度的概念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认同。
文化认同涉及语言、宗教、风俗、传统等方面,它反映了个体对于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特色的接受程度。
2.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的认同。
政治认同反映了个体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信任和支持程度,包括对国家法律、政府决策的认同和遵守。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方式的认同。
社会认同涉及个体对国家社会秩序、公平正义、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认同,以及个体在国家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同。
4. 土地认同:土地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和土地资源的认同。
土地认同反映了个体对国家土地的喜爱、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以及对国家领土完整性的支持。
这些维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个体对国家认同的整体感受。
国家认同的强弱和深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教育、媒体、社会化等,它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姓名易三才专业产业经济学入学年月2012 年9月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目录一、文化认同综述 (1)(一) 文化认同概念 (1)(二) 文化认同类型 (1)(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二、国家认同综述 (2)(一) 国家认同概念 (2)(二) 国家认同分类 (3)(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参考文献 (7)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一、文化认同综述(一)文化认同概念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视点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张更生【摘要】文化认同是族群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动力之源,是国家认同最深厚的基础。
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凝聚共识,提升民族的整体认同感,尤其重要。
【关键词】民族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_、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 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后来,经埃里克 森等心理学家的引人,成为心理学中分析自我同一性的核 心范畴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指一个 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性格连续统一 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指 对某个群体的理智和特征的内心趋同等[1]。
认同一词被广 泛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后,常被用于表示某个特定主体与特 定客体之间的关系,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 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 根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也就不 存在了。
当然了每个民族或者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 些文化同时又反过来塑造着其中的成员[)]。
心理学的一些研 究认为[(],文化认同在心理上表现为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 文化群体产生归属感,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这种文化所包 含的价值体系、精神结构进行不断地内化、保持与发展。
文 化认同不仅要求我们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同时 也要追求在国家疆界内的所有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一种共有 的、新的国民文化纽带或体系,从而在全体国民间产生一种 新的、有凝聚力的国家观念、国家情感和国民意识[#]。
国家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 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具体 说,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 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 同。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也对国家认同的做了大量研究,认为 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是 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这些成分可以相对 被区分为知识和观念亚系统、情感与评价亚系统[%]。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姓名:苏丽萍专业:音乐学基础理论学号:2012211070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苏丽萍【摘要】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关键字】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关系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
然而,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扎根。
一、文化认同现代的对于文化的思考转变成了对于文化认同的思考.不同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都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思考.最近几十年,一种文化的统一,也就是说,来自与个人的细小特征的紧密结合而成的文化主体.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一些文化认同的批评家认为:文化认同(基于不同性)的保存在于社会的不同力量;世界性给了个人很强的身份共享.但那不是说文化认同必须分裂.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实际联系,各国会把整体中的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的分享,作为与其他群体相互识别的其他方式.以前几辈人或同时代的年长者为例子,在古代欧洲国家分享了相同文化中的高水平,归因于他们共同的历史(频繁的暴力关系和罗马文化的起源),布朗指出西方国家概念的发明被证明是对于多种文化统一化的吸引力的表现.认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
如果一个人置身于某个文化情境中,不与异文化接触,也就是说是一种完全融入的状态,可能谈不上有认同的需要或冲动,因为他已与认同对象同一。
也就是说,认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是个体(群体)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
一个中国人可以和一个美国人友好相处,互相谈论对方的文化,这个时候,双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他们都没有进入对方的存在内核;而如果这个中国人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认同对方的文化,则无论如何他内心中都有焦虑,并且会隐隐感觉到即使他和那个美国人有文化上的共同认同,在精神上他还是不能和那个美国人对等。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
以文化认同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浅析摘要: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既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需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其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民族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提出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来不断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观点。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危机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入国内,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们每个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文化的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现代的国人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极大的病理性焦虑和文化迷茫。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的。
中国现代的文化认同问题自“五四”以来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民族问题的冲突,道德伦理的丧失,行为规范的混乱,心理的自卑等这些都是文化认同丧失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提到,人们越来越需要寻找一种文化认同,无论她是塑像还是旗帜。
因此新形势下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被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一种“自我认同”。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中国就是以自己辉煌灿烂的文化影响了四周的民族,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根”,维系着中华民族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近几年,我国民族问题又成为一个焦点,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
从词源意义上讲,民族国家意味着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民族与国家是重合的。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潜在分裂的危险。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学院:音乐学院班级:文硕音乐学班姓名:冯娜学号:2012211088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英文翻译】Human is a kind of historic exists, so that people's identity problems must b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ra, personnel, information and goods transnational flow, make people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ust always thinking and make the problem of choice, people will meet 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relationship, 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dimens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igher than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status, that is to say, ethnic identity can't transcend or outmatch above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ate's cultural identity must be more than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shoul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on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 re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overlap content, in order to form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Must take economic and social area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ork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population flow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ultural fusion,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must also have policie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upport, in shor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cultural identity above, with citizens' national identity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key words】Na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history process.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认同感。
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并非全然一致。
在探讨这两个概念时,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深刻的内涵和不同之处。
首先,文化认同是一个较为细致和个人化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这些都是个体生活经历与所处地域、民族等因素的融合。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认知表达。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文化传承和价值的认同,对于自己文化特征的认同和自豪感。
我们可以从个体的饮食习惯、日常表达方式、婚礼葬礼习俗等方面去了解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程度。
例如,中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中国戏曲、中医药和其他传统文化的重视,都展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相比之下,国家认同更加广泛和普遍。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属国家的情感认同和认知表达。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国家的信仰和忠诚度,对于国家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支持。
国家认同不仅包括对于国家的领土、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等的认同,也包括对于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利益的维护等方面的情感认同。
例如,美国的民主、自由和多元文化是许多美国人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特征。
然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并非始终一致。
有时候,个体可能对自己所属文化产生较为强烈的认同感,但对国家的认同感有所淡化。
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或某些政策持有不同意见,或是认为国家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够,导致个体对国家产生失望或不满。
反之,个体有时也可能对自己所属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但对于文化的认同则有所淡化。
这可能是因为个体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接受了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或是个体本身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不够强调文化特征。
然而,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国家认同,它们都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身份认同是他们的社会地位、自我概念和情感健康的根基。
文化认同教案: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
文化认同教案: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文化与国家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并给学生一个普遍的理解。
2、传统文化分析
通过文化课堂、新闻、网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并分析传统文化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3、依托国学课程
对学生进行国学学习,如《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认同感。
4、文化活动
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讲座、文化展览等,使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文化性、历史性和生命力,同时增添当代人的生活情趣。
5、文化交流
通过与海外中文学生的交流、国际文化节的合作、各种文化考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意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国家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成为一个文化、精神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优秀公民。
同时,学生也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开阔视野,增添生活情趣,最终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五个认同的理解和体会范文
五个认同的理解和体会范文认同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指对所接受的理论、观点、价值观等的认可、支持和信仰。
在人类社会中,认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感和文化现象,它不仅与个体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群体归属感密切相关,还涉及诸多人类活动与社会进程。
在本文中,我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认同的理解与体会,包括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
首先,自我认同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与信念。
它涵盖了我们的个性、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世界观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认同是形成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自我认同是我走向成熟的基石。
曾经,我曾经在人际关系上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因为我对自己的认知并不如他人那么清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不断地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我的认同。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外界的挑战。
其次,群体认同是人类在群体中形成的认同共识。
它是一种共享的群体意识,涵盖了人们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群体认同是人际交往和社会行动中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群体认同是促进人际关系的关键。
而在我参加社团时,我也切身体会到了共同目标、共处、共享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人们共同努力,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建立起强大的群体认同感。
第三,文化认同是人们在文化传承和形塑中形成的认同意识。
它代表了文化成就、思想精神、艺术审美、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认知。
文化认同是人们形成自我身份和认同的重要依据,在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的感受中,我曾走访了很多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体验了许多不同的文化与传统。
这样的体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不同地区的风情,还加深了我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我也被感染着,在吸收和保留他人文化的同时,也在表现及传播我自己身份和文化。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文化辞典中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
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涵 ,研究它对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根,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 ,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 ,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 ,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 ,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 ,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英勇抗敌的奋斗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人生理念等 ,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品质 ,民族美德 ,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等 ,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 感召力和凝聚力 , 从而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更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要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 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 ,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认同中华文化 , 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 公共管理姓名: 刘平平学号: 20122207642012年11月8日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
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
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的广浩域场。
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
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
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遭遇异己。
【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
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
【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
在强势的西方列强面前,中国有识之士起初认识到自身的器物落后,遂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而后认识到自身的政治体制陈旧,效仿西方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运动应运而生;可是,戊戌运动翻转不了反而血祭积贫积弱的清廷,于是一场旨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辛亥革命伴随民智之启蒙而燎原全国。
然而,满清之解体依然解救不了中国,随其后的军阀混战,一方面是入侵之西方文明内部冲突、分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中国国内救亡图存之选择路径的分歧。
然而,对待自身对象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了自身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正如“把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3】一样,当一种文明还是入侵、奴役另一种文明的时候,其实也暴露了自身文明所具有的野蛮性和狭隘性。
因此,西方文明因其狭隘性而入侵中国,必然也激起中华文明以同样的狭隘方式作为反弹。
【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乃至之后的文化运动,贯穿其中的主题都是中华民族主义的自我意识、自我张扬和自我富强。
但是,文明的冲突本身就包含着文明的相互融合与交互生成。
中国国门的被迫敞开,同时也被迫文明。
当这种被迫最终能够转换成一种自觉的主动,那么中国之崛起也就为时不远。
从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体内日渐长入,到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铺设,再到近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文明实现了由被动吸收向主动吸收和输出的成功转型。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对外的开放程度、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受邀落户以及十七大着力推行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充分地见证了中国文明实现的这一成功转型或者跨越。
究其根源,就社会层面而言,无不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启蒙以及当代改革开放所取得伟大成就及其面向普世文明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就国家层面而言,中国政体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一种追求解放全人类的普遍性的文明。
因此,中国所持有的和平发展理念,以及国家政党所倡导的和谐世界,不仅是一种反抗殖民主义、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而且也顺应世界多元并存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不甘心其自身独霸地位在多元发展的制衡格局中日渐消弱,为此一场旨在限制其竞争对手、维持其霸主地位的悖逆历史潮流的运动,借由普世价值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开来。
普世价值,以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主义为内核,以普适性为外衣,短时间内迅速占据全球文化话语系统的制高点。
这个制高点表征着一种最优质的文明君临一切,成为衡量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社会秩序等在内的一切秩序优劣甚至合法与否的圭臬。
如此,在这种高姿态的文明或者标准之下,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的社会运行秩序必然面临着为自身合法性进行辩护的外在压力从而是来自国内的民众压力。
这双重压力,借由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滚雪球式地积聚起来并压在这些国家政府身上,自然地,承受不足压力的政府必会面临着垮台的风险。
当前颜色革命、天鹅绒革命的前车之鉴,为尚存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问题时如履薄冰。
为此,一场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或者文化认同运动,也在各个欠发达国家范围骤然掀起。
问题是,其中一些国家在反抗普世价值的同时,却也是在反民主、反自由甚至反现代。
这样的反抗运动正中鼓吹普世价值者之诡计。
因为这样的反抗运动通往一种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走向自我封闭、自我倒退的路途,即它借着民族主义所召唤起来的民族热忱,成为支撑着使国家溯回到极权主义、社会倒回到狭隘的种族主义的巨大社会力量。
二.文化认同的自我定位:趋向普遍性因此,面对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新文化“殖民”,我们不仅需要揭露其本身的虚伪性或者特殊性,更需要审慎地考虑在面对一种冠以普适性的特殊文化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文化战略。
如此,文化认同的自我定位,在这场文化较量的博弈中,就具有迫切而又极其关键的任务。
然而,就当前中国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而言,至少存在三个主要的认识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等同于意识形态认同,三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化相对立。
【5】当然,这三大主要认识误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为此,透视、穿越这三大认识误区,集中于一点就是揭示它们最终如何导致文化认同本身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但是这种文化认同不是面向未来的自我建构,而是通过回归到传统、翻新典籍。
然而,正如人类的人性不能从猿猴那里而是应当从当下乃至人类面向未来的自我意向那里去寻找、去索求确证一样,这种试图通过翻新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的途径,不仅费尽周折而且势必徒劳无功。
传统文化,就其合理的元素看来,总会包含在其现代的文化样态中。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6】因此,“拿早已僵死的东西来取代活生生的东西,这显然无助于建构真正的文化认同。
因为真正的文化认同不是一劳永逸地赞同某种思想观念或文化形式,它是实践性的,是在活生生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的。
”【7】实际上,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部分人是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过度自信,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全球化趋势所要求的文明基因,而且比如“天人合一”等思想本身就具有医治现代化所导致的痼疾;另一部分人则是反现代主义的,他们过分地夸大了现代化的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等工具理性摧毁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原子化或者碎片化了人类本真的生活方式。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他们提出中国文化认同的命题本身包含对现代性的否定。
“20世纪是自由主义高奏凯歌的世纪,也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世纪。
”【8】在民族主义的感召下,各国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将文化认同与意识形态等同起来。
这种等同或者混淆,使得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自我认知和归属心理,既披上了狭隘的地域性政治外衣,也以狭隘的民族主义为其边界。
如此,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和强化,不是面向人类世界的生成,不是面向增进人类普遍利益的生成,而是一种狭隘的物理意义上的肤色、语言、种族、地域等符号上的追认和集结,从而是以凸显符号差异、利益对立来支撑这种追认和集结的合法性和运行。
“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
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9】这种强化异质性、对抗性的文化认同,亨廷顿从文明的角度把它称之为“文明的冲突”。
这种意义上理解的“文明的冲突”,确实是贯穿冷战始终的各民族文化角逐的普遍现象,但是冷战的结束本身所揭示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文化的终结,而只是作为阶级利益诉求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10】意识形态作为阶级及其政党利益的观念、理论表达,它的历史局限在于它以异质性来彰显自身的优越性或普遍性与自身服务功能的落后性或狭隘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当一种民族文化被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所左右,那么该民族文化要么固步自封,要么沿着传统往回走,总之难以实现自身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发展的现代化转型。
因为,文化交流本身具有交互生成的特性,一种更高质量的文明本身具有同化其他较低文明的功能,而较低文明的自我发展不是弱化而是强化外来较高文明的同化功能,即便这种同化其他文明的过程采取了非文明的甚至野蛮的殖民手段;相反,如果在没有外来的更高质量的文化作为对比,那么该国原生态的、即便落后但却自足的文化往往为本国的意识形态提供较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基础,这同时又反过来促使当局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利用各种手段(如丑化、恶化、敌对化等)来阻碍本国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而无视本民族日渐脱离世界文明而必然付出的代价。
中国昔日之满清的闭关锁国如此,今日之朝鲜当局亦如此。
近前,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是,在全球化愈演愈烈和社会日趋多元的今天,文化认同的张扬是否有助于社会或者世界的和谐?一些学者认为,“任何形式的认同都意味着对"他者"的排斥”。
【11】这种观点的内在逻辑,是将认同等于对自身特殊性或者异质性的归属和张扬,例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内在逻辑就是建立在对文化认同的“民族化”理解之上。
【12】事实上,文化认同本身是面向普遍性或者同质性的欲求与建构。
我的观点倾向认为,就历史而言,文化认同的张扬同时有助于增进社会或者世界的和谐。
不过确实应当承认的是,利用文化认同来谋求自身政治目的,却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这种借着建构文化认同的外衣来强化意识形态之实体的方式,掩盖下的与其说是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冲突。
意识形态,就其存在的目的而言,它所服务的是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文化认同,是对自身文化异质性的张扬并对其他文化表现出积极的同化冲动,因而这种认同本身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
”【13】因此,夹杂着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当从西方席卷东方、从发达国家席卷欠发达国家时,势必遭遇后者的激烈抗拒。
因为在后者看来,代表着现代性的所谓西方文明的输入,是对自身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的渗透、演化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