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2024修订)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2024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5.29•【字号】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施行日期】2024.05.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经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5月29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5月29日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2016年3月30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22年9月28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的决定》修改2024年5月29日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备案第三章审查第一节审查方式第二节审查重点内容第三节审查程序第四章处理第五章保障与监督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称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下称制定机关)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13•【字号】吉政发〔2017〕20号•【施行日期】2017.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吉政发〔2017〕2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现将《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2017年6月13日吉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行为,实现便利、高效服务和有效管理,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企业在吉林省内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企业使用自筹资金的项目,以及使用自筹资金并申请使用政府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等的项目。
项目申请使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的,应在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
第三条省、市(州)、县(市)政府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本级政府规定职责分工,对投资项目履行相应管理职责。
第四条根据项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核准管理或备案管理。
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实行核准管理。
其他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第五条实行核准管理的具体项目范围以及核准机关、核准权限,由省政府发布全省统一的《吉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核准目录》)确定。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项目核准的范围、权限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核准目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20•【字号】吉政办明电[2013]44号•【施行日期】2013.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3〕4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吉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清理范围及分工本次清理范围,包括2012年12月31日前,全省各级政府、政府工作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制定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清理工作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进行。
各级政府及其办公厅(室)的规范性文件,由起草该文件的部门负责清理,不能确定起草部门的,由政府办公厅(室)负责清理;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由各部门负责清理;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牵头部门负责清理;机构撤销、合并或者职能调整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由承担其权利义务的部门负责清理。
二、规范性文件的处理方式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时,按照下列要求处理:(一)继续执行。
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内容合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由制定机关公布继续执行。
(二)修改完善。
规范性文件有下列内容的,由制定机关依照规定程序修改完善,重新发布实施:1.文件中的个别内容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不一致,但经依法修改后需要继续执行的;2.部分内容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强,需要予以细化和完善的;3.规范性文件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调整的;4.所依据的上位法已经修改的。
(三)宣布失效。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5篇)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为维护____法制和政令的统一,加强对我乡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____《法规规章备案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制度:一、本制度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乡在职权范围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区域、本系统行政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____权利义务的“决定”、“规章”等文件。
二、乡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于发布之日起____日内,将正式文件一式三份及起草说明书、有关依据、备案报告各____份,报乡人民政府备案。
几个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负责报送备案。
三、乡党政办具体负责本乡规范性文件备案的____和管理工作。
四、报送乡人民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由乡党政办负责就下列内容进行____:(一)是否符合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二)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是否矛盾;(三)规范性文件的制作是否符合程序和规范化要求;(四)是否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五、乡党政办____报送的规范性文件时,认为需要征求乡政府有关单位意见的,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应当认真研究并在限期内回复。
六、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应主动按时报送备案。
对于不报或者迟报的,乡党政办应当通知制定机关限期报送。
七、各部门应于每年____月底前将上年度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目录报乡党政办备查。
各部门应于每年____月底前将上年度本乡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以及备案工作情况向乡政府报告。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2)是指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的一套制度。
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对行政机关、公民和法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的文件,如法律、行政法规、命令、规章等。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该制度通常由立法机关、政府部门或相关行政机构负责进行备案审查。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备案申请:规范性文件的起草机关应在制定、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前,向备案审查机关提交备案申请,其中包括文件的目的、内容、依据、制定程序等必要信息。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规定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9.05.20•【字号】•【施行日期】1989.05.20•【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规定(1989年5月20日吉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保障全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职权,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内容:(一)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情况;(二)执行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三)制定指导审判、检察工作的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是否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四)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审判和检察工作人员的遵纪执法情况;(五)其他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监督的事项。
第三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方式:(一)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二)组织人大代表或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视察、检查;(三)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四)审查规范性文件;(五)派员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六)根据工作需要听取重大案件执法情况的汇报;(七)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质询案;(八)检查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意见的办理情况;(九)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诉、控告和检举。
第四条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省、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常务委员会提出监督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现将2023年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备案审查制度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重要制度。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的监察法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释,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各类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本地法律,都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对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依法予以撤销、纠正或者处理。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监督法等法律和有关决定都有关于备案审查方面的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推动备案审查工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2017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每年都听取和审议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备案审查工作已实现显性化、制度化、常态化,备案审查制度的独特功效日益彰显。
2023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下,法工委与全国人大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认真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加大监督纠正力度,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备案审查职责提供服务保障,持续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吉林省行政执法条例

吉林省行政执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11.26•【字号】•【施行日期】1994.11.26•【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吉林省行政执法条例(1994年11月26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职责第三章行政机关执法工作程序第四章行政执法工作监督第五章奖励与惩处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应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法制、行政执法工作负有指导、规划、监督、协调和服务的职责。
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各行政机关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紧密配合。
第五条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确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行政执法权,行政执法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违法行政,应当受到追究。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有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行为,有权向有关机关申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行政机关实行由行政首长负责的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把责任制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职责第八条行政机关对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有组织实施的职责。
吉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附件: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吉发[2016]30号),全面推进我委法治机关建设,加强发展改革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管理,切实提高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质量,维护法治统一,根据《吉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为执行发展改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发布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展改革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反复适用的文件。
第三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审议、发布、解释、评估、清理和汇编等,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应当根据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委内职能分工确定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处室。
委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监督。
委办公室根据职责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审查、文字审核、登记编号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起草规范性文件的处室应当对此前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对同一事项有多个规定的要根据其情况提出合并、衔接、替代、废止等处理意见,在发布规范性文件时一并处理。
现行文件可以解决的,不再出台新文件。
规范性文件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违法增加其义务,不得设定下列内容:(一)行政许可事项;(二)行政处罚事项;(三)行政强制措施;(四)行政征收事项;(五)行政收费事项;(六)行政检查事项;(七)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事项。
第六条规范性文件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决定、通知、意见等文种,可以使用规定、决定、通知、办法、细则、意见等标题,但不得使用法、条例字样。
内容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一般应当冠以“实施”字样。
第七条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
我委发布规范性文件,应当使用“吉发改**规”字号单独编号,并根据确定的是否公开要求统一在委门户网站对外发布。
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

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2009年6月29日泾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保证法律、法规在本县的正确实施,维护法制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咸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第三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坚持分工负责、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对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负责。
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依法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职责。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范围:(一)县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通告;(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就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通过的决议、决定、规定;(三)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内部管理、人事、财务、外事工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不使用本办法。
第六条县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通过之日起20日内,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
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通过之日起30日内,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
每年1月31日前,报送机关应当将其上一年度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报送备查。
第七条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备案报告;(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四)其他相关资料。
前款所列文件资料应当装订成册,一式10份。
第八条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规范性文件的接收、登记、分类、存档工作。
县人大常委会各有关工作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专业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其中,综合性的规范性文件由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审查。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和标准-精选文档

规范性⽂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和标准-精选⽂档规范性⽂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和标准制发规范性⽂件是⼀种抽象⾏为,⼀个违反宪法法律法规、不适当或有失公正的规范性⽂件⼀旦实施,危害的不是⼀个⼈或者⼏个⼈的利益,⽽是影响到⼀个⽅⾯、⼀个系统、⼀个地区,会在⼀个较长时间,损害成千上万⼈民群众的利益,甚⾄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对规范性⽂件进⾏备案审查,是对权⼒进⾏制约的⼀种有效⼿段,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更是促使国家机关依法办事、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的需要。
⼀、界定规范性⽂件的审查范围是开展备案审查⼯作的前提规范性⽂件备案审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但在实际执⾏中还是暴露出审查的范围过⼩的问题。
在《监督法》实施之前,⼀些省、⾃治区通过⽴法将备案审查的范围扩⼤到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发布的决定、决议和命令上,个别省、⾃治区还将范围扩⼤到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发布的对公民、法⼈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或者涉及其权利、义务的规定、办法、细则等各种⽂件。
这些审查范围的扩⼤,对于维护法制的统⼀、保护⼈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省、市均未将党政联合发布的⽂件以及司法机关发布的⽂件列⼊审查的范围。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审查制发⽂件的主体、审查⽂件内容等⽅式来确定规范性⽂件的备案审查范围。
从制发主体看是否属于⼈⼤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对象。
⼀是本级⼈⼤常委会、政府及其⼯作部门、⼈民法院、⼈民XX院和下⼀级⼈⼤及其常委会,这些机关制发的规范性⽂件应由⼈⼤常委会(⼈民代表⼤会)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
因为本级国家机关由⼈⼤及其常委会产⽣,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是⾏使撤销权的法理基础。
单⼀制国家机构的⼀项组织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故⽽上⼀级⼈⼤常委会可以撤销下⼀级⼈⼤及其常委会的规范性⽂件。
⼆是受政府委托⾏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临时机构和协会组织,如城管办、⼯商联、⾏业协会等。
其制发的不适当的⽂件应视为规范性的政府⾏⽂,可由⼈⼤常委会决定责成政府撤销或部分撤销。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12.25•【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2023年12月2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委员长会议委托,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一、出台决定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备案审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重要制度。
宪法和立法法、监督法等有关法律都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专门制定《法规、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办法》,为开展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备案审查工作,多次就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
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对备案审查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履行宪法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权,制定出台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围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深入总结新时代备案审查工作实践经验,适应法治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创新备案审查制度机制,增强备案审查制度刚性,提高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一)出台决定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备案审查工作的根本理论指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战略高度,就加强备案审查工作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草拟、送审和监督执行问题的暂行规定-吉政发[1988]68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草拟、送审和监督执行问题的暂行规定-吉政发[1988]68号](https://img.taocdn.com/s3/m/39fb554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8.png)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草拟、送审和监督执行问题的暂行规定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草拟、送审和监督执行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10月13日吉政发〔1988〕68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使我省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草拟、送审及监督执行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系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和发XXX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由省人民政会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一般称“条例(草案)”;由省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一般称“规定”或“办法”。
第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草拟地方性法规:(一)法律要求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具体实施的;(二)涉及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方面重大问题的;(三)需要司法部门协助执行的;(四)需要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其他重大问题。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制定规章:(一)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要求制定相应规章的;(二)不需要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有关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的规定、办法等;(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由省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四)省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制定的其他规章。
第四条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和规章的制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为依据,坚持从全局出发,从本省实际出发,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维护国家法制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2020 年9 月29 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行政复议、审计等其他监督活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上级行政执法部门对下级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的监督。
本条例所称行政执法监督机关,是指实施行政执法监督的政府和部门。
第四条行政执法监督应当坚持分级负责、合法公正、违法必纠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2执法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工作。
行政执法部门中承担监督职能的机构依照法定职责,负责本系统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安排与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相适应的行政执法监督专职人员,并加强培训。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七条建立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推进执法公开和执法信息共享,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二章监督内容第八条行政执法监督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情况;(二)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权限、行政执法程序的合法性;(三)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四)行政执法部门履行法定职责情况;(五)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裁量基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资格和证件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落实情况;3(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执行情况;(七)其他依法应当监督的内容。
第九条对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依据、程序、监督方式、救济渠道等行政执法信息向社会公开;行政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结果按规定向社会公开等。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练习(附答案)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练习一、判断题1.温家宝总理在今年8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政府不仅要按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没有程序的公正,就很难保证实体公正和结果公正.()2.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 )4.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
()5.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案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6.劳动者对社会保险待遇核定不服的,劳动者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7.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8.为促进就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9.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0.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是不能享有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11.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用人单位在为学生保留岗位的情况下,可以收取岗位保证金或抵押金。
()12.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确定失业预警线,当失业率达到预警线时,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并提出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13.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
() 14.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15.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制度,其中,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
()16.《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各类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2.29•【文号】•【施行日期】2023.12.29•【效力等级】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策部署,更好地行使宪法、法律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职权,充分发挥备案审查制度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作用,提高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坚决纠正和撤销违反宪法、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结合实践经验,作如下决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切实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二、坚持有件必备。
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浦东新区法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以下统称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以下统称司法解释)依法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三、加强备案工作。
法规、司法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报送备案时,应当一并报送备案文件的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负责法规、司法解释的备案工作,对备案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对符合备案要求的,予以登记、存档,并根据职责分工分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备案分工的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备案分工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2.05.30
•【字号】吉政办发[2002]26号
•【施行日期】2002.05.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府规章
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备案分工的通知
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省政府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分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省政府制定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决定、命令和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下同),省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均由省政府法制办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报送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省政府办公厅应当在省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发布之日起15日内,将35份正式文本送交省政府法制办,其中,属于省政府规章的还应当附起草说明。
省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对地方性法规具体应用问题作出解释的,作出解释的部门应当在作出解释之日起10日内将解释文本20份送交省政府法制办。
三、省人大常委会对报送的备案文本提出审议意见的,由制定机关按程序办理并按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答复。
二00二年五月三十日。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8.30•【文号】国务院令第789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89号《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已经2024年8月19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强2024年8月30日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第一条为了规范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提高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加强对法规、规章的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浦东新区法规,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本条例所称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以及法律规定的机构(以下统称国务院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制定的规章。
第三条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法规、规章公布后,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一)地方性法规、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二)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部门报国务院备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制定的规章,由主办的部门报国务院备案;(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四)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规章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五)经济特区法规由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浦东新区法规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由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国务院备案。
吉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240号

吉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正文:---------------------------------------------------------------------------------------------------------------------------------------------------- 吉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2013年2月1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3年3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240号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管理,保证规范性文件的质量,维护法制统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本省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或者法律、法规授权,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本办法所称行政机关包括下列单位:(一)各级人民政府;(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三)省、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四)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五)按照法定职责可以行使行政权力的其他机关。
第三条本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细则、决定、意见、通告等。
凡内容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一般应当冠以“实施”字样。
规范性文件一般用条文形式表述。
除内容复杂的外,一般不分章、节。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公开的原则,体现责权一致的要求。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改进文风,确有必要,讲求实效。
规范性文件用语准确、简洁,内容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控制规范性文件的数量。
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已经明确的内容,下级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
第七条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事项。
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对2013年上半年报送省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情况的通报-

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对2013年上半年报送省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情况的通报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对2013年上半年报送省政府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情况的通报各市(州)政府、中省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2013年上半年,各市(州)政府、省中直部门认真落实《吉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办法》,严格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2012年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的通报》中提出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报备规范性文件。
上半年,我办收到地区和部门报送省政府备案并予以登记的规范性文件67件,其中,市(州)政府规范性文件35件,部门规范性文件32件。
各市(州)政府、中省直各部门需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报送工作。
(一)要增强及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的责任和意识。
按照《吉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监督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向上一级政府法制部门报送备案。
近年来,各市(州)政府、中省直各部门基本上能够按要求报送,但也有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及时报送规范性文件的责任和意识淡化,甚至个别单位近两年是“零报送”,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要进一步强化时间意识。
上半年,大部分单位能够按照规范性文件报备的时间要求,及时将规范性文件报送省政府法制办备案,但仍有个别单位不能很好地落实此项要求,出现了迟报现象。
(三)要切实按要求报全所需材料。
上半年,各单位在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时基本上能够按要求报送正式文本、备案报告和说明,但有些单位没有报送正式电子文本,今后,各部门必须向省办报送规范性电子文本,以便于省办对全省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
例
【法规类别】法规规章备案
【发文字号】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发布部门】吉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6.03.30
【实施日期】2016.05.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59号)
《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经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16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2016年3月30日吉林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2016年3月30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涉及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第四条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省人民政府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二)省人民政府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地方性法规授权制定的与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
(四)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文件形式发布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办法、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第五条下列规范性文件,应当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规范性文件;
(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规范性文件。
第六条备案审查工作应当通过衔接联动等工作机制,结合普遍审查与重点审查相结
合形式,积极开展主动审查。
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