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相似程度

合集下载

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比较分析

① 严重的公害 『题 。 I 艮 u J | 本 期追求经济高速增 长,结果导致环境 的破 坏和 公害的 泛滥 ,以致于在7 0年代初 出现 了震惊 世界的 “ 四大 公害 诉讼”案件 。q 国现在 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甚 至比 日本当时的 J 状况还 要糟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要兼顾 已经成 为地方政府发展 难题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构建需要很长 一段路走 ② 当
得到启示 ( )加强 宏观调控 ,准 确制 订应对危机 的政策 。7年代初期针 1 O 对恶性通货膨胀 ,日本决策当局首先是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 , 其次是采取 紧缩 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强化 “ u指导 ” 经过 一系列 窗
处理我 国经济发展 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 经济政 策 日本 经济
2 0 年 的 中国注 定是 不平 儿 的 ,从 年初 南 方的 罕 雪灾 到j 08 月
1H汶 川大地震 ,从物价的不断上涨到 人们对通货膨胀是 否到来的 质 2 疑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 中国股市 、 房地 产市场的动荡不安 ……种种 现象都对 中国的经济发腱提 出了严峻 的考验 ,这时候需要我们更 多地
2 上世 纪 7 0年代初期 日 本经济对我 国经济政策的启示 通过 以上分析我们知道 ,我 现阶段经济现状和 日本上 世纪七 十 年代存在着很 多的相似之处 。虽然 日本的经济随后经历 了八 十年代 的 泡沫和九十 年代的萧条 ,但是 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仍然给我们提供 了
( ) 内的 资产 价格和通胀情 况相 似 。① 资产价格暴涨 一上 世 2 国 纪7年代初 ,为了消除 日 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 影响 ,日 l 1 元 本政 府采取 了扩大内需的政 策。17年 ,时任 首相 幽中角荣发表 了著名的 《 92 H本 列岛 改造 沦 》 在 “ 岛改造 热 ”的 氛围 下 ,股 市和 地 价 飞涨 , 列 17年 一17年 的 s 问 日本 地 价 上 涨 1 3 , 日经 平 均 股 指 从 91 95 年 .倍 9 1 7 年l 月的平均 18 点 猛升至 1 7 年 1 的5 5 点 ,短 短2 个 月上 90 2 97 93 月 26 j 升2 . ,后来 股 指 又 大幅 下 跌 而 中 国 的 上证 综 指 在 20 年 、 倍 06 2H 两 年l上升接近5 ,最高时接 近60点 ,紧接着 又开始下跌 , (7 ) 倍 00 20年8 7 08 月2 日收盘于24点 。②国 内通货膨胀 。7年 代初 日本 出现 32 o 了严 重的 通货膨 胀 。山于 石 油上 涨 ,很 怏 带 动国 内 的物价 上 涨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论日本经济增长时期与中国当前经济的对比

论日本经济增长时期与中国当前经济的对比

Forum学术论坛 2016年4月163论日本经济增长时期与中国当前经济的对比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严思远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步入正轨并获得快速增长。

自2012年至今,我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挡期也是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之间具有相似性。

通过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分析来探讨中日经济之间的趋同性,并从中获得启示,提出改善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经济 日本经济 高速增长期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63-02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后的放缓期,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结构进入调整转型的关键期。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在《大预测》中提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达到最发达国家的约58%时,增长放缓就会出现。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中国经济也在迅猛发展中碰到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房价骤升、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对外贸易摩擦不断,而此刻综观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通过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情况的全面解析,从经济学视角来探讨中日经济发展趋同性,并围绕我国经济增速问题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重构法制经济环境。

1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概述日本经济的快速崛起曾经成为世界学习的典范。

从学术研究层面来探讨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大致表现在:1945年~1952年间重建期、1952年~1960年奠基期、1961年~1970年高速增长期、1971年~1991年不稳定增长期、1992年至今呈现泡沫经济而持续衰退。

总体来看,其高速增长期是1961年~1970年间,从日本池田内阁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伊始,其在经济领域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从经济增速上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消除日本当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问题。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说课讲解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说课讲解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中日经济比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文 / 华尔街见闻 2015年12月27日 20:21:12 155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吉灵浩,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屈庆债券论坛从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第四篇专题中,我们将着重对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一、中日经济的相似点(一)经济增长说到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就不能不提到中日经济十分相似的崛起过程。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80年代的中速增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速由50-60年代的年均10%左右下降到70-80年代的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

与日本相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正如日本在7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一样,中国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也开始由年均增长1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奇迹。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入WTO 后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连续30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增长奇迹。

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中日两国的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崛起时期的支柱产业,中日两国分别成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

由此可见,同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经济崛起同样以来投资和出口,中日两国无论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还是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人口作为东亚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日两国在二战后均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日本70年代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

日本70年代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

警惕!中国当前经济泡沫已甚于70年代日本谈股论经 2010-06-12 10:09:30 阅读172 评论14字号:大中小订阅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2%。

诸如万科、保利这样的地产公司,在5月份里也拿下了12块土地。

显然,在当前价格稳固,且经过政策密集调控后,认为房地产泡沫调控政策可能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

关于调控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在于,市场认为中国可能无法承受起类似2008到2009年的房地产价格调整,尤其是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而发生的外部动荡的背景下。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央行近期的一份报告,把中国现阶段的房地产泡沫和经济状况与上世纪日本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的地产泡沫,以及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泡沫作了比较,得出了中国当前的地产泡沫和经济胜似日本70年代泡沫和经济的结论。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整体的人口城市化比例抑或国民和企业负债程度,中国当前的状况都更像日本的1970年代。

1970年代日本也出现了地价和房价迅速上升、出现泡沫化的问题,并且在当时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的宏观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当时仍然具备相当高的增长潜力,以及继续城市化和国民负债率相对健康等因素下,经过外部冲击后的宏观经济自然恢复上涨,地产价格不久后也重拾升势。

据日本央行报告判断,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和1970年代日本的众多相似性,如果中国经济经过一次新的房地产泡沫深度调整,比如类似2008年在外部环境打击下的回调,中国同样有能力实现日本在调整之后的经济增长恢复,这里面也包括调整之后房价再次稳步上升。

但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的房地产泡沫,则是在没有生产力增长支撑、国民城市化水平已经非常高的情况下,由货币效应催生的投资泡沫,它在1990年代破裂之后,泡沫本身和国民经济遭遇的水退和回调之身,让日本国民10多年都生活在其阴影之中。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最新整理)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最新整理)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转)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何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也能同步增长,是当前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透过日本池田内阁1960年12月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理论根据以下村治为代表“高速增长论” 作为“代表并体现了战后日本高速度发展期的经济政策构想”的“国民倍增计划”,诞生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如何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理论界有两派观点:一是“稳定成长论”,以后藤誉之助为代表,认为日本经济已经结束战争后的恢复时期,不可能再有新的高速发展,今后只能“稳定”增长。

一是“高速增长论”,下村治为代表,认为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时期,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可以继续高涨,并精密计算出国民收入在今后10年可增加一倍。

池田勇人组阁后,内阁会议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权衡下村11%与经济企画厅7.2%两个对立的方案,池田内阁以头三年9%的增长率落定。

这一计划更主要的意义,是作为计划背景的对高速增长的自信,为政府和经济界提供了日本经济看好的前景。

 2.“经济增长”为手段,“国民增收”是目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是10年,计划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国民生产年增长率平均7.2%;到197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倍以上,最终达到26兆日元目标。

为此,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计划的正文分为四部:总论、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民间部分的预测与诱导政策、国民生活的将来。

在计划目的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必须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雇用实现完全雇用,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中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日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两国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和清朝末年的开放。

在这之后,两国都经历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批先进的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出口导向型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在清朝末年开始进行开放。

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

第二部分:政策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方面,政策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日两国在政策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两国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政策。

由于国内市场相对较小,中日两国都将出口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

日本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对外扩张,迅速发展了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中国也通过外贸政策和外资吸引政策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两国在产业政策上存在差异。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了“外需优先”政策,发展了一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内需优先”政策,发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演进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也呈现出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首先,在工业化进程中,两国都经历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尤其是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农业人口大幅下降,工业占比逐渐增加。

中国也经历了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工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其次,在产业结构中,两国都出现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特别是在近年来,两国都面临了制造业陷入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竞争的问题,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两国都将服务业视为发展的重点。

中国现状像日本的70年

中国现状像日本的70年

前日本央行副行长:今日中国像1969年日本2011年01月07日07:51 南方人物周刊【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56条核心提示:武藤敏郎:从结论上来说,我个人觉得更接近日本60年代末期,有几个象征性的东西。

一个就是经过战后经济复兴,到了1968年,日本GDP的总量刚刚开始超过德国。

就像现在中国超过日本这样的时期。

再一个就是有一些大规模的国家活动。

比如大阪的世博会是1970年召开的,这让我们想到今天在上海召开的上海世博会。

从总的迹象来看,我觉得非常像日本69年、70年这样的情况。

东京浅草地区街景。

日本是一个贫富差距较小的社会,而且藏富于民。

(方迎忠)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期,作者:黄广明,原题:《中国像日本的60年代末--访日本前央行副行长武藤敏郎》“中国经常能看到一个词是城市化,日本没有采用这样一个说法,用得更多的说法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人口移动,日本不存在从农村到城市没有户口的问题”67岁的日本大和证券集团大和总研理事长武藤敏郎从未像现在一样与中国密切接触,在他的日程、接受采访的问题、思考和讨论的主题中,“中国”二字出现得相当频繁。

就在本刊记者采访他的2010年8月下旬,他在北京受到了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的接见,不日又出席东京-北京论坛。

目前,日美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降到了13.5%,与此相对应的是日中贸易的比重上升到了20.5%。

亚洲地区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是“亚洲内需”的坚强后盾,而中国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

武藤敏郎曾指出,日本经济在2010年出现转机,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出口,从对欧美过度依赖的模式中走出来,建立起重视亚洲的战略将是重要的课题。

武藤敏郎曾任日本央行--日本银行副行长,他的几重身份在日本都非常知名:财务官僚,经济学者,实业家。

武藤精通财政政策、金融政策,1966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

其后历任大臣官房秘书课长,大臣官房总务审议官,主计局长,事务次官。

日本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

日本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

日本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日本 20 世纪70 年代和 80年代经济发展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摘要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指标作为基本依据,日本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形势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1971-1972;1973-1975;1975-1978;1979-1980;1981-1988;1989-1990。

其中,第一、三、五阶段的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而第二、四、六阶段的特征是低增长高通胀,两种特征的经济形势依次轮换出现。

在 70-80 年代期间,日本出现三次显著贸易失衡:1969-1972;1976-1978;1985-1988,相应的,日元汇率出现三次比较明显的升值过程。

按照不同的指标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阶段大体上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 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对美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升值压力;石油危机导致发展成本大幅增加;投资过热的问题;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威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严重环境公害问题;政策运用上,二者都面临“米德冲突”的困境。

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 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了石油危机,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于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日本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水平,而且大大低于同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同时治理环境公害;顺应当时的发展环境,日本改变 20 世纪 70 年代前采取的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贸易立国战略,在经营战略上强调兼顾内需型贸易;制造业升级,日本式管理在危机下全面创新。

借鉴意义: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发展经验,我认为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的有效方法;汇率、货币、财政政策应在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制定, “米德冲突”要渐进解决;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强大,正是因为注重制造业的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获得了巨大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摘要: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日本技术、资本要素充裕并有科学的管理经验,而中国拥有充足资源和广阔的商品市场。

两国经济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21世纪以来,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正发生新的变化。

所以,研究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有利于充分掌握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现状和结构,为中日间经贸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日经济;相互依赖;贸易贡献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依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工具之一,其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提出。

库珀将其定义为“国家间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敏感性。

”他认为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或相互依赖,而不是单向传递或片面依赖。

两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有多种形式,如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信息传递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活动往来的重要渠道。

双边贸易关系在中日两国经济合作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采用贸易贡献度来分析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A国对B国的贸易贡献度意味着相应年度的B国总进/出口增长率(与前一年对比)中A国占有的程度,其意义在于分析两国间贸易关系的亲密性和依赖性。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A国对B国的贸易贡献度=XB×XBA ①就出口而言,中日两国对对方的出口贡献度均小于对进口的贡献度,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贡献度小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贡献度,但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贡献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贡献度在2004年以后则呈现递减的趋势(见图1)。

这说明:中日两国相互依赖程度在出口方面小于进口;在出口方面,虽然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大于日本对中国的依赖,但是随着中国对日本依赖的降低,日本对中国依赖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不断减小。

二、中日经济相互依赖的结构分析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相对加强,中国对日本的依赖相对减弱,中日两国间进口依赖均高于出口依赖。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日本经历房地产泡沫之前,一直保持较高经济增速。

1950至1970年经济起飞阶段,日本年均增速超过10%,在1970-1980年代经济增速高达7%,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却如同吹起的肥皂泡,表象极度繁荣。

银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无节制地发放抵押贷款,给正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投机的房地产和建筑公司等开发机构,引发了土地投机的热潮。

而后,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外,一些由日本财政部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也在土地投机中大量发放信贷资金给开发企业,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导致土地价格进一步上扬。

1990年年末,日本土地资产总额达2389万亿日元,比1985年年末增大1.4倍,所增大的138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GDP的三倍。

同时,日元升值,货币宽松,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高,日本国民心态高昂浮躁。

1991年春,伴随着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破灭。

土地和股市投机的不动产企业、建筑公司大都陷入破产倒闭,土地担保融资银行产生大量坏账,金融机构接连倒闭。

日本在泡沫中沉沦,至今已经经历了两个"失落的十年"。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同样令人担忧。

中国房地产投资起步较晚、增长较快、且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低迷,压抑了一年的房地产需求再次启动,全国房价,尤其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非常快。

北京、上海、深圳投资性住房购买分别占总住房购买的62%、51%、57%;2009年不少城市土地出让金交易收入创记录,如北京达922亿元,杭州为1200亿元、上海991亿元。

从房价收入比的角度看,如果按一线城市二手房的平均价格和一线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来计算,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月供/收入比在2009年末接近100%,这样高的比例更让人相信,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有相当的泡沫。

在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之前,大部分专家认为房价不会跌。

今年3月"两会"刚结束,地王又出现了,当时有一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即认为中国经济今后会持续增长,"人口拐点"在2015年前后才能出现,所以在此之前,住房需求非常强劲,房价还会继续涨。

中日经济比较

中日经济比较

中日经济比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文/ 华尔街见闻 2015年12月27日20:21:12 83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吉灵浩,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屈庆债券论坛从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第四篇专题中,我们将着重对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一、中日经济的相似点(一)经济增长说到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就不能不提到中日经济十分相似的崛起过程。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80年代的中速增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速由50-60年代的年均10%左右下降到70-80年代的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

与日本相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正如日本在7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一样,中国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也开始由年均增长1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奇迹。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入WTO后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连续30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增长奇迹.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中日两国的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崛起时期的支柱产业,中日两国分别成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

由此可见,同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经济崛起同样以来投资和出口,中日两国无论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还是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二)人口作为东亚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日两国在二战后均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中日相似处很多日本经济衰退是中国前车之鉴

中日相似处很多日本经济衰退是中国前车之鉴

但是,正当动漫业似乎进入黄金时代之际,动画制片商、政府官员和分析师都警告说,该产业的长期前景黯淡。由于薪水微薄、工作条件恶劣,日本的年轻人再也不愿从事动漫工作。同时,随着对动漫的需求猛增,人们担心制作质量已经下降。“日本动漫业的未来肯定不太光明,”吉卜力工作室总裁铃木敏雄说道。宫崎骏获得2003年奥斯卡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是在该工作室制作的。
不过,日本因为模仿而成就了一时的繁荣,但强势政府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导致了社会经济陷入了“结构性低迷”。经过50多年的发展强大,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将日本拖下了深渊;再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强大,1990年代初期再次陷入衰退。衰退了15年之后的今天,在本次全球经济的高涨之中,日本经济犹如蜗牛一样前行,还经常时不时犹如狗熊一样冬眠一段时间。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在日本型经济体系中,虽以市场经济为法则,但尽量回避市场调节,更多地采用契约关系的方式,长期合作。像终身雇佣制、企业集团的结合、总公司和承包公司、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都是一种长期契约,所以说日本的市场经济是长期契约型经济。 繁荣时限50年的原因就是强势政府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固化,只能在一代人的主导下强大,而不能获得制度的保证,随着激发社会全体成员奋发图强的社会背景消失和制度保障的缺失,社会经济自然会陷入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日本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政府部门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论是妄图恢复封建政权的失意武士还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都死于明治政府的屠刀之下。由大地主转变而来的大资本家深深明白依靠政府权力谋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所在,三菱重工集团就是典型案例。即使是在二战以后成立的和平政权也沿袭了日本的这一经济政治紧密结合的典型发展模式。
中国的情况和日本有所不同,不仅仅有原生文化作为基础,而且其中的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中国的开放前景远远超过日本,虽然目前程度不如日本。但是,中国培养市场经济文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中国落后西方强国不是三十或者五十年,而是两百年。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转)中国目前经济和日本70年代的经济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何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民收入也能同步增长,是当前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透过日本池田内阁1960年12月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理论根据以下村治为代表“高速增长论”作为“代表并体现了战后日本高速度发展期的经济政策构想”的“国民倍增计划”,诞生于激烈的争论之中。

如何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当时的理论界有两派观点:一是“稳定成长论”,以后藤誉之助为代表,认为日本经济已经结束战争后的恢复时期,不可能再有新的高速发展,今后只能“稳定”增长。

一是“高速增长论”,下村治为代表,认为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时期,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可以继续高涨,并精密计算出国民收入在今后10年可增加一倍。

池田勇人组阁后,内阁会议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权衡下村11%与经济企画厅7.2%两个对立的方案,池田内阁以头三年9%的增长率落定。

这一计划更主要的意义,是作为计划背景的对高速增长的自信,为政府和经济界提供了日本经济看好的前景。

2.“经济增长”为手段,“国民增收”是目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是10年,计划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计划国民生产年增长率平均7.2%;到1970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倍以上,最终达到26兆日元目标。

为此,计划雄心勃勃地提出了5个中心议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稳定。

计划的正文分为四部:总论、政府公共部门的计划、民间部分的预测与诱导政策、国民生活的将来。

在计划目的的阐述中,明确指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必须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从而谋求通过增加雇用实现完全雇用,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的⽇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2019-08-04⼀、我国经济现状与⽇本上世纪70年代经济的相似之处(⼀)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

⽇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速增长。

1968年,⽇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均GDP是4000美元。

实际上,70年代初⽇本已经完成⼯业化化⽬标,跨⼊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步。

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本仅仅是在“⼤量⽣产和⼤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路货⽣产的世界⼀流⽔平。

⼀些⾼端的产品,⽐如计算机、⾼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级汽车等还⽆法和美国、欧洲相⽐。

⽽80年代中期,⽇本在上述领域已赶上甚⾄超过欧美。

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主导产品,但在⾼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并没有优势。

所以,相对来说,与70年代的⽇本⽐较接近。

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较粗放。

当时⽇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牵引。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达20%。

外贸出⼝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达到17%。

这⼀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较类似。

⽽80年代中期,⽇本经济发展以内需主导,特别是消费主导的特⾊已⼗分明显。

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

⽇本由于长期追求⾼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公害诉讼”事件。

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

⽽80年代中期,⽇本已不存在明显的环境问题。

(⼆)⾯临的国际环境⽐较接近⾸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

⾃1965年以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年增长了约4倍。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张季风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近一段时间,国内一些媒体报道日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并将其与现在的国内经济现象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十分相似。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不认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更为相近,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张季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2
【相关文献】
1.德国式公司治理更值得中国借鉴
2.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值得关注和借鉴
3.更远、更快、更廉价——“新空间时代”值得关注
4.携号转网技术之外,还有什么更值得关注?
5.践行“四力”让民生新闻更值得关注——以《平顶山晚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现阶段所处环境对比浅谈(试水非正式版)

关于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的现阶段所处环境对比浅谈(试水非正式版)

关于现阶段中国经济与20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经济环境对比的浅谈
进入新世纪后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国际国内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它的运行,对比二十年前同样创造出经济奇迹的日本,身处此时不得不让人有一丝丝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它的覆辙。

关于这个话题以下开展几点浅析:中国国内经济篇:
第一: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和结构不同于当年的日本,中国从经济中产业的构成主要是基础建设投资(房地产、能源、高铁等)、外贸(仍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消费(内部需求较为不充足),即使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房价或资产投资过热,但仍然是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宏观调控的结果现阶段虽然不可能彻底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但实际上只是“利益军团们”在争夺领地,“宏观的”与的“微观的”在斗争,从制度上、从政治上、从公众咨询上。

第二: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各国现阶段最紧要的是地区间贸易与各国国内经济的新合作、新通道的建立和对包括“金融危机”以来的恢复与审视。

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和构建新的贸易形势和交易策略,摆脱和抗争原有的经济架构对各自利益的既有威胁,但这需要时间和智慧。

第三:我们的机会和挑战。

我国的地理辽阔,经济发展还不发达,地区间包括经济在内的差异造就了,一定程度上的地区间发展“代
沟”,但这给了中国经济一个绝好的机会,利用这个“代沟”这要有效的宏观调控以明确的经济发展调整方向为前提,我国不仅能修正之前的部分过热,还能以较新的“技术”带动新经济的发展。

就是不用前人的老鞋走后人的新路。

在从国际角度看也是对我国货币在内的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回归、占领国际社会的最好机会。

所以你之前的问题就是说,日本面对的环境和时机不同于现在的中国(待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论文题目:论中国经济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相似姓名:发如合·阿迪力
学号:1407534082
专业:国际金融
年级:2014级
班级: 14705
论中国经济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相似程度
论文摘要:
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虽然我国与日本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当今的中国经济状况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内阁会对其发展的总方向进行规定,与我国的政府宏观调控相似。

所以本论文通过对两国经济状况的对比,吸取对方经济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经济现状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经济结构调整
一、中国经济现状
中国经济经过迅猛的发展,经济增速已经下滑,无法保持前几年的高增势头。

当然这是无法避免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导致制造业成本的升高,使得部分外资外流,劳动型企业外迁。

而又因为这些企业的外迁,导致在企业周边产生的房地产闲置,变成空城,而当初所谓的房价永不跌神话破灭。

而在大型城市中,房价虽有小幅下调,但依旧高于大多数人年轻人的承受范围,而恰恰是这些年轻人,是城市中需要的消费者,但在高房价下,消费水平便低,无法拉动内需,资本变多,而流动资金却在减少,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激增,购买力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中。

由此可见,政府为了高经济增速,大力推动房地产开发,而此时民间投机者们由于缺少管控,如同华尔街的炒房
团般,抬高房价。

政府则在GDP快速增高的表象下,忽略了产生的经济泡沫。

与此同时在乐观的房价不跌的观念影响下,股票持续增长,并且在国家的降息政策下,大部分银行储蓄被提出流转,而这些资金的一部风进入了股市,从而导致现今股市价格持续走高,逼近3800点。

但这种增长是危险的,当资金全部进入市场后,资金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之后便会开始走下坡路,一旦下滑就会由于账面资本的过多投资,会带来大量负债。

进而产生大面积银行信贷违约,对国家经济打击巨大。

二、日本20世纪70年代经济状况及其应对方法
在1973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发展趋势,而日元的升值,使其生产产业失去竞争力倒闭或外移。

而购买进口产品能力增加,进口额增加,出现泡沫经济。

在之后的日本产生投机热潮,地价上涨,随之而来的股价也增长。

地价飞涨使土地所有者财富直线上升,房价飞涨的诱惑使民间资本都用来了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异常火爆。

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是美国资产的4倍。

东京千代叶区土地资产与加拿大土地资产总额相等,产生了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随着国际资本获利撤资,房地产泡沫破裂,企业不断倒闭,不良资产增加,导致众多银行倒闭。

之后日本以扩大内需为主,依靠居民消费和设备投资,强劲拉动。

利用人才优势,大举创新,在制造业取得显著成效。

总结:所以中国应当提防外国资本突然撤资,国有企业增加劳动分配率,对民间资本进行有效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