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0343cbd3cc22bcd127ff0c00.png)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在意条大义约林:上出签席促字签进。字经这仪济是式新。的中周恢国恩复与来外总与国理发签兼展订外,的长第代打一表破个中帝条国约政。府 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 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 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 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 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 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 助。”
• A.求同存异方针 • B.平等互惠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多边外交策略
“求同存异”的内涵:
同: (1)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 侵略; (2)共同的任务:都面临民族独立、发 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外交基本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新
中 初期外交成就:
国
初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
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
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地注意。中国人
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
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
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 7.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阐述 的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
②形成了“万隆精神”。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 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 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 显然是存在的。
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z
![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z](https://img.taocdn.com/s3/m/163da23e31126edb6f1a1044.png)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1949.10—1950.10中国与 17国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目的: 53年,与印度;54年,与印度、缅甸(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内容: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意义: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特点: 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6年
■
问题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 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单元结构
新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基础) 中 国 70 年代外交重大发展 (突破) 外 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3、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
议上。这是由29个亚非国家组织, 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这是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探究2:回答下列问题:
1、亚非会议的背景、主题、特点是什么? 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 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存在矛盾和分歧 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3、“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 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4、 “求同存异”方针产生了什么作用? 推动会议取得成功,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2b23c2abd1f34693daef3ecb.png)
(4)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5)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 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形成了团结一致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提出“求同存异”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历史资料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 屈辱”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 外交 可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 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办外交呢? 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保加利亚(10.4) 保加利亚(10.4)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10.5)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匈牙利(10.6) 瑞典(1950.5.9) 瑞典(1950.5.9) 朝鲜(10.6) 朝鲜(10.6)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10.6) (10.6) 的 国家 (10. ) 10.16) (10.16) 国(1950.1.6) 国(1950.1.6) 中国的 国( 主 国(10. ) 国 尼亚( 3) 尼亚(11. 3) (1950.1.1 )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8f54fb16d5bbfd0a78567362.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结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和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方针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____________的合法政府。
(2)________、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__等项原则。
4.内容(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__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先清除__________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__________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________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________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①含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____________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美国的遏制:建国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__、军事上____________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__________,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睦邻友好:新中国积极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第23课翠翠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
![第23课翠翠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https://img.taocdn.com/s3/m/391a87ddce2f0066f5332218.png)
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 国家是 国 B.法国 C.苏联 D.西班牙 法国 苏联 西班牙
0年代初期,为使我国不致于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我国实行的外 年代初期,为使我国不致于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 年代初期 针是 边倒” B.“一大片” 一大片” 边倒” 一大片 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两个“ 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政策迥然不同,为什么? 两个“新”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政策迥然不同,为什么?给你什么启 ?
屈辱外交, 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中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 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 因为国家已经独立, 独立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因为国家已经独立,中国共产党代 民的根本利益。 民的根本利益。
共同的经历: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 略;
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 经济的任务; 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共同的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 启示:落后就会挨打, 启示: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 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外交;独立的国家主权, 外交;独立的国家主权,综合 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 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后盾。 后盾。 究: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届高一(2)(3)(6)班新课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届高一(2)(3)(6)班新课](https://img.taocdn.com/s3/m/88806fa2da38376bae1fae4a.png)
解读前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单元结构
1949至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 1978年12月以来
(奠基础) (新局面) (全方位)
岳西县店前中学2019级高一(2)(3)(6)班 编制: 王焰明 2019/11/28
解读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此,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国家力量
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国内外形势
……
历任外交部长
周恩来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黄华
(1949-1958) (1958-1972)(1972-1974)(1974-1976) (1976-1982)
吴学谦
钱其琛
唐家璇
李肇星
杨洁篪
王毅
(1982-1988) (1988-1998) (1998-2003)(2003-2007) (2007- 2013) (2013-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 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四)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至50年代中期 (奠基础)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137559b52acfc788ebc92b.png)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 楼上向全世界庄严 宣告:凡愿遵守平 等、互利及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等项原 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 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进展,达成协议。
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自我测评:阅读课本回答: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 么情况提出求同存异? 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周恩来总理 谈判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自我测评:阅读课本回答: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求同 存异?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周恩来总理谈判的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亚非会议上各国代表对周总理发言的反应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印度总理尼赫鲁
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美国记者
想一想: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起何
作用?万隆精神是什么?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精神: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 国友谊的精神。
辩论:弱国是否有外交
• “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落后就要挨 打” ,强权即公理。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 力在外交中的作用。
• “弱国有外交”强调的是弱国的团结、 外交家的努力、良好的机遇等。
• 作为中国,应大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为建立国际政治新 秩序,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而努 力。
提出原因: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②与会国家 间的矛盾和分歧,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 和疑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2328dccfc789eb162dc81f.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师生换位讲解、教师总结升华。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891e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e.png)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中历史课件 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6585f1d8581b6bd97e19ea45.png)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 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 方国家
英国(1950.1.6)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求同存异”
——“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同”
相同的遭遇:曾经受到殖民主义的侵略
相同的任务:维护民族独立与和平,
“异”
发展民族经济。
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为各国代表签名
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辛勤播下的友谊的种子,终于结下了 累累的硕果。在会后的短短数年中,我国同亚非会议的与会国之 间的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先后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 锡兰、柬埔寨、伊拉克、苏丹、加纳和老挝1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 外交关系。
1、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周恩来语录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会议,是 世界历史的新起点。……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予 以铲除!让我们记住,为了这一切,我们亚洲人和非洲 人必须团结起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界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完全以国 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1954)
解决什么问题?
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中国为会议作出了什么努力?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6b52d379a26925c52cc5bff4.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设计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
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
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
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6c48b5daef5ef7ba0d3cc0.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31529cb8bd63186bcebbcdb.png)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a12e7a85e53a580216fcfe3d.png)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材料: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 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 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 美国代表团极力反对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在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遇到困难时,6月16日, 周恩来提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六点建议, 得到许多国家赞同和支持,为解决老挝和柬埔寨 问题提供基础。 1、这次会议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说明什么?
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国际地位提高
2、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什么作用?
作用:提出六点建议,推动会议进展
3、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相比,最 能说明国际外交中存在的一个什么现象?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2、万隆会议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 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 召开了。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一边倒”意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边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另起炉灶” 关系,另建新的平等新 地位,在政治上独立 自主。 交关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 础。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打扫干净 先清除帝国主义一 屋子再请客” 切特权,再考虑建交。
屈辱
(一)制定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 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以上材料中提出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be445f91b90d6c85ec3ac6f0.png)
思考: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案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师: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的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师:为什么毛泽东说“屋内太脏了”?
生:旧中国的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帝国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很多特权。师:说得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毛泽东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一个重大外交决策。因为在历史上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各种特权,如驻军权、内河航运权、海关管理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传教权等等,长期以来这些特权侵害了我国主权,并使帝国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只有清除这些特权、势力和影响,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bb0eb05ef7ba0d4a733b8d.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65990ea0116c175e0e4847.png)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二十三课 新中国的外交
![二十三课 新中国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90e8f0250722192e4436f607.png)
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本节课导言部分,引用了周恩来的一段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点明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写了三个问题:①“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即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教材没有具体分析世界形势有哪些深刻变化,教师可以做简单补充说明。
重点强调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的特点,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的表示,也标志着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
教材还提供了相关图片和“资料回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强调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已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了。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方针?然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外交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但绝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2.(2018北京海淀期末)20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认为: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主要来自苏联霸权主义,因此应该建立一条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来打乱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
为此中国()A.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盟友关系B.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与美国改善关系,实现邦交的正常化D.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外交活动3.(2016北京海淀期末)右图是一张纪念某次会议召开十周年的邮票,其中缺失部分应填写的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大D.不结盟运动会议4.(2017北京顺义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7北京朝阳期中)当中美两国认同“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时,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共同()A.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C.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D.践行独立“不结盟”宗旨6.(2016北京东城二模)有观点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史跌宕起伏,以曲折和波动为其主要特征,始终难以用“正常”二字来形容。
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论述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②“美国作为一个主权政府……不会将…承认‟赠予一个引起革命并对美国憎恨的政府”③“欢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负责任的作用,美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反恐是中美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④“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确认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二、非选择题7.(2017北京海淀期末)近代以来,殖民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隆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印度总理尼赫鲁评价说:“亚洲今天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
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
”万隆会议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迅速发展,从1956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非洲共有33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被称为“非洲年”。
同时,亚非会议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并且确定了和平共处、国际安全、裁军和反殖等合作方向。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6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5北京西城期末)1950年初,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相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表明()A.中国建交的重点是西方国家B.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已破产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D.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2016北京平谷模拟)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或政策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④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2018北京丰台期末)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欧亚美非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
到197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
引发此次建交高潮的关键事件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4.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B.要求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坚持在国际上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D.拉拢新中国以增加与苏联斗争的力量5.(2016北京西城3月)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6.(2017北京海淀一模)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
下列各项对应准确的是()二、非选择题7.(2016北京顺义综合素质展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毛泽东在1949年宣布他的外交政策: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推出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
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掌权后不久,就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国。
“莫斯科—北京轴心”正式缔结于1950年2月14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大部分时间里对外政策的基石。
史太林(斯大林)给予毛泽东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0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都是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与材料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材料中“英国”“法国”“苏联”不符,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上,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但材料中涉及英国和法国,故D项错误。
2.C根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国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希望改善中美关系,故C项正确。
当时苏联和东欧是盟友,故A项错误;B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了;D项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
3.B日内瓦会议发生于1954年,与邮票上的“1955—1965”十周年纪念不符,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发生于1955年,与材料时间相符,故B项正确;第26届联大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会议,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会议是1961年召开的,故D项错误。
4.B本题可用排除法。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发生在1971年,而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生在1979年,排除含①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
5.A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A项正确;“一边倒”外交政策不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故B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不能只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更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践行独立“不结盟”宗旨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不符,故D项错误。
6.A根据所学可知,①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③是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提出的,④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提出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7.答案意义: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独立自主探讨自身发展的国际会议。
(1分)万隆会议表明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亚洲的崛起。
(1分)会议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此后有大量的亚非国家赢得独立。
(1分)会议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分)解析注意本问的要求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避免只罗列教材中讲到的万隆会议的意义而忽略了从材料中概括。
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D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同时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出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
2.D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旨在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友好外交关系,符合“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②正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化解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对新中国持有的误解和疑惧,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符合“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3.A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建交高潮,这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正确。
4.A材料中的“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说明美国想构建“双重代表权”方案,搞“两个中国”,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故选A。
5.C从材料中“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可知,美国不再因中美意识形态不同而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从“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可知,美国意图改变中美关系紧张的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遏制中国的内容,故D项错误。
6.B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中国与苏联建交是在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故A项错误;周恩来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亚非会议是在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故B项正确;亚洲的“热战”指的是朝鲜战争,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只是其观察员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7.答案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原因: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相同;中国需要苏联的援助和保护。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革命胜利成果,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另一方面影响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利于对外开放。
(10分)解析政策,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原因,可以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两个角度归纳;影响,根据材料中“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巩固政权、服务于经济建设、影响与西方交往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