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9990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c.png)
交通规划的名词解释交通规划是指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和发展而进行的战略性规划。
它涉及各种交通方式,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
1. 层次化交通系统层次化交通系统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不同道路的等级划分,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和流量的要求。
主要分为快速干道、城市主干道和次要道路等几个层次。
通过合理划定道路等级,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减少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优先是一种交通规划策略,旨在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这种策略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票务系统以及加强公共交通的管理和运营来实现。
公共交通优先对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网络是交通规划中推崇的一种可持续交通方式。
它是为自行车骑行者提供的专用道路或区域,使得骑行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在城市中移动。
自行车道网络的建设可以促进非机动车出行,减少道路拥堵和排放物,同时也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
4. 微交通微交通是指交通规划中注重解决小范围出行需求的一种策略。
它包括步行、电动车、电动滑板车等交通工具。
微交通在城市中起到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可以缓解出行瓶颈,并且具有环保和健康的特点。
因此,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微交通的合理布局和便利性。
5. 配套设施配套设施是指在交通规划中为了确保交通系统发展和运行顺畅而建设的各种设施。
它包括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等。
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城市功能的发挥。
6.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手段来优化交通系统运行的一种交通规划和管理方式。
它包括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交通实时信息的传递和车辆、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智能识别等。
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
7. 公共空间重构公共空间重构是指在交通规划中重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功能。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cc265c10661ed9ac51f348.png)
二、问答题:
第一章
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通过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来承担交通,并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可能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建设、运营等方面整体上作出最佳安排,以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对象地区发生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
(3)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值较小时,存在问题。
(4)预测结果因方法的不同而异,需要比较预测精度。
(5)将来交通量仅用一个增长系数表示缺乏合理性
无约束重力模型 如何标定及使用,存在哪些缺陷?
缺陷:
根据约束条件的不同,重力模型可以分为哪几类,有什么不同?
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
在一定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存在所谓的均衡商业规模。一般地,当交通条件限制了人流的增加,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时,就会改善交通条件,使之能容纳更多的人流和物流,从而使商业规模继续扩大,均衡商业规模不断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有上限的。
汉森模型的基本思想
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第五章
交通生成:从土地利用到出行这一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产物,包括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
原单位:通过OD调查得到的每人或每户日平均产生的交通量。
出行平衡:在出行产生过程中,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型预测得到,这必然会导致一个地区的出行产生量和吸引量有差别。为了确保所得出行结果的一致性,我们使用出行平衡方法来保证出行吸引量和产生量相等。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437f59af61fb7360a4c6565.png)
道路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信号周期:信号灯三种灯色循环显示一次所用的时间信号相位:不同灯色组合称为一个信号相位。
平面交叉:相交的两条道路在同一高度相连接。
坡长:坡长指的是平距而不是斜距。
纵坡:竖向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停车视距:车从发现障碍物到车安全停下的距离和剩余距离之和。
会车视距:两车相向而行,从发现采取措施到安全停下所需距离。
超车视距:两辆同向行驶的车,后车经过加速超过前车,回复到原来车道所需最小安全距离。
路侧带:指车行道最右侧的缘石以外到红线之间的范围分车带:分隔纵向行驶车辆的一种物理设施路网密度:在一定区域内,路网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一定区域内,路面总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非直线系数:道路实际里程与空间里程之比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反映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设计速度:在正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一名熟练驾驶员所能保持最大安全车速临界车速:当交通量达到最大时所应对的车速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年8760个小时中交通量从小到大排列,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流:人流和车流的统称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平均车头时距:两辆车到达同一断面的时间差视距三角形:从本身最外侧查到到相对最内侧车道形成的三角形范围道路:供行人和车辆移动的人工构造物交通:人和物在空间上的移动城市道路布置原则:1红线内布置各种设施2 保证远近期相结合3 改建合理横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1 单幅路:机非,机机之间有隔离设施。
安全性差,速度慢,适用于流量小,道路窄的次干路及支路2 双幅路:机机之间有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速度较快,适用于机动车流大,非机动车流小的道路3 三幅路机非之间设有侧分带安全性高,有利于照明和绿化,适用于城市主干路4 四幅路:机机有中央分隔带,机非有侧分带速度快,安全性高,适用于快速路,郊区路。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7c3269d4d8d15abf234e6d.png)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2、W ADT:周平均日交通量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4、OD调查: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
“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局部。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局部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顶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9、交织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95a2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6.png)
一.车辆基本学问车辆自重----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
车辆载重---- 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滚动阻力---- 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滚动阻力系数一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 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坡度阻力---- 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一一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力量。
汽车爬坡力量(升坡力量)一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力量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学问交汇交通流一一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合流——两条分别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分流一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别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一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一一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一一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一一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力量之比来综合反映。
道路通行力量一一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基木通行力量一一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均处于抱负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匀称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力量。
可能通行力量一一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猜测的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匀称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城市管理学 城市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管理学 城市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9bd464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d.png)
城市交通名词解释
1. 交通拥堵:指城市交通道路上车辆行驶缓慢,拥堵不堪,导致交通延误和行车不畅的现象。
交通拥堵通常是由于车辆数量过多、道路容量不足、交通信号配时不合理、交通事故等因素引起的。
2. 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交通路网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城市交通的流畅、高效、安全和环保,主要内容包括道路网络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交通规划等方面。
3. 公共交通:是指为公众提供的交通服务,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出租车等。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轻交通拥堵、降低空气污染等。
4. 自行车交通:是指利用自行车进行交通的方式。
自行车交通具有环保、节能、健康等优点,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广自行车交通,城市需要建设自行车道、自行车停车场等设施,同时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进行出行。
5. 交通信号:是指用于指挥城市交通的信号灯、标志、标线等设施。
交通信号的作用是规范交通行为,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交通信号的配时和设置应当合理,考虑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路段的交通需求。
6. 智能交通: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交通监测、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管理等方面,能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轻交通拥堵、
降低空气污染等。
7. 交通安全:是指在城市交通活动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状态。
交通安全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通过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手段来保障。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7bfb301e45c3b3566ec8b1e.png)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af53c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6.png)
总体设计
2)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原则
在区域交通系统中进行某一交通运输方式络的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铁路、公路、水 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优势与特点,宜陆则陆、宜水则水,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 综合运输络。在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进行某一专项交通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步行、自行车、公 共交通、私人小汽车、出租车等出行方式的优势与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交 通系统。
内容摘要
道路交通规划,大家是未来的先知,大家是现在的解读者,大家是未来的塑造者。大家的目标, 是让交通更加顺畅,让出行更加安全,让环境更加友好。大家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可能的 模样,让我们理解了现在的状况,让我们有机会塑造未来。
01 分类
03 总体设计
目录
02 研究内容
分类
分类
交通规划具有很多类型。按交通规划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可分为综合性交通规划和专项交通规划; 按研究的地区范围不同可分为区域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 按规划年限可分为: l近期规划(3~5年); l中远期规划(5~20年); l发展战略规划(20~50年)。
总体设计
只有重视了全局、整体和大系统的要求,使系统在整体上合理、经济、最优,才能提高交通规划 的综合效益和整体质量。 3)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土地资源与能源相当缺乏,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交通系统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与能 源,同时影响环境。交通规划应尽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 促进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交通系统直接为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服务,交通系统的质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交 通系统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交通与社会、经济、人 民生活水平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彼此促进。
注册规划师考试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注册规划师考试道路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8d80165e2bd960590c67779.png)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2.主干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3.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4.支路:主要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其主要承担近距离出行,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任务,还承担着联系集散道路、作为城市用地临街活动面的作用5.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路网道路间距与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的综合指标6.路网密度: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7.断面分流:一条道路上分布的交通各行其道8.路网分流:一条道路上只行驶一种交通方式9.路网的功能结构:把路网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路网中各条道路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10.路网的等级结构:根据不同道路的交通功能主要程度有可对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分级11.路网的布局结构:不同功能、等级的道路在城市空间上的布局12.路网的组织结构:不同等级、不同区位、不同功能的道路在不同的时间,其功能又不一定保持不变,而且他们之间具有彼此联系和转换的基本特点,对这种联系和转换过程的安排就是组织结构13.蜂腰:多条道路上的交通量向少数道路上汇聚的局部路网和节点地区14.信号相位:简称为相,它是信号轮流给某些方向的车或人以通行权的次序15.周期长:又称为周期时长,信号灯绿、黄、红显示一周所需的时间16.绿信比:一个相位的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间之比17.线控制:一条干路上相邻交叉口交通信号的联动控制18.相位差:以某一个交叉口的起始绿灯信号为准,与相邻信号交叉口的绿灯启亮的时间之差19.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汇合的地点,由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铁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20.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的专业技术站。
交通规划名词解释(3)
![交通规划名词解释(3)](https://img.taocdn.com/s3/m/167fa75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b.png)
交通规划名词解释(3)交通规划名词解释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 180 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
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 8%~15%。
面控制:又称区域控制,是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高级形式,可对某区域道路网内的交通流进行联网协调控制。
交规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交规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255634580216fc700afdb6.png)
交通规划试题类型与综合练习题本课程考试常见题型有名词解释、问答、计算及证明题等。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来的道路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网络,并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第二章出行: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计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端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小区形心 :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中心点),不一定是该小区的几何面积重心。
期望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核查线: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第三章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或地理类型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指描述地域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动以及作为结果的实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区位: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的结合(1)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2)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3)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定的土地区位。
可达性: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的大小。
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潜能:1940年,提出了“连接两城市中心线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两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Stawart 引入了人口潜能的概念,作为度量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尺度。
即“城市(或小区) i 中的 人因城市 j 的人口诱发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随着城市 j 的人口增加而增高,随着 ij 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0894dba58da0116c17492d.png)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826b425f0e7cd1842536ed.png)
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3.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6.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三结构一网络: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8.空间管制: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9.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1.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
12.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13.就业密度:14.居住空间分异: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而在相互隔离的区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a4256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道路交通规划交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道路交通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原则和步骤、交通网络的设计和交通拥堵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路交通规划的重要性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同时,规划科学的交通网络还可以引导城市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规划的原则和步骤道路交通规划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通过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来进行规划。
适应性原则是指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在不同区域设置适宜的道路交通系统。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规划需要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
在规划的步骤上,首先需要进行基础调查和分析,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和问题。
然后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制定交通规划目标和策略。
接下来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并制定道路网布局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案。
最后,进行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三、交通网络的设计交通网络的设计是道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合理的交通网络设计能够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减少拥堵和排放。
设计交通网络需要考虑道路的布局、道路类型和等级划分、交通流量的分配等因素。
道路的布局应该与城市的发展进行协调,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道路交通设施过度集中或过分分散的问题。
道路类型和等级划分需要根据交通流量、道路功能和道路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并确定不同道路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
交通流量的分配需要考虑交通出行需求、道路容量和交通组织的合理性,以实现全面平衡和最佳化。
四、交通拥堵管理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合理的交通拥堵管理是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0695571a45177232f60a25e.png)
《道路工程》一、道路交通基础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道路交通规划考研题库
![道路交通规划考研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551a76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b.png)
道路交通规划考研题库一、道路交通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1. 简述道路交通规划的定义。
2. 描述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3. 论述道路交通规划对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二、交通需求分析1. 阐述交通需求分析的基本步骤。
2. 描述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 讨论影响交通需求的主要因素,如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
三、交通流量分析1. 说明交通流量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2. 描述交通流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 讨论交通流量分析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如信号控制、交通管理等。
四、道路网络设计1. 简述道路网络设计的原则。
2. 描述道路网络的类型,如放射状、环形、网格状等。
3. 论述道路网络设计在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交通可达性方面的作用。
五、公共交通规划1. 阐述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2. 描述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包括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
3. 讨论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如线路布局、站点设置、服务时间等。
六、交通设施布局1. 说明交通设施布局的原则和考虑因素。
2. 描述不同类型交通设施的功能和布局要求,如停车场、公交站点、行人过街设施等。
3. 讨论交通设施布局对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
七、交通管理与控制1. 简述交通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2. 描述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组成和功能。
3. 论述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发布等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
八、环境影响评估1. 说明交通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2. 描述环境影响评估的步骤和方法。
3. 讨论如何在交通规划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或区域,分析其交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2. 提出改进建议,包括交通需求管理、交通设施优化、交通政策调整等。
3. 讨论案例分析对交通规划实践的启示。
十、未来展望1. 描述智能交通系统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
2. 讨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6740e1e581b6bd97f19eab3.png)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TOD是指在不排斥小汽车使用的前提下,以培育客流为着眼点,以提高土地价值为核心目的,在主要轨道交通枢纽沿线及站点适度进行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并应伴随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用地的混合使用设计,同时宏观上兼顾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作用。
BRT: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 ,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 Rail 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 Bus 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
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LRRT:轻轨快速交通(Light Rail Rapid Transit)是一种新的城市交通模式,是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有轨电车和隔离程度较完善的线路为基础构成的城市交通。
TDM:交通需求管理TDM(Travel Demand Management)是指运用经济和法规等手段对交通需求量进行科学地控制与调节,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分解、转移相对集中的交通需求,从而使供需达到相对平衡,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
为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在城市交通系统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实行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城市的客、货运出行采取最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结构,避免有限的城市交通空间资源的滥用,实现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地运行。
OD调查: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即交通起迄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直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3 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4 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5 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
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6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7 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8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km/km2。
9 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
10 公共交通标准车
以车身长度7-10m的 640型单节公共汽车为标准车。
其他各种型号的车辆,按其不同的车身长度,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车数。
换算系数宜按附录A.0.3取值。
11 公共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