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2
2016-2017年最新审定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名校精品)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教材分析: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丰盛的宴会”——“愉快的联欢”——“猴子捞月”——“水中救援”——“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指示。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教学课时数:9课时1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013新青岛版二上数学第五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准备:
多媒体、主题图、小棒。
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9课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除法的故事情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分物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小礼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有一片水果树,每棵树上结了5个水果,现在有20个水果,我们要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水果呢?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把水果平均分给小动物。
3. 讲解除法:引导学生理解,把20个水果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就是用20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的水果数量。
4.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除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除法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如:30除以6等于多少?6. 实践应用:让学生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24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板书例题和随堂练习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a. 40除以8等于多少?b. 25除以5等于多少?c. 36除以9等于多少?2. 答案:a. 40除以8等于5。
b. 25除以5等于5。
c. 36除以9等于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青岛版数学二上《五 森林里的故事》word教案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学具: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
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
)(板书:森林聚会)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
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
2016-2017年最新审定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名校精品)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
教材分析: 1、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丰盛的宴会”——“愉快的联欢”——“猴子捞月”——“水中救援”——“重建家园”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2、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3、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指示。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教学课时数:9课时1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我设计了多个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导入环节,我以“森林里的故事”为背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讲述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的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森林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对森林里故事的感悟,让学生懂得分享、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森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我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里的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如果有8个桃子,想平均分给4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桃子?”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3.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备课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第48—4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大熊猫简笔画学具: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同学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在这次聚会中,你会遇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森林之王狮子还会为你准备许多有趣的问题。
你看,小动物们多高兴啊!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大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餐桌旁。
(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加森林聚会。
)(板书:森林聚会)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让我们看看这张餐桌上都有谁?有什么好吃的?你看,大熊猫欢欢和乐乐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贴在黑板上)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这两只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贴竹笋)2、分竹笋:你想分成几份?为什么?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那你想怎样分?下面请你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分给两只大熊猫,现在开始。
(创设“请你帮助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学生动手操作,师转着看,你是怎样分的。
)4、谈话:谁分好了?你说我写。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为什么?(此处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5、谈话:同学们看,通过刚才的分一分、摆一摆,我们发现有好几种分竹笋的方法,你们真不简单。
那么,从这些不同的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6、小结:你看这一种,(用红笔描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活动二:巩固练习(动手实践二)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继续用这10个学具帮助熊猫平均分竹笋。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森林里的故事》PPT课件(3篇)
平均分成6行
每行( )只
平均分成3行 平均分成4行 平均分成2行 平均分成6行
每行( )只 3×( )=12
每行( )只 4×( )=12
每行( )只 2×( )=12
每行( )只 6×( )=12
一共有12只小熊
平均分成3行 平均分成4行 平均分成2行 平均分成6行
每行( 4 )只 每行( 3 )只 每行( 6 )只 每行( 2 )只
√ X
√ X √ X
每份分得一样多,这 样的分法,叫平均分!
①图中有哪些小动物? ②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③它们都说了些什么?
问题: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么排队? • 小组合作认真完成表格。
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么排队?
平均分成3行
每行( )只
平均分成4行
每行( )只
平均分成2行
每行( )只
列算式: 12÷6=2
问题:30只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怎么分组?
30只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怎么分组?
分组情况
算式
平均分成5组
平均分成6组
分组情况
算式
平均分成5组 30÷5=6(只)
平均分成6组 30÷6=5(只)
问题:18只猴子要分组捞树叶,每组有6只猴子, 可以分几组?
18只猴子要分组捞树叶,每组有6只猴子,可以分几组?
18÷6=3(组) 答:可以分3组。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 商
Hale Waihona Puke 读一读 8 ÷ 4 = 2 12÷ 3 = 4
15 ÷ 5 = 3 6÷3=2
8 ÷ 4 = 2 读作:8除以4等于2 15 ÷ 5 = 3 读作:15除以5等于3 12÷ 3 = 4 读作:12除以3等于4 6 ÷ 3 = 2 读作:6除以3等于2
五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 (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
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意义》(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导入环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除法的意义》,这是一则生动有趣的森林故事。
那么,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后,你将会明白什么是除法,以及如何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主体一. 故事情节简介早上,小松鼠走出家门,看见树上的果子已经熟透了,于是开始汇集果子。
一次,它从树上摘下了八个果子,却想给四个朋友吃,于是小松鼠开始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到如何平均分配。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老师傅,他帮助小松鼠学习了什么是除法,并解决了小松鼠的问题。
二. 引入除法的定义讲到除法,首先就需要引入除法的定义。
在数学中,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确定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平均分配的次数。
因此,在上述故事中,小松鼠就需要使用除法运算,将八个果子平均分配给四个朋友,从而确定每个朋友可以分配到几个果子。
三. 除法的符号表示在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学习除法的符号表示。
在除法中,除数、被除数、商和余数都是除法的不同要素,其中,除数表示除以几个相等的数字,而被除数表示要被平均分配的数字。
商表示被除数平均分配后,每一份的数量,而余数则表示不能完全平均分配的数量。
四. 除法的实际应用此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到除法,例如,在购买糖果时,如果有15块糖果,我们要将它们平均分配给3个人吃,那么每个人可以分配到几块糖果?此时,我们可以使用除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五. 巩固练习下面请同学们上黑板回答几道示例题。
示例1小明有12个苹果,他分别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苹果数相等,每个同学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示例2小华一共有20个饼干,他想将饼干平分给4个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饼干?六. 课程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定义、符号表示,以及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巩固练习中,我们也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除法运算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