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是高考比较经常涉及到的内容,因此需要每个学生加以理解、把握。
教材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结果(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主张,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展示材料,让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评价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民主的追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通过人们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变化,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学生、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法】根据历史教研组的要求,高二级现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因此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个人,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知识问答、知识抢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后获胜的小组获得小小的奖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课题:新文化运动二、课型:新课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知识与能力:学生要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和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活动阵地、主要人物及其主张,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联系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产生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导学案来自主梳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通过阅读材料和教科书能够理解并熟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的相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创设相关情境,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可结合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打倒孔家店六、设计理念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三的文化发展历程当中极其重要的一课,本课的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但学生并不是全然陌生,与其滔滔不绝的讲授式教学,不如大胆创新一回,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新文化运动当中感兴趣的内容,合作完成一幅手抄报并上台展示。
手抄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上台展示又可以资源共享,既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便捷的网络、初中已学知识是本课顺利开展的基石,手抄报和课堂展示又是静与动的结合,性格文静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本次的小组合作,活泼可爱的学生又让课堂趣味无穷。
七、教学过程设计(80分钟)导入:播放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2分30秒)抛出问题:你从这封信当中得到哪些信息?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运动中心(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学生活动)1.第二小组展示手抄报——本课知识框架,小组代表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精品课程)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K12学习】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考纲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分析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进步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识到先进的知识、革命思想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资料、讲故事等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供资料,通过多镜头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探索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质疑、释疑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历史(必修3)》(岳麓版)的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二课。
从近代文明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第21 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影响二、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和自主探究相结合。
(2)合作探究和精讲点拨相结合。
(3)讲练结合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的图片及音乐,教师讲解图片及音乐导入新课。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含义、性质进行讲解,解读课标,使学生对该课有初步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提出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材料,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近代社会长期物质和思想准备的结果。
【概况及内容】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完成表格。
通过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诉求,教师导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共同回答。
教师通过史料重点讲解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及对“打倒孔家店”的正确认识,教师指出对事物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
通过史料及小故事分析文学革命,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及兴趣。
通过黄侃与胡适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战,引发学生讨论:文言文该不该抛弃?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文言文、白话文各有优缺点,不应该抛弃文言文。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3)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文化的内容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请你猜一猜三令五申打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八戒向西方取经之路总结近代先进中国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层面洋务派——“中体西用”,兴办洋务维新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制度层面革命派——暴力革命,创立民主共和情景创设一:请你来当医学专家:有人说19世纪末20世初的中国大病缠身,学过医学的孙中山给他动了一次“手术”,你认为这次“手术”是什么?“疗效”如何?学生回答后引导: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A.《狂人日记》 B.《文学改良刍议》
C.《文学革命论》
D.《敬告青年》
7.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实质上是针对( )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C。封
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
B。民众的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意识 D.
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势力
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
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产生这种观点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级
)
授课 题目
第 21 课 新文化运动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
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
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维目 标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 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 能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评价: ①积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
续,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 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 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 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 的发生。 ②局限: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中国传
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原因是( )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
激倾向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诗界革命"的负 面影响 9.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和科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 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 思主义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自主学习】(熟记此部分内容)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①政治方面:②经济方面:③思想方面:(二)阵营1.兴起标志:2.主要阵地:3.活动中心:4.代表人物: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指导思想(旗帜):2.批判对象:3.传播载体: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评价)1.性质:2.进步性:3.局限性:【当堂探究】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根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历年向其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4年8月以前共有146个,资本额分别为4l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的6年多里,新注册的工业公司即达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的壮大,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的有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其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材料四1914年,他恢复了封建时代的官吏考试制度、陛见制度和各种封建职官的名称。
他还先后到孔庙和天坛去祀孔、祭天,率领文武官员,身穿古式服装,行跪拜礼,重演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
教育部则命令全国中小学恢复读经、讲经。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近代中国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和关系?A.从材料二看,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是哪种思想?结合材料三、四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过程知识与技能(1)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归纳近代思想的演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新课学习一、陈独秀与《新青年》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1课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4)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5)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概况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1)民主①政治民主: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
②民主理念: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2)科学①内容:包括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②影响: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表现: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①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
②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文章。
(3)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化平民化(1)原因: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平民教育的蓬勃兴起。
(2)表现:平民教育的发展;白话文不断得到推广。
(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积极性(1)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2)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长安四中袁艳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录像资料《走向共和》、《开天辟地》、课件《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字原始资料、历史图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要阵地《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旗帜民主科学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打倒孔家店”(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3)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
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2.鲁迅与《狂人日记》(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
“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胡适《乐观》教师一步步设问: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
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
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
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思想革命提倡______与_____反对____与___提倡_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文学革命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教师: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材料: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同步检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3.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当时文学革命的内容包括①提倡白话文②文学要为工农服务③使用简化字④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6.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a.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祟儒家思想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7.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这说明a.新文化运动反孔教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民主政治b.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是封建的儒家思想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的道路8.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a.鲁迅的《药》 b.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等思想文化的新潮流。